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种猪展示拍卖的启示

参加种猪展示拍卖的启示

一、参加种猪展示拍卖会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宁平[1](2020)在《S公司D品牌猪用疫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畜牧业也经历了散养到规模养殖再到集约化养殖的不同阶段,近几年国家环境保护升级、食品安全及国民食品质量要求提高、规模化效益等推动了畜牧业快速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行业的发展在日趋规范,政策法规在不断完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使得传统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生存压力剧增。如何让企业分析内外环境、认清自身优劣,合理制定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增加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成了广大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面临的现实迫切问题。本研究以S公司D品牌兽用生物制品(主要是猪用疫苗)为案例,以STP营销战略理论与4P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访谈等方式,总结出S公司产品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和营销组合策略(4P)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就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及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优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市场细分标准粗略、目标市场过于宽泛、市场定位不够明细、产品种类少、定价方式不灵活、渠道模式单一、市场知名度不高。原因在于:没有仔细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定位过于宽泛、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价格体系不清晰、销售渠道传统、宣传力度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方面,应该细化市场细分标准,选择更集中的目标市场,使市场定位更明确;在营销组合策略方面,公司应该开发引进新产品,构建灵活的定价体系,扁平化渠道模式,并加大宣传力度。

王纪元[2](2018)在《我国细毛羊不同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协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制于国产羊毛质量,我国虽然成为羊毛大国,却难以跻身于羊毛强国的行列。我国羊毛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但国产羊毛中细羊毛的比重逐年下降,羊毛进口量却保持波动增长态势,对外毛的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方面,国产羊毛细度不足,难以满足毛纺加工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国产细羊毛净毛率偏低,即便国产羊毛价格低于进口羊毛,特别是低于澳大利亚羊毛2-3倍,却仍然不是毛纺加工企业的首选原料。提高羊毛质量成为我国羊毛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细毛羊养殖主体对质量控制技术的采用是提高羊毛质量的关键,当前国产细羊毛质量不佳的现状说明细毛羊养殖主体对质量控制技术的采用亟待提升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细毛羊养殖主体的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细羊毛质量现状及主要质量控制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次,利用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依次对我国细毛羊养殖户、规模养殖场、种羊场和专业合作社的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进行分析,并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和案例分析法对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在对养殖主体之间基于羊毛质量控制的协作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协作模式对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并用多元选择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养殖户选择协作模式的因素;最后,在对国外羊毛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细羊毛质量、促进我国细羊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方面均有所创新,不仅能够有效梳理国产羊毛生产环节中各主体质量控制行为特点,而且能够为羊毛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参考和决策依据。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我国细羊毛细度变粗、长度变短,质量呈现下降;我国细羊毛质量水平较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羊毛质量控制技术从控制羊毛生长条件和羊毛后期管理两大方面作用于羊毛质量。(2)细毛羊种羊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较为全面,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养殖主体对于羊毛生长阶段质量控制技术采用比例均显着高于羊毛后期管理阶段;不同主体在技术采用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和遇到的主要困难各不相同。(3)羊毛产量、接受培训次数、羊毛销售渠道、参与组织模式等因素对养殖户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着影响;直接与毛纺企业进行交易、提高羊毛单产水平、适度养殖规模、优化职工结构、加大补贴力度和协作程度都有助于规模养殖场技术采用;种羊场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到所有制形式、管理制度、羊毛销售渠道、协作程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到社长能力、社员类型与结构、社员数量与养殖规模、羊毛销售渠道、内部管理制度、外部扶持力度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4)我国细毛羊养殖主体中常见的质量控制协作模式有贩子收购条件下的“合作社+养殖户”和“种羊场/规模养殖场+养殖户”模式,以及工牧直交条件下的“合作社+养殖户”与“种羊场/规模养殖场+养殖户”模式四种,仅有最后一种协作模式对参与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有稳定促进作用。(5)养殖规模、担任村干部、信息可获得性、市场化程度对养殖户选择“合作社+养殖户”协作模式具有正向影响,年龄和风险偏好有负向影响;受教育水平、养殖规模、信息可获得性、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选择“种羊场或规模养殖场+养殖户”协作模式有正向影响,兼业化程度和养殖经验有负向影响。

