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昌[1](2017)在《青岛炼化硫磺回收装置安全仪表系统SIL定级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安全仪表系统对石油化工装置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对安全仪表系统开展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确定需要的安全完整性等级并验证系统是否满足要求。本文按照国家安监总局116号文要求,遵循GB/T20438和GB/T21109等规范要求,在设计阶段对青岛炼化10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安全仪表系统开展了SIL定级和SIL验证工作。硫磺回收装置SIL定级采用HAZOP/LOPA的评估方法,首先认真分析了青岛炼化10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的工艺原理和流程设置,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单位经验,识别出了装置需要的12个安全仪表功能。然后应用保护层分析(LOPA)方法分别对12个SIF回路的初始风险、保护层削减风险和LOPA差距进行核算,确定了各回路的SIL等级,评估结果为其中3个回路SIL等级需求为SIL1以上,另外9个回路均无SIL等级需求。最后和公司第一套硫磺回收装置的SIL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一硫磺装置存在联锁过度保护现象,而且由于评估标准不同两套装置评估结果存在较大差距。为确保安全仪表系统满足装置风险受控的需要,对3个等级为SIL1以上的回路开展了SIL验证,验证使用清华大学风险评估软件PSMSuite。首先收集相关数据,通用数据收集参考当前一硫磺装置运行情况,设备结构和选型参考现场和设计经验方案,设备失效数据使用国际认可的设备失效数据库,数据录入软件自动计算出需求评价失效概率PFD,验证结果表明3个SIF回路的原设计方案均不满足SIL等级要求。然后对3个SIF回路进行改进措施分析,提出了符合SIL等级的优化方案。最后对比了一硫磺装置SIL评估结果,一硫磺安全仪表回路的SIL等级不符合率也很高,发现多个执行机构串联动作对结果影响较大,说明新建和在役装置都需要通过SIL评估排查安全隐患。
于文明[2](2017)在《含硫废水制酸及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根据目前丙烯腈行业发展,下游产业链逐步拓展,MMA装置市场走向平稳,效益可观。但是随着产业链的逐步扩大,带来了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副产物废酸水无法处理,废酸水主要成分是含有20%的硫酸,52%的硫酸氢铵,24%的水及少量的重组分组成,成分结构复杂,如果单纯的对废水进行焚烧,投资费用很大,如果通过加液氨进行反应,做成硫铵,相应成本也较高,而且近年来硫铵市场不是很好。论文采用一种新的技术,将MMA装置生产的废酸水,通过焚烧,将废酸水所含有的含硫废水进行分解,得到二氧化硫气体,再经过氧化反应,生成三氧化硫,通过干吸单元吸收,得到产品硫酸。MMA装置在生产运行期间需要采用100%硫酸做为氧化剂参与反应,反应后的副产物又转换成含硫废水。通过对含硫废水焚烧后,在装置与装置之间形成了硫的循环利用,即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把废水变为了原料,即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废水排放费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冯鹏波[3](2021)在《榆林煤化硫回收尾气处理装置改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煤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旧硫回收尾气处理系统排放尾气中硫化物为400mg/m3,已不能满足新的国家环保排放标准100mg/m3、硫磺回收率为99.2%,且旧系统设备老旧,管道均出现腐蚀等情况,维修量较大,因此为了改善上述问题,经对外考察、对克劳斯硫回收工艺的原理、影响因素、催化剂的选择,及与国内外各尾气处理工艺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提出了新的优化改进措施。新系统前期尾气处理与旧系统相同,后端处理主要加入了新的环节-超微颗粒钙尾气处理,该环节主要分三个部分:尾气系统、超微颗粒钙给料系统、排灰系统。不仅增大了处理量,日均处理量达41吨,较旧系统多10吨,同时更高效的对尾气中酸性硫化物气体中硫元素进行回收,硫磺回收率达到99.95%,以及达到新的国家规定的尾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标准100mg/m3,本项目采用的新硫回收尾气处理系统是一种经济、绿色、高效的酸性气体尾气处理系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于磊[4](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提出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崔昀[5](2015)在《硫磺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及在洛阳石化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PM3.3日趋受到大家的关注,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标准要求也愈发严格,而化工能源行业诸多环保类项目中硫磺回收装置也已逐渐成为天然气化工厂和石油化工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运用含有H2S的酸性气制硫磺的工艺技术也随之开始了迅猛研发与实践。我国的制硫工艺技术基本上都是运用克劳斯(Claus)法从酸性气中回收元素硫的。由于洛阳石化炼油规模的提高,现有的2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环保要求,所以于2011年洛阳石化新建了一套双系列规模为4万吨/年的硫磺回收(含尾气处理)装置。