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申健[1](2021)在《岩石地基独立基础高度设计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山峰,其地貌特征俗称“喀斯特地形”,由于岩石分布广泛,许多地下开挖几米就能见到岩层,所以在这一地区兴建建筑物多以岩石为地基持力层。岩石地基往往有具有很大的刚度,通过现行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设计出来的岩石上的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往往具有基础面积小、高度大等特点。基础截面高度大往往会给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难,因为岩石坚硬,需要采取破岩等施工工艺,对于施工周期和进度会有一定影响,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造价也不小。论文以岩石地基上的独立基高度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通过翻阅国内外学者关于岩石地基上独基的文献和研究着作理论,结合对落在不同地基上的独立基础受力进行分析及探讨,发现土质地基上的独立基础受力特征参照梁、板类结构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岩石地基独立基础受力特征既不同于一般梁、板的弯剪受力状态,也不同于一般的单轴受压状态,而是处于受压、受弯和受剪的复合受力状态。所以岩石上独立基础设计应有所区别。文中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50010-2010中对混凝土矩形截面配置箍筋后能提高截面的抗剪能力,将此概念用于以基岩为地基独立基础中,有效的改善独基的受力状态。同时发现,反力分布与规范中的假设条件存在不相符合的现象,按抗剪公式计算出来的高度将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再结合地方规范《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抗剪计算内容,通过国家规范与地方规范的对比进一步解释了国家规范偏于保守,基础高度大基础要满足配筋率的需要,基础配筋也相应增大,经济性有待考究。研究发现,独立基础在配置箍筋后不仅能降低独基高度,还能控制基础斜裂缝的扩散,本文在之前学者的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新的对岩石地基上独立基础抗剪计算方法,为岩石地基上独立基础的结构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建议。论文同时结合了桂林本地区几个实际工程作对比,经过计算比较,上部荷载,岩石质量等级,基础箍筋配置大小等因素都对独基抵抗剪切有影响。结构设计是对结构进行合理的定性定量地计算分析,避免结构产生不安全因素,使受力尽量合理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论文提出了一种在岩石地基上独基高度的合理设计方法,以使岩石上的独立基础设计更加经济。
苗雨轩[2](2021)在《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人们的思想境界也逐步提升,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关心着能耗问题,由此传统高耗能的生产方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绿色生产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理念已成发展共识,而BIM技术作为一种涵盖建筑模型所有信息的技术,既可在项目设计前期辅助项目决策,又可在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信息交互,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建筑风险,节约生产成本,能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结构基础在建筑结构中举足轻重,科学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有效缩短项目工期,节约成本,意义重大。而结构基础种类广泛,且因其特点、适应条件各异导致其建模、计算方法截然不同,在BIM软件中对其一一进行功能扩展工作量巨大。本文取具有代表性的条形基础,在Visual Studio 2019软件中借助C#语言,结合Revit API类库及条形基础设计相关规范,实现在Revit中进行参数化设计的功能,以完善BIM技术在结构基础中的应用,与手算相比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条形基础分类,在Revit族样板中手动创建板式一阶、二阶、三阶、坡形条基以及梁板式阶形、坡形条基六种族文件,进一步完善了Revit中的基础族库,方便创建条基模型时直接调用。(2)编写代码实现了条基族实例自动布置及参数修改功能。条基可自动捕捉所选轴线、并依轴线布置,且其长度依轴线长度自动变化;同时用户可对批量同类条基同时改参,当选择不同类型的条基进行参数修改时,后台会弹出提示框说明。(3)整理汇总条基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反复优化刚性及柔性条基计算模块的窗体设计、程序编写。实现了在Revit中扩展刚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基础总高度校核与地基承载力计算功能以及柔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抗剪承载力校核以及内力计算与配筋功能。在配筋部分实现了窗体自动输出最优钢筋配置的功能。(4)编写程序实现了在三维模型中绘制钢筋时条基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等交叠处分布钢筋的自动识别、截断功能,删除钢筋时可依宿主元素批量操作的功能,大大简化用户操作。同时结合条基平法标注规范及Revit“注释”模块功能,完成了条基平面平法施工图及截面配筋图绘制。(5)整合建模、计算、配筋等扩展基础功能的各插件,在Revit菜单栏上开辟了“基础”模块面板,并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杨建晖,戴自航[3](2020)在《弹性地基上柱下条形基础计算的有限元法》文中认为以弹性地基上某典型T形截面基础梁为例,探讨了采用ABAQUS程序进行该问题计算的有限元方法(FEM)。考虑到有限元法单元类型和网格密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比了采用不同单元类型、不同网格密度的计算结果,给出了在采用一阶单元类型进行基础梁内力计算时应采用8节点砖形非协调单元C3D8I的建议。由于有限元法摒弃了现行文克尔地基梁法和链杆法的简化假设,因而其计算结果是最为准确的。对于现行柱下条形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对比分析表明,应尽量避免采用倒梁法,优先采用链杆法,其次是文克尔地基梁法。通过有限元法不仅方便高效地获得了基础梁的内力和沉降等,还首次揭示了基底反力的三维分布特征,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因此,有条件时,建议的有限元法应作为设计人员进行柱下条形基础计算的首选方法。
