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定产品可靠性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子丰[1](2021)在《基于物元理论的公安情报产品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维燕[2](2021)在《基于应力松弛的弹用电磁继电器贮存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汤仲训[3](2021)在《桥梁水下结构检测与评定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桥梁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水下结构的正常使用对桥梁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桥梁水下结构所处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导致的水下结构变位、承载力下降或损伤造成桥梁毁坏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国关于桥梁水下结构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晚,其检测和评估工作更是匮乏,难以很好地用于工程实践。因此提出一套针对桥梁水下结构的检测和评定体系对于保障桥梁结构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桥梁水下结构检测和评估工作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总结了常见桥梁水下结构病害,将水下结构病害划分为水下混凝土表观病害、水下钢材料表观病害、基础冲刷病害、基础变形病害,并从施工、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各类病害的成因。详细介绍几种桥梁水下结构检测方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2、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开展了桥梁水下结构病害标度的量化研究。建立桥梁水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选取桥梁水下结构典型病害,确定典型病害在不同的量化参数情况下对桥墩、桩基础、扩大基础承载能力的影响大小。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相关评定规范,建立基于剩余承载能力的病害标度评定标准,为现有规范的完善和补充提供参考。3、在病害检测、标度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桥梁水下结构技术状况评定研究。介绍几种现有的桥梁技术状况评估方法,并重点阐述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桥梁水下结构评估模型,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结合桥梁水下结构构件、部件的技术状况评定模型,完成桥梁水下结构技术状况的评定。4、以灵昆大桥水下结构检测和评定工程为依托,根据检测成果,运用本文提出的评估方法完成灵昆大桥水下结构技术状况评定,确定灵昆大桥水下结构的技术状况等级,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评估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李柳竺[4](2021)在《基于服务化视角的K公司制造部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李赛[5](2021)在《飞机机翼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蔡伟[6](2020)在《群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在FAST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的研究是当前各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跨多学科的极大或极小的复杂系统工程。复杂系统工程在经济或科技发展中往往处于重要地位,有着较高的可靠性要求;这些系统多数处于研制、开发阶段,可借鉴的经验极少,在试验和投产初期故障较多;系统运行中有较详实的现场记录,但如何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做深入研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基于研究团队前期在大型工程运输车辆、桥梁架设装备、冶金行业液压系统领域所展开的创新设计和可靠性研究工作,在给出群系统的定义、性质、分类的基础上,建立群系统基本理论体系,分析其功能实现过程,构建群系统可靠性工程方法,并在FAST射电望远镜可靠性工程中进行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给出了群系统、子系统和族系统概念和分类标准;从群系统集合性角度确定了群系统的数学符号、矩阵构造和图像呈现方法;提出系统同态概念,结合同态系数及计算方式,给出了同态分析的过程,建立了群系统同态判定标准;给出了在群系统理论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的设计方法、可靠性工程、运行管理、反馈体系及应用探索等内容。(2)从群系统的功能性角度分析了影响群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要素及判断关键影响因素的方法,指导群系统的运行维护;基于目标导向的基本思想,提出了采用k-均值聚类的族系统划分方法,并分析了族系统数量的选择和评价指标计算;提出了群系统数据采集、处理和可视化方法;总结了子系统协调控制的形式及方法;给出了群系统的结构模型、系统合作协议的形式。