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谈心的质量和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谢鹏[1](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研究表明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郭琪[2](2020)在《助人技术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谈心谈话工作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承载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协助学生处理好各方面具体问题等多项责任。科学高效地开展谈心谈话工作,不仅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更是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体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分析辅导员在日常开展谈心谈话工作的具体现实情境入手,运用质性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过程的影响要素、工作机制以及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在对上述方面分析讨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引入助人技术用以改善谈心谈话过程,以期对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出一定贡献。具体来说,本文运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方法,在对1 1位高校辅导员的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抽象后,凝炼出“由辅导员与学生个体特征构成的背景变量,由互动情形(包含辅导员指导方式、角色定位、精力投放)与管理服务(包含学院风气和服务支持)构成的互动内外部环境,及互动双方的谈心谈话意愿等在谈心谈话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多项要素”共同构成的“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机制”模型。通过对上述模型的研究表明,谈心谈话活动影响要素中的“互动情形”是改善谈心谈话活动效果的重要切入点。据此,本研究将探索、领悟、行动这一心理咨询三阶段助人模式及其助人技术引入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探索出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辅导员实际经验,又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的互动情形的具体方式方法,最终形成更为有效的辅导员谈心谈话的技术模式。
高娜[3](2010)在《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谈心教育与工作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社会学工作方法,结合心理学理论,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研读,对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谈心教育与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本文对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教育工作在理论层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对谈心教育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原则进行阐述。认为谈心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的稳定与发展。谈心教育具有时代性、交互性、阶段性和差异性四个主要特征。辅导员在谈心教育中要坚持平等尊重、以诚相待、情理兼备、审时度势的原则。其次,结合本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设计了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当前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通过对近千名在校的大学生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前准备不够充分,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时缺少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时不注意环境的选择,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时不注意对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最后结合当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角度,从谈心方式、谈心方法、谈心技巧和艺术以及探索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的文案设计,提出了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的对策:加强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加强谈心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提高谈心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艺术性,加强谈心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本研究具有以下创新点:在对谈心教育的重要性、特征和原则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为本文的写作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本文分别从辅导员谈心的原则、方式、方法、艺术性四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客观的分析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突出谈心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及网络教育相结合,注重谈心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加强和改进谈心教育实效性进行系统的论述。
杜俊奇[4](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储萃[5](2020)在《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提高研究 ——以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最新要求,是质量强党之路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一直以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其独有的政治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成为了我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因此,国有企业只有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新时代质量强党的号召,将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作为其他一切工作的引领,才能将自己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对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提高进行了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中关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理论挖掘,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所提出的政策要求的分析研究,结合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建实例,并在走访调研了其他几家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提高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总结提出了“五点发力”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的对策建议。即:“在加强政治建设上重点发力”、“在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上靶向发力”、“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上精准发力”、“在建立党建制度体系上持续发力”、“在做好融合文章上双向发力”。
