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炼功之技到修身之道──气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应凯杰,王明建[1](2017)在《浅析健身气功中道家文化的养生理念》文中提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中国道家传统思想中的阴阳辩证观和天人相应整体相思相,与清静无为、重阴贵柔等养生方法在健身气功功法和理念中的应用。认为健身气功在汲取道家哲学思想和养生理念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健身气功不仅是练功之技,更是一种修身之"道"。
葛沣颖[2](2016)在《丹东市健身气功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渊源的中华民族文化早已存在“气功”文化的身影,“气功”文化以存在着近五千余年的文化底蕴。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国家体育总局编排出的一种以健身为目的的“气功”。健身气功是以呼吸的吐纳、身体的活动和心理的调节相结合组成的一种健身运动,对治疗和预防人体的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效果,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组成部之一。通过练习时调息、调身、调心的互相配合下可调动人体机体潜能的释放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达到“治未病”的效果,正因为这点健身气功受到很多人喜爱。丹东市体育局对健身气功这一体育健身项目高度重视,对健身气功在丹东市的发展形式相当关注,专门组建了健身气功协会,也定期举办有关健身气功体育项目的活动和比赛,受到很多中老年人们积极的参与。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的调查方法对健身气功项目在丹东市的开展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丹东市练习健身气功人群女性比例大于男性,在年龄比例中稍微不平衡。以中老年阶段的人群为主,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所从事的职业范围较广。2丹东市的健身气功练功者喜欢练习老式功法,练习时喜好集体以音乐伴奏方式。人们会根据自己时间安排锻炼时段,存在练功者练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的现象,人们普遍喜欢选择公园或者江边进行锻炼,有极少数的练功者不满意练功地点。3丹东市练习健身气功的人群中大多数属于中等或者低等水平收入的人群,在健身气功的消费能力上的水平较低,男性练功者收入水平高于女性,但消费能力低于女性。4丹东市练习健身气功的人群有着明确的练功目标但不能达到最佳的练功效果,对于健身气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5丹东市健身气功站点的指导员人数较少,练功时长不足,且老龄化严重,指导员整体的能力水平需要提升。6丹东市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组织工作力度欠缺;练功者之间缺乏互相学习的习惯;指导员工作能力还需提升。
王冲[3](2016)在《甘肃省健身气功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健身气功是在结合了我国传统养生功法,经过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结合现代健身理念创编推广的一种新型保健养生运动,其运动内容、锻炼方式、组织形式符合人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需求。而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甘肃省,由于经济欠发达且运动组织机制不完善,宣传推广工作不足,健身气功的推广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健身气功在甘肃地区的发展与普及。本文聚焦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三个重要节点城市:东部的天水地区、中部的兰州地区以及西部的酒泉地区,对各地区健身气功站点的场地环境、活动内容、人员配置、站点注册以及日常管理等情况;辅导员的资质、理论技术学习、参加培训、比赛展演活动、日常工作等情况;练习者的练功动机、练功收获、练功困惑、对站点管理者的满意度和意见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论部分对甘肃省健身气功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1.健身气功站点和习练人数在逐年增加,推广发展呈现出积极态势。但受场地、环境、人员流动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服务意识等因素影响,注册站点及人员流失较严重;2.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区域的社区、广场、公园、公共体育场馆、学校:3.站点内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4.气功参与者对县区级主管部门在组织活动,练功场地器材投入、宣传推广等工作表现较为不满;5.指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人数少、年龄大,技术理论水平、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培训学习的机会少;6.气功练习者的性别、年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男性明显少于女性,青年人明显少于中老年人;练功动机主要是为得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练功困惑:缺少专业的指导员进行定期指导;意见:希望练功场地环境得到改善,获得器材、设备、书籍等物资的支持,获得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技术理论水平。提出的建议主要有:加强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意识,健全健身气功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成效,.加快健身场馆建设,创造良好健身环境;扩大推广力度范围,全面覆盖受众区域;扩大宣传途径,营造舆论环境,科普健身气功常识;加强指导员队伍建设,形成培训系统化、常态化,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关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推广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规划全民健身场地的建设;培养、管理、推广、宣传等工作模式形成制度化、法制化、常规化,依法依规进行健身气功活动,为广大民众提供良好健身条件。