此装置的建成投产,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厂区周边环境状况。本文以洛阳石化硫磺回收装置为例。首先探讨了洛阳石化加工的原油组分从低含硫量转变为高含硫量的同时增产了原油的炼制总量后,老装置所面临的几个问题。从而引出扩建及增产大型硫磺回收装置的必要性。由于I、II套硫磺现场仪表存在先天性不足,部分流量计计量不准、调节阀内漏严重、自保阀开关动作不灵,且控制系统为电III型仪表,致使装置自保联锁回路无法投用,给装置安全生产带来隐患。针对I、II套硫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在4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设计过程中,首先是对工艺流程、控制方案进行比选优化;其次是对一次检测仪表进行合理的选型;在仪表配管及信号线敷设上,针对硫磺装置腐蚀严重、介质易结晶等特点,设置了隔离液冲灌站,使介质与仪表表头进行隔离;仪表信号线采用单线直拉敷设,不经中间接线箱,减少中间端子锈蚀点;并重点对硫磺回收中的自动控制方案和安全联锁各单元的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了DCS系统中的复杂控制回路(燃烧炉汽包液位的三冲量控制、空气燃料气进料流量的双交叉限幅控制等)、鼓风机的防喘振联锁保护、主炉及各在线燃烧炉的顺序控制以及SIS系统的联锁情况。这些控制策略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工艺包的优化控制。可以供日后国内外类似装置的自动控制设计以学习与借鉴。
龙义友[6](2018)在《高压变频节能技术在风机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界,建设一个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新型社会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在我们国家,大功率风机是冶炼企业的高耗能设备,是节能降排项目中的重重中之重。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分公司面临的节能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大功率风机的运行过程中,如果采用调节导叶的方式来控制风机的风量,那么风机的振动较大,噪音也较大。为此,如何降低风机能耗、减轻噪声污染,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实际生产问题。随着高压变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性能的提高,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节能改造中,例如变频器在火力发电行业、钢铁行业等一些高能耗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节能成果显着。论文从项目的背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论述了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通过对不同调速方式进行比较,最后选定了最优的变频调速方案对公司的大功率风机进行改造。文中对变频器的选型、高压变频系统设计、设备的调试运行等进行了论述。在第五章中还选择了其中的一台电动机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论证了变频调速的优点。通过对大功率风机节能改造的研究,解决了公司风机能耗大、运行效率低、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并且通过运行已经验证了大功率风机变频调速改造项目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约488万元左右的成本支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胡庆[7](2011)在《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针对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该装置是一套独立完整的大型化工装置,在主装置的工艺控制上采用了当下主流的DCS系统——横河公司CS3000系统,同时为了确保事故状态下人员和设备安全,还配备了HIMA公司的H51q安全仪表系统(SIS)。除此之外,还包含有两个独立的控制系统分管燃烧器单元和鼓风机单元,分别由西门子的PLC系统和TRICONEX的TS3000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几个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该装置的控制体系。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投运后,产品指标好、消耗及成本低、而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原料组成的变化,对含硫量变化引起的控制指标变化有较广的适应性,运行平稳,满足生产要求。
艾新桥[8](2014)在《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浓度磷肥、磷复合肥的迅速发展,对硫酸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广西防城港金川公司项目紧邻磷资源集中产区云、贵、川三省,也是大量消耗硫酸的区域,仅防城港每年就需进口260万t硫磺运往上述地区制酸并就地销售。金川公司2013建成的防城港年产40万t阴极铜项目采用双闪工艺炼铜,冶炼过程产生的烟气含SO2浓度高达30%-35%,是制酸的有效资源。配套铜冶炼项目,形成了规模160万t/a的冶炼烟气制硫酸工程。该项目考虑冶炼烟气中成分复杂、杂质多的特征,吸取国内外冶炼烟气制酸的经验,引进了高浓度预转化+常规(3+2)转化技术,选择高效的湍冲洗涤绝热蒸发冷却、两级电除雾器、HRS低温位热能回收、离子液循化吸收制酸尾气等新技术,部分技术在冶炼烟气制酸行业的工业应用实践尚属首例,因此,如何消化吸收新工艺、新设备设施,成功开展有关工艺调控及生产组织成为该项目建成投产后的首要问题。在试运行中,工艺指标的控制不稳定,工艺指标超标,对整个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试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指标优化调控,使得制酸系统生产得到更好的有效组织,早日达产达标。