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开胃饮药效学研究

健脾开胃饮药效学研究

一、健脾开胃饮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新峰[1](2012)在《健脾增意饮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健脾增意饮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在临床治疗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收集小儿厌食症符合中医脾胃气虚型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给予健脾增意饮治疗,对照组29例给予健胃消食片治疗,用药前详细记录患儿的症状、体征积分,然后分别给药14天,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结束后,对各项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两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8%,对照组为82.8%,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着差异;两组在改善食欲、面色、精神、体重、大便方面,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方面,P<0.01,有显着差异;在微量元素Zn、血红蛋白含量(Hb)增加方面,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各组病人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心电图未见异常。结论:由此可见,健脾增意饮是治疗小儿厌食症中医属脾胃气虚型的有效方剂,具有显着的增加食欲,改善症状的作用,优于对照组治疗,且费用低廉,副作用少,亦证实了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脾胃气虚型厌食症上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陈蕾蕾[2](2009)在《呕吐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无论是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失和,干于胃腑,导致胃失和降,均会导致呕吐的发生,但无论是邪气犯胃,或脾胃虚弱,发生呕吐的基本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自秦汉以来,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践积累,逐步完善和发展着呕吐证的理论认识与辨证治疗。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摄及护理、康复等,中医学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本文在系统搜集历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学方法为主,从医史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历史背景与呕吐证学术发展的影响与联系,系统概括了呕吐证的学术发展规律,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并进行了分析。本文分为病名源流考辨、医家论治和相关问题探讨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节,是病名源流考辨部分。本部分介绍了呕吐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以及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从中医角度对呕吐病名进行了明确定义。第二部分为第二节至第七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以断代史的方法将本文分为先秦至三国、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现代等几个时期分别进行论述。其中第二节至第六节属于古代部分,该部分对各个时期的主要医家及主要论着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剖析,总结和提炼了其独到的学术观点与辨治经验。在每一阶段中首先概述本时期中医对呕吐的认识;其次对有代表性的医家及着作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从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用药特点及调护等几个方面理清了不同医家对呕吐的独到认识及在学术上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七节为现代部分,该部分对呕吐病证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分别对呕吐的系统规范、呕吐的治法研究、呕吐的药物治疗、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呕吐的经验、呕吐的外治法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总结和归纳,理清了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为第八节。