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属工业企业排行榜(论文文献综述)
苏微[1](2021)在《藏在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部,你了解几所?》文中研究说明"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2020年的春天,这样的一段话感动了无数人,也让许多学子暗暗下定决心学医,投身"性命相托"的医疗事业中。不过,或许有人已经发现,除去中医药大学和军事类院校,医药类大学中只剩下3所"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什么这么多医药类大学都"榜上无名"呢?
苏微[2](2021)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高校一览》文中研究说明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内最大的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滕王阁序》,勾勒出了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
查玉喜[3](2021)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多元,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加强。特别是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扩大招生人数、扩大办学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并向高等教育强国不断迈进。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占据了全国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数量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时代重任,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囿于政策支撑不足、顶层设计缺乏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重复建设,教育投入重点不突出,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地方高校未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造成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率的局面,面临着诸多待解的发展难题、发展困惑、发展瓶颈,地方本科院校这种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亟待改变。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开启了全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序幕。“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代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地方高校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发力点,地方高校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焦点、重点、关键点和着力点又是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境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法整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并按照“宏观分析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简称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对地方高校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从人才观的转型、国家战略的革新、办学思路的革新、办学定位的完善等四个方面梳理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依据,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梳理。并以山东省地方高校为例,与发达省份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我国地方高校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阶到内涵式发展阶段,从规模扩张为主进阶到提高质量为主的治理理念。社会大众也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更多的期望,期望地方高校在科学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现代大学功能方面有创新性的长足发展。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受历史惯性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理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转型期待的步伐,在现实中遭遇了诸多困境与困惑,主要体现在:政策或制度扶持力度不强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放权力度不够,传统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治理理念的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水平师资团队匮乏,学校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相对薄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内涵发展。通过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后,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及时地、逐步地破解这些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顽瘴痼疾。并且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地方高校也亟需从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等四个主要方面,与发达省份的地方高校或者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总结高水平发展的共性规律,反思自身的差距,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优势、办学条件,重新进行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出路和有效对策,力图凸显学校在规模与布局、人才培养、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本部分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下一步路径与对策。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重构、方法的整合、各种发展条件的支持以及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寻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然状态和可能路径。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诉求,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勘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人才观和服务地方的新要求,并以此重新企划学校发展的宏远目标,结合本校文化积淀和学科特点,形成符合本校工作实际的个性化特色发展理念,促使地方高校获得长足发展和特色发展。基于重新勘定的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从学校发展图景和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先进教学模式的实践摸索,对于师生创新创业的启发与引导,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于学习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的重塑等几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进行重构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把科研水平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融合,把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诉求相对接,通过推动与引导并重、探索新路径与模仿成功典范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更多的外部条件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学校发展实践的有效衔接,加强硬件设施与软件的高度配合,实现政府管理学校向政府服务、扶持学校的积极转变,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共同提高,逐步提升地方高校以及所在地的生源吸引力,逐渐推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文化交流参与度。除却获得外部的条件支持,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也迫切需要依据国家本科院校评估标准来制定科学可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和监测评价体系,同时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评价范式,对比区域典型高校,以此来改进、推动地方高校的改革进程,获得长足发展。限于思考不够深刻等原因,关于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办学条件保障等问题,本论文暂不涉及,留待以后学习研究。