赵丹凤[6](2020)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出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促使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奋力开创基层党建理论和实践新局面。处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校学生党支部,担负着密切联系党与高校学生的重要职责,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基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将基层党建新要求转化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理念共识与实践成果,使学生党支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需要深入思考与落实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梳理文献,调查分析,重点围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理论、现实审视、经验借鉴以及实践路径来探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这一基础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即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依然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论述中寻求理论支撑。同时,着眼于党建战略布局,聚焦于高校基层党建现状亦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取得诸多成绩:党员发展标准更加严格、支部工作方式更加新颖、发展党员的质量明显上升以及支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成熟等。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不能否定问题的存在,学生党员成长环境与入党动机的隐蔽性、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够、支部委员投入精力不足和支部培训激励机制缺乏、学生党员独特个性特征与价值取向等因素致使学生党支部存在入党动机多元化、部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显着、支部委员队伍建设薄弱以及组织生活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立足调查现状,借鉴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的实践经验,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难题破解的必要所在。为此,谱写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篇章,需要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严格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加强支部委员队伍建设以及着力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刘林[7](201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谈心方法与教育对象进行双向沟通时,为了高质高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谈心技能和技巧的总和。(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简论.思想教育研究,2010,P18)它根植于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丰富的谈心经验基础之上,是对各种谈心技巧与技能的灵活运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生动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谈心艺术,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感染力、说服力、愉悦性,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特有的谈心风格与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具有悠久历史渊源,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通过谈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和实践探索。因此,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同时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方法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核心理论来源,以现代心理学为有力支撑,以艺术学、美学为知识借鉴,由此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理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调研了重庆7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谈心艺术的现状。调查显示,谈心方式已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运用,谈心方法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高度认同,谈心双方的平等地位得到较好体现,谈心内容的把握较好。但也存在着谈心前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谈心前对时机没有及时地把握,谈心地点的选择不是很恰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谈心时的态度有待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很好地把握好谈心的原则、规律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通过对谈心艺术的研究来加以解决。一是要以经验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效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规范性与创造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二是要以准备阶段(认真细致、知已知彼)、导入阶段(循循善诱、亲切感人)、转接阶段(敞开心扉、以诚相待)、结束阶段(打开心结、心灵相融)为基本步骤;三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社会推广与交流为实现途径。
彭洲恩[8](2020)在《TPSR融入体育教学对学生课堂责任行为的影响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PSR是一种以培养个人与社会责任感为取向的教学模式,对于改善学生责任行为、提高学生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在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视培养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浪潮下,对TPSR融入体育课程的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是符合体育学科发展趋势的。为了证实TPSR体育课程模式的实际效果,研究将以TPSR课程模式的理论架构为基础,主要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224团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男生24人,女生26人;对照班男生22人,女生27人。实验班采取TPSR体育教学,对照班采取传统体育教学,以经过检验的体育课学生责任量表(SRIPES)作为研究工具,在实验前后对两班学生分别进行测试,利用EXCEL和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最后再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努力维度上,两班存在显着性差异,主体间交互效应显着,单纯主要效果检验为实验班显着,对照班不显着。(2)在自我导向维度上,两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主体间效应与交互效应均未达到显着性。(3)在遵守课堂常规维度上,两班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主体与交互效应均为显着性差异,单纯主要效果检验为实验班显着,对照班不显着。(4)在尊重他人维度上,两班存在显着性差异,主体间交互作用显着,单纯主要效果检验为实验班显着,对照班不显着。(5)在合作维度上,两班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主体与交互效应均未达到显着性。(6)在帮助他人维度上,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差异性显着,对照班前后测数据无显着性差异。主体与交互效应均未达到显着性。(7)两班的后测数据在努力、遵守课堂常规、尊重他人三个维度呈显着差异,在自我导向、帮助他人、合作三个维度差异不显着。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在努力维度上,TPSR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课堂责任行为。(2)在自我导向维度上,TPSR融入体育教学未能显着提高学生的责任行为,但依然具备一定的促进效果。(3)在遵守课堂常规维度上,TPSR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责任行为。(4)在尊重他人维度上,TPSR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课堂责任行为(5)在合作维度上,TPSR融入体育教学未能显着提高学生的课堂责任行为,合作维度的提高具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可能,并非是由TPSR教学模式单一因素导致的。(6)在帮助他人维度上,两班前后测数据的提高具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可能,但TPSR融入体育教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责任行为。提出以下建议:(1)将TPSR体育课程模式纳入职前体育教师培训和在职体育教师的进修内容,让体育教师能够充分了解TPSR课程模式的责任层级、目标与实施架构。(2)在TPSR逐渐发展成熟时将研究的目标转移到教学者身上,通过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教学者通过教导学生TPSR体育课程,其自身的责任水平是否也会随之提高。(3)未来的的研究应当着重探讨TPSR第五个责任层级的转移效果,研究者可以尝试与实验对象的家人、朋友等开展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延长实验的周期,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再对实验者进行复测,通过长期的纵贯性研究来探讨转移的效果是否能从体育课堂转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4)研究通过量化实验证实了TPSR课程模式在我国南疆偏远地区一样具有可行性,并不会受到地域和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但是受困于课堂时间和研究精力的限制,过多的学生人数可能会对TPSR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5)研究认为TPSR课程模式在一般的体育课程内容中都能进行,并且能够嵌入任何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中。
