一、35千伏工频高压试验设备手动调压改为电动调压(论文文献综述)
郝克[1](2021)在《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西电东输、大气雾霾治理计划等国家重点举措的不断推进,特高压输电技术凭借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的技术优势成为西电东输的主要技术方式,在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改善环境、提升电网安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特高压工程的不断推进,电力设备容量、尺寸不断增大,同时对安装调试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变电工程的调试方法已很难满足特高压工程的调试要求。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投运的特高压工程调试情况,全面论述了大回路注流试验应用于特高压工程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并结合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对大回路注流试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及现场应用。(1)介绍了大回路注流试验的含义及作用。大回路注流试验是工程带电前的最后一项关键性试验,可以全面检测变电站控制保护系统的正确性,大大减少一次设备初次受到高电压冲击时由于保护故障发生事故的风险。(2)结合近年投运的特高压工程试验情况,深入分析了工程中大回路注流试验的现状,对以往工程常用的几种注流试验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并通过分析试验数据阐述了目前特高压工程中影响试验效果的主要因素。(3)针对试验中的主要问题结合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等技术,对现有大回路注流试验进行了优化设计,增加无功补偿、调压控制、过负荷保护等控制模块,从而通过提高试验系统的功率因数增加注入被试设备的电流,有效解决了试验注入电流不足的问题。(4)结合几个在建的特高压工程对优化后的试验系统进行应用,重点阐述了变压器、换流器、直流场等几个注流难度大、一次系统相对复杂的典型特高压被试系统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中注入电流量得到了有效提升。该试验方法可以很好的在继电保护装置中判断保护功能的正确性,对分系统调试起到了极高的指导作用。
殷碧华[2](2020)在《220kV电力变压器故障分析与检测》文中提出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关键设备,为电网传输交流电能,是远距离输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如何降低变压器故障程度,及时止损,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加强对电力变压器各种故障现象的监测并做好故障分析和诊断,剖析故障的产生机理、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能有效地发现早期潜伏性故障,并对已有故障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来决定设备是否需要停运退运,能有效地避免电力系统故障与连锁故障的发生和扩大。本文针对220k V电力变压器故障分析与检测,主要工作如下:(1)将变压器常见的故障以功能和部件相结合的方式来划分为九类,“功能性”划分更能体现变压器多样性的故障特点,并详述了目前常用的故障诊断方法,包括通过声音、油位、温度等直观判断,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红外、局放等带电检测以及绕组变形、直流电阻等常规停电检测。通过这些检测手段和试验方法,为诊断分析提供支撑依据,更准确、科学反映变压器的健康状况和内部潜在故障。(2)结合故障诊断的需要,提出了将故障树分析法应用于电力变压器的故障分析与检测中,把最终发生的故障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故障发生的一切原因为目的,从而理清故障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从表象到本质,从总体到局部逐渐细化,用清晰易懂的树形图清楚的表达故障发生的原因及现象,有利于实现对完整变压器系统故障和部位故障的综合考虑。(3)通过变压器的故障实例说明对变压器进行故障模式与故障树分析对于设备的运维以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指导意义,更有利于运行和检修人员了解变压器的状况,合理安排检修维护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对变压器运行中实际巡视维护的建议,多角度全方位的保障变压器的安全稳定。
徐冬冬[3](2020)在《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研究设计》文中指出由于现有绝缘设计理论的局限、不利自然环境的侵蚀、工作电压的长期作用、过电压的短时冲击、电介质绝缘性能的不均衡等,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在现场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安全可靠地运行,需要严格地绝缘试验验证。对于运行数量最多的10kV设备,一般设备运行现场不具备试验条件,拆卸并运输到试验站试验的试验周期长、费用高,限制了这类设备的绝缘预防性试验的有效进行。本文在了解工频耐压试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IC18F4520单片机控制,双电源供电的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供电电源为AC220V/50Hz或DC12V,即在具有AC220V/50Hz电源的场合,采用该电源供电;在不具有AC220V/50Hz电源的场合,采用DC12V电源供电。其主要工作如下:(1)文中以单片机PIC18F4520为测量、控制和保护中心,开展了便携式工频试验系统结构设计。