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让孩子享受保险“新技术”

中国平安:让孩子享受保险“新技术”

一、平安:让孩子享受险种“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郭舒婧[1](2020)在《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福利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日益显现。工作-家庭冲突问题由来已久,而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更是难以解决且影响深远。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制度的影响,家庭劳动和子女照料活动呈现出女性化的特点,女性较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但同时女性又面临着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因此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更为凸显。伴随着2015年二胎生育政策的出台,女性“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更加亟待解决。同时,女性的家庭福利性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福利性政策。本研究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调查了267位已婚已育职业女性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工作-家庭”冲突情况以及社会支持情况,运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对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基本情况以及社会福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得出:(1)当前我国已婚已育职业女性面临较大的“工作-家庭”冲突,尤其是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在“工作-家庭”冲突的三个维度中,时间冲突的程度最大,是已婚已育职业女性面临的最大冲突。同时,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单位性质、职位级别、年收入、子女数和最小子女状况的已婚已育职业女性面临的冲突表现和冲突程度存在一定差异;(2)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因素对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得出我国家庭养老和儿童家庭照料的政策取向、社会福利政策“去商品化”能力、基于性别平等视角的社会性规制和社会福利政策宣传、实施监管情况都对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具有重要影响;(3)当前,我国针对女性的福利性政策发展较薄弱,本文力图通过社会性别视角构建我国职业女性的福利性政策,具体思路为建立老人和儿童的社会照顾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政策“去商品化”的能力、建立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加强社会福利政策的宣传和监管。根据分析结果,并在借鉴国外缓解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福利性政策的基础上,尝试在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构建完善我国职业女性的福利性政策体系。

韩丽娜[2](2020)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策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重疾险理念的提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重疾险需求也急剧增加,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各家保险公司都在积极地制定重疾险营销策略,以期提升重疾险保费收入,扩大营业额,抢占市场份额,赢得核心竞争力,中国人寿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品缺乏创新,家庭保障不全,销售渠道单一,专业化服务较少,并且指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销售习惯差,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专业化服务意识与技能薄弱。利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目前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的宏观环境,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业务的内部优劣势和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对比结合“4P”和“4C”营销理论,从保险销售潜在客户对重疾险需求制定出重疾险营销的产品策略,从客户对重疾险购买成本的考虑制定了重疾险营销的价格策略,从购买重疾险的便利性方面考虑制定了重疾险营销的渠道策略,从买卖重疾险的双向沟通方面考虑制定了重疾险营销的促销策略。其中在买卖重疾险的双向沟通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客户在选择重疾险产品时的最佳购买方式。最后提出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策略的四个实施保障措施:地域差异化发展,组织机构协同、联动,人力发展包括提升队伍结构质态和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及晋升文化,完善监管力度。最终为客户购买重疾险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助于提升公司重疾险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公司重疾险保费收入,提高营业额。

郭建辉[3](2020)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种新的模式和业态,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经历了最初的银行电子化和网上银行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更加丰富完善,创新能力更强,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大。从业务规模上看,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从业务结构上看,互联网金融包括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网贷、众筹、征信、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等多种模式,当前已经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理财、支付、基金、征信等多个领域的业务;从覆盖范围上看,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经济中企业和居民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成为人们日常衣食住行、购物消费、旅游休闲、航空酒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支付方式,大大提升了支付结算的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跨越空间的优势,消除了地域的障碍,使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享有平等的金融权;从政府层面上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由放任转为支持鼓励和规范监管。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之间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主导下的金融体制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缺陷,如直接融资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金融资源匮乏。当前更多的金融资源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融资难和融资贵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我国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在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经济宏观与微观领域对金融有着“旺盛”的需求。从微观层面来看,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交易活动对金融服务有着高质量的需求,边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有着享有金融发展“红利”的需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同样需要金融体系供给一种新的模式与业态,推动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三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着“脱实向虚”的趋势。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以谋求上市为追求和目标,“圈钱”特征明显,互联网金融网贷企业在“唯利是图”的驱使下,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和宗旨,并自我循环,导致问题频发,使实体经济发展“供血”不足。抛开社会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捧”,回归理性的角度,互联网金融本质属性仍然是金融,其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和目标,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弥补了国有金融主导下金融体系的不足,提升了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的支付结算效率,拉近了实体经济中资金供求双方的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金融压抑,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微企业、社会上创业型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拓展了金融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覆盖,满足了社会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提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效率。因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大的形势下,研究和分析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互联网金融具有货币的功能、信用的功能和虚拟经济的特性,其深入到实体经济中,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货币、资本与物质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相结合,通过货币流通和资本循环创造价值利润与社会财富是一脉相承的。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其虚拟经济的趋势更加凸显,同时借助信用的推力,其“脱实向虚”和自我膨胀的特性加大,进而带来马克思所描述的投机活动和经济危机,因而必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促进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给出了两者的定义,这使后续的研究有了立足点。