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合微量营养素对提高人体暗适应功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孔丽娟[1](2021)在《颗粒物对温室叶类蔬菜生理信息影响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雾霾颗粒物污染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热点问题,颗粒物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植物的危害也同样不容忽视。温室内颗粒物会造成作物生产环境污染,沉积在叶片表面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吸收至作物体内对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基于有效成分模拟法,构建了人工模拟颗粒物的发生装置,以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菜(Lactuca sativa L.)、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三种常见的设施叶类蔬菜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气体交换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生长指标和化学指标等各项光合生理信息,运用高光谱技术、叶绿素荧光分析、微观观察、化学分析、图像处理等手段,解析人工模拟颗粒物发生环境和自然雾霾颗粒物环境下,三种叶菜的各项光合生理特征、叶绿素荧光特征、高光谱特征、关键酶类等信息的变化规律,结合叶菜所处的生长期,实现了叶菜叶片对颗粒物污染的动态响应监测,建立了三种叶菜在不同生长期的净光合速率最优反演模型。研究了自然雾霾颗粒物环境下日光温室内温度、空气质量、光照强度的变化,基于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利用计数叶片沉积颗粒物的方法,提前判断雾霾天气颗粒物污染程度,以期减小颗粒物对叶菜生产的危害。提出了温室应对自然雾霾颗粒物环境的调控策略和栽培优化建议,达到降低颗粒物对叶菜的不良影响的目的。本文为实现温室作物优质高产提供新方法,也为深入研究颗粒物影响叶菜的生理生化反应的机理提供参考,为实现温室设施精准管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有效成分模拟法,搭建了人工模拟颗粒物发生环境,实现了颗粒物的定量定时输出,研究了颗粒物污染环境和自然雾霾环境下,采收期生菜、油菜、小白菜的高光谱反射率和一阶导数特征。受颗粒物污染后的叶菜在可见光波段内有较高反射率,光谱黄边和蓝边位置变化基本一致,但红边位置发生蓝移,生菜在可见光绿光区的高光谱反射率峰值最大,其次是小白菜,最小的是油菜,这些响应特征可作为颗粒物污染作用的敏感指示。通过对比颗粒物作用1小时和3小时的叶片微观结果,得出颗粒物堵塞叶片气孔进而影响叶菜光合作用的机理。由叶菜高光谱特征、植物表型差异、颗粒物微观沉积图像分析可知,小白菜和生菜滞留吸附颗粒物能力强于油菜,油菜的红边蓝移现象最明显,受颗粒物的影响最大,对颗粒物污染较敏感。2.基于间断和连续两种颗粒物污染作用方式,连续动态测定三种叶菜在三个生长阶段内的各项生理指标,包括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生长指标(叶面积、株高、色素含量、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鲜干重等)、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ΦPSⅡ)以及三个化学指标(总蛋白定量TP、丙二醛含量MDA、过氧化物酶活力POD)。整体来看,三种叶菜的SPAD含量随着生长期的推进而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且对照组(CG组)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试验组(EG1组和EG2组),小白菜对照组的增长率约14.22%,EG1组和EG2组的增长率分别为3.74%和3.77%,颗粒物污染作用对小白菜SPAD含量伤害作用显着。三种叶菜试验组的株高增长率均比对照组低,叶片的鲜重、干重、含水量、各色素浓度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健康环境下生长的叶菜叶片比受颗粒物污染作用后的叶菜叶片长势好,CG组的叶片个数和叶片大小都优于试验组。叶菜叶片长势的优劣程度为:CG组>EG2组>EG1组。对比健康正常生长的对照组,两种颗粒物污染方式均对三种叶菜的各项生理指标造成了不良影响,通过研究叶菜不同的动态响应特征,分析了颗粒物污染对叶菜光合生理的影响机理。对照组的三种叶菜MDA含量均比受颗粒物污染的试验组的MDA含量高,说明颗粒物污染的长期作用使叶菜产生抗性,通过提高细胞受自由基攻击能力,达到使颗粒物对细胞膜破坏影响降至最小的目的。整体来看,小白菜试验组的POD活力高于对照组,清除H2O2能力最强,油菜在抵抗颗粒物污染时的能力最低,故对颗粒物滞留、附着、吸收的能力大小顺序为:小白菜>生菜>油菜。结果可为秋冬季节温室内的消减颗粒物的作物种类配置提供参考。3.基于高光谱技术,动态监测了生菜、油菜、小白菜在三个生长阶段的高光谱特征、一阶导数光谱特征以及植被指数在两种颗粒物污染作用方式下的响应差异,随着叶菜生长阶段的推进,颗粒物的作用使得敏感植被指数增大。用优选出的高光谱敏感特征参数、植被指数、敏感波段和特征波长作为建模所用的光谱特征变量,采用一阶导数(FD)、二阶导数(SD)、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以及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这五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其组合方法,采用相关分析法(CC法)提取、原始提取、FD提取、MSC提取这四种光谱特征变量提取方法,采用经典最小二乘(CLS)、偏最小二乘(PLS)、主成分回归(PCR)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这四种光谱建模方法,通过不同方法的组合,分别建立在考虑颗粒物污染环境下,三种叶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内的净光合速率最优反演模型。分别得到处于三个生长阶段的生菜最优光谱预处理和建模方法组合分别为:PLS+MSC+SG(SD1),PLS+MSC+SG+FD(SD2和SD3),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油菜的最优方法组合分别为:PLS+MSC+SG+SD(YD1和YD3),PLS+MSC+SG(YD2),YD1的模型相关系数在0.8以上,YD2和YD3的模型相关系数在0.94以上;小白菜的最优方法组合分别为:PLS+SNV+SG+FD(BD1),PLS+SNV+SG+SD(BD2和BD3),模型相关系数分别在0.85(BD1)和0.90以上(BD2和BD3)。基于高光谱技术实现了对三种叶菜净光合速率的准确反演,为考虑颗粒物污染环境下植物的生理信息反演提供基础。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检验,模型可靠,为今后模型修正和精度提高提供参考。4.研究了自然雾霾天气对日光温室内温度、光照、空气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温室叶菜消减颗粒物的管理建议,从事温室内消减颗粒物时建议选择小白菜;在对雾霾天气预警研究时,建议选择生菜;在秋冬季节种植时,为减少颗粒物沉积建议选择油菜。从温室管理、减霾除尘、净化空气等方面提出了温室生产应对雾霾天气的措施,为实现温室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5.通过研究三种叶菜叶片的微观图像及颗粒物沉积特征,表明小白菜吸附颗粒物的能力最强,颗粒物污染作用时间越长,叶片上滞留沉积的颗粒物越多,且出现细小颗粒物聚集成粗大颗粒物的情况。利用图像处理技术,通过计数叶片沉积颗粒物,提前判断雾霾天气颗粒物污染程度,以期降低颗粒物对叶菜造成的不良影响,为雾霾天气对农业设施的危害预警提供参考。