包括供电源电压、电流测量,试验电压、电流测量;试验启停控制、供电电源转换控制、升降压控制和耐压时间控制;保护环节包括蓄电池过欠压保护、热保护,包括试验过程中的过流保护等;采用DC-DC高频升压和PWM技术实现了逆变电源DC12V转换成AC220V/50Hz工作。最后AC220V/50Hz经调压器后端接入混合有源滤波器,到试验变压器升压施加在试品上考核试品绝缘能力。(2)本文对便携式工频试验系统的测量、控制、显示系统以及电源回路、滤波电路等硬件电路进行了具体的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测量电路主要依靠电压、电流互感器、分压器、分流器采样电压和回路电路信号,得到单片机能接受的电压信号进行测量。调压控制主要依靠单片机CCP模块与电机驱动信号放大电路实现调压工作。电源电路中DC-DC高频升压选用SG3525脉宽调制芯片实现高频PWM输出,后级DC-AC逆变使用单片机来完成SPWM波输出,输出电压经PI算法完成反馈,经混合有源滤波器滤波后满足试验电压波形需求。(3)系统程序设计以MPLAB IDE作为设计平台,对系统进行流程化设计,采用C语言编程,完成整个便携式工频试验系统程序设计。(4)针对设计的硬件电路进行建模仿真,并对其逆变电源系统功能进行调试,输入DC12V,输出220V/50Hz工频单相交流电压。调试结果如下:输出电压范围为5V220?;对滤波器参数进行调试,使输出电压波形总谐波含量为0.3%以下。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余其恒[5](2019)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保护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高电压实验室安全防护主要依赖于人工提醒以及工作人员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较高的安全意识,其次是通过在实验室和操作室门上加装闭锁装置,以此防止实验过程中人员的误闯入和误闯出。对于实验时实验区域内有人员滞留和机械移动等不安全现象,尚无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厦门理工学院1100KV特高压电力试验大厅的特殊的应用环境及电气试验工作的安全风险和国内外实验室所采用的安全防护系统,依据分析的结果设计并实现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保护监控系统。系统设计先分析了高压设备产生的电磁场对系统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制定出系统逻辑结构与设计标准。系统的软件设计方面通过对一般背景差分法、帧间差分法、混合高斯模型背景差分法、Mean-Shift跟踪算法等多种算法的分析,发现传统混合高斯模型背景差分法受到阴影的影响较大且目标不完整。因此通过引入饱和度参数减少阴影的影响、增强运动目标的完整度。传统的Mean-Shift跟踪算法由于目标特征提取不完善受到背景影响较大,引入二维直方图后能减少背景产生的影响。本文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改进算法使系统在运动检测与跟踪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最后本文根据系统设计,在硬件方面采用了能通过网线输出h.264的视频数据流的海康威视的网络摄像头,便于摄像头模块化以及计算机对视频数据读取。在人体检测方面采用人体身高身宽比的识别方法,有效区分了人员和设备。然后对系统软件进行GPU和多线程加速,制作了一套安全保护系统。并且在厦门理工学院1100KV高压电力试验大厅安装测试。测试结果为系统的反应时间100ms,1.8m距离运动检测成功率达到96.6%、人员跟踪成功率达到89.6%。系统测试后的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高压实验室人身安全防护的需求。
何家亮[6](2019)在《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力系统中,电流互感器在变电站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电流互感器要想安全运行,投运前的试验检测十分重要。随着电网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流互感器投运前试验检测方法的重要性也显得日益突出,其性能甚至影响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正确性。因此,电流互感器实验检测是电网可靠运行、准确测量计量以及人生安全保障的一道重要防线。电流互感器在投入使用前需要进行检测试验,在检测试验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各种不同因素所干扰,对试验的运行结果造成影响,同时也对试验人员的生命产生威胁。所以为保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对电流互感器检测方法的深入分析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电流互感器具有独有的变换作用,其通过变比将一次系统的交流电流按比例变换为二次系统的交流电流,并且用于各种仪表进行监测。同时自动装置及继电保护的采样参数也是由电流互感器提供,其作用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电流互感器的特性,对电流互感器各种性能项目逐一分析,探讨电流互感器原理及检测试验项目,并对电流互感器进行相关试验。根据各种检测试验方法的试验数据,深入分析研究各种检测试验方法,探讨各种检测试验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并对各种检测试验方法进行比较,说明检测试验方法的准确性,提出满足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所需的技术要求。最后,通过对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对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性进行详细分析,满足电气试验规程要求。