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单色(红)光催化剂光催化合成三磷酸腺苷的研究

半导体单色(红)光催化剂光催化合成三磷酸腺苷的研究

一、半导体单色(红)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昭君[1](2021)在《磷对李氏禾净化水体中铬、铜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修复是环境与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环境中的铜、铬等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在水环境恢复和治理方法方面,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该文旨在加深磷对李氏禾净化水中铜、铬的耐性机理和迁移机理的认识。施磷是一种重要的农艺措施,其在提高植物修复复合污染水体效率方面的效果不容忽视。本实验研究不同供磷种类的不同浓度下,Cu(Ⅱ)、Cr(VI)复合污染水体对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富集重金属的影响和生理响应、光合作用参数变化以及能量含量变化。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供磷种类和供磷水平对李氏禾重金属富集情况和生理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供磷水平为22.76 mg·L-1时,施加SSP后李氏禾对铜、铬的富集能力最大,均高于其它处理组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供磷水平为45.52 mg·L-1时,施加DAP的李氏禾生物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均高于其它处理组且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当供磷水平为22.76 mg·L-1时,MAP处理的李氏禾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最低,SSP处理的李氏禾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最高,并与其他处理组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不同形态、不同供磷水平的磷肥对李氏禾生长和富集铜、铬的影响存在差异。(2)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供磷种类和供磷水平对李氏禾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胁迫会影响李氏禾的净光合速率,导致李氏禾光合作用减弱。适量磷肥的施加明显提高了李氏禾叶片的净光合速率,DAP、MAP两种磷肥更有利于李氏禾进行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的合成。适量施加磷肥能有效地增加气孔导度,降低李氏禾细胞间二氧化碳从浓度,加快净光合速率,增加蒸腾速率。(3)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供磷水平对李氏禾能量合成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及铜铬在李氏禾根部的运输方式。结果表明:适量施加磷肥能有效提高李氏禾根、茎、叶中ATP、ADP、AMP含量,缓解李氏禾能量合成的负面效果。ATP酶抑制剂、解耦合剂对李氏禾吸收铜、铬方式的实验结果表明:ATP酶抑制剂钒酸钠、解耦合剂对李氏禾根系吸收铜、铬均有抑制作用,说明李氏禾根部吸收铜、铬存在主动运输的情况。

陈杰[2](2019)在《可见与非可见光LED荧光粉合成、器件封装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LED半导体照明具有能效高、能耗低、污染小等显着优势,在道路照明、室内装饰、显示器背光源等领域已经普及应用。照明应用方面,LED成本和能效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带来的严峻挑战,下一步将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不仅涉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而且牵涉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面临着未来LED发展,国家科技部在2017年部署了涵盖半导体照明与生物作用机理及面向健康医疗和农业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等方向。本研究方向正是基于此背景开展了可见与非可见光LED荧光粉合成、器件封装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针对可见光应用,论文采用Nano-Si3N4取代Si O2探索了低温相β-Sr2Si O4:Eu2+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90%以上Nano-Si3N4取代Si O2,可以抑制Sr2Si O4:Eu2+从β-相向α’-相的位移性相变,获得纯β-相。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合成温度为1400℃保温时间低于8 h时,使用α’-Sr2Si O4:Eu2+为前驱体合成Sr Si2O2N2:Eu2+绿色荧光粉发光强度大于β-Sr2Si O4:Eu2+为前驱体合成Sr Si2O2N2:Eu2+绿色荧光粉;当保温时间大于8 h时,发现β-Sr2Si O4:Eu2+为前驱体合成Sr Si2O2N2:Eu2+绿色荧光粉的晶粒发育的更好,发光效率更高。其次,为了拓展LED应用范围,结合新一代LED在植物光形态建成、医疗健康前沿技术需求,针对植物光控形态建成应用等发展方向,论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Y,Gd)3(Al,Ga,Sc)5O12:Cr3+(YAG:Cr3+)体系的Y/Gd比、Al/Ga或Al/Sc比、Cr3+浓度度、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进行了多因素实验优化,开发出发射波长峰值为731 nm左右的新型远红光荧光粉。进而,开展了LED器件封装研究工作,以商用波长为450 nm的蓝光LED芯片搭配商用β-SIALON:Eu2+绿粉与自行合成的K3Al F6:Mn4+、K2Ti F6:Mn4+窄带谱氟化物红粉,封装出宽色域显色器背光源LED器件;以商用450 nm LED蓝光芯片搭配自行开发的氮化物红粉与K3Al F6:Cr3+、YAl3(BO3)4:Cr3+(YAB:Cr3+)和(Y0.75Gd0.25)3[(Al0.75Ga0.25)0.94Cr0.06]5O12:Cr3+(YAG:Cr3+)远红光材料,封装出满足植物光控与医疗健康应用的新型非可见光LED器件。最后,开展了非可见光LED封装与应用研究工作,对绿豆、宁麦、杨麦、淮麦等大田作物育种研究表明,采用YAB:Cr3+远红光照射能够有效促进绿豆的发芽;采用YAG:Cr3+封装的远红光器件照射能够有效促进三种小麦发芽;分别利用蓝、绿、红单色LED与复色白光LED搭配YAG:Cr3+远红光LED对小鼠进行试验,研究表明,远红光有助于修复LED发射光对视网膜细胞和神经元造成的损伤。

