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南地区的泥盆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森[1](2019)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到三叠纪石英砂岩物源区研究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最典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形成的,然而目前对俯冲消减最严重、碰撞最前缘的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特提斯喜马拉雅俯冲碰撞前的物源、形态和演化史却知之甚少。石英砂岩——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序列最常见、最典型、最显着的岩石类型广泛发育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以来的地层中,但对多套石英砂岩的物源特征、相互关系、源到汇的搬运路径、在盆地的展布方式都缺乏认识。本文以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晚泥盆世波曲组、石炭纪纳兴组、早二叠世基龙组—比聋组—仲巴组和晚三叠世德日荣组石英砂岩地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相学、沉积学、地层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代表性剖面进行详细研究,为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前裂谷期到后裂谷期的物源理解、盆地展布样式和演化史提供新证据。波曲组由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页岩组成;纳兴组由石英砂岩和粉砂岩-泥页岩多次交替沉积组成;基龙组和比聋组相似,由石英砂岩—纯石英砂岩组成,发育不连续的冰水杂砾岩;德日荣组由长石石英砂岩—纯石英砂岩组成,顶部含生物碎屑鲕粒灰岩。石英砂岩地层均是受波浪和潮汐影响的滨海相沉积,砂岩碎屑颗粒和重矿物组成说明泥盆系到三叠系有稳定物源区——印度克拉通,具相似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均有泛非期520Ma和晚格林威尔期950Ma的年龄峰值。通过对印度及其周缘构造单元锆石年龄的统计,本文认为950Ma的锆石来源于印度东部Eastern Ghats Mobile Belt和南极洲东部Rayner Orogen,520Ma的锆石来源于围限印度板块的东非造山带和Pinjarra造山带。富含1770Ma锆石的冰水杂砾岩中的砾石源于印度西北部Purana盆地,说明受控于印度古地理面貌的冰川运移和流水搬运路径不同。仲巴微地体早二叠世仲巴组的碎屑颗粒、重矿物和碎屑锆石年龄学分析显示其与基龙组和比聋组具相同物源,前人碳酸盐岩微相、同位素和古生物研究也说明仲巴微地体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具亲缘性,因此印度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包涵特提斯喜马拉雅到仲巴微地体间的全部区域。石炭系南北向以及二叠系和三叠系东西向的双向古水流说明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海岸线和海侵方向发生过改变,德日荣组从西到东砂岩厚度增加且变年轻的穿时性也支持晚三叠世海侵方向自西向东的认识。因此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展布方向不是始终与现今东西向展布的特提斯喜马拉雅一致。考虑到印度板块中生代55°的逆时针旋转,本文认为新特提斯洋打开之前印度北部大陆边缘盆地的走向是南北向,而随着新特提斯洋裂谷作用结束和新特提斯洋打开,走向变为东西向,并持续到三叠世末。
饶靖国,喻洪津[2](1985)在《藏南地区的泥盆系》文中提出前言藏南地区的泥盆系主要分布在珠穆朗玛峰北侧,呈条带分布,近东西走向,东起定结县萨尔附近,西到吉隆县拢达一带。这里的泥盆系是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在1974年的科考报告中首先肯定的,他们在聂拉木凉泉地区测制了剖面,将下统命名为凉泉组,中上统命名为波曲群。西藏区测队在测制1/100万日喀则幅地质图时又作了大量的工作。
王训练,加藤诚,王鸿祯[3](1994)在《论保山地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文中提出本文根据保山地区与扬子地区及藏南地区沉积相、生物群特征及古地磁资料的对比,讨论保山地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沉积相变化特征表明保山地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与藏南地区十分相似的地质历史,而与扬子地区完全不同。保山地区晚古生代四射珊瑚、腕足类和脊椎动物等底栖生物与扬子地区有明显差别,二者之间似乎存在显着的隔离;而与藏南地区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泥盆纪与晚石炭世的动物群与藏南及其邻区十分相近,表明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隔离。古地磁资料显示晚古生代扬子地区位于赤道附近,而保山地区与藏南地区则位于中纬度地区。根据古生物学、沉积学及古地磁资料对比推测保山地区与藏南地区在晚古生代位于同一大陆边缘,二者远离扬子地区。保山地区作为一个中间地块位于包括藏南地区在内的冈瓦纳构造域,而扬子地区则处于另一构造域──南亚构造域,二者为宽阔的大洋──古特提斯洋隔离。