何凌霄[3](2018)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虽然我国食品安全形式总体平稳,但畜牧业中兽用抗生素滥用现象突出,食品中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加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与使用国,我国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来规制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由此产生的抗生素耐药和“超级细菌”涌现等风险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本研究选取我国猪肉市场抗生素滥用这一严峻问题,旨在了解相关食品规制政策的可能选择,并分析规制工具的实施可能引发的市场调节行为及社会福利变动,据此为政策制定提供事前的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有助于优化现行的食品安全规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300位消费者进行实验室实验,获取了参与者对两款猪肉(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并基于tobit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揭示(即揭示与猪肉的抗生素问题相关的信息,包括普通生猪饲养过程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以及无抗生素猪肉的基本信息等)对于消费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揭示可以显着改变参与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参与者的支付意愿在信息揭示前后的变化值相对较大。与不提供任何信息相比,5轮信息过后,消费者对无抗生素猪肉的支付意愿显着提高了 31.9%,而对普通猪肉的支付意愿则降低了 16.3%。可见,信息揭示对无抗猪肉的作用更大,我国消费者对于无抗生素猪肉有着较大的偏好。而比较5则不同类型信息的作用大小发现,环境信息和儿童健康信息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此外,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不同年龄组参与者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其次,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了信息揭示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以实验获取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为基础,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理论推导和实证模拟了信息揭示对消费者福利及相关猪肉市场份额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完全信息下的消费者福利是最高的,完全信息使消费者得以将损失和收益完全内部化,因而政府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税收或补贴工具。第二,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剩余在配合使用税收和补贴两种工具时最高。具体看来,对每单位(500g)猪肉而言,短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分别为1.5元和3.5元,长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则分别为4.5元和6.5元。配合使用征税和补贴这两种工具,可以更大程度地缓解消费者福利的过度扭曲。第三,在不实施信息揭示的情况下,最优税收值比在信息揭示下高得多,表明为了弥补信息的完全缺失,政府需要征收更高的税。第四,规制的实施还会影响两款猪肉的市场份额变化。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均降低了,而无抗猪肉的市场份额则逐步扩大。在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可能面临100%的下降。可能因为,高补贴和高税收政策给予了消费者足够大的激励去促使他们购买无抗猪肉,即使是以牺牲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其实也印证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支付意愿变化。而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猪肉消费需求,愿意购买无抗猪肉的消费者比例稍有增加,就会为相关行业创造巨大市场。第五,在考虑2015年中国居民的猪肉消费总量之后,消费者剩余的总变动将达千亿元。这一巨大的政策福利突显了对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出台规制政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次,研究了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基于局部均衡模型,使用由实验获取的数据和有关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参数,分析了实施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对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实施无抗标准可以带来总福利的显着提升(14.61%)。对于生产者来说,标准的实施不仅统一提高了猪肉的质量,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无规制政策的基准情境相比较,猪肉的市场价格增长了 9.42%,但生产者的总利润却是降低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由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价格提高的负面效应被无知成本的消失所抵消了,因此消费者的福利改进是正向的(消费者剩余提高2089.2亿元)。第二,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之后,选择生产无抗猪肉的最优厂商比例占50%,这意味着,当近半数的生产者选择转向新的无抗细分市场时,对于额外的单个生产者而言,进入两个市场中所能获得的边际利润趋于相等,因而不会再有额外的生产者改变生产策略,两个细分市场达到相对均衡。此时,无抗猪肉的价格高出普通猪肉价格的66.9%,而就均衡数量看,无抗猪肉这一细分市场占到总市场份额的一半。总体而言,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是有益于生产者的(总利润提高2608亿元);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抗猪肉的相对高价格使得消费者福利遭受损失(消费者剩余降低2072.4亿元)。最终,由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被无抗猪肉市场福利的增加所抵消,因此总的福利是增长的。第三,实施无抗标准带来的福利改进(14.61%)总体上大于实施标签(4.17%)。然而,社会最优的福利来自于实施无抗标签,但这一最优点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达到,而是需要政府对无抗猪肉的生产者数量进行最优规制。由于政府难以清楚了解生产者的实际利润,规制细分市场中生产商的数量是难以实现的,因而政策制定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实施标准。第四,虽然猪肉生产的“无抗生素”标准更为严格且实施难度较大,但是相较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来说,它更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当然,面临的问题是前者是较难推动的。总言之,所模拟的规制情境会带来数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效益,这表明,针对我国生猪养殖中过量使用及滥用兽用抗生素这一问题,政府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来予以规制。最后,将分析视角聚焦回生猪产业链内部,基于中间层理论,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引入兼具“质量专家”和“中间商”双重功能的中间层组织以解决我国生猪产业链前端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信息传递问题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分析发现,中间层组织可以通过检测与评定生猪质量来促进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降低生猪交易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因质量不透明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生猪市场非效率问题。此外,中间层组织还能将猪肉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反馈到生产端,这有助于生猪生产与消费层面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激励生猪养殖者重视质量控制。本研究的意义与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学术界缺乏有关抗生素使用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的经济学文献,特别是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中国消费者对无抗生素肉类的认知程度和需求偏好被忽视了。