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宝安区松岗镇积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

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宝安区松岗镇积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

一、实践“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宝安区松岗镇积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曹新安[1](2020)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是中国特色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基层的鲜明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这一指示要求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指明了方向。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助于深度实践习近平新时代基层党建思想,有助于巩固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当前看,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在实践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构建规范化的社区党建制度体系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动城市社区治理走向现代化,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城市社区党建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大背景对中国城市社区党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通过六章内容展开论证: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围绕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阐述,在文献综述上,以梳理分析国内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辩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从选题和观点两个维度进行了一定创新。第二章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概述。通过概念界定和内涵分析,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这一概念,辨析了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与传统城市基层党建的区别联系,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目标、特点、原则、功能、价值等基本维度。第三章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基础。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基层党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实践具有指导价值,这些思想中蕴含的理论精华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渊源。第四章回溯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轨迹。聚焦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初步萌芽、形成发展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探讨了我国城市社区党建从1949年建国到2019年末共计70年的发展历程,并据这段艰苦历程提炼出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发展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境遇。一方面,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战略机遇,如何把握这些机遇考验着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能力。另一方面,点明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何破解这些困境成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努力方向。第六章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路径。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其一,以大党建思维为牵引,推进理念创新。其二,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统领,推进政策创新。其三,以织密组织之网为要务,推进组织设置创新。其四,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动力,推进工作方式创新。其五,以深化融合联动为导向,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张晓容[2](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和现实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社区党建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党建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与形势任务要求相比,当前城市社区党建还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引领社区治理的作用发挥不突出,社区党组织的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社区党员队伍能力素质不强等问题,逐渐成为中共加强基层党建中需要破解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要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就必须强化城市社区党建的引领作用,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在推动城市治理中展现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破解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所要面对的新问题,需要结合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从理论解析和实践探索层面上进行探究。伴随居委会到社区的变化,城市基层党建也从居委会党建进入社区党建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新情况,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分化,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利益矛盾逐渐增多;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要随之扩大等等。这些问题考验着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能力水平,给城市社区党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城市社区党建科学化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更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有鉴于此,我们需从理论溯源、探索历程、经验总结和路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在理论溯源方面,在厘清社区、社区组织、城市社区组织、城市社区党建、城市社区党组织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为新时代中共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奠定理论根基。同时,对不同时期中共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汲取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历史经验。在现状分析方面,以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导引,全面介绍福州“133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和现场访谈,对存在的困境和成因进行分析,进而以前瞻性视角探索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路径方法。研究基于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既注重对中共在不同时期加强基层党建经验得失的历史梳理,又基于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展开理论分析,试图实现历史与逻辑、理论研究与实证探索相统一,旨在探寻新时代中共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路径,实现城市社区党建与城市社区治理深度相融合,引领社区善治。提升城市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对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政治意义上,以历史思维审视在探索城市建设历程中的曲折与成就,必然能够自觉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感。在实践层面,这一工程需要以建构城市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新格局为目标,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为核心,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为重点,以协调社区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关系为基础,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根基,进而为中共城市社区党建提供创新思路与合力效应。

