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止咳灵、黄芩、白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止咳灵、黄芩、白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中药止痢灵、黄芩和苍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晓娜[1](2019)在《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随着临床使用增加,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发现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五年内检出率由0.46%攀升至5.27%,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课题对我院CRKP耐药现状及流行机制进行调查,明确其耐药基因型,并分析ST型,进一步选取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的菌株,观察耐药逆转作用,为中药防治耐药菌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我们拟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杆菌科细菌检出量,计算CRKP检出率,剔除同一病人重复菌株,复苏所选菌种,采用VITEC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重新进行菌种的鉴定及药敏结果的复核,用WHONET 5.6软件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采用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初步筛选金属酶表型,PCR和琼脂糖电泳检测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测定菌株间存在的亲缘关系。然后选取大肠杆菌EC600(对美罗培南敏感,利福平耐药)为受体菌,确定产KPC的CRKP作为供体菌,进行接合转移实验来探究耐药基因是否具有传播性,配制含2μg/ml MEM、100μg/ml利福平中国蓝筛选平板筛选接合子,统计其接合效率,同时将接合子连续进行传代培养,5天后,采用纸片法复核其对MEM的耐药情况,以探究接合质粒的稳定性。最后运用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CRKP,采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得黄连素对CRKP的MIC,选取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和CRKP共培养,用1%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阳性对照,培养24h、48h、72h后,用影印平板法将菌落分别影印至含2μg/ml MEM的中国蓝筛选平板和哥伦比亚血平板,对比确定消除率,探讨黄连素对CRKP耐药性逆转作用。结果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检出10222例细菌感染标本,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166例,占11.4%,非重复分离82例CRKP,82株CRKP菌株表现出较高耐药率,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或中介,仅对临床运用较少的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和磷霉素相对敏感。82株CRKP中有23株产ESBLs,比率为28.04%(23/82),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测得82株CRKP中产酶的有20株,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64株KPC阳性。MLST结果显示:ST11型最多,有21株。从中选取19株产KPC的CRKP菌株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有6株接合成功,占31.58%(6/19),在连续转种5天后仍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黄连素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0、3.1%和4.7%;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1.1%、4%和8.1%;空白对照组所有时间段质粒消除率均为零,从而排除质粒在复制中自行丢失的可能性。结论CRKP检出率逐年上升,是一个严重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我院分离的CRKP最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高水平耐药可合并其他如产ESBLs机制,不同科室分离出的CRKP多位点序列分型显示主要为ST11型,占63.6%,提示耐药菌在院内有一定的传播性。我院主要耐药基因型为KPC,部分KPC可通过质粒传播,虽然传播几率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耐药质粒具有遗传稳定性,中药黄连素对CRKP的MIC低,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并且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对CRKP的耐药性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实验研究发现逆转率没有SDS效果好,但SDS为化学试剂,不能用于临床。