吴晶晶[4](2015)在《“气功”概念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气功”概念,从气功的外延——功法内容;以及气功内涵——“气功”相关用词的定义及概念、“气”的含义、“气功”定义。两部分理清气功概念。为此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专家面谈法进行分析研究。让读者了解什么是气功,气功是什么。对气功内容进行科学逻辑的分类和系统条理的汇总。界定气功范围,剖析气功的内涵,建立完整的气功概念。研究结果发现:气功功法内容之星罗棋布。调身类的有导引与按摩怕打,导引类的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站桩功等,是以肢体运动为主,并且主动配合呼吸的方法;按摩拍打与之相近用词有熨引、按跷,是一类自摸自捏之法。调息类相关用词有吐纳、服气(纳气)、行气、食气,类似功法还有闭气(定息)、胎息、龟息、六字诀等,是一类调节呼吸的功法。调神类的有虚静、意守、内视、存想、坐忘、静坐(燕坐)、坐禅等,是调控意念活动的功法;其他还包括包括咽津、内丹术、房中术、辟谷、硬气功等。它们练习方法主要是:肢体运动、按摩拍打、呼吸吐纳、意念活动等。气功之“气”类似于中医中能量之“气”,是指人体中不停运动带有功能趋势的,能对生命程序产生作用的,它本身并非是物质,而是物质的功能动向,这种动向是有方向性的,是物质流动或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流”或功能现象,是“能量”、“挠场”的概念。气:生命程序控制精微物质作用下产生的功能趋势。结论:气功的相关用词有,“气术”、“气法”、“仙术”、“仙宗”等等,这些主要指内丹术为主的道家气功。还有“导引”、“按摩”、“吐纳”、“服气”、“行气”、“食气”、“虚静”、“意守”、“存想”、“静坐”、“坐禅”、“房中术”、“内丹术”、“辟谷”等相关用词。气功概念包含这些用词的概念。气功的概念为:通过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自我调节与控制,以“三调”为手段,“炼气”为目的的,使人体阴阳平衡,优化生命程序,身体机能到达到最佳状态的技术。目的是为了祛病、保健、强身、延年、开智、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等。简言之,气功:炼气之法。
徐娟[5](2013)在《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身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实践证明,健身气功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能够有效改善人的心理状态、防止疾病,达到生理、心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在高校中推广健身气功有助于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对高校培养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未来社会主力军有着建设性意义。为促进健身气功在高校乃至社会的蓬勃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健身气功,掌握专业的技术动作,笔者进行了此次研究,并通过此研究找出目前健身气功在四川省高校推广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推广策略。本研究以四川省已开展健身气功的7所高校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库等,了解健身气功目前的开展现状和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设计、本人亲自发放回收问卷了解目前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现状;专家访谈法:对各高校的健身气功专家进行面谈或电联、邮联的方式了解各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地考察法:亲自到高校去看课,和学生教师交流,了解与健身气功亲密接触者的看法和建议;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百分比处理和总结,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结果发现,92.9%的学校开展健身气功的形式多为选修课;课程的开展57.8%为易筋经,40%为八段锦、44.4%为五禽戏,而其他功法的开展极少;42%的健身气功教学的原始专项不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71%的教师在近年没有主持有关健身气功的课题,57%的教师没有发表一篇有关健身气功的文章,29%的教师没有外出参加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教学理念设置内容较全面,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学习的需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现状满意;69%的学生表示会在课后继续练习健身气功。结论:(1)课程形式单一,上课内容多为技术动作,极少安排理论课学习,不能满足高校学子多元化选择的需求;(2)四川省高校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目前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满意;(3)教师资源严重缺乏,整体水平较低,缺乏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教师科研能力较低,教学方式不科学;(4)学校没有健全的健身气功课程评价和考核标准。针对以上结论,提出推广建议:(1)增加课程的多元化和数量,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2)加强健身气功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扩大师资力量,鼓励继续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3)组织校内外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建立校内表演队和活动站点,促进互相学习;(4)加大宣传力度,校内媒体和校外媒体联合推广健身气功;(5)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和考核标准。