(4)构建了群系统可靠性框图和模糊马氏退化数学模型表述形式,分析了群系统中的子系统间的可靠性逻辑关系,归纳出群系统的“三化两性”可靠性设计准则,设计了群系统的AGREE可靠性分配、降额设计和冗余可靠性设计方法,运用Duane模型和AMSAA模型完成了群系统可靠性增长分析,提出了基于阈值选择的群系统动态寿命预测方法,制定了群系统可靠性管理措施。(5)分析了FAST射电望远镜群系统的结构,采用python编程语对FAST健康监测数据进行了清洗及可视化,在分析了液压促动器单个系统的原理及构成基础上,开展了增长试验,建立了FAST液压促动器群系统可靠性模型,依托相关监测数据对可靠性模型进行验证,提出模型优化方案并进一步展开应用,根据可靠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FAST射电望远镜的运维策略,保障FAST的科学观测与安全高效运维。对一类具有典型可归纳特点的复杂系统的特点、性质、概念、体系、功能和可靠性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群系统基本概念、性质及分类,研究了基本的描述研究方法及理论内容,分析了功能实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数据挖掘、协调控制、评价反馈等相关内容,提出了群系统可靠性工程方法并在FAST射电望远镜可靠性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陈卓[7](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修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客流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保障运营安全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第一要务,其中,各设备的稳定运行是保障运营安全和运营品质的前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主要采用故障维修和定期维修相结合的维修策略,但存在设备可靠度低、维修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对设备维修策略展开深入研究,为城轨设备构建维修方式体系,引入分类决策思想,选择维修方式并制定相应维修周期,实现设备维修管理个性化,提高设备维修管理水平。维修方式决策是设备维修策略优化的首要工作,本文首先梳理了各维修方式间内部特性联系,建立了设备的维修方式体系,在原有定期维修、故障维修的基础上引入基于状态的维修,并根据定义将其细化为计划维修和预测维修。在此基础上,根据设备特性采用分类决策的思想为设备选择维修方式,选取设备故障类型、设备故障影响、相对维修成本、故障可维修度、参数提取度5个特性作为分类指标,利用层次聚类的方法对设备进行分类,再根据各维修方式的适用性构建维修方式逻辑决断模型,为不同类型设备选择维修方式。在维修周期制定方面,基于设备分类结果,针对定期维修设备,以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为研究对象,采用尝试-误差法的思想确定设备的故障概率分布模型,包括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分布参数、利用K-S检验方法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挑选拟合优度最高的理论分布模型作为设备故障概率分布模型,并根据可靠性特征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设备的定期维修周期。针对计划维修设备,通过对设备故障次数的统计分析,发现电子设备的故障与温度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将温度引入设备故障概率分布模型之中,对于不同温度水平的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数据分别拟合概率分布函数,采用多项式曲线拟合方法确定温度和概率密度函数中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将此关系代入概率密度函数中得到一定温度水平下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根据不同季节的平均气温利用可靠度为计划维修设备制定可变维修周期;针对预测维修设备,从设备状况、使用环境和维保水平三方面分析设备故障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生存分析理论,以工作日、故障模块、故障闭环时间、温度、湿度为协变量建立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的设备故障预测模型,定量分析各协变量的对设备故障的影响程度,并得到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故障概率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达到预测设备故障的目的。对设备维修策略的深入研究,能够合理的优化设备的维修周期,显着提高设备的维修管理水平。