许亚磊[2](2021)在《铁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对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邻苯二甲酸酯(PAEs)在农田土壤中的污染日益严重。PAEs不仅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胁。因此,亟待开发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减少PAEs在作物中的积累,实现粮食的安全生产。本文以玉米秸秆热解的生物炭(BC)为原料,采用浸渍烧结法制备铁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FMBC),利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两种生物炭材料的施用对DBP或DEHP胁迫下小麦光合作用、生物量、品质酶活性、PAEs在小麦组织中蓄积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与DBP和DEHP污染土壤处理相比(对照),施用BC和FMBC后,小麦孕穗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细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增加,荧光参数中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速率(φ)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也呈现增加趋势。表明BC和FMBC的施用促进了DBP和DEHP污染土壤上小麦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合成,提高小麦生物量。这可能是由于PAEs吸收量的减少,从而降低了PAEs对于小麦的毒害作用。(2)与对照相比,随着BC和FMBC的添加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根系、叶片和籽粒中DBP和DEHP含量明显降低(P<0.05)。施用BC后,小麦籽粒中DBP和DEHP含量分别降低了2.2%-44.5%和2.02%-43.6%,施用FMBC使小麦籽粒中DBP和DEHP含量分别降低了19.9%-74.3%和22.9%-73.9%,表明BC和FMBC对小麦吸收PAEs具有良好的降低效果。FMBC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3)在孕穗期,BC和FMBC处理小麦叶片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籽粒中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活性显着提高(P<0.05)。表明BC和FMBC的施用对小麦品质合成酶的促进作用,相比较而言FMBC作用效果更加明显。采用分子对接证实了1)PAEs上的酯基可以与GBSS上的残基形成氢键;2),由于PAEs的芳香环结构和较差的水溶性使得其可以通过疏水作用与GBSS上的残基结合。这两种相互作用会阻碍底物的进入或占据反应物的结合位点,最终会抑制GBSS的活性。(4)BC和FMBC的施用导致了小麦籽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Fe、Mn、K和Ca)显着增加(P<0.05),氨基酸含量增加。在DBP污染土壤上,与对照相比,随着BC和FMBC用量的增加,小麦籽粒直链淀粉量增加2.3%-30.0%和12.8%-50.6%;在DEHP土壤上,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增加2.6%-18.0%和4.1%-40.8%。表明BC和FMBC导致小麦对PAEs的吸收的降低,诱导了与淀粉和蛋白质形成相关酶活性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品质。BC和FMBC的添加,增加了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含量,其使用为植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结果表明,与BC处理相比,FMBC的添加明显改善了PAEs污染下小麦的光合作用、生物量、PAEs残留和籽粒的品质。说明FMBC是一种良好的土壤修复材料。
张艳阳[3](2020)在《不同肥料对射干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射干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S-诱抗素(S-ABA)、氨基酸水溶肥和中度干旱条件下随水冲施复合肥、海藻肥、微量元素水溶肥、菌肥等4种肥料对射干生长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相关生理指标和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施S-ABA和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后,均能提高干旱条件下各项指标,S-ABA优于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喷施S-ABA处理后射干株高和冠幅分别增加9.78%和16.23%;同时射干叶片中脯氨酸(Pro)含量增加66.67%,可溶性蛋白(SP)含量增加54.21%和可溶性糖(SS)含量增加30.33%,丙二醛(MDA)含量降低17.69%,相对电导率降低67.60%。2、喷S-ABA处理后,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分别增加18.45%和81.23%,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降低33.67%,;射干中叶绿素含量(SPAD)增加21.77%,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非光化猝灭系数(NPQ)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分别增加45.23%、51.43%和87.54%,光化学反应效率(fv/fm)降低54.83%。3、喷施S-ABA后干旱条件下射干地上生长量、地下生长量和生物产量分别增加75.32%、23.07%和25.36%。4、通过不同肥料对射干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进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排序为:复合肥>菌肥>微量元素水溶肥>海藻肥>对照,复合肥和菌肥无显着性差异,从国家“一控两减”角度出发,菌肥可以替代复合肥使用。5、施入复菌肥(H3)后,干旱条件下射干株高、冠幅、可溶性糖(SS)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和脯氨酸(Pro)含量分别增加12.16%、17.96%、33.06%和21.57%,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33.93%和50.39%。6、施入复菌肥(H3)后,干旱条件下射干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增加65.97%和50.91%,胞间CO2浓度(Ci)降低37.64%;叶绿素(SPAD)含量增加17.96%,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分别增加41.56%和68.21%,光化学反应速率(Fv/Fm)降低48.49%。7、施入复菌肥(H3)后,干旱条件下射干地上生长量和地下生长量增加19.82%和51.67%,生物产量增加63.88%。
