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文献综述)
封思颖[1](2020)在《我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 ——70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高考作文的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命题内容、任务的呈现形式、评分标准等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中。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70年,语文高考作文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中,以求能够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其人才选拔的重要作用。从命题形式以及命题内容等来看,高考作文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经了规范与失范、恢复与稳定、探索与深化、发展与创新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的发展中,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材料内容的选取以及评分标准等方面积极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给予考生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并且在促进考生自主思想表达、思辨能力的发挥方面取得重要进步。而从70年发展历程的梳理来看,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关联,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而今,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以求使考生在掌握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应对危机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考作文的选拔作用,我国语文高考作文在秉持开放进步、坚守创新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不仅在命题思路上进一步凸显育人功能、继续选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话题,并且将释放考生主体生命的思想力作为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部分。而通过命题形式、命题内容等的常变常新,高考作文命题在进行深入变革的同时,克服作文的套作、宿构和抄袭等现象的出现一直是命题者守住不变的底线。但是作为一个正在发展变革中的新事物,高考作文命题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些许不足,这为高考作文命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高考作文”相比,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明确自身特点与优势的同时,在促进中高等教育的衔接、评分标准的操作性、文体考查的明确性以及多样性、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考查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以及命题内容、评分标准内容等在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一定指导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变化规律、挖掘高考作文命题背后的政治社会因素,更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求能够点燃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李敏[2](2009)在《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演变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高考既影响到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又影响到语文教学。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高考语文命题入手分析,归纳总结其演变的特点,以便给今后的教学提供导向。高考作为标准化常模参照考试具有难度适中、有较好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特点。对教学有着导向作用、评价作用、诊断反馈和预测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走向多元化,引发了语文高考命题的变化。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呈现出各省市自主命题的多元化态势。从微观看命题内容由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几大部分组成,与课改前有着不同:基础知识考题中突出“常用”二字,将多个知识点杂糅在一起,融入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判断。古诗文默写备受关注,突出传统文化对人格素养的熏陶作用。阅读试题,重点集中在对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赏析评价三个层面的能力考查上。现代文阅读强调时代和生活紧密相连,考查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文段中信息的归纳和分析能力。文言文阅读减少阅读上的文字障碍,注重古代文学中所蕴涵的中华文化精髓。从命题思路和分值看,不再追求对个别字词的解释,而是强调对文意理解和分析。将考试的目光投向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上。作文分值为60分,命题内容主要涉及到认知思维领域、道德判断领域、心灵情感领域。命题形式由原来的话题作文占统治地位转向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者的回归。命题特点在难易适中的基础上体现了社会时代性和哲学思辨性。从宏观看,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在命题维度上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和测试内容的整体性;在命题方式上突出综合性;在试卷风格上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让试卷主题更加关注生活。语文高考命题的演变引发了语文教育改革。首先是语文课程观念上的变化:新的课程性质观、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资源观、课程评价观形成。其次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变化: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妥善处理好了“识记”与“理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更贴近生活,讲求个性。
刘光成[3](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裘珏馨[4](2020)在《“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文中认为写作是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而作文大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给予些许关注。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开作文大赛之先锋”并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之上。恰逢“‘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第三个十年,首先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究其产生背景及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进行历史分期,并归纳总结整体特征,进而获得宏观印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命题以及参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由表及里探索“‘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倡导的理念,在冷静客观的沉思中明确其价值指向,以期对作文教学深层次问题——即祛除公共话语、伪话语,有所启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初步完成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扫描与透视,将其发展轨迹归为异军突起(1999-2003)、受到冲击(2004-2008)、遭遇瓶颈(2009-2013)以及寻求突破(2014-至今)四个阶段,将其整体特征归为:坚守初心·谋求突破、市场利益·文人情怀、升学捷径·精神家园、沧海一粟·聚沙成塔。