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容县大卓人民公社巩固耕读小学的初步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句容农村教育试点工作组[1](1966)在《句容县大卓人民公社巩固耕读小学的初步经验》文中提出 根据省委关于文教工作面向农村的指示精神,我们于一九六五年九月至十二月,到句容县大卓公社进行蹲点调查。我们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依靠大队党支部和广大贫下中农,进行了巩固提高耕读小学的试点工作。通过四个月的蹲点试验,开始摸索到巩固提高耕读小学的途径。主要是: 一、依靠群众办学,让群众做学校的主人
江苏句容县农村教育工作组[2](1966)在《大卓公社巩固耕讀小学的初步經驗》文中研究指明 根据省委关于文教工作面向农村的指示精神,我们于一九六五年九月至十二月,到句容县大卓公社进行蹲点调查。我们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依靠大队党支部和广大贫下中农,进行了巩固提高耕读小学的试点工作。通过四个月的蹲点试验,开始摸索到巩固提高耕读小学的途径。主要是:
易新涛[3](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张满,董国强[4](2014)在《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七年 我国乡村医药卫生人员培养工作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乡村医药卫生人员培养工作在1965年至1967年形成一个高潮。本文依据历史档案和其他文献,考察与阐释了这个高潮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为此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各项政策规定的实施情况和社会绩效。作者认为,大力培养乡村医药卫生人员的主张和举措,对于改变农村基层缺医少药的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当时的一些具体做法值得反思。
苏晓云[5](2012)在《毛泽东“推广”农村人民公社的价值诉求》文中提出农村人民公社曾经是中国农村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制度体系和中国乡村社会的存在方式。当年毛泽东极力"推广"①人民公社并将它设计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凝结着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深远思考和价值诉求。这种诉求在于,通过全新的制度安排,集工、农、商、学、兵于一体,统筹农、林、牧、副、渔,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寻求一条既能避免资本主义弊端,又能改造传统小农社会,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的、中国自己的农村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
张延昭[6](2010)在《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文中认为从儒学教化的意义上来说,百年元代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朝代。在这个疆域近两倍于现今中国国土且延续百年之久的国度里,儒学教化确实发生着,并且逐步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它上承南宋理学发展壮大之趋势,下启明清理学渗入民众并发挥作用之源头,具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色。因此,本文所言之“儒学教化”,其实就是指理学作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意识形态,是怎样在元朝这样一个凭借武力而建立的军事征服性政权的统治下获得教化主导地位并逐渐向民间传播的过程。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立的局面,使理学学说获得了极大的传播空间,因此在不长时间内,理学学说就传入江淮以北的广大地区,并逐渐获得了元朝统治者的认可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本文把元朝延祐初年恢复科举并以程朱理学为其唯一考试内容作为儒学获得教化主导权的标志。这一点被明清两代所继承,使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从而对13世纪以后一直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儒学教化是多途的。在元朝,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法律也成为教化的途径之一。故元朝的成文法典虽不发达,然而其内容也体现了理学的存在;在其执行过程中,官吏们常以“义理”来劝谕两造,教化民众,以达到儒家理想的“息讼”的目的。元代地方官吏中有很多“循吏”,他们通过修建学校和庙宇、兴利除弊、移风易俗、息讼劝农等方式来教化乡里,从而把理学观念推进到普通民众之中。无疑,体现着官方教育行为的各级官学自然成为传播理学的主要渠道。无论是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程朱理学都成为其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内容;程端礼的《读书日程安排》被广泛采用。官学还通过祭祀、讲经等方式教化士子,影响百姓,不但使他们接受理学的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成为践行儒学道德规范的楷模。当然,在儒学教化上,地方的书院和各种私学所起的作用要更大一些,更深入一些。这些书院和私学多办学于乡里,慎于择师,严于教学,又有一定的自由度,常常成为地方教化的中心,对乡里的民众发挥着教化作用。在整个社会理学风气日益浓厚的情势下,作为社会基层组织的宗族和“社”对教化所起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元代是我国宗族宗法制由一般官僚宗法制向庶民型宗族宗法制发展的过渡时期,庶民家族也逐渐按照理学家的宗族宗法观念、理想,通过修家谱、建祠堂、立族规等途径来教化族众;而具有元代特色的“社”制,是元代政府企图将政府力量深入乡村的制度,它赋予社长监督社众及“上通下达”等职能,以办社学、立粉牌书写善恶等方式教化社众;地方官也常常干预“社”的教化,以增强其教化效果。同时,社会文化层面的教化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原先深受民众欢迎的艺术形式“小说”与“讲史”,在元朝逐渐演化成为长篇白话章回小说,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由宋代诸宫调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的元杂剧,其教化意义也随着社会理学风气的日益浓厚而逐渐凸显;其最典型者,无疑是《琵琶记》。元朝各种各样的宗教形式,对于儒学教化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特别是道教中的全真教和净明忠孝道。必须提出的是,元代儒士是儒学教化的主体。在元朝这样的以军事起家的王朝的异族统治下,少数儒士获得进入元朝政府内部,参与元朝统治,他们想方设法,来使元朝统治者接受以理学为中心的“汉法”,使理学获得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绝大多数失去了仕进的途径,多以著述、教授为业,然而,他们以其所拥有的道德与学问,言传身教,教化乡里,使理学伦理逐渐渗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行为之中,成为其道德观、价值观的核心层面。固然,元代儒士与明清成为教化权力主体的“绅衿”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是元代特定的社会背景造成的。与此相对应,与此相对应,普通民众是教化的客体,特别是妇女、儿童。当然,从整体上来看,元代儒学教化应是明朝及其后清朝儒学教化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制度化程度并不强,“多途”程度并不高。这些要到明朝及其后才能完成。论文最后以元代江西行省的金溪县为案例,详细分析了金溪儒学教化的具体情况,以说明元代儒学教化在这个江南县域中所产生的效应。
