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东方传统养生保健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陆敏佳[1](2021)在《花鸟字民俗符号在“采苓斋”保健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品牌设计正处于发展时期,人们已经度过了满足物质需求的阶段,开始向精神需求过渡,这就意味着品牌发展必须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及心理需求为前提。如今还有许多品牌,仅仅为了迎合大众喜好而进行设计策划,并没有其独特性标志,品牌完全就是某些企业家赚钱的工具,因而这种现象必然会使得品牌同质化。打造品牌,我们必须先从品牌形象入手,在同质化品牌当中进行差异化,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我们可以将本土文化融入品牌设计之中,达到品牌追求差异化的表现。中国历史悠久,演化出民族文化各有其特色,打造中国品牌应当融合中国文化的精华。本设计是将花鸟字形式特征、图形创意等艺术手法,融入于养生茶保健品牌设计领域。分析品牌设计过程中深层次的理念内涵,赋予外在形式的意境演绎与表达。以品牌标志设计创意为核心,借助花鸟字个性化的视觉传达语言,全面整合品牌理念及视觉系统。市面上的养生茶保健品品牌杂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包装采用沉重的牛皮纸材质,品牌识别度不明显,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因此,本次设计将花鸟字民俗文化融于品牌,花鸟字作为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艺术,其变形、夸张、替换笔画的创造手法都能用来为品牌形象设计服务。花鸟字蕴含中国民间艺术的规律底蕴,激发并影响大众审美意识。将花鸟字进行符号提取,经过提炼加工,这种方式能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使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通过花鸟字民俗文化的再创作,探索建立中国品牌融合中国民俗艺术文化的道路。
赵湜[2](2020)在《老年社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及老年人群的居住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年社区作为承载老年人群日常生活的聚集场所,逐渐成为一种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其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对老年人群健康生活影响很大,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以老年社区外部空间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理及借助老人为社区服务对象。通过对老年人群生理和心理特征和需求,以及行为模式的分析研究,并对围合式庭院空间的形态特性进行总结和交叉对比,结合国内外优秀养老设施外部空间形态,提出围合式庭院是老年社区外部空间环境的优选空间模式。围合式庭院空间微气候条件为老年人群提供一个稳定的物理环境;良好的可达性能增强老年人空间可控性,提高外部空间使用效率,促进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同时促使认知地图的形成,增加社区的场所认同感;围合式庭院的围合封闭本质属性给老年人群安全感体验;注重老年人群个人空间的同时,同时加强邻里间的活动、交往、互助合作,培育良好的归属感。在围合式庭院空间模式适老化探究过程中,针对使用群体的特殊性,从维护老年人群身心健康出发,提出老年社区外部空间设计应该以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为原则,在满足其生理需求基础上,更应关注其健康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要处理好,围合式庭院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关系、路径的便捷性与趣味性的关系,园景植被的美化与康养的关系。本文提取传统庭院观念、形态及手法,与现代老年社区外部空间设计理念、目标及要点相结合。总结了适合当前我国城市老年社区外部空间尺度重构、空间性质、游园趣味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庭院设计要点。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尝试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其演化为老年社区外部空间围合式庭院设计实施手法,力图实现创造一个老年人参与度高、体验感好、趣味性强、具有身心康复作用的围合式庭院空间。
王开超[3](2020)在《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东省既有优良的海滨、温泉、山林、森林等自然资源,还有一大批康养度假酒店、养生及药食同源农产品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及中医医疗、中医药制药、中医养生文化遗存等人文资源。论文对山东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已引起政府重视和民众认可并开始逐渐起步,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优势产业和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开始凸显,特色文化和品牌已初步建立,开始出现跨界组合发展的势头。但同时也存在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具体规划、产业资源分布差异显着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针对山东实际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具体策略,包括挖掘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统筹产业规划布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生态圈(带),促进与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宣传力度等。