梁勇[4](2020)在《外源硒对硬粒小麦营养积累及盐胁迫缓解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野生二粒小麦与四倍体栽培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极端籽粒硒(Se)含量家系(硬粒小麦R6、R113、R126、R128、R171)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不同浓度(0、0.1、1、2、4、8、10μM)Na2SeO4(VI)和Na2SeO3(IV)对盐胁迫(50 mM NaCl)下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探讨Se缓解小麦盐毒害的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土培方式,以Na2SeO4为外源硒,两个不同耐Se型的硬粒小麦家系(R113、R171)为材料,研究土壤施硒(0、5、10 mg kg-1)和叶面喷硒(0、11.5、23 mg L-1)对小麦生长、产量品质及库源器官(旗叶、颖壳、籽粒)中微量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为小麦硒营养强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e能缓解盐胁迫对硬粒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伤害,但该效应因硒种类和施用量而异。低浓度(0.1-4μM)Na2SeO4或Na2SeO3可以提高盐胁迫下硬粒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促进幼苗生长,且Na2SeO4对盐胁迫缓解效应比Na2SeO3更有效。但高浓度(8-10μM)Na2SeO4或Na2SeO3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Na2SeO3抑制作用比Na2SeO4强。2.外施低浓度硒可降低盐胁迫下硬粒小麦幼苗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和电解质渗透率,诱导幼苗根和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缓解幼苗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初始荧光(Fo)下降、促进实际光化学效率[Y(II)]、最大荧光产量(Fm)、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II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和可变荧光(Fv)上升。因此外施Se可缓解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盐胁迫下活性氧(ROS)积累,维持叶片较高的光合速率,提高硬粒小麦在盐胁迫下的适应性。3.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均可显着提高硬粒小麦库源器官中Se含量,但大量Se(50%以上)积累分布在旗叶和颖壳中,籽粒中较低。外源硒对库源器官中Se积累分布的影响取决于硒施加方法和硒施用量,随着硒肥施用量的增加,库源器官中Se含量逐渐增加,但土壤施硒导致旗叶和颖壳积累分布Se的比例高于籽粒,叶面喷硒则与之相反。4.两种施硒方法均促进库源器官中微量元素(Fe、Zn、Cu、Mo)、次生代谢产物和氮素营养物质的吸收累积,且叶面喷硒对其促进作用高于土壤施硒处理,但高施硒量(23 mg L-1、10 mg kg-1)导致其吸收积累下降。此外,Se对重金属元素有拮抗作用,表现为各库源器官中潜在毒性微量元素(Pb、Al、As、Li、Cd)含量明显下降。说明Se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5 mg kg-1或0-11.5 mg L-1)可有效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和产量,且叶面喷硒处理优于土壤施硒处理。
马晓东[5](2020)在《蒿柳和平滑白蛋巢菌通过生物互作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效应的有机污染物,它们可在水体、土壤或沉积物中积累,被植物吸收并进入食物链中,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在PAHs污染的诸多修复方法中,生物修复因绿色环保、成本低、可大面积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植物或白腐真菌都具备从污染环境中清除PAHs的能力,但实施植物修复或白腐真菌强化试验时得到了大量负面结果,这阻碍了它们在PAHs污染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植物-白腐真菌联合修复是一种更高效的PAHs污染土壤修复策略,但该策略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于温室中设置了盆栽试验,以蒿柳(Salix viminalis)和平滑白蛋巢菌(Crucibulum laeve)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衰减(NA)、真菌修复(M)、植物修复(P)、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PMR)四种策略修复PAHs污染土壤,评估利用PAHs污染土壤中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强化蒿柳修复能力的可行性,探究修复过程中发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研究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对蒿柳光合作用、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从而揭示修复过程中的生物互作及其与PAHs去除之间的关联。本研究旨在阐明植物-白腐真菌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作用机理,为开拓植物和白腐真菌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接种平滑白蛋巢菌(使用两种接种方法)对蒿柳的PAHs修复能力、生长和抗氧化代谢的影响,评估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强化蒿柳PAHs修复效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PMR处理对PAHs的去除率最高,蒿柳和平滑白蛋巢菌对PAHs的去除有协同作用。PMR处理下,80.0%的蒿柳BCF和TF参数值大于1,该比例远大于P处理的20%。接种平滑白蛋巢菌促进了蒿柳对PAHs的提取能力,显着增强了其对土壤PAHs的去除。此外,平滑白蛋巢菌通过氧化胁迫短暂抑制蒿柳的生长,但蒿柳通过提高抗氧化代谢的水平以抵御胁迫,在土培试验结束时存活并正常生长,表明了其对平滑白蛋巢菌有耐受能力和复原力。因此,联合使用蒿柳和平滑白蛋巢菌是对PAHs污染土壤实施植物修复的可行方法。2.