朱鹏程[6](2013)在《西安市健身气功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健身气功作为中华大地的瑰宝,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流传至今,以自身的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的运动形式,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得出,健身气功对人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和对慢性疾病有防愈和治愈的效果。其通过调心、调身和调息的三调过程,挖掘人身体的潜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具有“治未病”的效果,受到我国广大人民的喜好。陕西省从2003年开始推广健身气功,并在2005年成立陕西省健身气功管理办公室以来,在省、市领导和各部门的带动下,全面的推广和宣传健身气功,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我省老年体育协会的带动下,科学文明的健身气功得到了中老年人的热烈欢迎和积极的参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情况,辅导员及站点的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的男女比例不平衡,女性练习比例大于男性。从年龄上来看,大多以中老年为主,并且文化水平偏低,职业分布广泛。2.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在练功的时间和方式上,采用在音乐下地集体练习。练功地方还是以公园和公共场所居多,有些场所对练功地点还是不是非常的满意。3.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用于健身气功方面的消费也就不多,并且男性收入普遍高于女性,然而男性在健身气功方面的消费却没有女性高。4.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的练功目的较明确,但是取得的效果不佳。对于健身气功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总体掌握情况一般。5.西安市健身气功站点辅导员人数较少,级别低,且中老年辅导员多于青年人的人数,练功年限较短,人们对辅导员的评价普遍不理想。6.西安市健身气功开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组织、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健身气功练习者之间交流缺乏;健身气功指导人员缺乏
李美娜[7](2013)在《健身气功·六字诀对大学生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青少年体质正出现逐年下降趋势,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大学生又是青少年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大学生体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21世纪不仅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更是体质与心理的较量。纵观当前高校大学生因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生理产生高度疲惫,心理出现抑郁和焦虑等亚健康状态。这一体质下降的事实也严重影响了21世纪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每位体育工作者深思。文章旨在结合当今我国大学生体质变化的特点,运用实验研究法检验健身气功·六字诀对大学生心肺功能产生的影响。随即选取未接触过健身气功·六字诀的66名健康大学生(其中男女生各33名)作为实验对象,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每周4次,每次40分钟健身气功·六字诀练习的实验控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健身气功·六字诀相关概念、吐气方法;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练习特点、健身机理;健身气功·六字诀对大学生晨脉(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最大摄氧量等产生的影响及各指标变化的原因分析等一些内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为期12周的健身气功·六字诀练习,对大学生总体晨脉影响不显着,对男大学生晨脉的影响效果非常显着(P<0.01),对女大学生晨脉影响效果不显着(P>0.05);对大学生总体收缩压和舒张压影响不显着,对男大学生收缩压和舒张压影响效果不显着(P>0.05),对女大学生收缩压和舒张压影响效果亦不显着(P>0.05);对男女大学生肺活量的差异性影响均表现为非常显着(P<0.01);实验前后男女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文章为健身气功·六字诀的推广、传播及在高校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撑,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项目,使大学生及其他人群参与到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健身队伍中来,更好的实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达到为“全民健身”服务的目的。
陈继岩[8](2012)在《健身气功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对人体多维的健康追求。全国高校中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将健身气功纳入了体育课程。为了使健身气功运动在高校中深入发展,帮助大学生掌握健身气功技术、技能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本文通过对健身气功运动项目的分析,总结出大学生通过健身气功锻炼对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陈继岩[9](2012)在《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中有一支奇葩,那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它是几千年来经验、实践和理论的总结。国家体育总局在整理研究了传统养生理论和功法的基础上,结合功法的流派和动作的适应性创编而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四种健身运动“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易筋经”和“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运动对促进人体健康有非常好的效果,动作安全性高,通过调身、调息和调心来不断提高人体各器官的机能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健身气功的运动有非常丰富的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实践证明,健身功法是安全的,健身是有效的,其动作舒展大方,简单易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健身气功运动对提高人体身体素质、加强脏腑功能、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大量对大学生练习健身气功的文献研究显示,健身气功功法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学习民族文化和发扬民族文化都有积极作用。