刘慧鸿[4](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张霞[5](2019)在《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透过“食”这一表象,我们可以了解民族的行为与文化。中泰两国同属亚洲,食文化早已深深地打上亚洲食文化的烙印。泰国作为我国近邻友邦,两国贸易往来和友好交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众所周知,泰国是岭南地区移民的主要国家,现在泰国大部分的华裔均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等省份。明朝时期,闽粤两省的中国人为了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到南洋讨生活,他们在泰国通商贸易或留居,不仅带动了泰国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两国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食文化作为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看似简单的文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早期这些中国人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国闽粤地区的食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因而在两国人民生产生活中,泰国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闽粤地区食文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带有中国食文化气息的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而进行论证,主要内容如下:首章是绪论,对当前学术界闽、粤菜系和泰国食文化、中泰食文化及其关系等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对中国八大菜系之闽粤菜系起源与发展、经典菜品、特点进行简单介绍;第三章主要论述泰国食之理念、取材和调料、烹饪技巧、食用餐具和方式、特色菜肴;在概述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之上,进而从食用餐具与方式、关于食的理念、食之习俗、泰国菜中的闽粤风味菜四个方面展开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影响的论述,因此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五章则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贸易往来、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食文化的魅力与泰国文化的特点五大方面探究本文所重点论述的影响背后的原因所在。
杨洋[6](2019)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设计》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虽然语言学习是主体,但是文化学习也是重中之重。语言中包含文化,文化中也有语言。目前国内各高校针对于来华留学生开设的文化课程多以中华技艺类选修课为主,展示内容大多为书法、剪纸、中国结、太极等,比如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为来华专门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开设的中华文化类选修课就包括书法、中国画(以基础工笔花鸟画为主)、剪纸类、手工类(中国结、刻画、编织等)、太极拳。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为来华学习汉语留学生开设文化类选修课有中华传统才艺及教学(以书法、太极、国画为主)、中国文化专题等。复旦大学开设有中华文化技能课,包括书法、绘画、剪纸、印章和太极。综合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文化类选修课内容,中医养生类文化选修课较少甚至尚未出现,且中华技艺类选修课并没有相应的辅助教材来参考,以厦门大学为例,文化类选修课课堂基本以老师PPT讲授为主,没有参考纸质教材。而中医养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应该被留学生了解、学习,让自己受益。对于以中医养生文化为主的文化教学,当前中国有不少体育学院的传统文化教研室开设了《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这一课程,专门面向体育学院的中国学生进行养生指导,不涉及汉语教学。但关于中医养生文化的教学,也存在很多尝试,比如复旦大学王新文老师开设的以文化知识课出现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课程,这门课主要包括中医历史与方法、中国药品、养生术、饮食与养生等中医养生文化中的内容。除此之外,很多人在学术论文中提出了关于养生文化教学的设想,如复旦大学玛莎的硕士毕业论文“俄罗斯汉语专业大学生《中国养生文化》课程设计”、厦门大学刘璐的硕士学位论文“《黄帝内经》养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内容与教材设计”、广西大学蒋拓的硕士学位论文“初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中医食疗养生文化课的教学设计和应用研究——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等等,这一些论文都表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中医养生文化教学的设想和实践。本论文对于来华学习汉语留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提出了一种设想,在文化课学习中增添对于中医养生文化的学习并且为之设计相应的文化辅助教材,期望能吸引外国同学们,使他们对于中医养生文化感兴趣,让他们了解中医养生文化。
方方[7](2019)在《基督教与道教体育观之比较研究(从中古到近代)》文中研究表明在比较宗教领域,体育较少作为一个维度被纳入其中。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体育却与宗教关系密切。基督教对于近现代体育的勃发和国际传播作用突出,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无论在形态还是理论上都深受道教影响。从中古到近代,基督教、道教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体育的历史走向。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解读与比较,不仅有助于解决近代的体育问题,还将为基督教和道教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唯物主义史观作为认识论基础,以宗教比较作为主要方法,试图从基督教与道教的历史演变中,去探寻两者之于体育的关系,以期对宗教学术研究有所禆益。全文分上下两编,共计六章。上编内容集中于中古时期,即前三章内容。下编内容集中于近代时期,即后三章内容。现将每章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中古时期基督教、道教视域中的体育。首先本章探讨了中世纪基督教与骑士体育、民间体育活动之间若即若离的张力关系。尽管中世纪各种体育活动不被正统教义与教会所认可,但却长期存在。