本研究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实验,获取了消费者对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仅对于政府制定相关规制政策至关重要,它还为生产者改进生产方式、提供更优质安全的食品提供了市场激励,从而影响相关市场的发展。第二,已有的实验经济学实证文献大多止步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获取上,而并未进一步拓展支付意愿的应用。本研究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探索了如何将消费者支付意愿用于模拟分析消费者的实际购买选择,及其引致的相关市场份额变化与消费者福利变动等。这一探索拓展了实验经济学的应用空间,并将支付意愿用于政策分析,进而提高政策分析的有效性。第三,对于学界来说,如何帮助政策制定者考量与选择规制工具是一个难点。因为这需要对相关规制工具的影响作用做出量化的估计。本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在理论上模拟了三种规制政策的实施情境,并结合由实验获得的一手消费者数据以及猪肉市场的实际供需参数等,对规制情境进行了具体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及应用福利研究。这一分析有助于政府选择与评价食品安全规制政策,优化食品安全规制工具。

刘路遥[4](2017)在《东北地区连环画研究(1945-1994)》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连环画作为二十世纪东北地区核心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现实主义主题语义和独特的视觉文化特质,在中国连环画坛形成独立的连环画创作群体,并成为二十世纪东北地区不容忽视的大众文化主流代表及标志性地域美术形式。本文试图以“东北地区连环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文献学、图像学与风格学理论为指导。在二十世纪东北地区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以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发展建构历程为主体线索依据,征引1945年至1994年间不同历史时期全国性展览中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东北地区连环画作品为研究基础。通过梳理1945年至1994年间东北地区连环画发展建构中的历史阶段及历史分期,进而定量分析东北地区连环画凸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独特的视觉文化特质以及社会功用等艺术表征。首先,从东北地区连环画发展建构历程来看,其在政治思潮和大众化艺术运动的推动下,分别通过“新时期前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初步建构”和“新时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转型”这两个缘起和整合的历史阶段。以及“萌芽时期,苦难斗争”、“成熟时期,文艺‘歌颂’”、“停滞时期,程式美学”、“兴盛时期,人性回归”、“衰微时期,式微探索”、“转型时期,市场裂变”六个历史分期的建构,进而汇聚成为以现实主义为主题,关注现实、科学写实、服务大众的总体发展趋向。其次,东北地区连环画通过强调武装革命与政治运动中增强政治认同,提高思想教育中的认知水平,推动经济建设中的社会发展来凸显现实主义主题。因此,从中可以发现,东北地区连环画基本是围绕着革命话语和现代性建设这两个主题建立起来的,其表征仍旧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进而形成了东北地区连环画在现实主义主题性的创作中发挥了主要的引导教育功能,塑造出强烈民族意识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观念,成为了二十世纪东北地区对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和行为官方塑造的主要媒介和工具。再次,通过分析东北地区连环画中画面构图由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的转换,人物造型从程式化描绘到形象化的转向,绘画手段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的拓展,可以证明东北地区连环画逐渐摒弃形成初期时以政治性为主的风格面貌,进而转向具有艺术性的语言特质。而其在秉承国家引导的政治共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也以独特的视觉文化特质形成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进而塑造成为宣传引导大众有利的艺术工具。最后,从国家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大众传播媒介,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民族情感,促进东北地区美术教育的普及和传播这三个方面进而建构了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的社会功用。同时,通过东北地区连环画发展建构中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主题语义及其独特的视觉文化特质的研究,得出以下观点:1.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在政治思潮和大众化艺术运动的推动下,通过两个历史阶段以及六个历史分期的建构,进而汇聚成为以现实主义为主题,关注现实、科学写实、服务大众的总体发展趋向。2.1945年至1994年间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建构历程激发了东北地区文化从单一意识形态的灌输到多元审美需求的转变,而这种单一意识形态的灌输到多元审美需求的转变,也促使了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视觉文化特质从新时期前期的政治性转向新时期开始形成的的艺术性。3.1945年至1994年间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建构历程促进了东北地区从最初的文化启蒙到新时期文明传播的使命转换。4.1945年至1994年间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建构历程直接反映了东北地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化需求的转型。

郭静伟[5](2016)在《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文中研究指明茶叶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互动过程中扮演着并不逊于鸦片的重要角色,而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20多年后走出沉寂再次登场而成为国人文化消费与象征交换的重要对象,其中普洱茶堪称之最。自21世纪初国内开始掀起的“普洱茶热”影响所及越过国境线波及与云南普洱茶主产区生态环境相近同样适宜种植大叶种茶的周边国家,给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阿帕杜莱所谓“物的生命史”研究的别样版本。20世纪末云南大叶种茶被规模化地扩种到老挝丰沙里。丰沙里与云南山水相依,在区位相接、生态近似和历史联系以及老挝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下,丰沙里茶叶基地以该县龙井村400年古茶树为基础,1999年由广西普发茶厂投产初建,并被纳入到替代种植的国家行为。2005年马来西亚茶厂入驻丰沙里,2008年本地华人康潘受益建厂,随后云南茶老板涌入丰沙里,本地茶老板也迅速崛起,茶叶基地成型并面向市场开放。在此过程中,中国人、老挝华人和普囡人运用了跨国籍、跨族群的社会资本,把丰沙里茶跨国运输到云南并借由普洱茶的文化资本获得较高价值转换。正是在多形式资本交织的推动下,局中各行动者以一定数量和结构的“多形式资本”展开博弈,由于运筹策略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益,从而丰富了茶的社会生命,完成了茶的跨国流动。本文中“多形式资本”延续布迪厄“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和对资本的多种形式(Forms of Capital)即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元资本”等象征资本的探讨。在边疆异质社会的语境下,多形式资本是能带来价值增值并投入再生产中的劳动,是具有获得经济利益、文化能力、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力等潜能且实施了价值转换的劳动。多形式资本以劳动时间积累为共性而成为其比较和转换的依据,并遵循一定的运作逻辑。从丰沙里茶的跨国流动可见,跨国经济活动中不仅仅是单一经济资本的活动,还交织着政治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象征资本的运作,这与“一带一路”政策是一致的,尤其“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资本的交换和社会资本的联结。以往我国“走出去”政策只限于经济交换,引发一系列问题与忽略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紧密相关的。而丰沙里茶跨国流动中的多形式资本交织,互惠而非排他的结果使双方都受益,在博弈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消解不均衡、促进共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彭华[6](2014)在《莱芜黑猪的形象大使——访山东省莱芜市畜牧兽医局局长魏述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莱芜黑猪属于华北型地方猪,中心产区在山东省莱芜市,分布于泰山山脉、汶河流域,遍及泰安地区各县市。其背毛黑色,鬃毛比较突出,肚腹比较大,外表与野猪相似;具有抗逆性强、繁殖力高、肉质优良、配合力好等特性,2006年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2年,笔者在山东参加一个种猪拍卖会时发现,在外种猪场展台林立的中间,居然有一个地方猪保种场的展台——莱芜市莱芜黑