毛建青,宣勇[4](2021)在《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问题与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政府重视和鼓励社会组织尤其是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积极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目前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主要包括教育部学位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和其他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推出的学科排名,属于行政式参与和市场式参与,存在独立性不够、专业性不强、权威性不足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大培育扶持力度、赋权赋责激活动力,培养评价专门人才、推动深化理论研究,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引导回归评价目的,建立认证监督机构、规范学科评价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教育评价法》等策略,切实激发并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的动力和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从而推动大学学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尚明瑞[5](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苏微[6](2021)在《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福建大学一览》文中指出提起东南沿海,许多人首先会想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却忽略了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还有一片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土地——福建省。与邻省浙江和广东相比,福建的存在感的确弱了一些,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之地,福建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福建是着名的海上商贸集散地,也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之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刘晓佩[7](2020)在《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优化我国高等学校区域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成为建设教育强国“补短板”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签署的部省合建协议中,重点支持14所部省合建高校建设2-3个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推动优势学科和特色行业与优势产业互动提升。因此,研究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服务地方特色行业与优势产业的能力和水平,聚焦评价优势学科的社会贡献度是考察部省合建高校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成为部省合建高校建设研究的重要议题。优势学科作为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形态,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前瞻性、特色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关注优势学科的建设,一方面,对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优势学科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对于实现优势学科资源配置等“硬环境”以及“软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的社会贡献评价研究有利于带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众多学者研究基础上,构建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取其精华,选取符合客观实际、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指标,构建符合部省合建高校特殊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部省合建”政策实施动态调整的保障机制,也是激发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为引导部省合建高校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提供借鉴。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寻求能够反映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指标,通过德尔菲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以教育评价领域相关的专家为调研对象,检验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N大学与Z大学为评价对象,分析其在社会贡献的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对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从研究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的必要性出发,阐释研究的可行性。第三章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通过收集、梳理,得出指标初始构建维度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次,邀请相关领域的20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调查法,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家合作、社会服务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选取克朗巴哈信度系数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在第三章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N大学与Z大学为评价对象,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两所高校优势学科在社会贡献的现实状态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对策建议。根据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能力的举措:第一,制定优势学科发展规划,引领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人才;第三,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建设一支适应“本土”优势学科发展的学科队伍;第四,优化科研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五,加快优势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社会服务效能。
