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守丞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何定琴[1](2016)在《秦末百姓究竟如何“刑其长吏”?——新读《陈涉世家》的四个关键词》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文"的教学脱离具体的字词语境做"高空式"的分析,甚至还做些毫无意义的拓展。文言文教学要树立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的解读意识。文章从训诂入手,通过字词分析、故事还原、补充留白、揭示矛盾的方法,创新解读了《陈涉世家》中"挺""独""弗胜""刑"四个关键词,把文言、文章、文化、文学有机融合,为解决文言文教学"言""文"相互脱节的矛盾提供了范例。
韦清[2](1997)在《关于“守丞死”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在新编的初中语文第六册中,收入了《陈涉世家》这篇古文。其中对"守丞死"一句的理解,值得探讨一下。在该册课本的注解和教参的解释中,都把"守丞死"理解为"守丞被城中的人杀死"。其根据大约是"守丞死"后面一句"乃入据陈"的"乃"字编者把"乃"字理解为"才"。如果"乃"字在这里只能理解成"才",单从字面上看,课文注解和教参中的理解也未尝不可,但"乃"字在这里还能理解成"于是",而再仔细分析一下当时
王健龙[3](2018)在《“弗胜”的究竟是谁》文中指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一文在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起义军的迅猛发展、所向披靡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弗胜"句,非常简省,却耐人寻味,颇费思量。到底是谁"弗胜",是起义军还是守丞?教学
蓝锡麟[4](1979)在《初中课本文言文注释、标点的商榷》文中研究指明 全国通用的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入文言课文二十八篇。这些课文多是传统名篇,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大都值得借鉴,也适合教学。但是,作为语文教材,其中某些注释、 标点略嫌美中不足。为了有助于课本的日趋完善,谨就管见所及,悉依册次、篇目,提 出一些点滴商榷。 《狼》 (第一册)的结尾标点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徐超[5](2014)在《《史记·陈涉世家》与《汉书·陈胜传》对读札记》文中指出《汉书·陈胜传》围绕着文字考据、史实征订、人物称呼等方面对《史记·陈涉世家》进行了诸多删改。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班固的"剪裁"多有论述,并提到了二书对陈胜称呼的差异,对《史记》的"世家"之体也发表了相关见解。
王茹华[6](2007)在《对《陈涉世家》一句译文的质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语文上期第二十一课《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许多资料都把它翻译为“起义军一时不能取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驻陈县”,如果仔细分析这句话,对于这样的理解,我不敢苟同。其理由有二:
段家旺[7](1993)在《关于古汉语意念被动句的界限问题》文中指出详尽论述了古汉语意念被动句的界限问题。
陈治国,农茜[8](2007)在《从出土文献再释秦汉守官》文中研究指明守官在秦时已经出现,学者多将"守官"释为"试守"。通过分析新近出土的简牍文献,可知秦及西汉初期的"守官"应是临时代理的官员,而无试守之意。
潘润[9](2020)在《战国时期东方小国的兴衰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以鲁、宋、郑、越为中心》文中指出由于战国七雄等大国国力的强盛影响力较大,在战国史研究中战国七雄往往得到较多的关注,对同时期各个小国的研究则较少。中原泗上及周边邻近的小国,在战国早、中期频繁参与到诸侯征战中。且由于各自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地缘战略价值,其自身的兴衰也深刻影响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即使是在战国时期结束后的下一个历史阶段秦末汉初,曾经的诸东方小国故地通过地域性的整合,从而参与到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深刻影响了秦末汉初的历史进程。