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西北地区的砂土液化势VS波预测公式

适用于西北地区的砂土液化势VS波预测公式

一、适合西北地区的Vs波预测砂土液化势公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恒[1](2020)在《硫酸钠盐渍土盐胀冻胀机理及电化学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西北季节性冻土区分布着大量的盐渍土,受环境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土体内水盐发生迁移相变,进而引发严重的盐胀冻胀病害,给该地区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盐渍土的盐胀冻胀变形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受土质条件、盐分种类及含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硫酸盐渍土的变形最为严重。青藏高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分布着大量硫酸盐渍土,且气候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受毛细引力和土水势的驱动,地下水携带硫酸盐不断的向浅部土层迁移结晶,给已有公路、铁路路基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更多的基础设施将会面临盐胀冻胀问题。因此,如何防治青藏高原地区盐胀冻胀病害,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工程经济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硫酸盐渍土的变形与多种因素有关,而盐分则会改变土体的热学性质,如导热系数,影响盐渍土冻结深度和最终冻胀量。现存导热系数模型将盐渍土孔隙溶液当做纯水研究,忽略了盐分对土体导热系数的影响,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其次,已有研究大都针对于水盐结晶压力下盐渍土的膨胀变形,忽略了结晶吸力和冷缩效应,无法描述硫酸盐渍土降温过程中的冻缩现象。然后,一般物理化学防治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盐胀冻胀病害的作用,但却受到环境及土体渗透性的影响,处理深度及范围有限,且并不适用于已有路基,因而需要一种更加高效的原位防治技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青藏高原硫酸钠盐渍土为试验对象,研究盐渍土导热特性、水盐迁移规律、冻结温度和结晶过程等,揭示了盐渍土冻缩、膨胀变形机理,并提出了电化学防治盐胀冻胀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合热力学相关理论,明确了盐分对导热系数的影响机理,并建立了正负温下青藏高原硫酸钠盐渍土导热系数预测模型。研究了不同温度及冻融循环次数下土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并依据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盐分含量、环境温度三者对导热系数的影响程度。(2)进行不同硫酸钠含量、不同温度梯度及溶液补给条件下室内单向冻结试验,研究了冻结稳定后各土样温度分布、冻结深度、冻胀量、水盐分布、干密度和冻土构造的差异,阐明了水-热-盐耦合作用下硫酸钠盐渍土变形规律,并进一步论述了盐分改变土体热学性质并最终影响冻深及冻胀量的机理。(3)结合盐溶液及土体孔隙结构的影响,建立了青藏高原硫酸盐渍土冻结温度计算公式。运用阿伦尼乌斯公式及分子成核理论描述水盐结晶相变的动态过程,并计算得到了水盐结晶量和结晶压力的变化。综合考虑冻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结晶压力、结晶吸力和温度效应对盐渍土变形的影响,得出了盐渍土变形计算公式,描述盐渍土冻缩及膨胀变形。(4)建立了电渗理论排水模型,并结合室内电渗试验加以验证。分析了硫酸钠盐渍土电渗排水及土体内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电渗联合氯化钙溶液的方法处理盐渍土,并从排水量、力学强度、微观结构等方面加以阐述,表明了其中的防治机理,确定了最佳氯化钙溶液浓度。

段伟[2](2020)在《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长期服役性能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化触发评估成为液化震害预防的首要任务,而无黏性土(砂土、粉土)的空间分布与原位状态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是在天然位置对土体工程性质进行原位评价的一种新型测试技术,具有精度高、测试参数多元化等优点,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无黏性土的状态特性评价与液化判别。相比于相对密实度,状态参数能够表征无黏性土的密实度与应力水平的双重影响,其确定方法和相关应用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深入开展原位状态参数确定和液化地基设计水平应用等研究,为原位状态评价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为依托,针对饱和无黏性土状态参数评价难题,采用多功能CPTU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南京河砂标定罐CPT试验及数据处理群集(GMDH)智能算法对砂土状态参数确定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锥尖阻力存在明显的“临界深度”,并且其值随着相对密实度Dr的增加而增大,约在0.45-0.60m之间,在半对数坐标中,CPT参数与重度γ、Dr呈良好线性关系;CPT贯入砂土体时探头附近形成高应力区,并由中心沿着水平、竖向方向逐渐分散,CPT贯入机理作用范围会随着Dr的增加而相应地扩大,含水量变化也会影响CPT测试参数值。GMDH建立的ψ法不需要额外的附加参数如静止土压力系数K0、土体压缩指标k,m等,克服了现有一阶方法求解过程复杂且精度较低的问题;采用qt1N,σ′vo,土类指数Ic,BJ作为输入参数的模型为基于性能评价和便捷角度首选的模型;敏感性分析显示qt1N和Ic,BJ是获取ψ的关键参数;应用于标定罐南京河砂、唐山地震液化场地土体状态表征及液化评价,所给的ψ结果与已有经典方法基本一致,液化判别结果也是一致的。(2)通过对废黄河泛滥沉积针对江苏典型地质成因无黏性土,提出了基于电阻率CPTU测试的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土类指数Ic是连接粉砂土状态性能和电学性能的有效指标之一,采用所提出的电阻率CPTU评价法与Plewes法,Been和Jefferies及Robertson法计算的状态参数沿深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数值接近;状态参数与相对密实度沿深度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线性相关性较好,可通过常用的相对密实度指标将状态参数量化;通过状态参数计算的循环阻力比CRR与国际通用NCEER法计算值基本一致;电学剪胀参数与归一化锥尖阻力、相对密实度呈现良好的幂函数相关关系,电阻率CPTU可作为一种现场原位状态评估及地基基础密实控制的强有力工具。(3)针对江苏典型地质成因无黏性土,提出了基于地震波CPTU测试的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Vs的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与CPTU法更接近,一致性更好;现场应力条件下,Vs可表达为状态参数ψ、有效上覆应力?′v0和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函数;绘制了江苏地区Vs-?′v0平面中状态参数剖面等值线图,给出了任意深度处无黏性土的状态(松散与密实)及液化敏感区域;Vs与归一化锥尖阻力qt1N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以此构建了Robertson的SBTn土分类图中剪切波速等值线图;联合锥尖阻力和状态参数可提供一个全面与统一的无黏性土Gmax预测新方法。(4)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含砂量的粉-砂混合物的液化动力特性及状态参数指标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砂质粉土液化和循环软化发生在超孔隙水压力比在0.75-0.85范围之间,累积剪切应变在5%左右,随后由大的剪切应变和超孔隙水压力比产生液化,在一定的孔隙比e下,粉土含量影响不明显,其影响被其他控制因素如相对密实度显着稀释,CRR与e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着砂含量增加,粉土-砂混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固体颗粒接触特性发生了变化,砂质粉土的累积孔隙分布曲线具有良好的梯度、孔径分布曲线具有多峰特性;状态参数ψ与三轴循环阻力比CRR tx,15呈指数函数关系,CRR tx,15随着ψ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基于指标ψ提出了室内三轴CRRtx,15与现场CRR7.5之间的修正因子模型。(5)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核极限学习机(KELM)算法(PSO-KELM算法)建立了简化应力框架下CPTU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CPTU模型一个显着特点是适用于更广范围的土体,包括之前的认识“太黏不能液化”;对于粉质土,孔压参数Bq对CRR有一定的影响,并以图的形式给出呈现;所提CPTU模型进行液化判别及现场实际观察结果一致。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给出的基于Fs的PL计算模型,能够考虑模型固有的不确定性,最终形成基于CPTU简化应力模型液化势评价统一理论体系。(6)基于CPTU测试技术论证了液化地基状态与判别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了处理效果评价方法体系及CPTU多元液化判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CPTU能够直接测试现场土体内部孔压分布,可直接评价土的原位状态及力学性质,CPTU土分类图能够对液化与非液化土给出较为满意的划分结果,提出了联合归一化超孔压与状态参数差图表法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土体的原位状态及潜在的剪胀性行为评价;提出了液化地基处理致密化评价指标:相对增长指标、电阻率指标、小应变刚度、状态参数等指标。基于随机场理论,通过场地液化势区划图有效地评价液化地基处理效果,建立了可视化、定量且准确的抗液化地基处理评价体系。基于SPT与剪切波速联合测试评价理论,建立了无黏性土多元液化CPTU评价方法。