论文以我国目前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为背景,回顾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和路径,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阐述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在对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一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对本篇论文的框架进行引导说明,分别是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论文创新与不足。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及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的介绍,提出了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理论追源与梳理、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三个方面,这一章主要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文中使用的概念进行定义和表述,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三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本章首先对互联网金融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学进行解析,随后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个演进阶段,揭示了演进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征,同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形成的显着模式,构建了互联网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清晰路线。第四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分析。本章从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和市场中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现实矛盾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其具有过度虚拟化产生的“脱实向虚”趋势与现象。在现实中,实体经济“旺盛”需求与传统金融体系供给缺陷的矛盾显着,因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必须合规运行与防范“脱实向虚”。内生与外生条件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并促进了市场中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五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效应。本章首先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的显着优势。在这一优势的助推下,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四个路径得以实现。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外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正效应的引导,做好对负效应的规制。第六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本章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起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模型,确立了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选取了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48个季度的数据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对模型做统计检验,测算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相关值与结论。第七章是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本章主要通过分析美国、欧盟以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提出了对我国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在通过对国内和国外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即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过程监管、完善政策体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孙清照[5](2019)在《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移动端和PC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新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保险应运而生。与传统保险营销相比,互联网营销具有营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济性、精准性、高效性的特点,同时,它为保险业扩大了业务空间、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所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都将发展互联网保险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RB财险山东分公司在山东保险市场上占据份额第一的优势地位,面对互联网保险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发挥公司内部资源优势,立足自身经营实际,制定有效的互联网营销策略,增强公司在互联网保险市场的竞争力,成为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在国内外互联网营销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RB财险山东分公司的内外部营销环境、互联网营销的现状与问题,确定了互联网保险营销的目标市场,制定了相关营销策略和保障措施,以促进互联网保险营销的良好发展。首先,本文介绍了市场营销的相关基本理论,阐释了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在互联网保险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以RB财险山东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互联网营销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SWOT分析法进一步梳理了公司发展互联网保险所拥有的优势与机遇,所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以此完成了全面的环境分析。紧接着,本文分析了RB财险山东分公司的互联网营销现状,并聚焦了五大问题,分别是产品创新力度不足、价格缺乏竞争优势、渠道应用深度不足、推广方式简单单一、目标市场定位不清。在以上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TP理论,通过保险市场细分,确定了 RB财险发展互联网保险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又综合运用了4P营销理论,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对RB财险互联网营销策略进行了设计。最后,为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从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技术支持、精算分析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本文基于RB财险山东分公司营销实际,进行了全面的互联网营销规划,为RB财险山东分公司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有效的措施,有助于提升公司互联网营销的能力,并为互联网保险营销模式在国内保险行业的落地实践提供了参考。

徐小言[6](2017)在《农村健康保障链构建研究 ——基于“贫困—疾病”陷阱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因健康和疾病问题导致农村居民家庭陷入贫困的现象,是影响当代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这其中,农村居民自身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应对不足是导致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原因。近几年因大病和重病死亡的农村人口仍在不断增长,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往往使普通农村居民不堪重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频频出现。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占到42%,已经成为首要致贫原因。身患疾病的农村居民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使其难以摆脱贫困状态,而贫困又使他们更难改善疾病所导致的健康不良状态。疾病与贫困的相互作用,使得这一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具有"循环放大"的持续性,它类似于一个陷阱,使处于该陷阱中的人们越陷越深,从而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种因病致贫导致无法自拔的状态,本文称之为"贫困-疾病"陷阱。因此,如何打破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跳出贫困陷阱、终结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就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明确"贫困-疾病"陷阱表现形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居民生计资本及脆弱性的实际状况,直接形成健康风险的环境要素,以及面对疾病时所采取的正规与非正规应对机制为主要分析内容,寻找出农村居民在"贫困-疾病"陷阱影响下生活不断陷入困境的社会性和制度性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如何有效防止与缓解"贫困-疾病"陷阱为目的,对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保障链"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从动态和阶段性的视角来分析"贫困-疾病"陷阱的形式,我们能认知到在不同阶段,疾病和贫困对于农村居民的具体伤害及其发展过程,把握农村居民在"贫困-疾病"陷阱发生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内容。就能在实践上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或在"因病致贫"情况发生后探索一条可行的脱贫政策路径。第二,在经验上,农村居民所拥有生计资本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生计资本应对疾病的行为的表现形式差异,将导致"贫困-疾病"陷阱在其具体的产生和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动态过程。"贫困-疾病"陷阱在形式上的多因素与多形式的变化,不仅会给农村居民带来直接的健康性损失,同时还会持续地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状况,加剧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农村居民对疾病状况的的改善能力,使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向着更为恶劣的方向发展。第三,在制度关联性上,农村居民应对疾病的冲击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基于政策、机构和过程的正规应对机制,其次是基于家庭生计资本的非正规应对手段,正规与非正规的应对方法贯穿了 "贫困-疾病"陷阱发展的全过程。现实中,由于构成正规机制的公共政策和市场也没有给农村居民提供充足的保障,且农村居民自身生计资本的不充足,使得无法充分防范和应对各种疾病和贫困的状况,致使"贫困-疾病"陷阱的肆意发展。可见,"贫困-疾病"陷阱在相关应对保障上的缺失,是导致"贫困-疾病"陷阱不断恶化和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原因。第四,在整合研究视角,研究经验,以及相关制度性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条具有动态保障效果的"健康保障链",包含预防层、基础层、补充层和托底层四个层次和八项具体措施,层层递进,从而能有效地切断风险链的每个阶段,阻止疾病与贫困恶性交互的"循环放大"。