这是因为教会出于现实需要而采取的模糊与暧昧的态度,同时,中世纪基督教义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张力与解释空间;其次分析了养生体育与道教关系,道教养生体育活动的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养生体育实质上是道教的一种宗教修炼活动;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理论层面两大宗教关于体育活动认知的根本区别是身体观的差异,实践层面关涉到两大宗教与世俗世界的关系问题。第二章中古时期两大宗教身体观及其对体育的影响。首先基督教身体观非常复杂,受希腊和希伯来文化的双重影响,教会对体育活动的敌视态度出发点并非敌视人的身体,而是敌视“肉身的欲望”;其次道教修炼活动发展出的养生体育活动,是建立在道教自身的身体观念之上,即高度重视“肉身”的存在,并将肉身与精神视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指出道教的身体观理论与实践表现出自身高度完整性与内部的自洽性,促使养生体育活动在自身内部发展。而基督教在身体观念上充满了内在的分歧,使基督教在整体上对身体运动采取了一种矛盾的功利主义态度。第三章中古时期两大宗教体育观所折射出的神圣与世俗关系。首先指出中世纪基督教在理论上对世俗世界所存在肯定与否定并存的复杂态度,这种态度与基督教重视实践的传统结合,造成了它对体育活动否定与利用并存的复杂现实关系;其次由于道教养生体育是道教沟通神圣与世俗的重要载体,反映出道教神圣与世俗世界之间关系密切;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基督教和体育复杂的关系显示出自身对世俗世界的适应性与自我调节能力,道教与养生体育的和谐关系则折射出道教在对待圣俗关系方面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但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了对异于自身教义之事物的封闭性。第四章近代两大宗教与体育活动关系的变化。首先指出“强身基督徒”思想出现及其体育实践,标志着近代基督教开始接受体育活动,反映出近代基督教自身发生改变;其次近代道教养生体育开始接受近代科学以适应时代变化,但与此同时道教自身却无法突破传统束缚,导致了养生体育和道教走上了分裂道路;最后对比二者,基督教的内在灵活性与注重实践之传统,形成了对待新事物的开放性,使得体育运动与近代基督教发生了内在融通。而道教养生体育在接受近代科学时破坏了自古形成的养生体育与道教宗教理论之间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导致了道教与养生体育的分离,传统道教内在封闭性是导致此结果的要因。第五章近代两大宗教身体观的变化。进入近代后,尽管仍存敌视体育运动和肉身的保守基督教派别,但在众多接受体育运动的新教派别中,肉身获得了合法地位,中古时代灵魂与肉体的紧张关系得到化解;随着养生体育与道教的分离,道教身体观发生了分裂,表现为世俗化的养生体育所代表的“世俗身体”和固守传统的修仙术为代表的“神性肉身”;对比二者,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大宗教对于近代新环境与新元素的吸收与处理能力,即是否具有开放性。此外,近代体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能否接纳与吸收体育科学,也反映出两大宗教身体观的理性化程度。第六章近代两大宗教体育活动折射出的神圣与世俗关系。首先近代英美基督教对体育运动的提倡体现了世俗化发展趋势,但仍主要服务于个人与社会的精神拯救,而且也有其时代的特殊性,它是近代基督教根据世俗世界变化而进行自身调整的一种手段;其次近代道教与养生体育的分离折射出了道教传统上的神圣与世俗世界的割裂;最后对比二者,基督教接纳体育运动是其成功适应世俗世界变化的结果,在新教对中世纪天主教思想的改造过程中,基督教内在世俗化与理性化因素起到重要作用;相对而言,由于道教传统与世俗世界过于接近,一旦世俗世界发生巨变,宗教目标往往难以做出有效调整,养生体育亦丧失了沟通神圣与世俗的功能。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本研究的现代启示。
李静雯[8](2018)在《《本草中国》的中药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文本与受众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万历六年,“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的诞生令全世界为之惊叹。2016年5月20日,中国大陆首部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上映。难觅踪迹的草药已不再神秘,荧屏中的本草鲜活灵动,诉说着与大众世俗生活的百般纠葛。中药文化传播缘何兴起,如何进行文本建构,又产生了怎样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极具学术探讨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鉴于此,《本草中国》可以作为个案,并以传播学理论范式为基础,并综合影视学、社会学理论,对中药文化传播进行跨学科的文化解读;同时审视当前中药文化传播的困境,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中药文化传播之路。中药文化传播有其显着的社会动因,在特定的历史变迁和政策扶植政治语境下,快节奏生活与市场经济发展让大众重新聚焦健康事业;沿袭千年的中药智慧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启发意义。就《本草中国》的传播文本而言,灵活的叙事策略与精妙的视听符号共同诠释出意蕴丰富的多元主题,灵动的本草和坚韧的老药工一同带领受众感悟“探寻生命”的至高境界。《本草中国》指引大众探索医学与养生之道,激发国人身份与情感的双重认同,提供压力疏解与心绪转换之效用。当然,中药文化传播也暴露出诸多弊病,资源危机日趋加剧、古法技艺濒临失传、中西医药纷争不断等均严重制约其进一步传播。我们只有将中药文化的传统核心理念与现代科学的创新观念完美融合,长善救失,推陈出新,中药文化传播之路才能走得更为长远。
张影[9](2017)在《亳州市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恶化、亚健康、老龄化加重等问题的显现,我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养生旅游的重视程度持续上升。总的说来,我国养生旅游市场已具备一定规模,现已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养生旅游消费市场之一,但是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养生旅游市场相比,差距依然不容小觑。养生旅游产品的供给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需求,养生旅游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中原地区养生旅游市场庞大,前景广阔,在旅游市场份额上,亳州相比其他城市并无明显优势;中原城市之间竞争激烈,旅游产品多以文化静态景观为主,产品同质性严重,而养生旅游产品却满足不了城市人民的需求。发展养生旅游,能够帮助亳州旅游业建立竞争优势。