刘金彤[3](2018)在《靶标激活探针的构建、细胞成像与肿瘤治疗》文中指出癌症是由于细胞分裂增殖调控失常而导致的疾病,并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阶段临床治疗癌症采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有的对人体损伤较大,有的对特定类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有效地进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新兴技术,包括对肿瘤标志物的早期诊断分析及针对肿瘤组织的光学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法。其中治疗肿瘤的光学疗法由于具有耐受性好、副作用小以及可以实现无损或者微损治疗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纳米材料结构和功能的可设计性及多样性,通过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及构建,发展了针对新的肿瘤标志物的原位荧光分析策略,并提出靶标激活型光学诊疗的新方法,提高其治疗效率,开发了其新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工作:1.功能化金纳米探针用于microRNA激活的癌细胞成像与治疗将癌细胞成像和治疗结合起来对于提高疗效并防止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至关重要。在本工作中,设计了一种用于miRNA的荧光成像与癌症疗效监测的多功能金纳米探针。通过组装作为靶向部分的叶酸和作为识别元件和信号开关的染料标记的分子信标(MB),金纳米探针可以经由叶酸受体靶向递送到癌细胞中,同时MB可以被细胞内的microRNA(miRNA)打开从而点亮荧光,实现了对核酸的有效成像和检测。通过此方法,实验测得平均每个HeLa细胞中miRNA-21的量为1.68pg。在808nm的近红外辐射下,由于金纳米载体的高光热转化效率,剩余的折叠MB打开,染料远离纳米载体,荧光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对光热疗效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实验表明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活体。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并在癌症成像、治疗和疗效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2.花状纳米探针用于灵敏检测胞内microRNA原位检测细胞内低丰度的microRNAs(miRNAs)对于早期诊断和基因药物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本工作开发了一种花状纳米探针结合催化发卡组装放大方法,实现了对活细胞中的miRNA的荧光成像和定量检测。此纳米探针是通过在金纳米花表面原位聚合多巴胺形成超薄的聚多巴胺层,并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识别单元-叶酸聚合物及作为识别放大元素的荧光标记的发卡DNA 1(H1)和发卡DNA 2(H2)形成的。由于其独特的角状结构,此探针负载发卡DNA效率比金纳米颗粒高1.6倍。通过叶酸靶向识别作用,探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在胞内miRNA-21激活下,角上负载的H1展开与miRNA-21形成H1-miRNA双链。而此双链复合物暴露的粘性末端又可以与H2结合,并通过链取代反应形成H1-H2复合物,释放出miRNA-21进入下一个周期循环,形成了一种利用催化发夹组装放大方法灵敏检测胞内核糖核酸的荧光成像方法。经测定,平均每个HeLa细胞中miRNA-21 的量为 1.65pg。因此,此角状纳米探针通过多重信号输出为细胞内生物分子跟踪检测提供了一个强大平台,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探针的化学-光动力治疗将光动力治疗平台与多孔结构药物递送系统整合在一起对于增强型癌症治疗是一项重要挑战。在本工作中,我们选择了便于后修饰的氨基化金属有机框架(MOF)作为药物载体,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成像和化学-光动力治疗。该多功能MOF纳米探针首先与喜树碱药物通过非共价作用组装,再与作为靶向基团的叶酸和作为识别部分与信号开关的二氢卟吩e6(Ce6)标记的CaB底物肽结合,实现了组织蛋白酶B激活的癌细胞成像及药物喜树碱和光敏剂Ce6介导的的化学-光动力学双重治疗。通过细胞和活体实验证明,该协同治疗方法相比于单独治疗具有更高效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化疗时间、激光功率和光动力治疗的照射时间方面等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此工作是MOF纳米探针作为细胞内开关的一个重要探索,并且展现出了其在癌细胞靶向成像和复合疗法方面的巨大潜力。4.双触发型自供氧黑磷纳米系统用于增强光动力治疗光敏剂的非特异分布和肿瘤微环境中内在的乏氧条件是限制氧气依赖型光动力治疗(PDT)效率的两个关键因素。在本文中,我们以黑磷纳米片(BPNS)作为光敏剂和纳米载体,开发了一种双触发自供氧纳米系统,以增强乏氧微环境中肿瘤的PDT效率。BPNS平台通过结合叶酸和5’-Cy5-aptamer-heme/3’-heme标记的DNA双链实现了平台的功能化,此DNA双链中heme二聚体的仿过氧化物酶活性处于钝化状态。特异性识别胞内ATP后,该系统中DNA双链解旋,原来猝灭的荧光被“点亮”,同时heme催化H2O2的活性被激活,可以催化H2O2生成O2供给BPNS介导的PDT,该治疗系统相比于无供氧系统,在乏氧细胞和乏氧肿瘤中的治疗效果分别提升了 8.7和7.5倍。因此,双触发自供氧纳米系统不仅为增强PDT改善了肿瘤乏氧微环境,而且克服了乏氧对疗效的限制。5.黑磷-二氧化锰纳米平台用于监控自供氧过程、增强光动力治疗及疗效反馈克服肿瘤细胞内的乏氧状况是提高O2依赖型光动力疗法效率的重要方法。迄今为止,有关通过监测自供氧过程来选择治疗时机的报道很少。此工作中我们设计了基于黑磷材料的探针并用于双模式监测氧气自供应、增强对乏氧肿瘤的光动力疗效,以及反馈治疗效果。通过组装罗丹明B(RhB)标记的二氧化锰(R-MnO2)作为O2供应剂和指示剂,并且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caspase底物肽-功能化的黑磷纳米片作为治疗诊断剂,我们得到异质结构的纳米平台(R-MnO2-FBP)。通过同步实验可知,O2释放与R-MnO2-FBP释放的Mn2+和RhB具有相关性。R-MnO2-FBP被特异性递送到细胞后,在癌细胞富含H2O2的酸性环境中解离并产生氧气以克服乏氧相关的PDT抗性,并同时释放Mn2+和RhB染料,实现双模式(核磁共振成像/荧光成像)监测氧气自供应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乏氧细胞中,图像引导型方法提高了供氧PDT效率,使其在乏氧条件下凋亡率高达51.6%,这也可以通过监控凋亡细胞中被激活的caspase-3酶恢复的FITC荧光来证实。