王木森[3](2019)在《新时个中国社区治理动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洁[4](2019)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文中指出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问题,不仅仅因为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主体,他们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因为他们的利益实现程度,既关系其自身生活的满意度,又直接影响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程度,进而影响民主政治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实现。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程度总体有了较大提升,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大部分学者将政治认同的内涵仅仅局限于政治心理相区别,本文将政治认同的内涵扩展到了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两个方面。政治认同包含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和政治行为四种要素。本文在厘清重要概念、对主要理论进行阐述、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历程梳理及其群体特征概括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政治认同的四种核心要素设计了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政治象征普遍都有正确的认知、关心国家大事、对中央政府高度信任、议论性政治参与意识觉醒,但同时还存在着对实体法、政治法律程序认知不足、政治效能感偏低、对基层政府信任程度不够、选举性政治参与水平较低和非制度化政治行为时有发生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即动态变化性、群体分化性、内在冲突性和渐趋理性。他们在利益、情感、自身发展和被认同等方面都有着较强的诉求。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等理论,深度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和影响因素,认为利益因素是影响其主体政治认同的主要的、根本性因素。为此,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目标在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增进新生代农民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新生代农民工认同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应当坚持一元指导与多元路径相结合、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及培育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和以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为基础的原则。在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具体路径上,要着力完善利益机制,增强其获得感、加强制度赋权,保障其政治权利、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入文化考量,促进其城市融入,乡村振兴中重视教育振兴,提高其综合素质。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了依据代际差异和群体特征进行政治认同培育的问题。二是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三是借助于第一手资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现状。

李乾坤[5](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张彦惠[6](2018)在《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从实践上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对执政党主动迎接挑战和适应社会变革,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非公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也开展的比较早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历史启示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结论,分四个阶段分别考察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概括论述了整个国家对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即1979年至1991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萌芽期。这个阶段深圳外资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对外资企业党建的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到1985年,理论探讨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986年到1991年,从实践上重点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第二阶段,即1992年至200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期。十年间,深圳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都迎来了大发展,深圳市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外资企业,坚持“业余”、“小型”、“分散”为主,采用机动灵活的弹性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坚持按照党章规定,与企业组建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组建党组织,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三阶段,即2002年至201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期。主要分析深圳在进行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仍然遵循深圳特区一贯的创新路径,在公推直选、定岗定责、双培双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留学归国党员过党组织生活等都进行了试点,继续为全国的党建创新提供参考。第四阶段,即2012年十八大至今,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全面加强期。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党组织建设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标迈进。通过对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回顾总结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加强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探索先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非公企业主积极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朱孟光[7](2016)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与社会的联系纽带,是政党动员社会的组织基础。政党基层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直接决定了政党力量的大小。而在很大程度上,基层党组织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又取决于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活动方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耦合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和社会组织形式被打破。这导致中国共产党原有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功能定位以及活动方式与变化了的社会结构之间内在耦合度降低。其作用发挥的传统空间被挤压,其有效性和影响力也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只有实现其活动方式的社会化,才能破解当前基层党组织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的困境,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凝聚社会和影响社会的能力,并进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从对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提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是指基层党组织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开放型的理念面向社会,通过组织结构与功能定位调适、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社会化的方法、手段和技术运用,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政党基层组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进行了多学科理论视角的梳理和审视。这包括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以及从社会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视角下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分时段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段时期的四点历史经验,即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功能;要积极培育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群众组织;基层党组织要努力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第三章主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探索与创新进行研究。在对其背景原因以及探索历程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朝阳区和武汉市硚口区为实践案例,对其实践中的典型模式——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进行了重点剖析,并指出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存在角色功能错置,且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基层党组织与党员融入社会的动力不足、水平不高。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经验。按照政党的类型划分,分别对以古巴、越南为代表的国外共产党,以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党,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代表的民族民主政党,以及以绿党和“茶党”为代表的新兴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将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经验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要通过调整自身组织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增强政党组织对社会群众的吸引力;二是要通过支持、培育和利用社会组织来增强党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三是要善于借助并利用网络媒体等新技术载体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第五章主要是提出面向未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思路与对策。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要坚持“开放型”党建活动方式的理念,通过扁平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功能开发与拓展,实现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调适,采取社会化的方式方法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评价、激励的动力机制,最终达到政党基层组织与社会良性互动制度化的目标。结束语主要提出要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就要既从纵向将其放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与整合重构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又从横向将其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中国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社会与基层党组织传统“惯习”的反复博弈才能最终实现。