健身气功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中开设符合“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开设这样安全性高,健身性强,而且民族特色鲜明的特色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全国高校中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将健身气功运动纳入了体育课程。为了使健身气功运动在高校中深入发展,帮助大学生掌握健身气功技术、技能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促进长春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体育骨干,笔者进行了此次研究。长春市地区18所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健身气功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健身气功感兴趣程度达到91.5%,长春市高校的大学生对健身气功运动非常感兴趣,说明该运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健身气功练习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大部分都是想通过健身气功练习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学生对在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表示支持达到77.1%,教师对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表示支持的到达87.4%,领导对高校健身气功课程表示支持达到68.7%,这么高的开设支持率对高校长春市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提供了可行性。所有的研究数据对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提供数据理论支撑,对长春市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开设有指导性建议,进而促进健身运动传播和推广。
王林[10](2009)在《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健身气功推广是一项立足于现实的应用研究,其主旨在于系统梳理健身气功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健身气功推广提供策略支持,为现实工作需要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的展开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二是需要有意识的打破学科界限,坚持开放的理论视野,充分利用跨学科的知识,将“知识整合”与健身气功推广的社会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从多元和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基于上述需要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健身气功推广现状出发,在全面把握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指导对健身气功推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健身气功推广的策略,以促进健身气功发展。?本研究在上述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健身气功推广的策略:(一)系统与阶段统筹兼顾策略。健身气功无论是国内推广还是国外推广均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人类信息接受的相关理论及我们工作的实践表明,将健身气功推广分为不同的阶段,制定各个阶段相应的计划和目标,而且每一阶段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措施,这对于促进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扩大宣传策略。加大宣传的力度与频度是产生认同、接受的重要一环。通过研究后认为健身气功推广应以人类的健康诉求为中心,现阶段应打造以健康为主、文化为辅的信息传播策略,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宣传手段。(三)适宜的消费者满意水平策略。消费者满意是产生消费忠诚的前提,因此健身气功推广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加强:开展习练者需求调查;加大健身气功科学研究力度;切实改善教练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健身气功的功法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健身气功附加产品、各类组织、法律法规、海外基地建设;加强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的品牌建设力度;坚持海外推广的民间化道路等。(四)实施差异化推广策略。目前健身气功推广的工作重心应该是高校大学生和中老年人这两大人群,以后逐渐扩大目标受众群,完善健身气功内容体系,等到时机成熟、市场需要的时候再向外推广。(五)国家实施的非营利营销策略。国内推广坚持国家主导下的公益事业推广模式,海外推广应与合作者逐步协商,增加健身气功自身的“造血”功能。(六)海外推广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的宣传理念、方式、策略应有所差别,尤其在推广的后期;加大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的组织建设,拓展海外合作伙伴的来源,充分拓展与国内外文化部门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健身气功海外宣传应日常化、经常化,形成持续效应,以构建健身气功品牌。
二、从炼功之技到修身之道──气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炼功之技到修身之道──气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健身气功中道家文化的养生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道家阴阳观与健身气功养生 |
2“天人相应”整体观在健身气功当中的应用 |
3“清净无为”与健身气功养生 |
4“重阴贵柔”在健身气功中的应用 |
5 健身气功养生之“道” |
6 结语 |