陈帅,叶定剑,张碧菱,李魏[9](2020)在《构建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长效机制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学生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当前,辅导员谈心谈话还存在工作要求不明确、能力水平有待提升、谈心谈话精力不足等问题。新时期,要从明晰谈心谈话工作要求、区分谈心谈话类型、把握谈心谈话原则、掌握谈心谈话步骤、健全谈心谈话考核评估、提升谈心谈话能力水平等方面构建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徐熊熊[10](2019)在《“书面谈心作业”提升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转化“学困生”已然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小学三年级数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习困难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背后原因,进而提出转化对策并进行教学实践。在分析和借鉴了国内外对“学困生”研究的基础上,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为理论依据,利用调查法、观察法和实践法等对三位不同类型的数学“学困生”进行了解、分析和转化。从作业入手,对“学困生”作业中的问题用书面文字进行指导以及师生交流,即用“书面谈心作业”的方式,来逐步转化“学困生”。提出“书面谈心作业”转化“学困生”的5条策略,对三位“学困生”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针对全体“学困生”和某种类型“学困生”的“书面谈心作业”具体转化过程。研究表明:1.“书面谈心作业”对“学困生”的作用是答疑解惑,培养策略;评价激励,树立信心;巩固知识,灵活运用。2.“书面谈心作业”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民主、和谐的途径,促进师生对教和学的共同反思,做到了教学相长。3.“书面谈心作业”转化数学“学困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跟踪,随时调整节奏和方法,见效的话至少以学期为单位,而且稍有松懈,容易反复。4.三位“学困生”在研究前后,成绩上的进步是明显的,这和他们的家庭背景、自身素质也是分不开的。5.研究前后,“学困生”在解决中等难度类题目和解决问题类题型上的进步最大。6.由于研究样本较少,结论有局限性,对于其他类型或家庭背景的“学困生”,该如何设计“书面谈心作业”并实践,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如何提高谈心的质量和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谈心的质量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所遇问题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干部 |
二、基层干部 |
三、干部人事制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2)助人技术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 |
1.3.1 文献综述 |
1.3.2 核心概念 |
1.4 将助人技术引入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理论基础 |
1.4.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助人技术在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
1.4.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是将助人技术引入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学术基础 |
1.4.3 心理学理论是将助人技术引入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方法基础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2 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机制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方法 |
2.1.2 访谈对象 |
2.1.3 访谈内容与数据采集 |
2.2 资料分析 |
2.2.1 一级编码 |
2.2.2 二级编码 |
2.2.3 三级编码 |
2.2.4 模型构建 |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2.3.1 多方面协同施策 |
2.3.2 关注双方谈心谈话意愿 |
2.3.3 提高辅导员沟通技能 |
2.3.4 创设优质内部环境 |
2.3.5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3 助人技术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运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3.1 助人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的可能性 |
3.1.1 半专业助人者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具有一致性 |
3.1.2 助人工作与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工作对象具有一致性 |
3.1.3 助人工作与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工作目标具有相似性 |
3.1.4 助人工作与高校辅导员传统谈心谈话工作工作方法具有互补性 |
3.2 助人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的必要性 |
3.2.1 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需要 |
3.2.2 是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与职业能力要求的需要 |
4 助人技术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 |
4.1 助人技术三阶段模式与谈心谈话工作之间的关系 |
4.2 谈心谈话工作中的探索阶段 |
4.2.1 专注、倾听和观察技术 |
4.2.2 帮助学生探索想法的技术 |
4.2.3 帮助学生探索情感的技术 |
4.3 谈心谈话工作中的领悟阶段 |
4.3.1 促进觉察的技术 |
4.3.2 促进领悟的技术 |
4.4 谈心谈话工作中的行动阶段 |
4.4.1 行动阶段的技术 |
4.4.2 行动阶段的过程 |
4.5 助人技术在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示例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谈心教育与工作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论价值 |
1.1.1 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价值 |
1.1.2 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价值 |
1.1.3 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价值 |
1.2 选题的实际意义 |
1.2.1 有助于增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情感 |
1.2.2 有助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
1.2.3 有助于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的科学规范 |
1.3 文献综述 |
1.3.1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谈心教育存在的问题 |
1.3.2 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谈心教育工作概述 |
2.1 谈心教育的重要性 |
2.1.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
2.1.2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
2.1.3 促进高等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
2.2 谈心教育的特征 |
2.2.1 时代性特征 |
2.2.2 交互性特征 |
2.2.3 阶段性特征 |
2.2.4 差异性特征 |
2.3 谈心教育的原则 |
2.3.1 平等尊重的原则 |
2.3.2 以诚相待的原则 |
2.3.3 情理兼备的原则 |
2.3.4 审时度势的原则 |
第3章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的现状调研 |
3.1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现状调研的意义 |
3.2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现状调查方案设计 |
3.2.1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现状调查原则 |
3.2.2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现状调查的研究方法 |
3.2.3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现状调查抽样方法 |
3.2.4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2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谈心现状 |
第4章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谈心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 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前准备不够充分 |
4.2 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时缺少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
4.3 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时不注意环境的选择 |
4.4 辅导员与学生谈心时不注意对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 |
第5章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谈心教育工作的对策 |
5.1 加强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 |
5.2 加强谈心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
5.3 加强和提高谈心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艺术性 |