第二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聚焦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来的复赛命题,将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具体为: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将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初戴镣铐,过犹不及”,具体为: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将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限制转向,以求平衡”,具体为: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命题总特点归为“谨慎尝试,稳中求变”,具体为: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第三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思维、表达、体验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借此分析各阶段作品特点,认为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作品特点为: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作品特点为: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作品特点为: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表达情感。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作品特点为: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第四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该部分基于前三章的铺垫,从关注思维、关注表达、关注体验三个维度展开对价值指向的论述。第五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该部分从作文命题、学生写作、语文教师、赛事举办四个维度具体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在大量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历时性分段并完成各阶段命题特点与作品特点的共时性总结,以此探析其价值指向,并试图获得对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启迪。
赵美[5](2010)在《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考作文与高中作文教学关系十分密切。高考作文的权威性,决定着它是高中作文教学效果最权威的反馈,也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面镜子,它指导制约着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围绕高考作文命题及阅卷的一系列改革实践,推动了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高考作文这个指挥棒对中学作文教学尤其高中作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但是,多年以来,高考作文与高中作文教学关系始终处于不和谐状态。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充分认识到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影响中的消极导向作用,并努力改革和完善高考作文命题,从而使高考作文与高中作文教学产生良性互动,一方面以高考作文来指导、检验、推动高中作文教学,另一方面在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发展完善高考作文。本论文大致分为四部分,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高考作文命题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研究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为第一章,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轨迹。主要从命题内容角度对三十年高考作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特征,梳理出命题内容的变化轨迹,反思高考命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为第二章,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反思。回顾高中作文教学走过的改革探索之路,立足当前,对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力求在教与学两方面为高中作文教学探索一条改革之路。第四部分为第三章,构建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良性关系。高考作文的发展与高中作文教学变革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方面,高考作文要能够发挥其前导性作用,推动作文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高中作文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制约着高考的命题,它要求高考命题能体现其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总之,高中作文教学是在高考背景下展开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受其影响,我们要做的是力争使两者协调发展,从而共同服务于语文教育目标。
张所帅[6](2006)在《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高考是当今中国的第一大国考。高考作文作为高考母语科目中的必考题目,也因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对母语教育、教学的重要影响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从1978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至今(2005年)已经进行了二十八年,高考作文作为每年语文试卷必考、所占分值最高的题目,也走过了二十八年的风雨历程。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我们有必要对新时期以来的高考作文发展轨迹、改革思路和历史经验做以总结回顾。 本论题研究将在全面搜集、阅读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资料的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从点到线,从段到面,对高考作文进行形式的梳理、内容的归类、理论的阐释,力求系统、全而地勾勒出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命题方式以及命题理念的演化轨迹,以揭示高考作文改革发展的理论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闫雅婷[7](2015)在《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作文命题,兼涉对考生写作实力、思维潜能、表达功力、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等多项能力指标的考查,不仅牵动着考生个人的命运,还对我国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研究高考作文命题,有利于发掘我国宝贵的考试经验,提高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教学的水平,同时丰富我国的考试文化宝库。本论文以我国语文独立设科至今百年以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对高考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而不断嬗变的历史轨迹与发展特征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某些理性构想。基于以上思路,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五章。其中前四章就百年高考作文命题史据其不同阶段特点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展开论述。第一章为五四以前(1904——1919)高考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与现代变革期;第二章为民国时期(1919——1949)高考作文命题的现代化探索与初步定型期;第三章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7)高考作文命题的波折与断裂期;第四章为新时期(1977至今)高考作文命题的回归与继续发展期;最后一章在前四章对我国百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演进之轨迹特点回顾总结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理性的展望。