(2)丹东市健身气功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丹东市健身气功项目练功者练习现状 |
3.1.1 健身气功练功者选择的练习种类情况 |
3.1.2 健身气功练功者练功场所的选择情况 |
3.1.3 健身气功练功者选择练功方式情况 |
3.1.4 健身气功练功者选择的练习时间情况 |
3.1.5 练功者的练功时间长短情况 |
3.2 丹东市健身气功项目练功者基本情况现状分析 |
3.2.1 练功者的年龄范围和性别情况分析 |
3.2.2 健身气功练功者身体健康情况分析 |
3.2.3 健身气功练功者文化素养情况分析 |
3.3 丹东市健身气功练功者对健身气功的认知 |
3.3.1 健身气功练功者的理论掌握情况分析 |
3.3.2 健身气功练功者对练习效果评定情况分析 |
3.4 丹东市健身气功练习场所和场所管理情况 |
3.4.1 健身气功练习场所的情况分析 |
3.4.2 健身气功练习场所管理现状情况分析 |
3.5 丹东市健身气功项目指导员情况分析 |
3.5.1 健身气功指导员年龄情况分析 |
3.5.2 健身气功指导员文化水平情况分析 |
3.5.3 健身气功指导员功底掌握情况分析 |
3.5.4 健身气功练功者对指导员工作能力评定情况分析 |
3.6 制约丹东市健身气功项目开展因素 |
3.6.1 专业健身气功指导员缺乏 |
3.6.2 组织健身气功练功者学习和管理方面的欠缺 |
3.6.3 宣传和推广力度的欠缺 |
3.7 应对丹东市健身气功项目开展对策研究 |
3.7.1 加大指导员们的培训力度 |
3.7.2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机制建设 |
3.7.3 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推广宣传力度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 (健身气功练功者) |
附件2 (健身气功指导员) |
附件3 (专家效度检验) |
(3)甘肃省健身气功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文献综述 |
3.1 健身气功的概念 |
3.2 健身气功的研究现状 |
4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4.1 甘肃省健身气功站点发展总体状况 |
4.1.1 甘肃省健身气功活动站点注册情况 |
4.1.2 健身气功站点分布状况 |
4.1.3 站点场地环境调查分析 |
4.1.4 甘肃省健身气功站点活动内容 |
4.1.5 甘肃省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的日常管理 |
4.1.6 甘肃省组织参加健身气功交流大会情况 |
4.2 甘肃省健身气功指导员的现状 |
4.2.1 甘肃省健身气功指导员的资质情况 |
4.2.2 健身气功指导员的理论技术学习 |
4.2.3 健身气功指导员日常工作活动 |
4.3 甘肃省健身气功习练者现状 |
4.3.1 健身气功练习者的性别差异 |
4.3.2 健身气功练习者的练功动机 |
4.3.3 健身气功练习者的练功收获及困惑 |
5 甘肃省进一步推广健身气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5.1 必要性 |
5.2 可行性 |
5.2.1 民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 |
5.2.2 借鉴先进可行的推广经验 |
5.2.3 已有的公众基础 |
5.2.4 国家政策及法律的助力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甘肃省健身气功开展现状研究调查问卷(练习者用表) |
附录2: 甘肃省健身气功开展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健身气功辅导员用) |
附录3: 健身气功站点负责人调查问卷 |
附录4: 甘肃省健身气功开展现状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问卷 |
致谢 |
(4)“气功”概念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动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正本清源“气功”内容 |
1.3.2 丰富气功养生学理论 |
1.3.3 弘扬中国民族传统养生学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现状 |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分析法 |
2.1.2 逻辑分析法 |
2.1.3 专家面谈法 |
2.2 研究思路 |
3 气功功法内容研究 |
3.1 以调身为主要手段的气功功法内容 |
3.1.1 导引 |
3.1.2 按摩拍打 |
3.1.3 调身类气功功法内容小结 |
3.2 以调息为主要手段的气功功法内容 |
3.2.1 吐纳 |
3.2.2 仿生吐纳 |
3.2.3 六字气诀 |
3.2.4 调息类气功功法内容小结 |
3.3 以调心为主要手段的气功功法内容 |
3.3.1 意识放空——无念 |
3.3.2 诱导入静——以一念代万念 |
3.3.3 调心类气功功法内容小结 |
3.4 其他气功功法内容 |
3.4.1 咽津液(胎食) |
3.4.2 布气 |
3.4.3 内丹术(大小周天、和车搬运、斩赤龙) |
3.4.4 房中术 |
3.4.5 辟谷(休粮、断谷、却谷、绝谷、辟谷食气) |
3.4.6 硬气功 |
3.4.7 小结 |
4 “气功”相关用词及概念探讨 |
4.1 “气功”相关用词之探讨 |
4.2 “气功”相关概念之探讨 |
4.2.1 “气”与“功”概念探讨 |
4.2.2 “气功”的概念确立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5)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目的意义 |
1.1.1 选题的依据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健身气功的概念界定 |
2.2 健身气功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综述 |
2.3 健身气功的简介 |
2.4 健身气功的功效研究综述 |
2.5 四川省各阶层开展健身气功的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的现状分析 |
4.1.1 四川省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的形式 |
4.1.2 四川省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的原因 |
4.1.3 四川省高校开设健身气功功法的现状分析 |
4.1.4 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开展健身气功现状的满意程度 |
4.2 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分析 |
4.2.1 健身气功教师原始专项结构 |
4.2.2 健身气功教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分析 |
4.2.3 健身气功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的调查研究 |