与NA处理相比,M处理的平滑白蛋巢菌在土壤中定殖并快速繁殖,显着(P<0.05)提高了土壤的酶活性以及营养物质含量,进而加速了PAHs的去除,但其抑制了除“菌丝际细菌”外的其它土着PAHs降解菌;P处理对土着PAHs降解菌群有富集作用,然而其快速生长耗竭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显着(P<0.05)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物量并阻碍了土壤PAHs的去除。PMR处理结合了M和P处理的优点,并促进了包括降解菌在内的微生物类群间相互作用。因此,PMR处理对土壤PAHs的去除率最高。综上,本研究表明PAHs污染土壤中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和蒿柳的联合实施对刺激土着PAHs降解菌、细菌菌群的生长有协同贡献,从而加速了土壤PAHs的去除。3.选取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的光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作为蒿柳的光合生理指标,探究了PAHs污染土壤中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对蒿柳光合作用的影响。PAHs污染土壤中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对蒿柳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Fv/F0)等指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降低了叶片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非光化学淬灭(NPQ)、光化学淬灭(qP)参数;不同的接种方法能改变Gs、Tr的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PAHs污染土壤中,平滑白蛋巢菌能提高蒿柳的光合能力和蒸腾效率,从而促进土壤PAHs的去除,这对揭示植物-白腐真菌联合修复的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4.基于LC-MS检测,重点比较了PAHs污染土壤中接种和未接种平滑白蛋巢菌的蒿柳根际土壤代谢物的差异。结果表明:分别在POS和NEG模式下定性了土壤中881和828种代谢物,各处理对代谢物的组分和含量有显着影响。进而我们比较分析了差异代谢物并鉴定出18个潜在根系分泌物组分,讨论了它们的功能及其对PAHs降解的影响。接种平滑白蛋巢菌显着降低了土壤代谢物的组分和含量,其中16种根系分泌物的含量明显降低。本研究中,接种白腐真菌促进了植物根系对广谱土壤代谢物的吸收能力,这对提高植物的PAHs积累能力以及揭示植物-白腐真菌联合修复的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
毕景文[6](2020)在《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响应机制》文中提出镉是一种高毒性的有害重金属。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壤镉污染日益严重。而镉能够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因此,修复镉污染的土地、提高中轻度镉污染土壤植物生长和作物安全已经成为农林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植物修复由于花费低、适应性广和无二次污染被认为是修复土壤重金属的一种有效的生物技术手段。杨树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且地上生物量较大,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优良候选植物。研究发现,杨树可以从土壤中富集大量重金属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吸收耐受性。然而,由于不同杨树无性系间的种内遗传差异,其对重金属的积累和耐受性也存在差异。氮素是构成植物的大量营养元素,随农业农艺的发展,氮肥利用率越来越高。植物主要吸收利用NO3--N和NH4+-N作为无机氮源,而供氮形态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不同。关于氮素对镉胁迫的缓解作用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但关于供氮形态对植物耐镉性的调控作用机制尚少见报道。本论文以不同氮缺乏敏感性的两个杨树无性系(南林1388和南林895)为材料,采用生理生化技术,围绕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机理、重金属镉诱导产生的胁迫对根系和叶片细胞壁特性的影响、不同供氮形态与镉胁迫互作下碳氮代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差异性响应通过生理生化指标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联用,测定分析了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差异性响应。结果表明,对低氮胁迫不敏感无性系南林1388在NO3--N和NH4+-N下都比低氮胁迫敏感无性系南林895具有更强的耐镉性。镉胁迫下,两种无性系的镉分布、转运、离子稳态和抗氧化能力不同,且不同供氮形态(NO3--N和NH4+-N)具有不同耐性机制。NO3--N下,与南林895相比南林1388减少了镉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提高了抗氧化性和有效的镉螯合能力,且NO3--N促进了南林1388叶片和叶脉上表皮镉的分布,这对植物光合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NH4+-N显着促进了两种无性系的镉积累和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增加了对两种无性系的胁迫程度;其中南林1388通过提高树皮镉含量和叶片与树皮中较高的磷硫比,提高耐镉性;NH4+-N促进了叶片下表皮和维管组织镉的分布,尤其是南林895。2)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细胞壁响应调控机制通过测定细胞壁镉含量、细胞壁成分变化、营养元素含量和各细胞壁组分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变化,研究了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细胞壁响应调控机制。结果表明,NH4+-N下南林1388与南林895叶片与根系细胞壁镉含量均显着增加,这可能是两种杨树无性系降低镉毒的有效策略;且南林1388主要在根系增加细胞壁镉富集,而南林895向叶片转运较强,叶片细胞壁镉富集能力远大于南林1388。镉胁迫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的富集作用可能与细胞壁多糖含量有关,NO3--N下南林1388细胞壁多糖较高,而NH4+-N下南林895较高。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表征了南林1388和南林895叶片、根系细胞壁及其组分上镉吸附位点的官能团信息。研究结果表明,镉主要与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中的羧基官能团发生结合作用。镉胁迫下,叶片、根系细胞壁及其组分上蛋白质二级结构中肽键间氢键的结合力得以增强,促进了一些多糖类物质合成,从而使南林1388与南林895在镉胁迫下显现出一定的适应性。