徐则臣[7](2013)在《耶路撒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平阳从傍晚五点零三分开始,十一个小时十四分钟,黑暗,直到急刹车,火车猛然停下。初平阳在睡眠的惯性里梦见自己穿过挡板,被扔到了隔壁的硬卧包厢里。惊醒的同时他听到有人尖叫,也有人因为情况紧急陡然放大了呼噜声,还有人放

王立娟[8](2012)在《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产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进一步积极适应消费者消费层次提高的趋势,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需积极探索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本文从农业经济学、品牌学以及营销学等学科入手,确定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理论框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主要做法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介绍了欧盟、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本文共分为七章,分别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思路与方法,为论文进一步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从品牌以及农产品品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入手,针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主要做法、模式以及政府的作用做了探讨。结合产品差异化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品牌资产理论分析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青岛市初步形成了品类较为齐全的农产品品牌集群;政府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培育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青岛市探索了适合产品品牌建设的做法和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低;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品牌农产品中“柠檬市场”不同程度的存在;品牌推广缺乏力度;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制约因素分别为:农产品自身特点不利于品牌开发;农产品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农产品市场监管不力;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薄弱。第四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验和启示。重点研究了欧盟、日本、台湾等地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的做法,并归纳总结其有益经验启示。第五章,推进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主要指出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要从观念上将其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注重农产品品质保证和质量管理;塑造农产品品牌的形象;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传播管理;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环境等。第六章,案例分析--以平度市明村镇“大黄埠”牌西瓜、樱桃西红柿品牌建设为例。对平度市明村镇“大黄埠”牌西瓜、樱桃西红柿品牌建设进行剖析,介绍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具体做法。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

罗贞裁[9](2011)在《自主择业十年回眸:我们的创业之星(上)》文中研究说明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最大、最优秀的"商学院"不是哈佛,不是斯坦福,而是西点军校。二战以来,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高级管理者有5000多名。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创业企业家有着军人背景。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实施十年来,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择业创业者,他们以军人的作风,军人的意志,军人的敏捷,搏击商海,开始了新的跨越。脱下军装的他们,依然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行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大道上。本栏目将陆续刊登他们的创业故事,追寻他们的成功之道,为更多的自主择业干部创业提供参考。

潘加丽[10](2005)在《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我国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着现代农业发展。农牧企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国内农产品市场销售方式的变化正逐步排斥无品牌农产品。同时国外品牌农牧企业也进入我国市场参与竞争,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我国农牧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农牧企业开始实施品牌战略,与工业企业相比,实施品牌战略成功的农牧企业不多。与此相对应的是,关于农牧企业品牌战略的理论研究较少,系统的研究就更少。农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在于品牌创立,农牧企业如何实施品牌创立就成为首要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我国农牧企业实施品牌创立战略提出理论模式,希望能够给处于实施品牌创立战略的农牧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在大量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我国农牧企业有关品牌建设方面的资料以及对个别农牧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的理论模式,即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战略应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命名、商标注册和品牌形象塑造四个部分,并依次实施。在这一理论模式的指导下,对我国农牧企业的品牌创立实践进行二手资料分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内蒙古蒙牛乳业公司和北京大发正大有限公司的品牌创立过程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这一理论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论文结合我国农牧企业的经营特点,分析了我国农牧企业创立品牌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的对策。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设想。