张塬[3](2020)在《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分区与评价》文中指出震害表明,砂土液化是一种典型的地震地质灾害,是造成地基失效和工程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是地震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深入探索砂土液化研究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液化判别方法,对准确评价工程场地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松原市规划区液化砂土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大陆地区已有的液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双曲线判别新公式。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松原地震液化调查数据的回判以及新疆巴楚地震、新西兰地震液化调查数据的预判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双曲线判别公式的适用性和判别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采用四种判别方法对松原市规划区砂土进行液化判别,并讨论分析了不同判别方法导致分区不同的原因,其研究成果被松原市防震减灾规划所采用,也为砂土液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介绍了砂土液化机理和液化影响因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砂土液化判别方法优缺点及其适用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2.收集分析了松原市规划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工程场地勘察报告等资料。开展了松原2018年5.7级地震砂土液化现场调查、钻探取样、现场测试等工作,得到了开展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研究的基础性资料。3.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现有规范方法的不足,以唐山地震、通海地震、海城地震、松原地震等198组液化数据为基础,建立双曲线液化判别公式。通过采用巴楚地震、新西兰地震液化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证明该新公式可用于松原规划区砂土液化判别及液化分区工作中。4.采用规范法、剪切波速法、Seed-Idriss简化法及双曲线判别公式对松原市规划区砂土进行判别,并进行了液化分区,编制了松原市规划区不同烈度作用下的砂土液化分区图,并就不同判别方法的分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产生的原因。

张浩[4](2020)在《筑坝堆石及砂砾料最大剪切模量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堆石料和砂砾料是土石坝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填筑材料,对于这些工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时,坝料的最大剪切模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但是由于筑坝材料对试验设备要求苛刻以及实际土石坝的工程资料相对匮乏等原因,目前关于筑坝材料的小应变动力特性的研究资料尚不多见。本文搜集整理我国6座土石坝工程筑坝材料的实测资料,采用最新研制的中型三轴剪切波速测试装置开展筑坝堆石料与砂砾料最大剪切模量测试试验,对最大剪切模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尝试为土石坝坝体抗震性能判别、筑坝材料动力响应分析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选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6座土石坝坝料作为试验材料,坝料为西部地区筑坝常用的堆石料和砂砾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搜集了工程实测资料,对这些坝料的岩性、比重、颗粒形状等基本特性进行了统计整理,分析了其基本特点,为今后筑坝材料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2)采用最新研制的中型三轴剪切波速测试装置,对堆石料进行不同激发频率的剪切波速测试试验,探究激发频率对剪切波速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堆石料的剪切波速随激发频率的增加有微弱上升,基本可以忽略。对比了三种剪切波传播时间确定方法(即初达波法、峰值点法、互相关法),结果表明:采用三种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差不大,相对误差不超过3%。(3)采用中型三轴剪切波速测试装置,对坝料进行不同初始孔隙比的最大剪切模量测试试验,总结堆石料与砂砾料最大剪切模量变化规律,探究最大剪切模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筑坝材料最大剪切模量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围压和孔隙比,其随围压的增大与孔隙比的降低而呈明显的增大趋势;另外,最大剪切模量还与平均粒径、傅里叶形状参数(轮廓、棱角、纹理)以及颗粒比重呈正相关,与颗粒的不均匀系数呈负相关。(4)分析整理试验数据,提取文献中筑坝材料最大剪切模量试验结果,综合本试验与文献中数据给出了筑坝材料的最大剪切模量上、下包线及平均值曲线,以期在工程现场尚未取得试验数据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参考或借鉴。

