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升

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升

一、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起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何浩生,何科昭,朱照宇[1](1985)在《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起问题》文中认为剑川盆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云南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的横断山脉中段东侧。在大地构造上处于三江褶皱系的金沙江优地槽褶皱带与杨子地台的盐源—丽江台缘褶皱带交界处,红河断裂带之东缘。本区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而且剑川盆地和整个云南高原在隆起成因、隆起时间及隆起幅度等方面均与青藏高原有密切联系。

明庆忠[2](2006)在《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河在云南西北部紧密相邻,并列南流,构成独特的纵向岭谷区,被称之为三江并流区,构成了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的北部。该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东南部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西北部自然环境演化及青藏高原隆升对云贵高原自然环境演化影响的关键地区。 纵向岭谷区北部的河谷地貌,具有:①突出的纵向岭谷,构成了绝无仅有的三江并流奇观;②地貌相对高差大,河谷深切;③河谷地貌受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的控制:④流域内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多样化特征突出;⑤河谷地质地貌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脆弱性;⑥河谷支流水源多发源于高山湖泊,两岸支流河谷分布不均匀等特征。该区群山高耸、河谷深切、峡谷群聚,是横断山区及我国峡谷地貌密集分布的典型代表区。对该区河流峡谷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并着重论述了金沙江虎跳峡的成因和形成时代。认为玉龙—哈巴雪山为一相对完整的块状山体,金沙江虎跳峡的发育不是构造控制沿断裂发育的峡谷,仅用河流溯源侵蚀原因也难以取得合理的解释:虎跳峡上下段河谷层状地貌是连续分布的,说明虎跳峡上下游河谷发育是同时代的,长江第一弯是古水洛河、冲江河及古金沙江上游等河流汇流口处而非袭夺湾,虎跳峡是先成河在构造抬升背景下河流下切叠置而成。依据玉龙雪山冰川发育年代数据、丽江盆地湖相沉积年代、点苍山更新世沉积物分布及年代测定数据、河谷阶地或宽谷面哺乳动物化石的测年数据等,初步判断虎跳峡峡谷地貌形成于中更新世以来的河流深切。昆黄运动是该区地貌和水系发育的重要转型事件。 云南夷平面因受青藏高原隆升、本区活跃的新构造运动等的影响,在纵向岭谷区的北部发生了位移、解体,导致现今各地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上,即便在同一地区,在断裂两侧其分布海拔高度也很不一致。虽然有总体分布上因受青藏高原隆升牵引带动作用而造成的自西北向东南海拔高度降低的趋势,但仍呈现出纷繁杂乱的分布格局。根据夷平面的分布及其上有无残存的早第三纪红土状风化壳的状况,提出了本区晚新生代以来存在着与青藏高原相对应的山顶面、主夷平面两期夷平面的观点。依据本区的相关沉积和与邻区的对比分析,认为山顶面大约形成于23Ma的渐新世晚期,主夷平面大约形成于上新世初,即约在3.4Ma以前,后因横断运动而导致解体。现今夷平面、相关盆地沉积、各江河多级阶地的发育均说明了纵向岭谷区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演化也是多阶段间歇抬升的结果。 长江第一弯成因向来都有河流袭夺说,非河流袭夺(构造适应)说之争。其实,长江第一弯的形成与纵向岭谷区北部及云南水系演化息息相关。纵向岭谷区北部及云南地区水系经历了上新世末期以前的外流水系、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早

何浩生,何科昭,朱照宇[3](1983)在《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起问题》文中指出剑川盆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云南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的横断山脉中段东侧。在大地构造上处于三江褶皱系的金沙江优地槽褶皱带与杨子地台的盐源—丽江台缘褶皱带交界处,红河断裂带之东缘。本区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而且剑川盆地和整个云南高原在隆起成因、隆起时间及隆起幅度等方面均与青藏高原有密切联系。