陈乐[4](2020)在《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建筑物的所有结构部分中基础最重要。上部结构的可靠性受基础可靠性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既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又能降低成本。规范要求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必须不能小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物建成后,要想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其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可靠性,从而基础的可靠性必须满足要求。通常确定基础型式大都以工程经验为主,这样很难做到最优化;目前对基础可靠性的研究很少并且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进行优化选型及对基础可靠性进行分析,主要的成果如下:(1)在总结传统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后提出了从标度值与判断矩阵这两个方面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并给出具体的计算步骤。(2)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建立了基础优化选型的递阶层次模型,并将其应用在具体的工程实例中,并通过PLAXIS 3D 2013数值软件对优选出的基础型式进行数值分析,模拟结果证实了优选出的基础符合设计要求,从而证明了该优选模型的合理性。(3)首次建立了详细的基础可靠性分析模型,主要从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基础耐久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对各影响因素的子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详细隶属函数并给出对应的函数图像。(4)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建立的模型对其基础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并与专业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基础的可靠性是可行的,从而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胡萍[5](2020)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建筑工程的水平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的有力证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工程技术的研究和设计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少国内建筑企业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为此,专业的建筑工程翻译就愈显重要,因为它不仅为高新技术提供了交流平台,更是为建筑技艺的传播架起沟通的桥梁。本报告以作者参与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汉英翻译项目为研究案例,在确认原文本为信息类文本的基础上,描述了翻译的主要难点为汉语专业表达式及半专业表达式的英译,汉语复合句的断句、隐性逻辑关系的判断及英译的技巧。本报告研究的汉语复合句包括并列复合句、解说复合句、条件复合句及转折复合句。为此,本报告以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强调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及文体对等,要求译文不仅限于形式与原文契合,更着重意义与原文相符。本报告所涉及翻译材料的语言具有逻辑性和指称性的特点,内容和主题是表达的重点,为此,可确认为信息型文本类型。翻译信息型文本应将其中的全部信息都译出来,译文应是简明的白话文,没有冗余,按要求做到简洁明了。为此,在对比中英语言差异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采取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解决汉语表达式的翻译难点;同时使用分译和倒译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语并列复合句的翻译难点;同时使用顺译和倒译或者顺译和增译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语解说复合句的翻译难点;同时使用倒译和增译或者倒译和转变语态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语条件复合句的翻译难点;同时使用顺译和倒译的翻译技巧,解决汉语转折复合句的翻译难点。本报告针对学界尚未详细拓展研究的方面,在翻译观点方面做出了创新,即翻译汉语复杂句时,首先一定要根据逻辑语义进行断句,其次根据复杂句分类适用一种或者几种翻译策略或者技巧,期望通过本报告的建筑工程汉译英的译介方法,能为其他同类文本的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郭超[6](2019)在《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条形基础在进行内力计算时,常采用倒梁法计算短边受力方向的弯矩,进行配筋。对于长边方向的配筋,规范只通过构造来进行配筋,没有对长边方向的内力进行分析。天然地基的承载力较低,地基的压缩变形大,在进行条形基础设计时,会出现基础埋深大、基础宽度大、配筋量多的特点。为了改善天然地基的这些缺点,可以采用侧限地基的形式对地基土进行处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小地基的沉降,做到宽基浅埋。有侧限地基对条形基础的支撑形式与天然地基不同,有侧限体能够对条形基础形成多点支撑,从而能够减小基础的沉降和弯矩。对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条形基础的配筋、厚度、强度等因素都会对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设计产生影响。本文对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受力原理进行分析,并对条形基础设计中配筋、强度的参数取值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有侧限地基和条形基础进行室内单元试验和分析,然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试验得出的相关结论。