亳州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旅游业对于三大产业的带动作用,把旅游业作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对养生旅游尤为关注,提出“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至今,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优势资源,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尽合理,养生旅游发展的相关配套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差;民间资本参与热情不高。亳州市经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与养生旅游契合度很高,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亳州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集散地,其每年举办的中医药国际博览会招引了大量外商和外资进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该地区不仅大规模种植中草药作物,更有许多大小规模的中药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利用中药材做出了营养丰富、祛病延年的保健产品;华佗独创的五禽戏气功健身操以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融合而成,具有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开创了中国健身操的先河;亳州是道教的发祥地,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础,诞生出许多道家名流,形成了丰富的道家养生文化。挖掘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养生旅游产品,能够提升亳州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为亳州“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动力。深度挖掘亳州养生资源,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以中医医疗保健为核心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体系;二是开发道教养生旅游产品;三是以尚汤温泉为基础,辅之以中医养生、道教养生手段,开发集疗养度假、会议会展、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产品体系。资源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养生旅游开发需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强化养生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素质;市场需要政府制定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规范行业行为;加大养生旅游市场营销力度,创新推广方式。
李佳颖[10](2017)在《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风景园林行业随着社会与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功能细分的发展动向。养生园作为现代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热潮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研究意义。养生园林是涉及中医学、康复学、园林美学等多学科的一种多元景观载体,在追求自然、回归乡村、崇尚养生保健的社会大环境下备受关注。本研究将养生保健与园林设计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发展生态养生,研究当代风景园林进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既为实现现代人养生文明寻求重要载体,也为当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拓展出新的发展领域。本论文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型园林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通过归纳与比较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养生保健型园林的功能特性、规划设计原则、养生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及表达载体、目前养生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优秀养生保健度假型园林成功的经验,为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岐伯养生园的设计研究过程中,经实地勘察、相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依托平时积累的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提出符合该项目特色的养生园规划设计思路。岐伯养生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主要依托《黄帝内经》中的五行思想,考虑地块的景观特性,结合五行与环境、五行与人体的关系来进行分区布局。植物设计上结合五行与五色,同时考虑植物的保健生态效益进行分区配置。尝试归纳出一种通过景观设计展现养生保健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和突出地域特色的景观手段,在景观开发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养生保健型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康复理论和中医理论为指导;第二,养生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必须遵循美学原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规划设计;第三,养生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结合乡土元素;第四,岐伯养生园将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康复园林相结合,以五行、医学保健理论为文化主轴,设计形成集养生保健、休闲度假和生态保护等为一体的养生园设计方案。
二、走东方传统养生保健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东方传统养生保健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花鸟字民俗符号在“采苓斋”保健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1 花鸟字民俗符号的研究现状 |