陆锋[8](2020)在《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大量的利用了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充分的结合通佑电梯公司目前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竞争力优劣势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并设计出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首先,通过文献法搜索大量有关竞争战略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以便掌握最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并作为研究通佑电梯公司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其次,灵活运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等诸多的模型,深入分析得出外部环境对通佑电梯公司的实际影响,并对其在目前电梯市场的影响力进行定位;再次,大量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进行精细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横向比较,了解自身的真是的竞争力情况;最后,利用SWOT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通佑电梯公司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寻求相应的对策并确定最终竞争战略的选择。本文最终确定“差异化竞争战略”最为适合通佑电梯公司的发展现状,从产品、服务、品牌三个角度阐述差异化竞争战略,并制定确保实施的措施。通佑电梯公司通过错位竞争的方式避开充满血腥竞争的主力市场,并发掘细分新的市场空间;通过维保服务先行的创新型渠道发展方式,通过价格让利促进销售量的提升;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品牌推广和宣传,树立“亲民的”大众电梯品牌形象。通佑电梯公司作为中国非常典型的中小型电梯制造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抓住外部机会、优化内部资源、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成熟的大数据平台实施独辟蹊径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必定会在市场有所作为。同时,对于国内其他中小型电梯企业,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吴丹[9](2020)在《“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播方式的演进,媒介技术的更迭,高校新媒体以其数字化的传播方式、高效的传播、极强的互动性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中,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校园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自身形象传播、品牌建设、文化宣传等方面的重要途径。微信公众号为师生员工获取校园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得益于移动媒介的发展,微信公众号即时性的传播模式使得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接收信息,其搭载的小程序和便捷菜单功能有效打通了线上和线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研究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分析公众号功能和推文的内容特征,对高校官方微信建设乃至新媒体矩阵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WCI指数,以清博指数高校公众号排行榜月榜2018年3月1日-8月31共计6个月综合排行前10位的公众号进行分析,选取该时间段10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全部文章,共计1840篇作为研究样本。以点赞量衡量和阅读量衡量为因变量,分别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征、推文的传播内容等方面着手,探究微信公众号的基础功能、推文的内容因素、视觉呈现方式以及文章的标题制作方式对“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影响。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微信公众号实用功能建设完善、推文质量有保障、微信公众号推文模式高度相似。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微信公众号的特色功能不突出,难以承担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其二,未结合高校官方公众号自身特点设置议程;其三,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过于模式化,文章的阅读量较高但点赞数量较低;其四,标题制作方面没有形成自身特色。面对以上影响因素,对优化高校官方微信号传播效果,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第一,完善公众号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情感功能建设;第二,依据关联度和不确定性确定媒介议程;第三,通过推动用户情绪提高媒介显着性;第四,提高标题的制作技巧。
李梦楠[10](2020)在《中西部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研究 ——以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为例》文中指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并称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作为大学的基本元素,其发展程度能够折射出大学的办学水平。因此,研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有利于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生力军。“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来说,是一次新的发展契机,所以,关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西部地方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与水平大有裨益。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西部地方高校中首批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在中西部众多地方高校中,仅有18所地方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有30个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由此可见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中西部地方高校数量寥若星辰。此外,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我国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此外,还涉及到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河南大学生物学科的入选原因、取得的成绩,以及其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启示与参考价值等方面,意在使其他中西部地方高校在参考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为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针对“双一流”高校布局不协调的现状,分析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遇到的困境,如学科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学科队伍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建设后劲乏力;高校研究生招生能力弱,博士生指标少;学科评价受困等方面,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三个层面提出思考,以期能让更多中西部地方高校有机会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乃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在中央政府层面:加强对中西部地方高校的政策倾斜以及资源补助;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引导人才有序流动;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学科评价机制。在地方政府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积极引导地方高校服务导向定位学科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地方高校办学;提供制度保障,合理引导人才流动。在地方高校层面:明确学科定位,突出学科优势特色;引育并举,创新人次引进机制,提高学科队伍水平;拓宽经费筹集渠道,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二、直属工业企业排行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属工业企业排行榜(论文提纲范文)
(1)藏在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部,你了解几所?(论文提纲范文)
报考小贴士 |
·原卫生部(含药监局)直属医学院校 |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
·其他实力院校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浙江大学医学院 |
(2)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高校一览(论文提纲范文)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
南昌大学 |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财经大学 |
华东交通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江西农业大学 |
南昌航空大学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东华理工大学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赣南师范大学 |