3)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碳氮代谢响应机制通过碳氮同位素测定、碳氮化合物测定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研究了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碳氮代谢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镉胁迫下不同低氮敏感性无性系在不同的供氮形态(NO3--N和NH4+-N)具有不同的养分适应策略。NO3--N下南林1388光合氮利用效率、光系统II的实际光合效率和葡萄糖含量等显着高于南林895,此时南林1388可能通过提高自身生长速率增加生物量合成稀释体内镉浓度,降低了镉毒,提高了自身耐镉性;而南林895可能通过合成较多碳氮代谢产物提高自身耐性(如蔗糖与某些功能氨基酸等)。NH4+-N下南林895淀粉、蔗糖含量显着高于南林1388,光合氮利用效率、光系统II的实际光合效率、葡萄糖、某些功能氨基酸含量等均显着低于南林1388;且NH4+-N下两种无性系均表现出显着的淀粉粒积累特征,南林895的叶绿体几乎被淀粉粒所占据,光合器官受损更为严重;这可能由于NH4+-N下镉胁迫对两种杨树无性系造成的损伤较大,南林1388增加碳氮化合物的储存来应对镉胁迫,而南林895受到胁迫较严重。
高兴华,刘小杰,欧凯[7](2010)在《视疲劳与营养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疲劳是目前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疲劳综合症。大量科学文献表明:叶黄素、维生素A、牛磺酸和微量元素锌都具有改善眼部营养、缓解视疲劳的作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罗丽华,杜鹏,杨昌林[8](2008)在《夜间视力与机体相关营养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体夜间视力与机体营养素的水平和代谢密切相关,合理补充营养素可有效改善暗适应能力,提高夜间视力,缓解视疲劳。为此,概述了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锌、硒、牛磺酸等的作用机制及补充剂量,期望为研究提高机体夜视功能和缓解视疲劳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刘继鹏[9](2001)在《1991~2000年本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综述(Ⅰ)》文中研究说明
石元刚,糜漫天,韦娜[10](2001)在《营养干预对雷达操纵员微量营养素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通过营养干预 ,探讨雷达操纵员机体与暗适应有关的微量营养素代谢情况。方法 选择年龄在 1 8~ 2 9岁 ,34名雷达操纵员 (男性战士 )为实验对象 ,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按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补充VA、Zn、Se ,实验期为 4周。在实验后血清Zn、Se和VA含量较对照组增高 ,差别非常显着 (P <0 .0 1 )。结论 雷达操纵员按照营养供给量标准量连续补充 4周后 ,实验组人员血清中Zn、Se、VA含量显着增高 ,达到或超过正常营养水平 ,由此表明 ,可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暗适应功能。
二、复合微量营养素对提高人体暗适应功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微量营养素对提高人体暗适应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颗粒物对温室叶类蔬菜生理信息影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雾霾颗粒物对植物的危害 |
1.2.2 植物消减雾霾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
1.2.3 雾霾颗粒物的人工模拟现状 |
1.2.4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试验平台及数据处理方法 |
2.1 引言 |
2.1.1 试验对象与颗粒物环境人工模拟 |
2.1.2 试验对象 |
2.1.3 颗粒物试验环境的人工模拟 |
2.1.4 人工模拟颗粒物的能谱分析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2.1 光谱预处理方法 |
2.2.2 光谱特征变量提取方法 |
2.2.3 光谱建模方法 |
2.2.4 光谱植被指数和高光谱特征参数 |
2.2.5 模型评价指标 |
2.2.6 图像处理方法 |
第3章 颗粒物模拟环境和自然雾霾环境对叶菜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对象与方法 |
3.2.1 试验对象培育 |
3.2.2 试验方案设计 |
3.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
3.3 颗粒物模拟环境和自然雾霾环境下的高光谱响应研究 |
3.3.1 叶菜原始高光谱特征的响应规律 |
3.3.2 叶菜一阶导数光谱特征的响应规律 |
3.4 颗粒物模拟环境下叶菜生理信息的反演 |
3.4.1 高光谱敏感波段和特征波长的提取 |
3.4.2 高光谱敏感特征参数的筛选 |
3.4.3 叶菜净光合速率的高光谱反演模型 |
3.5 叶菜叶片ESEM微观结果及机理分析 |
3.5.1 生菜叶片微观结构及颗粒物作用机理分析 |
3.5.2 油菜叶片微观结构及颗粒物作用机理分析 |
3.5.3 小白菜叶片微观结构及颗粒物作用机理分析 |
3.5.4 叶菜吸附颗粒物的能力差异比较分析 |
3.6 叶菜在自然雾霾环境下的光合生理特征响应 |
3.6.1 叶菜光合生理指标的响应 |
3.6.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应用 |
3.6.3 叶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响应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叶菜对颗粒物污染的连续动态光合生理特征响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对象与方法 |
4.2.1 试验方案设计 |
4.2.2 测量指标及方法 |
4.3 叶菜光合生理指标的连续动态响应研究 |
4.3.1 颗粒物积累与叶菜生长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4.3.2 颗粒物积累与叶菜化学抗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4.3.3 颗粒物积累与叶菜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4.3.4 颗粒物积累与叶菜叶绿素荧光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叶菜对颗粒物污染的连续动态光谱响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对象与方法 |
5.3 光谱连续动态响应规律研究 |
5.3.1 叶菜连续动态高光谱特征比较 |
5.3.2 生菜受颗粒物污染的连续动态光谱响应规律 |
5.3.3 油菜受颗粒物污染的连续动态光谱响应规律 |
5.3.4 小白菜受颗粒物污染的连续动态光谱响应规律 |
5.3.5 颗粒物作用对叶菜敏感光谱植被指数的影响 |
5.4 基于高光谱技术建立叶菜净光合速率的反演模型 |
5.4.1 建立生菜的净光合速率反演模型 |
5.4.2 建立油菜的净光合速率反演模型 |