4.2.4 健身气功教师的科研现状 |
4.3 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现状分析 |
4.3.1 健身气功的教学理念 |
4.3.2 教师传授健身气功的理论时数 |
4.3.3 健身气功教学评价及考核调查研究 |
4.3.4 教师对健身气功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 |
4.4 四川省高校习练健身气功学生的现状分析 |
4.4.1 学生对健身气功的喜爱程度 |
4.4.2 有利于学生学习健身气功的因素 |
4.4.3 学生对健身气功教师的认知情况 |
4.4.4 学生学习健身气功过程的感受和习练后效果自评 |
4.4.5 学生是否会在课后继续练习健身气功 |
4.5 高校领导对健身气功推广的认识情况 |
5 结论与推广策略 |
5.1 结论 |
5.2 推广策略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西安市健身气功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气功、健身气功的概念及本质 |
2.1.1 气功的概念及本质 |
2.1.2 健身气功的概念及本质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的基本情况 |
4.1.1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的文化程度 |
4.1.2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的健康状况 |
4.2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状况 |
4.2.1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方式 |
4.2.2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的时间分布 |
4.2.3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的空间分布 |
4.3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的经济收入和在练功上的支出分析 |
4.3.1 练习者的经济收入分析 |
4.3.2 练习者在练功上的支出分析 |
4.4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练习健身气功的动机 |
4.5 健身气功练习者掌握理论知识的状况分析 |
4.6 健身气功练习者对功法本身认识及练习效果的分析 |
4.6.1 功法强度、量度及难度的差异 |
4.6.2 西安市健身气功练习者对健身气功练习的效果自我评价 |
4.7 健身气功练习者在练功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4.8 西安市健身气功站点及站点辅导员的现状 |
4.8.1 西安市健身气功站点的现状 |
4.8.2 西安市健身气功站点辅导员的现状 |
4.9 西安市健身气功辅导员工作能力情况调查 |
5 西安市健身气功开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5.1 西安市健身气功开展的制约因素 |
5.1.1 组织、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 |
5.1.2 健身气功练习者之间交流缺乏 |
5.1.3 健身气功指导人员缺乏 |
5.2 对策 |
5.2.1 采用积极的推广,正确的引导 |
5.2.2 把大型的展示和比赛搞活,拓宽经费的来源 |
5.2.3 加强对社会辅导员旳培训,提高练功效果 |
5.2.4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各种配套机制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附件 2 |
(7)健身气功·六字诀对大学生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状况的迫切性 |
1.1.2 心肺功能指标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
1.1.3 健身气功·六字诀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性 |
1.1.4 健身气功·六字诀推广与传承的必要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健身气功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国外关于健身气功的研究 |
1.2.3 国内关于健身气功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练习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
3.2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练习对大学生晨脉(心率)的影响 |
3.3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练习对大学生血压的影响 |
3.4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练习对大学生肺活量的影响 |
3.5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练习对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开设“对健康重要性认识”的相关专题讲座 |
4.2.2 增设大学“导引养生”公共体育选项课 |
4.2.3 有针对性的选择健身气功·六字诀进行练习 |
4.2.4 进一步加强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健身气功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学校体育的第一目标 |
2 健身气功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系统的影响 |
3 结语 |
(9)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2.1 推行健身气功是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 |
1.1.2.2 推行健身气功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
1.2 文献综述 |
1.2.1 健身气功的分类 |
1.2.2 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运动分析 |
1.2.2.1 健身气功运动符合当代高校体育发展的要求 |
1.2.2.2 开设健身气功课可以缓解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
1.2.2.3 高校教育可以促进健身气功的发展 |
1.3 健身气功课程概念的界定 |
1.3.1 气功 |
1.3.2 健身气功 |
1.3.3 课程与健身气功课程的概念 |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2.2.2 问卷的效度 |