本文针对该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工艺控制指标、生产数据的统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结合制酸烟气净化、干燥、吸收、热量回收的理论体系知识,进行了生产实践的工艺指标优化调控研究,摸索出了该套制酸系统的关键工艺指标,包括净化率、转化率、吸收率、尾排二氧化硫指标的最佳运行值。经工艺优化调控后,取得的工艺效果如下:(1)通过改变动力波喷淋逆喷管压力,调整循环洗涤液流量、调整电除雾器电压等措施,将二级电除雾器出口烟气相关杂质指标控制在:酸雾≤3mg/Nm3、F≤0.25 mg/Nm3、As≤0.6 mg/Nm3,硫酸出厂合格率100%,合格率较优化前提高了3%;(2)通过调整预转化器、转化器入口温度和各转化器之间的热量交换,转化率完全可以控制在大于99.95%,总吸收率≥99.98%,转化率、总吸收率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0.05%、0.08%;(3)尾气脱硫工序选用的为“离子液循环吸收制酸尾气二氧化硫”技术,离子液循环量35 m3/h、吸收液温度45℃、再生温度110℃,脱硫率大于95%,吸收液含量SO42-100g/l尾排,达到环保要求,SO2外排量较较优化前减少50%。经工艺优化调控,相关指标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对该项目的达产达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高浓度冶炼烟气制酸行业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陈光富[9](2007)在《氧化镁脱硫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SO2的排放量不断增大,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80%以上,因而造成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SO2的排放中50%来自于火电厂煤粉锅炉燃煤排放,因此对于SO2排放大户的火电厂燃煤锅炉来说,脱硫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各种脱硫工艺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氧化镁脱硫工艺进行了专门介绍。针对氧化镁脱硫工艺存在的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设备简单、副产品利用前景广阔、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提出了此工艺非常适合中小型锅炉和老锅炉脱硫的观点。本文接着研究了氧化镁脱硫的机理。介绍了氧化镁脱硫的工艺流程,研究了氧化镁脱硫的化学反应过程、SO2的吸收机理和物料平衡。在氧化镁脱硫的实际工程应用中,通过试验研究了进口SO2浓度、烟气量、pH值和液气比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对氧化镁脱硫过程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MgSO3和MgSO4,本文分析了各自溶解度的差异及对脱硫系统运行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了MgSO3在不同条件下转化成MgSO4的转化率,为氧化镁脱硫工艺中吸收液pH值的控制点寻找理论依据。最后,对氧化镁脱硫工艺和其它常用的钙基脱硫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对各自工艺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做了总结。
祝森[10](2009)在《冶炼制酸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SO2风机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冶炼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对大型冶炼厂锅炉排出的烟气进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完善相应的过程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取材就来自于中铝贵州分公司锅炉烟气综合治理PLC自动控制系统项目。本论文在参考了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酸行业的发展和现状,并对贵铝烟气制酸过程进行了介绍。说明了实现全厂自动化的必要性,最终确定采取基于PROFIBUS总线的控制系统来满足现场的控制要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现场监控点的确定(其中包括各种电机、仪表的模拟量,数字量输入输出);硬件配置的选型(其中控制器选用西门子S7300可编程控制器,输入、输出模块选用西门子系列模块);整个控制网络的搭建、走向(分析全厂的测控点分布情况后,用PROFIBUS总线及以太网组建网络);硬件电路的设计(文章中将电源电路设计,I/O模块的接入设计进行了举例说明);PLC程序的设计与编程(程序在STEP7编程环境下完成,文章中对部分程序进行了举例说明);组态软件的应用(采取了Wonderware公司的新一代信息化软件平台ArchestrA,可以把它抽象的理解为“网络版”的intouch,文章就电机控制的上位监控组态进行了举例说明)。在烟气制酸的过程中,SO2风机作为整个工段的动力总来源,其控制、保护及相关连锁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其工作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是控制工程的关键所在。本文就SO2风机的连锁保护及报警进行了设计(其中包括油路、气路的连锁保护控制)。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特别是BP网络以其良好的模式分类能力,在故障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在文章中利用BP神经网络对SO2风机故障进行诊断。但由于采集样本维数较高,导致所得诊断结果不尽如人意。在用PCA算法对采集的特征样本进行降维处理后,再在MATLAB环境下,利用降维后的特征样本训练出了网络,并通过测试样本验证后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诊断结果。证实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故障诊断的可行性。