张满[7](2014)在《我国农村“赤脚医生”制度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赤脚医生,这一名词对现在许多年轻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但若问及经历过“文革”的那一代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从1965年开始,不到几年时间,赤脚医生已经风靡全国,逐渐形成一支具有几百万人数的庞大队伍。曾经被广大农民称作是“合作医疗的台柱子”,是“我们信得过,养得起,管得着,用得上的医生”。赤脚医生俨然成为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承载了当时5亿农民健康与疾病预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在国际上这一制度也被赞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典范。他们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消失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大变革之中。作为被“制度化”了的、强制推行的全国性运动,赤脚医生有着无法抹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烙印。尤其是在“文革”时期,政治宣传式的话语塑造了赤脚医生“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道德形象。而这些报刊杂志上的渲染与刻画,又在一定程度上驱使着赤脚医生以道德楷模为榜样,白天黑夜,趟河爬山地为偏远地区的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赤脚医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政治的产物,但更大程度上是国家在经济条件极度落后,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国情下,而采取的一个折中之法,即政府以最少的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农村富裕的人力资源,最大范围内地缓解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极度恶劣的困境,以保证农村的基本劳动力和国家的稳定。这一尝试对于完全没有医疗资源的农村来说,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在疾病的预防、卫生环境的改善、新法接生的推行、卫生知识的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客观条件并不能随着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在整个农村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温饱问题尚未能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企图单纯通过农民自身来承担医疗卫生服务的重担,以此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是不切实际的。赤脚医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简单的治疗,但是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赤脚医生制度的实行,在某种意义上掩盖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仍十分匮乏的真相。改革开放后,社会经历了大的变革,带有政治色彩的、技术水平低下的“赤脚医生”已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曾经被大肆宣传、备受赞赏的“赤脚医生制度”于1985年被取消。但是,直至今日,一部分“赤脚医生”仍活跃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为农民防病治病。由于许多“赤脚医生”现多已到了花甲之年,广大农村正面临着新老农村卫生人员的交替困境。而在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社会中,“赤脚医生”也面临着经济问题、心理问题。他们为了农村卫生事业投诸了一辈子的光阴,老来也只是希望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赤脚医生的健在为我们研究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他们值得我们去研究,也需要我们去记载他们的苦乐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客观、真实地去还原“赤脚医生”的历史面貌。
二、句容县大卓人民公社巩固耕读小学的初步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句容县大卓人民公社巩固耕读小学的初步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3)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阐释 |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主要框架 |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6.1 重点 |
1.6.2 难点 |
1.6.3 创新点 |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
2.2.2 农村公社理论 |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
2.4.1 民本思想 |
2.4.2 大同思想 |
2.4.3 均平思想 |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
3.1.1 建设农田水利 |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
4.2.1 治理盐碱地 |
4.2.2 排涝减渍 |
4.2.3 治理水土流失 |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
4.3.2 兴办农村工业 |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
4.5.1 修筑农村公路 |
4.5.2 发展邮电事业 |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
5.4 农村职业教育 |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
7.2.1 农村社会优抚 |
7.2.2 灾荒赈济 |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