这一部分对与呕吐证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呕吐与五脏的关系、呕吐从三焦论治、呕吐当下不当下的思考及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郭文峰[3](2003)在《枳实白术配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方剂现代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且关于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探讨一直在热烈地进行着,许多研究者从各方面进行了种种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本研究意欲以枳术丸这一临床疗效确切的方剂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的有关方剂现代研究的成果,对方剂现代研究进行方法学的讨论。 用正交设计考察枳实白术二药配伍的水浴提取工艺,以药学指标(HPLC法检测药液中橙皮苷的含量)和药理学指标为正交设计的考察指标,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不同指标考察结果相近,但是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线性相关,证实枳实白术二药配伍的治疗效应并不等同于橙皮苷这种单体成分的作用。 枳实、白术及二药配伍对试验动物胃排空、肠推进及胃泌素、胃动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可为其治疗FD提供试验角度的佐证。从枳实、白术及二药配伍对大鼠离体胃体纵行平滑肌及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实验中发现,枳实能抑制离体胃肠平滑肌的蠕动,且其作用主要由肾上腺素能α受体介导,并与多巴胺受体有一定的关系,白术对离体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其作用主要由M胆碱能受体介导,也与多巴胺受体有关。枳实白术配伍对离体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且其作用与肾上腺素能α1受体、肾上腺素能β受体、M胆碱受体及多巴胺受体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可以推测枳实白术配伍对胃肠平滑肌运动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起作用的。

莫莉莉,区勇全,欧润妹,王汝俊[4](1995)在《健脾开胃饮的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本实验对健脾开胃饮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健脾开胃饮对小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小肠痉挛性收缩,又能解除肾上腺素对离体小肠的抑制,且健脾开胃饮能明显促进胃液、胰液分泌,增加胃酸、胃蛋白酶、胰蛋白排出量。对利血平所致的“脾虚”模型能增加其肠道对 D-木糖的吸收量,改善肠道吸收功能,此外,该药还能促进“饮食失节”型小鼠体重恢复。

二、健脾开胃饮的药效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开胃饮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增意饮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一般资料
    二、 诊疗标准
        (一) 中医诊断标准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四) 纳入病例标准
        (五) 排除病例标准
        (六) 排除脱落标准
    三、 治疗方法
        (一) 试验组
        (二) 对照组
        (三) 疗程
    四、 试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一) 试验方法
        (二) 观察指标
    五、 资料整理及统计
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比较
        (一) 两组患儿性别分布
        (二) 两组患儿年龄及体重分布
        (三) 两组患儿病程分布
        (四) 两组患儿病情分布
        (五)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及体征频率分布
    二、 治疗后结果比较
        (一)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三)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四)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微量元素 Zn、血红蛋白含量(Hb)变化情况比较
        (五) 不良反应
讨论
    一、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认识与研究
        (一) 病名溯源及沿革
        (二) 病因病机探讨
    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三、 治法依据
    四、 方药分析
        (一) 药理分析
        (二) 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2)呕吐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呕吐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 呕吐的定义
    1.2 呕吐病名的历史沿革
        1.2.1 先秦至两汉时期
        1.2.2 晋唐时期
        1.2.3 宋元时期
        1.2.4 明清时期
    1.3 呕吐病证名义辨析及相关病名认识
        1.3.1 呕、吐、哕、干呕病名辨
        1.3.2 相关病名认识
        1.3.2.1 呕吐与反胃
        1.3.2.2 呕吐与噎膈
        1.3.2.3 呕吐与呃逆
        1.3.2.4 呕吐与霍乱
2.先秦至三国时期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2.1 概述
