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城地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宣晟[1](2021)在《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的气候环境造成了山西社会水旱交织的境况,山西师范大学所在的临汾-运城盆地面临的此种问题尤为典型。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但盲目建设也导致了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和景观风貌的趋同。临汾-运城盆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通过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地域传统的水适应性景观,并在雨洪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如何提取地域水适应景观特征,并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雨洪管理的生态智慧,同时结合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构建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山西师范大学所在的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性景观,归纳总结其在灌区影响下的独特地域景观特征和适应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海绵经验与智慧。文章从农田水适应性景观、水利水适应性景观、聚落水适应性景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临汾-运城盆地的地域水适应景观空间特征,并以此总结出蕴含在地域水适应景观中的传统海绵智慧和地域雨洪管控经验。(2)提出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将传统水适应性景观所具有的雨洪管控智慧特点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对比,对海绵校园景观设计的流程进行地域适应性优化。进而提出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六个原则和四个策略,同时针对校园开敞空间、校园交通空间及校园界面空间等不同的校园场地,提出适应场地特征的雨水景观营造方法。(3)依据设计策略和方法,通过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实际案例来对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验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地域适应性的角度分析归纳了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与传统海绵经验及智慧;(2)将传统水适应性景观雨洪管控经验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比较,从而对海绵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流程进行地域适应性优化;(3)分析传统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及生态智慧特点,结合校园景观设计特性,提出基于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4)提出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策略与方法,将提出的策略与雨水景观营造方法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进行设计实践。论文力图通过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场地特征以小见大,使得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能够为此后同类型下的场地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刘慧敏[2](2021)在《基于LSTM的果园灌溉预测与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据统计显示,我国灌溉用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伴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渐突出,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型社会。如何节约水资源,实现农业精准灌溉成为现在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是水果生产和消费大国,对水果需求大,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果树种植面积已超过3亿亩。由于果树枝繁叶茂且冠层大,其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都用于蒸腾作用,蒸腾量可以间接影响果树的需水量,将蒸腾量作为研究果树需水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节约果园灌溉用水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实现果园高效智能灌溉,构建了蒸腾量预测模型。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方法对采集的果园环境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果树蒸腾量的关键影响因子。然后,建立了以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s,LSTM)为基础的预测模型来预测果树蒸腾量。为了提高预测的精度,在LSTM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加入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构成Attention-LSTM预测模型。将本文的模型与其他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对比,经过仿真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实现简单,能够在有限的环境数据下更加准确的预测蒸腾量。其次,构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果园灌溉控制模型,制定模糊控制决策。将预测的蒸腾量和土壤湿度偏差作为模型的输入,计算出精准的灌溉时长。最后,搭建了果园灌溉软件平台,设计了数据库以及Web页面,将蒸腾量预测、模糊控制和软件平台三者紧密结合,实现果园精准灌溉。将智能灌溉和传统灌溉从果园灌溉量、总产量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智能灌溉都优于传统灌溉。说明本文建立的智能灌溉模型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果产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王婕[3](2021)在《不同作物覆盖下农田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文中认为土壤是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时空连续变异体。同一养分属性的空间结构存在尺度效应,即单一的大尺度采样,会导致小尺度的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变异规律被忽视,近年来随着田间精准灌溉施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小尺度下的耕地土壤养分研究非常必要。