段伟,蔡国军,刘松玉,陈瑞锋,袁俊,戴济群[5](2020)在《多功能参数静力触探在地震液化判别方法中的应用进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液化是引起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损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液化震害预防的第一步就是对工程场地进行液化预测和判别。静力触探(CPT)作为最主要的原位测试技术,因其具有快速、低廉、高效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液化判别。根据国内外近年来CPT技术的发展,对不同形式的CPT[孔压静力触探技术(CPTU)技术,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RCPTU)技术、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技术(SCPTU)技术等]在地震液化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论述。特别介绍一种基于状态参数进行液化判别的方法,另外还简要介绍基于概率统计分析法。比较和梳理各种液化判别方法的差异性,最后,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现有CPT液化判别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结果表明:状态参数法能够同时考虑围压应力和孔隙比的影响,有效地将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联系起来;SCPTU、RCPTU液化判别框架还需进一步拓展与完善;概率统计分析法需结合相应软件使其更具适用性。

李敏,杨立国,陈海鹏,盛特奇[6](2020)在《杭州市典型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关系分析》文中指出基于杭州市丰富的场地钻孔剪切波速资料,采用3种常见的剪切波速与埋深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杭州地区5类常规土在场地分类和场地未分类情况下的最优拟合公式和预测范围,并对推荐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对常规粉质粘土和粉砂进行地区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推荐的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公式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地区、岩土类型和预测深度均对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模型的可靠性产生显着影响,故应用时应优先选用本地区统计模型,如若未有,则需根据已有资料,对选用模型进行岩土类型和适应预测深度范围验证,以保证所选模型的可靠性;受地区、岩土类型和预测深度的影响,考虑场地分类并不一定提高统计模型的预测精度,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不确定性。

林大富[7](2019)在《缓倾斜场地液化侧移简化计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震频发,各类震害造成的人员死伤和经济损失不可忽视,而地震液化诱发的土层侧移是造成液化区内各类岩土结构及结构工程震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岩土工程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变形问题,基于以变形控制为准则的抗震安全理念,需要对地震液化诱发侧移进行预测。液化能否诱发土体侧移,以及侧移大小的估计近几十年来已成为工程地震学科的研究热点。由于场地侧移涉及到的液化土层在地震液化过程中的动力特性复杂,天然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难以精确计算,地震作用下场地侧移预测也是工程地震研究的一大难点。随着等效线性及非线性分析程序等动力分析工具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使得侧移预测研究具有可行性,并成为研究液化土层侧移问题的重要手段。DEEPSOIL是国际通用的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程序,其采用的非线性分析程序适合用于进行场地大变形分析。FLAC3D软件具有模拟实际场地大变形的强大功能,其内置的Finn模型可用于三维可液化场地侧移模拟计算。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DEEPSOIL对Wildlife场地进行动力分析,考虑实际液化侧移发生情况,将残余抗剪强度和经验公式作为Newmark滑块法中确定屈服加速度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采用Newmark滑块法时的侧移影响因素。2.根据Newmark滑块法的计算原理,在Excel中搭建可实现加速度筛选、二次积分后累加的程序,并实现了基于Newmark滑块法的侧移计算。3.接着根据WLA台站记录的Wildlife场地资料,将计算结果与实际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模拟计算地表分布规律与实际场地的异同。4.利用FLAC3D对多组三维液化场地模型进行侧移计算,分析了地表侧移分布规律和侧移影响因素。

许贺[8](2019)在《高面板堆石坝与库水系统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对我国西部强震区建设的超高面板坝而言,合理地评价混凝土面板的抗震性能是面板坝可行性研究与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动力数值分析时,有必要对面板实施较为精细的模拟,而其中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动水压力。现有的面板坝三维动力流固耦合分析一般不考虑库底与岸坡振动所激发的动水压力,即不能精确计算动水压力,并且对于250m~300m级面板坝,忽略动水压力是否可行仍有待研究,现有成果难以满足地震条件下高面板坝的安全评价要求。水工抗震规范所推荐的Westergaard简化方法具有诸多的局限性、不能精确地计算坝前动水压力,有必要采用精确的动水压力计算方法对Westergaard简化方法可能造成的误差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大坝与库水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采用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SBFEM)、有限元法(FEM)或边界元法(BEM)等数值方法处理不可压缩库水动水压力时得到的附加质量阵为满阵,当耦合系统自由度数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尤其对于具有较强非线性(弹塑性大坝)的数值计算,求解方程消耗了大量的计算时间。而且,当进行面板坝与可压缩库水系统的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时,频率无关的波能吸收边界的工程应用适用性也需要进一步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近年兴起的SBFEM模拟坝前库水,围绕地震条件下面板坝与库水非线性体系的动力流固耦合分析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SBFEM模拟坝前棱柱形半无限域库水、FEM离散非线性坝体,建立基于FEM-SBFEM的面板坝-库水时域非线性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研究地震条件下动水压力对混凝土面板动力响应的影响,揭示了坝前动水压力的分布规律及其对面板动应力的影响机理,即动水压力主要通过改变面板与堆石体之间的摩擦力来影响面板动应力。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Westergaard集中附加质量法的局限性,研究其对面板动应力造成的误差,阐明了传统的Westergaard方法的误差机理,即面板的顺坡向动应力的误差主要由面板所受摩擦力的误差和集中附加质量的顺坡向(切向)力作用两个方面造成的。(2)采用SBFEM离散坝前复杂形状的有限域库水模型,提出了可考虑坝前三维复杂库区形状的坝前动水压力计算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并用该方法建立了面板坝-复杂形状有限域库区系统的动力耦合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库区形状(狭窄的拐弯河谷与棱柱形河谷)对面板动力特性的影响,同时验证棱柱形库区的动水压力计算方法对狭窄拐弯库水域的适用性。(3)大坝-地基网格跨尺度分析系统的坝体迎水面可能出现多边形网格,传统动水压力方法(三边形或四边形网格)不能直接用于此系统的动力流固耦合分析,需要对坝体迎水面的网格进行二次处理(增加了繁琐的工作)。基于SBFEM理论和多边形平均值形函数,构造了适用于棱柱状半无限域库区和三维复杂形状有限域库区的两种多边形流体单元,分别提出了基于SBFEM多边形单元的棱柱状半无限域库区和三维复杂形状有限域库区两种动水压力计算方法,验证了两者的精度,弥补了具有多边形网格的动水压力计算模型方面的空缺。将两种动水压力计算方法与已有的大坝(网格跨尺度)分析系统相耦合,建立了面板坝与库水系统网格跨尺度动力流固耦合非线性分析方法。针对坝前棱柱形半无限域库区,通过该计算模型分析了地震条件下动水压力对面板坝的堆石体动力反应的影响;针对复杂形状有限域库区,采用多边形网格跨尺度离散库水,减少了库水自由度、提高效率,并验证了该耦合方法的精度。(4)采用基于SBFEM的棱柱形半无限域可压缩库水模型计算动水压力,并将该模型与面板坝有限元模型耦合,建立了基于FEM-SBFEM的面板坝-半无限域可压缩库水非线性动力时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库水可压缩性对坝前动水压力分布和面板坝动力响应的影响。此外,对于可压缩库水计算模型,采用截断频率的方式,降低了频域求解的计算量,改进了可压缩库水的动水压力计算方法,进而建立了改进的面板坝与可压缩库水动力耦合非线性分析方法,并验证了精度。对于库区沉积层,还探讨了与频率无关的波能吸收模型的工程应用适用性,建议在进行面板堆石坝工程动力抗震分析时,采用不可压缩库水模型来计算坝前动水压力。(5)对于不可压缩库水模型,采用化简附加质量阵的方式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建立了高效的大坝-库水动力流固耦合简化分析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在GEODYNA软件平台二次开发了基于SBFEM的等参/多边形库水单元,实现了基于FEM(或SBFEM)-SBFEM的大坝和地基-库水系统(网格跨尺度)动力相互作用的高性能精细化分析,并应用于实际面板坝工程的分析,结果表明Westergaard集中附加质量方法会对面板顺坡向应力造成很大的误差,在面板坝工程抗震设计和研究中,应采用更精确动水压力计算方法来更合理地评价其抗震性能。