5.4.3 建立小白菜的净光合速率反演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雾霾天气对日光温室的影响及管理建议 |
6.1 引言 |
6.2 雾霾天气对日光温室的影响及栽培优化管理建议 |
6.2.1 雾霾天气对日光温室的影响 |
6.2.2 设施叶菜消减颗粒物的栽培优化管理建议 |
6.2.3 温室生产应对雾霾天气的管理建议 |
6.3 基于微观图像处理技术应对雾霾天气 |
6.3.1 叶菜颗粒物ESEM微观图像的获取 |
6.3.2 微观图像的处理分析与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铁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对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邻苯二甲酸酯概述 |
1.1.1 邻苯二甲酸酯的性质 |
1.1.2 邻苯二甲酸酯的来源 |
1.1.3 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现状 |
1.1.4 邻苯二甲酸酯的毒性 |
1.2.生物炭 |
1.2.1 生物炭的性质 |
1.2.2 生物炭的应用 |
1.2.3 改性生物炭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FMBC的施用对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供试材料及试剂 |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土壤染毒与小麦培养 |
2.3.2 BC和 FMBC的制备 |
2.3.3 生物量的测定 |
2.3.4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量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 |
2.5.1 BC和 FMBC对 PAEs污染土壤的小麦孕穗期光合作用的影响 |
2.5.2 BC和 FMBC对 PAEs污染土壤的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5.3 BC和 FMBC对 PAEs污染土壤的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
2.5.4 BC和 FMBC对 PAEs污染土壤的小麦籽粒生物量的影响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FMBC的施用对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组织中PAEs含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小麦和土壤 |
3.3.2 BC和 FMBC的制备 |
3.3.3 PAEs的提取 |
3.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 |
3.5.1 BC和 FMBC对小麦不同组织中PAEs含量的影响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FMBC的施用对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小麦和土壤 |
4.3.2 BC和 FMBC的制备 |
4.3.3 酶活性的测定 |
4.3.4 籽粒淀粉含量的测定 |
4.3.5 籽粒蛋白含量的测定 |
4.3.6 籽粒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4.3.7 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4.4 分子对接 |
4.5 统计分析 |
4.6 结果 |
4.6.1 BC和 FMBC对 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GS和 GPT品质合成酶的影响 |
4.6.2 BC和 FMBC对 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SSS、GBSS和 AGP品质合成酶的影响 |
4.6.3 BC 和 FMBC 对 PAEs 污染土壤中小麦籽粒淀粉,蛋白含量的影响 |
4.6.4 BC和 FMBC对 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6.5 BC和 FMBC对 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籽粒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4.6.6 籽粒中PAEs含量和品质之间相关性 |
4.6.7 分子对接 |
4.7 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不同肥料对射干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1 前言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S-ABA和氨基酸水溶肥对射干的影响 |
3.1.1 S-ABA和氨基酸水溶肥对射干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 S-ABA和氨基酸水溶肥对射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3 S-ABA和氨基酸水溶肥对射干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4 S-ABA和氨基酸水溶肥对射干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1.5 S-ABA和氨基酸水溶肥对射干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6 S-ABA和氨基酸水溶肥对射干产量的影响 |
3.2 不同肥料对射干生理、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肥料对射干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2 不同肥料对射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3 不同肥料对射干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4 不同肥料对射干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5 不同肥料对射干叶绿素的影响 |
3.2.6 不同肥料对射干产量的影响 |
3.2.7 不同肥料对射干隶属综合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5.1 叶面喷施 S-ABA 和氨基酸水溶肥对射干的影响 |
5.2 不同肥料对射干的影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外源硒对硬粒小麦营养积累及盐胁迫缓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硒 |
1.1.1 硒在自然界中的形式与分布 |
1.1.2 硒在植物中的吸收与转运 |
1.1.3 硒的生物学效应 |
1.2 植物盐害及其生理机制 |
1.2.1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2 盐胁迫对植物伤害的机理 |
1.3 小麦 |
1.3.1 小麦的生产和分布 |
1.3.2 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 |
