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KODA200MW凝汽式汽轮机改造为供热式汽轮机(论文文献综述)
郝晶[1](2021)在《汽轮机低真空供热改造技术的分析》文中提出当前,我国能源政策及汽轮发电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型电厂和众多企业自备电厂中,凝汽式汽轮机长期处于无供热的工作状态运行。此工作状态下,汽轮发电机组热电比及发电效率低,无法满足国家能源政策而被迫停产。因此,为了满足国家能源政策及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汽轮机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热电比大、热效率高的低真空供热式汽轮机,在投资相对较低的基础上,提高电厂发电热效率及热利用率。本文结合实际改造案例,仔细描述汽轮机低真空改造的技术要点,并对其经济效益做出简单分析。
俎海东,魏超,焦晓峰[2](2021)在《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乏汽外引高背压供热系统改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乏汽外引高背压供热系统的改造方式及原理,针对改造后系统运行调整中遇到的给水泵汽轮机排汽温度高超限及给水泵汽轮机出力不足、综合阀位高超限等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系统改造后机组的供热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造后机组的供热能力大幅提高,电负荷工况为250~280 MW时机组的供热能力较强。
刘永[3](2021)在《600MW超临界机组抽汽供热改造在工业供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郭斌[4](2021)在《首阳山电厂再热热段抽汽供热改造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黄泳清[5](2021)在《300MW空冷机组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的热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对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碳排放的需求日益升高,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下降到每年1%左右,相对的,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大幅提升。目前在集中供暖的份额中,燃煤燃气依然占有主要份额,在这之中纯供热的燃煤燃气锅炉占比仍然较高,对燃烧产生的高品位能源利用较为浪费,如果能使用热电联产机组取代一定份额的纯供热机组,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本文以某330MW抽汽式热电联产机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高背压供热运行方式和抽汽式-高背压式双机组联合供热运行方式的设计,并对这三种运行方式进行了热经济性分析,计算并对比了在各主蒸汽流量、供热负荷、供回水温度情况下三种运行方式的发电功率、供电煤耗率、热电比、总能源利用率以及(?)效率等热经济性指标。指出双机联合供热运行方式相比其他两种运行方式有一定的热经济性优势,但也有一些缺点。本文还对高背压供热运行方式和双机组联合供热运行方式受背压变化而产生的热经济性变化进行了计算,指出存在热经济性最优的运行背压点。
刘洋[6](2021)在《塔式光热电站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急剧上升,对地球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配置蓄热系统的塔式太阳能电站,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安全、灵活的电力生产。鉴于我国西北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太阳能还有很高的供热需求,本文提出了太阳能热电联供的思想,通过对纯凝汽式太阳能发电机组进行供热改造,探讨其在供暖期进行热电联供的可行的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能量平衡和质量平衡建立了集热场、汽轮机组、储热系统等关键单元的数学模型,编制了塔式太阳能集热场、储热系统以及汽轮机组变工况运行程序,并构建了塔式太阳能热电联供机组稳态仿真系统。(2)针对某50MW塔式光热纯凝汽式机组,结合所选地区全年逐时DNI以及室外温度等气象参数,研究太阳倍数和储热时长对系统年发电量和容量因子的影响规律。以LCOE作为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对太阳倍数和储热时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太阳倍数为3.0储热时长为12h时系统最优,此时系统LCOE为0.218$/(kW·h),年发电量为216.4GW·h。,(3)开展针对上述50MW机组的供热改造,研究机组供热改造后的对外供热能力及系统整体性能,获得改造后的热电联供机组热电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在额定抽汽工况下,机组供热功率为58.64MW,电输出功率为35.33MW。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所选地区全年逐时DNI、室外温度等气象参数以及建筑供热指标,对供热面积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供热面积为800000 m2时系统热电联供工况下,整个采暖季供热量为88.1GW·h,年供电量196.2GW·h,系统具有较好经济性以及年性能。