彭苗苗[2](2017)在《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抗菌药物在畜牧业的广泛及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日益增强与流行,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加大了人类和动物细菌疾病的防控难度,而且还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许多数据显示我国大肠杆菌的耐药形势更为严峻,大肠杆菌耐药质粒、耐药基因及相关遗传机制有不少研究,但中药对其耐药性的消除方面缺乏细致深入的描述。本研究从病猪活体分离大肠杆菌,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耐药性较强的9株大肠杆菌,使用纸片法通过凝胶电泳质粒电泳图谱法对9株大肠杆菌的质粒进行检测,使用λDNA/HindⅢ作为marker建立标准曲线,从而计算出各大肠杆菌质粒条带的大小;使用PCR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和ParC、四环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结果显示:9株猪源大肠杆菌对18种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耐药数都在7耐以上,最高为13耐,其中7株大肠杆菌对10种或10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3株大肠杆菌对13种抗生素耐药;9株大肠杆菌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其中对氨苄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耐药率达到100%,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为88.9%,对多粘菌素B、大观霉素、链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较为敏感;9株大肠杆菌质粒谱型均不相同,谱型条带大小范围约为0.574×103 bp-19.065×103 bp,所有谱型中均有一个大小约为19.065 Kbp的条带,提示这些大肠杆菌的质粒具有遗传学上的同源性,这些大肠杆菌可能处于同一流行或拥有共同来源;9株大肠杆菌均检测出GyrA、ParC、TetA和TetB共4种耐药基因。使用改良的影印培养法研究七种中药在亚抑菌浓度下对9号大肠杆菌的消除作用,设置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组和空白组,在24 h、48 h和72 h三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各组的耐药消除率,各组的消除试验在每个时间点均做三次重复试验。在72 h的消除试验过后,分别对各中药消除子进行药敏试验、凝胶电泳检测质粒电泳图谱、PCR检测各消除子的耐药基因。研究结果显示:(1)七种中药消除组在三个时间点的消除率范围是0.9%-57.9%,不同中药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消除作用在24 h、48 h和72 h三个时间点均不相同。(2)六种中药耐药消除子恢复了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板蓝根耐药性消除子耐药表型未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中药消除试验后逆转为敏感的抗生素数量与中药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呈正比。(3)六种中药耐药消除子的质粒电泳图谱丢失1-5条质粒条带,黄柏耐药消除子的质粒电泳图谱未发生改变;丢失了大小约为574 bp的质粒条带的消除子均恢复了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说明大小约为574 bp的质粒条带与大肠杆菌对喹诺酮抗生素的耐药性有关;同时也表明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质粒密切相关。(4)七种中药的消除子均检测出GyrA、ParC和TetA三种耐药基因,七种中药的消除子均未检测到四环素耐药基因TetB;说明9号大肠杆菌的四环素耐药基因TetB被消除了,中药对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TetB具有消除作用。

刘心伟[3](2017)在《金银花水煎剂对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逆转体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金属β-内酰胺酶(简称金属酶,MBL)机制导致的亚胺培南耐药在河南省中医院2015年度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菌株中的流行情况,为院内感染防控提供依据。2.评估金属酶基因通过R质粒(R factor)进行水平传播的风险,丰富金属酶基因水平传播的相关研究理论。3.通过金银花水煎剂对PA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估其抑菌作用和对不同的PA临床分离株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MBL是否存在抑制作用。4.通过金银花水煎剂对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R质粒消除实验,评估其对R质粒消除作用,分析其耐药性逆转机制,丰富金银花逆转耐药菌株耐药性的相关研究理论。5.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比对,分析金银花质粒消除能力的强弱,为中草药抗感染治疗及防止耐药性水平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使用WHONET5.6软件分析河南省中医院2015年微生物实验室分离的PA临床分离株,初步了解2015年度的P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2.应用IPM-EDTA双纸片协同法(DDST)对IRPA进行金属酶表型筛选。3.利用梯度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金属酶表型筛选阳性的IRPA进行4种常见金属酶基因型(IMP、VIM、SPM、NDM)确证试验。4.利用质粒接合转移实验分析产金属酶IRPA的金属酶基因可否通过接合性R质粒进行金属酶耐药机制传播。5.通过R质粒消除试验分析金银花水煎剂对携带接合性质粒的IRPA在24h、48h和72h的消除率,并对金银花水煎剂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质粒消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金银花水煎剂在体外消除R质粒的能力。结果1.2015年度河南省中医院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248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送检),其中IRPA89株,占35.89%(89/248)。对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氨曲南分别为:75%、48.79%、66.53%、19.76%、32.66%、21.77%、30.24%、15.73%、35.89%、31.85%、23.79%、17.34%和39.52%。2.89株IRPA中共筛选出金属酶表型阳性菌株23株,阳性率为25.84%(23/89),基因型阳性23株,其中IPM型16株,VIM型7株,SPM和NDM-1型未检出。MBL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阳性菌株7株,其中IMP型7株,VIM型0株。3.亚胺培南敏感的PA株对金银花水煎剂的MIC为:120.96±1.42mg/ml;非产金属酶IRPA株对金银花水煎剂的MIC为:267.47±1.46mg/ml;亚胺培南耐药金属酶阳性IRPA对金银花水煎剂的MIC为:298.86±1.36mg/ml(以生药浓度计);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亚胺培南敏感的PA株与非产金属酶IRPA株和产金属酶IRPA对金银花水煎剂的MIC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5),而非产金属酶IRPA株和产金属酶IRPA对金银花水煎剂的MIC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312﹥0.05)。4.SDS和金银花水煎剂对金属酶阳性IRPA的R质粒的在24h、48h和72h平均消除率分别为0.24%,1.33%,1.09%和0,0.71%,0.62%。结论1.2015年度河南省中医院收集的PA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类的头孢他啶和碳青霉烯类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氨基糖甙类和三代头孢/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四代头孢的头孢吡肟耐药率相对较低。通过与全国耐药监测网数据比对分析,发现其耐药性存在地域差异,可能与临床用药习惯及感染菌株的流行情况存在一定关系。2.产金属酶PA引起的IPM耐药是河南省中医院2015年度出现IRPA重要原因之一,其基因型以IMP型为主,次之为VIM型,与我国目前流行的金属酶基因型高度一致,IMP金属酶基因水平传播可通过质粒接合的方式完成。3.金银花水煎剂对亚胺培南敏感的PA,金属酶阳性的IRPA和金属酶阴性的IRPA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MIC值与已知的文献报道存在差异。对产金属酶的IRPA和非产金属酶的IRPA的抑菌能力,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与亚胺培南敏感的PA相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4.金银花水煎剂对携带金属酶基因的R质粒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低于5%SDS的消除率,但SDS具有刺激皮肤黏膜的副作用,是不能用于食品及口服的表面活性剂。而金银花是具有甘寒清热,芳香透达祛邪功效的良药。