饶靖国,喻洪津[4](1983)在《藏南地区的泥盆系》文中研究说明前言藏南地区的泥盆系主要分布在珠穆朗玛峰北侧,呈条带分布,近东西走向,东起定结县萨尔附近,西到吉隆县拢达一带。这里的泥盆系是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在1974年的科考报告中首先肯定的,他们在聂拉木凉泉地区测制了剖面,将下统命名为凉泉组,中上统命名为波曲群。西藏区测队在测制1/100万日喀则幅地质图时又作了大量的工作。
王一萱[5](2019)在《西藏察隅地区明期和吉公温泉成因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在察隅地区的野外勘查结合遥感地质解译得出岩石特征、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明确了区域性深大断裂与浅部活动构造、温泉之间的内在成因关系,并对研究区13个水样的水化学及气体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到了水化学类型、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数据及相关性,明确地热流体的运移、径流、水岩反应及混合作用的过程。再结合水化学数据,综合温标经验公式的限制条件选出最适宜的水化学温标计算热储温度。最后结合地质构造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通过构造、热源、水源综合分析,得出了温泉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两种不同的温泉成因模式。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温泉的形成与分布受深大断裂(F1)、浅部活动构造(F2、F3、F4)与裂隙破碎带共同控制。F1断裂与F2断裂在深部交汇,为深部物质的参与提供通道;新构造运动强烈,断层的发育在空间发育上继承了老断层,断块间歇性差异抬升,破碎带发育为温泉在地表出露提供条件。(2)研究区地热系统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明期温泉与英雄坡温泉还存在深部岩浆水;热储类型以以带状裂隙型热储为主;盖层条件较差,温泉在上涌过程中受到混合作用影响;热储的传热导水通道主要是带状裂隙或断裂交汇的部位。(3)明期温泉、英雄坡温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Na型、HCO3-Cl-Na型,此类水化学类型由深部成因的Cl-Na型演化而来。B、Li、Rb、Cs、Cl以及地热气体CO2同位素δ13C指示明期温泉、英雄坡温度的流体具有深部来源组分。(4)利用Na-K、Na-K-Ca、K-Mg阳离子温标、SiO2温标及Na-K-Mg三角图解等热储温度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认为SiO2温标为最适宜的方法,根据主要矿物玉髓及石英的温标经验计算公式得出明期温泉的热储温度范围在99.5-138.30°C,吉公温泉的热储温度范围在63.14-113.15°C;英雄坡温泉的热储温度范围在121.03-146.65°C。(5)明期温泉及英雄坡温泉的主要热源为较高的区域热背景、局部熔融体及携带能量的深部物质流,水源为大气降水和深部岩浆水;吉公温泉的热源为较高的区域热背景,无附加热源,水源为大气降水,为花岗岩裂隙中循环的中低温对流型系统。
刘德民,杨巍然,郭铁鹰[6](2020)在《藏南地区新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开合构造是一种全球构造假说,该假说基础为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和地质体都存在开合表现;可以用开合构造观解释一些板块构造理论登陆后不能合理解释的地质现象。文章在结合前人基础地质资料基础上,分析藏南地区基本的构造单元划分;强调动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被重力拆离断层改造叠加的逆断层区以及被拆离断层改造的正断层区。在主流观点提出碰撞挤压造山形成青藏高原时,野外科学考察发现了绒布寺伸展正断层的存在。文章认为绒布寺伸展正断层与主中央逆冲断层形成时间比藏南拆离系要早,两者构成了藏南挤出构造的两个边界;而藏南拆离系是晚期形成的,局部叠加在主中央逆冲断层之上,并且珠峰北追踪了早期绒布寺正断层呈相对高角度产出。3条断裂构造系统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藏南由前人所划分的飞来峰、构造窗等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中的构造单元,往往挤压逆冲特征表现不明显,却表现出由新的地层覆盖在老地层之上而显示地层柱缺失的特征。文章认为这些是滑覆构造的表现,是藏南地区晚期重力滑覆作用的产物。用开合构造理论将该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由开转换为合;然后由合转换为开,构成一个完整开合演化历史,在这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中,地球深部的热能、地球内部的重力势能以及构造引起的附加应力能起到关键作用。