陈思宇,王嘉学[4](2017)在《云贵高原隆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云贵高原隆升时代及幅度、云贵高原隆升的证据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3个方面回顾并梳理了云贵高原隆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云贵高原经历了多阶段、掀斜式、同步异幅的隆升过程,但隆升时代范围跨度大、精度低,且成果主要集中在新生代以来。利用云贵高原广泛分布的夷平面和古风化壳、河流阶地、层状洞穴、古生物、古土壤、高原周围盆地的沉积速率等证据,应用和创新定年技术提高云贵高原隆升的时间分辨率,同时,加强云贵高原与周边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吴根耀[5](1992)在《滇西北丽江-大理地区第四纪断裂活动的方式、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文中提出滇西北地区早更新世时全面隆起,中更新世发生陆内裂谷作用,云南高原面解体,晚更新世是地堑系发育的全盛时期,全新世这一过程仍在进行。断块的差异隆升运动造成该区自北、西向南、东呈台阶状降低,形成了玉龙山等断块山。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河流、湖泊、冰川、温泉及其沉积。青藏高原隆升产生向南偏东的推挤使川西-云南的断裂活动具相同的方式,断陷盆地发育主要受近南北向左行剪切-拉张活动控制。

范弢[6](2008)在《云南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以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野外调研、GIS、数理模型分析、文献分析对比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研究方法,对云南丽江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从地球系统科学、环境地质学的角度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研究的兴起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界定了生态地质环境的内涵。从地质构造、气候、水资源、植被与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子系统等方面分析了丽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特征。(2)研究了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对丽江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演化过程及环境效应。通过对丽江拉市海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等环境指标研究,近2000aBP以来丽江气候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阶段Ⅰ(2000~1480aBP)气候偏暖干;阶段Ⅱ(1480~890aBP)气候较冷湿;阶段Ⅲ(890~450aBP)气候较暖干,存在明显冷湿波动;阶段Ⅳ(450~130aBP)气候冷湿;阶段Ⅴ(130aBP以来)气候向偏暖干发展,存在冷湿波动。磁化率指标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反映拉市海流域近2000aBP以来人类活动的环境响应不断加强。第四纪以来丽江气候与植被演替显示出冷湿—暖干气候组合,代表着西南季风区气候演化的区域性特点。与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抬升相对应,滇西北金沙江水系的形成经历了上新世末期以前的外流水系阶段、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早期的内陆河水系阶段以及早更新世晚期的现代水系发育与金沙江河谷形成阶段。探讨了长江第一湾及虎跳峡形成的“新构造”模式,认为长江第一湾及虎跳峡的形成是在第四纪多期新构造运动,导致生态地质环境变异,并叠加多期冰川作用的结果。(3)重点研究了近现代丽江生态地质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丽江大研古城生活污染导致丽江盆地地下水和漾弓江水污染加剧,盆地现有水资源仅可满足丽江城市近期和中期发展需要,而对远期保障率不高。暖干气候变化、过度抽取地下水以及水源地生态环境退化导致地下水位动态不稳定,对拉市海调水依赖性增强,古城景观水质下降和水量不足影响世界遗产地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玉龙雪山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显着的响应,表现为冰川消融量增加、冰舌位置后退、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等特征。山坡地质灾害、特殊类土及地震是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强降水及城市工程扰动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两个最直接因素。森林资源低位消耗、城市建设扰动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加速了丽江盆地周缘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恶化趋势。利用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ⅢSNE),研究了丽江地区1992~2006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1992年以来丽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是可持续的。(4)从演化动力、演化过程及环境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第四纪以来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机制。地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是生态地质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第四纪以来,受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影响,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经历了第三纪末至更新世早期、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以来以及全新世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格局。暖干气候变化和丽江社会经济发展是未来50~100年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界定了生态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及“脆弱性评价”的内涵,并以地质构造、岩性、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类型及覆盖率、土壤类型、水资源、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影响及环境质量等10个评价因子构建了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了丽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及脆弱性分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丽江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较高,玉龙雪山现代冰川区及丽江盆地是生态地质环境高脆弱区,各生态脆弱区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并指出了各脆弱区主要影响因素及环境效应。