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电流互感器安全稳定运行,也符合城市发展对电力高可靠性的要求研究结果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争[7](2019)在《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响应国家电网提出的变电站“装配式建设”管理要求,模块化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变电站设计、安装和调试方面逐渐得以应用;同时随着电网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电气设备和技术正逐步应用到变电站中,新一代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由此应运而生。与常规变电站相比,装配式智能变电站不仅简化了设计工作,大幅度缩短工程安装、调试施工周期,节约了变电站维护成本,而且设置了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安全、先进、高效等显着优势。因此,结合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特点,深入研究设计方案,不断总结完善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安装、调试技术,提升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工程技术和建设水平,对电网系统的经济可靠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江苏海工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工程实践,在现有国家电网典型设计基础上对工程进行了优化应用。同时,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了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安装、调试技术。文章分为以下部分:首先,对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近年来国内220kV变电站的发展方向。其次,对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设计、安装与调试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分别从变电站的土建部分和电气部分两方面,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结构、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技术,重点研究了预制舱设备、即插即用设备、预制光缆、电气二次系统中变电站配置描述SCD文件,创新应用了自动对点技术,解决传统变电站点表信息调试工作量大的问题。此外,与传统变电站相比,还分析了智能化电气设备以及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的突出优势和实际应用。然后,基于国网公司典型设计方案,以江苏海工220kV装配式变电站实际工程为例分析了该工程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过程。在土建部分,着重研究了该工程的选址、总平面布置、钢结构的设计与安装、构支架和装配式围墙、防火墙、电缆沟的设计与安装,对预制舱结构进行设计并模拟仿真,确保其为二次设备提供可靠运行环境。在电气一次部分,分析了海工变的电气建设规模、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从配电装置选型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对于变电站工程电气二次部分,本文分别从系统的继电保护、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及站内通信、站内SCD文件、电气二次设备“即插即用”以及预制舱技术应用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工程设计方案、安装及调试技术。实践应用了三种防误操作闭锁、保护配置采用直采直跳模式、自动对点技术等;总结安装、调试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建议;对装配式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站进行技术指标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了本站的创新之处,分析了装配式智能变电站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并对以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继华[8](2019)在《青藏客车电力连接器冷凝水产生机理及抑制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青藏铁路客车的全线开通,我国拥有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客车是世界上首创的适合在“世界屋脊“全天候运行的旅客列车。然而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电力干线绝缘不良问题一直困扰着车辆运用部门,每年11月份到次年3月份期间,运用车辆的车端电力连接器座绝缘板、极柱表面会产生冷凝水现象,造成干线绝缘值降低,当冷凝水现象严重时,漏电电流超标导致车辆断电,空调及制氧设备等无法正常工作。需要组织大量人员分解电力连接器座,进行吹干处理,以保证客车绝缘满足出库质量要求,给车辆维护造成极大不便、影响列车正点出库、导致列车运行安全存在隐患。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解决车端冷凝水的方案,改善客车干线季节性绝缘不良问题,保证客车运行安全。本研究以DC600V动力连接器为研究对象,主要方法及研究结果如下:(1)对电力连接器冷凝水产生机理进行了研究,空气温度和电力连接器表面之间存在温差,温差越大空气中水蒸气转化为水滴的速率越大。动力连接器座安装于车端,与插头的接触面暴露在车体外部,接线端在车体内部。青藏客车在冬季运行过程中,车内采暖装置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车内温度维持在18℃左右,而外界温度最低可达到-40℃,因此,由于连接器座两端存在较大的温差,极易导致冷凝水的形成;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水蒸气转化为水滴的速率越大。