马驰[4](2011)在《不同中药对3种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和复杂。多重耐药菌大量出现,使得耐药性问题成为威胁全球医学及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研究表明,获得耐药质粒是细菌产生耐药性最为普遍的机制,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能伴随耐药质粒的消除而逆转。本研究以大肠杆菌等3种不同临床多重耐药菌为靶细菌,观察不同单味及复方中药对不同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以达到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煎煮法提取43种中药有效成分;采用改良肉汤稀释法和钢管扩散法测定43种中药水煎剂分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标准菌株及其临床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表明:43种药物中,葛根、芦根、金钱草、甘草、麻杏石甘汤及白虎汤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均无体外抑菌作用;黄芩、黄连、连翘、蛇莓、五味子、五倍子、乌梅、三黄汤、黄连解毒汤、泻心汤、黄芩汤对以上三类细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抑菌范围较广;其余26种中药对不同细菌呈现不同的抑菌活性。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与影印培养法,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临床多重耐药菌株的体外R质粒消除作用,同时设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空白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1)黄连解毒汤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具有较强的消除作用,消除率(6.4-7.6%)显着或极显着高于SDS(2.0-2.8%),酸浆草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无消除作用;五倍子、三黄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双黄连汤对沙门氏菌耐药性具有较强的消除作用,消除率(2.7-13.4%)显着或极显着高于SDS(1.3-2.2%),葛根芩连汤对沙门氏菌耐药性无消除作用;黄芩、连翘、大黄、五倍子、三黄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黄芩汤、双黄连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具有较强的消除作用,消除率(2.5-6.4%)显着或极显着高于SDS(1.2%),黄柏、酸浆草、葛根芩连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无消除作用;其余中药对不同细菌耐药性呈现不同的消除作用。(2)复方中药与其君药对耐药性消除作用比较发现,除黄芩汤对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与黄芩无显着性差异外,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双黄连汤对不同细菌耐药性消除效果优于其君药。(3)经中药体外作用后,耐药性消除子均丢失1-3条质粒带(1400-21000bp),且恢复对2-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在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作用下,由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性随着质粒的丢失而消除,且不再恢复。