纪银莉[7](2017)在《中国平安人寿甘肃分公司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我国保险行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保险行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保障我国社会稳定运行、提升社会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从行业意愿上升到国家意志。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进一步加剧,我国儿童重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白血病在少儿重疾中占比高达40%,且治疗费用高昂,普通家庭很难承担。目前,我国尚未开发出适合少年儿童的中高端纯保障类产品。为了弥补这一市场空白,给我国的少年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高额保障,由平安公司研发推出的少儿平安福保险产品应运而生。因此,选择正确的营销策略,以正确的营销思想指导销售实践对少儿平安福的市场营销至关重要,对于增强公司竞争力和保障社会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营销环境分析理论、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理论及保险营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平安甘分内外营销环境的分析,结合平安人寿公司的实际情况,分别从4P、4C、4R营销理论角度系统地探讨了平安人寿个人业务少儿平安福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出以4R营销理论为基础的适合甘肃公司业务发展的有效的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策略,并提出了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本文对甘肃平安个险业务少儿平安福产品的销售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保险行业个险寿险业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廖永伦[8](2016)在《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的视角为切入点,着重对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载体──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详细分析阐述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第二,辨析了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小城镇等几组概念,并首次对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作了明确的空间范围界定和空间层次分析,提出了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观点。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城镇化、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典理论和经验模式,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第三,重点分析研究了小城镇发展的外在关联和内在建构。小城镇发展与国家整个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和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紧密相关,包括与国家选择何种城镇化道路、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关系以及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城镇体系构建、模式形成、产业支撑和规划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了小城镇内部建构问题,认为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提出必须构建起适合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小城镇体系,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层,完善小城镇的功能;选择适合不同地域小城镇发展的类型模式;建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加大小城镇规划建设力度,创新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模式,规划建设功能完善、产业发展、人文特色、生态和谐的美丽小城镇,为农村人口迁移到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最后,提出促进新型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认为应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的实施和小城镇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通过上述系统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国内外背景发生重大变化,国家重视发展小城镇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意愿和迁移方向发生明显变化。中国城镇化路径模式已经发生转变,从传统异地城镇化主导的路径模式逐渐转向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模式,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符合中国的现实发展要求,能够满足老百姓实现城镇化的愿望和需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现实路径选择。

林红[9](2016)在《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把林业放在新常态的大格局中去,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把握、主动适应、全力服务新常态,实现林业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总任务,着力解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充分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惠民生作贡献,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改善生态民生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民生林业是指把保障和改善林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良好生存状态、发展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事业。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民生林业,保生态、保民生,注重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做到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让林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以民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为研究基础,利用国家林业局重点国有林区民生监测数据,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发展民生林业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其存在相关问题,并结合民生林业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构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以提高其民生林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从收入与消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六个方面对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鉴于教育、医疗卫生、居民生活环境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更多是涉及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这三个方面统一概括为服务民生。研究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服务民生对最终目标——民生林业发展作用效应分别为0.0736、0.1094、0.1916、0.2299,即服务民生是对民生林业发展水平所做贡献最大。再次,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指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目标、构成、机制运行机理、机制效果监督与保障,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分析其相互关系,职工转岗就业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收入增长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民生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保障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各个因素之间通过彼此之间关联效应的有效联结,最终影响民生林业发展。进而分析了民生林业运行机制的效果及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最后,以理论框架为指导,以投影寻踪模型的计量结果为依据,设计构建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别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发展民生林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了提高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对促进林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点国有林区的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凌炼[10](2016)在《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弊端,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发展战略。