利用R-MnO2-FBP进行的活体内光动力治疗进一步确定了 R-MnO2-FBP通过双模式自反馈选择最佳治疗机会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此工作中设计的自供氧的纳米平台不仅具有调节肿瘤乏氧微环境以增强PDT效果,而且提供了从氧供应到治疗效果的全程监控的新思路。6.黑磷/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结构用于增强光动力治疗及caspase介导的疗效检测黑磷的光氧化性及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在光学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此工作中,我们通过在黑磷量子点(BPQD)表面原位生长金属有机骨架,并在第二次生长时引入catalase酶,形成了具有氨基基团的纳米核壳结构。该结构进一步通过酰胺化反应,结合Cy3荧光标记的caspase酶底物肽,形成了具有自监控疗效的光热(PTT)/供氧型光动力双重治疗的纳米探针。一方面,该探针由于外层的MOF敏化及富集作用,相比于裸露的BPQD展现了更高的量子产率。另外,由于MOF的保护作用,catalase酶的活性在细胞中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从而催化胞内过氧化氢产生可以供给PDT的氧气。同时,该探针也展现出较好的光热治疗效应,形成了自供氧型PDT/PTT复合疗法。在660/808 nm激光辐射下,此探针高效诱导细胞凋亡,caspase酶激活,切割其相应的底物肽,猝灭的Cy3荧光恢复,实现了对疗效的实时监控。此探针能够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提供了一种黑磷材料应用于治疗领域的新思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上官璟芳[4](2017)在《新型荧光碳量子点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生化分析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荧光分析法具有操作便捷、响应快、灵敏度高以及选择性好等特点。因此,基于荧光光谱的分析方法和成像技术一直被视为生物医学领域内可靠的定量检测手段。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拥有独特光学、电学等理化性质的荧光纳米材料不断涌现,结合纳米材料的荧光分析方法展现了极大的应用潜力。其中,碳量子点作为新型荧光碳纳米材料,具有低毒性、易制备、光稳定性好、荧光发射可调和抗光漂白等性质,在传感器构建、生物成像、光学器件和催化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尽管碳量子点在荧光性能、生物毒性和制备成本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但随着对实际样品及生物复杂样品高灵敏、高特异性、高准确性检测需求的不断提高,碳量子点应用于生化传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如:目前大多数已报道的碳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较低,限制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一些碳量子点表面缺乏有效的识别基团,导致其对目标物的特异性结合能力有限,选择性不佳;基于碳量子点构建的生化传感器多以单一荧光发射强度的改变作为信号输出单元,存在荧光强度易受激发光源强度、探针浓度等因素干扰的问题,导致检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基于此,本论文针对以上碳量子点的不足之处,采用不同的原料,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向碳量子点表面引入不同官能团,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光学性质的碳量子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基于碳量子点的荧光探针用于生化分析应用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新型高荧光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细胞成像应用研究相比于荧光染料,大多数已报道的碳量子点存在量子产率较低的缺点,极大的限制了其在生化传感领域的实际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利用杂原子掺杂能够调节碳量子点结构及表面状态,进而影响碳量子点荧光发射的特性,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一步制备了高荧光的氮掺杂碳量子点。以鲁米诺(Luminol)和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为原料,通过优化反应时间、温度及反应物摩尔比等条件,制备了量子产率达14.8%的氮掺杂碳量子点。随后,对碳量子点的表面化学、光学性质和细胞毒性等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氮掺杂碳量子点具有毒性低、水溶性好及光稳定性好等特性。基于此,将制备的氮掺杂碳量子点用于Hela细胞的成像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氮掺杂碳量子点可以进入细胞质内并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能够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标记物用于生物成像。本工作首次采用Luminol和Tris作为共同反应物,制备了光稳定性好、量子产率高、毒性小的氮掺杂碳量子点,为发展高荧光碳量子点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二、基于氮、磷共掺杂高荧光碳量子点荧光探针制备及其对生物样品中Fe3+的检测研究为了实现碳量子点表面官能团的简单、快速引入以及结合杂原子掺杂提高量子产率,我们选取三磷酸腺苷(ATP)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通过水热法一步合成了具有高量子产率的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该碳量子点具有良好的荧光稳定性、低毒性和水溶性,量子产率可达43.2%。对官能团及元素价态分析可知,其表面含有大量羧基、磷酸基团等官能团。基于此,我们利用磷酸基团与Fe3+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发展了基于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荧光探针用于Fe3+的检测新方法。结果表明,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对Fe3+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在乙二胺四乙酸(EDTA)存在下,碳量子点能够与Fe3+形成Fe-O-P键,使Fe3+靠近碳量子点表面,进而淬灭碳量子点的荧光。