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应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应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一、自然辩证法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华,王玉,朱雅楠[1](2022)在《恩格斯的有机总体观及其当代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恩格斯与马克思一同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革命的辩证法,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确立了唯物辩证法的新形态。他不仅将总体性辩证法保持在思维领域,而且拓展到外部世界,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等三者之间建立整体的有机联系,凸显出有机论的总体观。进而,恩格斯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辩证法统一起来阐发了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在历史逻辑和劳动辩证法下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之统一问题的讨论;解决了自然科学、历史科学与理论科学以及各门实证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倡导大科学观的科学统一论,使自然辩证法作为科学技术学成为可能。面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以及现代性的种种"急难",在后疫情时代重新考察和理解恩格斯有机总体观及其相关重要论断,既有助于为自然辩证法正名,亦能为"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认知提供思想支撑,彰显其之于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代意蕴。

张新宁[2](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探索及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中,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理论贡献。这个探索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将科学技术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在改革开放时期将科学技术提升为"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以哲学为重点到主要侧重于政治经济学的转换,二是实现了从主要"说明世界"到主要侧重于"改造世界"的转换,三是实现了科技创新从辅助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转换,四是实现了从以产品为主要竞争武器向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竞争武器的转换。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实现创新,深刻回答了科技创新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理论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张东锋[3](2021)在《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文中认为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然辩证法也逐渐为中国人民所熟识,从恩格斯的"一本书"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自然辩证法中国化与汉语化的百年历程,在实践方面,对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进步与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理论方面,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深深地嵌入当代中国的知识网络结构之中,构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方面意识形态话语上的重要区别之一。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与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即它不仅继续向前推进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与认识水平,而且它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与实践问题,为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考贡献了强大的理论力量。

刘魁,张瑞芳[4](2021)在《重估恩格斯晚年辩证法探索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恩格斯晚年的辩证法探索,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误解,以为恩格斯晚年的研究重心是研究自然辩证法,有人甚至进而把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对立起来。实际上,恩格斯晚年探索的核心是试图探寻包括自然、社会与思维三大领域在内的普遍规律,建构普遍的辩证法体系,为唯物史观奠定科学的本体论基础,自然辩证法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环节。不论从辩证法的思想史角度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恩格斯晚年的辩证法体系探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至于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辩证法思想差异,其实更多的是研究分工与研究视域的差异,具有互补关系,不存在所谓的立场对立问题。恩格斯的探索给我们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建的结果。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对于恩格斯的辩证法的理论价值重视不够,需要从历史视角深入探究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

何煦[5](2021)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将自然科学与哲学相联结,揭示自然界的辩证规律与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的一部着作。在《自然辩证法》当中,恩格斯将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融入到"人的解放"的探索进程,表达了需要重建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在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以劳动为核心开展生态建设的观念。在新发展阶段,重新认识《自然辩证法》中蕴含的生态道德观这一被忽略的维度,对当今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陶廷昌[6](2021)在《历史生成、内涵旨要与时代意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观的三重论析》文中研究说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由资本的"逐利性"、大工业的非理性生产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而引发的生态问题,是《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生成的实践背景;恩格斯对"黑格尔式"自然观和"费尔巴哈式"自然观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继承,是《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生成的理论脉络。《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的内涵旨要主要表征为自然界演变的辩证特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审视与生态危机的引发根源及其化解路径。现阶段,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历史性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其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深入梳理与分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观的内涵旨要,无论是对新时代规避科技的"异化现象",剥去人与自然关系长期论争的"两个中心主义"思想迷雾,还是对引领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无疑都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方法论意蕴。

王艳超,严卿,崔艳玲[7](2021)在《“两山”理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文中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指出了以劳动为桥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批判,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为新时代科学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径,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冯起国,杨谦[8](2021)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内蕴及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彰显》文中认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阐扬的生态世界观、生态方法论和生态价值论内蕴着人类与自然生命共生、人与人命运与共两个向度的理论格局,并在习近平"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中得到鲜明彰显,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开拓了《自然辩证法》理论格局的新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境界,实现了对西方世界观、思维方法、价值观的变革和超越,表明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中认知上的高度站位。这两个理念为推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完善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引和价值遵循。

李建肖[9](2021)在《重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革命性——兼驳关于自然辩证法革命性的质疑》文中研究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部分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是实证主义的叙事方法,是唯心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理论变奏,指责自然辩证法不具有革命性。这种误解的根源在于将自然辩证法局限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忽视恩格斯强调的"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及人的实践,从而陷入了人与自然界、自然界与社会历史二元论的逻辑窠臼。探寻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形态,阐明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揭示自然辩证法指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限度的革命旨归,是重新理解自然辩证法革命性的关键。