同时,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提出更是将消费置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高度上。通过促进消费升级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通过创新来增加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而形成以消费带动的新的供给动力和经济增长动力。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消费金融的发展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银行、电商、实体企业等争相布局消费金融市场,消费金融公司、场景式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消费金融市场。基于此,正确把握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全面剖析消费金融内涵、科学把握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机制、深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为研究目的,沿着“理论基础—机制剖析—现实考察—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理论上界定了消费金融的内涵,规范分析了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理;通过考察我国各类消费金融工具和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特点,提出了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对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的整理,运用时间序列、面板序列、线性以及非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相关机制的科学性,并结合理论上的分析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消费金融以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体系。消费金融的内涵界定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消费金融定义的不同阐释,着重参考了Tufano的功能视角定义,认为消费金融是与消费者相关的所有金融活动,且具备支付、风险管理、储蓄和投资功能,具体包括以银行卡为支付媒介的消费支付活动、以保险为自我消费保障的风险管理活动、以金融投资为代表的投资性消费活动等,消费金融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消费活动的便利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消费金融的功能内涵,构建了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的逻辑分析框架。通过剖析消费金融各功能板块的代表性金融工具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重新归纳提炼出了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三大机制:平滑机制、保障机制和增值机制。其中,平滑机制包括通过消费信贷实现的预算平滑和通过银行卡实现的支付平滑;保障机制包括通过储蓄实现的自我保障和通过保险实现的商业保障;增值机制则主要是通过个人金融投资带来的财富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同时,通过对我国消费金融和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进行考察和具体分析,提出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假设,即消费金融能分别通过三大机制实现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地,实证结果验证了消费金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三大机制的存在,支撑了理论假设。平滑机制中的预算平滑机制检验以消费信贷为核心自变量,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消费信贷能显着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支付平滑机制检验以银行卡为核心自变量,通过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可知,银行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银行卡中的信用卡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也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与信用卡所具备的支付和信贷的双重功能有关。保障机制中的自我保障以储蓄为核心自变量,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可知,储蓄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增强消费信心和预防流动性约束的双重作用,且以增强信心、促进消费为主;商业保障机制检验以商业保险为核心自变量,通过构建平滑转换模型,综合考察了保险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其中,整体保费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既有线性的促进作用也有非线性的促进作用,寿险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主要以促进作用为主,影响形式既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财产险则表现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滞后性。增值机制检验以微观数据为基础,从是否进行个人金融投资的角度来观察,有金融投资的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众数要大于无金融投资的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众数,且概率密度曲线的峰度和偏度均更小,在更大范围内表现出更高的消费支出水平;从个人金融投资的不同偏好来看,城镇居民的金融投资偏好越激进,其消费支出水平也越高;从个人金融投资对城镇居民总体消费支出和各类消费支出的分位数回归来看,除最高消费层次的城镇居民外,金融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随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而提高,且对居民非耐用品和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影响显着。最后,基于消费金融能显着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和现实,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针对政府-市场-居民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宏观层面,应优化居民收入来源和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强化消费者保护体系的建设;中观层面,应创新储蓄市场、整合支付市场、扩展信贷市场、提质保险市场以及完善资本市场;微观层面,应加强对居民的金融教育,使居民树立和谐消费的观念,以此为消费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消费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提升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二、平安:让孩子享受险种“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安:让孩子享受险种“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福利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工作-家庭”冲突的理论研究
        1.3.2 “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因素研究
        1.3.3 缓解女性“工作-家庭”冲突问题的对策研究
        1.3.4 文献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半结构访谈法
        1.4.4 参与式观察法
    1.5 文章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1.5.1 文章结构安排
        1.5.2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社会性别理论
        2.1.1 社会性别理论
        2.1.2 社会性别与福利政策的关系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工作和家庭
        2.2.2 工作-家庭冲突
        2.2.3 社会福利政策
第三章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现状
    3.1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总体分析
        3.1.1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基本情况
        3.1.2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家庭-工作冲突的基本情况
    3.2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个体差异分析
        3.2.1 基于年龄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2 基于教育程度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3 基于单位性质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4 基于职位级别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5 基于年收入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6 基于子女数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3.2.7 基于最小子女状况的“工作-家庭”冲突的差异分析
第四章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社会福利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会福利政策中老人和儿童照料的家庭化倾向
        4.1.1 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仍以家庭为主
        4.1.2 儿童照料中政府角色的缺失
    4.2 社会福利政策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2.1 住房保障政策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2.2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2.3 生育保险制度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2.4 儿童医疗保障体系的“去商品化”能力不足
    4.3 基于性别平等视角的社会性规制不足
        4.3.1 女性就业权利保护不足
        4.3.2 缺乏男性承担家庭照料责任的性别分工制度
    4.4 社会福利政策宣传、实施监管的缺位
        4.4.1 社会福利政策宣传的缺位
        4.4.2 社会福利政策实施监管的缺位
第五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应对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福利政策的构建..