(2)对电力连接器内部结构优化改进,采用新型防止冷凝水结构,更换改进型防水密封性更高的芯板、插套,使极柱处于独立的空间与绝缘板、壳体完全隔离,即通过绝缘材料的良好密封,使极柱上产生的冷凝水与绝缘板、壳体上产生的冷凝水相隔离。(3)为完全与外部环境隔绝、杜绝冷热空气对流、保证密封性,设置独立的预防冷凝水装置,该装置为密封箱体结构,为方便检修过程中的拆卸、安装,在该箱体上设计了独立安装法兰结构;为方便在车辆运用过程中察看动力连接器压接、冷凝水产生等情况,在箱体背面设计观察窗;安装连接器时,先将线缆套入双壁热缩管中,用热风枪均匀进行加热,将线缆以及突出的四个进线孔包裹密封,接线端子压接紧固扭矩为60N.m,冷凝水装置四周用密封胶条进行密封,以充分隔绝冷空气,无冷热空气对流,减少冷凝水的产生。(4)为验证装置使用的可靠性,本章使用ANSYS workbench对所设计的预防冷凝水装置进行了静力学性能以及模态性能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到结构所受力的最大载荷为26.194MPa,变形量的最大值为0.046392mm,在允许的变动范围之内;通过对预防冷凝水装置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六阶振型的频率参数:一阶固有频率为446.03Hz;二阶固有频率为453.39Hz;三阶固有频率为502.01Hz;四阶固有频率为516.8Hz;五阶固有频率为598.79Hz;六阶固有频率为653.62Hz。结果表明:预防冷凝水装置的六阶振型的固有频率远大于青藏车的振动频率范围,可以有效的避免在行驶过程中因共振现象对其产生的危害。(5)对优化设计后的连接器预防冷凝水装置进行低温、高温、盐雾腐蚀、恒定湿热、温度变化、交变湿热耐候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连接器插孔与插孔之间、插孔与壳体之间绝缘电阻均大于20MΩ,符合绝缘电阻要求;连接器插孔与插孔之间、插孔与壳体之间均能承受3580V、50Hz的试验电压,历时1min无闪络、击穿现象,符合介电强度要求。(6)通过模拟DC600V动力连接器在实际极限环境(车端外部环境温度-40℃、车内环境温度18℃),对装置进行预防冷凝水情况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模拟实际极限环境下,连接器内部接线端子表面无冷凝水产生,连接器插孔与插孔之间、插孔与壳体之间绝缘电阻均大于20MΩ,符合绝缘电阻要求;连接器插孔与插孔之间、插孔与壳体之间均能承受3580V、50Hz的试验电压,历时1min无闪络、击穿现象,符合介电强度要求,对于青藏客车预防冷凝水的产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预防冷凝水装置同样适用于普通铁路机车车辆,对改善客车干线季节性绝缘不良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7)预防冷凝水功能验证试验进行了 2h,未发现任何冷凝水凝结,通过增加干燥剂理论上可以满足一个段修期免维护的使用需求,需要进行装车验证,该装置已经策划在2019年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为青藏公司改造的淋浴车进行了装车验证,需要经过运行一个采暖期验证实际效果。
王思禹[9](2018)在《华电榆横发电厂电气调试方法应用》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小机组电厂的逐步淘汰和大机组项目普遍上马,大电厂新设备的电气调试和试验方法对电厂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国外关于调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项目管理和建设方面,成果则较多地体现在对调试的管理方法和风险分析方面。而国内主要从调试的过程分析,以体现新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本文主要针对对华电榆横发电厂2×660MW纯凝火电项目调试期间一些电气设备的调试方法改进与应用来说明调试工作的提高。论文先主要介绍了电厂的主要电气设备(含一次与二次设备)及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对于一次设备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同步发电机、三相变压器和电力互感器的主要工作原理和相关设备的调试内容及相应的调试方法,而对于二次设备,则主要介绍了发变组故障保护类型、变压器故障保护以及励磁系统的的原理。通过分析传统调试和试验方法优缺点的剖析来阐明研究改进调试方法的可行性和改进后方法所应具备的特点,以及阐述了改进后的电流互感器变比的测量、变压器一次通流试验、变压器比率制动保护调试方法及改进后的整套启动调试方法榆横发电厂的应用。
丁淑娜[10](2018)在《电机产品技术协议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也日益频繁,相应地,签署的技术协议也大量增加,因此,技术协议的翻译成为支撑对外贸易往来和科技交流的重要桥梁。本篇报告以电机产品技术协议的汉译英译文为例,该技术协议由上海某电科所与德国某电机企业在中国的代理商签订,是笔者在翻译公司实习时翻译的资料。本文旨在探讨技术协议的翻译难点及其应对策略或处理方法。技术协议作为技术合同的附件,自然具备合同的特征,而又因其包含技术内容,所以也可划归到科技文体中,因此,技术协议兼具合同文本和科技文本的特征。由此,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合同翻译和科技翻译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和难点,采用归纳法和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并借助一定翻译技巧应对这些难点。比如,多使用情态动词增强合同协议命令语气,采用被动语态处理无主句和非人称主谓句,运用合译的方法将汉语的多个分句整合成结构严谨的英语长句,了解专业背景知识去准确传达含专业知识长句的信息。通过翻译这份技术协议,笔者认识到翻译合同类文本和科技类文本需做到准确忠实、通顺连贯,最重要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还可尽量将合同的命令语气和科技文本的客观性翻译出来。结合这一要求,可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上述或更多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另笔者收获一份有关电机的术语表,对于专业知识和术语积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技术协议翻译日趋重要的情况下,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技术协议的翻译献出绵薄之力,供今后技术协议翻译人士进行参考。