(5)利用野外调查、文献综述、模型分析以及历史对比等方法探讨了未来50年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到2050年,丽江增温1.6℃(相对1990s),人类活动成为增温的主要因素;而降水波动明显,先增后减,2030年以后呈加速减少趋势,到2050年约减少10%左右,枯水年概率增加。暖干气候导致玉龙雪山冰川融水在2020~2050左右将经历先增后减的状态,漾弓江地表径流和盆地地下水补给增加,但2050年后雪山融水逐年减少将严重威胁丽江城市水资源安全。运用DRASTIC评价方法对丽江盆地地下水评价表明,丽江盆地地下水脆弱性高,盆地边缘的岩溶水以及孔隙水易受污染。水污染加剧以及景观水质和水量不足影响丽江城市水安全,并提出丽江盆地边缘的岩溶大泉及盆地中部冰水堆积的砂砾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及承压水可作为丽江城市应急地下水源地。利用玉龙雪山区气候监测数据,运用冰川物质平衡模型分析了白水1号冰川ELA演化。到2050年温度上升1.6℃,白水1号冰川相对物质平衡将达到-1430mm水当量,ELA将上升166m至5000m左右;冰川积累区面积从0.713 km2减小到0.155km2左右,冰川面积将约减小到现在面积的22%左右。综合分析了未来丽江山地灾害演变趋势,气候波动、地震活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三方面是制约山地灾害发育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目前丽江山地灾害恶化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逆转,2005年、2020年、2030年左右是灾害比较活跃的年份,且自2000年开始,山地灾害又将进入一个12年左右波动周期的上升阶段。未来滇西北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转移到近SN向强震带上,丽江地区所在的中甸—大理地震带7级地震的重现期为72年左右,未来50~70年强震活动处于较低水平。而虎跳峡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活跃性,是诱发水库地震的高概率因素。运用概率分析法,分析了未来虎跳峡“一库八级”水电开发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推测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在里氏2.3~4.7级左右。未来50年丽江山地灾害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0世纪80~90年代平均水平的6~8倍左右,达到年均2~3亿元左右。丽江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的减少和森林向草地转移速率将加快。在经济主导性和自然主导性原因为主导因子作用下,林地比例减少速率达0.66%/a,草地比例增加速率达0.59%/a。土壤侵蚀量到2050年将增加1.59倍,水土流失面积将翻倍扩大。而相关政策性因素的有效实施,将使土地覆被面积变化速率减缓,尤其是森林转化为草地的速度将明显降低,森林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增加的幅度减缓,将有效缓解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以旅游业和水电开发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将成为丽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2001年以来丽江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必须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虎跳峡“一库八级”水电站工程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影响金沙江上游生态环境和原着民的生活。增强适应能力,减少脆弱性是丽江地区未来实现人一地和谐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地质环境建设、协调人地关系是丽江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保护丽江盆地水资源环境以及玉龙雪山冰川资源环境、协调旅游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丽江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陈君贤[7](2020)在《滇东南建水县新寨盆地的演化及对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地区自上新世晚期以来,大地构造运动复杂,地壳的挤压和不均衡升降活动频繁,同时引起了继承性的深大断裂的活动,是我国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热点地区之一。位于滇东南建水地区的小江断裂带南段是川滇块体的东南边界断裂,在调节区域构造运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新构造时期以来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活动,沿线产生了许多串珠状盆地和构造地貌,是研究小江断裂带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理想的场所。本文通过对小江断裂带南段新寨盆地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以盆地内部和附近地层分布、岩性和地貌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展布、性质和活动时间为主线,并辅以LiDAR扫描,无人机移动摄影测量和粒度分析等手段,对盆地的成因和其反应的新构造运动期次特征进行探讨,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新寨盆地边界断层大致形成于两个时间段:早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其中,早更新世晚期断层控制了盆地发育。(2)新寨盆地神仙洞附近沿全新世断裂线性展布,结合地貌特征来看,“S”形扭曲变形特征明显,反映了全新世活动断裂左旋扭曲的运动性质。(3)盆地内下更新统普遍缺失,第四系主要分布有中更新统冲积物、残积物、残坡积物;上更新统坡积物、残坡积物、洪积物;全新统冲积物、湖积物。在盆地内发现大面积玄武岩基岩出露,且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较薄,可以认为新寨盆地并不是前人认为的拉分盆地。而是在元谋运动发育的多组断裂断陷影响下促使北边的南盘江支流泸江河和南边的红河多组水系在此汇聚,进行切割侵蚀形成的较宽的河谷,最终于晚更新世形成的一个过水型山间盆地。(4)研究区新近纪以来经历了四期构造运动,分别是新近纪、早更新世、中—晚更新世、全新世。新近纪以川滇块体北部的南南东向的推挤作用为主;早更新世时期地壳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整体以剥蚀夷平为主,元谋运动形成的断裂开始运动,但构造差异性活动不明显;中—晚更新世时期是断裂活动的间歇期,断裂活动减弱,断裂沿线串珠状盆地发育完成;全新世时期小江断裂带南段再次活动,活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贯通,属于一条新生的断裂构造。