    5.1 国外福利性政策应对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经验
        5.1.1 就业促进模式的福利政策
        5.1.2 照顾者支持模式的福利政策
        5.1.3 双就业-照顾者模式的福利政策
    5.2 我国应对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福利政策的构建
        5.2.1 建立老人和儿童的社会照顾体系
        5.2.2 提高社会福利政策“去商品化”的能力
        5.2.3 建立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福利政策
        5.2.4 加强社会福利政策的宣传和监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已婚已育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与平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问卷各变量赋值表
    附录三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重大疾病保险概念及分类
        2.1.2 保险营销
        2.1.3 营销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4P”营销策略理论
        2.2.2 “4C”营销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现状分析
    3.1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2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策略及成效
        3.2.1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策略
        3.2.2 取得的成效
    3.3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缺乏创新
        3.3.2 家庭保障不全
        3.3.3 销售渠道单一
        3.3.4 专业化服务较少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3.4.2 销售习惯差
        3.4.3 技术设备比较落后
        3.4.4 专业化服务意识与技能薄弱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营销环境PEST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业务SWOT分析
        4.2.1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业务内部优势
        4.2.2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业务存在劣势
        4.2.3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业务面临的机会
        4.2.4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业务面临的威胁
    4.3 环境为中国人寿重疾险营销带来的利与弊
        4.3.1 环境为中国人寿重疾险营销带来的利好
        4.3.2 环境为中国人寿重疾险营销带来的弊端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策略制定
    5.1 中国人寿重疾险营销策略的“4C”理论分析
        5.1.1 重疾险销售潜在客户
        5.1.2 重疾险购买成本
        5.1.3 购买重疾险的便利性
        5.1.4 买卖重疾险的双向沟通及产品的最佳购买方式
    5.2 基于“4C”理论的中国人寿重疾险营销策略的制定
        5.2.1 中国人寿重疾险产品策略
        5.2.2 中国人寿重疾险定价策略
        5.2.3 中国人寿重疾险渠道策略
        5.2.4 中国人寿重疾险促销策略与特色化服务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人寿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6.1 地域差异化发展
    6.2 组织机构协同、联动
    6.3 人力发展
        6.3.1 提升队伍结构质态
        6.3.2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晋升文化
    6.4 完善监管力度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重疾险购买层次分析体系建立依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金融理论追源与梳理
        2.1.1 政治经济学货币理论
        2.1.2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2.1.3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
        2.1.4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2.1.5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 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与界定
        2.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界定
        2.2.2 实体经济的定义界定、功能与特征
    2.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第3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
    3.1 互联网金融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3.1.1 互联网金融的货币功能属性
        3.1.2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功能
        3.1.3 互联网金融虚拟经济特性
    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阶段
        3.2.1 货币形式的演变和互联网金融模式业态
        3.2.2 20世纪90年代至2001年银行电子化阶段
        3.2.3 2002年至2012年成熟的第三方支付阶段
        3.2.4 2013年至今的金融全领域阶段
    3.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特征
        3.3.1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实体经济基础
        3.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创新性和递进性
        3.3.3 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差异化影响
    3.4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演进中的显着模式
        3.4.1 第三方支付模式下银行卡跨越和交易去现金化
        3.4.2 大数据下的征信——社会信用体系的重构
        3.4.3 金融混业经营——大型互联网金融巨头企业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
    4.1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4.1.1 互联网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4.1.2 互联网金融过度虚拟化下的“脱实向虚”
    4.2 实体经济“旺盛”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缺陷的现实矛盾
        4.2.1 实体经济中宏观和微观金融需求
        4.2.2 传统金融体系下的金融供给缺陷
    4.3 内生与外生条件的驱动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4.3.1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生驱动条件
        4.3.2 技术的外生驱动条件
        4.3.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合规运行与防范“脱实向虚”
        4.3.4 实体经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效应
    5.1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
        5.1.1 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资金效率
        5.1.2 扩大金融覆盖和激发市场内生需求
        5.1.3 推动金融市场利率改革
    5.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现路径
        5.2.1 传统金融的延伸——金融互联网化
        5.2.2 互联网融资模式——新型投融资平台
        5.2.3 兼具效率与便捷的金融支付——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
        5.2.4 技术升级的金融新形态——大数据金融和云计算金融
    5.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效应
        5.3.1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正效应
        5.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负效应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的研究设计与指标选取
        6.1.1 研究基础与设计
        6.1.2 指标选取原则
        6.1.3 研究指标的选取
    6.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6.2.1 研究模型的构建
        6.2.2 相关数据的来源和说明
        6.2.3 实证分析研究
    6.3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分析和结论
        6.3.1 互联网金融要素影响分析
        6.3.2 非互联网金融相关要素影响分析
        6.3.3 实证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7.1 国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7.1.1 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原则和审慎监管制度
        7.1.2 制定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
        7.1.3 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7.1.4 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
    7.2 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7.2.1 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7.2.2 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过程监管
        7.2.3 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互联网保险营销理论综述
    2.1 互联网保险概述
        2.1.1 互联网保险含义
        2.1.2 互联网保险特点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基础
        2.2.1 目标市场STP理论
        2.2.2 4Ps营销组合理论
        2.2.3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
        2.2.4 SWOT分析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环境分析
    3.1 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3.2.1 RB财险山东分公司整体概况
        3.2.2 业务规模和盈利情况
        3.2.3 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情况
        3.2.4 产品和销售渠道情况
    3.3 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4章 RB财险山东分公司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4.1 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现状
        4.1.1 产品情况
        4.1.2 价格情况
        4.1.3 渠道情况
        4.1.4 推广情况
    4.2 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问题
        4.2.1 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4.2.2 价格缺乏竞争优势
        4.2.3 渠道应用深度不足
        4.2.4 推广方式简单单一
        4.2.5 目标市场定位不清
第5章 基于STP的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战略
    5.1 市场细分
        5.1.1 个人客户
        5.1.2 集团客户
    5.2 目标市场选择
    5.3 塑造“品牌第一联想公司”的定位
        5.3.1 第一联想的品牌定位
        5.3.2 全面保障的产品定位
        5.3.3 快速及时的服务定位
第6章 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策略设计
    6.1 产品策略
        6.1.1 传统保险产品互联网化改造策略
        6.1.2 外部合作产品引进策略
        6.1.3 场景化产品策略
        6.1.4 产品服务化策略
        6.1.5 差异化产品策略
    6.2 价格策略
        6.2.1 差异化价格策略
        6.2.2 折扣定价策略
    6.3 渠道策略
        6.3.1 传统渠道互联网转型策略
        6.3.2 建设公司自有网络渠道策略
        6.3.3 拓展第三方平台合作策略
    6.4 促销策略
        6.4.1 口碑传播策略
        6.4.2 微信公众号宣传策略
        6.4.3 广告投放策略
第7章 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7.1 优化互联网保险组织架构
    7.2 提高互联网保险从业人员素质
    7.3 完善互联网保险服务体系
    7.4 加强互联网保险IT建设
    7.5 强化精算分析支持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农村健康保障链构建研究 ——基于“贫困—疾病”陷阱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为什么要关注农村因病致贫的问题?