二、35千伏工频高压试验设备手动调压改为电动调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5千伏工频高压试验设备手动调压改为电动调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原理分析 |
2.1 大回路注流试验原理 |
2.1.1 二分之三接线注流 |
2.1.2 双母线及单母线接线注流 |
2.1.3 变压器注流 |
2.1.4 滤波器及无功补偿装置注流 |
2.2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方法 |
2.2.1 调压器注流 |
2.2.2 站用电源注流 |
2.2.3 调压器升压变配合注流 |
2.3 特高压注流试验对比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注流试验设计 |
3.1 无功补偿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1 串联电容器无功补偿 |
3.1.2 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 |
3.1.3 补偿系统设计 |
3.2 控制系统设计 |
3.2.1 电压及阻抗控制元件设计 |
3.2.2 过流保护控制元件设计 |
3.3 设备参数及特点 |
3.4 小结 |
第4章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实例分析 |
4.1 变压器注流 |
4.1.1 换流变保护及TA配置 |
4.1.2 换流变注流试验方法及参数计算 |
4.1.3 试验数据 |
4.1.4 试验结论 |
4.2 换流器注流 |
4.2.1 特高压换流器注流试验概述 |
4.2.2 换流器注流试验方法及接线 |
4.2.3 换流器注流参数计算 |
4.2.4 换流器注流试验步骤 |
4.2.5 注流数据及波形分析 |
4.2.6 试验结论 |
4.3 直流场注流 |
4.3.1 特高压直流场注流试验概述 |
4.3.2 试验接线及步骤 |
4.3.3 试验数据 |
4.3.4 试验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220kV电力变压器故障分析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变压器故障检测研究现状 |
1.2.1 基于DGA的故障检测方式 |
1.2.2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检测方式 |
1.2.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故障分析理论基础 |
2.1 电力变压器故障分类 |
2.1.1 绕组 |
2.1.2 铁心 |
2.1.3 分接开关 |
2.1.4 引线 |
2.1.5 套管 |
2.1.6 绝缘油 |
2.1.7 冷却系统 |
2.1.8 保护与测示系统 |
2.1.9 油箱 |
2.2 直观判断 |
2.2.1 外观判断 |
2.2.2 声音 |
2.2.3 温度 |
2.2.4 油位 |
2.3 带电检测技术 |
2.3.1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检测技术 |
2.3.2 红外诊断方法 |
2.3.3 局部放电 |
2.4 停电检测技术 |
2.4.1 绕组直流电阻检测 |
2.4.2 绝缘电阻及吸收比、极化指数检测 |
2.4.3 绝缘介质损耗检测 |
2.4.4 绕组变形检测 |
2.4.5 工频耐压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故障树分析 |
3.1 故障树分析法介绍 |
3.2 故障树分析法流程 |
3.2.1 故障树建立 |
3.2.2 故障树符号 |
3.3 电力变压器故障树 |
3.3.1 变压器故障主树 |
3.3.2 变压器故障子树 |
3.4 故障树可靠性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压器故障实例分析 |
4.1 故障实例 |
4.1.1 变电站概况 |
4.1.2 设备相关信息 |
4.1.3 历史故障处理情况 |
4.1.4 故障树分析方法判断 |
4.2 变压器巡视维护建议 |
4.2.1 专业巡视 |
4.2.2 日常维护 |
4.2.3 安装验收 |
4.2.4 资料汇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工频耐压试验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频耐压试验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试验系统便携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
第2章 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总体结构研究设计 |
2.1 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结构设计 |
2.2 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原理 |
2.3 试验测量系统结构选型 |
2.4 试验控制保护系统结构选型 |
2.5 逆变系统设计标准与结构选型 |
2.6 滤波系统设计标准与结构选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电路设计 |
3.1 工频耐压试验控制系统主回路设计 |
3.2 测量电路设计计算 |
3.2.1 电压测量电路设计 |
3.2.2 电流测量电路设计 |
3.3 控制电路设计计算 |
3.3.1 工频耐压试验启停控制电路设计 |
3.3.2 试验电源切换控制电路设计 |
3.3.3 升降压控制电路设计 |
3.4 电源电路设计计算 |
3.4.1 逆变电源DC-DC系统设计 |
3.4.2 逆变电源DC-AC电路设计 |