陈思宇[8](2018)在《云南高原岩溶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地学意义》文中认为洞穴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单个洞穴的形成及演化研究,随着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出现和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使大尺度的地貌分析研究成为可能。云南高原是中国岩溶洞穴的集中分布片区之一。本文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利用ASTER-GDEM数据对云南及其邻区的坡度等地貌参数提取云南高原地貌面,并结合野外实地调研进行验证。同时,叠加研究区内的岩溶洞穴(群)的地理位置及地层、岩性、构造、气候、水文等要素图层进行空间分析,并对比不同地貌部位的岩溶洞穴的景观差异,旨在厘清区内岩溶洞穴的空间分布、发育机理及景观差异,揭示其科学价值及地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高原地貌面提取为3级。Ⅰ级地貌面(23002430m)在滇东北地区零星分布,为高程相近的残留峰顶面;Ⅱ级地貌面(1800-2080m)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中地区,表现为大面积起伏和缓的高原面,间布一系列相对隆起的溶蚀残丘以及相对陷落的岩溶断陷盆地间布一系列相对隆起的中低山以及相对陷落的山间盆地;Ⅲ级地貌面(1450-1600m)集中分布于滇东南地区,表现为峰顶高程相近的岩溶峰林峰丛地貌。结合野外调研发现,广泛分布在滇中和滇东地区的Ⅱ级地貌面为云南高原的主夷平面,但还需更多依据来证明。(2)研究区内已发现岩溶洞穴(群)80个,分布在830m2900m的海拔范围,其中高原地貌面上有46个,斜坡带上有34个。从区域差异来看,曲靖中东部和昆明市东南部分布密集,楚雄州、丽江市永胜县和玉溪市西南部地区密度低,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3)研究区岩溶洞穴主要分布在三叠系和二叠系地层;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距断层3km范围内的洞穴发育明显受断层构造控制;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为岩溶洞穴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距主要河流5km以内的洞穴占研究区洞穴总数的38.75%,表明了洞穴的分布有较强的濒水性,对洞穴发育提供动力。(4)高原地貌面的洞穴一般经历潜流洞穴阶段、水面洞穴阶段和渗流洞穴阶段。斜坡带上的洞穴一般依次经历洞穴伏流阶段,洞穴伏流及天窗阶段,峡谷天生桥阶段,峡谷明流阶段。(5)云南高原的岩溶洞穴多以水平廊道的形式多层溶洞系统,常见35层;斜坡带则是深洞、大洞的主要分布区域,但洞穴分层现象不明显。高原地貌面上洞穴沉积物以次生化学沉积为主,景观密集程度高且保存较好;斜坡带上的洞穴规模宏大,但保存程度差。此外,区内7个古人类洞穴遗址,均位于高原地貌面上相对干燥、脱离潮湿的高位洞穴。(6)岩溶洞穴既是反映区域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云南高原区域地貌演化的重要形迹,洞穴沉积物还是研究云南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良好“材料”。

任美锷,包浩生,韩同春,王飞燕,黄培华[9](1959)在《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地貌与河流袭夺问题》文中指出绪言 云南西部地区的地形是十分复杂的,峡谷刻入高原,谷底与两旁山顶的高差往往在1,000米以上,尤其是金沙江横切大雪山部分,造成了举世闻名的虎跳涧峡谷,相对高差竟达3,000米左右。此外,矗立正高原而上的山岭,绝对高度超过4,000米以上者为数亦不少。例如丽江县玉龙山主峰的高度约达6,000米,山顶终年积雪,有近代冰川。

何科昭,何浩生,朱照宇,张玉芬[10](1983)在《云南剑川断裂新活动的表现与特点》文中研究说明 滇西北是我国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断裂十分发育,许多断裂第四纪以来都有活动,剑川断裂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它对滇西北的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为了探讨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笔者在袁复礼教授的指导下,与我院地震地质专业部分师生一起,于1981年和1982年,对剑川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层、活动断层及地震活动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专题研究。目前这一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之中,现将我们对剑川断裂新活动研究的部分结果整理成文,作为学生献给老师九十寿辰的贺礼。