7.2.4 "五保户"供养 |
7.2.5 麻风病人救治 |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4)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七年 我国乡村医药卫生人员培养工作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快培养乡村医药卫生人员任务的提出 |
二、农村不脱产卫生员的培养 |
三、“亦农亦医”乡村医生的培养 |
(一)全日制医学院校的改革举措 |
(二)“耕读卫生班”和“耕读卫校”的开办 |
四、乡村医务人员培养工作的夭折 |
五、整体评价 |
(5)毛泽东“推广”农村人民公社的价值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作大农业:统筹发展, 夯实基础 |
(一) 以粮为纲, 五业综合平衡 |
(二) 农业“八字宪法” |
二、公社工业化:农民“造城”, 共同富裕 |
三、供销、信用合作:减少中间环节, 直接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 |
四、公社办学:人人有书念, 村村有文化 |
(一) 公社办学的内容与形式 |
(二) 公社办学负载的价值 |
(三) 公社办学的成就 |
五、“五保”与合作医疗:老有养, 弱有扶, 病有医 |
(一) 农村人民公社的“五保”供养制度 |
(二) 农村人民公社的合作医疗制度 |
余 论 |
(6)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元代 |
二 "教化"与元代"儒学教化"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
第四节 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 |
一 "教化"理论的研究综述 |
二 "教化"实践的研究综述 |
三 "教化"研究的方法综述 |
第五节 元代教化概述 |
第六节 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元代社会状况与儒学教化权力的获得 |
第一节 元代社会特色与儒士的实际社会地位 |
一 元代社会特色与儒学教化的背景 |
二 元代儒士的实际社会地位 |
三 元代儒士的构成与对于教化所起的作用 |
第二节 元代理学教化权力的最终确立 |
一 刘秉忠、许衡与元朝初年儒学教化奠基 |
二 李孟与元朝中期儒学教化的推进 |
三 科举的恢复与元代儒学教化权力的获得 |
第三章 元代儒学教化的政治制度层面 |
第一节 元代社会教化的有关政令 |
一 元初有关教化政令 |
二 元朝中期有关教化政令 |
三 元朝后期的有关教化政令 |
第二节 元代法律与教化 |
一 元朝人对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认识 |
二 元代法律教化的有关实施情况 |
第三节 元代循吏与教化 |
一 元代循吏的量化考察 |
二 元代循吏推广教化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元代儒学教化的学校层面(一) |
第一节 元代关于学校与教化的关系的认识 |
一 朝廷圣旨中的有关学校与教化关系的认识 |
二 地方官及民间人士对于学校与教化关系的认识 |
第二节 元代官学与教化 |
一 中央官学与教化 |
二 地方官学与教化 |
第五章 元代儒学教化的学校层面(二) |
第一节 元代书院与儒学教化 |
一 元人对于书院的历史及其功能的认识及其修建情况 |
二 元朝书院的教化实施 |
第二节 元代其他私学的教化实施 |
一 元代私学的办学主体 |
二 元代私学的建筑布局与教化 |
三 元代私学的师资和日常教育行为与教化 |
四 元代私学所用教材与教化 |
第六章 元代儒学教化的社会基层组织层面 |
第一节 元代宗族制度与教化 |
一 元代宗族制度发展的特点 |
二 元代宗族教化的主要途径——"合族" |
三 "同居""合爨"与教化 |
第二节 元代"社"制与教化 |
一 元代"社"制的建立与发展 |
二 "社"的教化作用 |
三 地方官对元代"社"内教化的引导 |
第七章 元代儒学教化的社会文化层面 |
第一节 元代的文艺活动与教化 |
一 "说话"与教化 |
二 元代戏剧演出与教化 |
第二节 元代宗教活动与教化 |
一 全真道与儒学教化 |
二 净明忠孝道与儒学教化 |
第八章 元代儒学教化的"主体"与"客体"分析及个案研究 |
第一节 元代社会教化的"主客体"分析 |
一 元代儒学教化的"主体"分析 |
二 元代儒学教化的"客体"分析 |
第二节 、元代儒学教化个案——江西金溪县的儒学教化 |
一 金溪的学校建设与"循吏" |
二 金溪儒学教化的地方层面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我国农村“赤脚医生”制度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一)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三)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赤脚医生的前身:1965年-1967年 |
(一) 加快培养乡村医务人员任务的提出 |
1. 中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落后 |
2. 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 |
(二) “赤脚医生”产生的基础——大规模乡村医务人员的培养 |
1. 农村不脱产卫生员的培养 |
2. “亦农亦医”乡村医生的培养 |
二、赤脚医生的产生和发展:1968年-1976年 |
(一) 赤脚医生出现的原因 |
(二) 赤脚医生的选拔、培训 |
(三) 赤脚医生的工作 |
1.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
2. 赤脚医生的工资待遇 |
三、赤脚医生制度的调整及消亡:1977年-1985年 |
(一) 赤脚医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
1. 看病与农业生产劳动之间的矛盾 |
2. 工资待遇与实际付出不符 |
3. 管理体制的混乱 |
(二) 对赤脚医生制度性质和作用的讨论 |
(三) 赤脚医生制度的调整与整顿 |
1. 考核 |
2. 培训 |
3. 工资待遇 |
4. 其他方面 |
(四) 调整后出现的新问题 |
四、现今“赤脚医生”的生存状况 |
(一) 生活状况 |
1. 职业现状 |
2. 养老问题 |
3. 继续行医问题 |
(二) 心理状态 |
结语 |
附录:赤脚医生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句容县大卓人民公社巩固耕读小学的初步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句容县大卓人民公社巩固耕读小学的初步经验[J]. 句容农村教育试点工作组. 江苏教育, 1966(03)
- [2]大卓公社巩固耕讀小学的初步經驗[J]. 江苏句容县农村教育工作组. 人民教育, 1966(03)
- [3]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4]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七年 我国乡村医药卫生人员培养工作述论[J]. 张满,董国强. 中共党史研究, 2014(03)
- [5]毛泽东“推广”农村人民公社的价值诉求[J]. 苏晓云. 现代哲学, 2012(04)
- [6]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 张延昭.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7]我国农村“赤脚医生”制度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张满. 南京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