二、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炼化硫磺回收装置安全仪表系统SIL定级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 |
1.2.1 国际标准 |
1.2.2 国内标准 |
1.3 理论技术发展 |
1.4 工程应用状况 |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青岛炼化硫磺回收装置概况 |
2.1 引言 |
2.2 工艺原理简介 |
2.3 装置工艺流程 |
2.4 主要控制方案 |
2.5 小结 |
第三章 硫磺回收装置安全仪表系统SIL定级 |
3.1 引言 |
3.2 硫磺回收装置工艺风险分析 |
3.2.1 装置主要危险因素 |
3.2.2 装置HAZOP分析 |
3.2.3 安全仪表功能SIF需求 |
3.3 硫磺回收装置LOPA分析 |
3.3.1 PAHH-70301 F701压力高高分析 |
3.3.2 FALL-70301 空气进F701流量低低分析 |
3.3.3 FALL-70304 酸性气流量低低分析 |
3.3.4 TAHH-70302 温度高高分析 |
3.3.5 BALL-70301/70302 F701火焰熄灭分析 |
3.3.6 LALL-70401 B701液位低低分析 |
3.3.7 LAHH-70101 D701液位高高分析 |
3.3.8 TAHH-70304废气进F701温度高高分析 |
3.3.9 TAHH-80501 温度高高分析 |
3.3.10 LALL-80601 B802 液位低低分析 |
3.3.11 BALL-80501/80502 F801 火焰熄灭分析 |
3.3.12 FALL-80505 气进F801 流量低低分析 |
3.4 硫磺回收装置SIL定级结果 |
3.5 和一硫磺装置SIL评估对比 |
3.5.1 一硫磺装置SIL定级结果 |
3.5.2 SIL定级对比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硫磺回收装置安全仪表系统SIL验证 |
4.1 引言 |
4.2 安全仪表系统配置和数据 |
4.2.1 通用数据设定 |
4.2.2 SIF回路结构和数据 |
4.3 安全仪表系统SIL验证 |
4.3.1 硬件结构约束验证 |
4.3.2 硬件PFD验证 |
4.4 安全仪表系统改进 |
4.4.1 SIF1 的改进 |
4.4.2 SIF2 的改进 |
4.4.3 SIF3 的改进 |
4.5 和一硫磺装置SIL验证对比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含硫废水制酸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废硫酸的回收再利用 |
1.1.1 浓缩法 |
1.1.2 氧化法 |
1.1.3 萃取法 |
1.1.4 结晶法 |
1.1.5 废水焚烧回收制酸法 |
1.2 含硫化物废水回收再利用 |
1.2.1 中和处理法 |
1.2.2 加氯处理法 |
1.2.3 曝气处理法 |
1.2.4 氧化处理法 |
1.2.5 汽提处理法 |
1.2.6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法 |
1.2.7 沉淀处理法 |
1.2.8 树脂处理法 |
1.2.9 电化学氧化处理法 |
1.2.10 湿式空气氧化法 |
1.2.11 催化湿式氧化法 |
1.3 实例装置 |
1.4 该装置地理情况 |
1.4.1 地形地貌情况 |
1.4.2 水文地质情况 |
1.4.3 气象条件 |
1.4.4 工程地质方面 |
1.5 原料构成及性质 |
1.5.1 含硫废水 |
1.5.2 硫磺 |
1.5.3 催化剂 |
1.5.4 渣油 |
1.5.5 天然气 |
1.5.6 硫化氢 |
1.5.7 氧气 |
1.5.8 乙基蒽醌废酸水 |
第2章 含硫废水制酸装置情况 |
2.1 装置能力 |
2.2 催化剂、辅助材料技术规格及消耗 |
2.3 催化剂、辅助材料消耗量 |
2.4 公用工程物料规格、消耗定额和综合能耗 |
2.4.1 公用工程物料规格 |
2.4.2 公用工程物料消耗定额和综合能耗 |
2.5 生产方法和技术路线 |
2.6 工艺特点 |
2.6.1 采用独特的焚烧炉结构 |
2.6.2 能够充分利用转化工段和硫磺燃烧的反应热 |
2.6.3 转化率得到有效提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2.6.4 采用新型高效设备 |
2.6.5 焚烧炉增加富氧燃烧技术 |
2.6.6 自动化程度高 |
2.7 工艺流程 |
2.7.1 原料单元 |
2.7.2 硫酸主装置 |
2.8 余热回收系统 |
2.8.1 工艺方案 |
2.8.2 余热锅炉热力系统 |
2.9 鼓风机驱动用透平的配置设计 |
2.9.1 机组选型 |
2.9.2 热力系统 |
2.9.3 鼓风机采用透平驱动 |
2.9.4 离心压缩机本体结构 |
2.10 节水、节能措施 |
2.10.1 节能措施 |
2.10.2 节水措施 |
2.11 生产过程控制和机械化程度 |
2.11.1 自动控制 |
2.11.2 现场仪表选型原则 |
2.11.3 DCS系统概述 |
第3章 实际运行及相关技术改造 |
3.1 装置运行情况 |
3.2 装置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及技术改造 |
3.2.1 渣油燃烧器运行问题 |
3.2.2 干吸单元浓硫酸系统调节阀问题 |
3.2.3 废酸水储罐泄漏问题 |
3.2.4 发烟硫酸系统管线泄漏问题 |
3.2.5 硫酸装置盲板改阀门问题 |
3.2.6 焚烧炉废酸水枪问题 |
3.2.7 装置运行负荷方面问题 |
3.2.8 装置尾气排放问题 |
3.2.9 装置投料流程切换问题 |
3.2.10 转化器总转化率低于设计值的问题 |
3.2.11 吸收塔上部酸泥积存问题 |
3.2.12 焚烧炉燃烧器运行问题 |
3.2.13 浓硫酸管线泄漏问题 |
3.2.14 装置运行中存在的其它问题分析 |
3.2.15 系统运行转化率偏低的问题 |