3.5 滤波器设计计算 |
3.5.1 混合有源滤波器结构设计 |
3.5.2 无源滤波器设计 |
3.5.3 有源电力滤波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程序设计 |
4.1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2 测量与显示程序设计 |
4.3 控制程序设计 |
4.3.1 试验启停程序设计 |
4.3.2 升降压控制程序设计 |
4.3.3 SPWM波输出程序设计 |
4.3.4 PI控制算法程序设计 |
4.4 保护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仿真研究与波形分析 |
5.1 DC-DC高频逆变仿真及结果分析 |
5.2 DC-AC全桥逆变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 并联混合型有源滤波器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1 无源滤波器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2 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及结果分析 |
5.3.3 混合有源滤波器仿真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保护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防护措施国内外现状 |
1.2.1 高电压实验安全防护措施国外现状 |
1.2.2 高电压实验安全防护措施国内现状 |
1.3 目前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防护的不足 |
1.4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保护系统结构设计 |
2.1 系统应用环境分析 |
2.2 系统结构 |
2.3 系统判断逻辑 |
2.4 视频图像处理关键技术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保护系统软件设计与改进 |
3.1 相关算法的研究 |
3.1.1 图像去噪相关算法研究 |
3.1.2 运动目标检测相关算法研究 |
3.1.3 Mean-Shift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
3.2 部分算法的改进 |
3.2.1 基于双参数匹配判断的混合高斯模型背景差分法 |
3.2.2 基于二维直方图反向映射Mean-Shift跟踪算法 |
3.3 系统软件基本流程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保护系统制作与应用 |
4.1 硬件选择与搭建 |
4.2 应用程序开发 |
4.3 系统检测 |
4.4 系统优化 |
4.4.1 系统程序加速 |
4.4.2 优化系统运动检测与跟踪的判断条件 |
4.4.3 提高双目摄像头测距精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内容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流互感器常规项目检测试验方法 |
2.1 检测试验方法 |
2.2 绝缘电阻 |
2.2.1 计算方法 |
2.2.2 电桥调零法 |
2.2.3 手摇式兆欧表测试法 |
2.2.4 数字式兆欧表测试法 |
2.2.5 绝缘电阻测量方法分析 |
2.3 极性 |
2.3.1 原理 |
2.3.2 直流法 |
2.3.3 交流法 |
2.3.4 仪表法 |
2.4 直流电阻 |
2.4.1 测量直流电阻的意义 |
2.4.2 直流电阻测试方法 |
2.4.3 直流电阻的合格标准 |
2.4.4 直流电阻测量方法分析 |
2.5 励磁特性 |
2.5.1 测量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曲线的意义 |
2.5.2 测量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曲线的方法 |
2.5.3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曲线的测量 |
2.5.4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试验设备的发展 |
2.5.5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试验的低频变频电源法 |
2.5.6 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复合误差 |
2.5.7 励磁特性测量方法分析 |
2.6 变比的测量 |
2.6.1 测量原理 |
2.6.2 电流法 |
2.6.3 电压法 |
2.6.4 变比测量方法的应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流互感器介质损耗检测试验方法 |
3.1 介质损耗的意义 |
3.2 测量介质损耗因数的原理及方法 |
3.2.1 西林电桥法 |
3.2.2 M型电桥法 |
3.2.3 离散傅里叶变换法 |
3.2.4 介质损耗因数相关函数法的改进 |
3.2.5 介质损耗测试仪 |
3.2.6 介质损耗测量方法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流互感器交流耐压试验方法 |
4.1 交流耐压试验意义及原理 |
4.1.1 串联谐振的产生 |
4.1.2 串联谐振的品质因数 |
4.1.3 串联谐振的电压关系 |
4.1.4 串联谐振的能量关系 |
4.1.5 串联谐振的幅频特性 |
4.2 串联谐振原理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变电站的发展及特点 |
1.2.1 变电站建造模式 |
1.2.2 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
2.1 装配式变电站的特点 |
2.1.1 装配式变电站的优点 |
2.1.2 变电站模块化技术发展 |
2.1.3 装配式变电站模块化技术特点 |
2.2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
2.2.1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 |