其荧光淬灭程度在Fe3+浓度为1-150 μM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33 μM。此外,该荧光探针还可以实现细胞内Fe3+成像应用及人血清内Fe3+的定量检测,展示出高准确性、选择性等优势,有望被用于Fe3+相关的疾病诊断研究。三、基于金/碳复合纳米簇比率型荧光探针制备及其对Hg2+和Ag+检测研究基于单一荧光发射强度变化的传感模式面临着探针浓度、光源稳定性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因素,导致碳量子点用于生化分析检测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为了避免这些干扰,我们将碳量子点与荧光金纳米簇相结合,构建了具有双发射性质的荧光探针。利用碳量子点表面-NH2等官能团可以与Au3+通过-N-配位拉近的特性,在合成金纳米簇过程中加入氨基化碳量子点,制备了于440和610 nm处有荧光发射的金/碳复合纳米簇。实验表明,Hg2+能够仅淬灭金/碳复合纳米簇610 nm处的荧光发射,而Ag+能够使金/碳复合纳米簇610 nm处的荧光发射峰位置蓝移至575 nm,且荧光强增。基于此,发展了一种高灵敏性、特异性检测Hg2+和Ag+的新方法。结果显示,该探针两个荧光发射强度之比(I440/I610)在Hg2+浓度为0.1-150μM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7.21nM。结合Ag+后,两个荧光发射强度之比(1440/1575)在Ag+浓度5.0-100μM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77 μM。此外,我们将金/碳复合纳米簇成功应用于人尿液中Hg2+检测,展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实用性。与基于荧光“on-off”或“on-off-on”模式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实现多目标、高特异性比率型信号响应,为构建基于碳量子点的比率型荧光探针提供了新思路。四、基于免标记碳量子点的比率型荧光探针制备及其对细胞内pH传感应用研究为了进一步解决碳量子点结合荧光染料或其他荧光纳米材料构建比率型荧光探针存在的染料泄露、交联与纯化步骤繁琐等不足,我们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以柠檬酸和碱性品红为反应物,一步制备了免标记、双发射的荧光碳量子点。该碳量子点在380 nm激发光照射下,分别于475和545 nm处有两个荧光发射峰,且荧光发射强度显示出优良的光稳定性。实验表明,双发射碳量子点的两个荧光发射强度同时具有pH响应性。基于此,发展了免标记双发射碳量子点作为比率型pH荧光探针的传感新方法。在磷酸盐缓冲液pH5.2-8.8范围内,碳量子点的荧光强度之比(1475/1545)与pH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具备了较好的光稳定性与pH可逆性。此外,成功实现了其在Hela细胞内的荧光成像及pH传感。与其他基于碳量子点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相比,本工作制备的双发射碳量子点具有免标记、易制备等优势,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pH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肿瘤细胞酸性环境的监测及成像研究。

万康[5](2013)在《红光照射对肘关节等速肌力及运动后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波长625nm的LED红光预照射肘关节伸、屈肌群,探讨特定参数的光处理对肘关节肌群等速肌力的影响及运动后疲劳恢复的情况。方法:20名网球专项的大学生运动员,以自身对照,先后接受安慰剂照射和LED红光照射(以下简称对照组和实验组),然后完成肘关节伸屈肌群的等速肌力测试。照射前采集指血和静脉血,分别测出安静血乳酸值和肌酸激酶CK值。然后立即接受10分钟的红光照射或安慰剂照射。照射结束后30秒内立即进行肘关节等速肌力测试(30次最大自主重复伸肘、屈肘运动),然后分别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分钟测定血乳酸值以及运动后5分钟测定CK值。结果:实验组肘关节伸肌群峰力矩值(42.1±8.4N-M)及平均峰力矩值(32.8±5.9N-M)与对照组的伸肌群峰力矩值(47.0±8.0N-M)及平均峰力矩值(29.8±6.1N-M)相比,下降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肘关节屈肌群的峰力矩值及平均峰力矩值与对照组相比,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后伸屈肌群疲劳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疲劳率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血乳酸浓度分析发现等速肌力测试后血乳酸水平均有上升,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分钟血乳酸浓度值:实验组分别为3.9±1.0mmol/L和4.0±1.0mmol/L;对照组分别为4.7±1.3mmol/L和4.6±0.9mmol/L,运动后实验组血乳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运动后即刻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后3分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运动后肌酸激酶CK值(分别为352.9±76.0U/L和315.9±67.9U/L)相比显着下降(p<0.05)。结论:1)625nm红光照射能够显着降低肘关节伸肌群的等速肌力峰力矩值和平均峰力矩值;2)红光照射对肘关节屈肌群等速肌力无明显影响;3)红光照射对肘关节伸肌群和屈肌群疲劳率影响亦不显着;4)红光照射能够降低等速肌力测试后运动员血乳酸浓度和肌酸激酶CK水平。

白小华,潘素娟,雷新有,王长青[6](2011)在《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颜料艳红RGS母液研究》文中指出以TiO2为催化剂,对有机颜料艳红RGS母液进行了一系列光催化降解试验。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初始浓度、不同光源和照射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相对初始浓度为0.2、pH<8、催化剂用量为1g/L时,以紫外灯(254nm)为光源,反应120 min,脱色率可达93%以上。

杨玲娟,雷新有,常艳红,白小华,刘流,高翔[7](2004)在《半导体单色(蓝)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半导体材料(Zn·Cd)S:Ag—KI为催化剂,在单色蓝光光照下,成功地模拟了光合作用的光合磷酸化。本文报导蓝色光照下的光照度、照光时间、二磷酸腺苷(ADP)的浓度及催化剂用量等对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的影响。最佳条件为:光照度360Lx,照光时间1h,半导体粉量30.0mg,Na2HPO42.0mmol/L,MgCl23.1mmol/L,K3Fe(CN)62.0mmol/L,ADP浓度为0.1mmol/L,转化率平均可达到4.7%。