1.2.2 保健品品牌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3 民俗文化结合品牌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研究方法 |
1.4 课题拟解决问题 |
第2章 花鸟字符号的美学价值分析及提取归纳 |
2.1 相关概念概述 |
2.1.1 花鸟字的源流 |
2.1.2 花鸟字的美学价值分析 |
2.1.2.1 花鸟字形式特征 |
2.1.2.2 花鸟字内涵价值 |
2.1.2.3 功能与审美价值 |
2.2 花鸟字在视觉符号中的体现 |
2.2.1 视觉符号功能和性质 |
2.2.2 视觉符号体现文化性 |
2.2.3 视觉符号体现艺术性 |
2.3 吉祥动植物元素是花鸟字中典型的视觉符号 |
2.3.1 吉祥动植物符号演变 |
2.3.2 视觉符号解析 |
2.3.2.1 图形 |
2.3.2.2 色彩 |
2.3.2.3 文字 |
第3章 养生保健茶文化以及保健茶市场调研 |
3.1 养生保健茶文化的概述 |
3.1.1 养生保健文化 |
3.1.2 养生茶文化 |
3.1.3 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 |
3.2 养生保健茶品牌形象现状分析 |
3.2.1 养生保健茶行业现状 |
3.2.2 养生保健茶品牌存在问题 |
3.2.2.1 品牌意识薄弱 |
3.2.2.2 品牌文化缺失 |
3.2.2.3 品牌形象陈旧 |
3.3 养生保健茶品牌的受众分析 |
3.3.1 受众 |
3.3.2 受众消费行为 |
3.4 市场调研下品牌形象分析 |
3.4.1 具有传统文化特色 |
3.4.2 体现品牌个性 |
3.4.3 情感传达 |
3.5 养生保健茶品牌与同类间的差异性 |
3.5.1 “采苓斋”品牌与传统保健品品牌的差异 |
3.5.2 “采苓斋”品牌与市场现有保健品品牌的视觉形象差异 |
3.5.2.1 色彩传递情感 |
3.5.2.2 图形体现文化 |
3.5.2.3 文字赋予气韵 |
第4章 “采苓斋”品牌的视觉设计应用研究 |
4.1 品牌视觉符号的提炼 |
4.1.1 花鸟字中形象的提取 |
4.1.2 花鸟字中颜色的提取 |
4.2 课题实践设计研究 |
4.2.1 “采苓斋”品牌基础部分设计 |
4.2.1.1 养生茶品牌标志设计 |
4.2.1.2 养生茶品牌辅助图形设计 |
4.2.2 “采苓斋”品牌二十四节气包装设计 |
4.2.2.1 视觉符号设计 |
4.2.2.2 “采苓斋”包装设计的系列呈现 |
4.2.2.3 “采苓斋”包装设计的趣味体验 |
4.2.3 “采苓斋”二十四节气养生招贴设计 |
4.2.4 “采苓斋”二十四节气养生手册 |
4.2.5 “采苓斋”品牌衍生品设计 |
4.2.5.1 雨伞 |
4.2.5.2 扇子 |
4.2.5.3 抱枕 |
4.2.5.4 帆布袋 |
4.2.5.5 笔袋 |
4.2.5.6 鼠标垫 |
4.2.5.7 丝巾 |
4.2.5.8 行李箱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老年社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服务人群 |
1.4 相关概念 |
1.4.1 外部空间 |
1.4.2 适老化 |
1.5 老年社区发展现状 |
1.5.1 老年社区典型案例及类型分析 |
1.5.2 国内老年社区发展现状 |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6.1 国内外适老化相关政策法规 |
1.6.2 适老化外部空间环境相关理论研究 |
1.6.3 围合式庭院空间相关研究 |
1.6.4 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8.1 研究内容 |
1.8.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围合式庭院的适老化空间特性 |
2.1 围合式庭院的空间特性 |
2.1.1 围合式庭院释义 |
2.1.2 东西方传统围合式庭院空间形态及现代流变发展 |
2.1.3 围合式庭院的空间特征 |
2.2 老年群体基本特征及需求 |
2.2.1 老年人群生理特征及需求 |
2.2.2 老年人群心理特征及需求 |
2.2.3 老年人群行为特征及需求 |
2.2.4 老年人群户外活动使用需求 |
2.3 围合式庭院的适老化特性 |
2.3.1 围合式庭院的舒适性 |
2.3.2 围合式庭院的可达性 |
2.3.3 围合式庭院的安全感 |
2.3.4 围合式庭院的归属感 |
2.4 本章小结-围合式庭院是老年社区的优选空间模式 |
第3章 围合式庭院适老化设计要点 |
3.1 公共性与私密性兼顾 |
3.1.1 空间性质划分 |
3.1.2 边缘过渡空间 |
3.1.3 围合界面手法 |
3.2 便捷性与趣味性并重 |
3.2.1 便捷路径与趣味路径 |
3.2.2 步行路径细节设计 |
3.2.3 路径情景时序设计 |
3.3 园景美化与康复养生结合 |
3.3.1 虚实相合 |
3.3.2 阴阳平衡 |
3.3.3 四时和谐 |
3.3.4 动静相宜 |
3.3.5 情景共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围合式庭院在老年社区的实践应用 |
4.1 围合式庭院的空间层级组织构成 |
4.1.1 庭院空间层级划分 |
4.1.2 庭院空间过渡空间 |
4.1.3 庭院空间序列组织 |
4.1.4 庭院空间围合方式 |
4.1.5 庭院空间气候调节 |
4.1.6 庭院空间偏倚平衡 |
4.2 便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庭院路径设计 |
4.2.1 “捷径”与“曲径”设计 |
4.2.2 路径安全性设计 |
4.2.3 路径规律性设计 |
4.2.4 路径了望设计 |
4.2.5 路径休憩空间设计 |
4.3 美化性与康复养生性相结合的植物配置 |
4.3.1 四季皆宜的绿化种植 |
4.3.2 植物的舒体作用 |
4.3.3 植物的劳形作用 |
4.3.4 五感康复与水景布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研究综述 |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范畴界定和产品的主要形式 |
五.研究内容 |
六.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研究 |
一.山东省区域概况 |
二.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概况 |
第三章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现状 |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认可度尚佳 |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逐渐起步 |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四.优势产业及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凸显 |
五.特色文化及养生资源品牌初步建立 |
六.中医药健康旅游跨界组合发展 |
第四章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一.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二.缺乏具体规划和战略性布局 |