朱孟光[8](2016)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与社会的联系纽带,是政党动员社会的组织基础。政党基层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直接决定了政党力量的大小。而在很大程度上,基层党组织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又取决于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活动方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耦合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和社会组织形式被打破。这导致中国共产党原有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功能定位以及活动方式与变化了的社会结构之间内在耦合度降低。其作用发挥的传统空间被挤压,其有效性和影响力也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只有实现其活动方式的社会化,才能破解当前基层党组织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的困境,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凝聚社会和影响社会的能力,并进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大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从对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提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是指基层党组织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开放型的理念面向社会,通过组织结构与功能定位调适、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社会化的方法、手段和技术运用,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政党基层组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进行了多学科理论视角的梳理和审视。这包括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以及从社会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视角下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分时段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段时期的四点历史经验,即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功能;要积极培育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群众组织;基层党组织要努力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第三章主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探索与创新进行研究。在对其背景原因以及探索历程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朝阳区和武汉市硚口区为实践案例,对其实践中的典型模式——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进行了重点剖析,并指出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存在角色功能错置,且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基层党组织与党员融入社会的动力不足、水平不高。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经验。按照政党的类型划分,分别对以古巴、越南为代表的国外共产党,以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党,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代表的民族民主政党,以及以绿党和“茶党”为代表的新兴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将国外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经验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要通过调整自身组织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增强政党组织对社会群众的吸引力;二是要通过支持、培育和利用社会组织来增强党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三是要善于借助并利用网络媒体等新技术载体来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第五章主要是提出面向未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思路与对策。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要坚持“开放型”党建活动方式的理念,通过扁平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和社会服务功能开发与拓展,实现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调适,采取社会化的方式方法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评价、激励的动力机制,最终达到政党基层组织与社会良性互动制度化的目标。结束语主要提出要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就要既从纵向将其放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与整合重构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又从横向将其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进行考量。中国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通过社会与基层党组织传统“惯习”的反复博弈才能最终实现。

鲁攀[9](2015)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并把“服务型”作为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建设服务型政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着新时期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本质回归,预示着新时期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嬗变,这不仅适应大局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型党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并应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宝安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整顿“四风”问题和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重点分析了宝安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宝安区是深圳的工业大区、人口大区,在近年的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步探索实践新时期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新方法、新途径。总体来说,在探索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面临棘手的问题,如国际形势和政党建设的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传统工作方法带来的冲击,群众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的提升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部分党员丧失理想信念、服务宗旨淡薄等。在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特色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宝安区近年来探索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提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要适应新形势树立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全新理念,二是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三是健全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的服务型党组织考核评价体系。

黄俊峰[10](2015)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继续深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尽管自改革放开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已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人民收入水平及总体住房条件均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但是,一系列繁荣的景象掩盖不了高企的房价、大规模的住房需求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增速较缓之间的矛盾紧张关系,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困难之一。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对于住房的需求,我国政府通过实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实践深层次、多角度的住房保障体系。然而,由于全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较为滞后,难以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并且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供应和监督管理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诸多不足及亟待完善之处,政府与低收入群体之间关于住房供需方面依然存在很尖锐的矛盾。该等问题的存在,对于进一步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政府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强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深化住房保障机制改革;实践完善深层次、多角度的住房保障体系。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领域中亟需重视和解决的核心所在,规范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无论是国内外先进理论学说,抑或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都要求政府必须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切实、充分履行责任。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领域经验教训的学习、借鉴,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可知政府对于低收入群体施以住房保障应当是一项长期工作,且应当不断完善和进步,应当建构起该领域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框架,并不断进行制度设计与完善,切实保证从组织、规划、资源供给、财政、监督及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建设等方面履行对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责任,并理论联系实际,在责任承担方面有所侧重。