井冈山大学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南昌工程学院 |
赣南医学院 |
其他院校一览 |
(3)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特色 |
第一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逻辑起点 |
一、地方高校身份认知 |
(一)概念的厘清 |
(二)特色定位的澄明 |
二、回应国家发展战略 |
(一)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基础 |
(二)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
(三)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引导者 |
(四)地方高校是地方行政管理的智慧库 |
三、凸显时代教育特色 |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
(二)将办学质量作为生命线 |
(三)以学校整体跃升为坐标 |
第二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时代境遇 |
一、地方高校发展的困顿 |
(一)外部困难 |
(二)内部困扰 |
二、外部评价带来改革的外烁力 |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影响分析 |
(二)ESI综合排名影响分析 |
(三)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的影响分析 |
(四)政府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
三、自我期待激发变革的内发力 |
(一)特色发展驱动 |
(二)内在要素更新 |
(三)“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 |
第三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 |
一、概念理解立场 |
(一)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
(二)内涵式发展的演进 |
二、办学定位分析 |
(一)办学定位内涵 |
(二)办学目标定位 |
(三)办学目标对比 |
三、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
(一)人才培养定位 |
(二)教学实施与健全人格 |
(三)知识传承与科技创新 |
(四)教书育人与以文化人 |
四、学科发展校正 |
(一)学科布局问题 |
(二)学科建设规划 |
(三)学科集群优势 |
(四)学科建设保障机制 |
(五)学科发展定位 |
五、科研与服务社会 |
(一)科学研究定位 |
(二)服务能力衡量 |
第四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 |
一、构建学科建设新体系 |
(一)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结合 |
(二)学科建设与立德树人结合 |
(三)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 |
二、建设新型课程体系 |
(一)突破传统课程体系 |
(二)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
三、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一)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
(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
(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
(四)加强评价的开放性 |
第五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整合 |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
(一)重树科研与教学的均衡 |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三)健全教师发展评估体系 |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对接 |
(一)体现区域性 |
(二)提高时效性 |
(三)提升政策性 |
(四)促进协作化 |
(五)强化服务性 |
三、探索与互鉴结合 |
(一)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
(二)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的启示 |
第六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 |
一、促进政策与实践衔接 |
(一)学校层面重在宏观规划与机制建设 |
(二)学院与基层学术组织层面提质增效 |
(三)政府层面注重政策引领与评估考核 |
二、加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契合 |
(一)教师队伍扩充及结构优化 |
(二)突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
(三)教学及条件建设不断加强 |
三、改善学校与地方互动 |
(一)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
(二)建设以产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
(三)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附: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主要学术论文 |
(4)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问题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现状 |
(一) 政府主导开展的半官方学科评价。 |
(二) 国内外社会组织的学科排名。 |
二、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的问题和原因 |
(一)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存在的问题。 |
1.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的独立性不够。 |
2.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的专业性不强。 |
3.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的权威性不足。 |
(二) 社会组织未能有效参与大学学科评价的原因。 |
1.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动力不足。 |
2.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能力有限。 |
三、 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有效性提升策略 |
(一) 加大扶持力度,赋权赋责激活动力。 |
(二) 培养评价专门人才,深化理论研究。 |
(三) 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引导回归评价目的。 |
(四) 建立认证监督机构,规范学科评价市场。 |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教育评价法》。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的由来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目标及其作用 |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任务及其作用 |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组织及其结构 |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课程体系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福建大学一览(论文提纲范文)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农林大学 |
华侨大学 |
福建医科大学 |
集美大学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厦门理工学院 |
福建工程学院 |
闽南师范大学 |
闽江学院 |
福建其他高校一览 |
1.综合类院校 |
2.师范/财经类 |
3.民办大学 |
(7)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高校社会贡献倍受重视 |
1.1.2 部省合建高校“引人注目” |
1.1.3 高校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 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比较研究法 |
1.6.3 德尔菲法 |
1.6.4 层次分析法 |
1.6.5 实证研究法 |
第2章 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2.1 相关理论依据 |
2.1.1 综合评价理论 |
2.1.2 测度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部省合建高校 |
2.2.2 优势学科 |
2.2.3 社会贡献 |
2.2.4 评价指标体系 |
2.3 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
2.3.1 有利于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