刘伟[9](2019)在《先期地震荷载影响下Q3黄土液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黄土液化是黄土饱和后在外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瞬间失稳的一种现象,液化的形成往往是以降水、灌溉水和外部荷载等的触发作用为前提,一般分为静态液化和动态液化。黄土滑坡的发生多与黄土液化有关,黄土地区脆弱的地质环境与特殊的土体性质,使得由液化引起的黄土滑坡、黄土泥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全国约1/3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黄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占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70%的黄土高原,主体发育在鄂尔多斯地块之上,周缘被断续连接的新生代地堑系所围限,新构造运动强烈,历史地震频发,地震成为以黄土滑坡为主的黄土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一般而言,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黄土易于液化,非饱和黄土难于液化,但地震荷载无疑对土体内部结构造成了损伤。如果用先期地震荷载代表历史地震的影响程度,那么经历不同的先期地震荷载作用,黄土遇水饱和时的特性和后期液化特征应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影响到黄土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为了深入认识先期地震影响下马兰黄土(Q3)的液化特征,本文以兰州和天水黄土为对象,首先通过调整反压饱和中增压速率和稳压时间,开发出兰州和天水原状黄土试样的新型饱和方法。根据和平黄土的天然含水量,采用滴定注水的方法配置较高含水量的黄土试样,采用动三轴对其进行模拟先期地震荷载预处理,通过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动三轴试验、压汞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含水量黄土试样在先期地震荷载影响下的液化特性进行分析。试样设计初始含水量为5%、10%、15%,先期地震荷载预处理中设置PGA为0.15g、0.30g、0.40g。通过分析上述因素的影响,揭示了Q3黄土在先期地震荷载影响的液化特性变化的实质。所得结果如下:(1)采用水头饱和与改变增压速率及稳压时间的反压饱和相结合的方法对原状黄土试样的饱和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原状黄土试样饱和新方法。采用1k Pa/min的速率增加反压饱和中的围压和反压可确保去气水均匀进入黄土内部孔隙中,围压和反压达到目标值后稳定压力120mins可使黄土内部的反压在试样中均匀分布,提高饱和效果。饱和度Sr与B值(为孔压增量与围压增量的比值)的定量化关系可用指数函数进行描述。(2)通过动三轴对不同初始含水量的黄土试样进行模拟先期地震荷载预处理,对预处理后的Q3黄土静态液化特性采用固结不排水试验进行研究。不同含水量的试样经先期地震预处理后,液化性质不同,低含水量(5%)的试样易于液化,含水量增大(10%和15%)时,抗液化性能提高。低含水量试样预处理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1.29-3.78°、2.15-6.67k Pa;含水量增大引起二者升高1.32-3.02°、1.42-3.98k Pa。初始含水量不同,经先期地震荷载预处理后,试样轴向应变对动荷载响应不同,表现为含水量为5%时,试样产生的轴向变形为0.019-0.189%,当含水量增至10%和15%后,试样轴向变形可达0.189-7.564%,为5%含水量试样的8-40倍。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提出预处理中的PGA(地震峰值加速度)、预处理前的含水量与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定量化关系,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了抗液化指标M为0时黄土剪切强度在95%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采用静态液化触发因子将初始含水量及预处理中的PGA对静态液化的影响得到了反映,据此确定了黄土静态液化发生时的液化触发点。(3)通过动三轴试验对经预处理后的黄土试样动态液化特性进行研究,经先期地震荷载处理后,初始含水量为5%时,黄土试样形成液化所需振次随PGA增加而减少,易于液化;含水量增至10%和15%后,形成液化所需振次随PGA增加而增加,抗液化能力提高。提出初始含水量不同,预处理后孔压的滞后性不同,即低含水量时,先期地震荷载作用对土体内节理、裂隙的增长和贯通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导致土体连通性增加,孔压滞后性减弱;高含水量条件下,预处理导致土体架空孔隙结构破坏,孔隙水压力传递通道阻滞,孔压的滞后性增大。预处理后试样的液化应力比在5%含水量下降低,在10%和15%时增加。(4)采用压汞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对预处理后黄土内部不同孔径孔隙数量变化、孔隙模式变化及颗粒接触方式的变化进行研究,提出微结构变化与预处理前的初始含水量及预处理中PGA数值有关。预处理后,低含水量试样中孔径为90.603-113.180μm的孔隙数量增加,而微孔隙数量变化较小,高含水量试样中孔径为80.521-100.645μm孔隙数量减少。提出了低含水量下震损区及震裂带形成引起大孔隙数量增加,高含水量下黄土震密效应引起大孔隙数量减少。建立液化敏感系数与孔隙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来反映含水量、PGA变化对液化的影响。(5)利用微型振动台试验对先期地震荷载作用下,液化对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究。指出先期地震预处理的黄土试块,饱和后产生的液化引起黄土边坡的变形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较大,而未处理试块仅产生水平方向的变形。因数值计算中无法考虑震损效应的影响,提出通过参数折减及塑性区发展来反映先期地震荷载对黄土边坡的影响,其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相吻合。