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主要提出了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从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总结归纳并创新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一章从社会主义本质及中国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学说及国内外学者理论观点着手研究对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必要性,并从现实、理论和法理等方面阐述政府在该领域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之必然和必要;第二章理论联系实际,着重论述了政府承担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责任的三个层次内容、实践形式及其总体目标;第三章讲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并归纳各历史发展阶段成效,结合现阶段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深化改革中的矛盾关系,提出政府应解决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反思政府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的责任缺失问题,明确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所面临的困难同政府保障责任缺位之间的必然关联;第五章通过对典型国家关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总结其借鉴意义以及对我国政府履行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责任的启示;第六章主要在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之新构建,探索和实践一条适合完善我国政府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方面责任承担之新路径。“住有所居”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政府应将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纳入工作重点,力求规范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住房保障制度及政府责任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权利,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承担应有之职责。

二、实践“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宝安区松岗镇积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践“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宝安区松岗镇积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概述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中国城市基层党建的定义及内涵
        2.1.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定义及内涵
        2.1.3 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与传统城市基层党建的区别联系
    2.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维度
        2.2.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目标
        2.2.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特点
        2.2.3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原则
        2.2.4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功能
        2.2.5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意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基层党建思想
        3.1.2 列宁基层党建思想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
        3.2.1 毛泽东思想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3.2.2 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3.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层党建思想
    3.3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3.3.1 古巴共产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3.3.2 越南共产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3.3.3 朝鲜劳动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3.3.4 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基层党建思想
第4章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
    4.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轨迹
        4.1.1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初步开展阶段
        4.1.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形成阶段
        4.1.3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纵深推进阶段
    4.2 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经验
        4.2.1 坚持问题导向
        4.2.2 走实群众路线
        4.2.3 突出党员引领
        4.2.4 建强人才队伍
        4.2.5 抓好制度建设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境遇
    5.1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战略机遇
        5.1.1 新型城镇化引发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新变化
        5.1.2 城市社会新结构带来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的新挑战
        5.1.3 城市基层治理矛盾为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确立新坐标
        5.1.4 互联网科学技术为城市基层党建网格化提供新契机
    5.2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主要困境
        5.2.1 组织建设乏力,党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
        5.2.2 大党建格局打造乏力,联建机制未形成
        5.2.3 党建人才配备乏力,综合素质有待升级
        5.2.4 党建软硬件建设乏力,物质保障不到位
        5.2.5 制度机制供给乏力,党建责任追惩不严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的优化路径
    6.1 以大党建思维为牵引,推进理念创新
        6.1.1 加大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6.1.2 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思想观念
        6.1.3 注重示范带动,搞好典型引路
    6.2 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统领,推进政策创新
        6.2.1 着眼合力提升,厘定强化主体责任
        6.2.2 着眼有人干事,创新干部选留政策
        6.2.3 着眼有钱办事,健全经费保障政策
        6.2.4 着眼有室议事,加大党建设施配套
    6.3 以织密组织之网为要务,推进组织设置创新
        6.3.1 革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体系
        6.3.2 聚焦强基固本,抓实支部建设
        6.3.3 增强组织功能,筑牢战斗堡垒
    6.4 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动力,推进工作方式创新
        6.4.1 更新运行机制
        6.4.2 构建新型载体
        6.4.3 运用前沿技术
    6.5 以深化融合联动为导向,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6.5.1 创新融入融合载体
        6.5.2 完善联建共建机制
        6.5.3 统合区域党建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和现实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社区党建的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城市社区组织的内涵界定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二、城市社区组织的概念及其类型
    第二节 城市社区党建的内涵界定
        一、城市社区党建的概念诠释
        二、城市社区党建的逻辑边界
        三、城市社区党建的功能定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思想阐释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制度
    第二节 列宁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阐述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设置
        二、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
        三、党的基层组织的队伍建设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城市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党建的新场域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城市基层党建的摸索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基层党建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建的探索实践
        一、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时期城市社区党建的探索实践
        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城市社区党建的探索尝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城市社区党建的新阶段
    第三节 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新进展新挑战