常艳红,杨玲娟,雷新有,杨声,朱巧军,高翔[8](2003)在《半导体光催化模拟光合磷酸化研究——单色(绿)光对ATP合成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半导体材料(Zn·Cd)S:Ag-KI为催化剂,在单色(绿)光照下,成功地模拟了光合作用的光合磷酸化。在绿色光照下的光照度、照光时间、ADP(二磷酸腺苷) 浓度、Pi(磷酸氢二钠)浓度及催化剂量等对ATP(三磷酸腺苷)合成的影响。在合适的条件下,ADP 的浓度为1×10-1mmol/l 时的转化率可达到3.2%——5.8%。

雷新有,常艳红,杨玲娟,白小华,杨声,刘流,高翔[9](2002)在《半导体单色(红)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文中提出以半导体材料 (Zn·Cd)S :Ag KI为催化剂 ,在单色 (红 )光光照下 ,成功地模拟了光合作用的光合磷酸化 ,研究了红光的光照度、照光时间、二磷酸腺苷 (ADP)浓度及催化剂量等对三磷酸腺苷 (ATP)合成的影响。最佳条件为 :光照度 30 2 2Lx ,照光时间 1h ,半导体粉量 2 5 0mg ,Na2 HPO42 0mmol/L ,MgCl2 3.1mmol/L ,K3 Fe(CN) 62 .0mmol/L ,ADP浓度为 0 1mmol/L ,转化率平均可达到 3 6 %。

二、半导体单色(红)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导体单色(红)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磷对李氏禾净化水体中铬、铜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水环境中铜和铬污染现状
        1.1.1 重金属铜、铬简介
        1.1.2 铜污染现状
        1.1.3 铬污染现状
        1.1.4 铜、铬污染生态效应
    1.2 铜、铬污染水体的净化工艺
        1.2.1 物理化学方法
        1.2.2 生物修复方法
    1.3 重金属铜、铬对植物的毒害影响
        1.3.1 铜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1.3.2 铬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1.4 重金属铜、铬对植物的生理影响
        1.4.1 植物对铜的生理响应
        1.4.2 植物对铬的生理响应
    1.5 植物体中磷的生理作用
    1.6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4 技术路线
第2 章 磷形态及用量对李氏禾富集铜、铬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方法
        2.2.1 植物的培养
        2.2.2 实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铜铬(5 mg·L~(-1))交互对李氏禾重金属富集和生理响应的影响
        2.3.2 铜铬(10 mg·L~(-1))交互对李氏禾重金属富集和生理响应的影响
        2.3.3 铜铬(15 mg·L~(-1))交互对李氏禾重金属富集和生理响应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 章 磷形态及用量对铜、铬胁迫下的李氏禾光合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方法
        3.2.1 植物的培养
        3.2.2 实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供磷种类及供磷水平对李氏禾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供磷种类及供磷水平对李氏禾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 章 磷对李氏禾在铜、铬胁迫下能量合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方法
        4.2.1 植物的培养
        4.2.2 实验设计
        4.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供磷水平对李氏禾ATP含量的影响
        4.3.2 不同供磷水平对李氏禾ADP含量的影响
        4.3.3 不同供磷水平对李氏禾AMP含量的影响
        4.3.4 解耦合剂、ATP抑制剂对李氏禾富集铜、铬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可见与非可见光LED荧光粉合成、器件封装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2.1 白光LED的封装方案
        1.2.2 高品质白光LED的封装方案
    1.3 LED远红光-近红外光荧光材料
    1.4 LED远红光-近红外光的应用
        1.4.1 远红光-近红外光在植物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4.2 远红光-近红外光在生物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4.3 远红光-近红外光作为生物探针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β-Sr_2SiO_4:Eu~(2+)荧光粉的控制合成与利用β-Sr_2SiO_4:Eu~(2+)荧光粉作为前驱体合成SrSi_2O_2N_2:Eu~(2+)荧光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β-Sr_2SiO_4:Eu~(2+)绿色荧光粉的合成
        2.2.3 SrSi_2O_2N_2:Eu~(2+)绿色荧光粉的合成
        2.2.4 样品表征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2.3.1 β-Sr_2SiO_4:Eu~(2+)荧光粉的控制合成
        2.3.2 利用β-Sr_2SiO_4:Eu~(2+)荧光粉作为前驱体合成SrSi_2O_2N_2:Eu~(2+)荧光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Gd)_3(Al,Ga,Sc)_5O_(12):Cr~(3+)远红光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实验设计
        3.2.3 样品制备
        3.2.4 样品表征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1 (Y_(1-x)Gd_x)_3[(Al_(1-t)Ga_t)_(1-z)Cr_z]_5O_(12):Cr~(3+)荧光粉