3.2.16 装置运行负荷无法进一步提高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榆林煤化硫回收尾气处理装置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尾气回收工艺 |
1.2.1 克劳斯回收工艺 |
1.2.2 超级克劳斯工艺 |
1.2.3 低温克劳斯工艺 |
1.2.4 克劳斯直接氧化工艺 |
1.2.5 富氧克劳斯工艺 |
1.3 尾气处理工艺 |
1.3.1 SCOT技术 |
1.3.2 超级克劳斯工艺 |
1.3.3 RAR工艺 |
1.3.4 SSR工艺 |
1.3.5 氨法工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公司尾气处理现状 |
2.1 旧硫回收系统 |
2.2 工艺流程 |
2.2.1 催化克劳斯阶段 |
2.2.2 超优克劳斯阶段 |
2.2.3 超级克劳斯阶段 |
2.2.4 热焚烧炉 |
2.3 装置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尾气回收工艺的优化 |
3.1 新的克劳斯工艺系统 |
3.2 工艺流程 |
3.2.1 装置概括 |
3.2.2 工艺流程简介 |
3.3 新硫回收工艺特点 |
3.3.1 超微颗粒钙技术规格 |
3.3.2 工艺原理 |
3.3.3 工艺流程 |
3.4 常见问题 |
3.4.1 工艺中应注意的问题 |
3.4.2 硫回收装置常见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硫回收系统项目实施 |
4.1 原料气规格 |
4.2 设计要求 |
4.3 硫回收工艺原理 |
4.4 工艺方案 |
4.4.1 两级克劳斯催化反应段 |
4.4.2 超优克劳斯反应段 |
4.4.3 超级克劳斯反应段 |
4.4.4 液态硫脱气 |
4.4.5 尾气焚烧放空 |
4.4.6 超微颗粒脱硫 |
4.5 公用系统 |
4.6 催化剂选择 |
4.7 仪表选择 |
4.8 设备选型 |
4.8.1 自动化水平 |
4.8.2 分散控制系统 |
4.8.3 安全仪表系统 |
4.9 装置布置 |
4.10 物料消耗 |
4.11 项目实施效果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前景 |
5.1 结论 |
5.2 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
1.2.1.1.1 时间的界定 |
1.2.1.1.2 范畴的界定 |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
1.2.2 研究视角 |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
1.9 未尽事宜 |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
2.1.1.3 小结 |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
2.1.2.3 小结 |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
2.2.1.3 小结 |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5 小结 |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
2.3.1.3 小结 |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
2.3.2.3 小结 |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
3.1.1.3 小结 |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3.1.2.1.1 棉纺工艺 |
3.1.2.1.2 棉织工艺 |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3.1.2.3 小结 |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2.2.3 小结 |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
4.1.1.5 小结 |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1.2.3 小结 |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
4.2.1.3 小结 |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2.2.1.1 毛纺工艺 |
4.2.2.1.2 毛织工艺 |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2.2.3 小结 |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3.2.3 小结 |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1.2.3 小结 |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1.3.2.1 川沙水泥厂 |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2.2.3 小结 |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2.3.2.1 梧州硫酸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硫磺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及在洛阳石化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目前洛阳石化硫磺回收装置工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目前洛阳石化硫磺回收装置工艺现状 |
1.3.2 目前的硫磺回收装置存在的问题 |
1.4 新建硫磺回收装置的必要性及要求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硫磺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项目简介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硫磺回收联合装置工艺流程介绍 |