2.2.2 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 |
2.2.3 变电站二次设备网络化 |
2.2.4 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
3.1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土建部分 |
3.1.1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选址 |
3.1.2 变电站建筑物 |
3.1.3 装配式构筑物 |
3.2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 |
3.2.1 一次设备 |
3.2.2 配电装置的布置 |
3.2.3 装配式建筑电气部分 |
3.3 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电气二次部分 |
3.3.1 预制舱设备 |
3.3.2 二次接线即插即用 |
3.3.3 SCD文件 |
3.3.4 通信技术 |
3.3.5 自动对点调试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的设计 |
4.1 工程概况 |
4.2 土建部分设计 |
4.2.1 选址 |
4.2.2 总平面布置 |
4.2.3 建筑物设计 |
4.2.4 构筑物设计 |
4.2.5 预制舱舱体设计 |
4.3 电气一次系统设计 |
4.3.1 电气主接线 |
4.3.2 主要电气参数 |
4.3.3 短路电流计算 |
4.3.4 一次设备选型 |
4.3.5 一次设备智能化 |
4.3.6 导体选择 |
4.3.7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4.4 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
4.4.1 系统继电保护 |
4.4.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4.3 系统及站内通信 |
4.4.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4.4.5 五防闭锁 |
4.4.6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4.4.7 二次设备配置 |
4.5 典型设计在本站中的应用 |
4.5.1 典型设计的应用 |
4.5.2 典型设备的应用 |
4.5.3 “两型一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 |
4.5.4 本站的优势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安装与调试 |
5.1 土建装配式结构安装 |
5.1.1 综合楼钢结构的安装 |
5.1.2 装配式围墙、防火墙的安装 |
5.1.3 装配式电缆沟的安装 |
5.2 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 |
5.2.1 主变压器的安装与调试 |
5.2.2 GIS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
5.2.3 预制舱的安装 |
5.2.4 电缆光缆的敷设 |
5.2.5 二次系统调试 |
5.3 安装与调试问题分析及建议 |
5.3.1 安装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
5.3.2 调试验收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
5.4 技术指标分析 |
5.4.1 建设工期技术指标 |
5.4.2 经济技术指标 |
5.4.3 节地、节材技术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青藏客车电力连接器冷凝水产生机理及抑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力连接器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电力连接器冷凝水解决问题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电力连接器冷凝水解决问题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对象、设备与仿真分析软件 |
2.1 试验对象 |
2.1.1 连接器的基本组成 |
2.1.2 DC600V动力连接器 |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1 绝缘电阻表 |
2.2.2 交流耐电压绝缘测试仪 |
2.2.3 高低温(交变)试验箱 |
2.2.4 精密型盐雾试验机 |
2.2.5 温度控制箱和保温箱 |
2.3 有限元分析与ANSYS软件 |
2.3.1 有限元分析概述 |
2.3.2 ANSYS软件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连接器预防冷凝水装置设计优化研究 |
3.1 冷凝水产生机理 |
3.2 电力连接器内部结构的设计及优化 |
3.2.1 电力连接器前期内部结构问题 |
3.2.2 电力连接器内部结构设计及优化 |
3.3 电力连接器气密装置设计及优化 |
3.3.1 电力连接器冷凝水问题前期改造 |
3.3.2 连接器气密装置设计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连接器预防冷凝水装置结构性能分析 |
4.1 连接器预防冷凝水装置的静力学分析 |
4.1.1 预防冷凝水装置受力分析 |
4.1.2 静力学分析 |
4.2 连接器预防冷凝水装置的模态性能分析 |
4.2.1 模态分析介绍 |
4.2.2 模态分析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连接器预防冷凝水装置功能性试验分析 |
5.1 气密性检测 |
5.1.1 预防冷凝水装置耐(气)压试验 |
5.1.2 预防冷凝水装置密封性验证 |
5.1.3 预防冷凝水装置加装连接器后密封性验证 |
5.1.4 加装过桥线整体密封性验证 |
5.2 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 |
5.2.1 绝缘电阻要求 |
5.2.2 介电强度要求 |
5.3 耐候性能试验研究 |
5.3.1 低温试验研究 |
5.3.2 高温试验研究 |