三.产业资源区域分布差异显着 |
四.项目单一雷同、特色不足,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
五.资源开发利用推广不足 |
六.中医药健康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
七.宣传不到位,主题不明确 |
八.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 |
第五章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对策和实现路径 |
一.大力挖掘、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
二.因地制宜,明确定位,统筹产业规划布局 |
三.充分依托山东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生态带(圈) |
四.大力促进产业融合,搭建中医药健康旅游新平台 |
五.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
六.推动区域、部门间合作联动,形成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合力 |
七.扩大队伍,确保需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
八.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
1.1 道学与养生 |
1.1.1 问“道” |
1.1.2 何谓道学? |
1.1.3 道学与养生 |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3.3 题解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4.3 教化与师表 |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
3.1.3 加缪《鼠疫》 |
3.1.4 小结 |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
3.3.6 小结 |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
3.5.4 小结 |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
3.6.6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
4.1.4 小结 |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
4.2.1 调训课程介绍 |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
4.2.3 问卷调查部分 |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
4.2.5 解读 |
4.2.6 小结 |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
4.3.1 背景 |
4.3.2 内容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
4.4.3 小结 |
4.5 启示 |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
6.7 根本的结论 |
结语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特点与不足之处 |
特点 |
不足之处 |
自反性陈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中国八大菜系之闽粤菜系研究现状 |
二、泰国食文化研究现状 |
三、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对象与方法 |
第二章 八大菜系中的闽粤菜系 |
第一节 闽菜 |
第二节 粤菜 |
第三章 泰国食文化内涵及特点 |
第一节 泰国食之理念 |
第二节 泰国食之取材与调料 |
第三节 泰国菜的烹饪技巧 |
第四节 泰国食用餐具与方式 |
第五节 泰国特色菜肴 |
第四章 中国闽粤菜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食用餐具 |
第二节 食的理念与讲究 |
第三节 食之习俗 |
第四节 泰国菜中的闽粤风味菜 |
第五章 中国闽粤菜对泰国食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因素 |
第二节 历史渊源与贸易往来 |
第三节 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 |
第四节 中国食文化的魅力 |
第五节 泰国文化兼容并包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中医热”的兴起 |
二、中医养生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三、中医养生中的预防与健康 |
四、中医养生文化的教学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当前中医孔子学院的发展状况 |
二、我国当前对待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政策发展情况 |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医养生文化为主的辅助教材 |
第二章 外国留学生对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的需求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第二节 数据分析及结论 |
第三章 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内容的选择 |
第一节 中医养生文化发展历程简述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养生文化 |
一、道家思想与养生文化 |
二、儒家思想与养生文化 |
三、佛家思想与养生文化 |
第三节 中医养生文化的基本思想 |
一、生命固有其节律和极限 |
二、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
三、整体养生的思想 |
四、注重阴阳平衡的思想 |
第四节 中医养生文化中的具体养生方法 |
一、因人养生 |
二、因地养生 |
三、顺时养生 |
四、饮食养生 |
五、精神养生 |
六、运动养生 |
七、养生名人小故事内容列举 |
八、养生知识三十问内容列举 |
第四章 辅助教材设计 |
第一节 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设计总论 |
一、文化辅助教材的定性和定位 |
二、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编写说明 |
三、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的适用对象与教学目标 |
第二节 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编排设计 |
一、辅助教材的整体编排 |
二、辅助教材一课的样例 |