二、参加种猪展示拍卖会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加种猪展示拍卖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S公司D品牌猪用疫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行业基本概念
        1.2.1 兽药
        1.2.2 兽用生物制品
    1.3 文献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营销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公司概况及D品牌营销现状
    2.1 公司概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产品组合
        2.1.3 组织架构
        2.1.4 经营绩效
    2.2 营销现状
        2.2.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现状
        2.2.2 营销组合策略(4P)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营销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
        3.1.1 一般环境
        3.1.2 行业发展态势
        3.1.3 竞争者分析
        3.1.4 市场需求
    3.2 内部环境
        3.2.1 资源条件
        3.2.2 能力
    3.3 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3.3.1 SWOT分析
        3.3.2 战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品牌存在的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问题及成因分析
        4.1.1 市场细分标准粗略
        4.1.2 目标市场过于宽泛
        4.1.3 市场定位不够明晰
    4.2 营销组合策略(4P)问题及成因分析
        4.2.1 产品种类少
        4.2.2 定价方式不灵活
        4.2.3 渠道模式单一
        4.2.4 市场知名度不高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建议
    5.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优化建议
        5.1.1 细化市场细分标准
        5.1.2 目标市场更加集中
        5.1.3 市场定位更加明确
    5.2 营销组合策略优化建议
        5.2.1 开发引进新产品
        5.2.2 构建灵活的定价体系
        5.2.3 扁平化渠道模式
        5.2.4 加大宣传力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司内部及加盟商访谈提纲
附录2 针对行业专家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问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我国细毛羊不同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协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理论框架构建
第三章 我国细羊毛质量现状及主要质量控制技术
    3.1 我国细羊毛质量现状分析
    3.2 主要细羊毛质量控制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殖户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细毛羊养殖户样本基本情况
    4.2 细毛羊养殖户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4.3 细毛羊养殖户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模养殖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细毛羊规模养殖场基本情况
    5.2 细毛羊规模养殖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5.3 细毛羊规模养殖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种羊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细毛羊种羊场发展情况
    6.2 细毛羊种羊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6.3 细毛羊种羊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合作社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7.1 细毛羊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7.2 细毛羊专业合作社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7.3 细毛羊专业合作社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细毛羊养殖主体质量控制协作模式及效果分析
    8.1 养殖主体参与羊毛质量控制协作的必要性与内在动因
    8.2 细毛羊养殖主体质量控制协作模式分析
    8.3 主要协作模式对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8.4 养殖户协作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国外羊毛质量控制措施及经验总结
    9.1 澳大利亚羊毛质量控制措施
    9.2 新西兰羊毛质量控制措施
    9.3 南非羊毛质量控制措施
    9.4 国外羊毛质量控制经验总结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释义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理论
        2.1.1 食品安全规制的逻辑基础
        2.1.2 规制工具——信息揭示
        2.1.3 规制工具——食品标准
        2.1.4 规制工具——食品认证标签
        2.1.5 规制工具的选择
    2.2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相关理论
        2.2.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差异化需求
        2.2.2 垂直差异化食品的消费者需求
        2.2.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测度方法
    2.3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研究
        2.3.1 规制的总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3.2 有关信息揭示的研究
        2.3.3 有关食品标准的研究
        2.3.4 有关食品认证标签的研究
    2.4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以肉类为例
        2.4.1 消费者对安全的食品生产方式的关注
        2.4.2 国外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2.4.3 国内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现状及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分析
    3.1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困境及应对方式
        3.1.1 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3.1.2 使用抗生素的后果
        3.1.3 困境应对:替代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3.1.4 困境应对:国际经验与启示