在战国时期的东方小国中,鲁、宋、郑、越作为影响较大的诸侯国,其兴衰过程对历史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第一章首先讨论鲁国三桓在全面掌握政权的大背景下,于战国初期通过驱逐鲁哀公实现“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从而权势达到顶峰的过程,并基于此比较了战国早期特定时代背景下鲁国的政治变迁与齐、晋等国的异同。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论文讨论了战国早中期之交三桓之所以衰微、鲁穆公又能恢复公室,鲁国自身原因在于周代礼制于鲁国的强大惯性,外部原因则是田齐对三桓根据地的攻击削弱了三桓的力量。鲁穆公恢复公室权力后参与到“三晋伐齐”之中,影响了战国早期晋齐争霸格局,并且在三晋列为诸侯的过程中又影响了战国早期剧烈的时代变革。第二章讨论战国早期宋、郑历史变局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清华简《系年》中的记载,考证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权更替事件“戴氏取宋”应该开始于战国早期,其原因是春秋时期戴氏在宋国的兴起。论文同时讨论了郑国在战国早中期之交发生的“太宰欣取郑”政权更替事件的过程、影响,认为“太宰欣取郑”发生的原因是春秋晚期七穆在郑国的兴起,以及三晋、楚国争霸过程中插手郑国内政。此外,论文由清华简《系年》中的相关记载,讨论了宋、郑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对战国早期三晋与楚国争霸特别是其中两场决战连堤之战、大梁榆关之战的巨大影响。论文认为“宋郑之间有隙地”和三晋、楚国集中力量对“隙地”的争夺是战国早期三晋与楚国争霸的战略新特点。第三章的研究,首先讨论了三家分晋后韩国对郑国的包围过程,指出这决定了战国中期郑国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当然,韩灭郑并迁都新郑又使郑国继承了“四战之地”位置,这也决定了后来韩国在战国历史中的发展走向。本章还把战国中期“戴氏取宋”的最终完成与“子南氏取卫”进行比较。论文认为“戴氏取宋”系新兴政权,此与“子南氏取卫”从而变成大国附庸有本质的不同。论文由“鲁酒薄而邯郸围”这样的古谚,指出这恰恰说明战国中期鲁国在齐、魏、楚争战中特别是齐魏桂陵之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讨论了越国在经历“越人三世弑其君”的内乱后,由大国向小国转变并向江东退却的历史进程。论文指出战国中期诸侯纵横中郑、宋、鲁、卫、越等东方小国的自身政治变革和外部地缘环境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命运,而这又对战国中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讨论了宋王偃的强盛和走向灭亡关键在于战国晚期走向一统的历史大势。战国时期宋国作为小国能够强盛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乐毅五国合纵伐齐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论文也讨论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内乱和二周的兴起对秦统一的影响。认为周天子对洛阳控制力的削弱使得秦国可以更便利地灭周并成为新的天下共主。论文认为春申君面对秦国的军事威胁,通过对鲁国以及江东的开发,在越、宋、鲁故地构建了楚国的抗秦大后方。战国晚期东方小国的灭亡和故地治理整合,特别是抗秦后方的建立对新的大一统局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五章由“东南有天子气”的讨论,指出楚国在越、宋、鲁故地的抗秦大后方的构建对秦朝统治的巨大威胁。认为战国时期越国的历史记忆是江东成为“亡秦必楚”基地的重要原因。论文认为战国时期宋国历史和楚、宋文化在楚国统治下的结合是刘邦灭亡秦朝、实现“秦亡汉兴”的重要原因,并进而指出秦汉时期宋国故地彭城一带开始成为楚地的中心。论文认为战国时期鲁国历史和楚、鲁文化在楚国统治下的结合,是促成秦始皇焚书与汉武帝“独尊儒术”两种对立政治倾向的重要原因。战国时期越、宋、鲁对秦末汉初历史进程的影响,既反映出楚文化东渐的背景下“秦亡汉兴”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说明秦末汉初东方对西方胜利的历史偶然性。