        2.1.1 呕吐病名的确立
        2.1.2 病因病机认识的初步形成
        2.1.3 辨证论治的确立
    2.2 主要文献的论述
        2.2.1 早期非医学文献的记载
        2.2.2 《黄帝内经》
        2.2.2.1 病名
        2.2.2.2 病因病机
        2.2.2.3 病位
        2.2.2.4 逆证
        2.2.2.5 论治
        2.2.3 《神农本草经》
        2.2.4 张仲景对本病的论述
        2.2.4.1 补充相关病名
        2.2.4.2 发展病因病机
        2.2.4.3 六经辨证论治
        2.2.4.4 治疗学的贡献
        2.2.4.5 提出治疗禁忌
3.晋唐时期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3.1 概述
        3.1.1 补充病因病机
        3.1.2 发展诊断治疗
    3.2 主要文献的论述
        3.2.1 王叔和《脉经》
        3.2.1.1 强调寸口脉诊
        3.2.1.2 补充病因脉象
        3.2.1.3 以灸中府治之
        3.2.2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2.3 陈延之《小品方》
        3.2.3.1 组方用药简而廉
        3.2.3.2 药后食忌多重视
        3.2.4 姚僧垣《集验方》
        3.2.5 华佗《中藏经》
        3.2.5.1 脏腑虚实论呕吐
        3.2.5.2 预后不良见呕吐
        3.2.6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2.6.1 详列致呕诸候
        3.2.6.2 细解致病之源
        3.2.6.3 载养生导引法
        3.2.7 孙思邈《千金方》
        3.2.7.1 "漏气"、"走哺"证
        3.2.7.2 创治呕药方
        3.2.7.3 列治呕穴位
        3.2.7.4 从脉法和望诊判断预后
        3.2.8 王焘《外台秘要》
        3.2.8.1 积热、积冷分论之
        3.2.8.2 积热、积冷分治之
4、宋元时期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4.1 概述
        4.1.1 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
        4.1.2 对呕吐进行分类论治
        4.1.3 治疗学的发展
    4.2 主要文献的论述
        4.2.1 《太平圣惠方》
        4.2.1.1 常用药物的归纳
        4.2.1.2 论从前人,有发展,有补充
        4.2.1.3 立法用药,多辛温,喜温补
        4.2.2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4.2.2.1 称"呕"为"啘"
        4.2.2.2 区别"呕"、"吐"
        4.2.3 《圣济总录》
        4.2.3.1 重视脾胃,联系三焦
        4.2.3.2 补泻结合,调理升降
        4.2.3.3 首创食疗,重用温补
        4.2.4 刘完素对本病的认识
        4.2.4.1 倡呕主热说
        4.2.4.2 从三焦论治
        4.2.5 张从正对本病的认识
        4.2.6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2.6.1 "五呕"之说
        4.2.6.2 审因论治
        4.2.7 李杲对本病的论述
        4.2.7.1 考辨呕吐哕病名
        4.2.7.2 呕吐责之于脾胃
        4.2.7.3 升阳益胃治呕吐
        4.2.8 严用和《济生方》
        4.2.8.1 脾胃损伤是主因
        4.2.8.2 忧思、瘀血之因
        4.2.8.3 七情乘脾胃之证
        4.2.8.4 瘀血、伏痰之证
        4.2.9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2.9.1 分类论治
        4.2.9.2 治法讨论
        4.2.10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4.2.10.1 分类详细
        4.2.10.2 设通治方
        4.2.11 朱震亨对本病的论述
        4.2.11.1 反对《局方》滥用热药
        4.2.11.2 分寒、热、痰、虚论治
        4.2.11.3 提出药忌
        4.2.12 王履《医经溯洄集》
5.明代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5.1 概述
        5.1.1 病因病机的成熟
        5.1.2 辨证论治的成熟
        5.1.3 处方用药的发展
    5.2 主要文献的论述
        5.2.1 楼英《医学纲目》
        5.2.1.1 纲目清晰,发挥己意
        5.2.1.2 哕即呃逆,针刺肝脾
        5.2.2 虞抟《医学正传》
        5.2.2.1 多因致呕
        5.2.2.2 巧法服药
        5.2.3 薛已《内科摘要》
        5.2.3.1 重视脾肾
        5.2.3.2 善用升阳益胃法
        5.2.3.3 敷脐治疗
        5.2.4 周之干《慎斋遗书》
        5.2.4.1 症状鉴别与预后判断
        5.2.4.2 用药变通
        5.2.5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5.2.5.1 食积呕吐消导之
        5.2.5.2 论治分新久
        5.2.5.3 补充通治方
        5.2.6 李时珍《本草纲目》