    3.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与抗生素问题
        3.2.1 猪肉安全与兽药使用引发关注
        3.2.2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现状总览
        3.2.3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原因剖析
    3.3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的经济影响:动物、农场及市场三个层面
        3.3.1 对动物层面的影响
        3.3.2 对农场层面的影响
        3.3.3 对市场层面的影响
    3.4 规制促生长抗生素在生猪养殖中的使用
        3.4.1 生猪养殖不同阶段的抗生素使用
        3.4.2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生猪生产力的实际影响
        3.4.3 限制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规制工具的理论分析
    4.1 基准模型
    4.2 规制工具的情境模拟与作用分析
        4.2.1 无规制政策
        4.2.2 实施信息揭示
        4.2.3 实施食品标准
        4.2.4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
    4.3 规制工具的福利效应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样本
        5.2.2 实验产品
        5.2.3 实验中揭示的信息
        5.2.4 信息的揭示顺序
        5.2.5 支付意愿的获取机制
        5.2.6 实验的具体步骤
    5.3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5.3.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5.3.2 计量回归与分析
    5.4 异质性讨论:人口年龄结构与信息揭示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信息揭示、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变动
    6.1 引言
    6.2 不同规制情境下的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理论推导
        6.2.1 基准情境
        6.2.2 完全信息情境
        6.2.3 不完全信息情境——兼论税收与补贴工具
    6.3 实证模拟结果
    6.4 模拟结果分析
        6.4.1 消费者福利的变动
        6.4.2 猪肉市场份额的变动
    6.5 本章小结
7 食品标准与食品认证标签的效应——基于市场均衡与社会福利的估计
    7.1 引言
    7.2 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
        7.2.1 基本假定
        7.2.2 需求端的分析
        7.2.3 供给端的分析
    7.3 规制工具的实施情境分析
        7.3.1 无规制政策
        7.3.2 实施食品标准(以无抗生素标准为例)
        7.3.3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以无抗生素标签为例)
    7.4 情境模拟的参数设定
        7.4.1 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参数
        7.4.2 来自消费者实验的参数
    7.5 情境模拟结果及分析
    7.6 扩展讨论: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
    7.7 本章小结
8 生猪的质量信息传递与交易优化:基于中间层组织的分析
    8.1 问题的提出
    8.2 中间层组织的建构逻辑
        8.2.1 基本假定
        8.2.2 没有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8.2.3 引入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8.2.4 两种市场之间的福利比较
        8.2.5 动态化的长期均衡
    8.3 中间层组织的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8.3.1 构建中间层组织的必要性
        8.3.2 中间层组织对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
        8.3.3 中间层组织对交易的优化
        8.3.4 中间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
    8.4 生猪产业中的中间层组织分析
        8.4.1 中间层组织的实际作用:基于调研案例的分析
        8.4.2 生猪交易:市场还是一体化?抑或是中间层组织?
        8.4.3 中间层传递信息的延伸讨论: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与产业升级
    8.5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获取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实验过程
附录2——实验后的退出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东北地区连环画研究(1945-199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状况
    四、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一)梳理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发展建构脉络
        (二)探析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视觉文化特质
        (三)建构东北地区连环画艺术研究新格局
第二章 缘起阶段-新时期前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初步建构
    一、萌芽时期,苦难斗争: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崭露(1945-1948)
        (一)建国前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形成背景
        (二)东北地区连环画专业出版机构和创作组织的成立
        (三)东北解放区连环画的崭露
    二、成熟时期,文艺“歌颂”:东北地区连环画的成长(1949-1965)
        (一)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旧连环画的改造(1949-1957)
        (二)大跃进时期东北地区新连环画的高产(1958-1960)
        (三)20 世纪6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脱颖而出
        (四)1949 年至1965年东北地区连环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停滞时期,程式美学:东北地区连环画的畸变(1966-1976)
        (一)文革前期东北地区的革命“样板戏”连环画(1966-1970)
        (二)文革中后期东北地区的“赞颂”连环画(1971-1976)
    小结
第三章 整合阶段-新时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转型
    一、兴盛时期,人性回归:东北地区连环画的繁荣(1977 -1985)
        (一)复苏过渡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反拨(1977-1979)
        (二)高度繁荣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转型(1980-1985)
    二、衰微时期,式微探索: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变革(1986-1991)
        (一)东北地区连环画发展空间的萎缩
        (二)东北地区连环画出版机构的骤减与转型
        (三)东北地区连环画创作组织的分流
    三、转型时期,市场裂变: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分化(1992-1994)
        (一)东北地区连环画出版的暂停
        (二)东北地区连环画的收藏热潮的兴起
    小结
第四章 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凸显的现实主义主题