    1.2 研究主旨:构建全面的农村健康保障链
    1.3 研究意义:预防与缓解农村因病致贫的困境,促进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调研地点的选择
    1.7 篇章结构与技术路线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健康与贫困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的概念界定
        2.1.2 健康的影响因素
        2.1.3 贫困的概念界定
    2.2 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相关研究
        2.2.1 因病致贫的研究
        2.2.2 因贫致病的研究
    2.3 农村居民疾病应对的相关研究状况
        2.3.1 非正式应对机制的研究
        2.3.2 正式应对机制的研究
    2.4 贫困陷阱研究
        2.4.1 宏观层面
        2.4.2 微观层面
        2.4.3 新时期的贫困陷阱特点
    2.5 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
        2.5.1 基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研究
        2.5.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
        2.5.3 医疗卫生保障城乡分布的公平性研究
        2.5.4 农村医疗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
    2.6 农村健康医疗公共政策与脆弱性研究的经验性借鉴
    2.7 小结
第三章 相关理论分析基础
    3.1 认知理论
        3.1.1 健康相关理论
        3.1.2 贫困相关理论
        3.1.3 政府责任理论
        3.1.4 协同治理理论
    3.2 工具理论
        3.2.1 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
        3.2.2 可持续生计框架对疾病贫困问题分析的借鉴意义
    3.3 小结
第四章 农村居民"贫困-疾病"陷阱的形成分析
    4.1 "贫困-疾病"陷阱的设想提出和理论基础
        4.1.1 "贫困-疾病"陷阱概念的提出
        4.1.2 "贫困-疾病"陷阱的动态多元性分析: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
        4.1.3 "贫困-疾病"陷阱的循环放大特征分析:基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4.1.4 小结
    4.2 "贫困-疾病"陷阱的形成分析
        4.2.1 金融资本减少阶段
        4.2.2 物质、社会资本匮乏阶段
        4.2.3 人力资本全面受损阶段
        4.2.4 生产能力全面受损阶段
        4.2.5 长期贫困阶段
        4.2.6 因贫致病阶段
        4.2.7 低水平均衡阶段
    4.3 小结
第五章 引发"贫困-疾病"陷阱形成的环境因素
    5.1 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
        5.1.1 饮食结构不合理、卫生条件恶劣
        5.1.2 个人的健康禀赋低下
        5.1.3 文化程度低、健康意识薄弱
        5.1.4 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
        5.1.5 医疗服务利用不足
    5.2 影响资产水平的因素
        5.2.1 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5.2.2 过重的人情负担
        5.2.3 社区内部资源分配不均
        5.2.4 自然灾害频发
    5.3 小结
第六章 应对"贫困-疾病"陷阱形成的策略分析
    6.1 正式应对策略——基于政策、机构与市场机制的运用
        6.1.1 初级卫生保健
        6.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6.1.3 医疗救助制度
        6.1.4 商业保险
    6.2 正式应对机制的缺陷分析
        6.2.1 初级卫生保健机制的缺位
        6.2.2 新农合补偿方案的单一性
        6.2.3 医疗救助能力的有限性
        6.2.4 商业保险市场不成熟
        6.2.5 医疗保障整体的碎片化
    6.3 非正式应对策略——农户基于资产的运用
        6.3.1 消耗储蓄
        6.3.2 子女辍学
        6.3.3 熟人借贷
    6.4 非正式应对策略的优势和劣势
    6.5 小结
第七章 摆脱"贫困-疾病"陷阱:农村链式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7.1 "贫困-疾病"陷阱特征的进一步归纳
        7.1.1 根源的病理性
        7.1.2 循环的阶段性
        7.1.3 影响的全面性
        7.1.4 后果的严重性
    7.2 农村链式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7.2.1 家庭保障:基础性环节
        7.2.2 通过初级卫生保健控制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7.2.3 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疾病经济风险
        7.2.4 通过团体、市场以及社会慈善力量来延伸医疗保险的功能
        7.2.5 通过医疗救助补充基本医疗保险的功能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平安人寿甘肃分公司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三) 研究工具与方法
二、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一) 营销环境分析理论
    (二) STP战略理论
    (三) 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理论
    (四) 保险营销理论
三、中国平安甘分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一) 中国平安甘分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二) 中国平安甘分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三) SWOT分析
    (四) 中国平安甘分少儿平安福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五) 本章小结
四、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一)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定位
    (二) 基于 4P理论的营销策略分析
    (三) 基于 4C理论的营销策略分析
    (四) 基于 4R理论的营销策略分析
    (五) 本章小结
五、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
    (一)树立现代的营销观念
    (二)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三)提升团队执行力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视角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关于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小城镇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目前研究现状及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笃行借鉴: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理论与模式
    2.1 几组概念辨析
        2.1.1 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2.1.2 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
        2.1.3 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小城镇
    2.2 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2.1 国外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2.2 国内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借鉴
        2.3.1 国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模式及启示
        2.3.2 国内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模式及启示
第3章 外在关联: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原因与理由
    3.1 城镇化道路选择
        3.1.1 关于城镇化道路的论争
        3.1.2 国家层面重视小城镇发展战略
        3.1.3 发展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性
        3.1.4 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就地城镇化道路是现实路径选择
    3.2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2.1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
        3.2.2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3.3 小城镇与城市的关系
        3.3.1 小城镇与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3.3.2 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效应
        3.3.3 小城镇对城市的依赖与反哺效应
    3.4 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
        3.4.1 小城镇和农村的区别与联系
        3.4.2 小城镇对农村的依赖和反哺关系
第4章 内在建构: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举措与实施
    4.1 小城镇体系的构建
        4.1.1 中国城镇体系与城镇等级规模分类
        4.1.2 中国小城镇体系的区域特征
        4.1.3 小城镇体系构建
    4.2 小城镇发展类型与模式选择
        4.2.1 小城镇发展类型
        4.2.2 小城镇发展模式
    4.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及其运行机制
        4.3.1 关于小城镇发展几组力量的概念辨析
        4.3.2 小城镇发展动力的基本因素