1.3.3 野生二粒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硒对盐胁迫下硬粒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生长条件 |
2.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硒对盐胁迫下硬粒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2 硒对盐胁迫下硬粒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3 硒对盐胁迫下硬粒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2.4 硒对盐胁迫下硬粒小麦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2.5 对盐胁迫下硬粒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6 硬粒小麦种子和幼苗多组分变量相关性网络分析 |
2.3 讨论 |
3 施硒方式对硬粒小麦营养品质及库源器官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生长条件 |
3.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施硒方式对小麦库源器官硒含量的影响 |
3.2.2 施硒方式对小麦库源器官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3 施硒方式对硬粒小麦库源器官潜在毒性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4 施硒方式对硬粒小麦库源器官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5 施硒方式对硬粒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6 硬粒小麦农艺性状和库源器官营养物质相关性网络分析 |
3.3 讨论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用于本试验的硬粒小麦在三种环境下的籽粒硒含量 |
附录 B 不同施硒方式下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蒿柳和平滑白蛋巢菌通过生物互作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PAHs的性质、污染现状与危害 |
1.1.1 PAHs的性质和来源 |
1.1.2 PAHs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1.2 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
1.2.1 微生物修复 |
1.2.2 植物修复 |
1.2.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根际互作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1.3.1 根际化学通讯与代谢组 |
1.3.2 根际互作的信号代谢物 |
1.3.3 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强化蒿柳介导的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化学试剂 |
2.2.2 土壤的采集及人工污染 |
2.2.3 植物和真菌接种物 |
2.2.4 盆栽试验 |
2.2.5 PAHs含量的定量分析 |
2.2.6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7 抗氧化物酶的提取和测定 |
2.2.8 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的提取和测定 |
2.2.9 活性氧O_2~(·-)和过氧化氢的测定 |
2.2.10 相对电导率 |
2.2.11 脂质过氧化 |
2.2.12 统计分析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各生物修复策略对土壤中PAHs降解的影响 |
2.3.2 平滑白蛋巢菌对蒿柳体内PAHs含量的影响 |
2.3.3 平滑白蛋巢菌对蒿柳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2.3.4 平滑白蛋巢菌对蒿柳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2.4 小结 |
3 PAHs污染土壤植物-白腐真菌联合修复试验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土壤酶活性指标的测定 |
3.2.3 土壤总DNA的提取与测序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各处理对不同微生物类群生物量的影响 |
3.3.2 各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3 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变化 |
3.3.4 微生物多样性关联因素 |
3.3.5 PAHs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预测 |
3.3.6 各处理的共现性网络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PAHs污染土壤中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对蒿柳光合作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4.2.3 气体交换参数的光响应曲线绘制 |
4.2.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4.2.5 土壤PAHs含量的定量分析 |
4.2.6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各PAHs污染土壤修复处理对土壤PAHs含量的影响 |
4.3.2 各处理下蒿柳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
4.3.3 各处理下蒿柳气体交换参数的光响应曲线比较 |
4.3.4 各处理下蒿柳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接种平滑白蛋巢菌对蒿柳根系分泌物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标准品与试剂 |
5.2.2 试验设计 |
5.2.3 代谢物的提取与检测 |
5.2.4 代谢物的定性与定量 |
5.2.5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LC-MS分析 |
5.3.2 蒿柳潜在根系分泌物组分的模式识别分析 |
5.3.3 各处理对土壤代谢物组分和含量的影响 |
5.3.4 各处理对18 种潜在根系分泌物组分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6)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镉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 镉胁迫对植物体内氮代谢的影响 |
1.3 氮素对镉胁迫下植物生长的缓解效应 |
1.3.1 氮素减轻植物特定离子中毒 |
1.3.2 氮素对植物营养平衡调节 |
1.3.3 氮素对植物渗透压的调节 |
1.3.4 氮素对氧化损伤的影响 |
1.3.5 氮素对耐镉性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差异性响应 |
2.1 前言 |