为探究不同作物覆盖下的田块表层土壤养分适宜的监测密度、不同时期的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果园土壤养分上下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导致的空间变异性,分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基地曹新庄农场、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国家桃、柿种质资源圃、宁夏旱作高效农业科技园区试验基地的田间养分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采集表层土壤(0-20 cm、0-40 cm)养分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地统计学结合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不同田块的采样间距(12 m×12 m嵌套6 m×6 m)、不同作物生育阶段(冬小麦抽穗期、成熟期,夏玉米/大豆出苗期)和作物类型(大田作物、果树)对田间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确定农田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格局分布特征,为快速、经济、准确的采集土壤养分,为田间养分监测和农业生产精细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12m×12 m网格采样间距更优农田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呈弱变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呈中等变异。农田表层土壤养分适宜的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土壤有机质、全氮空间自相关性强烈;因采样间距的变化,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空间相关性中等到强烈。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变异性由结构性因素主导,速效态养分则由随机性因素主导,受施肥、作物消耗等因素影响较大。农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北向南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速效钾和硝态氮均为自地块中心向四周减小的趋势;而全氮与铵态氮含量分布相似。6 m×6 m、12 m×12 m采样间距对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变异系数差值在0.00%~43.33%范围内;块金系数差值在1.9%~33.7%范围内,两种采样间距获得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基本一致,12 m×12 m网格采样更优,节约成本,提高效益。(2)冬小麦抽穗期到成熟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趋于稳定,由于耕作制度,出苗期空间变异性出现波动冬小麦抽穗期到成熟期,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范围在2.30~70.02 mg/kg之间;到夏玉米/大豆出苗期,有效磷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值增加,而速效钾、铵态氮质量分数均值减少。从冬小麦抽穗期到夏玉米/大豆出苗期,速效钾呈弱到中等变异,有效磷、硝态氮、铵态氮呈中等变异,波动范围在1.13%~83.71%之间。在95%置信水平,相对误差范围5%内,农田土壤养分最佳采样数随变异系数减小而减少。农田速效态养分最优模型是球状模型,总体随着实验作物生育阶段的转变,块金系数减小,空间相关性增强,趋于结构性因素主导。冬小麦抽穗期到成熟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极其相似,随着翻耕、玉米/大豆播种,施肥等种植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出苗期土壤养分开始迁移,分布规律被打乱,空间变异性存在差异。(3)园地土壤养分20-40 cm土层较0-20 cm土层受随机因素影响更大果园地土壤养分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丰富水平,0-20 cm土层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均大于20-40 cm土层。果园地土壤养分速效态养分呈中等变异,0-20 cm土层变异范围在3.86%~38.68%,20-40 cm土层变异范围在5.56%~52.72%,且枸杞园20-40 cm土层的变异系数较桃园、柿子园更为活跃。合理采样数随变异系数的增大而增加,20-40 cm土层的采样数较0-20 cm土层多。果园地0-40 cm土层土壤养分最适宜的半方差模型为指数模型,土壤养分空间相关性呈中等到强烈。0-20 cm土层空间相关性差异在0.1%~50.0%范围内,20-40 cm土层差异在0.1%~29.3%范围内,果园地土壤养分主要由结构性因素主导,20-40 cm土层较0-20cm土层受随机因素影响更大。柿子园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上下两层土壤养分分布较为相似。
张鹏飞,王爱玲,田时敏,张健,袁嘉玮,王璐,张战备,梁哲军[4](2020)在《苹果不同生育期水肥需求规律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合理的水肥供应是苹果高产、优质的重要前提,但目前苹果生产中存在的大水漫灌、施肥过量且不平衡现象影响了苹果绿色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对苹果不同生育期水肥需求规律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合理施用量、施用种类及施用时期,旨在为苹果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郭心钢[5](2020)在《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文中指出学界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偏见。一方面农民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虽然从事一些非农职业,但较少从事商业活动,众多人口附着在土地之上,形成紧张的人地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固守土地,安土重迁,与村庄以外的地区来往较少,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而使乡村在整体上呈现出封闭性特征。论文运用新发现的农户档案资料,研究晚清民国晋西南虞乡县西部、中条山北麓的12个村庄,发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较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些村庄背山面水,碱荒、砂石地分布较广,土质较差,还饱受水旱灾害的不断侵袭,多数农户耕种土地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同时,环境又丰富了人们的生计方式。当地农民开发并形成类型多样的副业和家庭手工业,有以担柴割草和烧木炭为主的“跑山”业,有以果树和蔬菜为主的果蔬业,有以制作小型农具为主的编制业,有以技术工匠和家庭作坊为主的手工业,有以面制熟食为主的饮食业,有以畜禽为主的农家饲养业,以及其他乡村服务业。副业是土地收益之外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有些甚至超过土地收益。此外,经营副业使农民较多地与地方集市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晋西南地区的农民有着外出“从商”的传统和风气。