通过试验和工程实例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通过模型试验,得出有侧限体及天然地基上条形基础的沉降变化规律,绘制出沉降趋势图。(2)通过模型试验,得出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强度变化时,条形基础和有侧限体的应变变化规律。根据室内单元模型试验得出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应变分布图。(3)通过模型试验,得出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长边和短边的弯矩分布趋势,推导出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长边和短边弯矩的计算公式。(4)以工程实例为背景,进行天然地基及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对两种地基上的基础进行对比,证明试验中沉降及配筋规律的正确性。(5)根据试验结论及规范要求,提出一种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方法。
党昱敬[7](2019)在《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若干问题浅析》文中研究指明相较于不改变地基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而采取改变基础形式的天然地基上的相对独立的浅基础设计,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就是针对在地基土中设置增强体,以改善地基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为目的的地基加固处理后的浅基础设计。本文通过对结构工程师做上部结构和基础设计、岩土工程师做复合地基设计的不足进行剖析,基于现有设计规程、规范理论,就选取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计算参数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复合地基与基础一体化设计理念。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可将复杂的数学方程公式和工程地质条件,通过电子计算技术和模拟进行求解,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本文有关复合地基与基础一体化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分析和结论,可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提供参考。
杨军宏[8](2019)在《软弱土层上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钢叠合梁安装过程中要求支架的基础变形小,本工程桥址处于软弱地基段,柱下条形基础容易发生不均匀变形,因此基础设计时严格遵守规范构造要求,并按照弹性地基梁法对结构进行验算。本文根据建筑设计基本思路引出几种弹性地基梁计算模式及其使用条件,并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Civil,GEO5,Midas gts NX对柱下条形基础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不同计算方法下弹性地基梁受力状态和变形,分析各计算方法之间差异,突出有限元计算软件在弹性地基梁计算中的快捷性和准确性。
霍峰磊[9](2019)在《基础工程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丰富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已经初步开发完成了“建筑基础智能选型3D教学仿真系统”。论文针对该教学软件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利用C#语言和WPF技术,对软件的系统性、逻辑性、知识性、健壮性和适配性等进行完善,主要工作如下:(1)经优化后的四大模块,其教学功能更强;(2)在教学模块,增加无筋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基础等基础类型,完善了浅基础全部教学内容;(3)新增练习模式、习题库等内容,并实现作业的自动批改,学生可及时了解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3D Studio Max和Expression Blend软件,绘制多个三维模型,并在WPF窗体中展示,实现了基础的三维可视化;(4)修复了诸多软件漏洞,提高了软件的可操作性;(5)进行小范围推广,以确认软件的安装环境与存在问题,为将来推广建立基础。
李泽[10](2019)在《基础工程教学仿真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完善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初步开发的基础工程教学软件,针对该软件中存在的部分知识点缺失、教学功能性不强、练习环节不足、缺陷较多等问题,在广泛征求专业教师意见之后,运用C#语言、WPF技术、数据访问技术等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仿真系统,补充了部分知识点,修改了软件存在的缺陷,软件功能得到了较大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将原软件过于重视设计部分剔除,修改为课堂教学同步模式,软件更接近实际教学。(2)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对地基与基础设计模型库进行改进,划分为教学重点和教学辅助两部分,对基础设计的功能进行了补充。(3)在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对基础工程教学大纲涉及的知识点为用户提供学习帮助,通过设置试题库,用户可以在软件上进行基础设计自主训练。(4)对原软件存在的系统缺陷问题,找出问题来源并进行修复,以更好地满足教学及学生训练应用要求。(5)通过对基础设计案例和练习模式案例的展示与分析,对软件的实用性、可靠性等进行验证。(6)根据学生试用软件反馈的情况,对目前软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有助于下一步对软件进行完善。
二、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岩石地基独立基础高度设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外土层地基研究现状 |
1.3 国内土层地基研究现状 |
1.4 独立基础落于岩石地基上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对象 |
第二章 岩石地基独基高度设计方案理论 |
2.1 冲剪破坏原理 |
2.2 规范对抗剪计算方法对比 |
2.3 独基抗剪规范计算方法的对比 |