张倩[7](2021)在《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调峰性能与负荷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可回收汽轮机排汽余热,扩大机组的供热能力,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是一次能源高效的能量转换和利用方式,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电力结构发生变化,供热期用热用电矛盾突出。但高背压供热机组由于背压式运行,电热负荷相互关联,调峰能力受限,亟需深入研究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电热负荷特性,分析高背压供热机组冬季参与电网调峰时的运行特性及制定相应的运行策略,挖掘供热机组节能减排和调峰能力,以实现机组安全稳定供能和高效节能运行。本文对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不同时期运行策略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热电联产机组不同供热方式,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分析模型、变工况计算模型和负荷分配模型。以某600MW亚临界机组为案例,基于Ebsilon模拟软件搭建高背压供热机组热力系统模型。采用拟合法建立了乏汽焓值修正模型,并结合热力系统模型和乏汽焓值修正模型,给出修订后机组的负荷特性区间,为后续变工况分析提供负荷调节范围。针对案例地区供热热网边界条件,分析不同热负荷分配下机组供热能耗变化规律,给出供热季高背压余热供热与抽汽耦合的梯级供热系统运行策略。进行不同背压下供热机组变工况性能分析,获得不同环境温度下,高背压供热机组最佳运行背压,确保对应的供热能耗最低。总结热电联产系统承担不同电负荷下机组发电煤耗变化规律,以消耗总燃料量最低为优化目标,分析各台机组煤耗微增率随负荷的变化情况。按照等微增率法则进行两台机组间电负荷最优分配,根据总电负荷需求变化,给出两台机组的运行策略,实现总燃料消耗量最小。分析热电联产系统供热季调峰性能。结果表明机组增加调峰能力时,需要适当牺牲经济性。在机组参与深度调峰时,给出高背压机组最佳运行背压和联产供热系统最佳运行策略,为高背压供热机组调峰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孙鹏洋[8](2021)在《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热力学中,能耗分析评估方法主要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热效率法和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或熵分析方法。在文献阅读与查找过程中,发现对于能耗的研究,业内已经较为深入,但是有关于燃料单耗时序变化分析的研究还较少,这是因为供热负荷随时间的变化很难把握,所以很难精确掌握燃料单耗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想对机组供热过程的燃料单耗和第二定律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使得能够较为清楚的了解到典型日各个时刻供热机组的单耗变化情况和能量利用效率情况,以能耗变化情况为基础,及时调整机组各个参数和运行状态,以及分析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现代节能原理一书中的单耗分析理论、(?)分析和热电联产机组单耗分析方法及能效评估方法。具体的研究过程,主要是对供热区域热负荷预测方法和几种类型的热电联产机组进行分析对比,选定适合本文研究的机组式型与供热负荷预测方法,然后基于气象状况,利用选定的面积热指标法对指定区域的供热负荷需求量进行预测计算,并将热负荷变化通过温度这一参数,与时间变化联系起来,得到热负荷与时刻的相关关系。然后使用不同时刻供热区域所需热负荷这一自变量,对选定的抽凝式机组的燃料单耗以及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进行计算,得到他们之间的变化关系。之后针对冬季(供暖季)热量需求大的现状,提出了了光轴改造方案,并计算改造后的整个机组的单耗情况和燃料第二定律效率,与未改造的机组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还对极端天气下的机组供热燃料单耗和第二定律效率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一系列应对极端天气的方法措施。在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运行模式下,供热与发电往往无法达到最适配的状态,此时无论是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还是供电效率,水平都不高。于是本文分析了几种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运行的措施,对于机组的整体性节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最终计算得到,在设计工况下,典型日热负荷与机组的供热燃料单耗成反相关,与机组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成正相关。且典型日中,供热燃料单耗最高约为23.43kg/GJ,发生在下午两点左右,此时针对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0.517左右。供热燃料单耗最低为22.06 kg/GJ左右,发生在凌晨2点左右,此时针对燃料供热第二定律效率0.585左右,较最低约高7个百分点。在极端低温情况下,机组出现即使全部抽汽,抽汽量不足以供给热负荷的情况,此时必须采取其他锅炉供热或者电加热等方式补给。在温度较高的极端天气下,经分析计算,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较典型日降低约10个百分点,此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采用增设蓄热系统的方式,则可以保证一定水平的机组供热量,维持一定水平的燃料的供热第二定律效率,也可以使机组更好地参与电网调峰。
方旭,彭雪风,张凯,马敬邦,赵瑞祥,王金星[9](2021)在《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冷端余能供热改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比例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嵌入提高了对燃煤机组调峰能力的要求。在居民供暖需求量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热电联产系统冷端余能供热改造可有效缓解系统调峰能力不足和供热量不够的问题。介绍了高背压、热泵余热回收及低压缸"零出力"3种供热改造方式。通过具体改造实例对高背压供热改造方案进行了评估;以吸收式热泵为主,介绍了热泵余热回收供热改造原理并分析了其性能参数;以切除低压缸进汽、光轴改造为例,介绍了低压缸"零出力"供热改造方式的特点。总结了3种供热改造方式的适用情况,以期为后续的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冷端余能供热改造提供参考。