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地方社会秩序的混乱、土地收益的微薄、商业利润的吸引和农民自身对家庭生计的理性安排,当地一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劳力离开乡村,前往周边的乡镇和县城以及黄河对岸的陕西、河南等地,从事或大或小的商业活动。其中,以受雇型的学徒、店员、伙计等职业为主,也不乏一些自营、合营等资本较大的商人。农民的从商活动显示出一定的阶层差异。一些农民仅以从商收入作为家庭贴补,另一些家庭生活则主要地或全部依赖从商收入。农民通过外出从商,扩大了活动空间,开阔了视野见识,熏染了风俗习惯,巩固和拓展了社会关系网络。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村庄内部凝聚力也因同业、同乡的关系而得以加强。“从商”在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光绪大祲中,山西特别是晋西南地区的人口受到巨大损失,这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当地乡村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的节奏。晚晴民国时期,或是官方倡导,或是民间自发,来自豫、鲁、陕、冀等省的客民陆续流入晋西南地区。从生计方式看,当地客民多以出卖劳力、担柴割草、开荒或租种土地,以及自有的小手工艺为生。从婚姻形式看,男性客民多是入赘当地或被收养为子,女性客民则以童养、改嫁、被贩卖等形式嫁入当地。客民的不断流入,客观上填补了当地人外出从事副业、商业所造成的劳力空缺,实现了区域间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同时,客民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间的社会文化交流。可以说,客民广泛参与到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土地交易市场和婚姻市场当中,深刻形塑着当地的人口、婚姻、家庭、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基于流动性的分析视角,与以往学界对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不同,我们认为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人口流动性较强,既有本地居民流出,也有外地客民流入,因此导致当地的人群关系比较复杂。同时,二者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差异性、阶段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土客的经济方式存在差异,土着农民“重商轻农”、“重副轻农”;外来客民则“重农轻商”、“善副善工”,双方在土地关系、雇佣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相互补充、调剂,从而客观上实现了一种平衡。农民是否具有“理性”是个假问题。不同阶层的农民都有“理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为家长的个体素质、家庭内部发展状况、外部社会环境的差异,农民家庭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对生计伦理的安排表现出不同理解。贫穷农户以维持基本生存和温饱为首选,中等农户试图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实现家庭发展,富裕农户希冀努力巩固和扩大现有的资本财富。理性的阶层差异,刺激农民采取相应的生计模式,促进家庭间的生产合作,推动社会的横向和纵向流动。总之,晚清民国时期晋西南乡村整体上呈现出流动性、开放性特征,农民在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理性”。“晋西南模式”所反映出的传统时期中国农民经济的诸个特征,与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或观点相左。这对于反思日本中国史学者的“村庄共同体”理论和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以及重新认识中国农民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袁嘉玮,张健,梁哲军,王玉香,张冬梅,杨印斌,齐宏立[6](2018)在《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果园管理中,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其节水、节肥、高效、可控的特点得以快速推广及大面积应用。为推广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国内外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进行了展望。
卫建礼[7](2011)在《山西省苹果园灌溉现状、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山西是农业部确定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区之一,《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有16个县被列为基地县和重点县。2010年底,山西苹果面积34万hm2,产量468万t,苹
英超[8](2010)在《新泰市旱地苹果园渗灌与漫灌补水效果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代表鲁中南山地典型区域的新泰市东都镇龙华河小流域苹果园为试验区,从渗灌灌水—土壤水分—土壤环境——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入手,以土壤水动力学、植物生理学和SPAC系统理论为依据,通过苹果园渗灌和漫灌补水试验,对两种灌灌溉补水方式条件下旱地果园小气候环境效应、土壤物理性质及其颗粒分形特征、渗灌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与节水增产效果、渗灌工程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果园渗灌补水效应与节水增产的机理;提出了提高果园渗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是:1、渗灌比漫灌较好地改善了果园田间小气候环境效应。地表以上20cm、200cm处的平均气温渗灌比漫灌分别高0.95℃和0.33℃。地表以上20cm、200cm处的平均相对湿度渗灌比漫灌分别低4.40%和1.67%。在5cm、10cm、15cm、20cm土层深度处,土壤平均温度渗灌比漫灌分别高1.40℃、0.71℃、0.37℃、0.37℃。在5cm、10cm处渗灌与漫灌土壤温度差异显着,在15cm、20cm处差异不明显。2、渗灌比漫灌改良了旱地果园土壤物理性质效应及其颗粒分形特征。随着灌溉时间的推移,渗灌、漫灌在d=10.05mm范围土壤粒径的比例都减少,渗灌变化幅度为0.84%,漫灌为1.84%,渗灌变化幅度远小于漫灌。渗灌在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等方面物理性状都好于漫灌。灌溉1a,土壤容重渗灌比漫灌减少2.76%,土壤总孔隙、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度渗灌比漫灌分别增加3.81%、3.60%和5.24%。灌溉2a,土壤容重渗灌比漫灌减少2.63%,土壤总孔隙、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度渗灌比漫灌分别增加2.54%、2.22%和5.07%。渗灌和漫灌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差异明显,渗灌比漫灌高17.84%;二者土壤垂直剖面颗粒的分形维数差别不大,但是漫灌在0-10cm土层内分形维数比较小,仅为2.2408,说明漫灌对0-10cm土层,即表层土壤结构的破坏更严重。3、果园渗灌与漫灌土壤田间水分运动规律。灌溉1d后010、1020、2030、3050cm土壤层含水量渗灌为17.49%、18.21%、18.64%和18.07%,漫灌为19.17%、18.89%、17.95%和16.31%。