叶颖[5](2009)在《三黄胶囊对消除淋病奈瑟氏菌R质粒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细菌质粒包括F因子(fertility factor)、R因子(re-sistance factor)、Col因子(coliconogenic factor)、Ti因子(tumor inducing plasmid)、巨大质粒(mega质粒)和降解性质粒等。其中R因子又称为R质粒,R质粒上携带着耐药基因,赋予了细菌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近30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者积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消除耐药质粒,以逆转细菌耐药。淋病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淋病耐瑟氏菌的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大量研究发现淋病奈瑟氏菌的耐药主要是由质粒介导。国内有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对G-杆菌进行质粒消除的研究,这类中药正好是中医治疗淋病的方剂,我们可以推测中医治疗淋病的基础与质粒消除有一定的联系。本实验拟在研究三黄胶囊是否对淋病奈瑟氏菌R质粒有消除作用,以及随着三黄胶囊作用时间的延长能否增强其消质效果。方法1.淋病奈瑟氏菌质粒提取:选用10株2008年在四川省皮肤性病研究所门诊病员分离经氧化酶试验及糖发酵试验鉴定的淋病奈瑟氏菌,先将其在10个无选择的T-M培养基上复苏,24小时后将其转种于新的10个T-M培养基,待24小时后再用接种环分别刮取10个培养基上的淋病奈瑟氏菌于10个盛有1ml生理盐水的Ep管中并标明编号,用加样枪轻轻吹打菌液使其混匀。将Ep管中的菌液按照AxyPrep质粒提取盒说明书的步骤提取质粒,提取完毕后将10株淋病奈瑟氏菌的质粒提取液分别加入溴酚蓝染色,用加样枪将染色后的质粒提取液及DNAmarker(300bp-10000bp)加入已备好的2%琼脂糖凝胶样孔中100v电泳40min,而后在紫外透视光下观察质粒条带并做好记录。2.三黄胶囊亚抑菌浓度的测定:将上述10株淋病奈瑟氏菌株复苏转种后用接种环分别刮取少许菌株于10个盛有1ml生理盐水的玻璃试管中将其混匀,并将其置于光密度仪中,调整菌量和生理盐水量使其光密度为0.3,从而制备好了菌液浓度为105/ml的淋病奈瑟氏菌液。将菌液用接种器接种在含不同量(6.25ul、12.5ul、25ul、50ul、100ul、200ul)三黄胶囊混悬液的T-M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皿的培养基的量为15ml),24h后观察其生长情况,从而确定其亚抑菌浓度,进而制备含亚抑菌浓度三黄胶囊混悬液的T-M培养基。3.淋病奈瑟氏菌质粒消除实验:将上述10株淋病奈瑟氏菌再次按同样方法复苏、转种,于24h后再次转种于含亚抑菌浓度三黄胶囊混悬液的T-M培养基中,分别作用24h、48h、72h后提取其质粒电泳观察质粒带的变化,每24h都转种一次,具体操作如下:将转种24h后的淋病奈瑟氏菌接种于含亚抑菌浓度三黄胶囊混悬液的T-M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按照第一次提取质粒的方法提取其质粒并电泳与消质前电泳结果作对比,此时将淋病奈瑟氏菌再次转种于含三黄胶囊混悬液的T-M培养基中,24小时后按同样方法提取其质粒电泳与消质前电泳结果作对比,此时将淋病奈瑟氏菌再次转种于含三黄胶囊混悬液的T-M培养基中,24小时后提取质粒电泳与消质前结果对比。最后将经三黄胶囊作用24h、48h、72h的三次电泳结果作对比。结果所有入选的淋病奈瑟氏菌均生长良好,并且未受到污染。1.提取质粒的概况:10株淋病耐瑟氏菌中9株可见较清晰的质粒带,其分子量均为7.4Kb即亚洲型PPNG株。2.淋病耐瑟氏菌在含不同量(6.25ul、12.5ul、25ul、50ul、100ul、200ul)三黄胶囊混悬液的T-M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皿的培养基的量为15ml)培养24h后观察到淋病奈瑟氏菌均能生长,因此将三黄胶囊的亚抑菌浓度(即能使淋病奈瑟氏菌生长的最高药物浓度),确定为200ul/培养皿,此浓度的消质液即为实验所用的消质剂。3.10株淋病奈瑟氏菌在含三黄胶囊成分的T-M培养基上分别生长24h、48h、72h,分别提取三个时间点的淋病奈瑟氏菌的质粒电泳后观察其质粒带的情况(与消质前相比较):作用24h后质粒条带减少2条;48h后减少3条;72h后减少8条。经卡方检验消质剂作用24h、48h的淋病奈瑟氏菌质粒阴转率与消质前淋病奈瑟氏菌质粒阴转率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消质剂作用72h的淋病奈瑟氏菌质粒阴转率与消质前淋病奈瑟氏菌质粒阴转率有显着差异性(P<0.05)。经卡方检验24h、48h、72h三个时间点消质率有显着差异性(P<0.05),其消质的效果随着消质作用时间延长而愈明显。结论三黄胶囊具有消质作用,其消质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愈明显,72小时消质率最高。