张彦鹏,郑威,祝令凯,李思,李苏生,商攀峰,刘军,劳金旭[10](2021)在《背压对抽凝机组热耗率的修正计算》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环保和压减燃煤压力日趋增大,火电的开机占比和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导致汽轮机组长时间处于偏离各设计参数状态下低负荷运行的现状。汽轮机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负荷、循环水参数等都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会对背压产生影响,而背压又是影响热耗率的重要参数之一。针对背压变化对抽汽凝汽式汽轮机热耗率不能直接进行修正计算的问题,提出一种将抽凝机组分为供热循环和凝汽循环的修正计算方法。该方法可较为简便地计算出背压对抽汽凝汽式汽轮机热耗率的影响,从而为抽汽凝汽式汽轮机经济运行提供指导。
二、SKODA200MW凝汽式汽轮机改造为供热式汽轮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KODA200MW凝汽式汽轮机改造为供热式汽轮机(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轮机低真空供热改造技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改造具体案例与改造难题分析 |
2.1 改造具体案列 |
2.2 改造难题 |
3 改造过程具体实施 |
3.1 本体改造 |
3.2 调节保护系统 |
3.3 附属系统 |
3.4 低真空供热式汽轮机的运行方式 |
4 改造后经济效益 |
5 结论 |
(2)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乏汽外引高背压供热系统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组概况 |
2 系统改造原理与方法 |
2.1 改造原理 |
2.2 改造方法 |
3 系统运行调整 |
3.1 主要设备运行调整 |
3.2 系统运行方式及调整方法 |
3.2.1 增汽机未投运方式 |
3.2.2 增汽机投运方式 |
3.2.3 间接空冷及循环水系统运行调整 |
3.3 系统运行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3.3.1 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
3.3.2 其他问题及解决措施 |
4 改造效果分析 |
5 结语 |
(5)300MW空冷机组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的热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目前热电厂供热运行方式概述 |
1.2.1 抽汽供热 |
1.2.2 高背压供热 |
1.2.3 抽汽与高背压双机组联合供热 |
1.2.4 热泵供热 |
1.2.5 NCB式机组(凝汽抽汽背压式机组)供热 |
1.3 热电厂热电联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热电联产热力系统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研究机组介绍 |
2.3 热电联产系统模型的建立 |
2.3.1 建模所使用的基准工况选择 |
2.3.2 建模所使用的参数计算 |
2.4 热电联产系统建模可用性验证 |
2.5 直接空冷系统建模 |
2.5.1 对象直接空冷凝汽器系统参数 |
2.5.2 直接空冷凝汽器系统参数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电联产机组不同运行方式热经济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机组运行方式设计 |
3.2.1 抽汽式热电联产机组 |
3.2.2 高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 |
3.2.3 抽汽式与高背压式双机组联合供热机组 |
3.2.4 机组供热运行的可行性判断 |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1 供回水温度为75/50℃时运行经济性分析 |
3.3.2 供回水温度为80/55℃时运行经济性分析 |
3.3.3 供回水温度为85/60℃时运行经济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电联产机组运行背压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设计运行工况 |
4.3 热经济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塔式光热电站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太阳能热电联供机组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塔式太阳能集热场建模 |
2.2.1 定日镜场建模 |
2.2.2 吸热器模型 |
2.3 汽轮机建模 |
2.4 回热加热器建模 |
2.5 变工况计算方法及步骤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阳能热电联供机组简介及集成方案 |
3.1 引言 |
3.2 案例系统构成简介 |
3.2.1 汽轮机组 |
3.2.2 集热场模拟 |
3.3 蓄热系统运行逻辑 |
3.4 环境参数 |
3.4.1 所选地区的太阳辐照强度 |
3.4.2 气温及其对应的单位面积供热热负荷 |
3.5 集成方案及系统运行逻辑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倍数及蓄热时长优化及案例分析 |
4.1 引言 |
4.2 太阳倍数及蓄热时长优化 |
4.3 系统最低LCOE分析 |
4.4 案例计算 |
4.4.1 系统的年性能 |
4.4.2 供热面积优化 |
4.4.3 热电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调峰性能与负荷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热电联产技术发展历程 |
1.2.2 热电联产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3 热电联产机组调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单耗理论的热电联产机组性能分析方法 |
2.1 高背压热电联产供热基本原理 |
2.2 高背压供热机组热力学建模 |
2.2.1 高背压供热机组计算模型 |
2.2.2 高背压余热供热与抽汽耦合的梯级供热系统计算模型 |
2.3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能耗评价方法 |
2.3.1 能(?)关系 |
2.3.2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电联产(?)分析评价方法 |