        3.3.2 (Y_(1-x)Gd_x)_3[(Al_(1-t)Sc_t)_(1-z)Cr_z]_5O_(12):Cr~(3+)荧光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ED器件的封装与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可见光应用的LED器件
        4.3.2 非可见光应用的LED器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靶标激活探针的构建、细胞成像与肿瘤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早期诊断及光学治疗技术的发展
        1.1.1 荧光原位成像的原理
        1.1.2 荧光原位成像在生命分析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1.1.3 光学治疗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1.2 目前发展癌症光学诊断治疗技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2.1 缺乏原位诊断及治疗技术相结合
        1.2.2 原位诊断受限于检测目标物的低丰度问题
        1.2.3 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效率较低
        1.2.4 肿瘤乏氧降低光动力治疗效率问题
    §1.3 荧光成像诊断治疗一体化发展的新契机
        1.3.1 原位诊疗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3.2 信号放大技术应用于细胞内功能分子的原位监测
        1.3.3 高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纳米材料的发展
        1.3.4 克服肿瘤乏氧引发的治疗局限性的新方法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功能化金纳米探针用于microRNA激活的癌细胞成像与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AuNR的合成
        2.2.3 MB功能化AuNR的合成
        2.2.4 金纳米探针的制备
        2.2.5 凝胶电泳实验
        2.2.6 AuNR上MB负载量的评估
        2.2.7 体外检测miRNA-21
        2.2.8 细胞培养
        2.2.9 细胞毒性评估
        2.2.10 共定位测定
        2.2.11 细胞内miRNA-21的检测
        2.2.12 NIR照射后的细胞共聚焦荧光成像
        2.2.13 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凋亡
        2.2.14 活体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和表征
        2.3.2 MiRNA-21体外荧光响应
        2.3.3 叶酸受体介导的特异性内吞作用
        2.3.4 细胞内miRNA的成像和检测
        2.3.5 治疗效果的监测
        2.3.6 监测活体小鼠的治疗效果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花状纳米探针用于灵敏检测胞内microRNA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合成AuNF, DA-AuNF和HDA-AuNF
        3.2.3 凝胶电泳实验
        3.2.4 细胞培养合成AuNF, DA-AuNF和HDA-AuNF
        3.2.5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3.2.6 细胞毒性评估
        3.2.7 共定位测定
        3.2.8 原位定量检测细胞内miRNA-21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和表征
        3.3.2 MiRNA-21体外荧光响应
        3.3.3 叶酸受体介导的特异性内吞作用
        3.3.4 细胞内miRNA灵敏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3.3.5 细胞内miRNA的原位成像和灵敏检测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探针的化学-光动力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合成MOF-NH_2和Cam@MOF
        4.2.3 Ce6@MOF和CPC@MOF的合成
        4.2.4 单线态氧的评估
        4.2.5 细胞培养
        4.2.6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4.2.7 化学毒性和光毒性分析
        4.2.8 共定位测定
        4.2.9 共聚焦芡光成像和流式细胞分析
        4.2.10 疗效监测
        4.2.11 活体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表征和功能化
        4.3.2 CaB的特异性反应
        4.3.3 单线态氧的产生
        4.3.4 细胞成像和共定位测定
        4.3.5 探针对于细胞的光毒性和暗毒性
        4.3.6 CPC@MOF用于荧光成像和化学-光动力疗法
        4.3.7 活体治疗效果的评估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双触发型自供氧黑磷纳米系统用于增强光动力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仪器
        5.2.2 合成BPNS和BPNS-FA
        5.2.3 Cy5-dHeme-BPNS-FA的制备
        5.2.4 ATP激活的Heme单体催化生成氧的测定
        5.2.5 DPBF监控~1O_2产生
        5.2.6 监控增强型PDT疗效
        5.2.7 动物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功能化和表征
        5.3.2 对ATP的特异性响应
        5.3.3 BPNS介导的~1O_2产生
        5.3.4 双触发型自供氧型增强PDT
        5.3.5 克服肿瘤乏氧
        5.3.6 活体疗效验证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黑磷-二氧化锰纳米平台用于监控自供氧过程、增强光动力治疗及疗效反馈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及仪器
        6.2.2 合成BP-FA和FBP
        6.2.3 合成R-MnO_2和R-MnO_2-FBP
        6.2.4 R-MnO_2-FBP产生氧气及其荧光的同步释放
        6.2.5 Caspase-3的特异性响应