李琪[7](2020)在《藏南岗巴—定日地区有孔虫对大洋缺氧事件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白垩纪是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时期,如:海平面上升、大洋缺氧事件、大洋红层、白垩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火山频繁活动等,这些事件引起了地质学界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大洋缺氧事件在时空上分布极广,白垩纪的大洋缺氧事件主要有:早阿普特阶(Aptain)—晚阿尔布阶(Albain)、赛诺曼(Cenomanian)—土仑(Turonian)、康尼亚克(Coniacian)—圣通(Santonian)期间的OAE1、OAE2和OAE3事件。我国藏南地区出露连续的海相白垩纪地层,其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化石,本论文对藏南岗巴——定日的地区的宗山剖面和贡扎剖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岗巴宗山和定日贡扎剖面中的页岩和灰岩中得到大量有孔虫实体和薄片化石,共鉴定出有孔虫11属58种,在宗山剖面划分出Rotalipora cushmani、Whiteinella archaeocretacea、Helvetoglobotruncana helvetica三个化石带,时代为赛诺曼期-土仑期;在贡扎剖面划分出Dicarinella asymetric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Globotruncanita calcarata三个化石带,时代为圣通期-坎潘期;(2)通过对宗山剖面有孔虫生物带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Rotalipora cushmani、Helvetoglobotruncana helvetica两个化石带之间为赛诺曼阶和土仑阶的界线;对贡扎剖面有孔虫带的综合分析,认为Globotruncana ventricosa、Globotruncanita calcarata两个化石带之间为坎潘阶和圣通阶的界线;(3)藏南地区在晚白垩时期也经历了大洋缺氧事件,有孔虫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演化也受大洋缺氧事件的影响,在赛诺曼晚期大量灭绝,土仑期为残存的有孔虫种群,到了圣通期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开始恢复。
杨曾荣[8](1985)在《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地层主要分布于聂拉木县江东区的甲村,亚里,定日县帕卓区的可德以及定结县萨尔区的共巴强,大致沿东西向分布,出露范围基本限于北纬28°至 28°30′之间的狭长地区之内。
杨曾荣[9](1983)在《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地层主要分布于聂拉木县江东区的甲村,亚里,定日县帕卓区的可德以及定结县萨尔区的共巴强,大致沿东西向分布,出露范围基本限于北纬28°至 28°30′之间的狭长地区之内。
王永磊,徐珏,张长青,王成辉,陈郑辉,黄凡[10](2014)在《中国锑矿成矿规律概要》文中指出锑是中国的优势矿种之一。本文对中国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赋矿围岩、控矿构造和成矿时代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简要总结了中国锑床的分布特征与成矿规律,同时提出了一些科学问题。中国锑矿床类型多,在时间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且目前尚未发生有锑矿床形成于显生宙前,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西南天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昆仑-秦岭、长江中下游、藏北、藏南、西南三江、滇黔桂、江南隆起、湘中-桂中北、南岭、东南沿海等12个成锑带。当前需要从区域尺度来探讨锑矿床的形成机制,加强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的研究,从而实现锑矿资源的再发现。
二、藏南地区的泥盆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南地区的泥盆系(论文提纲范文)
(1)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到三叠纪石英砂岩物源区研究及其古地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区域地质概况 |
1.3 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1 石英砂岩 |
1.3.2 特提斯喜马拉雅 |
1.4 存在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沉积相分析 |
1.5.2 砂岩碎屑颗粒统计 |
1.5.3 重矿物分选和锆石制靶 |
1.5.4 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 |
1.6 工作量统计 |
2 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晚泥盆世波曲组和早石炭世纳兴组的物源特征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测剖面和沉积相 |
2.2.1 波曲组 |
2.2.2 纳兴组 |
2.3 实验结果 |
2.3.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
2.3.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
2.3.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2.4 物源区分析 |
2.5 小结 |
3 特提斯喜马拉雅早二叠世基龙组和比聋组与仲巴微地体早二叠世仲巴组的物源区分析和亲缘性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测剖面和沉积相 |