2.4 热电厂单元机组电热负荷优化分配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背压供热机组运行分析 |
3.1 高背压梯级供热系统负荷特性 |
3.1.1 高背压乏汽供热与抽汽耦合梯级供热系统 |
3.1.2 热网边界条件 |
3.1.3 热电联产机组负荷特性 |
3.2 高背压供热机组低负荷运行安全特性分析 |
3.2.1 低压缸最小安全流量 |
3.2.2 高背压机组低负荷安全特性 |
3.3 高背压机组低压缸排汽焓值修正 |
3.3.1 低压缸排汽焓值计算方法 |
3.3.2 高背压机组低压缸排汽焓值修正 |
3.3.3 高背压机组热电负荷特性区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背压供热机组电热负荷分配研究 |
4.1 不同环境温度下系统热负荷分配研究 |
4.1.1 供热季系统热负荷分配 |
4.1.2 系统供热能耗分析 |
4.2 梯级供热系统电负荷优化分配方法 |
4.2.1 热电联产机组运行煤耗分析 |
4.2.2 电负荷优化分配目标 |
4.2.3 等微增率法进行电负荷优化分配 |
4.3 系统电负荷分配 |
4.4 高背压热电联产系统调峰运行策略 |
4.4.1 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能力 |
4.4.2 梯级供热系统调峰性能分析 |
4.4.3 调峰需求下梯级供热系统运行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负荷预测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及单耗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热力学能耗分析方法 |
1.3.1 传统热力学分析方法 |
1.3.2 传统分析方法的弊端 |
1.3.3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理论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单耗时序分析 |
2.1 供热机组概述 |
2.1.1 背压式汽轮机 |
2.1.2 抽汽背压式汽轮机 |
2.1.3 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
2.2 热负荷预测方法 |
2.2.1 基于历史数据的外推法 |
2.2.2 数值模拟预测法 |
2.2.3 单位体积与单位面积热指标法 |
2.3 能量利用的单耗分析理论 |
2.3.1 能量利用的单耗分析模型 |
2.4 耗能产品的的(火用)分析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
2.4.1 电的比(火用)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
2.4.2 热产品的比(火用)及其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
2.5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及其单耗分析 |
2.5.1 供热过程的(火用)分析 |
2.5.2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的单耗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220MW热电联产机组能耗分析 |
3.1 吉林热电厂及其220MW机组概况 |
3.2 热负荷计算方法 |
3.3 220MW机组单耗时序分析 |
3.3.1 设计工况计算 |
3.3.2 改变抽汽参数对单耗的影响 |
3.3.3 极端气温下的单耗分析 |
3.3.4 光轴供热改造单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 |
4.1 火电机组调峰方式简介 |
4.1.1 启停两班制调峰 |
4.1.2 低速旋转热备用调峰方式 |
4.1.3 少蒸汽无负荷调峰方式 |
4.1.4 低负荷调峰方式 |
4.2 带蓄热装置的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运行 |
4.3 电加热系统参与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运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冷端余能供热改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背压供热改造 |
1.1 原理介绍 |
1.2 研究状况 |
1.3 方案评估 |
2 热泵余热回收供热改造 |
2.1 原理介绍 |
2.2 研究现状 |
2.3 性能评估 |
3 低压缸“零出力”供热改造 |
3.1 改造原理 |
3.2 研究现状 |
3.3 性能评估 |
4 结束语 |
四、SKODA200MW凝汽式汽轮机改造为供热式汽轮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轮机低真空供热改造技术的分析[J]. 郝晶. 清洗世界, 2021(10)
- [2]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乏汽外引高背压供热系统改造分析[J]. 俎海东,魏超,焦晓峰.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21(04)
- [3]600MW超临界机组抽汽供热改造在工业供热中的应用分析[D]. 刘永.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首阳山电厂再热热段抽汽供热改造及应用[D]. 郭斌.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300MW空冷机组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的热经济性分析[D]. 黄泳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塔式光热电站热电联供系统性能研究及优化[D]. 刘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调峰性能与负荷分配研究[D]. 张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供热机组供热燃料单耗的时序分析[D]. 孙鹏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燃煤热电联产系统冷端余能供热改造研究进展[J]. 方旭,彭雪风,张凯,马敬邦,赵瑞祥,王金星. 华电技术, 2021(03)
- [10]背压对抽凝机组热耗率的修正计算[J]. 张彦鹏,郑威,祝令凯,李思,李苏生,商攀峰,刘军,劳金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