李婉秋[8](2019)在《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陆地水是水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测定区域陆地水时空变化及其负荷形变,对于揭示陆地水循环、理解地壳非线性运动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建立和维持区域高精度地球参考框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测量数据具备了多元化及高精度的特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因其精度高、实时以及全天候的优势已成为监测地壳运动变化的重要手段。地壳运动非线性变化主要反映了非潮汐海洋负载、大气负载、水文负载以及冰川均衡调整等地球物理效应的综合作用,从GNSS大地高非线性变化时序中扣除大气与非潮汐海洋负荷效应后,可利用残余时序研究陆地水负荷。陆地水负荷运移引起地球重力场随时间的演变,基于时变重力场与地表质量变化的物理机制,可对陆地水及其负荷形变进行定量反演。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及 GRACE-FO(GRACE-Follow On)的时变重力场模型为连续监测区域地表质量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研究融合GNSS和GRACE数据监测区域陆地水负荷形变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地球物理模型和实测资料分析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负荷形变时空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回顾了 GRACE卫星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评述了重力场模型与GNSS反演陆地水及其负荷形变的方法和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 GRACE和GNSS数据在反演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指出了滤波方法、泄漏误差是影响GRACE反演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GNSS反演模型的观测量精度是提高GNSS反演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阐述了联合反演方法在水负荷形变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2、介绍了 GRACE反演水储量变化及负荷形变计算的基本理论。研究了 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的球谐系数法;比较分析了单一滤波法与组合滤波法对南北条带噪声的处理效果;给出区域时变重力场提取算法计算公式;描述了冰川均衡调整的物理机制,对于GIA效应采用ICE-5G模型改正;完整推导了不同性质地球参考框架一阶负荷勒夫数的转换关系式。3、验证了 GRACE泄漏误差改正方法并进行应用分析。完整地推导了基于大尺度流域水储量泄漏误差改正的三次滤波核函数法理论公式,利用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验证新算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于偏差修正法、乘法修正法、尺度因子法估算的时间序列,其泄漏误差改正精度RMS分别提高了 15%、37%、35%,与WGHM水文模型和三峡水库蓄水实测资料吻合较好。采用尺度因子方法定量反演小尺度区域水储量变化,以关中地区为例,尺度因子改正后GRACE泄漏误差减小了 8%,反演结果与实测地下水水位及降水资料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采用正向建模方法定量估算中长空间尺度水储量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正后的信号精度提高了近30%,以青藏高原为例恢复其泄漏信号之后的陆地水储量变化与WGHM结果比较接近,低频域的信号能量显着增强。4、系统研究了基于奇异谱分析的GNSS时序处理优化方案,包括GNSS时序粗差探测、高程方向时序降噪、数据插值及信号提取四个方面。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插值方法,SSA迭代插值法的插值精度最高,在高程方向的插值精度均优于5mm,随着时序缺失数据的增多该方法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相比小波变换与快速傅里叶变换,SSA滤波法分离时序信号与噪声的效果最优,与真实值最为接近;相比最小二乘拟合法,利用SSA方法获取的GNSS序列周期项信号时间序列更为准确,与改正泄漏误差及GAC影响后的GRACE形变结果其相关系数可达到0.7以上;扣除GRACE质量负荷项后,相同测站的WRMS值也随之降低,陆地水负荷对GNSS高程方向序列的贡献率在1.6%~17%范围内。5、提取了 GNSS数据降尺度特征并精化GNSS反演模型观测量。提出了基于多通道奇异谱分析的GNSS数据降尺度方法,用于改善反演模型观测量精度与局部高频信号影响。分析38个CORS基准站的高程方向时序结果表明:MSSA方法重构的时间序列精度普遍高于FFT多周期重构法,92%的测站采用MSSA方法重构之后其精度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精度提升了 2.01%~16.89%。采用移去恢复方法优化了大气负荷与海平面变化负荷影响的计算过程,减小了原始格网数据在进行球谐展开时产生的截断误差,结果表明:大气负荷对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最大可达12.4mm、海平面变化负荷引起测站垂直位移最大值约为±3mm。6、验证了 GNSS高程方向位移监测区域水储量变化的方法可靠性。对于反演模型构建,按附有约束条件的方法解决了法方程秩亏的问题,避免了正则化方法中岭参数选取的困难,提高了计算效率;细致分析了反演模型中的积分半径选择与边界尺度扩充等问题;依托地壳负荷弹性形变理论,获取了 GLDAS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以此评估GNSS多次迭代反演算法的稳定性,其结果显示:对于测站点位密集的区域,反演结果与模拟信号比较吻合,而对于点位稀疏的局部地区信号偏差相对较大,在距离基准站覆盖范围较远的四周区域,其结果明显偏离模拟信号。说明了 GNSS高程方向位移反演方法的稳定性与基准站点的密集程度有关;相比于直接解算法,多次迭代反演结果与模拟信号局部特征一致性较好,有效验证了多次迭代反演方法的稳定性;进一步揭示了 GNSS反演的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垂直负荷形变时空特征,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了与GRACE监测结果的时空共性。