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虫一新属

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虫一新属

一、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论文文献综述)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1](1994)在《青藏高原西北部17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变》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班公错和松西错两钻孔以及红山湖地层剖面的介形类分析,讨论了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和环境变迁。

庞其清,刘俊英,郑绵平,赵希涛[2](2007)在《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介形虫及环境变迁的探讨》文中提出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发育一套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有:惊仙组(惊仙冰碛层)、羌塘组、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小南川组和热水组。在羌塘组和三岔河组发现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可明显地划分两个介形虫组合,即:①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Li mnocytherellina组合和②Li mnocythere-Prionocypris-Eucypris-Ilyocypris组合。第1组合的化石包含8属25种,分布于羌塘组,以其中段化石最为丰富,该组合显示了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夏穷错组、青海阿乙亥组、陕西-河南三门组和华北地区泥河湾组早更新世的特征,故含第1组合及所含地层---羌塘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早更新世,但不排斥其上段上部有延至中更新世的可能。第2组合由9属12种组成,其中有9个现生种,该组合发现于三岔河组上部,显示了青海中-上更新统二郎尖组,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地区上更新统同旧藏布组的特征,故含第2组合及其地层---三河岔组应归属晚更新世,但其中-下部有属中更新世的可能。根据介形虫化石古生态特征和生态组合的变化及沉积特征,羌塘组为河湖相沉积,下段为冲积扇的粗碎屑沉积,中段为湖相细碎屑沉积,上段为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三岔河组的中-下部为辫状河流相的沉积,上部为湖相沉积。青藏高原在整体上升的同时,于早-晚更新世高原的边缘地区受到河流的切割,而在断陷盆地则仍接受沉积。

刘俊英,郑绵平,袁鹤然,刘喜方,王海雷[3](2007)在《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根据西藏扎布耶湖区SZK02孔所揭露的近84m剖面的沉积物特征与其产的介形类6属20种,轮藻类2属3种,结合14C、ESR、U-series地层测年等,初步认为该区128~1.4ka至少存在5个较明显的气候变化时期。①在128~76.7ka(83.63~57.0m)处于我国末次间冰期时段,气候凉湿,湖盆扩展,在90~81ka期间湖面最高,水质最淡。②76.7~58.6ka(57.0~38.13m)为我国末次冰期早冰阶时期,湖盆收缩,水温低,早期76.7~69.7ka(57.0~47.5m)偏冷湿,中期69.7~65.0ka(47.52~42.64m)气候温干,正逢早冰阶时期;晚期65.0~58.6ka(42.64~38.13m)气候干燥度下降。③58.6~29.1ka(38.13~13.75m)处于我国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段,早期58.6~51.6ka(38.13~33.07m)偏温湿,为3c暖期;中期51.6~42.5ka(33.07~26.13m)气候干冷,为3b冷期,正临末次冰期中冰阶时;晚期42.5~36.0ka(26.13~20.16m)偏凉湿,湿度更大,再次出现高湖面,为3a暖期;末期36.0~29.1ka(20.16~13.75m),趋向温干。④29.1~11.8Cal.ka(13.75~4.83m),气候趋向干冷,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末次晚冰阶时期,湖盆萎缩,水温低。早期29.1~16.6Cal.ka(13.75~6.98m)偏温湿;晚期16.6~13.1Cal.ka(6.98~5.76m)寒冷干燥;至末期13.1~11.7Cal.ka(5.76~4.83m),进一步干燥寒冷,全球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发生。⑤11.7~1.4Cal.ka(4.83~0.65m),大致进入全新世气候期,气候波动大,凉湿与干冷交替频繁发生。在11.7~10.7Cal.ka(4.83~4.42m)时较温湿;10.7~9.5Cal.ka(4.42~4.07m)转向干冷;9.5~9.1Cal.ka(4.07~3.7m)更干冷,湖盆进一步萎缩;9.1~6.3Cal.ka(3.7~2.86m)向温干过渡;6.3~3.6Cal.ka(2.86~1.77m)干冷,湖泊已成盐湖;3.6~1.4Cal.ka(1.77~0.65m),气候趋向冷湿。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4](1985)在《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奇林湖、班戈湖位于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麓,唐古拉山的南麓,班戈盆地的西缘和伦坡拉盆地的西南缘。海拔在4400米左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低于0℃(-1.4℃左右)。其中奇林湖为西藏第二大内陆成水湖,含盐量为1.5—3.3%,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班戈湖由于长期的蒸发,湖水面积正在逐步缩小,在水量来源少的旱季,以致可分离成相隔的小湖(Ⅰ湖、Ⅱ湖、Ⅲ湖)。