2.4 柱下独立基础的受力状态分析 |
2.5 岩石地基独基抗剪设计建议 |
第三章 工程设计实例 |
3.1 工程实例 |
3.2 黏土持力层基础计算 |
3.3 岩石持力层基础计算 |
3.4 基础结果对比 |
第四章 工况分析 |
4.1 工程实际运用 |
4.2 工程设计一 |
4.3 工程设计二 |
4.4 工程设计三 |
4.5 工程设计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论文研究的创新性 |
5.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绿色建筑理念 |
1.1.2 绿色建筑设计与BIM技术 |
1.1.3 BIM技术的应用领域 |
1.1.4 BIM技术的特征 |
1.1.5 结构基础与BIM技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2.1 论文研究进展 |
1.2.2 论文内容框架 |
1.2.3 论文研究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2 Revit二次开发 |
2.1 引言 |
2.2 Revit简介 |
2.2.1 Revit构成 |
2.2.2 Revit特点 |
2.3 开发工具 |
2.4 Revit API基础 |
2.5 开发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建模 |
3.1 引言 |
3.2 条形基础简介 |
3.2.1 条基特点 |
3.2.2 条基适用条件 |
3.2.3 条基分类 |
3.3 条基族文件的创建 |
3.3.1 族相关关系 |
3.3.2 族样板的选择 |
3.3.3 族文件的绘制 |
3.4 族载入项目插件设计 |
3.4.1 窗体设计 |
3.4.2 主程序设计 |
3.5 参数修改插件设计 |
3.5.1 窗体设计 |
3.5.2 主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结构分析计算 |
4.1 引言 |
4.2 刚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
4.2.1 窗体设计 |
4.2.2 主程序前期数据准备 |
4.2.3 主程序设计 |
4.3 柔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
4.3.1 窗体设计 |
4.3.2 主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钢筋可视化及出图 |
5.1 引言 |
5.2 钢筋生成插件设计 |
5.2.1 窗体设计 |
5.2.2 主程序设计 |
5.3 钢筋删除插件设计 |
5.4 图纸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6 综合应用 |
6.1 扩展功能概况 |
6.2 实例设计资料 |
6.2.1 基础信息 |
6.2.2 场地条件 |
6.3 模型生成 |
6.4 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4.1 条形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4.2 独立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5 配置钢筋及出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弹性地基上柱下条形基础计算的有限元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限元法计算 |
1.1 模型建立 |
1.2 基础梁和地基土弹性参数的确定 |
1.3 计算结果分析 |
1.3.1 不同单元类型计算的弯矩比较 |
1.3.2 同单元类型不同网格密度弯矩比较 |
1.3.3 基础梁沉降对比分析 |
1.3.4 与现行理论方法计算弯矩对比分析 |
1.3.5 基底反力对比分析 |
1.3.6 基础梁剪力对比 |
2 结 论 |
(4)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础选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基础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结构可靠度理论 |
2.1 概述 |
2.2 结构功能函数 |
2.3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计算 |
2.4 可靠度指标β计算方法 |
2.4.1 中心点法(一次二阶距法) |
2.4.2 验算点法 |
2.4.3 JC法 |
2.4.4 蒙特卡罗法 |
2.4.5 可靠度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评述 |
2.5 结构可靠性评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础可靠性 |
3.1 概述 |
3.2 地基承载力可靠性 |
3.2.1 确定地基承载力 |
3.2.2 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 |
3.2.3 地基承载力等级划分 |
3.3 地基沉降可靠性 |
3.3.1 地基沉降的产生及计算 |
3.3.2 地基沉降等级划分 |
3.4 基础耐久性 |
3.4.1 概述 |
3.4.2 混凝土碳化 |
3.4.3 钢筋锈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 |
4.1 概述 |
4.2 模糊数学 |
4.2.1 模糊数学产生与发展 |
4.2.2 模糊集合 |
4.2.3 隶属函数与隶属度 |
4.2.4 常用的隶属函数 |
4.3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 |
4.4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
4.4.1 概述 |
4.4.2 标度值的改进 |
4.4.3 比较判断矩阵的改进 |
4.5 模糊综合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础选型 |
5.1 常用基础形式介绍 |
5.1.1 概述 |
5.1.2 浅基础 |
5.1.3 深基础 |
5.1.4 选型原则 |
5.2 工程实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 |
5.2.3 各土层特征 |
5.2.4 水文地质条件 |
5.3 递阶层次模型建立 |
5.4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及计算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
5.4.1 确定专家权重 |
5.4.2 确定准则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
5.4.3 确定指标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
5.5 模糊综合评价 |
5.6 桩筏基础数值模拟 |
5.6.1 PLAXIS3D2013 简介 |
5.6.2 网格划分 |