2.1 联合装置工艺技术路线 |
2.2 硫磺回收装置主要技术方案 |
2.2.1 酸性水汽提技术方案 |
2.2.2 硫磺回收技术方案 |
2.2.3 溶剂再生技术方案 |
2.3 硫磺回收工艺原理 |
2.3.1 CLAUS硫回收工艺原理 |
2.3.2 尾气处理还原-吸收工艺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建硫磺回收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置方案 |
3.1 控制回路设置方案 |
3.1.1 酸性气燃烧炉控制 |
3.1.2 加氢反应器入口温度控制 |
3.1.3 尾气加热炉交叉限幅控制 |
3.1.4 尾气焚烧炉控制 |
3.1.5 尾气焚烧炉鼓风机设防喘振控制保护 |
3.2 现场仪表选型方案 |
3.2.1 温度仪表 |
3.2.2 压力仪表 |
3.2.3 流量仪表 |
3.2.4 物位仪表 |
3.2.5 调节阀 |
3.2.6 在线分析仪表 |
3.2.7 安全仪表 |
3.3 控制系统设置方案 |
3.3.1 DCS系统概述 |
3.3.1.1 现场控制站 |
3.3.1.2 操作站功能 |
3.3.1.3 通信网络 |
3.3.1.4 一套硫磺与二套硫磺装置控制系统整合方案 |
3.3.2 SIS系统概述 |
3.3.2.1 SIS系统硬件配置 |
3.3.2.2 工程师站 |
3.3.3.1 操作员站 |
3.3.3.2 画面的构成 |
3.3.3.3 画面的功能说明 |
3.3.2.6 辅操台及报警功能说明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旧硫磺回收装置对比分析 |
4.1 新旧硫磺回收装置能耗情况分析 |
4.1.1 水消耗 |
4.1.2 电消耗 |
4.1.3 燃料气用量 |
4.1.4 蒸汽用量 |
4.2 新旧硫磺回收装置生产情况及对比分析 |
4.2.1 新旧硫磺回收装置生产情况 |
4.2.2 新旧硫磺回收装置生产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结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被录用的论文 |
(6)高压变频节能技术在风机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大功率风机变频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1.4 国内外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1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概述 |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4 变频器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章节小结 |
第二章 电动机的调速原理及方法 |
2.1 电动机的调速原理 |
2.2 调速方式的分类 |
2.3 电动机调速方法 |
2.3.1 变极调速 |
2.3.2 串级调速 |
2.3.3 转子串电阻调速 |
2.3.4 定子调压调速 |
2.3.5 电磁离合器调速 |
2.3.6 粘液离合器调速 |
2.3.7 液力偶合器调速 |
2.4 变频调速系统 |
2.4.1 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
2.4.2 变频调速系统的构成 |
2.4.3 控制调速系统的方式 |
2.5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变频调速在风机节能上的应用 |
3.1 概述 |
3.1.1 风机的主要功能和用途 |
3.1.2 风机的性能参数 |
3.1.3 风机的性能曲线 |
3.1.4 风机拖动系统的主要特点 |
3.2 风机使用变频调速之后的节能分析 |
3.2.1 风机的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 |
3.2.2 叶片式风机的相似定理 |
3.2.3 如何计算几何相似风机之间的相似工作状况点 |
3.3 风机变频调速的节能计算方法 |
3.3.1 风机叶片角度与风量的关系 |
3.3.2 不同风量和不同控制方式时的轴功率 |
3.3.3 调速范围的确定 |
3.3.4 节能效果的计算 |
3.4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变频调速方案的设计及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
4.1 改造前风机的运行情况 |
4.2 高压变频的设计条件和要求 |
4.3 高压变频方案的设计 |
4.4 变频器的选型 |
4.5 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 |
4.5.1 变频调速系统方式的选择 |
4.5.2 主回路系统方案设计 |
4.5.3 变频系统设备的构成 |
4.5.4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 |
4.6 高压变频调速装置组成 |
4.7 电动机直接启动仿真 |
4.7.1 仿真建模 |
4.7.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8 开环变频调速系统仿真 |
4.8.1 仿真建模 |
4.8.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9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
4.9.1 仿真建模 |
4.9.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10 章节小结 |
第五章 高压变频调速的施工方案设计及效益分析 |
5.1 高压变频调速计划的实施 |
5.2 设备检验 |
5.2.1 进车间检验 |
5.2.2 对重要元器件成型过程、焊缝以及相应的补焊检查 |
5.2.3 对功率模块以及控制单元的高低温循环试验 |
5.2.4 对功率模块/控制单元调试检验 |
5.2.5 功率模块空载试验 |
5.2.6 功率模块/控制单元的通电试验 |
5.2.7 功率模块的调试 |
5.2.8 系统检验一 |
5.2.9 系统检验二 |
5.2.10 系统检验三 |
5.2.11 系统检验四 |
5.3 高压变频系统调试及运行 |
5.3.1 变频器的通电调试 |
5.3.2 变频器空载运行调试 |
5.4 高压变频调速经济效益的分析 |