        4.3.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4.4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
        4.4.1 小城镇规划
        4.4.2 小城镇建设
        4.4.3 小城镇规划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5章 制度供给: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改革与创新
    5.1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5.1.1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回顾
        5.1.2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必要性分析
        5.1.3 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5.2 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5.2.1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
        5.2.2 小城镇发展中对被征地农民权益的保障
        5.2.3 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5.3 小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
        5.3.1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创新
        5.3.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
    5.4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
        5.4.1 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5.4.2 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及其作用
        5.4.3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5.5 小城镇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5.5.1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5.2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农村就地城镇化有国内外理论支撑和成功模式可资借鉴
        6.1.2 农村就地城镇化正在或已经在中国部分地域成为一种趋势
        6.1.3 农村就地城镇化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6.1.4 小城镇发展要创新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6.1.5 必须着力进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6.1.6 应该强化保障推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路径模式
    6.2 论文不足之处
    6.3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民生
        2.2.2 民生与林业相辅相成
        2.2.3 民生林业概念及特征
        2.2.4 民生林业的发展目标
        2.2.5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概念及分类
    2.3 生态林业、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理论解析
        2.3.1 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生态林业
        2.3.2 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林业
        2.3.3 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民生林业
        2.3.4 生态林业与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关系
    2.4 理论基础
        2.4.1 民生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生态经济理论
        2.4.4 福利经济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
    3.1 重点国有林区自然概况
    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的发展阶段
        3.2.1 木材过度利用阶段(1949-1977)
        3.2.2 多功能利用阶段(1978-1998)
        3.2.3 可持续利用阶段(1998-至今)
    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
        3.3.1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
        3.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3.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3.4 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统计数据分析
        3.4.1 林业产业总产值
        3.4.2 重点国有林区单位人员情况
        3.4.3 林业民生工程投资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职工家庭视角的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状况调查
    4.1 数据来源
        4.1.1 抽样方法与样本特征
        4.1.2 调查地点与样本分布
        4.1.3 调查内容
    4.2 重点国有林区收入与消费分析
        4.2.1 家庭收入状况
        4.2.2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纯收入
        4.2.3 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4.2.4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生活消费状况
    4.3 重点国有林区的就业与工作状况
        4.3.1 年龄结构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2 文化程度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3 在职工作者的职业类型
    4.4 重点国有林区的教育状况
        4.4.1 居民教育水平
        4.4.2 子女的就学情况
    4.5 重点国有林区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4.5.1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4.5.2 居民健康的整体状况
        4.5.3 性别健康状况的差异
    4.6 重点国有林区居民生活环境分析
        4.6.1 家庭住房类型
        4.6.2 家庭饮用水情况调查
    4.7 重点国有林区社会保障状况
    4.8 本章小结
5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5.2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5.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5.2.2 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5.2.3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协调
    5.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5.4 民生林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5 评价指标解释
        5.5.1 收入与消费指标
        5.5.2 就业指标
        5.5.3 社会保障指标
        5.5.4 教育指标
        5.5.5 医疗卫生指标
        5.5.6 居住环境指标
    5.6 基于PPE的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6.1 投影寻踪理论
        5.6.2 粒子群算法
        5.6.3 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5.6.4 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5.7 本章小结
6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设计
    6.1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6.2 发展机制设计的原则
        6.2.1 可持续性原则
        6.2.2 公平性原则
        6.2.3 民本主线原则
        6.2.4 可操作性原则
    6.3 发展机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6.3.1 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6.3.2 多措并举增加职工收入
        6.3.3 建设民生型政府
        6.3.4 保持林区社会公平
    6.4 发展机制的主要构成
        6.4.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4.2 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6.4.3 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6.4.4 社会保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
    6.5 发展机制的运行机理
        6.5.1 各机制间的耦合机理分析
        6.5.2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机理
    6.6 机制运行的效果及监督保障
        6.6.1 机制运行的效果
        6.6.2 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
    7.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
        7.1.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目标
        7.1.2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构成
