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可视电话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金昊[1](2010)在《安徽巢湖联通软交换核心网的规划设计》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互联网经济和IP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移动业务的高速增长和3G的到来,移动业务量超越固话业务量已经十分明显,IP业务对PSTN话音业务的冲击已成大势所趋。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的适时出现为传统PSTN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技术转型和战略发展的机遇及再次振兴的希望。移动软交换是将软交换技术引入移动网络,以适应未来以软交换分层架构为主导的下一代移动网络建设趋势。移动软交换是通过移动网络电路域承载和控制的分离、集中控制、分散接入,形成清晰的分层组网的核心网络规划理念,符合网络发展的方向;引入IP承载语音,利用IP端到端的寻址能力形成媒体网关之间扁平的组网架构,有利于简化网络拓扑:采用IP承载的移动软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提供丰富业务及功能,并可以实现移动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平滑演进。论文首先系统阐述了WCDMA的系统演进、体系架构、接口协议,又介绍了NGN软交换的体系架构、接口协议和功能结构。然后结合安徽巢湖联通3G核心网络四期工程的实际情况,研究移动软交换3G核心网络的建设规划,给出了核心网网络网元设置及容量预测、网络带宽的预测以及操作维护系统的规划。最后研究该网络的业务应用,讨论了网络安全和投资效益问题。
孙淑红[2](2009)在《单片机在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可视电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微处理器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视电话的技术逐步实用化。本文主要探讨了单片机在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中的应用,在阐述了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的电路设计的方案设计、电路设计以及扁形电缆中的TTL电信号串扰抑制的实现方法,实现了可视电话音频、视频信号在三种网络PSTN(普通电话网)、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DDN(数字数据网)中的传输。
田洪海[3](2008)在《基于H.323的视讯网络技术研究及其在中国联通网络上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电信网络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国内外的众多通信公司、网络公司等均不遗余力地推广各种增加网络带宽,提高传输速度的产品。目前国内外的宽带通信基础建设虽然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但宽带上的具体应用还相对滞后。我们的"路"已经很宽,但在这条路上的"车"还比较少,这正是视讯业务发展的商机。本文在首先对H.323标准的设计原则、协议栈结构、系统结构及相关重要协议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H323标准是基于IP网络的视讯系统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在现有网络状况下,中国联通建设基于H.323视讯网络的方案。接着针对市场和联通公司网络实际状况,给出了与其他H.323系统互联互通的方案及用代理软件穿透用户侧防火墙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联通公司接入网建设情况及所能提供的业务,提出了用户端的接入方式及具体的应用案例。最后对中国联通视讯网络进一步工作展望给予了阐述。
银燕龙[4](2008)在《基于NVD播放机的可视电话网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只能传输语音的普通电话业务,基于互联网的可视电话已经成为一大热点。但以往的可视电话因为远高于传统电话的价格而无法为市场接受。NVD播放机(Next-generation Versatile Disk Player)具有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以及强大的影视播放能力,可以回放光盘,网络和USB设备三种存储介质上的影片、声音和图片。利用“NVD播放机——电视机”系统现有的音视频播放资源,增加少量输入硬件,开发相应通信软件,就可以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原有的媒体回放系统跃升为具有娱乐通信双重功能的新型消费电子设备。通过深入了解NVD所用的嵌入式系统,因地制宜地给出了系统概要设计,然后详细设计并实现了NVD-PHONE功能。系统由服务器和客户机两部分构成。服务器集中管理所有用户的各种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和用户登录之后产生的实时信息。客户机通话服务器来互相发现对方,在必要的时候客户机需要服务器的帮助来建立通话和转发数据。用户可以通过电视机上的图形界面和遥控器与NVD播放机交互。系统研发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的关键部分包括:客户机信息和状态的管理,视频输入设备的驱动,图像数据的采集和发送,音视频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通话的建立与结束,对异常情况的处理等等。最终的功能测试表明NVD-PHONE工作正常。通过仿真软件和定量测试,定量地反映了网络延时、抖动和丢包率等网络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得到了对系统改进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和结论。