第三节 实际讲课环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督教与道教体育观之比较研究(从中古到近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上篇 |
第一章 两大宗教视域中的体育活动 |
第一节 基督教视域中的体育活动 |
一、基督教视域中体育活动的界定 |
二、基督教与中古骑士体育 |
三、基督教与中古民间体育活动 |
第二节 道教视域中的体育活动 |
一、道教视域中养生体育活动的界定 |
二、养生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
三、古代道教养生体育的宗教性质 |
第三节 比较与探讨 |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
第二章 两大宗教身体观及对体育观念影响 |
第一节 中古基督教身体观及其理论渊源 |
一、中古基督教体育观念所体现出的身体观 |
二、中古基督教身体观的历史渊源 |
三、中古基督教身体观的争议 |
第二节 古代道教的身体观及其理论渊源 |
一、古代道教养生体育中的身体观念 |
二、道教身体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
第三节 比较与探讨 |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
第三章 两大宗教体育观所折射出的神圣与世俗关系 |
第一节 中古基督教体育观与世俗世界关系 |
一、中古基督教视域中的世俗世界 |
二、体育观所折射出圣与俗的复杂关系 |
第二节 古代道教体育观与世俗世界关系 |
一、道教视域中的世俗世界及养生体育的地位 |
二、道教的世俗化与养生体育的特殊角色 |
第三节 比较与探讨 |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探讨 |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探讨 |
古代部分小节 |
下篇 |
第四章 近代两大宗教与体育活动关系的变化 |
第一节 近代基督教与体育活动关系的变化 |
一、近代基督教新体育观念的出现 |
二、近代英美基督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 |
三、近代基督教与体育运动关系变化的特征 |
第二节 近代道教养生体育的变化及与道教关系的改变 |
一、近代道教养生体育科学化思想的出现 |
二、近代道教养生体育开展状况与困境 |
第三节 比较与探讨 |
一、两大宗教与体育关系的变化 |
二、影响两大宗教与体育关系变化因素的比较 |
第五章 近代两大宗教身体观的变化 |
第一节 近代基督教身体观的变化 |
一、近代基督教身体观变化的主要体现 |
二、近代基督教身体观变化特点及原因 |
第二节 近代道教身体观念的变化 |
一、近代道教身体观变化的主要体现 |
二、近代道教身体观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
第三节 比较与探讨 |
一、两大宗教身体观变化的比较 |
二、两大宗教身体观变化原因的比较 |
第六章 近代两大宗教体育活动折射出的神圣与世俗关系 |
第一节 近代基督教体育活动与世俗世界关系的变化 |
一、世俗世界关系变化的背景 |
二、与世俗世界关系变化的体现 |
三、与世俗世界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近代道教体育活动与世俗世界关系的变化 |
一、与世俗世界关系变化的背景 |
二、与世俗世界关系的变化的体现 |
三、与世俗世界变化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比较与探讨 |
一、理论层面之比较 |
二、实践层面之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本草中国》的中药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文本与受众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药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因 |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中药文化传播的政治语境 |
一、中药地位变迁的历史性 |
二、国家政策扶持的现实性 |
第二节 转型与兴起:中药文化传播的经济语境 |
一、市场经济下传统中药产业升级 |
二、快节奏生活中养生行业的兴起 |
第三节 传承与汲取:中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语境 |
一、传统自然哲学智慧的汲取 |
二、古老医学中药精华的传承 |
第二章 《本草中国》的传播文本解读 |
第一节 《本草中国》的主题诠释 |
一、天人合一:万物有序,繁荣共生 |
二、人文关怀:世间有情,相守相伴 |
三、工匠精神:锲而不舍,至臻至善 |
第二节 《本草中国》的叙事策略 |
一、散文化线性叙事结构 |
二、玲珑多面的形象塑造 |
三、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 |
第三节 《本草中国》的视听言说 |
一、镜头呈现:细腻情感的流露 |
二、画面解说:文化韵味的提升 |
三、同期音效:真情实景的营造 |
第三章 基于《本草中国》的中药文化传播受众与效果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基于《本草中国》的中药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
一、调查样本与方法 |
二、调查结论与分析 |
第二节 功能透视:中药文化传播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
一、格物致知:探索中药健康与养生之道 |
二、云集景从:谋求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 |
三、陶情适性:实现压力疏解与心绪转换 |
第四章 中药文化传播下的审视与建议 |
第一节 在困境中踌躇 |
一、消费主义浪潮下的资源危机 |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古法技艺失传 |
三、中西医纷争中的“伪科学”污名 |
第二节 在沉浮中前行 |
一、浴火重生:古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
二、与时俱进:东方本草的跨文化传播 |
三、正本清源:中药文化的普及与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亳州市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养生旅游的研究现状 |
一、养生旅游的理论基础 |
二、养生旅游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亳州市养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亳州市旅游业发展回顾 |
第二节 亳州市养生旅游业市场分析 |
一、养生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
二、亳州市旅游市场份额无明显优势 |
三、中原城市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