5.4 加强谈心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指导教师与论文作者简介 |
后记 |
(4)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5)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提高研究 ——以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相关概念 |
2、研究现状 |
3、文献综述 |
4、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实证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4、交叉学科研究法 |
(四) 采取的研究方案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提高党建质量的论述 |
(二) 中国共产党和历届国家领导人关于提高党建质量的论述 |
(三)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提高党建质量的论述 |
二、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的重大价值 |
(一) 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是走质量强党之路的必然要求 |
(二) 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是发挥国有企业政治优势的先决条件 |
(三) 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是国有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
(四) 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是支撑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
三、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面临的问题 |
(一) 政治功能不突出的问题 |
(二) 队伍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 |
(三) 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
(四) 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
(五) 与中心工作融合不够的问题 |
四、提高国有企业党建质量的路径和方法——以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
(一) 在加强政治建设上重点发力 |
1、将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作为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
2、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作为政治建设的价值追求 |
3、将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为政治建设的重要目的 |
(二) 在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上靶向发力 |
1、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2、始终坚持贯彻好干部标准 |
3、始终坚持严管厚爱干部 |
(三) 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上精准发力 |
1、强化党员主体意识 |
2、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
3、激发党组织创新活力 |
(四) 在建立党建制度体系上持续发力 |
1、坚持高标准构建党建运行管理机制 |
2、坚持全面健全党建责任监督体系 |
3、坚持严要求完善党建工作考评体系 |
(五) 在做好融合文章上双向发力 |
1、党的领导与企业治理相融合 |
2、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相融合 |
3、人才队伍与党员队伍相融合 |
4、思想教育与文化塑造相融合 |
5、强基固本与深化服务相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点 |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概述 |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概念 |
(一)组织、基层党组织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
(一)党建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
(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
(四)高校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的迫切选择 |
第二章 当前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当前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研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与分析方法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党员发展标准更加严格 |
(二)支部工作方式更加新颖 |
(三)发展党员的质量明显上升 |
(四)支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成熟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工作案例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一、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相关实践 |
(一)扬州大学:“党建科研融合型”学生党支部 |
(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主题党日特色化”学生党支部 |
(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标杆榜样引领型”学生党支部 |
(四)北京大学:“正心知行专业特色型”学生党支部 |
二、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实践经验借鉴 |
(一)注重党员教育管理,树立标杆榜样 |
(二)凸显“专业”实践,开展服务活动 |
(三)聚焦活动成效,创新主题党日 |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 |
(一)充分利用“两课”思政教育主阵地 |
(二)及时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高地 |
(三)积极创设社会实践教育大平台 |
二、严格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 |
(一)严抓入口,强化新党员选拔考察力度 |
(二)重视日常,加强党员入党后的常态化教育 |
(三)畅通出口,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 |
三、加强学生党支部委员队伍建设 |
(一)严格支部委员的培育选拔 |
(二)强化支部委员队伍的系统培训 |
(三)加强支部委员队伍的考核激励管理 |
四、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
(一)严格规范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
(二)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 |
(三)严明参加组织生活的纪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理论意义 |
(三) 实践意义 |
二、 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 国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概述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科学内涵 |
(一) 谈心及谈心艺术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涵义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诉求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的创新发展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理论依据 |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哲学基础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核心理论来源 |
(三) 现代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有力支撑 |
(四) 艺术学、美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知识借鉴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现实审视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谈心方式的现状调查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谈心方法的认识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谈心方式的状况 |
(三) 教育对象在谈心沟通中对教育工作者的一些感受 |
(四) 学生对影响谈心效果的因素的认识 |
(五) 学生在谈心过程中对老师的希望 |
(六) 学生对老师能否掌握谈心艺术的态度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方式的现状分析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谈心方式的成功经验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谈心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主要类型及功能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主要类型 |
(一) 直入主题型谈心艺术 |
(二) 旁敲侧击型谈心艺术 |
(三) 真情感化型谈心艺术 |
(四) 典型示范型谈心艺术 |
(五) 心理疏导型谈心艺术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功能 |
(一)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感 |