徐世权[10](2017)在《学术史视野下的秦郡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出土秦文献材料的陆续公布,一些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秦郡名对已有的秦郡研究体系造成了破坏,学者纷纷撰文加以考证,但迄今爲止仍未能圆满的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爲了将来更好的利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研究秦郡问题,详尽梳理自清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以学术史的眼光重新审视秦郡研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同时爲新时期的秦郡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也爲新秦郡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体部分共有四章,分清代、民国、1950至2000年,2001至2016年四个时间段梳理学者的秦郡研究成果。大体按照“秦一代郡数及郡名”、“秦始皇三十六郡名”、“秦郡始置时间”、“秦郡郡境”、“秦郡郡治”、“秦郡图”,“秦郡个案研究”等七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设立专节总论这一时期的研究概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第一、二章後都附有一份学者秦郡研究着述表,介绍了一些基本信息并对其文的发表时间做了简要的交待,便于学者利用。正文中制作了大量的表格,目的是使读者清晰了解诸家说法的异同;第四章第二节附有一张出土文献所见秦郡名目表,其判定依据既有横向的参照,又有纵向的对比,是本论文的一个创新点之一。秦郡图是以往学者忽视的内容,本文整理了四个时期内的秦郡图,并尽量附上原图,亦是一份秦郡图绘制的学术史,爲以後的秦郡图绘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亦是本文较有特色的内容之一。本文是以学术史的视角对秦郡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回访”,尝试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研究历史地理问题。
二、关于“守丞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守丞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秦末百姓究竟如何“刑其长吏”?——新读《陈涉世家》的四个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尉剑挺” |
二、“皆”与“独” |
三、“弗胜” |
四、“刑” |
(8)从出土文献再释秦汉守官(论文提纲范文)
一、 对“守官”的传统看法 |
二、 “守官”的确切含义 |
(一) 在里耶秦简中, 阳陵和迁陵两县中的“守”和“守丞”较为多见。见下表: |
(二) 张家山汉简《具律》: |
(三) 张家山汉简《具律》规定: |
(四) 《内史杂》规定: |
(五) 睡虎地秦简《除吏律》有: |
(9)战国时期东方小国的兴衰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以鲁、宋、郑、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文献考古材料与学术史回顾 |
(一)相关史料与考古材料 |
(二)学术史综述 |
1、学者对战国鲁国历史的研究 |
2、学者对战国宋国历史的研究 |
3、学者对战国郑国历史的研究 |
4、学者对战国越国历史的研究 |
5、学者对“东南有天子气”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与时空范围 |
(一)研究内容 |
(二)时空范围 |
第一章 战国早期鲁国三桓的兴衰及对历史格局的影响 |
第一节 、“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春秋战国之交鲁国国内政权的更替 |
一、春秋晚期鲁国的内外形势 |
二、鲁哀公之死和三桓对鲁国政权全面掌控的历史意义 |
三、鲁国的国内政权更替与齐、晋的比较 |
第二节 、三桓的衰微与鲁穆公复兴公室权力 |
一、田齐对鲁国的攻击与三桓的衰微 |
二、鲁穆公复兴鲁国公室权力与新时代的鲁国政治、学术 |
第三节 、鲁穆公的外交、军事政策与对齐晋争霸的影响 |
一、战国早中期之交田齐的政治内乱及对鲁国的侵略 |
二、从清华简《系年》看“三晋伐齐”之战及鲁国的作用 |
三、鲁穆公对三晋列为诸侯历史进程的影响 |
四、鲁穆公在“三晋伐齐”中的历史作用与春秋时期的比较 |
小结 |
第二章 战国早期宋郑政治变局及其对三晋与楚国争战的影响 |
第一节 、“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战国早期“戴氏取宋”的发生 |
一、春秋晚期宋国公室的衰微与戴氏的兴起 |
二、“戴氏取宋”的前奏:宋景公之死与乐氏掌握宋国政权 |