5.6.3 地基基础沉降云图及桩轴力图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础可靠性评定 |
6.1 本工程基础的基本参数 |
6.2 基础可靠性的递阶层次结构 |
6.3 确定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
6.4 确定指标层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
6.5 地基基础可靠性评估 |
6.5.1 地基承载力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承载力可靠性评估 |
6.5.2 地基沉降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沉降可靠性评估 |
6.5.3 基础耐久性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耐久性评估 |
6.5.4 地基稳定性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稳定性评估 |
6.5.5 地基基础可靠性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Project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of Project |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
2.1.2 Vocabulary Corpus Establishment and Reference of Parallel Text |
2.1.3 Theory Preparation: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Translation with Trados |
2.2.2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
2.3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
3.1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2.1 Expressions |
3.2.1.1 Specialized Expressions |
3.2.1.2 Semi-Specialized Expressions |
3.2.2 Chinese Complex Sentences |
3.2.2.1 Chinese Coordinate Complex Sentences |
3.2.2.2 Chinese Explanatory Complex Sentences |
3.2.2.3 Chinese Conditional Complex Sentences |
3.2.2.4 Chinese Transitional Complex Sentences |
3.3 Translation Solutions |
3.3.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Expressions |
3.3.1.1 Free or Literal Translation Strategy |
3.3.1.2 Literal or Free Translation Strategy |
3.3.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o Chinese Complex Sentences |
3.3.2.1 Division and Inversion |
3.3.2.2 Linear and Inversion or Linear and Division |
3.3.2.3 Inversion and Addition or Inversion and Change of Voice |
3.3.2.4 Linear and Inversion |
Chapter Four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s |
4.1 Company Evaluation and Self-Evaluation |
4.2 Suggestions of Engineering Translation for MTI Students |
Conclusions |
Bibliography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Appendix |
(6)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课题提出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受力原理 |
2.1 有侧限地基 |
2.1.1 有侧限地基的组成及分类 |
2.1.2 地基沉降 |
2.1.3 地基承载力 |
2.2 条形基础 |
2.2.1 条形基础的分类 |
2.2.2 天然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 |
2.2.3 基底反力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室内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模型形式的确定 |
3.2.1 条形基础的形式 |
3.2.2 有侧限地基的形式 |
3.3 试验模型的计算 |
3.4 室内模型试验 |
3.4.1 试验准备 |
3.4.2 试验装置 |
3.4.3 试验加载 |
3.4.4 试验步骤 |
3.5 试验数据及分析 |
3.5.1 条形基础沉降数据及分析 |
3.5.2 有侧限体与条形基础应变的分析 |
3.5.3 条形基础内钢筋弯矩的分析 |
3.5.4 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弯矩的计算方法 |
3.6 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方法 |
3.6.1 有侧限地基的设计 |
3.6.2 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1.1 地基土分层情况及性质 |
4.1.2 水文地质条件 |
4.2 工程监测 |
4.2.1 沉降监测方案 |
4.2.2 沉降监测结果 |
4.2.3 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4.3 基础的设计 |
4.3.1 天然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 |
4.3.2 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设计 |
4.4 有侧限地基与天然地基上条形基础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若干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简述 |
2 复合地基设计相关参数取值和计算方法探讨分析 |
2.1 考虑地下水影响时基底压力计算 |
2.2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深度修正 |
2.3 基底附加压力计算 |