宋高,王海雷,郑绵平,李军[5](2015)在《西藏地区现代沉积物中介形类环境指示意义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于2008和2012年先后2次从西藏阿里和那曲地区61个不同水体,包括不同盐度的湖泊、湿地、浅水坑和河流等,共采集了78个水体表层沉积物样品,用以研究该地区现生介形类的生态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经鉴定,阿里和那曲地区现生介形类共计11属38种.除Ilyocypris neoaspera等5个种外,本次调查的介形类各属种均在湖泊中出现,尤以Limnocythere dubiosa的总壳瓣数最为丰富.Ilyocypris属中除Ilyocypris subdunshanensis和Ilyocypris xizangensis外,其余各种均喜浅水坑的小型浅水环境.Leucocythere dilitata、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llina kunlunensis和Eucypris rischtanica为该地区的广盐种.其中Limnocythere dubiosa和Leucocythere dilitata适应盐度范围最广,在不同盐度的各类水体中均有出现.本次研究中的介形类均喜碱性水体,在p H值为89的水体中介形类各属种的丰度值达到最大.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6](1983)在《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文中提出奇林湖、班戈湖位于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麓,唐古拉山的南麓,班戈盆地的西缘和伦坡拉盆地的西南缘。海拔在4400米左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低于0℃(-1.4℃左右)。其中奇林湖为西藏第二大内陆成水湖,含盐量为1.5—3.3%,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班戈湖由于长期的蒸发,湖水面积正在逐步缩小,在水量来源少的旱季,以致可分离成相隔的小湖(Ⅰ湖、Ⅱ湖、Ⅲ湖)。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刘福涛[7](1991)在《西藏班公错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介形类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公错以东的塔古图穷地质剖面的样品中,分析出6属15种介形类。就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其古生态以及14C测年资料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晚期此区湖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距今40 000—35 000年前,本区为有河流注入的缓慢流动的淡水湖,水温大体与现代接近。在距今35 000—25000年前,由于气候趋于干冷,入湖迳流减少,湖泊相对平静些。在整个剖面所代表的沉积时期,曾出现数次湖水变浅和水体中眼子菜繁茂期,除距今35 000年前左右,在其它数次湖水变浅期,湖水水质可能稍有变化。

庞其清[8](1985)在《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描述的化石系1975—197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研究所、青海水文地质队等单位共同对青藏公路沿线的第四纪地质、地貌、冰川、水文及工程地质进行综合考察时采集的,样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浦庆余、钱方、吴锡浩同志提供。介形类化石产自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北缘、海拔4650—5100米昆仑山

庞其清[9](1983)在《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描述的化石系1975—197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研究所、青海水文地质队等单位共同对青藏公路沿线的第四纪地质、地貌、冰川、水文及工程地质进行综合考察时采集的,样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浦庆余、钱方、吴锡浩同志提供。介形类化石产自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北缘、海拔4650—5100米昆仑山

刘俊英,袁鹤然,郑绵平,刘喜方[10](2007)在《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近20000—2000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及气候变化》文中认为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37/ZK7的钻孔剖面深10m,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等微体水生生物化石。介形类数量多,但分异度低。频繁出现、含量较多的是Leucocythere mirabilis Kaufmann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其他是为数不多的Limnocytherellina,Eucypris和Candona。轮藻类产出层位多,但其藏卵器保存不好,多系营养体碎片及卵膜。据介形类生态环境分析,结合剖面铀系测年和沉积物特征及相关地化背景值等,聂尔错古湖在近20,000—2,000年间的古环境变化大致情况如下:①距今20,000年前后,湖水较深,水温较低,水质微咸,气候较凉湿转暖湿。②约18,700—18,100a BP,湖水蒸发量较大,湖泊收缩,湖水逐渐变浅,含盐度增加,气候偏暖干。③约18,100—11,800a BP,气候冷湿、湖水较深,水温偏低,水质较淡,但是其间有多次气候波动,随着气候的波动,湖泊水体深度和水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显示湖区气候较冷湿与凉偏湿频繁交替,晚期凉偏干。④约11,800—10,000a BP,气候偏暖湿(11,800—11,000a BP)转冷干(11,000—10,000a BP),湖泊生态环境恶化,介形类数量急剧减少,应是对全球仙女木事件的响应。⑤10,000a BP进入全新世后,气候偏暖湿(10,000—8,700a BP,7,000—4,800a BP)间偏冷湿(8,700—7,000a BP);4,800—3,000a BP转为偏暖干(4,800—4,600a BP,4,400—4,300a BP,3,800—3,000a BP)与偏冷湿(4,600—4,400a BP,4,300—3,800a BP)交替;3,000—2,100a BP以冷干气候为主,湖泊趋于干涸。