杨洋,孙锐,陈卓识,袁晓铭[10](2019)在《基于土层常规参数的剪切波速液化概率计算公式》文中认为分析国际上现有液化场地剪切波速473组数据进行参数特征后,以此为基础,采用分区方法,利用成熟的Logistic模型,提出了以地表峰值加速度、剪切波速、地下水位、可液化层埋深等4个参数表达的土体液化概率计算公式和不同概率下液化临界值计算公式,研究了不同概率水平下公式的适用性,并与现有主要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地震动强度为液化判别首要影响参数,液化层与非液化层剪切波速区分度不显着,采用以往一个公式构造液化判别公式的方式难以要达到基本要求;现有Andrus公式和石兆吉公式会将很多明显为非液化的场地误判为液化场地,违背了现有认识,达到了不可接受的程度,需要改进。文中公式取50%概率时液化点和非液化点回判成功率符合对等原则,不同烈度下成功率均在70%左右;总体看,公式表现良好,可为中国工程建设提供一个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剪切波速液化概率判别方法。

二、适合西北地区的Vs波预测砂土液化势公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合西北地区的Vs波预测砂土液化势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钠盐渍土盐胀冻胀机理及电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盐渍土冻结温度研究
        1.2.2 盐渍土水盐迁移过程
        1.2.3 盐渍土水盐结晶过程
        1.2.4 盐渍土结晶压力与变形
        1.2.5 盐胀冻胀防治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硫酸钠盐渍土热学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导热系数室内试验
        2.2.1 试验测试装置
        2.2.2 试验土样及制备
    2.3 导热系数模型
        2.3.1 导热系数基础模型
        2.3.2 盐渍土导热系数模型
        2.3.3 盐渍土导热系数模型验证
        2.3.4 冻结盐渍土导热系数模型
        2.3.5 冻结盐渍土导热系数模型验证
    2.4 冻融循环下土体导热系数变化
        2.4.1 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
        2.4.2 导热系数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
        2.4.3 冻融循环下土体微观结构变化
    2.5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2.5.1 灰色关联度理论
        2.5.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酸钠盐渍土水盐迁移过程研究
    3.1 引言
    3.2 迁移驱动力
        3.2.1 水分迁移驱动力
        3.2.2 盐分迁移驱动力
    3.3 室内水盐迁移试验
        3.3.1 试验装置
        3.3.2 试样制备
        3.3.3 试验过程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温度变化规律
        3.4.2 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3.4.3 冻结深度与冻结速率
        3.4.4 冻胀量变化
        3.4.5 含水量变化
        3.4.6 含盐量变化
        3.4.7 干密度变化
        3.4.8 冻土构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钠盐渍土变形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冻结温度分析
        4.2.1 硫酸钠溶液冻结温度分析
        4.2.2 硫酸钠盐渍土冻结温度分析
    4.3 水结晶过程分析
        4.3.1 水结晶速率
        4.3.2 水结晶压力
    4.4 盐结晶过程分析
        4.4.1 盐结晶速率
        4.4.2 盐结晶压力
    4.5 硫酸钠盐渍土变形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酸钠盐渍土电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电渗概述
        5.2.1 电渗机理
        5.2.2 电渗试验研究
        5.2.3 电渗理论模型
    5.3 电渗排水研究
        5.3.1 电渗排水速率
        5.3.2 电渗排水室内试验
    5.4 电渗离子迁移研究
        5.4.1 离子迁移理论
        5.4.2 离子迁移试验
    5.5 盐胀冻胀试验
        5.5.1 试验设计
        5.5.2 未电渗土样盐胀冻胀分析
        5.5.3 电渗后土样盐胀冻胀分析
    5.6 电渗联合法
        5.6.1 电渗联合纳米蒙脱土
        5.6.2 电渗联合氯化钙溶液
        5.6.3 冻融循环试验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功能CPTU原位测试技术
        1.2.2 基于原位测试参数及状态参数评估土体剪胀性
        1.2.3 基于CPT/CPTU 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理论
        1.2.4 基于多功能CPTU的无黏性土液化评价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CPT砂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2.1 砂土CPT标定罐试验
        2.1.1 试验设备及方案
        2.1.2 CPT测试参数结果及分析
        2.1.3 CPT测试参数与状态指标相关性
        2.1.4 CPT贯入土体的影响范围
        2.1.5 不同含水量对CPT贯入土体的影响
    2.2 基于智能算法的CPT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2.2.1 GMDH算法
        2.2.2 数据库来源及编译
        2.2.3 状态参数解译方法及液化应用
        2.2.4 GMDH模型分类
        2.2.5 GMDH模型结果
    2.3 CPT状态参数的验证与应用
        2.3.1 基于GMDH状态参数的状态特性评价验证
        2.3.2 基于GMDH状态参数的液化判别工程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阻率CPTU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3.1 基于CPT/RCPTU状态特性评估理论
        3.1.1 相对密实度
        3.1.2 状态参数
        3.1.3 剪胀指标
    3.2 构思思路
    3.3 试验概况
        3.3.1 试验场地
        3.3.2 试验设备及方案
    3.4 基于电阻率模型的状态参数计算方法
        3.4.1 电阻率与状态参数的相关性
        3.4.2 联合土类指数和电阻率确定归一化锥尖阻力
        3.4.3 联合土类指数和电阻率确定状态参数
    3.5 状态参数液化评价应用
        3.5.1 相对密实度与状态参数相关性
        3.5.2 相对密实度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3.5.3 周期阻力比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3.5.4 液化判别结果
    3.6 电阻率剪胀参数
        3.6.1 归一化锥阻力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6.2 相对密实度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6.3 状态参数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7 电阻率CPTU状态表征流程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震波CPTU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4.1 基于SCPTU状态特性评估设计理论