2.4 增强体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
3 建(构)筑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
4 复合地基增强体平面布置 |
5 同一单体建筑基底埋深不同时的增强体设计桩长处理 |
6 结语 |
(8)软弱土层上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弹性地基梁的几种计算方法 |
2.1 建筑结构基础设计遵循的思路 |
2.2 常规计算方法和弹性地基计算方法的异同 |
2.3 常见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方法和使用条件 |
3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
3.1 合力作用点位置 |
3.2 条形基础宽度b |
3.3 地基净反力 |
4 倒梁法 |
5 弹性地基梁法 |
5.1 弹性地基梁微分方程 |
5.2 初参数解 |
6 有限元模拟计算 |
7 几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8 结语 |
(9)基础工程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软件开发工具 |
2.1 VS开发工具集 |
2.1.1C#语言 |
2.1.2 WPF技术 |
2.2 3ds MAX建模工具 |
2.3 Expression Blend设计工具 |
2.4 Setup Factory软件安装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3 软件框架调整 |
3.1 软件原框架介绍 |
3.2 调整后的软件框架 |
3.3 本章小结 |
4 新增基础设计模块 |
4.1 柱下独立基础(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
4.2 墙下条形基础(无筋扩展基础)设计 |
4.3 墙下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设计 |
4.4 十字交叉基础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功能优化与漏洞修复 |
5.1 功能优化 |
5.1.1 三维展示 |
5.1.2 选型报告 |
5.1.3 练习模式 |
5.2 漏洞修复 |
5.2.1 限制非法字符 |
5.2.2 增加用户提示 |
5.2.3 改进打包方式 |
5.3 本章小结 |
6 软件使用与推广 |
6.1 软件使用 |
6.1.1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
6.1.2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 |
6.1.3 练习模式:基础高度确定 |
6.2 软件推广 |
6.2.1 前期准备 |
6.2.2 中期推广 |
6.2.3 后期整理 |
6.2.4 整改方案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础工程教学仿真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仿真教学研究 |
1.3.2 专家系统研究 |
1.3.3 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研发思路 |
2.2 系统开发平台 |
2.3 系统设计原则 |
2.4 系统组织架构 |
2.5 系统运作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相关技术 |
3.1 专家系统 |
3.2 系统推理工具CLIPS |
3.3 系统知识库 |
3.4 决策支持系统 |
3.5 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 |
3.6 Visual C#编程语言 |
3.7 WPF技术 |
3.8 数据访问技术 |
3.9 本章小结 |
4 系统功能设计 |
4.1 基础选型及埋深推理 |
4.2 地基与基础设计模型库 |
4.2.1 土层参数类 |
4.2.2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类 |
4.2.3 桩基础设计类 |
4.2.4 其它基础设计类 |
4.3 系统接口设计 |
4.4 Word文档生成 |
4.5 三维动画显示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模块实现 |
5.1 参数输入模块 |
5.2 基础选型模块 |
5.3 基础设计模块 |
5.3.1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
5.3.2 桩基础设计 |
5.4 生成报告模块 |
5.5 帮助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应用与优化 |
6.1 系统应用分析 |
6.1.1 基础设计示例 |
6.1.2 练习模式示例 |
6.1.3 案例分析 |
6.2 试用及改进 |
6.3 系统缺陷修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岩石地基独立基础高度设计分析研究[D]. 申健.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D]. 苗雨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弹性地基上柱下条形基础计算的有限元法[J]. 杨建晖,戴自航.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06)
- [4]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D]. 陈乐.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胡萍.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有侧限地基上条形基础的设计研究[D]. 郭超. 河南大学, 2019(06)
- [7]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若干问题浅析[J]. 党昱敬. 地基处理, 2019(02)
- [8]软弱土层上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J]. 杨军宏. 施工技术, 2019(S1)
- [9]基础工程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D]. 霍峰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基础工程教学仿真系统优化设计与实现[D]. 李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条形基础论文;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论文; 天然地基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规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