7、研究了融合GNSS与GRACE数据监测区域陆地水负荷形变的方法。联合反演结果显示了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位移形变量约为-12mm~12mm。在2015~2017年的每年1月至3月陆地水负荷迁移驱动地表产生向上位移;每年5月、7月、8月地表在陆地水负荷作用下产生向下位移;相比单一监测手段,联合反演后研究区信号产生了新的变化,在远离CORS站覆盖区的边界处出现了相对理想的物理信号,弥补了 GNSS反演在积分远场的不足;地表垂直位移变化较大的区域集中在CORS站覆盖范围,主要反映了 GNSS结果的信号特征,空间信号分布相比GRACE结果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为了验证联合反演方法相比GNSS反演的优越性,推导了 Mascon等效水高转换成Mascon形变位移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得到的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与Mascon形变解吻合较好。8、利用CSR、JPL、GFZ三家机构的GRACE-FO时变重力场模型揭示了近10个月我国陆地水储量随时间演变的时空特征;提出利用改进的Hard模型与PREM模型分析区域地球结构差异对GRACE-FO反演我国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60阶径向勒夫数的相对差异接近4.27%,前60阶垂直负荷形变最大差异位于云南一带的澜沧江流域地区,幅值约达到0.7mm/a。构建了预测GRACE与GRACE-FO衔接期水储量变化的SSA迭代方法。分析我国6个实验区水储量在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等时间尺度上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几乎都高于ARMA模型,预测趋势与Mascon解、GLDAS模型以及GRACE-FO结果整体相一致。
高筱卉[9](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肖琛亮[10](2019)在《水灾后黄土地区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文中认为砌体结构在我国黄土地区分布极为广泛,但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特点与结构构造形式,导致水灾发生后建筑物结构常受损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害。为消除这一安全隐患,采取合理、高效的方式,对砌体结构进行检测评定显得尤为迫切。而当前,这一地区砌体结构安全性的检测评定,仍不加区别地纳入常规民用建筑范畴内,未考虑“水灾”这一灾害特殊的致灾机理与破坏特点,给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砌体结构安全性快速检测为手段,以提炼水灾后砌体结构安全性主要影响因子为基础,通过创新完善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展开对水灾后黄土地区砌体结构的安全性评定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安全性评定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水灾后砌体结构性能退化研究、结构检测流程研究及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总结出现有水灾后砌体结构检测评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忽略了水灾的致灾特点、评定标准划分不清晰、未考虑结构整体性等缺陷。(2)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内容的研究。首先对现有评定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及相关研究查询,对砌体结构安全性评价内容进行了完善,二者构造出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并采用主客观相结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3)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的研究。通过分析各个评定方法优缺点,选定灰色定权聚类法为本文评定的方法。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标准按照构件、子单元、评定单元三个层级依次展开;然后分别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构造出各指标灰类的白化权函数,并构造出各指标的评定矩阵;最后根据灰色聚类评定矩阵得到各层次的结构安全性评定结果。(4)实例分析研究。通过分析项目概况及对现场检查检测数据进行计算研究,采用基于灰色定权聚类评价方法的模型,对选定的水灾后砌体结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定。并通过分析灰色定权聚类评价法得到的评定结果,与原有评定结果对比分析,最终验证结构模型的适用性。
二、评定产品可靠性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定产品可靠性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3)桥梁水下结构检测与评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桥梁水下结构检测研究现状 |
1.3.2 桥梁结构承载力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3 桥梁结构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桥梁水下结构病害分类及检测方法 |