贾利娟[8](2011)在《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反思》文中指出高考作文命题占据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它一直备受教育界内外各阶层的关注。作为关系考生前途的一大考点,高考作文命题也必然成我们研究的重点,因此对新时期作文命题的回顾和梳理,探寻其发展趋势以及讨论其优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高考作文是对考生思想、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考查,最能体现考生的语文水平,同时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及改革也深深影响着高中作文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对高中作文教学实际和高考作文命题的关注,对高考作文命题以及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以高考作文命题促进高中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本文选择以语文高考(全国卷)试卷的作文试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命题,总结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形式、思想等表现特征及发展趋势,同时通过与外国高考作文题的比较分析,列出我国与外国高考命题的优劣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部分,联系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的紧密联系,得出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并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现状;第四部分,通过新课标等中间联系,从高考作文命题与作文教学改革得到使二者良性互动的启示与思考,提出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为作文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杨云萍[9](2017)在《1949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前瞻》文中提出1949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具有德性第一、智识为重、个性为先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语文教育理念的演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导致出现全面发展理念不够明晰、德智美有机结合不够、较少审美关照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未来高考作文命题应以核心素养观为指导,进行改革创新:在价值取向上,构建立体多维视角;在命题内容上,指向学生全面生活;在命题形式上,注重题面艺术。
马磊[10](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前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 ——70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 高考作文命题纵向演变研究 |
(二) 高考作文命题横向对比研究 |
(三) 探讨高考作文与语文课程、作文教学的关系 |
(四) 高考作文应试考试的策略研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比较法 |
(三) 历史分析法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7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变革历程 |
一、规范与失范阶段(1949-1976年) |
(一) 规范阶段(1949-1965年) |
(二) 失范阶段(1966-1976年) |
二、恢复与稳定阶段(1977-1989年) |
(一) 恢复阶段(1977-1979年) |
(二) 稳定阶段(1980-1989年) |
三、探索与深化阶段(1990-2005年) |
(一) 探索阶段(1990-1998年) |
(二) 深化阶段(1999-2005年) |
四、发展与创新阶段(2006-2019年) |
(一) 发展阶段(2006-2014年) |
(二) 创新阶段(2015-2019)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7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变革特征 |
一、砥砺前行:高考作文命题在改革中不断进步 |
二、继往开来:高考作文命题在坚守中勇于创新 |
三、择善而从:高考作文命题在开放中吸收借鉴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70年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的趋势 |
一、命题思路:进一步凸显高考作文的育人功能 |
二、命题重点:继续释放考生作为主体生命的个性思想力 |
三、命题材料:选取与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的话题 |
四、命题底线:极力避免考生作文的套作、宿构和抄袭现象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70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发展反思 |
一、能力考查的衔接性稍显不足 |
二、评分标准的操作性稍显不足 |
三、文体要求稍显单一性与模糊性 |
四、文化传承的考查稍显薄弱 |
第五章 高考作文命题对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
一、革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
二、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倡导生活化写作 |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凸显家国意识 |
四、改变评价方式,注重思维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演变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回顾 |
一、古代的语文考试 |
二、近现代的语文考试 |
三、当今的语文考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以知识为板块研究语文高考命题 |
二、分地区来研究语文高考 |
三、每年高考后对当年高考语文的点评和对来年高考语文的预测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概述 |
第一节 语文高考的界定 |
一、语文高考的考试性质 |
二、语文高考的功能 |
三、语文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因素 |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前提 |
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走向多元化是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内因 |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高考变化的外因 |
第三章 课改前语文高考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
第一节 继承阶段(1977—1983) |
第二节 探索阶段(1984—1996) |
一、调整考试内容 |
二、引进选择题,探索语文标准化考试 |
第三节 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交叉阶段(1991—2001) |
一、《考试说明》及其变化过程 |
二、制定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构建高考语文学科理论框架 |
三、作文命题出现重大改革,话题作文影响深远 |
第四章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研究 |
第一节 基础知识试题的研究 |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 |
二、语文基础知识真题分析 |
第二节 阅读试题研究 |
一、现代文阅读 |
二、文言文阅读 |
第三节 作文试题研究 |
一、2002—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 |
二、作文内容归类 |
三、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 |
第四节 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变化的特点 |
一、命题维度上突出语文新课程目标整体性 |
二、命题方式上突出综合性 |
三、试卷风格上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
四、试卷主题更加关注生活 |
第五章 语文高考命题变化引发的语文教育改革 |
第一节 语文课程观念的变化 |
一、树立新的课程性质观 |
二、树立新的课程目标观 |
三、树立新的课程内容观 |
四、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
五、树立新的课程评价观 |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的变化 |
一、基础知识教学中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 |
二、阅读教学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三、作文教学中贴近生活,讲求个性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部分课改后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 |
致谢 |
(3)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
一、"经世致用"思想 |
二、"中体西用"思想 |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背景 |
1.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2.高校紧缺“文科后备人才” |
3.作文教学误入歧途 |
(二)“‘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分期 |
1.异军突起(1999-2003) |
2.受到冲击(2004-2008) |
3.遭遇瓶颈(2009-2013) |
4.寻求突破(2014-至今) |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整体特征 |
1.坚守初心·谋求突破 |
2.市场利益·文人情怀 |
3.升学捷径·精神家园 |
4.沧海一粟·聚沙成塔 |
二、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 |
(一)异军突起期(1999-2003):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
1.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 |