刘庆祥[5](2007)在《基于PC的PSTN网络可视电话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可视电话基本原理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PC用于PSTN网络的可视电话系统,并介绍了该系统的研制过程以及系统的应用前景,从而使可视电话的研究与应用得到推广。
黄路[6](2006)在《IPv6网络下的视频电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话音通信,迫切希望可视化的视频通信。视频电话作为其中的一项视频业务越来越多地得到广泛应用并将逐渐引领现代通信的潮流。视频电话系统,是指两个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资料互传,达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以完成通话目的的系统设备。与此同时,作为分支之一的网络视频电话也应运而生。网络视频电话,又称网络可视电话基于IP技术,以宽带传输网络和IP终端为载体,是融合了语音和数据的新型电信服务平台,是集音频、视频、数据等为一体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它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传送可视图像、语音和数据等信息。虽然视频电话在IPv4网络下的各项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传统的IPv4网络固有的缺陷及局限性,必须升级到IPv6。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视频通话成了当前相关业务研究的重点。本文应用TCP/IP协议及套接字技术,运用DirectShow方法,利用VC++知识,在IPv6的网络环境中实现了视频通话。首先对IPv6协议的基本原理和视频电话的相关协议及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探讨了将IPv4网络下比较成熟的技术和应用移植到IPv6环境中的方法。而做为技术基础,本文介绍了DirectShow开发框架的主要概念和框架结构,从开发角度和性能角度解释了这种技术能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原因。设计了以PC和网络为基础、使用廉价设备替代专用设备、利用软件来实现音视频信号的采集、预览和编解码等的总体设计方案,着重描述了在此框架下网络视频电话系统的实现过程及相关要点,并在界面层和Graph Filter层做了详细设计,而且通过试验证明其良好的应用效果。在网络通信模块,本文通过WinSock编程方法实现了音视频数据在IPv6网络下的传输。WinSock作为一种标准API,允许两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或进程在同一台机器上通过TCP/IP网络协议建立网络通信,可以运行于所有Windows平台之上。结合DirectShow技术的网络发送和接收Filter,运用IPv6下的专用函数以及流式套接字和数据报套接字,屏蔽了不同的网络对数据传输的影响,实现了网络通信和传输。
翟冰[7](2004)在《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从宽带视讯业务的市场需求出发,用分析和估算的方式阐明了业务需求点主要在于给使用者以更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经济上也能节约成本,使用户获得更大的收益。在阐述了技术和细分市场的特点及分类后,按照公众运营业务、专用网业务和个人业务介绍了其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了视讯业务价值链的构成,给出了价值链的结构图,阐明视讯业务价值链是由最终用户、产品提供商、视讯业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服务平台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政府以及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其价值链是一个多重结构。提出了视讯业务发展的周期模型,阐明视讯业务的发展将主要经过初始阶段、扩张阶段和饱和期,其特征将符合电信公众业务的普遍特点,即雪崩效应,含义是在初期的相对慢速发展之后,经过覆盖率的一个临界值,将有一个高速井喷式的发展。综合以上论述,得出宽带视讯业务的发展趋势的结论,主要包括视讯业务发展是电信业务发展的必然,宽带接入业务的迅速普及是视讯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终端业务是视讯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视讯业务是发展趋势所在。在最后对目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古丽萍[8](2003)在《蓄势待发的可视电话及其应用和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可视电话作为一项新兴的通信技术 ,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概述了可视电话及其特点、类别和应用 ,回顾了可视电话的起源及发展 ,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等一些国家在可视电话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可视电话发展现状 ,分析了可视电话面临的问题 ,对可视电话的发展作了探讨 ,展望了可视电话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冯景锋,林胜,全子一[9](2001)在《基于N-ISDN网络可视电话的一种实现方案》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和分析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发展现状,具体描述了基于N-ISDN网络可视电话的系统结构,并针对N-ISDN可视电话给出了一种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实现。
刘军,马斌[10](2000)在《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可视电话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是近 10年来发展较快同时也是代表有线通信未来发展的新型通信网。而且电话增加“可视”功能一直是通信目标之一。通过对规范 ISDN可视电话系列协议分析 ,提出一个基于局域网仿真环境的ISDN可视电话的设计方案