2.1 桥梁水下结构常见病害及成因 |
2.1.1 水下混凝土表观病害 |
2.1.2 水下钢材料表观病害 |
2.1.3 基础冲刷病害 |
2.1.4 基础变形病害 |
2.2 桥梁水下结构病害检测方法 |
2.2.1 水下摄影 |
2.2.2 水下探摸和磁膜探伤 |
2.2.3 水下机器人 |
2.2.4 水下成像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水下结构病害标度量化研究 |
3.1 混凝土剥落、露筋对桥墩承载力的影响 |
3.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2 桥墩混凝土剥落、露筋的模拟 |
3.1.3 计算结果分析 |
3.2 冲刷深度对摩擦桩承载力的影响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桩基冲刷深度的模拟 |
3.2.3 计算结果分析 |
3.3 基础冲刷、掏空对扩大基础承载力的影响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2 扩大基础基底掏空的模拟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基于剩余承载力的病害评定标准 |
3.4.1 基于剩余承载力的评定方法 |
3.4.2 基于剩余承载力的病害标度划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水下结构技术状况评定研究 |
4.1 桥梁技术状况评估方法 |
4.2 层次分析法 |
4.2.1 建立递阶层次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权重确立及一致性检验 |
4.3 桥梁水下结构评估模型 |
4.3.1 层次模型的建立 |
4.3.2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桥梁水下结构技术状况评分计算 |
4.4.1 构件技术状况评分 |
4.4.2 部件技术状况评分 |
4.4.3 桥梁水下结构技术状况评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梁水下结构检测评定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检测内容及方法 |
5.3 检测成果 |
5.3.1 水生物调查及结构几何尺寸复核 |
5.3.2 水下结构病害检测 |
5.3.3 基础及河床冲刷测量 |
5.4 技术状况评定 |
5.4.1 构件划分数量统计 |
5.4.2 桥墩技术状况评定 |
5.4.3 基础技术状况评定 |
5.4.4 桥梁水下结构技术状况评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 |
致谢 |
(6)群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在FAST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系统科学起源与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系统科学研究现状 |
1.3.2 复杂系统理论及方法 |
1.3.3 可靠性工程研究现状 |
1.3.4 复杂系统及可靠性问题总结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群系统理论研究 |
2.1 群系统、子系统与族系统 |
2.1.1 群系统cluster-system |
2.1.2 子系统sub-system |
2.1.3 族系统family-system |
2.1.4 群系统实例分析 |
2.2 群系统的分类 |
2.2.1 宏观与微观群系统 |
2.2.2 固定、递增与递减群系统 |
2.2.3 主观群系统 |
2.3 群系统的集合性 |
2.3.1 符号声明 |
2.3.2 矩阵构造 |
2.4 系统的同态 |
2.4.1 同态判断 |
2.4.2 初等变换 |
2.4.3 同态分析 |
2.5 理论扩展内容 |
2.5.1 群系统设计方法 |
2.5.2 群系统可靠性工程 |
2.5.3 群系统运行管理 |
2.5.4 评价反馈体系 |
2.5.5 群系统应用扩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群系统功能实现 |
3.1 群系统的功能性 |
3.2 功能影响要素 |
3.2.1 主观要素 |
3.2.2 客观要素 |
3.2.3 影响要素识别 |
3.3 族系统划分 |
3.3.1 基本思想 |
3.3.2 划分方法 |
3.3.3 族系统数量 |
3.3.4 分族结果评价 |
3.4 数据挖掘 |
3.4.1 数据的意义与内涵 |
3.4.2 数据采集方法 |
3.4.3 数据处理方法 |
3.4.4 数据可视化 |
3.5 协调控制 |
3.5.1 硬连接 |
3.5.2 软连接 |
3.5.3 同步控制 |
3.6 结构模型与系统协议 |
3.6.1 结构模型 |
3.6.2 系统合作协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群系统可靠性工程 |
4.0 群系统的复杂性 |
4.1 群系统可靠性模型 |
4.1.1 可靠性框图 |
4.1.2 可靠性逻辑关系 |
4.1.3 可靠性数学模型 |
4.2 群系统可靠性设计 |
4.2.1 可靠性设计准则 |
4.2.2 可靠性设计方法 |
4.3 群系统可靠性增长 |
4.4 群系统寿命预测 |
4.4.1 阈值选择 |
4.4.2 动态寿命预测 |
4.4.3 与传统方法对比 |
4.5 群系统可靠性管理 |
4.5.1 可靠性计划 |
4.5.2 可靠性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FAST液压促动器群系统可靠性工程 |
5.1 FAST群系统结构构建 |
5.1.1 FAST系统结构 |
5.1.2 群系统结构 |
5.2 数据可视化处理 |
5.2.1 数据清洗 |
5.2.2 可视化处理 |
5.3 FAST液压促动器群系统寿命预测 |
5.3.1 液压促动器原理 |
5.3.2 液压促动器群系统分析 |
5.3.3 促动器群系统寿命预测 |