2.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 |
3.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 |
4.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 |
(二)受到冲击期(2004-2008):初戴镣铐,过犹不及 |
1.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 |
2.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 |
3.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 |
4.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 |
(三)遭遇瓶颈期(2009-2013):限制转向,以求平衡 |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 |
2.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 |
3.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
(四)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谨慎尝试,稳中求变 |
1.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 |
2.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 |
三、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 |
(一)构建分析框架 |
1.思维:强调创造 |
2.表达:追求独特 |
3.体验:拥抱真实 |
(二)异军突起期(1999-2003):万象俱新 |
1.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 |
2.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 |
3.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
4.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 |
(三)受到冲击期(2004-2008):问题暴露 |
1.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 |
2.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 |
3.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 |
4.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 |
5.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 |
(四)遭遇瓶颈期(2009-2013):急速调整 |
1.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 |
2.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 |
3.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 |
4.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 |
5.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情感表达 |
(五)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稳步前行 |
1.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 |
2.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 |
3.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 |
4.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 |
四、“‘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 |
(一)关注思维,以“新”创造于世界 |
1.鼓励想象力腾飞,激发创造性思维 |
2.多样化命题解读,培养发散性思维 |
3.追寻文章独特视角,打破思维定势 |
(二)关注表达,以“我”推之于世界 |
1.不拘泥于文本形式,服务于表达需求 |
2.肯定自身语言能力,以模仿催生创新 |
3.为世界个性化作注,不惧怕与众不同 |
(三)关注体验,以“心”感知于世界 |
1.感性洞察理性穿透,遇见客观世界 |
2.虔诚剖析反求诸己,充盈主观世界 |
3.沉浸体悟文字之乐,畅游语言世界 |
五、“‘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 |
(一)作文命题:奋力激起思维火花 |
1.注重命题内在可延展性,合理平衡限制开放 |
2.注重命题来源趣味多元,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
3.审慎对待命题价值引导,注重命题主体视角 |
(二)学生写作:力图彰显飞扬活力 |
1.自主拓宽阅读视野,敏锐洞察周遭世界 |
2.极力捕捉倾吐欲望,体验畅所欲言之乐 |
3.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自由审评反复修改 |
(三)语文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 |
1.创设良好写作氛围,吸引学生勤写乐写 |
2.评价标准动态多元,珍视学生个性话语 |
3.下水作文平等交流,提升作文指导水平 |
(四)赛事举办:侧面鼓舞写作激情 |
1.全面提升办赛水平,着力扩大赛事影响 |
2.趣味比拼随堂而练,专题比武强化要点 |
3.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有效反馈共促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界定与意义 |
第一章 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轨迹 |
第一节 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 |
第二节 高考作文命题的依据与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 |
第二章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反思 |
第一节 高中作文教学概述 |
第二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
第三节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与改革 |
第三章 构建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的良性关系 |
第一节 高考作文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 |
第二节 优化高考作文命题,促进高中作文教学 |
第三节 "四环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
三、本文的内容概要及研究理路 |
四、新时期历年高考作文题细目(见附录) |
第一章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演化 |
第一节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大观 |
一、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一览 |
二、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归理 |
第二节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探微 |
一、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剖析 |
二、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特点 |
三、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发展变化 |
第二章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嬗变 |
第一节 新时期高考作文的类型演变 |
一、高考作文类型更迭 |
二、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 |
第二节 新时期高考作文写作文体的分布 |
一、常见文体的特点 |
二、历年高考作文写作文体统计分析 |
二、强化文体写作 |
第三节 新时期高考作文题型格局的变化 |
一、作文题型格局的划分 |
二、高考作文题格局的发展变化 |
第三章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价值取向的考察 |
第一节 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
一、高考作文命题指导思想 |
二、高考作文命题依据 |
第二节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价值取向的走势 |
一、永恒的时代性与渐趋本我化 |
二、由“戴着镣铐跳舞”转向“在舞台上跳个人自由舞” |
三、由“人”、“文”的分裂走向“人”、“文”的统一 |
四、由“理念本位”转向“生活本位” |
五、由单一到综合,由综合到多元 |
结语 |
一、新时期高考作文的反思 |
二、近年来高考作文新动向 |
三、高考作文发展趋势的展望 |
附录 新时期历年高考作文题细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
2. 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
(四) 概念界定 |
1. 高考作文 |
2. 高考作文命题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历史分析法 |
3. 比较研究法 |
4. 数据统计法 |
(六) 研究思路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五四以前:发轫与变革(190——1919) |
(一) 高考作文命题的前身——科考作文命题 |