韩伟,张铁,钟秀会[6](2006)在《中药对细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概况》文中提出

王云,孙延波,关显智,孙晓波[7](1996)在《中药止痢灵、黄芩和苍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观察了中药止痢灵、黄芩和苍术对痢疾杆菌 R 质粒的消除作用。结果表明:止痢灵对耐四环素(TC)、链霉素(SM)和氨基苄青霉素(AP)R 质粒的消除率分别是6%、3.8%和4.6%;黄芩对耐 TC+SM 的 R 质粒消除率为0.3%;苍术对耐 SM 的 R 质粒消除率为93%,TC+SM+AP 为0.8%。对照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耐 TC 的 R 质粒消除率为0.6%,对其他 R 质粒无消除作用。

二、中药止痢灵、黄芩和苍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止痢灵、黄芩和苍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总结
    1 讨论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2)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细菌耐药性的现状
        1.1.2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1.3 耐药质粒研究进展
        1.1.4 质粒电泳图谱法
        1.1.5 控制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6 耐药质粒消除研究进展
    1.2 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质粒电泳图谱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各种培养基及PBS的制备
        2.2.2 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
        2.2.3 革兰氏染色
        2.2.4 16 SrRNA鉴定
        2.2.5 药敏试验
        2.2.6 质粒电泳图谱分析
        2.2.6.1 质粒提取
        2.2.6.2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2.2.6.3 质粒的凝胶电泳
        2.2.6.4 质粒大小的估算
        2.2.7 耐药基因检测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大肠杆菌16srRNA鉴定
        2.3.2 药敏试验结果及多重耐药分析
        2.3.3 质粒电泳图谱分析
        2.3.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4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盒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基的制备
        3.2.2 中药亚抑菌浓度试验
        3.2.3 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试验
        3.2.4 72 h消除子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3.2.5 消除子质粒电泳图谱分析
        3.2.6 消除子耐药基因检测
        3.2.7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中药亚抑菌浓度试验
        3.3.2 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试验
        3.3.2.1 黄连消除组
        3.3.2.2 鱼腥草消除组
        3.3.2.3 柴胡消除组
        3.3.2.4 大黄消除组
        3.3.2.5 穿心莲消除组
        3.3.2.6 板蓝根消除组
        3.3.2.7 黄柏消除组
        3.3.3 72 h消除子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3.3.3.1 黄连消除组
        3.3.3.2 鱼腥草消除组
        3.3.3.3 柴胡消除组
        3.3.3.4 大黄消除组
        3.3.3.5 穿心莲消除组
        3.3.3.6 板蓝根消除组
        3.3.3.7 黄柏消除组
        3.3.4 消除子质粒电泳图谱分析
        3.3.4.1 黄连消除组
        3.3.4.2 鱼腥草消除组
        3.3.4.3 柴胡消除组
        3.3.4.4 大黄消除组
        3.3.4.5 穿心莲消除子组
        3.3.4.6 板蓝根消除组
        3.3.4.7 黄柏消除组
        3.3.5 消除子耐药基因检测
    3.4 分析与讨论
        3.4.1 七种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
        3.4.2 七种中药消除后大肠杆菌耐药表型的变化
        3.4.3 七种中药消除后大肠杆菌质粒电泳图谱的变化
        3.4.4 七种中药消除后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变化
        3.4.5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金银花水煎剂对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逆转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1 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筛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2 金银花水煎剂对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的R质粒消除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产金属 β—内酰胺酶P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人资料
附录2 缩略词表
致谢