李恒[10](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二、自然辩证法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辩证法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恩格斯的有机总体观及其当代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机的总体性辩证法:自然、社会、思维辩证法的统一
二、有机、过程的自然观: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三、有机的科学观:自然科学、历史科学与理论科学的统一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机总体观的逻辑蕴涵和实践指向

(2)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探索及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将科学技术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
    1.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2.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实践之一
    3.以技术革命为中心摆脱落后挨打局面
二、改革开放时期:将科学技术提升为“第一生产力”
    1.提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意义
    2.推进“第一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3.在实践中对生产力增加新的要素并做了新的提升
三、新时代: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第一动力”论是对“第一生产力”论的传承和创新
    2.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3.在国际竞争中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3)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辩证法对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实践的促进作用
二、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理论知识网络结构中的嵌入
    (一)经典文本的译介与思想史梳理
    (二)从现实问题出发推动学科建设
    (三)以人物与流派研究促进学术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一)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的特色与经验
        (1)史论互补。
        (2)宏观与微观映衬。
        (3)理论与实践融通。
        (4)阐述与比较呼应。
        (5)大众与小众结合。
    (二)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的主要问题
        (1)学理阐释方面:经典文本还有潜力可挖。
        (2)在学科定位方面:学科交叉研究亟待展开。
        (3)在体系构建方面:话语体系建设有待推进。
        (4)在原创成果方面:高质量的学术精品匮乏。
四、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百年成就的当代传承

(4)重估恩格斯晚年辩证法探索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恩格斯晚年辩证法探索的思想宗旨与学术误区
二、恩格斯晚年辩证法探索的理论价值反思
三、恩格斯晚年探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四、辩证法的类型差异与恩格斯探索的当代启示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被忽略的视角: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道德维度
二、丰富的内涵:《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道德观
    (一)重建人与自然的生态道德关系
    (二)遵循生态道德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精神是统一的
    (三)以劳动为核心开展生态道德建设
三、恩格斯生态道德观的时代意义———以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一)以整体性视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强调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三)强调生态道德实践养成

(6)历史生成、内涵旨要与时代意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观的三重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的历史生成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生成的实践背景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生成的理论脉络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的内涵旨要
    1. 自然界演变的辩证特质
    2.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审视
    3. 生态危机的引发及其化解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观的时代意蕴
    1. 规避科技发展的“异化现象”
    2. 超越生态实践的“两个中心主义”
    3. 引领建设新时代的“美丽中国”

(7)“两山”理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命题
    (一)劳动是人与自然的桥梁
    (二)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二、“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
    (一)“两山”理论的丰富内涵
    (二)“两山”理论的重大意义
三、“两山”理论是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一)“两山”理论遵循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两山”理论恪守了“按规律办事”的基本原则
四、“两山”理论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一)“两山”理论指出了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会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二)“两山”理论实现了宏观视野和微观具体的相结合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内蕴及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彰显(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内蕴
    (一)解答人类与自然生命共生、人与人命运与共的生态世界观
    (二)秉守整体性思维方式的生态方法论
    (三)持守全人类现实幸福和共同利益的生态价值论
二、《自然辩证法》理论内蕴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中的彰显
    (一)“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人类与自然生命共生格局的彰显
    (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对人与人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中命运与共格局的彰显

(9)重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革命性——兼驳关于自然辩证法革命性的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大误解:自然辩证法不具有革命性
二、理论形态: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与自然界的辩证法
    1. 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与高扬辩证逻辑。
    2. 自然界的辩证法:现实性与历史性的显现。
三、革命旨归: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限度
    1. 从自然辩证法过渡到社会历史辩证法。
    2. 自然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限度。

(10)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自然辩证法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格斯的有机总体观及其当代意蕴[J]. 张秀华,王玉,朱雅楠. 理论探讨, 2022
  • [2]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探索及贡献[J]. 张新宁.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11)
  • [3]自然辩证法中国化的百年成就[J]. 张东锋. 浙江学刊, 2021(06)
  • [4]重估恩格斯晚年辩证法探索的价值[J]. 刘魁,张瑞芳. 理论与评论, 2021(05)
  •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J]. 何煦. 社会科学动态, 2021(10)
  • [6]历史生成、内涵旨要与时代意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生态观的三重论析[J]. 陶廷昌. 理论界, 2021(09)
  • [7]“两山”理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J]. 王艳超,严卿,崔艳玲. 大理大学学报, 2021(09)
  •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内蕴及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彰显[J]. 冯起国,杨谦.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9]重新理解自然辩证法的革命性——兼驳关于自然辩证法革命性的质疑[J]. 李建肖. 湖北社会科学, 2021(09)
  • [10]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自然辩证法应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