四、养生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
第三节 亳州市发展养生旅游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亳州市养生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
第一节 亳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
一、地理和自然资源 |
二、经济资源 |
三、文化资源 |
第二节 亳州市养生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
一、资源养生优势评价 |
二、养生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三、养生旅游资源分布评价 |
第四章 亳州市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路径 |
第一节 构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体系 |
一、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思路 |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体系内容 |
三、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布局 |
第二节 道教养生旅游资源开发 |
一、道教养生资源开发思路 |
二、道教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方案 |
第三节 温泉养生资源开发 |
一、开发现状 |
二、温泉养生旅游开发方案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基础理论分析 |
2.1 养生理论概念 |
2.1.1 养生 |
2.1.2 养生文化 |
2.1.3 养生学 |
2.1.4 养生园 |
2.1.5 养生旅游 |
2.2 岐伯与中药养生 |
2.2.1 岐伯 |
2.2.2 中医养生 |
2.3 乡村旅游 |
2.4 设计理论分析 |
2.4.1 景观规划设计 |
2.4.2 生态景观理论 |
第三章 养生园规划设计研究 |
3.1 养生园的主要功能 |
3.1.1 保健疗养功能 |
3.1.2 休闲游憩功能 |
3.1.3 科普教育功能 |
3.1.4 心灵放松功能 |
3.2 养生园规划设计原则 |
3.2.1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原则 |
3.2.2 健康为首,生态为先原则 |
3.2.3 巧于因借,因地制宜原则 |
3.2.4 传承文化,适当创新原则 |
3.3 养生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表达载体 |
3.3.1 选址与布局 |
3.3.2 建筑与小品 |
3.3.3 植物 |
3.3.4 山水结构 |
3.4 园林设计中关于养生思想的表达方式 |
3.4.1 植物配置上的花木养生 |
3.4.2 功能设施上的运动养生 |
3.4.3 情景营造上的情志养生 |
3.5 当今养生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3.5.1 专类园少,建设规模不大 |
3.5.2 形式单一,整体性欠佳 |
3.5.3 植物配置欠缺,搭配不合理 |
3.6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3.6.1 杭州富春山居度假村 |
3.6.2 湖南株洲耕食书院 |
3.6.3 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景观设计研究 |
4.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4.1.1 项目建设背景 |
4.1.2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 |
4.1.3 必要性和意义 |
4.2 项目建设可行性 |
4.2.1 区位条件 |
4.2.2 气候条件 |
4.2.3 地区经济实力 |
4.2.4 相关政策 |
4.3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4.3.1 国内客源市场 |
4.3.2 重点细分客源市场 |
4.4 项目建设方案 |
4.4.1 项目景观现状分析 |
4.4.2 项目养生资源分析 |
4.4.3 设计依据及原则 |
4.5 景观结构研究 |
4.5.1 五行与人体健康 |
4.5.2 五行与环境 |
4.5.3 阴阳五行与植物 |
4.6 设计思路 |
第五章 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景观设计实践 |
5.1 总体布局 |
5.1.1 总平面布置 |
5.1.2 景观布局分析 |
5.2 分区与节点设计 |
5.2.1 土区(窑洞综合益脾区) |
5.2.2 金区(呼吸吐纳养肺区) |
5.2.3 水区(水林禁欲养肾区) |
5.2.4 火区(佛教普渡养心区) |
5.2.5 木区(归园田居养肝区) |
5.3 交通规划设计 |
5.4 竖向规划 |
5.5 植物设计 |
5.5.1 设计目标及原则 |
5.5.2 植物分区 |
5.6 景观小品设计 |
5.7 照明设计 |
5.8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走东方传统养生保健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花鸟字民俗符号在“采苓斋”保健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陆敏佳. 南昌大学, 2021
- [2]老年社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赵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3]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实现路径研究[D]. 王开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D]. 张霞. 厦门大学, 2019(09)
- [6]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医养生文化辅助教材设计[D]. 杨洋. 厦门大学, 2019(08)
- [7]基督教与道教体育观之比较研究(从中古到近代)[D]. 方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本草中国》的中药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文本与受众的视角[D]. 李静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亳州市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张影. 安徽财经大学, 2017(05)
- [10]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景观设计研究[D]. 李佳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