        6.2.6 产生~1O_2的评估
        6.2.7 细胞毒性评估
        6.2.8 靶向荧光成像
        6.2.9 细胞内RhB释放和自供氧的同步性
        6.2.10 治疗时机的选择
        6.2.11 活体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合成和表征
        6.3.2 双模式监测氧气生成
        6.3.3 单线态氧的生成
        6.3.4 Caspase-3的特异性响应
        6.3.5 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递送
        6.3.6 原位监控自供氧
        6.3.7 克服细胞乏氧
        6.3.8 优选时机的增强型PDT监控
        6.3.9 活体增强型PDT的全程监控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黑磷/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结构用于增强光动力治疗及caspase介导的疗效检测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及仪器
        7.2.2 合成BPQD、BQ-MOF及BQC-fMOF
        7.2.3 BQC-fMOF对酶的保护作用
        7.2.4 DPBF监控~1O_2产生
        7.2.5 Caspase-3的特异性响应
        7.2.6 细胞毒性评估
        7.2.7 细胞内吞途径研究
        7.2.8 共定位测定
        7.2.9 FR-靶向荧光成像
        7.2.10 监控增强型PDT疗效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合成和表征
        7.3.2 单线态氧的产生
        7.3.3 BQC-fMOF介导的光热效应
        7.3.4 Caspase-3的特异性响应
        7.3.5 叶酸受体介导的特异性内吞作用
        7.3.6 克服乏氧
        7.3.7 PDT/PTT协同治疗及疗效反馈
    7.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型荧光碳量子点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生化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荧光探针概述
    1.2 荧光探针分类
        1.2.1 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
        1.2.2 荧光蛋白探针
        1.2.3 纳米材料荧光探针
    1.3 荧光碳量子点
        1.3.1 荧光碳量子点的合成
        1.3.2 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质
    1.4 荧光碳量子点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1.4.1 荧光碳量子点用于离子、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检测
        1.4.2 荧光碳量子点用于生物成像
    1.5 荧光碳量子点用于药物传递及治疗
    1.6 本文构思
第2章 新型高荧光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细胞成像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
        2.2.3 量子产率计算
        2.2.4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表征
        2.2.5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6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细胞毒性考察
        2.2.7 氮掺杂碳量子点用于细胞成像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氮掺杂碳量子点合成可行性
        2.3.2 氮掺杂碳量子点合成条件优化
        2.3.3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表征
        2.3.4 荧光稳定性考察
        2.3.5 氮掺杂碳量子点细胞毒性
        2.3.6 细胞成像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氮、磷共掺杂高荧光碳量子点的荧光探针制备及其对生物样品中Fe~(3+)的检测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N/P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
        3.2.3 量子产率计算
        3.2.4 N/P掺杂碳量子点的表征
        3.2.5 硫酸亚铁片中Fe~(3+)的检测
        3.2.6 血清中Fe~(3+)的检测
        3.2.7 细胞培养和传代
        3.2.8 细胞毒性考察
        3.2.9 细胞内Fe~(3+)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N/P共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
        3.3.3 N/P共掺杂碳量子点的表征
        3.3.4 荧光稳定性考察
        3.3.5 基于N/P共掺杂碳量子点检测Fe~(3+)
        3.3.6 选择性考察及其机理推测
        3.3.7 Fe~(3+)淬灭机理探究
        3.3.8 准确性考察
        3.3.9 血清中Fe~(3+)检测
        3.3.10 活细胞内Fe~(3+)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金/碳复合纳米簇比率型荧光探针制备及其对Hg~(2+)和Ag~+检测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氨基化碳量子点的合成
        4.2.3 金/碳复合纳米簇的合成
        4.2.4 金/碳复合纳米簇的表征
        4.2.5 尿液中Hg~(2+)检测
        4.2.6 试纸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原理
        4.3.2 氨基化碳量子点制备与表征
        4.3.3 双发射金/碳复合纳米簇制备可行性
        4.3.4 金/碳复合纳米簇的制备
        4.3.5 金/碳复合纳米簇的表征
        4.3.6 金/碳复合纳米簇荧光探针的离子响应性
        4.3.7 基于金/碳复合纳米簇探针比率型检测水溶液中Hg~(2+)