2.3.2 有利于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2.3.3 有利于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带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
2.4 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
2.4.1 社会贡献研究的继承性与科学性 |
2.4.2 社会贡献研究的联系性与适应性 |
2.4.3 社会贡献研究的特殊性与可测性 |
第3章 构建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及方法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3.1.3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3.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2.1 确定评价目标 |
3.2.2 初建指标体系 |
3.2.3 指标筛选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
3.4 指标体系内涵解释 |
3.4.1 人才培养 |
3.4.2 科学研究 |
3.4.3 国际交流与合作 |
3.4.4 社会服务 |
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3.5.2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
第4章 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实证分析—以N大学与Z大学为样本 |
4.1 选择依据 |
4.2 N大学与Z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况 |
4.2.1 N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况 |
4.2.2 Z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况 |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数据处理的方法 |
4.4 两所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社会贡献数据比较研究 |
4.4.1 两所高校单项数据比较 |
4.4.2 两所高校综合数据比较 |
4.5 两所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4.5.1 学术队伍得到充实,但高层次人才稀缺 |
4.5.2 产出科研成果的数量增多,但质量有限 |
4.5.3 授权专利数量增加,但成果转化率不够高 |
4.5.4 对外开放力度有待提高 |
4.5.5 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机制存在偏差 |
第5章 提升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对策建议 |
5.1 制定优势学科发展规划,引领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
5.1.1 将优势学科发展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中 |
5.1.2 地方政府支持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5.1.3 高校立足产教融合政策,推动学科实力转化现实生产力 |
5.2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人才 |
5.2.1 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 |
5.2.2 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
5.2.3 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
5.3 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建设一支适应“本土”优势学科发展的学科队伍 |
5.3.1 加快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
5.3.2 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梯队 |
5.3.3 打破优势学科对外合作壁垒,拓展人才成长的国际空间 |
5.4 优化科研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5.4.1 把打造科研“硬环境”作为基础条件 |
5.4.2 把营造科研“软环境”作为重要支撑 |
5.4.3 把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作为关键环节 |
5.4.4 把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作为核心要素 |
5.5 加快优势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社会服务效能 |
5.5.1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政策 |
5.5.2 完善高校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 |
5.5.3 创新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的应用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分析工具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层次 |
2.1.1 公司层战略 |
2.1.2 业务层战略 |
2.1.3 职能层战略 |
2.2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
2.3 关于制造业的竞争战略研究 |
2.3.1 国外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 |
2.3.2 国内制造业竞争战略研究 |
3 通佑电梯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2.1 行业现状 |
3.2.2 行业趋势 |
3.2.3 行业结构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 机会与威胁 |
3.4.1 面临的机遇 |
3.4.2 面临的威胁 |
3.5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建立 |
4 通佑电梯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介绍 |
4.1.1 产能规模 |
4.1.2 研发及测试条件 |
4.1.3 经营现状 |
4.1.4 公司成长历程 |
4.2 价值链分析 |
4.2.1 内向物流 |
4.2.2 运营 |
4.2.3 外向物流 |
4.2.4 市场及营销 |
4.2.5 售后服务 |
4.2.6 公司基础 |
4.2.7 人力资源 |
4.2.8 产品研发 |
4.2.9 采购管理 |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4 内部环境要素评价(IFE)矩阵的建立 |
5 通佑电梯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 |
5.1 愿景、使命与目标 |
5.2 SWOT表分析 |
5.3 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集中化战略 |
5.4 竞争战略确定 |
6 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差异化产品 |
6.1.1 绿色 |
6.1.2 超节能 |
6.1.3 超高速 |
6.1.4 黑科技 |
6.1.5 超清洁 |
6.1.6 定制化 |
6.2 差异化服务 |
6.2.1 服务全球化 |
6.2.2 服务优先化 |
6.2.3 服务数据化 |
6.2.4 服务标准化 |
6.2.5 服务市场化 |
6.3 差异化品牌 |
6.3.1 小型项目专业化 |
6.3.2 销售价格平民化 |
6.3.3 基建招标多元化 |
6.4 重设组织结构,保障战略实施 |
6.4.1 重设战略组织职能 |
6.4.2 权利和职责 |
6.4.3 战略规划的流程 |
6.4.4 战略规划主要内容 |
6.4.5 组织结构设置与调整。 |
6.5 塑造企业文化,改善管理模式 |
6.5.1 借助传统文化,提高管理水平 |
6.5.2 实行激励管理,落实企业文化 |
6.6 全面启用ERP,规范审批流程 |
6.6.1 搭建协同工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 |
6.6.2 优化核心流程,严控过程结果 |
6.7 提高人才储备,确保战略实施 |
6.7.1 明晰职能和职权 |
6.7.2 多渠道吸纳优秀人才 |
6.8 做好渠道开发,支持战略实施 |
6.8.1 经销商关系管理 |
6.8.2 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
6.8.3 销售人员培训 |
6.8.4 经销商激励政策 |
6.9 建立采购联盟,共享数据管理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设计 |
2.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概述 |
2.1.1 微信公众号的定义和类别 |
2.1.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展历程和特征 |
2.2 研究对象的选取及抽样方法 |
2.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2.2 研究对象的抽样方法 |
2.3 类目构建及编码 |
2.3.1 理论基础 |
2.3.2 类目构建及编码说明 |
2.4 研究问题及假设 |
2.4.1 公众号的功能与传播效果关系 |
2.4.2 来源和内容类型与传播效果关系假设 |
2.4.3 视觉呈现形态与传播效果关系假设 |
2.4.4 文章的标题与传播效果关系假设 |