        4.1.1 基于原位剪切波速状态评估直接法
        4.1.2 基于原位剪切波速状态评估间接法
        4.1.3 基于室内剪切波速状态评估直接法
        4.1.4 基于归一化小应变剪切模量状态评估直接法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场地
        4.2.2 试验设备及测试原理
        4.2.3 试验结果
    4.3 计算结果及比较
        4.3.1 状态参数计算结果
        4.3.2 基于归一化剪切波速的模型
        4.3.3 基于归一化刚度G_o/q_c的计算模型
        4.3.4 状态参数的液化判别应用
    4.4 CPTU与剪切波速相关关系研究
        4.4.1 CPTU与剪切波速相关关系
        4.4.2 CPTU-V_s相关关系土分类图中应用
    4.5 基于CPTU状态参数的土动力参数评价研究
        4.5.1 SCPTU确定土动力参数的研究现状
        4.5.2 宿迁场地典型试验结果
        4.5.3 SCPTU资料与G_(max)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室内砂质粉土液化试验及状态指标液化研究
    5.1 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试验结果分析
        5.1.4 微观分析
        5.1.5 与已有研究比较
    5.2 室内状态指标液化研究
        5.2.1 数据库来源
        5.2.2 非塑性细粒对CRR_(tx,15)-ψ相关关系的影响
        5.2.3 评价调整后现场条件下的CRR_(tx,15)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CPTU液化势评价统一理论体系
    6.1 CPTU液化判别确定性模型
        6.1.1 PSO-KELM基本理论
        6.1.2 CPT/CPTU液化评估框架
        6.1.3 CPTU数据库
        6.1.4 基于PSO-KELM方法的液化判别模型的构建
        6.1.5 基于PSO-KELM方法的液化阻力比确定
        6.1.6 案例分析
    6.2 CPTU液化判别概率性模型
        6.2.1 概率模型理论框架
        6.2.2 概率模型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多功能CPTU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应用
    7.1 CPTU液化地基状态与判别工程实践
        7.1.1 液化机理与CPTU测试参数关联性
        7.1.2 CPTU状态特性参数
        7.1.3 CPTU液化判别方法
        7.1.4 CPTU液化地基判别工程应用
    7.2 基于CPTU液化地基处理效果评价
        7.2.1 液化场地介绍
        7.2.2 液化地基致密化CPTU评价指标
        7.2.3 CPTU液化势评价指标
        7.2.4 CPTU液化势区划图评价
        7.2.5 液化地基处理效果CPTU评估
    7.3 CPTU多元液化判别研究
        7.3.1 CPTU与 SPT相关性液化判别应用
        7.3.2 基于CPTU与 V_s联合测试下液化判别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符号说明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3)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分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松原市规划区地震灾害概况
    2.1 引言
    2.2 松原市规划区地震灾害
    2.3 松原5.7 级地震液化震害
    2.4 场地勘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松原市规划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引言
    3.2 规划区区域概况
    3.3 规划区工程地质条件
    3.4 区域主要断裂带
    3.5 规划区水文地质条件
    3.6 规划区可液化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松原场地的液化判别新公式
    4.1 引言
    4.2 液化判别的新公式
    4.3 新公式的可靠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分区与评价
    5.1 引言
    5.2 基于规范法的砂土液化判别
    5.3 基于剪切波速测试的砂土液化判别
    5.4 基于Seed-Idriss简化法的砂土液化判别
    5.5 基于双曲线判别公式的砂土液化判别
    5.6 不同判别方法砂土液化分区的差异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附录A 1980 年以后对规划区产生影响的地震统计
附录B 我国大陆地区地震中172 组现场标贯点的测试数据判别情况
附录C 我国大陆地区松原地震中26 组现场标贯点的测试数据判别情况
附录D 巴楚地震数据库
附录E 新西兰地震数据库
附录F 采用规范法进行勘察报告验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筑坝堆石及砂砾料最大剪切模量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最大剪切模量影响因素
        1.2.2 不同类土的最大剪切模量
        1.2.3 最大剪切模量测试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设备及方案
    2.1 引言
    2.2 试验设备
        2.2.1 三轴加载系统
        2.2.2 剪切波速测试系统
    2.3 试验准备
        2.3.1 土料来源与筛分
        2.3.2 土料岩性与比重获取
        2.3.3 土料级配与试验工况
    2.4 试验过程
        2.4.1 试样制备
        2.4.2 传感器布置
        2.4.3 加载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颗粒形状获取与剪切波速确定
    3.1 引言
    3.2 颗粒形状获取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
    3.3 剪切波激发频率确定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
    3.4 剪切波传播时间的确定
        3.4.1 不同方法原理介绍
        3.4.2 试验结果统计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筑坝材料最大剪切模量测试结果整理与分析
    4.1 引言
    4.2 筑坝材料最大剪切模量测试结果分析
        4.2.1 与围压的关系
        4.2.2 与孔隙比的关系
        4.2.3 与级配特性的关系
        4.2.4 与颗粒形状的关系
        4.2.5 与比重的关系
        4.2.6 小结
    4.3 筑坝材料最大剪切模量经验公式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多功能参数静力触探在地震液化判别方法中的应用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CPT测试的液化判别方法
    1.1 国内规范法——经验法
    1.2 国外Seed 简化法——试验分析法
        1.2.1 周期应力比CSR
        (1) 国外Seed&Idriss法
        (2) 国外Boulanger&Idriss法
        (3) 国外剪切波速法
        1.2.2 周期阻力比CRR
        (1) Robertson 法计算CRR
        (2) Olsen计算法
        (3) Boulanger 计算法
2 基于CPTU测试的液化判别方法
3 RCPTU电阻率判别法
4 SCPTU剪切波速判别法
    4.1 基于vS-CRR相关性液化判别研究
    4.2 基于循环剪应变的vS-CRR相关性研究
5 状态参数液化判别法在CPT/CPTU中的应用
    5.1 状态参数的意义
    5.2 状态参数在液化判别中应用
    5.3 状态参数的确定方法
6 液化评估概率性方法
7 讨论
8 结论