2.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2.4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数据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对健身气功的认同情况 |
3.1.1 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状调查 |
3.1.2 师生对健身气功课程的兴趣与认知情况分析 |
3.2 长春市高校体育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理论基础 |
3.2.1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提供思想保障 |
3.2.2 终身体育观为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
3.2.3 相关法律法规为健身气功课程的开设提供政策依据 |
3.2.4 健身气功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3.2.4.1 健身气功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
3.2.4.2 健身气功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
3.2.4.3 健身气功对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3.2.4.4 健身气功对心理调节的作用 |
3.3 长春市高校体育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物质基础 |
3.3.1 长春市高校适合开设健身气功课程 |
3.3.2 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师资队伍分析 |
3.4 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必要性 |
3.4.1 高校开设健身气功符合高校体育民族文化传承性 |
3.4.2 开设健身气功课程是大学生运动健身的需要 |
3.4.3 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必要性情况分析 |
3.4.3.1 领导态度分析 |
3.4.3.2 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教师态度分析 |
3.4.3.3 对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学生态度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缘起:概念、目的、意义和方法 |
1.1 研究缘起 |
1.2 气功、健身气功的概念及本质 |
1.2.1 气功的概念及本质 |
1.2.2 健身气功的概念及本质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时代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需要 |
1.3.2.2 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 |
1.3.2.3 健身气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
1.3.2.4 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
1.3.2.5 积极占领国外健身气功市场的需要 |
1.4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方法 |
1.4.3.1 文献资料法 |
1.4.3.2 专家咨询法 |
1.4.3.3 实地调查法 |
1.4.3.4 问卷调查法 |
1.4.3.5 逻辑分析法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1.4.5 研究的难点 |
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2.1 健身气功研究现状 |
2.1.1 健身气功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综述 |
2.1.2 健身气功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综述 |
2.1.2.1 气功的文化学研究综述 |
2.1.2.2 健身气功国内推广研究综述 |
2.1.2.3 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研究综述 |
2.2 相关运动项目推广文献综述 |
2.2.1 太极拳推广文献综述 |
2.2.1.1 太极拳推广前景展望 |
2.2.1.2 太极拳推广策略 |
2.2.1.3 太极拳推广存在问题 |
2.2.1.4 太极拳国际推广 |
2.2.1.5 太极拳推广与众不同的观点 |
2.2.2 木兰拳推广文献综述 |
2.2.3 跆拳道推广文献综述 |
2.2.4 瑜伽推广文献综述 |
本章小结 |
3. 健身气功推广现状 |
3.1 健身气功国内推广现状 |
3.1.1 群众对于健身气功的认知 |
3.1.2 健身气功推广者现状 |
3.1.3 健身气功推广内容现状 |
3.1.4 健身气功推广受众人群现状 |
3.1.5 健身气功推广方式现状 |
3.1.6 健身气功推广存在问题 |
3.1.7 影响健身气功推广的原因 |
3.2 健身气功海外推广现状 |
3.2.1 海外习练者对于健身气功的认知 |
3.2.2 健身气功海外推广主体现状 |
3.2.3 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内容现状 |
3.2.4 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受众群现状 |
3.2.5 健身气功海外推广方式现状 |
3.2.6 健身气功海外推广存在问题 |
本章小结 |
4. 传播学理论与健身气功推广 |
4.1 信息的概念、接受理论与健身气功推广 |
4.1.1 信息的概念及来源 |
4.1.1.1 信息的概念 |
4.1.1.2 信息的分类 |
4.1.2 人类信息接受的相关理论 |
4.1.2.1 调节和适应理论 |
4.1.2.2 信息——整合理论 |
4.1.2.3 规划行动理论 |
4.1.3 人类信息接受理论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4.1.3.1 规划健身气功推广的阶段及其相应目标 |
4.1.3.2 现阶段打造以健康为主、文化为辅的信息传播策略 |
4.1.3.3 扩大宣传渠道,加大宣传频度 |
4.1.3.4 转变理念,塑造健身气功推广的良好氛围 |
4.2 人际传播与健身气功推广 |
4.2.1 人际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
4.2.2 人际传播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4.3 组织传播与健身气功推广 |
4.3.1 组织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