漫灌含水量最高土壤层是010cm,最低是3050cm,而渗灌含水量最高土壤层是2030cm,最低为010cm。灌溉7d后010、1020、2030、3050cm土壤层的含水量渗灌为5.83%、5.11%、5.30%和4.88%,漫灌为6.29%、5.92%、5.77%和4.46%。再次灌溉前,010、1020、2030、3050cm土壤层的含水量渗灌比漫灌分别高9.74%,8.56%,35.80%,50.40%。050cm土壤层含水量平均值渗灌为8.12%,漫灌为6.49%,渗灌比漫灌增加了25.12%。从050cm土壤层整体来看,渗灌与漫灌相比能长时间保持土壤较高含水量。4、渗灌比漫灌具有较好的节水和增产效果。灌水试验结果表明,渗灌比漫灌节省水量8001200m3/hm2,比漫灌平均节水55.6%。平水年(2007a)苹果渗灌和漫灌的灌溉水生产效率分别为18.84kg/m3·hm2和7.65kg/m3·hm2;干旱年(2008a)苹果渗灌和漫灌的灌溉水生产效率分别为10.76kg/m3·hm2和4.25kg/m3·hm2。灌溉水生产效率渗灌比漫灌提高6.5111.19kg/m3·hm2。经对2007和2008年苹果产量调查测试表明,渗灌苹果产量达到10329.212057.3kg/hm2,苹果年平均产量渗灌比漫灌增产10.94%,一级果增产率为15.50%。5、渗灌工程增加了果园经济效益渗灌和漫灌工程费用分别为8710.54元/hm2?a,渗灌比漫灌工程增加费用平均为3971.14元/hm2·a。渗灌、漫灌净效益分别为53198.98元/hm2·a、43119.91元/hm2·a,渗灌比漫灌增加10079.07元/hm2·a;渗灌、漫灌工程投资回收期分别为0.164a、0.110a,渗灌增加工程投资回收期0.054a。
柳京安[9](2008)在《鲁中南山区旱地果园渗灌补水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择鲁中南山区旱地樱桃园为研究区,通过旱地樱桃园渗灌和漫灌的对比试验,就渗灌对旱地果园小气候环境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渗灌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与节水增产效果以及旱地果园渗灌工程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研究,以此探讨旱地果园渗灌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技术效果,为渗灌技术在节水型林果种植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提高旱地果园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渗灌改善果园小气候环境效益地表以上20cm处,渗灌平均温度比漫灌高0.95℃;200cm处,渗灌平均温度比漫灌200cm高0.33℃。最低气温(26.5℃)出现在6:00,为地表以上200cm处的漫灌;最高气温(35.6℃)出现在14:00,为地表以上20cm处的渗灌。地表以上20cm处,平均相对湿度渗灌比漫灌低4.40%;200cm处,渗灌比漫灌低1.67%。空气相对湿度最高(64.6%)出现在6:00,为地表以上20cm处的漫灌;空气相对湿度最低(37.0%)出现在14:00,为地表以上200cm处的渗灌。在5cm、10cm、15cm、20cm土层深度处,渗灌土壤平均温度比漫灌分别高1.40℃、0.71℃、0.37℃、0.37℃。渗灌与漫灌在5cm、10cm处土壤温度差异显着,在15cm、20cm处差异不明显。2.渗灌改善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机械组成在d=1~0.05mm范围的粒径含量,渗灌1a﹥漫灌1a,渗灌2a﹥漫灌2a。随着灌溉时间的推移,渗灌、漫灌在d=1~0.05mm范围粒径的比例都减少,渗灌变化幅度为0.84%,漫灌为1.84%,渗灌变化幅度远小于漫灌。渗灌在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等方面物理性状都好于漫灌。灌溉1a,土壤容重渗灌比漫灌减少2.76%,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渗灌比漫灌分别增加3.81%、3.60%和5.24%。灌溉2a,土壤容重渗灌比漫灌减少2.63%,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渗灌比漫灌分别增加2.54%、2.22%和5.07%。3.渗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灌溉后1d渗灌在0~10、10~20、20~30、30~50cm土壤层的含水量分别17.49%、18.21%、18.64%、18.07%,漫灌为19.17%、18.89%、17.95%和16.31%。漫灌含水量最高土壤层是0~10cm,最低是30~50cm,而渗灌含水量最高土壤层是20~30cm,最低为0~10cm。灌溉后7d在0~10、10~20、20~30、30~50cm土壤层,渗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分别为5.83%、5.11%、5.30%和4.88%,漫灌为6.29%、5.92%、5.77%和4.46%。从土壤水分变化幅度来看,漫灌0~10cm变化最大,30~50cm变化最小。再次灌溉前,0~10、10~20、20~30、30~50cm土壤层的含水量渗灌比漫灌分别高9.74%,8.56%,35.80%,50.40%。渗灌0~50cm土壤层含水量平均为8.12%,漫灌平均为6.49%,渗灌比漫灌增加了25.12%。灌溉后,渗灌、漫灌各土壤层土壤水分均随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在0~10cm漫灌土壤水分始终高于渗灌,10~20cm土层,漫灌初期土壤水分大于渗灌,到灌溉后期两种灌溉方式土壤含水量差别不明显。从20~30cm、30~50cm土层来看,渗灌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始终高于漫灌,从0~50cm土壤层整体来看,渗灌与漫灌相比能长时间保持土壤较高含水量。4.渗灌具有节水和增产效果渗灌全年灌水量为1920m3/hm2,漫灌全年灌水量为3000m3/hm2。渗灌比漫灌节水1080m3/hm2,与漫灌相比渗灌节水率为36.00%。灌溉1a,渗灌与漫灌相比树高增加10.55%,新枝生长量增加25.68%,基径增加6.48%;灌溉2a,渗灌与漫灌相比树高增加13.36%,新枝生长量增加19.94%,基径增加6.16%。渗灌比漫灌增产499.8kg/hm2,增产率为5.08%,渗灌一级果增产607.25kg/hm2,增产率为9.40%。5.渗灌工程增加了果园经济效益渗灌和漫灌工程投资分别为18268.00元/hm2、7980.00元/hm2,渗灌工程投资比漫灌增加10288.00元/hm2。渗灌、漫灌净效益分别为180237.06元/hm2?a、162493.20元/hm2?a,渗灌比漫灌增加17743.86元/hm2?a;渗灌增加工程投资回收期为0.098a。
张建国[10](2005)在《山西农业节水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山西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资源(依据人均、公顷均水资源量)排序中列第29位,是严重的缺水省份。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生态建设用水将会有大幅度增加,山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解决山西缺水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节水。