二、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起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表目录
英文目录
第一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效应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一、对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的认知
    二、西南纵向岭谷区的界定及其概貌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及邻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四、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五、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与拟解决的问题
    六、本选题研究的由来
第二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的地质基础
    一、三江并流区地层概况
    二、地质构造特征
    三、影响河谷地貌发育的主要断裂
第三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特征与主要类型
    一、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的主要特征
    二、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主要河谷地貌
        (一) 峡谷地貌
        (二) 层状地貌
        (三) 长江第一弯成因探析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地貌及河谷地貌演化机制、过程
第四章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晚新生代以来环境演化研究
    一、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效应
    二、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及环境演化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主要自然环境要素演化
    四、三江并流区环境演化预测评估及其对策
第五章 西南季风与三江并流区气候环境演化
    一、东亚季风、高原季风、西南季风及其关系
    二、西南季风形成演化的影响因子
    三、西南季风的形成
    四、西南季风影响区域变化
第六章 纵向岭谷地貌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一、纵向岭谷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二、西南纵向岭谷地貌的生态环境效应
第七章 本区干热河谷的特征及其成因
    一、干热河谷研究概况
    二、干热河谷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特征
    三、干热河谷成因探析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问题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问题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致谢

(4)云贵高原隆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云贵高原隆升时代及幅度
    1.1 云南高原
    1.2 贵州高原
2 云贵高原隆升的证据
    2.1 地质证据
    2.2 地貌证据
    2.3 其他证据
3 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4 结论与展望

(6)云南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分析
        1.1.1 生态地质环境相关概念
        1.1.2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组成要素
        1.1.3 生态地质环境研究
    1.2 第四纪以来滇西北地质构造─气候─人地关系演化研究
        1.2.1 第四纪以来滇西北地质构造与环境演化研究
        1.2.2 第四纪以来滇西北气候环境演化研究
        1.2.3 晚新生代以来滇西北人地关系演化研究
    1.3 论文研究框架设计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组成要素
    2.1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自然要素构成
        2.1.1 地质构造与地貌
        2.1.2 气候
        2.1.3 水文与水资源
        2.1.4 植被与土壤
        2.1.5 土地利用状况
    2.2 丽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特征
        2.2.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2 旅游业发展状况
第三章 第四纪以来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
    3.1 第四纪以来地质构造运动与地质环境演化
        3.1.1 青藏高原隆升与滇西北生态地质环境变化
        3.1.2 丽江地质环境演化过程
    3.2 第四纪以来丽江古环境演化过程
        3.2.1 第四纪以来丽江环境演化
        3.2.2 拉市海湖泊沉积记录与气候环境演化
    3.3 丽江水资源环境演化
        3.3.1 丽江水系演化
        3.3.2 长江第一湾及虎跳峡的形成机制
第四章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主要问题
    4.1 丽江盆地水资源环境现状
        4.1.1 丽江盆地水资源环境特征
        4.1.2 丽江盆地水资源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玉龙雪山冰川变化状况
        4.2.1 横断山海洋型冰川区近期冰川变化
        4.2.2 玉龙雪山冰川退缩状况
    4.3 丽江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4.3.1 山地城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4.3.2 丽江盆地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4.3.3 金沙江流域地质灾害发育状况
    4.4 丽江森林植被变迁及其环境效应
        4.4.1 森林资源变迁
        4.4.2 生态环境效应
    4.5 丽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环境效应
        4.5.1 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4.5.2 城市发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第五章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变机制及脆弱性评价
    5.1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变动力机制与过程
        5.1.1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及其演化动力机制
        5.1.2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机制
    5.2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5.2.1 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与脆弱性评价
        5.2.2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5.2.3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分区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趋势
    6.1 丽江气候变化趋势
        6.1.1 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6.1.2 气候变化趋势
    6.2 玉龙雪山冰川演变趋势
        6.2.1 玉龙雪山更新世冰川演化过程
        6.2.2 玉龙雪山现代冰川演化趋势
    6.3 丽江水资源环境演化趋势
        6.3.1 丽江水资源总体演化趋势
        6.3.2 丽江盆地水资源演化趋势
    6.4 丽江山地灾害发展趋势
        6.4.1 滇西北山地灾害总体发展趋势
        6.4.2 丽江地震灾害发展趋势
        6.4.3 丽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展趋势
        6.4.4 丽江盆地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评价
    6.5 丽江土地覆被动态变化趋势
        6.5.1 丽江植被变化规律
        6.5.2 森林和草地变化趋势
    6.6 丽江社会经济未来发展态势及其影响
    6.7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总体演变趋势及影响
        6.7.1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总体演变趋势
        6.7.2 生态地质环境演变对丽江发展的可能影响
    6.8 丽江生态地质环境调保护与调适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简况