3.2.1 基龙组 |
3.2.2 比聋组 |
3.2.3 仲巴组 |
3.3 实验结果 |
3.3.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
3.3.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
3.3.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3.4 讨论 |
3.4.1 物源区分析 |
3.4.2 仲巴微地体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亲缘性 |
3.5 小结 |
4 特提斯喜马拉雅晚三叠世德日荣组富石英砂岩的物源区和地层对比研究 |
4.1 地质背景 |
4.2 地层厘定 |
4.2.1 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 |
4.2.2 上三叠统到下侏罗统岩石地层命名 |
4.2.3 德日荣组地层边界的厘定 |
4.3 相分析 |
4.3.1 一段(190-220 米厚) |
4.3.2 二段(180-200 米厚) |
4.3.3 三段(150-250 米厚) |
4.3.4 四段(100-150 米厚) |
4.4 实验结果 |
4.4.1 砂岩碎屑颗粒组成 |
4.4.2 砂岩碎屑重矿物分析 |
4.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
4.5 地层对比 |
4.5.1 聂拉木 |
4.5.2 吉隆 |
4.5.3 Manang |
4.5.4 Thakkhola |
4.5.5 Dolpo |
4.5.6 普兰 |
4.5.7 Kumaon |
4.5.8 Spiti |
4.5.9 Lahaul |
4.5.10 Zanskar |
4.6 物源区分析 |
4.7 小结 |
5 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到三叠纪古地理演化 |
5.1 泥盆纪到石炭纪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古地理格局的转变 |
5.2 早二叠世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古地理格局 |
5.3 晚三叠世印度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展布方向、古海岸线走向和新特提斯洋的海侵方向 |
5.4 小结 |
6 主要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表2-1 波曲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
附表2-2 纳兴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
附表2-3 特提斯喜马拉雅及其周缘构造单元的锆石U-Pb年龄 |
附件2-1 特提斯喜马拉雅及其周缘构造单元的锆石U-Pb年龄的来源 |
附表3-1 基龙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
附表3-2 比聋组锆石U-Pb年龄 |
附表3-3 仲巴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
附表4-1 德日荣组碎屑锆石U-Pb年龄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5)西藏察隅地区明期和吉公温泉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地热资源概况 |
1.2.2 地热学研究现状 |
1.2.3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4 察隅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与水文 |
2.1.3 地形地貌 |
2.2 区域构造地质特征 |
2.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2 区域地层特征 |
2.2.3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
2.2.4 区域构造特征 |
2.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2.3.1 地下水类型 |
2.3.2 补、径、排特征 |
2.3.3 地下水富集规律 |
第3章 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 |
3.1 温泉基本特征 |
3.1.1 明期温泉 |
3.1.2 英雄坡温泉 |
3.1.3 吉公温泉 |
3.2 地质概况 |
3.2.1 出露地层 |
3.2.2 主要构造 |
3.3 遥感构造解译 |
3.3.1 遥感解译法 |
3.3.2 明期地区遥感地质解译 |
3.3.3 察隅县城遥感地质解译 |
3.4 地热地质特征 |
3.4.1 明期地区 |
3.4.2 英雄坡-吉公地区 |
第4章 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1.1 主要测试项目 |
4.1.2 采集及测试方法 |
4.2 水化学类型 |
4.3 水化学组分分析 |
4.3.1 常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4 地热水的气体同位素特征 |
第5章 热储特征研究 |
5.1 热储赋存特征 |
5.1.1 热储概念与类型 |
5.1.2 储层特征 |
5.1.3 盖层特征 |
5.1.4 传热导水通道 |
5.2 水化学温标计算热储温度 |
5.2.1 水化学温标原理 |