(6)杭州市典型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杭州市地质地貌概况
2 数据来源
3 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模型
5 模型验证
    5.1 可靠性验证
    5.2 地区差异性分析
6 结论

(7)缓倾斜场地液化侧移简化计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化与侧移的定义
    1.2 地震液化侧移危害
    1.3 侧移发生机制
    1.4 侧移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4.1 经验公式法
        1.4.2 Newmark滑块法
        1.4.3 数值计算法
        1.4.4 模型试验法
        1.4.5 机器学习法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Wildlife案例的场地液化侧移简化计算
    2.1 场地侧移的Newmark滑块法计算假设
        2.1.1 滑移面位置假设
        2.1.2 液化土体应力-应变关系假设
        2.1.3 饱和砂土屈服强度假设
    2.2 DEEPSOIL程序介绍
    2.3 Excel中Newmark滑块法的实现
    2.4 Wildlife案例介绍
    2.5 参数选取
    2.6 计算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缓倾斜场地液化侧移简化计算影响因素研究
    3.1 算例介绍
        3.1.1 模型尺寸
        3.1.2 模型参数
        3.1.3 输入地震波
    3.2 计算结果示例
    3.3 侧移影响因素分析
        3.3.1 输入地震加速度对场地液化的影响
        3.3.2 场地模型尺寸对侧移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Wildlife案例的场地液化侧移三维模拟计算
    4.1 FLAC~(3D)软件介绍
        4.1.1 有限差分法介绍
        4.1.2 FLAC~(3D)动力分析模块介绍
        4.1.3 Finn模型介绍
    4.2 FLAC~(3D)建模
        4.2.1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4.2.2 模型力学参数
        4.2.3 边界条件设置
        4.2.4 变量监测
    4.3 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倾斜场地液化侧移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5.1 FLAC~(3D)建模及工况介绍
    5.2 侧移影响因素分析
        5.2.1 输入地震波
        5.2.2 液化土层厚度
        5.2.3 上覆土层厚度
        5.2.4 自由临空面倾斜率
    5.3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高面板堆石坝与库水系统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工程背景
    1.2 面板坝抗震数值分析研究进展
        1.2.1 筑坝堆石料的变形特性及本构模型
        1.2.2 面板坝动力反应特性研究
        1.2.3 存在问题小结
    1.3 大坝与库水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1 坝前动水压力解析求解
        1.3.2 坝与库水动力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1.3.3 存在问题小结
    1.4 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研究进展
        1.4.1 SBFEM在流固耦合领域中的应用
        1.4.2 SBFEM在其他数值计算领域的应用
        1.4.3 存在问题小结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路线
2 基于SBFEM-FEM的棱柱形半无限域库区-面板坝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面板坝动力分析等效线性本构模型介绍
        2.2.1 堆石料的Hardin-Drnevich等价线性模型
        2.2.2 接触面的动力双曲线模型
    2.3 面板坝与库水动力耦合分析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2.3.1 库区动水压力的基本方程与边界条件
        2.3.2 基于SBFEM的坝前半无限域库水动水压力计算方法
        2.3.3 基于FEM-SBFEM的面板坝与库水系统动力耦合分析方法
        2.3.4 刚性坝精度验证
    2.4 面板坝-库水系统模型参数及工况介绍
        2.4.1 面板坝和库水网格信息
        2.4.2 筑坝材料和力学模型的参数选取
        2.4.3 Westergaard动水压力计算方法和动力分析阻尼方法
    2.5 动水压力对面板动应力影响研究
        2.5.1 地震动输入
        2.5.2 面板迎水面动水压力分布规律
        2.5.3 面板动应力分析
        2.5.4 动水压力对面板动应力影响机理分析
    2.6 Westergaard集中附加质量方法的误差分析
        2.6.1 地震动输入
        2.6.2 面板动应力分析
        2.6.3 面板动应力误差机理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SBFEM的三维复杂形状有限域库区动水压力计算方法及其与面板坝的耦合动力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筑坝堆石料的广义塑性模型
        3.2.1 P-Z弹塑性本构模型
        3.2.2 改进的P-Z广义塑性模型
    3.3 基于FEM-SBFEM的面板坝-复杂形状库区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3.3.1 基于SBFEM的三维复杂形状库区动水压力计算方法
        3.3.2 大坝-复杂形状库区系统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3.3.3 刚性坝面数值算例及精度验证
    3.4 面板坝与两种不同形状库区的动力耦合算例介绍
        3.4.1 大坝与两种形状库区网格信息
        3.4.2 筑坝材料和力学模型的参数选取
        3.4.3 地震动输入和阻尼方法
    3.5 库区形状对面板坝-库水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3.5.1 坝前库水动水压力差异分析
        3.5.2 面板动应力差异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SBFEM多边形单元的动水压力计算方法及其与面板坝的网格跨尺度动力耦合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SBFEM多边形单元的动水压力计算方法
        4.2.1 基于平均值形函数构造的SBFEM库水多边形单元
        4.2.2 基于多边形单元的棱柱形半无限域库水动水压力计算方法
        4.2.3 基于多边形单元的有限域复杂形状库水动水压力计算方法
    4.3 基于SBFEM多边形单元的面板坝与棱柱形半无限域库水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4.3.1 面板坝与库水模型基本信息
        4.3.2 材料参数、地震动输入和工况设计
        4.3.3 堆石体动力响应分析
    4.4 基于SBFEM多边形单元的面板坝与复杂形状有限域库水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4.4.1 面板坝与库水系统信息
        4.4.2 材料参数及地震动输入
        4.4.3 库水跨尺度网格精度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面板坝-库水动力流固耦合简化分析方法及其在高面板坝工程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大坝-库水动力流固耦合简化分析方法
        5.2.1 两种库水模型的动水压力附加质量阵
        5.2.2 大坝与库水动力耦合计算方法的改进
        5.2.3 面板坝算例信息
        5.2.4 精度验证及结果讨论
    5.3 古水面板坝工程计算模型信息
        5.3.1 大坝的工程概况