1. 科考作文命题的演变 |
2. 科考作文命题的反思 |
(二) 高考作文命题发轫的思想背景 |
1. “经世致用”的渗透 |
2. “中体西用”的迁移 |
(三) 高考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
1. 科考作文命题的终结 |
2. 高考作文命题的发轫 |
(四) 高考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
1. 传统承袭的问题及原因 |
2. 现代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
二、民国时期:探索与初定(1919——1949) |
(一) 高考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背景 |
1. 民主科学精神的盛行 |
2. 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
3. 国语白话文的提倡 |
(二) 高考作文命题的现代化探索 |
1. 作文命题的制度建设 |
2. 作文命题的理论探讨 |
(三) 高考作文命题的初步定型 |
1. 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初步定型 |
2. 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初步定型 |
三、改革开放前:波折与断裂(1949——1977) |
(一) 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思想背景 |
1. 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
2. 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
3.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贯彻 |
(二) 文革前十七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波折(1949-1965) |
1. 高考作文命题依据政治意识的凸显 |
2. 高考作文命题实践政治本位的确立 |
(三) 文革期间高考作文命题的断裂(1966-1976) |
四、新时期:回归与发展(1977至今) |
(一)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思想背景 |
1. 文化思想由封闭单一转向多元开放 |
2. 教育思想由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
3. 写作理论由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二) 新世纪以前高考作文命题的社会观照 |
1. 高考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于科学 |
2.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内容贴近实际 |
(三) 世纪之交至今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发展 |
1. 高考作文命题大纲说明突出以人为本 |
2.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内容彰显主体个性 |
五、百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展望 |
(一) 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的历史反思 |
1. 高考作文命题与语文教育思潮的内在联系 |
2. 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代思想文明的深度互动 |
3. 高考作文命题对中学写作教学的理性启示 |
(二) 未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发展前瞻 |
1. 客观认识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功能 |
2. 科学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 |
3. 有效落实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1995——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写作”变动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价值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比较研究法并结合文献研究法 |
1.5.3 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法 |
2 新时期我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发展 |
2.1 新时期我国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 |
2.1.1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和领域的分析 |
2.1.2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呈现方式的分析 |
2.1.3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写作文体的分析 |
2.2 高考作文命题理念及发展趋势 |
2.2.1 高考作文命题理念 |
2.2.2 高考作文命题发展趋势 |
2.3 与国外作文命题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
2.3.1 美国高考作文题目 |
2.3.2 法国高考作文题目 |
2.3.3 外国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启示 |
3 新时期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 |
3.1 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 |
3.1.1 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 |
3.1.2 高考作文命题制约着高中作文教学 |
3.2 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现状 |
4 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
4.1 高考作文命题与高中作文教学的关系 |
4.1.1 从课程标准看,高考作文命题和作文教学最终都统一于课程标准 |
4.1.2 对写作和教学的要求 |
4.2 考教结合的启示 |
4.3 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
4.3.1 促使教师和学生写作观念的转变,加强作文教学 |
4.3.2 要有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促进作文教学 |
4.3.3 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思想 |
4.3.4 课本材料的吸纳,读写结合练写作 |
4.3.5 厚积薄发,加强各项训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1949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特点 |
(一) 第一阶段 (1951—1965) :德性第一 |
(二) 第二阶段 (1977—1998) :智识为重 |
(三) 第三阶段 (1999—2017) :个性为先 |
二、1949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有待商榷之处 |
(一) 从价值取向看, 全面发展视角不够清晰 |
(二) 从命题内容上看, 德智美有机结合不够 |
(三) 从命题形式看, 缺乏艺术观照 |
三、高考作文命题的前瞻 |
(一) 构建立体多维融合视角 |
(二) 指向学生的全面生活 |
(三) 注重命题题面艺术 |
(10)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前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 ——70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D]. 封思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课改后语文高考命题演变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D]. 李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 [3]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4]“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D]. 裘珏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 赵美.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2)
- [6]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 张所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7]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D]. 闫雅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5(02)
- [8]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反思[D]. 贾利娟.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9)
- [9]1949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前瞻[J]. 杨云萍.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7(11)
- [10]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