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节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山西农业节水模式,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对于实现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本文采用系统综合分析、定性、定量分析与归纳演绎提炼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农业节水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对山西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价,对山西农业节水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以农业节水基础理论为指导,在深入分析山西农业节水潜力和模式技术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基础上,结合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将现有农业节水技术进行优化组装、集成配套,构建了四种节水模式,并提出了各模式实施配套技术。主要结论如下: 1.按1998~2000年3年全省平均灌溉引水量42.89亿m3这一供水水平分析,预测到2010、2020、2030年,通过采取渠道防渗、田间工程建设、先进节水技术和农业节水等措施,山西相应年节约水量分别可达9.18亿m3、13.30亿m3、16.92亿m3。这对于保持二十一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农业节水模式是一种动态模式,随生产发展和水资源变化而改变。选择农业节水模式必须遵循适地性、效益性、持续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3.农业节水模式的技术体系一般由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节水技术、农作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 4.根据山西地形地貌特点、水资源条件、灌溉设施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种植结构等情况,构建了四种农业节水模式,即自流灌区与泵站灌区节水改造农业节水模式,缺水井灌区有限灌溉农业节水模式,山丘区旱作农业节水模式和城市郊区高新农业节水模式。
二、运城地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城地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地域现实问题 |
1.1.2 学科问题 |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景观体系下雨水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4.2 海绵校园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及与本研究的启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地域性 |
2.1.2 适应性 |
2.1.3 水适应性景观 |
2.1.4 海绵校园 |
2.2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理论基础 |
2.2.1 海绵城市基础理论 |
2.2.2 水文学基础理论 |
2.2.3 地域性及生态智慧相关理论 |
2.3 相关典型案例研究 |
2.3.1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
2.3.2 沈阳建筑大学 |
2.3.3 清华大学胜因园 |
2.4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1 海绵城市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2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4.3 现有实践及传统生态智慧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景观特征分析 |
3.1 临汾-运城盆地概况 |
3.1.1 区位概况 |
3.1.2 气候及降水 |
3.1.3 地形与地貌 |
3.2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
3.2.1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类型及地域特征 |
3.2.2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海绵智慧 |
3.2.3 农田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
3.3 传统水适应性水利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
3.3.1 传统水适应性水利景观的类型 |
3.3.2 引泉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
3.3.3 引泉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
3.3.4 引河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
3.3.5 引河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
3.3.6 引洪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
3.3.7 引洪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
3.3.8 水利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
3.4 传统水适应性聚落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
3.4.1 洪涝灾害与聚落分布 |
3.4.2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地域景观外部环境 |
3.4.3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 |
3.4.4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景观海绵智慧 |
3.4.5 传统乡村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 |
3.4.6 传统乡村水适应性景观海绵智慧 |
3.4.7 聚落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
4.1 基于地域适应的校园海绵景观规划设计优化 |
4.1.1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传统水管理生态智慧 |
4.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途径 |
4.1.3 传统水管理智慧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的耦合 |
4.1.4 基于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优化 |
4.2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4.2.1 乡土地域化原则 |
4.2.2 动态适应性原则 |
4.2.3 耐用持久性原则 |
4.2.4 节约低成本原则 |
4.2.5 生物多样性原则 |
4.2.6 生产教育性原则 |
4.3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
4.3.1 策略一:构建基于传统水利景观智慧的校园雨洪管理系统 |
4.3.2 策略二:引入基于传统农田景观智慧的校园生产性景观 |
4.3.3 策略三:延续基于传统聚落景观智慧的校园景观肌理 |
4.3.4 策略四:营造基于地域乡土植物的校园生境 |
4.4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雨水场地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
4.4.1 校园雨水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
4.4.2 影响校园雨水场地景观设计素 |
4.4.3 适应校园开敞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