        一、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创新推进
        二、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特征
        三、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现实挑战与存在问题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经验
        一、必须始终发挥全面领导作用,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二、必须强化基层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不断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
        三、必须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破解党组织“三化”问题
        四、必须适应社会结构阶层变迁,持续创新组织设置方式
        五、必须以社区党建为基础,构建城市大党建格局
        六、必须突出社区党建引领功能,提高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四章 城市社区党建的福州实践
    第一节 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一、完善党的组织设置
        二、强化党支部堡垒作用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四、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
        五、加强党内制度建设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前的实践探索:福州市鼓楼区“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
        一、强化一个领导
        二、建设三支队伍
        三、健全五项机制
    第三节 新时代的实践探索:“13335”军门社区工作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
        二、健全三项机制
        三、搭建三个平台
        四、强化三项保障
        五、打造“五在社区”
    第四节 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党建的实证调查
        一、设计思路与样本分析
        二、调查现状
        三、成因分析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以城市基层治理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
        一、从破解城市基层治理新难题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二、从扩大城市基层党建覆盖面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三、从增强城市基层党建系统性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第二节 以协调社区党组织和其他治理主体关系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
        一、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
        二、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的自治作用
        三、提升社区工作服务站专业水平
        四、增强社会组织参与主体性
        五、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
        一、正确认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定位
        二、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职责
        三、严肃社区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
        四、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第四节 以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党建新发展
        一、区域化统筹整合服务资源
        二、精细化项目拓展服务内涵
        三、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四、系统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结语
附录1 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问卷调查(社区居民)
附录2 福州市鼓楼区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政治认同
        2.1.2 农民工
        2.1.3 新生代农民工
    2.2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历程和群体特征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历程
        3.1.1 公平流动阶段
        3.1.2 促进增收阶段
        3.1.3 融入城市阶段
    3.2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4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4.1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4.2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4.2.1 政治认知
        4.2.2 政治情感
        4.2.3 政治信任
        4.2.4 政治行为
    4.3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主要特征
        4.3.1 动态变化性
        4.3.2 群体分化性
        4.3.3 内在冲突性
        4.3.4 渐趋理性
    4.4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诉求
5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5.1 经济因素
        5.1.1 经济收入的权益保障不足
        5.1.2 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化
        5.1.3 土地收益的权利不平等
        5.1.4 返乡创业面临的资源紧张的瓶颈
    5.2 政治因素
        5.2.1 政治权利的不平等
        5.2.2 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不足
        5.2.3 户口待遇有失公平
    5.3 文化因素
        5.3.1 受教育权的不平等
        5.3.2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忽略了文化因素
    5.4 自身素质
        5.4.1 人力资本不足
        5.4.2 社会资本欠缺
6 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目标与原则
    6.1 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目标
        6.1.1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6.1.2 增进新生代农民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6.1.3 新生代农民工认同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1.4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6.2 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原则
        6.2.1 一元指导与多元路径相结合
        6.2.2 理论灌输同自我教育相结合
        6.2.3 普及培育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6.2.4 以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为基础
7 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路径
    7.1 完善利益机制,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获得感
        7.1.1 构建完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
        7.1.2 构建完善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
        7.1.3 构建完善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7.1.4 构建完善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7.2 加强制度赋权,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权利
        7.2.1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7.2.2 剥离户口利益
        7.2.3 修改和完善《选举法》等法律制度
    7.3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入文化考量,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7.3.1 扩大公共文化供给
        7.3.2 营造宽松、包容的舆论环境
    7.4 重视教育振兴,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7.4.1 强化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
        7.4.2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7.4.3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教育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在校学习期间研究成果、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5)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妇联组织
        (二)社会治理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二、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考察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萌芽期(1979年-1992年)
        一、吸引外资的前奏
        二、外资企业进入
        三、民营经济起步
        四、股份制企业悄然兴起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期(1992年-2002年)
        一、南方谈话促外资企业再崛起
        二、股份制企业发展
        三、民营企业迎来春天
    第三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期(2002年至今)
        一、民营经济继续转型升级
        二、新常态下深圳非公经济创新新发展
第二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起步期(1979年-1992年)
    第一节 南方谈话前中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程
        一、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提出、曲折认识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非公企业党建的中央顶层设计