5.4.1 改造前的分析 |
5.4.2 改造后的分析 |
5.4.3 成本的分析 |
5.5 经济效益的分析 |
5.6 章节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2 工艺流程简介 |
1.1.3 工艺特点 |
1.2 主要控制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
1.2.1 DCS的应用和发展 |
1.2.2 SIS的应用和发展 |
1.2.3 ITCC的应用和发展 |
1.3 全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安排 |
第2章 含硫废水制酸装置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 |
2.1 含硫废水制酸装置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
2.2 控制系统设计和CS3000系统配置 |
2.2.1 DCS系统的功能概述 |
2.2.2 FCS的硬件构成 |
2.2.3 CS3000系统配置及功能说明 |
2.2.4 DCS系统硬件组成 |
2.3 工艺过程、控制方案分析和组态 |
2.4 实现及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IS系统设计和实施 |
3.1 含硫废水制酸对安全性的要求和SIS系统选用原则 |
3.2 SIS的设计和H51q-HRS系统配置 |
3.2.1 SIS系统的功能概述 |
3.2.2 控制站的硬件构成 |
3.2.3 系统配置及功能说明 |
3.2.4 HIMA系统硬件组成 |
3.3 联锁方案说明及组态 |
3.3.1 I-1联锁方案 |
3.3.2 联锁的组态实现 |
3.4 实现及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透平压缩机控制系统和工艺空气预热器控制系统 |
4.1 透平压缩机控制系统 |
4.1.1 TS3000系统功能及结构 |
4.1.2 ITCC系统控制方案 |
4.2 工艺空气预热器控制系统 |
4.2.1 S7-400H系统 |
4.2.2 工艺空气预热器系统冗余结构的实现 |
4.3 实现及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硫酸的性质、资源及用途 |
1.1.1 硫酸的性质 |
1.1.2 硫酸的资源 |
1.1.3 硫酸的主要用途 |
1.2 硫酸的生产工艺 |
1.2.1 硫酸主要生产工艺 |
1.2.2 硫酸生产现状 |
1.3 有色冶炼烟气制酸 |
1.3.1 有色冶炼烟气的来源、主要成分及特点 |
1.3.2 烟气制硫酸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1.3.3 有色冶炼烟气制酸研究应用现状 |
1.3.4 烟气制酸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及拟研究主要内容 |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4.2 拟研究主要内容 |
2. 冶炼烟气制酸理论基础与热力学计算 |
2.1 净化工艺 |
2.1.1 利用机械力作用的炉气净化机理 |
2.1.2 重力沉降器的作用原理 |
2.1.3 旋风除尘器的作用原理 |
2.1.4 利用液体洗涤的炉气净化机理 |
2.1.5 酸雾及电除雾器的工作原理 |
2.2 转化工艺 |
2.2.1 二氧化硫氧化的原理 |
2.2.2 一次转化、一次吸收流程 |
2.2.3 两次转化、两次吸收流程 |
2.2.4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原理 |
2.2.5 冶炼烟气制酸转化系统设计原则 |
2.3 干吸工艺 |
2.3.1 二氧化硫烟气的干燥 |
2.3.2 三氧化硫吸收的原理 |
2.4 制酸尾气处理技术 |
2.4.1 离子液循环吸收制酸尾气脱硫技术 |
2.4.2 单元系统 |
2.5 其他系统 |
2.5.1 热量回收系统 |
2.5.2 循环水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3. 烟气制酸过程工艺控制指标及物料衡算 |
3.1 防城港制酸系统 |
3.2 制酸各工序工艺控制指标 |
3.3 净化-转化-吸收全流程物料衡算 |
3.3.1 已知条件 |
3.3.2 系统物料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工艺指标的优化调控 |
4.1 指标优化调控的方法和手段 |
4.1.1 动力波洗涤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
4.1.2 悬浮颗及酸雾的去除 |
4.1.3 烟气水分的控制 |
4.1.4 转化率的控制原理 |
4.1.5 吸收率的控制 |
4.2 净化工艺指标的优化 |
4.2.1 烟气含尘、含砷的优化调整 |
4.2.2 烟气含氟的优化调整 |
4.2.3 酸雾指标的优化调整 |
4.3 转化工艺指标的优化 |
4.4 吸收工艺指标的优化 |
4.5 制酸尾气排放指标的优化 |
4.6 优化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6.1 净化除杂、除雾优化的效果 |
4.6.2 转化优化效果 |
4.6.3 吸收优化效果 |
4.6.4 制酸尾气排放指标优化效果 |
4.6.5 总体优化成果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氧化镁脱硫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脱硫技术的现状 |
1.3 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 |
1.4 氧化镁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氧化镁脱硫机理 |
2.1 简易的氧化镁脱硫工艺流程 |
2.2 氧化镁脱硫的化学反应 |
2.3 SO_2的吸收过程 |
2.4 氧化镁脱硫反应模型 |
2.5 物料平衡 |
第三章 氧化镁脱硫技术的工程应用 |
3.1 氧化镁脱硫工艺概况 |
3.2 脱硫工艺各阶段的化学反应 |
3.3 脱硫工艺设计条件 |
3.4 脱硫系统主要设备 |
3.5 氧化镁脱硫工艺的控制系统 |
3.6 运行中的故障预防及处理 |
第四章 氧化镁脱硫工艺中亚硫酸镁转化成硫酸镁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亚硫酸镁与硫酸镁的物理性质 |
4.3 氧化镁脱硫的实验过程 |