2.2 材料方法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2.3 指标测定方法 |
2.2.4 统计分析 |
2.3 试验结果 |
2.3.1 不同供氮形态下镉胁迫对两种杨树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
2.3.2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光合作用变化 |
2.3.3 不同供氮形态下镉胁迫对两种杨树无性系活性氧、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的影响 |
2.3.4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各组织镉含量和转运变化 |
2.3.5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不同部位镉积累变化 |
2.3.6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不同部位硫和磷积累情况 |
2.4 讨论 |
2.4.1 不同氮素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耐性差异 |
2.4.2 不同氮素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耐性差异与镉在组织间分配变化情况 |
2.4.3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生理变化和防御反应适应策略 |
3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细胞壁响应调控机制 |
3.1 前言 |
3.2 材料方法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3.2.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3.2.3 指标测定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叶面积与根系特征参数变化 |
3.3.2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营养元素变化 |
3.3.3 不同氮素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细胞壁镉含量及其成分变化 |
3.3.4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各细胞壁组分红外光谱峰值变化 |
3.3.5 不同供氮形态对镉胁迫下各细胞壁组分的红外光谱半定量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耐性差异与细胞壁响应关系 |
3.4.2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细胞壁对镉胁迫的响应调控途径 |
4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碳氮代谢响应 |
4.1 前言 |
4.2 材料方法 |
4.2.1 研究区域概况 |
4.2.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4.2.3 指标测定方法 |
4.2.4 数据分析 |
4.3 试验结果 |
4.3.1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氮利用效率和叶绿素荧光变化 |
4.3.2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不同氮源吸收特征 |
4.3.3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水分利用参数变化情况 |
4.3.4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总碳总氮变化 |
4.3.5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4.3.6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变化 |
4.3.7 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叶片超微结构变化 |
4.4 讨论 |
4.4.1 不同氮素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碳氮代谢差异响应 |
4.4.2 不同氮素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适应策略 |
5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视疲劳与营养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视疲劳产生的原因 |
2 叶黄素对视疲劳的作用 |
3 维生素A对视疲劳的作用 |
4 牛磺酸对视疲劳的作用 |
5 元素锌对视疲劳的作用 |
6 展望 |
(10)营养干预对雷达操纵员微量营养素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1.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1.2 补充微量营养素剂量 |
1.3 测定的指标 |
1.3.1 血清微量元素锌测定 |
1.3.2 血清微量元素硒测定 |
1.3.3 维生素A测定 |
1.3.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复合微量营养素对提高人体暗适应功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颗粒物对温室叶类蔬菜生理信息影响规律的研究[D]. 孔丽娟. 吉林大学, 2021
- [2]铁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对PAEs污染土壤中小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 许亚磊.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不同肥料对射干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 张艳阳.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外源硒对硬粒小麦营养积累及盐胁迫缓解效应研究[D]. 梁勇. 成都大学, 2020(08)
- [5]蒿柳和平滑白蛋巢菌通过生物互作联合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机理研究[D]. 马晓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不同供氮形态下两种杨树无性系对镉胁迫的响应机制[D]. 毕景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视疲劳与营养干预[J]. 高兴华,刘小杰,欧凯. 饮料工业, 2010(06)
- [8]夜间视力与机体相关营养素[J]. 罗丽华,杜鹏,杨昌林.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8(05)
- [9]1991~2000年本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综述(Ⅰ)[J]. 刘继鹏. 营养学报, 2001(04)
- [10]营养干预对雷达操纵员微量营养素代谢的影响[J]. 石元刚,糜漫天,韦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