        三、地方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探索
        一、理论探索(1979年-1985年)
        二、理论探索指导实践运用阶段(1986年-1992年)
        三、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四、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第三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探索发展期(1992年-2002年)
    第一节 深圳市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一、南方谈话引起中央对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
        二、深圳市理顺非公企业党建的领导管理体制
        三、南方谈话后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快速发展
    第二节 深圳市外资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二、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的具体策略
    第三节 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认识股份制企业中党的工作的特殊性
        二、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
        三、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思路对策
    第四节 深圳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中央认识到私营企业党建的重要性
        二、深圳市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的探索发展
        三、个体私营企业要不要党建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真理
第四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期(2002年-2012年)
    第一节 全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一、十六大开启非公企业党的工作新篇章
        二、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点
    第二节 深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启新局面
        一、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会议精神
        二、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三、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第三节 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三、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第四节 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一、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二、认真开展党员信息采集及IC卡试点工作
        三、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四、做好发展党员规范化和留学回国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工作
第五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期(2012年-)
    第一节 强化思想建党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局面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全面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模式
        一、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二、探索创新“总部经济”党建
        三、统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四、优化配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的教育引导
        六、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节 对深圳非公企业全面加强期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挑战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经验启示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及评价
        二、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新时代下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下深圳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客观难题及遇到的发展短板
        二、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7)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社会化、活动方式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二、社会化工作方式与社会化活动方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相关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理论
        二、列宁的相关思想及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思想及论述
    第三节 多学科理论视角下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一、社会资本理论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
第二章 历史实践与经验:改革开放前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第一节 1921—1927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通过支部和党团实现对非党组织及社会的领导
        二、创立并利用工会、工人俱乐部等组织开展活动
        三、破除“工学界限”,融入帮会等传统社会联系纽带之中
        四、以维护工人群众切身利益为中心开展斗争,扩大政治影响
    第二节 1927—1937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规定白区党的恢复与建立方式、支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二、探索建立党与群众组织的正确关系,以实现党对其有效领导
        三、充分利用“黄色工会”“外表的掩护”作用联系与组织群众
    第三节 1937—1949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明确党支部设置原则及主要任务,改变其组织形式与领导方式
        二、创立并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组织和团结群众的工作
        三、以共产党员的“三勤”、“三化”融入社会并在社会扎根
    第四节 1949—1978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采取适应灵活多样的组织策略,构建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
        二、探索城市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在“运动”中发挥其政治功能
        三、充分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来开展活动
    第五节 改革开放之前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经验启示
        一、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
        二、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功能
        三、要积极培育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群众组织
        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
第三章 转型与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的社会化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向“社会化”转型的历史逻辑分析
        一、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变化
        二、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导致“单位制党建”活动方式面临挑战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推动城市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程
        一、“街居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1978年—1997年)76
        二、“社区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1997年—2007年)
        三、“区域化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2007年至今)
    第三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探索的典型模式剖析
        一、城市基层党组织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的内涵与特点
        二、案例研究:“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总结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国外经验与镜鉴:世界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一节 执政的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古巴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越南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二节 欧洲社会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英国工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三节 民族民主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四节 新兴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绿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茶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五章 调适与重构: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未来面向
    第一节 “开放型”活动方式: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理念转变
    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功能调适: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一、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扁平网络化组织体系