三、从传世史料和清华简《系年》看“戴氏取宋”发生的时间 |
第二节 、“郑人三世杀其父”——战国早期郑国的内乱 |
一、郑国七穆崛起与战国初年郑国的乱局 |
二、郑相子阳的兴起与“太宰欣取郑” |
第三节 、战国早期的宋、郑外交与连堤及大梁、榆关之战 |
一、春秋晚期的晋楚争霸对中原小国的冲击 |
二、莫敖阳为的晋楚连堤之战与宋国的作用 |
三、大梁、榆关之战的背景:三家分晋后郑国在三晋与楚之间的周旋 |
四、“王子定奔晋”对楚悼王伐郑的影响 |
五、大梁、榆关之战过程及郑国的作用 |
第四节 、战国早期宋、郑历史对新时代三晋与楚国争战的影响 |
一、宋、郑等战国早期新兴政权的过渡期特点对三晋与楚国争战的影响 |
二、战国早期东方小国在大国争战中作用的时代特点 |
三、“宋郑之间有隙地”与战国早期三晋与楚国争战的战略新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战国中期郑、宋、鲁、越的历史及其影响 |
第一节 、四战之地中的包围——郑国灭亡的过程和影响 |
一、三家分晋后韩国对郑国的包围与迁都 |
二、郑国灭亡与韩哀侯迁都新郑 |
三、韩国对郑国中原“四战之地”战略位置的继承 |
第二节 、四战之地中的突围——战国中期“戴氏取宋”的最终完成及与“子南氏取卫”的比较 |
一、宋桓侯被废与宋剔成君的登位 |
二、战国时期卫国的历史背景与子南氏的兴起 |
三、魏惠王时期“子南氏取卫”的影响 |
四、戴氏强宋与大国附庸——“戴氏取宋”与“子南氏取卫”不同的历史走向 |
第三节、“鲁酒薄而邯郸围”——战国中期齐、魏、楚争战中的鲁国外交与内政 |
一、齐魏桂陵之战和齐楚徐州之战中的鲁国外交 |
二、鲁平公时期的鲁国内政外交及与周边附庸小国的关系 |
第四节 、“越人三世弑其君”——越王翳迁都姑苏及被弑 |
一、战国早期越国的强盛 |
二、越王翳迁都姑苏与“越人三世弑其君”的发生 |
小结 |
第四章 宋国、二周灭亡对秦国统一的影响和春申君对鲁国、江东的开发 |
第一节 、“齐能并宋而不能凝”——宋王偃的小霸和灭亡对战国历史走势的影响 |
一、宋王偃的称王与宋国的强大 |
二、齐闵王灭宋与戴宋灭亡的时代背景 |
三、魏、楚对宋地的夺取及其时代背景 |
第二节 、“利”与“义”的有机统一——宋国强盛与灭亡对乐毅伐齐“义战”实现的影响 |
一、宋国在苏秦谋齐与对合纵的策划中的地缘战略地位 |
二、宋国灭亡引发的大国战争对齐、秦东西帝并立局面的结束的影响 |
第三节 、战国时期二周的兴衰及对秦灭周的影响 |
一、春秋晚期周王室内乱和成周的建立 |
二、战国早中期二周的分立 |
三、二周对秦灭周的影响 |
第四节 、春申君北伐与鲁国的灭亡 |
一、田单复齐后的历史态势与鲁国灭亡 |
二、楚国治理下鲁地的文化融合 |
第五节 、越国故地战国晚期前段的混乱局面与春申君时期楚国的统治 |
一、楚灭越夺取江东与江东郡的设立 |
二、战国晚期前段“政乱兵弱”的江东越国故地 |
三、春申君封于江东与对越国贵族的征服 |
四、春申君对越国故地的开发和“长三角荆楚化” |
五、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再说“楚未灭越”问题 |
小结 |
第五章 战国时期的越、宋、鲁故地对秦末汉初历史进程的影响 |
一、楚国统治下对越、宋、鲁故地的区域整合的最终完成 |
二、战国秦汉之交东方小国故地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 |
第一节 、“东南有天子气”的江东视角解读 |
一、秦朝在江东的统治与“东南有天子气” |
二、秦始皇东巡会稽与“泄江东王气”的过程 |
第二节 、楚国对越地的整合对秦亡汉兴的影响 |
一、江东成为“亡秦必楚”基地 |
二、闽越、瓯越兴起下项羽的“过江东”问题 |
三、江东子弟对项羽阵营影响的时代背景 |
四、刘濞与“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 |
第三节 、楚国对宋地的整合对秦亡汉兴的影响 |
一、楚国对丰沛的整合与刘邦帝业的成就 |
二、“四面楚歌”与秦汉时期彭城一带成为楚地的中心 |
第四节 、楚国对鲁地的整合对秦亡汉兴的影响 |
一、从孔壁书的传抄古文字体看楚、鲁文化结合的完成 |
二、儒法矛盾背景下的秦始皇焚书 |
三、鲁国文化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
小结 |
结论 |
附一:战国前后郑、宋、鲁、越大事年表 |
附二:战国时期的宋公世系及其在位时间 |
附三:战国时期的鲁公世系及其在位时间 |
附四:战国时期的越王世系及其在位时间 |
参考文献 |
一、古典文献 |
二、考古报告 |
三、相关着作 |
四、研究论文 |
五、学位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学术史视野下的秦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清代的秦郡研究 |
第一节 清代的秦郡研究概况 |
(一)清初的秦郡研究 |
(二)乾嘉时期的秦郡研究 |
(三)道咸以降的秦郡研究 |