5.2.2 常用温标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
5.2.3 热储计算结果分析 |
第6章 温泉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
6.1 深部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
6.1.1 定义 |
6.1.2 深部构造与地幔脱气作用 |
6.1.3 深部构造与温泉的分布 |
6.1.4 研究区深部构造与温泉的关系 |
6.2 活动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
6.2.1 定义 |
6.2.2 活动构造与深大断裂 |
6.2.3 活动构造与温泉的分布 |
6.2.4 研究区活动构造与温泉的关系 |
6.3 地震与温泉的关系 |
6.3.1 地震与温泉的分布 |
6.3.2 地震与温泉的耦合作用 |
6.3.3 察隅地区地热与地震活动 |
第7章 地热系统的形成机理 |
7.1 成因分析 |
7.1.1 构造分析 |
7.1.2 热源分析 |
7.1.3 水源分析 |
7.2 成因模式 |
7.2.1 明期温泉成因模式 |
7.2.2 吉公温泉成因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藏南地区新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藏南构造单元的划分现状 |
2 藏南几个基础地质问题的讨论 |
2.1 藏南飞来峰、滑来峰与MCT的延伸 |
2.2 绒布寺高角度正断层与藏南拆离系 |
2.3 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藏南拆离系(STDS)与主中央逆冲断层(MCT) |
3 新生代多阶段演化的划分及特征 |
3.1 陆陆碰撞挤压(合)阶段(55~30Ma) |
3.2 陆内松弛垮塌与伸展拆离(转换)阶段(20~7Ma) |
3.3 滑覆热流体上升,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开)阶段(7Ma以来) |
4 结论 |
(7)藏南岗巴—定日地区有孔虫对大洋缺氧事件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 大洋缺氧事件 |
1.3 藏南有孔虫研究现状 |
2 研究区构造背景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
2.2 研究区构造背景 |
2.3 藏南地区海相白垩纪地层研究现状 |
3 主要研究剖面 |
3.1 藏南地区晚白垩纪地层序列 |
3.2 岗巴剖面 |
3.3 定日剖面 |
4 实验研究方法 |
4.1 有孔虫的处理 |
4.1.1 页岩 |
4.1.2 灰岩 |
4.1.3 镜下挑样、拍照 |
4.2 主要有孔虫及其特征 |
5 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 |
5.1 白垩纪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的建立 |
5.2 藏南地区晚白垩世有孔虫生物组合 |
5.3 宗山剖面有孔虫化石带 |
5.4 贡扎剖面有孔虫化石带 |
6 OAE2 对有孔虫的影响 |
7 结论与存在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中国锑矿成矿规律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锑矿床的资源概况 |
2 中国锑矿的主要类型 |
3 中国锑矿床的分布特征 |
4 中国锑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 |
5 中国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 |
6 中国锑矿床的矿床成因 |
7 结语 |
四、藏南地区的泥盆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提斯喜马拉雅泥盆纪到三叠纪石英砂岩物源区研究及其古地理意义[D]. 张宝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藏南地区的泥盆系[J]. 饶靖国,喻洪津.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 [3]论保山地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J]. 王训练,加藤诚,王鸿祯. 地球学报, 1994(Z2)
- [4]藏南地区的泥盆系[A]. 饶靖国,喻洪津.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 1983
- [5]西藏察隅地区明期和吉公温泉成因机制研究[D]. 王一萱.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藏南地区新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的探讨[J]. 刘德民,杨巍然,郭铁鹰. 地学前缘, 2020(01)
- [7]藏南岗巴—定日地区有孔虫对大洋缺氧事件的响应[D]. 李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J]. 杨曾荣.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 [9]西藏南部地区的志留系[A]. 杨曾荣.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 1983
- [10]中国锑矿成矿规律概要[J]. 王永磊,徐珏,张长青,王成辉,陈郑辉,黄凡. 地质学报,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