        二、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与拓展
    第三节 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社会化的方式方法
        一、改进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方式,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二、改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方式,创新行动策略方法
    第四节 新技术媒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技术支撑
        一、新媒体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二、大数据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第五节 评价与激励: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一、构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评价机制
        二、构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激励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文献资料类
    二、中文着作和外文译着类
    三、论文报纸类
    四、英文文献类
    五、电子文献
后记

(8)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社会化、活动方式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二、社会化工作方式与社会化活动方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相关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理论
        二、列宁的相关思想及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思想及论述
    第三节 多学科理论视角下的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一、社会资本理论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非权力性影响力理论
第二章 历史实践与经验:改革开放前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第一节 1921—1927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通过支部和党团实现对非党组织及社会的领导
        二、创立并利用工会、工人俱乐部等组织开展活动
        三、破除“工学界限”,融入帮会等传统社会联系纽带之中
        四、以维护工人群众切身利益为中心开展斗争,扩大政治影响
    第二节 1927—1937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规定白区党的恢复与建立方式、支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二、探索建立党与群众组织的正确关系,以实现党对其有效领导
        三、充分利用“黄色工会”“外表的掩护”作用联系与组织群众
    第三节 1937—1949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明确党支部设置原则及主要任务,改变其组织形式与领导方式
        二、创立并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组织和团结群众的工作
        三、以共产党员的“三勤”、“三化”融入社会并在社会扎根
    第四节 1949—1978年: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史实践
        一、采取适应灵活多样的组织策略,构建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
        二、探索城市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在“运动”中发挥其政治功能
        三、充分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来开展活动
    第五节 改革开放之前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经验启示
        一、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覆盖社会的组织网络
        二、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功能
        三、要积极培育并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群众组织
        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获得“非权力性影响力”
第三章 转型与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的社会化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向“社会化”转型的历史逻辑分析
        一、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变化
        二、城市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导致“单位制党建”活动方式面临挑战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推动城市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历程
        一、“街居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1978年—1997年)76
        二、“社区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1997年—2007年)
        三、“区域化党建”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2007年至今)
    第三节 城市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探索的典型模式剖析
        一、城市基层党组织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的内涵与特点
        二、案例研究:“区域化党建”活动方式的主要做法与经验总结
        三、城市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国外经验与镜鉴:世界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一节 执政的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古巴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越南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二节 欧洲社会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英国工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三节 民族民主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四节 新兴政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一、绿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二、“茶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实践
第五章 调适与重构:中共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未来面向
    第一节 “开放型”活动方式: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理念转变
    第二节 组织结构与功能调适: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一、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扁平网络化组织体系
        二、社会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与拓展
    第三节 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社会化的方式方法
        一、改进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方式,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二、改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方式,创新行动策略方法
    第四节 新技术媒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技术支撑
        一、新媒体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二、大数据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第五节 评价与激励: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一、构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评价机制
        二、构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激励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文献资料类
    二、中文着作和外文译着类
    三、论文报纸类
    四、英文文献类
    五、电子文献
后记

(9)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文献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框架结构与创新点
第一章 服务型党组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基本概念
        一、政党的概念
        二、基层党组织相关概述
        三、服务型政党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特点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内涵
第二章 宝安区探索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状
    第一节 宝安区党组织和党员基本情况
        一、宝安区基本情况
        二、宝安区党组织和党员概况
    第二节 宝安区近年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
        二、畅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网络
        四、深入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五、创新服务方式,形成务实管用的服务载体
        六、坚持健全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第三章 宝安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国际形势和政党建设变化
        二、网络媒体时代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
        三、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传统工作方法带来冲击
    第二节 开展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二、群众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的提升带来更高要求
        三、人性化服务不够,服务效果不佳