4.4.4 适应校园交通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
4.4.5 适应校园界面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实践 |
5.1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地域背景 |
5.2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景观系统规划 |
5.2.1 设计策略及设计理念 |
5.2.2 总体布局及景观分区 |
5.2.3 雨洪管理系统的构建 |
5.3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雨水场地空间布局及设计方法 |
5.3.1 校园开敞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
5.3.2 校园交通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
5.3.3 校园功能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
5.4 适应传统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师大校园景观节点设计 |
5.4.1 校园明渠景观设计 |
5.4.2 校园生产景观设计 |
5.4.3 校园乡土生境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LSTM的果园灌溉预测与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需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
1.2.2 灌溉控制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章节安排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果树灌溉预测和控制算法的关键技术 |
2.1 主成分分析 |
2.2 循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 |
2.2.1 循环神经网络 |
2.2.2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
2.3 注意力机制 |
2.4 模糊控制算法 |
2.4.1 模糊控制基本概述 |
2.4.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2.5 预测算法和控制算法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果树蒸腾量预测模型 |
3.1 蒸腾量传统计算方法 |
3.2 基于PCA的果树蒸腾量影响因子的筛选 |
3.2.1 实验数据采集及数据预处理 |
3.2.2 果树蒸腾量影响因子筛选 |
3.3 基于Attention机制的LSTM预测模型的搭建 |
3.3.1 预测模型算法思想 |
3.3.2 预测模型评价指标 |
3.3.3 预测模型参数的确定 |
3.3.4 预测模型算法流程 |
3.4 Attention-LSTM预测模型仿真与对比分析 |
3.4.1 预测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3.4.2 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灌溉模型设计 |
4.1 果树灌溉控制模型总体设计 |
4.2 苹果树需水特性 |
4.3 果树灌溉控制方法 |
4.3.1 模糊化过程 |
4.3.2 模糊控制规则与模糊推理 |
4.3.3 解模糊化与模糊规则查询表的生成 |
4.4 灌溉模型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果园灌溉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平台整体结构 |
5.1.1 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 |
5.1.2 数据库设计 |
5.2 软件平台功能设计 |
5.2.1 数据显示模块 |
5.2.2 预测模块 |
5.2.3 控制模块 |
5.3 系统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不同作物覆盖下农田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进展 |
1.2.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场地及器材 |
2.2.1 试验场地 |
2.2.2 试验器材 |
2.3 试验设计 |
2.4 指标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2.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采样间距对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表现的影响 |
3.1 不同采样间距下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不同采样间距下土壤养分合理采样数分析 |
3.3 不同采样间距下土壤养分半方差分析 |
3.4 不同采样间距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分析 |
3.5 讨论与小结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生育阶段的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 |
4.1 不同生育阶段下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不同生育阶段下土壤养分合理采样数分析 |
4.3 不同生育阶段下土壤养分半方差分析 |
4.4 不同生育阶段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分析 |
4.5 讨论与小结 |
4.5.1 讨论 |
4.5.2 小结 |
第五章 作物类型对果园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的影响 |
5.1 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养分合理采样数分析 |
5.3 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养分半方差分析 |
5.4 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养分垂直方向空间分布分析 |
5.5 讨论与小结 |
5.5.1 讨论 |
5.5.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之处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苹果不同生育期水肥需求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树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研究进展 |
2 苹果树需肥规律研究进展 |
2.1 氮肥 |
2.2 磷肥 |
2.3 钾肥 |
2.4 中量元素 |
2.5 微量元素 |
3 结语 |
(5)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区域 |
四、资料介绍 |
五、研究框架 |
第一章 自然和人文环境 |
第一节 地质地貌 |
第二节 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 |
第三节 水系和水文 |
第四节 地方社会秩序 |
第五节 人口流入 |
小结 |
第二章 土地的占有、交易和粮产 |
第一节 土地占有 |
第二节 土地交易 |
第三节 粮食产量 |
小结 |
第三章 农家副业 |
第一节 副业的类型 |
第二节 副业在农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小结 |
第四章 农业雇工 |
第一节 雇工的供需机制 |
第二节 雇工的收入 |
第三节 雇工的社会关系 |