(4)不同中药对3种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立题依据与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细菌耐药性的现状
        1.2 耐药性的产生与影响因素
        1.3 耐药质粒的研究进展
        1.4 质粒介导耐药性传播的分子机制
        1.5 耐药质粒的消除研究进展
    2. 立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章 中药对不同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试验药品
        1.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1.1.4 主要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各种培养基的制备
        1.2.2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1.2.3 不同中药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2. 结果
        2.1 不同中药对3种标准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
        2.1.1 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对3种标准菌株MIC的测定结果
        2.1.2 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对3种标准菌株抑菌圈的测定结果
        2.2 单味中药与复方中药抑菌作用的差异性比较
        2.3 不同中药对临床耐药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
        2.3.1 不同中药对大肠杆菌临床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
        2.3.2 不同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
        2.3.3 不同中药对沙门氏菌临床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
    3. 讨论
        3.1 药敏实验方法比较
        3.2 中药对细菌的抑菌作用
第三章 中药对不同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试验药品
        1.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1.1.4 主要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2 中药对不同耐药菌株的亚抑菌浓度测定
        1.2.3 细菌耐药性的消除
        1.2.4 消除子的筛选与鉴定
        1.2.5 细菌质粒的提取
        1.2.6 消除子的稳定性变化
        1.2.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中药对不同临床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的研究
        2.1.1 不同中药对大肠杆菌临床菌株的耐药性消除
        2.1.2 不同中药对沙门氏菌临床菌株的耐药性消除
        2.1.3 不同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的耐药性消除
        2.2 细菌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2.2.1 E1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2.2.2 E2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2.2.3 E3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2.2.4 S1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2.2.5 S2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2.2.6 S3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2.2.7 SA1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2.3 消除作用前后菌株的质粒抽提检测结果
        2.3.1 大肠杆菌R质粒消除前后质粒图谱变化情况
        2.3.2 沙门氏菌R质粒消除前后质粒图谱变化情况
        2.3.3 金黄色葡萄球菌R质粒消除前后质粒图谱变化情况
        2.4 不同菌株耐药消除的稳定性测试结果
    3. 讨论
        3.1 不同中药对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
        3.2 细菌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变化
        3.3 细菌质粒提取方法
        3.4 细菌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质粒图谱变化
        3.5 不同菌株的耐药消除稳定性测试结果
        3.6 关于中药消除耐药质粒机理的探讨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三黄胶囊对消除淋病奈瑟氏菌R质粒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前言
4 材料与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淋病奈瑟氏菌的耐药质粒及质粒消除的研究现状(综述

(6)中药对细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消除细菌R质粒的研究
    1.1 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的比较
    1.2 中药单独使用和中药配伍使用的比较
    1.3 单味中药的体内、体外质粒消除作用
    1.4 中药化学成分不同对细菌质粒消除作用的影响
    1.5 中药作用时间不同对细菌质粒消除作用的影响
    1.6 中药对接合传递耐药质粒 (R质粒) 与非接合传递耐药质粒 (r质粒) 的消除作用
    1.7 不同中药对同一细菌的质粒消除作用的比较
2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R质粒方面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四、中药止痢灵、黄芩和苍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研究[D]. 许晓娜.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
  • [2]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的研究[D]. 彭苗苗.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2)
  • [3]金银花水煎剂对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逆转体外实验研究[D]. 刘心伟.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4]不同中药对3种细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研究[D]. 马驰.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5]三黄胶囊对消除淋病奈瑟氏菌R质粒的作用研究[D]. 叶颖. 泸州医学院, 2009(06)
  • [6]中药对细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概况[J]. 韩伟,张铁,钟秀会. 中国畜牧兽医, 2006(08)
  • [7]中药止痢灵、黄芩和苍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J]. 王云,孙延波,关显智,孙晓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S1)

标签:;  ;  ;  ;  ;  

中药止咳灵、黄芩、白术对痢疾杆菌F13株R质粒体外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