二、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论文提纲范文)

(2)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介形虫及环境变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剖面
    1.1 羌塘组
        1.1.1 垭口1号 (y1) 剖面 (图2)
        1.1.2 垭口2号 (y2) 剖面 (图3)
        1.1.3 武警沟剖面 (图4)
    1.2 三岔河组
        1.2.1 野牛沟剖面 (图5)
        1.2.2 纳赤台西剖面 (图6)
2 有关岩石地层问题的讨论
    2.1 惊仙冰期与惊仙谷组
    2.2 羌塘组与平台组
    2.3 三岔河组
    2.4 小南川组和热水组
3 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及年代
    3.1 第Ⅰ介形虫化石组合
    3.2 第Ⅱ介形虫化石组合
4 环境变迁及昆仑山隆升的探讨

(3)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钻孔剖面简介
2 化石生态特征
    2.1 介形类的生态特征分析
    2.2 轮藻类的生态分析
3 介形类组合特征与环境
4 环境与气候演变

(5)西藏地区现代沉积物中介形类环境指示意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2.1介形类栖息环境分布特征
    2.2不同盐度水体中介形类的分布特征
    2.3介形类分布的pH值范围
3讨论
4结论

(10)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近20000—2000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及气候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钻孔剖面地层学特征
    2.1 钻孔剖面岩性特征
    2.2 介形类生物地层
        第1富集带
        第2富集带
        第3富集带
        第4富集带
        第5富集带
        第6富集带
        第7富集带
        第8富集带
        第9富集带
        第10富集带
        第11富集带
        第12富集带
        第13富集带
        第14富集带
        第15富集带
        第16富集带
        第17富集带
    2.3 年代学地层
3 介形类的生态与环境、气候分析
    3.1 介形类的生态意义
    3.2 聂尔错古湖近20 000—2 000年的环境及气候变化
        1)偏凉/暖湿期(20,000aBP前后)
        2)偏暖干期(约18,700—18,100aBP)
        3)凉湿期(约18,100—13,700aBP)
        4)凉偏干(13,700—11,800aBP)
        5)偏暖湿—较冷干(11,800—10,000aBP)
        6)温凉期(10,000—8,700aBP)
        7)偏冷湿期(8,700—7,000aBP)
        8)偏暖湿期(约7,000—4,800aBP)
        9)偏暖干期(约4,800—4,600aBP)
        10)偏冷湿期(约4,600—4,400aBP)
        11)暖干期(约4,400—4,300aBP)
        12)偏冷湿期(约4,300—3,800aBP)
        13)偏暖干期(约3,800—3,000aBP)
        14)冷干为主间暖湿期(3,000—2,100aBP)
4 结论

四、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西北部17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变[J].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 地理学报, 1994(01)
  • [2]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介形虫及环境变迁的探讨[J]. 庞其清,刘俊英,郑绵平,赵希涛. 地质学报, 2007(12)
  • [3]西藏扎布耶湖区128~1.4ka BP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气候变化[J]. 刘俊英,郑绵平,袁鹤然,刘喜方,王海雷. 地质学报, 2007(12)
  • [4]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J].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 [5]西藏地区现代沉积物中介形类环境指示意义初探[J]. 宋高,王海雷,郑绵平,李军. 湖泊科学, 2015(05)
  • [6]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A].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 1983
  • [7]西藏班公错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介形类及其古地理意义[J].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刘福涛.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1(01)
  • [8]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J]. 庞其清.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 [9]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A]. 庞其清.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 1983
  • [10]西藏西部聂尔错古湖近20000—2000年的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及气候变化[J]. 刘俊英,袁鹤然,郑绵平,刘喜方. 古地理学报, 2007(06)

标签:;  ;  ;  ;  ;  

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虫一新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