小结 |
第五章 农民“从商” |
第一节 农民从商的动因 |
第二节 从商者的社会身份 |
第三节 从商的时空特征和工作类型 |
第四节 “从商”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生计模式、家庭结构与农民理性 |
第一节 农民的生计模式及其调适 |
第二节 农民家庭的分与合 |
第三节 “晋西南模式”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肥一体化技术国内外发展进程 |
2 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
2.1 果园生理指标研究 |
2.2 果园水肥利用研究 |
2.3 果园微生态环境研究 |
2.3.1 土壤微环境 |
2.3.2 大气微环境 |
3 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存在问题及建议 |
3.1 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待深入研究 |
3.2 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有待加强 |
3.3 果园水肥一体化相关设备及原料研发有待提升 |
4 展望 |
(7)山西省苹果园灌溉现状、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苹果园灌溉现状 |
1.1 立地条件 |
1.2 灌溉条件 |
1.3 灌溉方法 |
2 存在问题 |
2.1 灌溉设施落后 |
2.2 灌溉方法落后 |
2.3 灌溉过量 |
2.4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缓慢 |
3 果园灌溉急需的技术 |
3.1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 |
3.2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
3.3 微喷灌技术 |
3.4 控水灌溉技术 |
3.5 控制性交替灌溉技术 |
4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建议 |
4.1 统一节水灌溉技术标准 |
4.2 加大财政投入, 改善节水灌溉基础设施 |
4.3 因地制宜, 采用多种模式的节水灌溉技术 |
(8)新泰市旱地苹果园渗灌与漫灌补水效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渗灌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渗灌发展历史 |
1.2.2 渗灌的应用与研究 |
1.2.3 渗灌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前景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3.1.果园渗灌、漫灌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测定 |
2.3.2 果园渗灌、漫灌土壤温度测定 |
2.3.3 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测定与土壤颗粒分形理论分析方法 |
2.3.4 果园渗灌、漫灌土壤含水量及动态变化测定 |
2.3.5 果树生长状况及产量测定 |
2.3.6 灌水量测定 |
2.3.7 渗灌节水率与灌溉水生产效率计算 |
2.3.8 渗灌增加产值及渗灌增加工程回收期 |
2.3.9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渗灌对旱地果园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
3.1.1 渗灌对果园空气温度的影响 |
3.1.2 渗灌对果园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
3.1.3 渗灌对果园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 |
3.2 渗灌对旱地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变异性及其颗粒分形特征 |
3.2.1 渗灌、漫灌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
3.2.2 渗灌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的影响研究 |
3.2.3 渗灌与漫灌条件下苹果园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 |
3.3 渗灌土壤水分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3.3.1 土壤水分分布 |
3.3.2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3.4 旱地果园渗灌节水与增产效果 |
3.4.1 果园渗灌节水效果与灌溉水生产效率 |
3.4.2 渗灌对旱地果园果树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
3.5 旱地果园渗灌经济效益分析 |
3.5.1 渗灌工程费用 |
3.5.1.1 渗灌工程固定资产投资 |
3.5.1.2 渗灌工程年运行费 |
3.5.2 渗灌对果园产值影响 |
3.5.3 节水节电费用 |
3.5.4 其他节省费用 |
3.5.4.1 节省农药化肥费用 |
3.5.4.2 省工省时费用 |
3.5.5 渗灌增加产值及工程回收期 |
4 主要结论与论文特色 |
4.1 主要结论 |
4.1.1 渗灌比漫灌较好地改善了旱地果园田间小气候环境效应 |
4.1.2 渗灌改良旱地果园土壤物理性质效应及其颗粒分形特征 |
4.1.3 渗灌改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
4.1.4 渗灌与漫灌相比具有明显的节水和增产效果 |
4.1.5 渗灌工程增加了果园经济效益 |
4.2 论文特色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鲁中南山区旱地果园渗灌补水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渗灌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渗灌发展历史 |
1.2.2 渗灌的应用与研究 |
1.2.2.1 渗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模型研究进展 |
1.2.2.2 渗灌土壤水分调控技术参数研究进展 |
1.2.2.3 渗灌节水增产效应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果园渗灌、漫灌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测定 |
2.3.2 果园渗灌、漫灌土壤温度测定 |
2.3.3 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测定 |
2.3.4 果园渗灌、漫灌土壤含水量及动态变化测定 |
2.3.5 果树生长状况及产量测定 |
2.3.6 灌水量测定 |
2.3.7 渗灌节水率计算 |
2.3.8 渗灌增加产值及渗灌增加工程回收期 |
2.3.9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渗灌对旱地果园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
3.1.1 渗灌对果园空气温度的影响 |
3.1.2 渗灌对果园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
3.1.3 渗灌对果园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 |
3.2 渗灌对旱地果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2.1 渗灌、漫灌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
3.2.2 渗灌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的影响研究 |