(二)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
(三)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
(四)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愉悦性 |
(五) 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特有的谈心风格与特色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谈心艺术的原则及步骤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谈心艺术的原则 |
(一) 经验性与理论性相统一 |
(二) 效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 |
(三) 规范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
(四)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谈心艺术的步骤 |
(一) 准备阶段——认真细致、知已知彼 |
(二) 导入阶段——循循善诱、亲切感人 |
(三) 转接阶段——敞开心扉、以诚相待 |
(四) 切题阶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五) 结束阶段——打开心结、心灵相融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实现途径的思考 |
一、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 |
(一) 以渊博的知识及正确的思想显现“真” |
(二) 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现“善” |
(三) 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展现“美” |
二、 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创新精神 |
三、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的社会推广与交流 |
(一) 营造谈心艺术的社会氛围 |
(二) 加强谈心艺术理论研究与交流工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谈心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TPSR融入体育教学对学生课堂责任行为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动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TPSR的概念界定 |
2.2 TPSR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架构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三章 问卷的检验 |
3.1 项目分析 |
3.2 因素分析 |
3.3 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
3.4 收敛与区别效度检验 |
第四章 实验程序 |
4.1 研究对象 |
4.2 调查对象 |
4.3 实验干预的条件 |
4.4 课时安排 |
4.5 课程设计 |
4.6 教学实验处理阶段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描述性统计 |
5.2 同质性检验 |
5.3 实验班与对照班主体间效应检验 |
5.4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方差分析 |
5.5 对照班前后测数据方差分析 |
5.6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方差齐性检验 |
5.7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方差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书籍 |
二、期刊论文 |
三、硕博毕业论文 |
四、政府报告 |
五、外文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9)构建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长效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重要意义 |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构建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长效机制的策略 |
(10)“书面谈心作业”提升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
1.1.2 小学中段数学“两极分化”现状急需“学困生”转化策略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4 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学困生” |
2.1.2 数学“学困生” |
2.1.3 “书面谈心作业” |
2.2 “书面谈心作业”研究现状 |
2.2.1 有关“交流谈心”的研究现状 |
2.2.2 有关“作业批改”的研究现状 |
2.2.3 有关“学生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4 “书面谈心作业”的研究现状 |
2.3 “学困生”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学困生”类型、特征的研究 |
2.3.2 “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
2.3.3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
2.3.4 数学“学困生”的研究 |
2.4 “学困生”国内研究现状 |
2.4.1 “学困生”类型、特征的研究 |
2.4.2 “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
2.4.3 “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
2.4.4 数学“学困生”的研究 |
2.5 “书面谈心作业”转化“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
2.6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2.7 “书面谈心作业”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基础 |
2.7.1 建构主义理论 |
2.7.2 人本主义理论 |
2.8 “书面谈心作业”转化“学困生”的优势 |
2.8.1 让教师更理解学困生 |
2.8.2 让学困生更了解自己 |
2.8.3 让家长更懂学困生 |
2.8.4 让课堂更具实效性 |
3 数学“学困生”的现状调查和归因分析 |
3.1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
3.2 外部原因 |
3.2.1 数学学科特点 |
3.2.2 教材、教师和教学因素 |
3.2.3 家庭和社会影响 |
3.3 内部原因 |
3.3.1 学习品质不佳 |
3.3.2 学习动机不足、兴趣缺乏 |
3.3.3 学习习惯不良 |
3.3.4 学习方法不当 |
4 “书面谈心作业”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
4.1 “书面谈心作业”“降低”教材和作业的难度 |
4.2 “书面谈心作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
4.2.1 尊重、理解“学困生”的需求 |
4.2.2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
4.3 “书面谈心作业”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
4.3.1 实行科学评价,增强“学困生”动力与自信 |
4.3.2 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
4.3.3 注重差异教学,给予“学困生”成功体验 |
4.4 “书面谈心作业”助力家校沟通 |
4.5 “书面谈心作业”引导“学困生”自我改进 |
4.5.1 学会学习困难的正确归因 |
4.5.2 培养较强的意志品质 |
4.5.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4.5.4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5 “书面谈心作业”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实践研究 |
5.1 “书面谈心作业”的内容 |
5.2 “书面谈心作业”转化数学“学困生”的过程 |
5.2.1 共性的“书面谈心作业” |
5.2.2 个性的“书面谈心作业” |
5.3 “书面谈心作业”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效果 |
5.3.1 三种类型“学困生”的数学成绩 |
5.3.2 三种类型“学困生”在不同难度题目上的得分 |
5.3.3 三种类型“学困生”在不同类型题目上的得分 |
5.3.4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如何提高谈心的质量和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助人技术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 郭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谈心教育与工作对策研究[D]. 高娜. 吉林大学, 2010(05)
- [4]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国有企业党建质量提高研究 ——以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例[D]. 储萃. 苏州大学, 2020(03)
- [6]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D]. 赵丹凤. 兰州大学, 2020(10)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谈心艺术研究[D]. 刘林. 重庆工商大学, 2012(01)
- [8]TPSR融入体育教学对学生课堂责任行为的影响探究[D]. 彭洲恩.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构建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长效机制探析[J]. 陈帅,叶定剑,张碧菱,李魏.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2)
- [10]“书面谈心作业”提升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效果的实践研究[D]. 徐熊熊.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