    第三节 党员个体服务宗旨和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党员丧失理想信念,服务宗旨淡薄
        二、部分党员服务理念较为薄弱
第四章 国内一些地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第一节 国内一些地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贵州遵义模式
        二、浙江舟山做法
        三、湖南浏阳探索
    第二节 国内一些地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一、领导干部是重点
        二、落实是关键
        三、健全规章制度
        四、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第五章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树立联系服务群众全新理念
        一、理想回归,坚定造福人民的信仰
        二、以民为本,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三、服务为先,强化核心功能的定位
        四、质量强党,增强自我净化的能力
    第二节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
        一、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
        二、服务力量下沉,做实做强基层党组织
        三、健全服务体系,搭建畅通民意互动平台
        四、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创新党服务群众新模式
        五、强化便民利民,打造党务政务综合服务平台
        六、顺应时代趋势,提高新兴网络媒介运用水平
    第三节 进一步健全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健全服务型党组织评价机制
        二、完善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三、建立群众公开评议党员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界定
        二、社会主义本质及实现“中国梦”的住房保障要求
        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学说的理论要点简析
        四、西方其他学者关于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改革中政府承担责任的依据
        一、责任政府的内涵与我国政府的性质
        二、政府承担责任的现实依据
        三、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依据
        四、政府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第二章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内容及总体目标
    第一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内容
        一、基础性责任: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
        二、中层次责任:保障低收入群体公平的居住权
        三、高层次责任:改善和提高低收入群体居住水平
    第二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实践形式
        一、廉租房的保障责任
        二、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责任
        三、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责任
        四、两限房的保障责任
        五、棚改房的保障责任
        六、共有产权房的保障责任
    第三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总体目标
        一、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
        二、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三、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与可持续化发展相协调
第三章 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改革中政府责任的实践
    第一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改革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改革开放以前——福利分房阶段
        二、1978-1998年——福利分房与商品化并举
        三、1998-2006年——单一的市场化阶段
        四、2006年-2014年——住房保障深化改革阶段
    第二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改革中政府履责的成功经验
        一、住房保障改革政府责任总体评价
        二、住房保障改革政府责任的成效
        三、住房保障改革中制度完善的成果体现
        四、由深圳等地经验看我国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当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反思
    第一节 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一、住房保障立法滞后
        二、供给财政投入不足
        三、住房保障机制不全
        四、住房保障政策失范
        五、供给总体水平偏低
        六、公积金使用效率低
        七、住房保障覆盖面窄
        八、行政执行监督不力
    第二节 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组织因素
        二、规划因素
        三、资源供给因素
        四、分配因素
        五、利益冲突因素
        六、监督因素
        七、责任实现机制因素
第五章 国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
        一、英国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二、美国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三、德国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四、日本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五、新加坡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国外典型国家政府责任承担及履行之共性
        一、发展历程相似
        二、住房政策惠及社会大众
        三、多方式结合解决低收入群体之住房问题
        四、提倡住房分配政策上的公平
        五、完善住房法律体系配套政策
    第三节 对我国政府承担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责任之启示
        一、具体化政府在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的角色及责任
        二、规范并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和法律体系
        三、明确规定保障之目标范围,实现真正、公平的保障
        四、科学合理地界定住房保障之标准
        五、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第六章 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政府责任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优化决策体系,完善政府组织责任
        一、坚持政府住房保障责任主体地位
        二、各级政府承担责任的重心及内容
        三、明确政策执行主体的职责权限
        四、科学设计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管理模式
        五、合理确定住房保障的广度和深度
        六、加强保障房建设管理环节的监管
        七、加强对于住房租赁领域的支持和拓展
    第二节 科学合理规划,满足住房保障资源需求
        一、解决保障房建设土地瓶颈,确保资源有效供给
        二、合法规范执行,维护保障房用地供应机制
        三、产业化发展,充分合理利用有限土地
        四、利用农村土地流转为保障房建设提供必需资源
    第三节 拓宽融资渠道,满足住房保障资金需求
        一、突出政府财政投资的核心作用
        二、合理利用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相关政策性金融产品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创新参与方式
        四、以国家开发银行为核心,创新政策性支持手段
        五、鼓励综合性商业投融资模式的参与
        六、探索实践保障房产品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第四节 严格准入机制,健全退出机制,完善政府分配责任
        一、采取立法、政府干预手段建设保障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二、推行考核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准入和退出条件
        三、设计准入和退出程序和标准,界定保障对象
    第五节 加强责任监督,实现政府责任承担
        一、加强内部及外部监督管理
        二、建立良性互动的社会监督机制
    第六节 推进保障房产业化的实践,创新政府责任承担途径
        一、保障性住房产业化政府责任层面的困境
        二、政府应支持和引导,实践并推广保障房产业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实践“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宝安区松岗镇积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D]. 曹新安. 吉林大学, 2020(03)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社区党建的历史和现实研究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D]. 张晓容.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新时个中国社区治理动力研究[D]. 王木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4]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D]. 李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5]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D]. 张彦惠.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D]. 朱孟光.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8]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研究—主要基于城市基层党建的考察[D]. 朱孟光.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9]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D]. 鲁攀. 云南财经大学, 2015(02)
  • [10]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黄俊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宝安区松岗镇积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