        5.3.2 大坝与库水模型信息以及材料参数
        5.3.3 地震动输入
    5.4 动力流固耦合简化分析方法在古水面板坝工程的应用
        5.4.1 面板动应力
        5.4.2 堆石体动力响应
        5.4.3 面板缝动力响应
    5.5 本章小结
6 库水可压缩性对面板坝动力响应影响探讨
    6.1 引言
    6.2 面板坝与棱柱形半无限域可压缩库水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6.2.1 库区动水压力基本方程与边界条件
        6.2.2 基于SBFEM的坝前半无限域可压缩库水动水压力计算方法
        6.2.3 基于FEM-SBFEM的面板坝与可压缩库水动力耦合分析方法
        6.2.4 动力耦合分析方法的精度验证
    6.3 库水可压缩性对面板坝与库水系统动力响应影响研究
        6.3.1 面板坝算例信息
        6.3.2 坝前动水压力分析
        6.3.3 面板动应力分析
    6.4 改进的面板坝与可压缩库水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6.4.1 动水压力计算的改进方案
        6.4.2 面板坝算例信息
        6.4.3 改进的动力耦合分析方法精度验证与讨论
    6.5 关于可压缩库水动水压力计算方法工程应用的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先期地震荷载影响下Q3黄土液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饱和黄土力学特性
        1.3.2 微结构定量化分析
        1.3.3 数值计算在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5.1 关键问题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原状黄土饱和新方法试验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2.2 黄土基本性质
        2.2.1 取样方法
        2.2.2 黄土基本物理性质
    2.3 原状黄土试样饱和试验
        2.3.1 传统黄土试样饱和方法
        2.3.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2.3.3 试验方案
        2.3.4 原状黄土饱和试验结果
        2.3.5 原状黄土饱和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期地震荷载影响下Q_3黄土静态液化特性研究
    3.1 静态液化试验
        3.1.1 莫尔-库伦强度理论
        3.1.2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试样制备
        3.2.2 试验步骤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3.1 先期地震预处理后黄土试样变形特征
        3.3.2 预处理后黄土试样静态液化特性
        3.3.3 静态液化中黄土体变特性
        3.3.4 黄土静态液化判别标准
    3.4 基于莫尔-库伦理论的静态液化分析
    3.5 原状黄土静态液化触发因子
    3.6 小结
第四章 先期地震荷载影响下Q_3黄土动态液化特性研究
    4.1 动态液化试验
        4.1.1 动态液化判别
        4.1.2 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试样制备
        4.2.2 试验步骤
        4.2.3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
        4.3.1 饱和黄土液化的动变形特征
        4.3.2 饱和黄土液化的孔隙水压力特征
        4.3.3 黄土液化的动变形与孔隙水压力关系
        4.3.4 饱和黄土液化的判别标准
        4.3.5 饱和黄土地震液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期地震影响下饱和黄土液化差异性机理分析
    5.1 预处理引起饱和黄土静态液化差异性
        5.1.1 静态液化中应力路径差异性
        5.1.2 静态液化中应力应变关系差异性
        5.1.3 静态液化中孔隙水压力差异性
        5.1.4 静态液化中有效围压差异性
    5.2 预处理引起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差异性
        5.2.1 饱和黄土动态液化特性
        5.2.2 预处理后黄土液化应力比变化规律
    5.3 基于压汞试验的饱和黄土液化差异性分析
        5.3.1 试验原理及设备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4 基于扫描电镜试验的饱和黄土液化差异性分析
        5.4.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5.4.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分析
        5.4.3 基于微结构参数的液化差异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先期地震作用下液化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初探
    6.1 黄土液化模型试验分析
        6.1.1 物理模型建模依据
        6.1.2 试验设备
        6.1.3 饱和黄土静态液化模型试验
        6.1.4 饱和黄土动态液化模型试验
    6.2 先期地震荷载作用下静态液化对黄土边坡变形影响分析
        6.2.1 模型简介
        6.2.2 静态液化引起黄土边坡失稳模式分析
    6.3 先期地震荷载作用下动态液化对黄土边坡变形影响分析
        6.3.1 模型简介
        6.3.2 动态液化引起黄土边坡失稳模式分析
    6.4 先期地震作用下液化对黄土边坡场地影响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土层常规参数的剪切波速液化概率计算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特点
    2.1 数据来源及构成
    2.2 剪切波速数据分布特点
3 回归模型与计算公式
    3.1 回归模型
    3.2 液化概率传统方式计算公式
    3.3 参数重要性分析
    3.4 液化概率烈度分区计算公式
4 回判分析
    4.1 概率50%下的回判分析
    4.2 不同概率水准下回判分析
5 国内外判别公式对比
6 结论

四、适合西北地区的Vs波预测砂土液化势公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钠盐渍土盐胀冻胀机理及电化学防治技术研究[D]. 张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D]. 段伟. 东南大学, 2020
  • [3]松原市规划区砂土液化分区与评价[D]. 张塬. 防灾科技学院, 2020(08)
  • [4]筑坝堆石及砂砾料最大剪切模量试验研究[D]. 张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多功能参数静力触探在地震液化判别方法中的应用进展研究[J]. 段伟,蔡国军,刘松玉,陈瑞锋,袁俊,戴济群.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3)
  • [6]杭州市典型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关系分析[J]. 李敏,杨立国,陈海鹏,盛特奇. 震灾防御技术, 2020(01)
  • [7]缓倾斜场地液化侧移简化计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 林大富.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8]高面板堆石坝与库水系统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方法研究[D]. 许贺.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先期地震荷载影响下Q3黄土液化特性研究[D]. 刘伟. 兰州大学, 2019(08)
  • [10]基于土层常规参数的剪切波速液化概率计算公式[J]. 杨洋,孙锐,陈卓识,袁晓铭. 岩土力学, 2019(07)

标签:;  ;  ;  ;  ;  

适用于西北地区的砂土液化势VS波预测公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