    一、强调武装革命与政治运动中增强政治认同
        (一)东北地区武装革命运动
        (二)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
    二、提高思想教育改造中的认知水平
        (一)思想改造中的政治理论学习
        (二)文化知识与生产技术教育的恢复
    三、推动经济建设中的社会发展
        (一)东北地区农业劳作生产建设
        (二)东北地区重工业生产建设
    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表现形式特质
    一、画面构图由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转换
        (一)戏剧式构图构成的封闭空间
        (二)电影式构图构成的开放空间
    二、人物造型由程式化描绘转向形象化塑造
        (一)按照政治标准主观臆造的类型化形象
        (二)依照现实生活塑造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形象
    三、绘画手段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拓展
        (一)注重黑白画面的视觉传达与肌理重塑
        (二)关注色彩传递的思想性表达
        (三)强化线描与笔法的情感表现张力
    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的社会功用
    一、国家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大众传播媒介
    二、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民族情感
    三、促进东北地区美术教育的普及与传播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连环画书籍出版统计表
附录2 东北地区连环画出版种类统计表(1949-1994)
附录3 东北地区连环画入选展览作品与名单
附录4 采访记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文化消费与茶的扩种
        (二) “多形式资本”的交织
    二、研究综述
        (一) 物-茶的人类学研究
        (二) 资本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丰沙里的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点概述
        (一) 龙井村:拥有400年古茶树的普囡人村寨
        (二) 普松村:放弃古茶树整村搬迁的普囡人村寨
        (三) 盆叫村和孟早村:近路搬迁的普囡人村寨
        (四) 达拉维莱村:华人聚集的丰沙里老城
    四、分析框架
        (一) “多形式资本”的概念界定
        (二) “多形式资本”的分析框架
        (三) 丰沙里茶跨国流动中多形式资本的交织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茶的因缘:丰沙里茶产区的地理、历史与族群
    第一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地理联系
        一、区位
        二、生态
    第二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历史联系
        一、古代朝贡体系和边民互动的历史联系
        二、近代边界划定与中老国际关系的变化
        三、丰沙里的促进投资法
    第三节 丰沙里茶产区与中国的族群联系
        一、丰沙里华人
        二、丰沙里普囡族
第二章 茶的生产:局中人及其博弈关系
    第一节 茶厂之间
        一、从茶叶基地建设看博弈关系
        二、从鲜叶抢收看博弈策略
    第二节 茶厂与茶农之间
        一、种与不种的博弈
        二、大小茶混杂的博弈
        三、鲜叶卖给谁的博弈
    第三节 政府与茶厂之间
        一、垄断阶段
        二、张力阶段
        三、开放阶段
第三章 茶的市场:文化资本与贸易圈
    第一节 体制化文化资本与“普洱茶”地理标识范围的内与外
        一、茶产业政策方面的体制差异和互动
        二、普洱茶地理标识范围的内与外
        三、茶的教育培训方面的体制差异和互动
    第二节 具体化文化资本与地方知识的再生产
        一、辨识能力的增强
        二、生产技能的传播
    第三节 客观化文化资本与路径偏移
        一、作为“普洱茶”的丰沙里茶
        二、丰沙里茶的销售途径
        三、跨国新茶路
第四章 全球性的地方化:多形式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第一节 新茶厂建设与社会资本的运用
        一、继承关系的社会资本运用
        二、创设关系的社会资本运用
        (一) 基于雇工关系建厂
        (二) 基于客户关系建厂
        (三) 基于政府关系建厂
    第二节 “搭老表”与拟亲属关系的建构
        一、跨国茶叶贸易中“搭老表”的基本情况
        (一) 中国人与丰沙里华人的“搭老表”
        (二) 普囡族对“搭老表”的接纳和借用
        二、跨国茶叶贸易中“搭老表”的历史背景
        三、为茶“搭老表”的拟亲属关系建构
        (一) 为茶“搭老表”的指向和功能
        (二) 为茶“搭老表”的族群认知和距离
        (三) 为茶“搭老表”结盟的不确定
    第三节 地方性生产与“多形式资本”跨场域转换
        一、地方性再生产的技术:华人春节与普囡“比迈”的比较
        二、互惠的逻辑差异:同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互惠比较
        三、多形式资本跨场域转换的逻辑分析
结语
附录1 丰沙里田野点的35家制茶单位
附录2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记录书--龙井村历史(翻译稿)
附录3 2013年丰沙里县茶厂和产茶村合同(翻译稿)
附录4 2014年丰沙里茶厂和产茶村合同(翻译稿)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莱芜黑猪的形象大使——访山东省莱芜市畜牧兽医局局长魏述东(论文提纲范文)

1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30年如一日专注于莱芜黑猪的保种与开发
2 莱芜黑猪保种与开发的艰难坎坷路
    2.1 保与不保之间存在很大争议
    2.2 保存选育利用老莱芜黑猪种群的路线被最终确定
    2.3 参与山东省重大课题研究并获得殊荣
    2.4 利用培育新品种的机会稳定莱芜黑猪生产
    2.5 莱芜黑猪迎来了第二春
3 品牌的力量让莱芜黑猪誉满天下
4 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 弥补自身的短板

(8)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品牌及农产品品牌
        2.1.1 品牌的概念
        2.1.2 农产品品牌的概念以及分类
    2.2 农产品品牌建设
        2.2.1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概念
        2.2.2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
        2.2.3 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2.2.4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
        2.2.5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模式
    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2.3.1 产品差异化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外部性理论
        2.3.4 品牌资产理论
3 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本状况
        3.1.1 青岛市目前已拥有品类较为齐全的农产品品牌
        3.1.2 青岛市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农产品品牌
        3.1.3 青岛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主体
    3.2 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
        3.2.1 加强农产品品质管理
        3.2.2 注重农产品品牌管理
        3.2.3 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