第二节 清代的秦郡研究 |
(一)秦一代郡数及郡名研究 |
(二)秦始皇三十六郡名研究 |
(三)秦郡始置时间研究 |
(四)秦郡郡境研究 |
(五)秦郡郡治研究 |
(六)秦郡图 |
第三节 清代秦郡研究的成绩与检讨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秦郡研究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秦郡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秦郡研究 |
(一)秦一代郡数及郡名研究 |
(二)秦始皇三十六郡名研究 |
(三)秦郡始置时间研究 |
(四)秦郡郡境研究 |
(五)秦郡郡治研究 |
(六)秦郡图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学者的秦郡个案研究 |
(一)巴郡、蜀郡的始置时间 |
(二)黔中郡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秦郡研究的成绩与检讨 |
第三章 1950—2000 年间的秦郡研究 |
第一节 1950-2000 年间的秦郡研究概况 |
第二节 1950-2000 年间的秦郡研究 |
(一)秦一代郡数及郡名的研究 |
(二)秦始皇三十六郡名研究 |
(三)秦郡始置时间研究 |
(四)秦郡来源及分布研究 |
(五)秦郡郡治研究 |
(六)秦郡图 |
第三节 1950-2000 年间的秦郡个案研究 |
(一)“豫鄣郡”、“吴郡”爲“新秦郡” |
(二)“九原郡”、“陈郡”、“鄣郡”的研究 |
(三)“象郡”郡境、“巴蜀二郡”始置时间的研究 |
第四节 1950-2000 年间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的秦郡研究 |
(一)1950-2000 年间古文字资料与秦郡研究 |
(二)1950-2000 年间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证秦郡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2001-2016 年间的秦郡研究 |
第一节 2001-2016 年间学者依据传世文献的秦郡研究 |
第二节 2001-2016 年间学者依据出土文献的秦郡研究 |
(一) 秦玺印封泥文字与秦郡研究 |
(二) 里耶秦简文与秦郡研究 |
(三) 岳麓秦简文字与秦郡研究 |
第三节 2001-2016 年间学者综合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秦郡研究 |
(一)2001-2016 年间学者综合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秦郡概况 |
(二)2001-2016 年间学者综合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秦郡研究 |
结语 |
附录 1 秦陇西郡建置沿革考 |
附录 2《续汉书·郡国志》“秦鄣郡”注来源考 |
附录 3《水经·河水注》秦云中郡始置时间考辨 |
附录 4 史记·白起列传》辨误三则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关于“守丞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秦末百姓究竟如何“刑其长吏”?——新读《陈涉世家》的四个关键词[J]. 何定琴. 语文教学通讯, 2016(08)
- [2]关于“守丞死”的探讨[J]. 韦清. 语文教学通讯, 1997(01)
- [3]“弗胜”的究竟是谁[J]. 王健龙. 语文月刊, 2018(02)
- [4]初中课本文言文注释、标点的商榷[J]. 蓝锡麟. 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04)
- [5]《史记·陈涉世家》与《汉书·陈胜传》对读札记[J]. 徐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6]对《陈涉世家》一句译文的质疑[J]. 王茹华. 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7(01)
- [7]关于古汉语意念被动句的界限问题[J]. 段家旺. 益阳师专学报, 1993(04)
- [8]从出土文献再释秦汉守官[J]. 陈治国,农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2)
- [9]战国时期东方小国的兴衰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以鲁、宋、郑、越为中心[D]. 潘润. 上海大学, 2020(03)
- [10]学术史视野下的秦郡研究[D]. 徐世权. 吉林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