4.3.2 组织传播的类型 |
4.3.3 组织传播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4.3.3.1 妥善处理健身气功各推广组织的关系 |
4.3.3.2 协调好组织内传播的上行、下行、平行、交叉传播 |
4.3.3.3 加强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的品牌建设和组织品牌传播 |
4.3.3.4 坚持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海外推广的民间化道路 |
4.3.3.5 拓展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与其他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
4.4 大众传播与健身气功推广 |
4.4.1 大众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
4.4.2 大众传播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4.4.2.1 拓展《健身气功》杂志和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站的内涵与外延 |
4.4.2.2 健身气功宣传日常化、经常化,形成持续效应 |
4.4.2.3 制造“新闻眼”促使大众传媒宣传 |
4.4.2.4 健身气功大众传播的注意事项 |
本章小结 |
5. 营销学理论与健身气功推广 |
5.1 了解消费者及其对于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5.1.1 了解消费者的重要性 |
5.1.2 消费者消费行为流程 |
5.1.3 体育的参与性消费及健身气功参与 |
5.1.4 消费者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5.1.5 消费者遗忘规律对于健身气功推广启示 |
5.2 市场细分 |
5.2.1 市场细分的概念及其内涵 |
5.2.2 体育参与的市场细分 |
5.2.3 市场细分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5.2.3.1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需求的市场细分 |
5.2.3.2 针对不同文化差异国家的市场细分 |
5.3 健身气功推广的国家非营利营销 |
5.3.1 非营利营销概念及其内涵 |
5.3.2 健身气功推广的国家非营利营销策略 |
5.3.2.1 完善健身气功的核心能力,实现多方位的价值层 |
5.3.2.2 根据市场需要提供差别化的营销策略 |
5.3.2.3 正确理解健身气功国家非营利营销的“义”“利”关系 |
本章小结 |
6. 社会学理论与健身气功推广 |
6.1 需要——认同理论 |
6.1.1 需要层次理论及演进 |
6.1.2 人类的健康需要及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
6.1.3 认同的核心及其建构途径 |
6.1.3.1 认同与文化认同 |
6.1.3.2 认同的核心 |
6.1.3.3 健身气功认同的现实困境 |
6.1.3.4 健身气功认同的现实路径 |
6.2 社会交换理论 |
6.2.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内容 |
6.2.1.1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内容 |
6.2.1.2 布劳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内容 |
6.2.1.3 埃默森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内容 |
6.2.1.4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及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6.3 社会互动 |
6.3.1 社会互动的要素与条件 |
6.3.1.1 社会互动的要素 |
6.3.1.2 社会互动的条件 |
6.3.1.3 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
6.3.1.4 社会互动理论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6.4 社会分层 |
6.4.1 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6.4.2 社会分层理论在消费领域中的表征 |
6.4.3 大众体育参与分层现状与特征 |
6.4.4 社会分层理论对健身气功推广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7. 健身气功推广策略分析 |
7.1 推广与策略阐释 |
7.2 健身气功推广策略分析 |
7.2.1 系统与阶段统筹兼顾策略 |
7.2.2 扩大宣传策略 |
7.2.3 适宜的消费者满意水平策略 |
7.2.4 实施差异化推广策略 |
7.2.5 国家实施的非营利营销策略 |
7.2.6 海外推广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从炼功之技到修身之道──气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健身气功中道家文化的养生理念[J]. 应凯杰,王明建. 中华武术(研究), 2017(08)
- [2]丹东市健身气功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 葛沣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4)
- [3]甘肃省健身气功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 王冲. 西北师范大学, 2016(12)
- [4]“气功”概念之研究[D]. 吴晶晶. 扬州大学, 2015(08)
- [5]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D]. 徐娟. 成都体育学院, 2013(03)
- [6]西安市健身气功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 朱鹏程. 西安体育学院, 2013(12)
- [7]健身气功·六字诀对大学生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美娜.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8]健身气功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J]. 陈继岩. 内江科技, 2012(11)
- [9]长春市高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 陈继岩. 吉林体育学院, 2012(02)
- [10]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D]. 王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