        3.2.4 构建畅通的农产品品牌沟通体系
    3.3 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营模式
        3.3.1 自然资源型
        3.3.2 加工企业型
    3.4 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1 品牌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
        3.4.2 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且附加值不高
        3.4.3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中“柠檬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
        3.4.4 品牌传播推广缺乏力度
        3.4.5 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3.5 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制约因素
        3.5.1 农产品自身的特点不利于品牌的开发
        3.5.2 经营者缺乏品牌整合意识而不能形成品牌建设合力
        3.5.3 农产品市场监管不力且缺乏鉴定标准
        3.5.4 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能力薄弱
4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验
        4.1.1 欧盟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
        4.1.2 日本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
        4.1.3 台湾农产品品牌建设经验
    4.2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启示
        4.2.1 政府制定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战略
        4.2.2 优质的管理保证
        4.2.3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4.2.4 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4.2.5 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5 推进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5.1 观念上要将农产品品牌建设做为青岛市的长期战略
    5.2 注重农产品品质保证和质量管理
        5.2.1 加强产地管理注重农产品产品独特品质
        5.2.2 实施标准化管理以保持质量的稳定性
        5.2.3 保证工艺的独特性加强品牌创新
    5.3 塑造品牌形象来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识别率
        5.3.1 加强农产品认证管理
        5.3.2 加强对农产品的包装管理
    5.4 加强农产品品牌传播和保护
        5.4.1 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样化建设
        5.4.2 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
        5.4.3 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
    5.5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
        5.5.1 发展产业化生产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5.5.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6 优化经营条件使市场经营规范化
6 案例分析以平度市明村镇“大黄埠”牌西瓜、樱桃西红柿品牌建设为例
    6.1 平度市明村镇“大黄埠”牌西瓜、樱桃西红柿产品发展介绍
    6.2 “大黄埠”牌西瓜、樱桃西红柿品牌建设具体措施
        6.2.1 在良好的资源禀赋基础上发展设施农业
        6.2.2 积极参与品牌认证
        6.2.3 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
        6.2.4 注重科技创新在品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6.2.5 注重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6.2.6 发挥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6.2.7 基层组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6.3 平度市明村“大黄埠”牌西瓜、樱桃西红柿品牌建设启示
        6.3.1 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必须强化农产品品质
        6.3.2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要以科技为支撑
        6.3.3 加强对农产品的品牌形象管理工作
        6.3.4 大力推进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6.3.5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7 结束语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和相关概念界定
    2.1 文献回顾
    2.2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 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的总体概况
    3.2 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
    3.3 农牧企业品牌创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的对策研究
    4.1 我国农牧企业经营的特点及其品牌创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我国农牧企业的品牌定位策略
    4.3 我国农牧企业的品牌命名策略
    4.4 我国农牧企业的品牌商标注册
    4.5 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对策
第五章 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创立
    5.2 案例二:北京大发正大有限公司的品牌创立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参加种猪展示拍卖会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S公司D品牌猪用疫苗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宁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我国细毛羊不同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协作模式研究[D]. 王纪元.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D]. 何凌霄. 浙江大学, 2018(01)
  • [4]东北地区连环画研究(1945-1994)[D]. 刘路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5]多形式资本的交织与茶的跨国流动 ——老挝丰沙里茶的民族志[D]. 郭静伟. 云南大学, 2016(04)
  • [6]莱芜黑猪的形象大使——访山东省莱芜市畜牧兽医局局长魏述东[J]. 彭华. 中国猪业, 2014(10)
  • [7]耶路撒冷[J]. 徐则臣. 当代, 2013(06)
  • [8]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D]. 王立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9]自主择业十年回眸:我们的创业之星(上)[J]. 罗贞裁. 中国人才, 2011(20)
  • [10]我国农牧企业品牌创立研究[D]. 潘加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参加种猪展示拍卖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