5.4 可靠性增长试验 |
5.4.1 可靠性增长试验台 |
5.4.2 可靠性增长试验 |
5.5 可靠性模型与应用 |
5.5.1 群系统可靠性模型 |
5.5.2 可靠性模型验证 |
5.5.3 FAST射电望远镜运维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维修方式决策 |
1.2.2 定期维修周期 |
1.2.3 基于状态的维修 |
1.3 研究内容 |
1.4 总体技术路线 |
1.4.1 技术路线 |
1.4.2 总体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城轨设备维修方式决策 |
2.1 概述 |
2.2 基于状态的城轨设备维修方式 |
2.3 层次聚类优化的城轨设备分类 |
2.3.1 城轨设备分类指标体系 |
2.3.2 基于层次分析的设备特性研究 |
2.3.3 城轨设备聚类模型 |
2.4 城轨设备维修方式适用性决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备定期维修策略优化 |
3.1 概述 |
3.2 故障分布模型可靠度特征量及常见概率分布 |
3.2.1 故障分布模型可靠度特征量 |
3.2.2 设备故障常见概率分布函数 |
3.3 定期维修设备故障分布模型方案比选 |
3.3.1 设备故障分布模型建立方案 |
3.3.2 基于尝试-误差法的设备定期维修故障分布类型确定 |
3.4 定期维修设备故障分布模型建立 |
3.4.1 故障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
3.4.2 拟合优度K-S检验 |
3.5 基于可靠度的定期维修周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状态的设备维修策略优化 |
4.1 概述 |
4.2 城轨设备计划维修策略优化 |
4.2.1 可变维修周期 |
4.2.2 基于多项式拟合的设备计划维修条件概率密度模型建立 |
4.2.3 计划维修周期制定 |
4.3 城轨设备预测维修策略优化 |
4.3.1 设备故障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变量提取 |
4.3.2 预测模型生存分析要素研究 |
4.3.3 多因素分析故障预测模型建立 |
4.3.4 预测模型比例风险假定检验 |
4.3.5 预测模型回归系数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设备分类决策 |
5.1.1 分类设备选取 |
5.1.2 设备聚类 |
5.1.3 维修方式决断 |
5.2 定期维修周期制定 |
5.3 计划维修周期优化 |
5.4 预测维修策略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科研经历与论文发表情况 |
(8)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GRACE反演水储量变化及负荷形变计算的基本理论 |
2.1 地球重力场基本理论 |
2.2 时变重力场球谐系数反演方法 |
2.3 空间滤波方法 |
2.4 区域时变重力场信号提取方法 |
2.5 冰川均衡调整GIA改正 |
2.6 地壳负荷弹性形变理论 |
2.7 地球参考框架统一 |
2.8 本章小结 |
3 GRACE泄漏误差改正方法与应用分析 |
3.1 基于小尺度区域的尺度因子法 |
3.2 基于中长空间尺度的正向建模法 |
3.3 基于大尺度流域的三次滤波核函数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GNSS高程方向时序处理方法 |
4.1 奇异谱分析方法 |
4.2 GNSS高程方向时序降噪 |
4.3 GNSS坐标时序插值 |
4.4 GNSS高程方向时序信号提取 |
4.5 本章小结 |
5 GNSS高程方向位移监测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方法 |
5.1 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基本理论 |
5.2 GNSS数据处理 |
5.3 基于多通道奇异谱分析的GNSS时序降尺度方法 |
5.4 环境负荷形变场精化 |
5.5 附有约束条件的GNSS反演水储量模型构建 |
5.6 多次迭代反演方法可靠性评估 |
5.7 GNSS与GRACE监测的地表质量迁移时空特征 |
5.8 本章小结 |
6 融合GNSS与GRACE数据的水负荷形变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
6.1 联合反演方法 |
6.2 联合反演的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 |
6.3 与Mascon垂直位移比较 |
6.4 GRACE-FO数据反演我国陆地水储量变化 |
6.5 地球结构对GRACE-FO估算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的影响 |
6.6 GRACE与GRACE-FO衔接期水储量预测方法与初步应用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和主题 |
1.2 现状和不足 |
1.3 范围和角度 |
1.4 设想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结果和意义 |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
2.1 术语 |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
2.3 理论基础 |
3 SC教学设计模式 |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
3.2 通用模式 |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
3.6 总结 |
4 SC大学教学方法 |
4.1 问题与方法 |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
4.4 合作学习方法 |