3.3 渗灌土壤水分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3.3.1 土壤水分分布 |
3.3.2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3.4 旱地果园渗灌节水与增产效果 |
3.4.1 旱地果园渗灌节水效果 |
3.4.2 渗灌对旱地果园果树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
3.4.2.1 渗灌对果树生长状况的影响 |
3.4.2.2 渗灌对果树产量影响 |
3.5 旱地果园渗灌经济效益分析 |
3.5.1 渗灌工程费用 |
3.5.1.1 渗灌工程投资 |
3.5.1.2 渗灌工程年运行费 |
3.5.2 渗灌对果园产值影响 |
3.5.3 节水节电费用 |
3.5.4 其他节省费用 |
3.5.4.1 节省农药化肥费用 |
3.5.4.2 省工省时费用 |
3.5.5 渗灌增加产值及工程回收期 |
4 讨论 |
4.1 渗灌对旱地果园空气温度的影响 |
4.2 渗灌对旱地果园空气湿度的影响 |
4.3 渗灌对旱地果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
4.4 渗灌对旱地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4.5 渗灌土壤水分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 |
4.6 旱地果园渗灌节水及增产效果 |
4.7 旱地果园渗灌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
5 结论 |
5.1 渗灌改善了旱地果园小气候环境 |
5.1.1 渗灌对果园空气温度影响 |
5.1.2 渗灌对果园空气湿度影响 |
5.1.3 渗灌对果园土壤温度影响 |
5.2 渗灌改良旱地果园土壤物理性质 |
5.2.1 渗灌改善土壤机械组成 |
5.2.2 渗灌改良土壤容重、孔隙度 |
5.3 渗灌改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
5.4 渗灌具有节水和增产效果 |
5.5 渗灌工程增加了果园经济效益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山西农业节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业节水研究进展 |
1.3.2 国外农业节水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3 我国农业节水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研究技术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西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2.1 自然地理和灌溉工程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灌溉工程发展概况 |
2.2 水资源总量 |
2.3 水资源特点 |
2.3.1 水资源总量匮乏,人均、公顷均占有量低下 |
2.3.2 降水年内、年际变化丰枯悬殊,且连续干旱 |
2.3.3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
2.3.4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
2.4.1 重点经济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
2.4.2 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遭到破坏 |
2.4.3 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
2.4.4 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
2.5 农业用水概况 |
第三章 山西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
3.1 山西农业节水的重大战略意义 |
3.1.1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3.1.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
3.1.3 二十一世纪粮食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
3.1.4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
3.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
3.2 山西农业节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1 山西农业节水现状 |
3.2.2 山西农业节水存在主要问题 |
3.3 山西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
3.3.1 农业节水的理论基础 |
3.3.2 二十一世纪初山西农业节水目标 |
3.3.3 山西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
第四章 山西农业节水模式探讨 |
4.1 农业节水模式的概念、意义与选择原则 |
4.1.1 农业节水模式的概念、意义 |
4.1.2 农业节水模式的选择原则 |
4.2 山西农业节水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
4.2.1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子系统 |
4.2.2 工程节水技术子系统 |
4.2.3 农作节水技术子系统 |
4.2.4 管理节水技术子系统 |
4.3 山西农业节水模式分析 |
4.3.1 自流灌区与泵站灌区节水改造农业节水模式 |
4.3.2 缺水井灌区有限灌溉农业节水模式 |
4.3.3 山丘区旱作农业节水模式 |
4.3.4 城市郊区高新农业节水模式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运城地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D]. 刘宣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LSTM的果园灌溉预测与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D]. 刘慧敏.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不同作物覆盖下农田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D]. 王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苹果不同生育期水肥需求规律研究进展[J]. 张鹏飞,王爱玲,田时敏,张健,袁嘉玮,王璐,张战备,梁哲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08)
- [5]晚清民国晋西南的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D]. 郭心钢. 山西大学, 2020(12)
- [6]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J]. 袁嘉玮,张健,梁哲军,王玉香,张冬梅,杨印斌,齐宏立.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5)
- [7]山西省苹果园灌溉现状、问题及建议[J]. 卫建礼. 山西果树, 2011(04)
- [8]新泰市旱地苹果园渗灌与漫灌补水效果试验研究[D]. 英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2)
- [9]鲁中南山区旱地果园渗灌补水效果研究[D]. 柳京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10]山西农业节水模式研究[D]. 张建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