4.4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氧化镁脱硫工艺的试验研究 |
5.1 脱硫塔进口SO_2浓度的变化 |
5.2 烟气量的变化 |
5.3 pH 值的影响 |
5.4 液气比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氧化镁脱硫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 |
6.1 烟气脱硫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 |
6.2 氧化镁脱硫工艺的技术性能分析 |
6.3 氧化镁脱硫工艺的经济分析 |
6.4 氧化镁脱硫工艺与其它脱硫工艺的综合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论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冶炼制酸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SO2风机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制酸行业进展 |
1.2.1 国内现状与发展 |
1.2.2 国内制酸工艺 |
1.2.3 国外制酸工艺进展 |
1.3 国内外烟气制酸领域自动化水平现状 |
1.3.1 国内制酸领域自动化水平现状 |
1.3.2 国外制酸领域自动化水平现状 |
1.4 文章中的工作 |
第二章 烟气制酸过程控制分析 |
2.1 工程概述 |
2.1.1 设计规模 |
2.1.2 工程项目组成 |
2.2 主要工艺技术方案 |
2.3 主要工艺流程说明 |
2.3.1 脱硫工艺 |
2.3.2 制酸工艺 |
2.4 系统主要监控设备及控制要求 |
2.4.1 主要监控设备 |
2.4.2 主要控制要求 |
2.4.3 系统主要I/O 分析与总结 |
第三章 基于PROFIBUS 总线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硬件、软件配置选型方案 |
3.2 控制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4 PLC 程序设计 |
3.5 运用IDE 进行上位监控组态 |
3.6 系统说明 |
第四章 SO_2离心鼓风机的控制 |
4.1 离心鼓风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4.1.1 低速直联型离心鼓风机 |
4.1.2 单级高速离心鼓风机 |
4.1.3 发展趋势 |
4.2 SO_2风机的控制与保护 |
4.2.1 SO_2风机的控制 |
4.2.2 SO_2风机的报警与连锁 |
第五章 神经网络在SO_2风机故障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利用BP 神经网络对SO_2风机进行故障诊断 |
5.2.1 BP 神经网络结构及算法 |
5.2.2 BP 网络故障诊断原理 |
5.3 基于BP 神经网络SO_2风机故障诊断的仿真实验研究 |
5.3.1 网络输入、输出向量的确定 |
5.3.2 样本的提取与处理 |
5.3.3 基于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简介 |
5.3.4 基于MATLAB 的运行程序及仿真结果分析 |
5.4 PCA 概述 |
5.4.1 PCA 介绍 |
5.4.2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几何解释 |
5.4.3 主成分的推导及性质 |
5.5 运用PCA 对样本进行降维处理后的SO_2风机故障诊断实验 |
5.5.1 实验流程方案 |
5.5.2 PCA 算法在MATLAB 中的程序编写 |
5.5.3 生成降维后的样本特征向量 |
5.5.4 利用降维后的样本向量进行风机故障诊断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心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I/O 模块端子图 |
附录B STEP7 程序 |
个人简历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炼化硫磺回收装置安全仪表系统SIL定级和验证[D]. 刘彦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2]含硫废水制酸及工艺研究[D]. 于文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 [3]榆林煤化硫回收尾气处理装置改造研究[D]. 冯鹏波.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4]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5]硫磺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及在洛阳石化的应用[D]. 崔昀.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6]高压变频节能技术在风机中的研究与应用[D]. 龙义友.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7]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庆.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5)
- [8]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D]. 艾新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3)
- [9]氧化镁脱硫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D]. 陈光富.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10]冶炼制酸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SO2风机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与研究[D]. 祝森.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