        7.1.3 职工转岗就业的社会环境
        7.1.4 实施职工转岗就业工程的保障条件
    7.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7.2.1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目标
        7.2.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成
        7.2.3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外部运行保障
        7.2.4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内部运行保障
    7.3 本章小结
8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8.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
        8.1.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主要目标
        8.1.2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构成
        8.1.3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运行保障
    8.2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8.2.1 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目标
        8.2.2 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突破口
        8.2.3 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消费金融的内涵
        1.2.2 金融储蓄与居民消费行为
        1.2.3 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行为
        1.2.4 个人投资与居民消费行为
        1.2.5 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行为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消费金融
        2.1.2 消费行为
    2.2 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水平
        2.2.1 绝对收入假说
        2.2.2 相对收入假说
        2.2.3 生命周期假说
        2.2.4 持久收入假说
    2.3 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结构
        2.3.1 随机游走假说
        2.3.2 预防性储蓄理论
        2.3.3 预期效用理论
        2.3.4 前景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机制分析
    3.1 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平滑机制
        3.1.1 银行卡与居民消费的支付平滑
        3.1.2 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预算平滑
    3.2 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保障机制
        3.2.1 储蓄与居民消费的自我保障
        3.2.2 保险与居民消费的金融保障
    3.3 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增值机制
        3.3.1 金融投资与居民的财富效应
        3.3.2 金融投资与居民的收入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消费金融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考察
    4.1 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与变迁
        4.1.1 银行卡的出现与发展
        4.1.2 消费信贷的兴起与演变
        4.1.3 储蓄的变动与发展
        4.1.4 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1.5 个人投资的形成与发展
    4.2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4.2.1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历史与变迁
        4.2.2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
    4.3 我国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假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费金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平滑机制检验
    5.1 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预算平滑检验
        5.1.1 模型设定与说明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3 TSLS方法与说明
        5.1.4 回归结果与分析
    5.2 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支付平滑检验
        5.2.1 模型设定与说明
        5.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2.3 协整与误差修正方法与说明
        5.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消费金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保障机制检验
    6.1 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自我保障机制检验
        6.1.1 模型构建
        6.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6.1.3 回归结果和分析
    6.2 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商业保障机制检验
        6.2.1 STR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6.2.3 实证结果和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消费金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增值机制检验
    7.1 数据来源
    7.2 有无个人投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统计分析
        7.2.1 描述统计分析
        7.2.2 概率密度曲线分析
        7.2.3 Wilcoxon秩和检验
    7.3 不同投资偏好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统计分析
        7.3.1 描述统计分析
        7.3.2 概率密度曲线分析
        7.3.3 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7.4 个人投资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影响分析
        7.4.1 模型设定
        7.4.2 总体回归结果与分析
        7.4.3 分位数回归结果与分析
    7.5 个人投资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分析
        7.5.1 模型设定
        7.5.2 个人投资对我国城镇居民耐用品与非耐用品支出的比较分析
        7.5.3 个人投资对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支出的影响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完善我国消费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8.1 从宏观层面构建完备的居民消费保障体系
        8.1.1 优化收入来源和分配
        8.1.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1.3 强化消费者保护体系
    8.2 从中观层面打造完善的消费金融市场体系
        8.2.1 创新储蓄市场
        8.2.2 整合支付市场
        8.2.3 扩展信贷市场
        8.2.4 提质保险市场
        8.2.5 健全资本市场
    8.3 从微观层面树立正确的消费金融理念体系
        8.3.1 加强居民金融教育
        8.3.2 树立和谐消费观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平安:让孩子享受险种“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已婚已育职业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福利性政策研究[D]. 郭舒婧.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大疾病保险营销策略分析[D]. 韩丽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3]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D]. 郭建辉. 吉林大学, 2020(01)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RB财险山东分公司互联网营销策略研究[D]. 孙清照. 山东大学, 2019(09)
  • [6]农村健康保障链构建研究 ——基于“贫困—疾病”陷阱的视角[D]. 徐小言.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7]中国平安人寿甘肃分公司少儿平安福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纪银莉. 兰州大学, 2017(07)
  • [8]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D]. 廖永伦. 清华大学, 2016(11)
  • [9]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D]. 林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10]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 凌炼. 湖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中国平安:让孩子享受保险“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