5.3.3 盐雾腐蚀试验研究 |
5.3.4 温度变化试验研究 |
5.3.5 恒定湿热试验研究 |
5.3.6 交变湿热试验研究 |
5.4 电力连接器预防冷凝水验证 |
5.4.1 试验目的 |
5.4.2 试验设备及准备工作 |
5.4.3 试验过程 |
5.4.4 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华电榆横发电厂电气调试方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外电力项目研究情况 |
1.3 国内电力项目研究情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2 电厂主要电气设备及其原理分析 |
2.1 电厂主要一次电气设备及其基本原理 |
2.1.1 同步发电机的原理 |
2.1.2 三相变压器的原理 |
2.1.3 互感器的原理 |
2.1.4 互感器的作用 |
2.2 电厂主要电气二次设备的原理 |
2.2.1 发变组保护配置及原理 |
2.2.2 发电机主要故障 |
2.2.3 变压器主要故障 |
2.3 励磁系统 |
2.3.1 励磁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
2.3.2 励磁系统的分类和原理 |
3 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的常规调试方法 |
3.1 一次设备单体调试方法 |
3.1.1 发电机 |
3.1.2 变压器 |
3.1.3 互感器 |
3.2 继电保护装置调试方法 |
3.3 电气整套启动前的试验 |
3.3.1 测试转子的交流阻抗和损耗 |
3.3.2 发电机定子绕组三相短路在额定转速的试验 |
3.3.3 主变的差动保护的厂变侧CT回路的校验(第一次零起升流) |
3.3.4 测量发电机定子三相绕组开路时的发电机的空载特性。 |
3.3.5 励磁为自励方式下发电机空载励磁调节系统的调整试验 |
3.3.6 发电机并主变零起升流试验(选他励方式) |
3.3.7 发变组升压试验 |
3.3.8 主交冲击受电 |
3.3.9 发电机并网试验准备(自励方式) |
3.3.10 发电机并网试验 |
3.3.11 发电机励磁系统在带负荷时的检查试验 |
3.3.12 发电机调差特性试验 |
3.3.13 甩无功负荷试验 |
4 改进调试试验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传统方法的优缺点 |
4.2.1 传统方法的优点 |
4.2.2 传统方法的缺点 |
4.3 调试方法改进的必然性 |
4.3.1 技术设备发展革新的必然结果 |
4.3.2 传统方法的缺点注定了必须进行调试方法的改进 |
4.3.3 传统方法不能适应进口设备的调试 |
4.4 调试方法改进的可行性研究 |
4.5 改进后的方法应具有的特点 |
5.榆横发电厂单体调试方法和整套启动调试方法的改进 |
5.1 电流互感器变比测试 |
5.1.1 电流法 |
5.1.2 电压法 |
5.2 变压器的一次通流试验及弱小电流的测量方法 |
5.2.1 变压器的一次通流的必要性 |
5.2.2 变压器一次通流的主要方法 |
5.2.3 影响变压器两侧二次电流大小的因素 |
5.2.4 使用常见钳型相位表测量极小电流的改进方法 |
5.3 差动保护比率制动试验分析 |
5.3.1 单相试验 |
5.3.2 三相试验 |
5.4 电气整套启动方法和步骤对比和改进 |
5.4.1 传统电气整套启动实验方案 |
5.4.2 华电榆横发电厂调试中改进的整套启动方案 |
5.4.3 改进后试验方案的优点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电机产品技术协议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介绍 |
1.2 项目报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阶段 |
2.1.1 技术协议文本分析及翻译要求 |
2.1.2 人员安排 |
2.1.3 术语处理方法 |
2.2 翻译进行阶段 |
2.3 译后修改阶段 |
第3章 实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的翻译难点及应对策略 |
3.1.1 专业术语的翻译难点及应对策略 |
3.1.2 协议规约性情态动词的使用 |
3.2 句子层面的翻译难点及应对策略 |
3.2.1 汉语主动与英语被动的转换 |
3.2.2 汉语多分句长句的翻译 |
3.2.3 包含专业知识的难句翻译 |
第4章 结论 |
4.1 总结与收获 |
4.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35千伏工频高压试验设备手动调压改为电动调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D]. 郝克. 山东大学, 2021(12)
- [2]220kV电力变压器故障分析与检测[D]. 殷碧华.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3]便携式工频耐压试验系统研究设计[D]. 徐冬冬.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高电压实验室人身安全保护监控系统的研究[D]. 余其恒. 厦门理工学院, 2019(01)
- [6]电流互感器检测试验方法研究[D]. 何家亮.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6)
- [7]220kV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设计、安装、调试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争. 东南大学, 2019(01)
- [8]青藏客车电力连接器冷凝水产生机理及抑制措施研究[D]. 王继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9]华电榆横发电厂电气调试方法应用[D]. 王思禹.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10]电机产品技术协议翻译实践报告[D]. 丁淑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变电站; 冷凝水; 装配式;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试验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