        5.2.6.1 痰热呕吐通治药
        5.2.6.2 虚寒呕吐通治药
        5.2.6.3 积滞呕吐通治药
        5.2.7 吴崑《医方考》
        5.2.7.1 呕有声长短之辨,吐有见痰食之分
        5.2.7.2 论二陈加栀连生姜汤等治呕六方
        5.2.8 张三锡《医学六要》
        5.2.9 龚延贤《寿世保元》
        5.2.9.1 大肠结燥,呕吐不止证
        5.2.9.2 肾阴虚呕,治以六味丸
        5.2.10 孙志宏《简明医彀》
        5.2.11 张介宾《景岳全书》
        5.2.11.1 虚呕证治
        5.2.11.2 实呕证治
        5.2.11.3 治呕气味论
        5.2.12 李中梓《医宗必读》
        5.2.12.1 从时间判断病位
        5.2.12.2 诸证呕吐用药论
        5.2.13 秦景明《症因脉治》
        5.2.13.1 外感呕吐论治
        5.2.13.2 内伤呕吐论治
        5.2.14 吴又可《温疫论》
6.清至民国时期对呕吐的认识
    6.1 概述
        6.1.1 病因病机的完善
        6.1.2 治法方药的发挥
    6.2 主要文献的论述
        6.2.1 陈士铎《石室秘录》
        6.2.1.1 治吐必重治肾
        6.2.1.2 治吐从心论治
        6.2.1.3 因不同,法各异
        6.2.2 李用粹《证治汇补》
        6.2.2.1 从内因、外候论治
        6.2.2.2 从肾论治
        6.2.3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
        6.2.3.1 胃分三脘论
        6.2.3.2 吐伤津液,用药宜慎
        6.2.4 叶天士及其着作
        6.2.4.1 从肝立论
        6.2.4.2 泄肝安胃的用药特色
        6.2.5 薛雪《湿热条辨》
        6.2.5.1 肺胃不和证
        6.2.5.2 胆胃不和证
        6.2.5.3 肝胃不和证
        6.2.6 尤怡《金匮翼》
        6.2.6.1 灵活运用利导法
        6.2.6.2 归类治呕之方剂
        6.2.7 何梦瑶《医碥》
        6.2.7.1 补充三焦呕吐
        6.2.7.2 呕从火化,属热者多
        6.2.7.3 分证选药,分类用方
        6.2.8 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
        6.2.8.1 补充虚实呕吐之内容
        6.2.8.2 设通治方,谈用药经验
        6.2.9 王清任《医林改错》
        6.2.10 林佩琴《类证治裁》
        6.2.10.1 呕吐多因肝逆冲胃
        6.2.10.2 以肝为治的用药特色
        6.2.1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6.2.11.1 论半夏、代赭石
        6.2.11.2 从肝胆论治呕吐
7.现代对呕吐病证的认识
    7.1 对呕吐的系统规范
        7.1.1 病因病机
        7.1.1.1 病因
        7.1.1.2 病机
        7.1.2 诊查要点
        7.1.2.1 诊断依据
        7.1.2.2 病证鉴别
        7.1.3 辨证论治
        7.1.3.1 辨证要点
        7.1.3.2 治疗原则
        7.1.3.3 证治分类
    7.2 治法研究
        7.2.1 从脏腑论治法
        7.2.1.1 从肾论治
        7.2.1.2 从肺论治
        7.2.1.3 从肝论治
        7.2.2 其他治法
        7.2.2.1 从痰论治
        7.2.2.2 从通降论治
        7.2.2.3 正胆和胃法
        7.2.2.4 苦降甘缓法
        7.2.2.5 升清降浊法
    7.3 呕吐的药物治疗
        7.3.1 药物应用经验及单味药物研究
        7.3.1.1 三七
        7.3.1.2 生姜
        7.3.1.3 石菖蒲
        7.3.1.4 半夏
        7.3.1.5 连翘
        7.3.1.6 柠檬
        7.3.1.7 草豆蔻
        7.3.1.8 威灵仙
        7.3.1.9 高良姜
        7.3.1.10 辣椒
        7.3.1.11 藿香
        7.3.2 古方治疗呕吐
        7.3.2.1 二香散
        7.3.2.2 左金丸
        7.3.2.3 半夏泻心汤
        7.3.2.4 半夏白术天麻汤
        7.3.2.5 吴茱萸汤
        7.3.2.6 枳实消痞汤
        7.3.2.7 黄土汤
        7.3.2.8 黄连苏叶汤
        7.3.2.9 旋覆代赭汤
        7.3.2.10 温胆汤
        7.3.2.11 藿朴夏苓汤
        7.3.2.12 藿香正气散
    7.4 现代名老中医经验
        7.4.1 施今墨
        7.4.2 徐恕甫
        7.4.3 秦伯未
        7.4.4 程门雪
        7.4.5 董廷瑶
        7.4.6 曹鸣高
        7.4.7 张锡君
        7.4.7.1 寒邪伤胃
        7.4.7.2 热邪蕴胃
        7.4.7.3 痰湿内阻
        7.4.7.4 乳食停滞
        7.4.7.5 脾胃虚寒
        7.4.7.6 胃阴不足
        7.4.7.7 风寒犯胃
        7.4.7.8 外感暑湿
        7.4.7.9 蛔扰胃腑
        7.4.7.10 惊恐气逆
        7.4.8 许玉山
        7.4.9 步如玉
        7.4.9.1 治脾胃病先调升降