4.5 通识学习方法 |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
4.7 积极讲座法 |
5 简要总结 |
5.1 背景与目标 |
5.2 理论与方法 |
5.3 基本内容 |
5.4 主要创新 |
5.5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
(10)水灾后黄土地区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
2 水灾后黄土地区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基础 |
2.1 水灾后砌体结构性能退化研究 |
2.1.1 洪水基本分类 |
2.1.2 洪水的冲击作用研究 |
2.1.3 洪水的浸泡作用研究 |
2.1.4 水中有害物质对结构的影响研究 |
2.2 水灾后结构安全性检测理论研究 |
2.2.1 检测的原则 |
2.2.2 检测的流程优化 |
2.2.3 检测方法及技术要点研究 |
2.3 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研究 |
2.3.1 结构安全性评定依据 |
2.3.2 结构安全性评定原则 |
2.3.3 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水灾后黄土地区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 |
3.1 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 |
3.1.1 结构安全性评定层次的划分 |
3.1.2 结构安全性评定内容的总结 |
3.1.3 结构安全性评定内容的完善 |
3.2 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指标的来源 |
3.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赋权 |
3.3.1 赋权方法的选择 |
3.3.2 组合赋权法原理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水灾后黄土地区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 |
4.1 灰色定权聚类评定法 |
4.1.1 灰色定权聚类评定法适用性分析 |
4.1.2 灰色定权聚类评定法原理 |
4.2 水灾后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的构建 |
4.2.1 确定聚类的对象、指标和灰类数 |
4.2.2 指标灰类等级量化标准的重构 |
4.2.3 白化权函数的构建 |
4.2.4 聚类对象权重 |
4.2.5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确定 |
4.2.6 灰色聚类综合评定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现场检查结果处理 |
5.2.1 结构布置及细部构造 |
5.2.2 建筑物裂缝情况调查 |
5.2.3 建筑物沉降变形分析 |
5.2.4 地基基础情况调查 |
5.3 现场检测结果计算分析 |
5.3.1 砖强度 |
5.3.2 砂浆强度 |
5.3.3 构件保护层厚度 |
5.3.4 结构承载力校核验算 |
5.4 灰色定权聚类综合评定 |
5.4.1 检查检测数据汇总 |
5.4.2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建立 |
5.4.3 构件结构安全性评定 |
5.4.4 子单元结构安全性评定 |
5.4.5 鉴定单元结构安全性评定 |
5.5 评定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 相关基础数据分析的工程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评定产品可靠性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元理论的公安情报产品评估研究[D]. 吴子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基于应力松弛的弹用电磁继电器贮存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李维燕.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3]桥梁水下结构检测与评定体系研究[D]. 汤仲训.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4]基于服务化视角的K公司制造部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研究[D]. 李柳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飞机机翼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D]. 李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群系统基本理论及其在FAST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蔡伟. 燕山大学, 2020
- [7]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修策略研究[D]. 陈卓. 东南大学, 2020(01)
- [8]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D]. 李婉秋.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9]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水灾后黄土地区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D]. 肖琛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