(7)滇东南建水县新寨盆地的演化及对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泥盆系
        2.1.2 石炭系
        2.1.3 二叠系
    2.2 区域新构造演化特征
    2.3 区域动力学环境
        2.3.1 构造动力学背景
        2.3.2 构造应力特点
3 数据采集与方法
    3.1 数据采集
        3.1.1 LiDAR扫描
        3.1.2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
        3.1.3 粒度样品采集
    3.2 数据处理
        3.2.1 LiDAR数据处理方法
        3.2.2 无人机航片数据处理方法
        3.2.3 粒度样品处理方法
4 第四系发育特征
    4.1 中更新统
        4.1.1 冲积物
        4.1.2 残坡积物
    4.2 上更新统
        4.2.1 坡积物
        4.2.2 残坡积物
        4.2.3 冲洪积物
    4.3 全新统
        4.3.1 冲积物
        4.3.2 湖积物
5 盆地边界断层
    5.1 更新世断层
    5.2 全新世断层
6 盆地成因
    6.1 盆地内部基岩特征
    6.2 盆地边缘第四系特征
    6.3 盆地东侧地貌特征
    6.4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7 新构造运动期次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云南高原岩溶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地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云南地区洞穴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云南高原夷平面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数字高程模型在构造地貌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基础
        2.1.3 地貌特征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文特征
        2.1.6 土壤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基于ASTER-GDEM的云南高原地貌面提取
    3.1 数据来源及图像预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图像预处理
    3.2 地貌面提取与分级
        3.2.1 地貌面提取
        3.2.2 地貌面分级
        3.2.3 提取结果分析
第4章 云南高原岩溶洞穴分布特征与发育机理研究
    4.1 空间分布特征
    4.2 岩溶洞穴发育的影响因素
        4.2.1 岩性与地层
        4.2.2 地质构造
        4.2.3 气候
        4.2.4 水文
    4.3 云南高原岩溶洞穴发育机理研究
        4.3.1 岩溶洞穴景观形成阶段分析
        4.3.2 高原地貌面上的岩溶洞穴发育机理
        4.3.3 高原斜坡带上的岩溶洞穴发育机理
第5章 云南高原地貌面与斜坡带岩溶洞穴景观差异分析
    5.1 岩溶洞穴分层特征
    5.2 岩溶洞穴形态特征
        5.2.1 平面形态
        5.2.2 纵剖面形态
        5.2.3 横截面形态
        5.2.4 洞穴小形态
    5.3 洞穴沉积物景观差异
        5.3.1 机械沉积
        5.3.2 次生化学沉积
        5.3.3 生物和文化层沉积
第6章 云南高原岩溶洞穴研究的地学意义
    6.1 岩溶洞穴是反映区域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的重要依据
    6.2 岩溶洞穴是反映云南高原区域地貌演化的重要形迹
    6.3 洞穴沉积物是研究云南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良好“材料”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起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起问题[J]. 何浩生,何科昭,朱照宇.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2]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发育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明庆忠. 兰州大学, 2006(09)
  • [3]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起问题[A]. 何浩生,何科昭,朱照宇.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4]云贵高原隆升研究进展[J]. 陈思宇,王嘉学.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7(03)
  • [5]滇西北丽江-大理地区第四纪断裂活动的方式、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 吴根耀. 第四纪研究, 1992(03)
  • [6]云南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研究[D]. 范弢.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7]滇东南建水县新寨盆地的演化及对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响应[D]. 陈君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云南高原岩溶洞穴的发育特征及地学意义[D]. 陈思宇.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地貌与河流袭夺问题[J]. 任美锷,包浩生,韩同春,王飞燕,黄培华. 地理学报, 1959(02)
  • [10]云南剑川断裂新活动的表现与特点[J]. 何科昭,何浩生,朱照宇,张玉芬. 地球科学, 1983(04)

标签:;  ;  ;  ;  ;  

云南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云南高原隆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