2.4.5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3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征分析 |
3.1 认知层面分析 |
3.1.1 公众号的外在识别特征 |
3.1.2 推送方式与阅读量分析 |
3.2 来源和内容分析 |
3.2.1 信源分析 |
3.2.2 推文情感倾向分析 |
3.2.3 公众号推文语言风格分析 |
3.2.4 推文主题和报道主体分析 |
3.3 视觉呈现形态分析 |
3.3.1 文字元素分析 |
3.3.2 内容组织形式分析 |
3.4 标题特征分析 |
3.4.1 标题的字数分析 |
3.4.2 标题呈现方式分析 |
3.4.3 标题符号使用和句型分析 |
4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分析 |
4.1 研究假设检定 |
4.1.1 来源和内容类型与传播效果关系检验 |
4.1.2 视觉呈现形态与点赞量关系检验 |
4.1.3 标题特征与阅读量关系检验 |
4.2 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检定 |
4.2.1 点赞量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检定 |
4.2.2 阅读量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检定 |
5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 |
5.1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 |
5.1.1 公众号功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2 公众号推文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3 公众号视觉呈现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4 公众号标题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 “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优化策略 |
5.2.1 完善公众号的菜单栏功能 |
5.2.2 优化公众号推文的主题和内容表现方式 |
5.2.3 丰富公众号推文的多媒体使用手段 |
5.2.4 形成独特的推文标题制作风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中西部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研究 ——以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双一流”建设奠定基础 |
2.中西部地方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意义重大 |
3.中西部在我国“双一流”建设中处于短板位置 |
4.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中西部地方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中西部 |
2.地方高校 |
3.世界一流学科 |
4.学科建设 |
(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 |
(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特征 |
二、中西部地方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困境分析 |
(一)我国“世界一流学科”战略演变历程 |
1.“双一流”战略的历史溯源 |
2.“双一流”战略实施的现实考量 |
(二)中西部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现状分析 |
1.中西部地方高校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布情况 |
2.中西部地方高校中“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分布情况 |
3.中西部地方高校中入选的“世界一流学科”分布情况 |
(三)中西部地方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困境 |
1.学科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 |
2.学科队伍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
3.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建设后劲乏力 |
4.高校研究生招生能力弱,博士生指标少 |
5.学科评价中面临以评价为导向的困境 |
三、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河南大学生物学科的案例分析 |
(一)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发展概述 |
1.在“逆境”求生的学科孕育过程 |
2.在追求“卓越”中的成绩斐然 |
(二)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原因分析 |
1.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外部保障 |
2.河南大学自身不懈努力是重要的内部动力 |
3.生物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学科声誉良好 |
4.生物学科优势特色突出,服务地域发展 |
(三)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效 |
1.ESI学科排名有所提升 |
2.高层次人才显着增加 |
3.科学研究成果显着 |
4.社会服务能力和效果不断提升 |
5.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
(四)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建设对其他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启示 |
1.立足河南省情,坚持学科特色化发展 |
2.注重人才引育,强化学科队伍建设 |
3.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
4.落实学科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发展 |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四、中西部地方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 |
(一)中央政府层面 |
1.加强对中西部地方高校政策倾斜,资源补助 |
2.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引导有序、合理地流动 |
3.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学科评价机制 |
(二)地方政府层面 |
1.政府强化高校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发展 |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地方高校办学 |
3.提供制度保障,合理引导人才流动 |
(三)地方高校层面 |
1.明确学科定位、突出建设学科的优势特色 |
2.引育并举,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学科队伍水平 |
3.拓宽经费筹集渠道,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直属工业企业排行榜(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在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部,你了解几所?[J]. 苏微. 求学, 2021(42)
- [2]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高校一览[J]. 苏微. 求学, 2021(26)
- [3]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D]. 查玉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社会组织参与大学学科评价:问题与策略[J]. 毛建青,宣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03)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6]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福建大学一览[J]. 苏微. 求学, 2021(14)
- [7]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测度研究[D]. 刘晓佩. 南昌大学, 2020(01)
- [8]通佑电梯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陆锋. 山东大学, 2020(05)
- [9]“双一流”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研究[D]. 吴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10]中西部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研究 ——以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为例[D]. 李梦楠.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双一流;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世界一流大学; 集成创新;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