        4.3.8 基于金/碳复合纳米簇探针比率型检测水溶液中Ag~+
        4.3.9 基于金/碳复合纳米簇探针比率型检测尿液中Hg~(2+)
        4.3.10 基于金/碳复合纳米簇探针的Hg~(2+)检测试纸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免标记碳量子点的比率型荧光探针制备及其对细胞内pH传感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双发射碳量子点的制备
        5.2.3 双发射碳量子点的表征
        5.2.4 双发射碳量子点荧光pH响应性考察
        5.2.5 细胞培养与传代
        5.2.6 双发射碳量子点的细胞毒性考察
        5.2.7 细胞内pH校准
        5.2.8 药物刺激细胞内pH变化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原理
        5.3.2 双发射碳量子点的合成
        5.3.3 双发射碳量子点的表征
        5.3.4 双发射碳量子点荧光pH响应性
        5.3.5 双发射碳量子点细胞毒性
        5.3.6 细胞内pH校准
        5.3.7 药物刺激细胞内pH传感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红光照射对肘关节等速肌力及运动后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等速肌力测试概述
        2.1.1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的发展史
        2.1.2 等速肌力测试在评价肌力方面的应用
    2.2 骨骼肌疲劳的机制
        2.2.1 能量耗竭学说
        2.2.2 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2.2.3 离子运动与骨骼肌疲劳
        2.2.4 自由基与骨骼肌疲劳
    2.3 LED 红光疗法的概述
        2.3.1 红光治疗的生物学效用及应用现状
        2.3.2 红光治疗骨骼肌疲劳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2.4 选题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器材
    3.3 实验过程
        3.3.1 前期准备工作
        3.3.2 实验测定内容及流程
        3.3.3 等速仪器调试
    3.4 数据的统计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不同照射模式下肘关节伸屈肌群等速肌力的变化
        4.1.1 肘关节伸屈肌群力矩值的变化
        4.1.2 肘关节伸屈肌群疲劳率的变化
    4.2 不同照射模式下运动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4.2.1 血乳酸指标的变化特点
        4.2.2 肌酸激酶 CK 的变化特点
5 分析与讨论
    5.1 红光照射对肘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分析
        5.1.1 红光照射对峰力矩值的影响分析
        5.1.2 红光照射对平均力矩峰值的影响分析
        5.1.3 红光照射对肘关节等速肌力疲劳率的影响分析
    5.2 红光照射对运动后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
        5.2.1 红光照射对运动后血乳酸指标的影响分析
        5.2.2 红光照射对肌酸激酶 CK 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半导体单色(蓝)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装置
        1.2.2 反应液的配制
        1.2.3 ATP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照度的影响
    2.2 照光时间的影响
    2.3 ADP浓度的影响
    2.4 半导体粉量的影响
    2.5 磷浓度的影响
3 结论

(8)半导体光催化模拟光合磷酸化研究——单色(绿)光对ATP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
    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反应液的配制:
        2.3.2 ATP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光照度的影响
    3.2 照光时间的影响
    3.3 ADP浓度的影响
    3.4 半导体粉量的影响
    3.5 磷浓度的影响
4 结论

四、半导体单色(红)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磷对李氏禾净化水体中铬、铜的机理研究[D]. 刘昭君.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可见与非可见光LED荧光粉合成、器件封装及应用研究[D]. 陈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2)
  • [3]靶标激活探针的构建、细胞成像与肿瘤治疗[D]. 刘金彤. 南京大学, 2018(02)
  • [4]新型荧光碳量子点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生化分析应用研究[D]. 上官璟芳. 湖南大学, 2017(06)
  • [5]红光照射对肘关节等速肌力及运动后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D]. 万康. 武汉体育学院, 2013(01)
  • [6]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颜料艳红RGS母液研究[J]. 白小华,潘素娟,雷新有,王长青.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06)
  • [7]半导体单色(蓝)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J]. 杨玲娟,雷新有,常艳红,白小华,刘流,高翔.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 [8]半导体光催化模拟光合磷酸化研究——单色(绿)光对ATP合成的影响[J]. 常艳红,杨玲娟,雷新有,杨声,朱巧军,高翔.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3(02)
  • [9]半导体单色(红)光光催化模拟合成三磷酸腺苷研究[J]. 雷新有,常艳红,杨玲娟,白小华,杨声,刘流,高翔. 应用化工, 2002(06)

标签:;  ;  ;  ;  ;  

半导体单色(红)光催化剂光催化合成三磷酸腺苷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