        7.4.9.2 治胃病必肝胃同治
        7.4.10 路志正
        7.4.11 郭振球
        7.4.11.1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
        7.4.11.2 老年人的调治之法
        7.4.12 徐景藩
        7.4.13 吉良晨
        7.4.14 关思友
        7.4.15 董建华
        7.4.15.1 治法多样
        7.4.15.2 治疗用药特点
        7.4.16 陈梅芳
        7.4.16.1 清胃
        7.4.16.2 温胃
        7.4.16.3 和胃
        7.4.16.4 养胃
        7.4.16.5 泄胃
        7.4.16.6 降胃
        7.4.17 熊继柏
    7.5.外治法
        7.5.1 针灸疗法
        7.5.1.1 辨证分型治疗
        7.5.1.2 腧穴应用研究
        7.5.1.3 对比研究
        7.5.1.4 手法研究
        7.5.1.5 水针
        7.5.1.6 电针
        7.5.1.7 微针
        7.5.1.8 灸法
        7.5.2 敷贴疗法
        7.5.2.1 中药贴敷
        7.5.2.2 磁片贴敷
        7.5.3 穴位脉线
        7.5.4 推拿按摩
        7.5.4.1 按摩
        7.5.4.2 推拿
8.有关呕吐若干问题的探讨
    8.1 呕吐与五脏的关系
        8.1.1 呕吐从脾论治
        8.1.1.1 脾胃关系
        8.1.1.2 论治
        8.1.2 呕吐从肝论治
        8.1.2.1 肝实证之呕吐
        8.1.2.2 肝虚证之呕吐
        8.1.3 呕吐从肾论治
        8.1.3.1 肾阳虚呕吐之证
        8.1.3.2 肾阴虚呕吐之证
        8.1.4 呕吐从肺论治
        8.1.4.1 外邪犯肺证
        8.1.4.2 肺虚呕吐证
        8.1.4.3 调气机升降
        8.1.5 呕吐从心论治
        8.1.6 小结
    8.2 "三焦呕吐"论
        8.2.1 刘完素首先提出三焦呕吐论
        8.2.1.1 三焦呕吐的部位
        8.2.1.2 三焦呕吐的病因与证候
        8.2.1.3 三焦呕吐之治
        8.2.2 后世医家对三焦呕吐的认识
        8.2.3 小结
    8.3 呕吐当下不当下的思考
    8.4 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
        8.4.1 服药的方法
        8.4.2 药物的应用
        8.4.2.1 生姜的使用
        8.4.2.2 药物选择禁忌及其他
        8.4.3 饮食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枳实白术配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1 方剂现代研究的概况
    1.1 方剂现代研究的指导思想
    1.2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
    1.3 方剂组成原则的研究
    1.4 方剂药效物质研究
    1.5 方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1.6 拆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2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治概况
    2.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理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2.3 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
3 本项目的立论依据
4 实验研究
    4.1 枳实白术的水浴提取工艺
    4.2 枳实、白术配伍对小鼠胃排空、肠推进作用的影响
    4.3 枳实、白术配伍对大鼠胃泌素、胃动素的影响
    4.4 枳实、白术配伍对大鼠胃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4.5 枳实、白术配伍胃肠促进作用及其与药液中橙皮苷含量的关系
5 讨论
    5.1 方剂现代研究的方法以及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5.2 枳实白术的配伍规律
    5.3 本研究实验结果的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健脾开胃饮的药效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增意饮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新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2]呕吐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陈蕾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3]枳实白术配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D]. 郭文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3(03)
  • [4]健脾开胃饮的药效学研究[J]. 莫莉莉,区勇全,欧润妹,王汝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S1)

标签:;  ;  ;  

健脾开胃饮药效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