二、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可视电话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可视电话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巢湖联通软交换核心网的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 |
1.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趋势 |
1.2 移动通信网络基本信令及协议介绍 |
1.2.1 网络体系结构介绍 |
1.2.2 相关信令及协议介绍 |
1.3 3GPP在核心网络系统的演进 |
1.3.1 演进路线概述 |
1.3.2 3GPP标准版本在核心网方面的演进过程 |
1.4 联通WCDMA网络的发展现状 |
1.5 中国联通运营WCDMA的优势 |
第二章 NGN软交换技术介绍 |
2.1 NGN分层结构 |
2.2 NGN软交换技术 |
2.3 NGN网络结构及协议体系 |
第三章 安徽联通核心网网络现状 |
3.1 核心网电路域网络现状 |
3.1.1 移动软交换端局现状 |
3.1.2 HLR设备现状 |
3.1.3 移动关口局现状 |
3.1.4 移动汇接局现状 |
3.1.5 H/LSTP现状 |
3.1.6 省内综合业务转接平台现状 |
3.2 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运行情况 |
3.2.1 软交换端局负荷情况 |
3.2.2 A口话务现状分析 |
3.2.3 VLR登记用户与出帐用户数统计 |
3.2.4 HLR负荷 |
3.2.5 汇接局交换机CP负荷 |
3.3 核心网分组域网络现状 |
3.3.1 核心网分组域设备现状 |
3.3.2 分组域业务发展现状 |
3.4 智能网网络现状 |
第四章 安徽联通WCDMA移动软交换核心网规划设计方案 |
4.1 巢湖联通核心网络的规划内容和流程 |
4.1.1 巢湖联通核心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内容 |
4.1.2 巢湖联通核心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流程 |
4.2 核心网工程设计原则和目标 |
4.2.1 核心网电路域设计原则和目标 |
4.2.2 核心网分组域建设原则和目标 |
4.2.3 智能网建设原则和目标 |
4.3 核心网电路域建设方案 |
4.3.1 现网存在问题分析 |
4.3.2 软交换端局MSC Server建设方案 |
4.3.3 软交换端局MGW建设方案 |
4.3.4 关口局的设置方案 |
4.3.5 HLR建设方案 |
4.3.6 话路网组织方案 |
4.3.7 信令网组织方案 |
4.3.8 互联互通方案 |
4.3.9 电路域路由计划 |
4.3.10 中继及信令链路的配置 |
4.3.11 本期工程后对长途软交换需求汇总 |
4.4 核心网分组域建设方案 |
4.4.1 SGSN和GGSN的设置方案 |
4.4.2 DNS设置方案 |
4.4.3 BG的设置方案 |
4.4.4 CG的设置方案 |
4.4.5 分组域网络组织结构 |
4.4.6 分组域的路由方案 |
4.4.7 分组域接口带宽的计算 |
4.4.8 数据组网设备的配置需求 |
4.5 智能网建设方案 |
4.5.1 智能网SCP建设方案 |
4.5.2 智能网SMP建设方案 |
4.5.3 智能网SSP建设方案 |
4.5.4 SAU设置方案 |
4.5.5 其它资源需求 |
第五章 安徽联通WCDMA移动软交换支撑网规划设计方案 |
5.1 IP承载网建设 |
5.2 计费方案 |
5.2.1 计费原则 |
5.2.2 计费方式 |
5.2.3 GSM/WCDMA核心网计费方案 |
5.3 数字网同步 |
5.3.1 时钟同步现状 |
5.3.2 时钟同步方案 |
5.4 网管系统 |
5.4.1 安徽联通网管系统现状 |
5.4.2 WCDMA核心网网管方案 |
5.5 编号及地址分配方案 |
5.6 传输电路需求 |
第六章 巢湖联通基于软交换的WCDMA核心网的性能测试 |
6.1 测试情况简介 |
6.2 MSC Server性能测试 |
6.2.1 系统功能验收部分 |
6.2.2 业务功能验收部分 |
6.2.3 安全保密功能 |
6.2.4 基本业务测试 |
6.2.5 补充业务测试 |
6.2.6 智能网业务测试 |
6.2.7 其它业务测试 |
6.3 MGW性能测试 |
6.3.1 人机接口的安全测试 |
6.3.2 同步管理 |
6.3.3 跟踪管理 |
6.3.4 信号处理功能测试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单片机在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的需求分析 |
(1) 使用简便, 易于操作。 |
(2) 可外接多个设备。 |
(3) 高速度影像传输。 |
(4) 可任意调整画面显示。 |
(5) 信息保密自主设定。 |
(6) 内建式近端、远端监控功能。 |
3 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模拟系统电路设计参数及要求 |
3.2 微处理器的选型 |
3.3 具体方案 |
3.4 方案的特点分析 |
4 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的电路设计 |
4.1 单片机开发装置 |
4.2 控制板电路 |
4.3 辅助板电路 |
(1) 音频信号模拟传输线路板。 |
(2) 视频信号模拟传输线路板。 |
4.4 串行接口电路 |
5 扁形电缆中的TTL电信号 |
6 小结 |
(3)基于H.323的视讯网络技术研究及其在中国联通网络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视讯网络的发展 |
1.3 课题背景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H.323 标准研究 |
2.1 H.323 设计原则 |
2.2 H.323 协议栈结构 |
2.3 H.323 系统结构 |
2.3.1 系统结构 |
2.3.2 终端功能 |
2.3.3 网关功能 |
2.3.4 网闸功能 |
2.3.5 多点通信功能 |
2.4 RAS 协议过程和消息 |
2.5 呼叫信令协议 |
2.5.1 Q.931 简介 |
2.5.2 H.225.0 呼叫信令消息 |
2.6 媒体通信控制协议(H.245) |
第3章 中国联通H.323 视讯网络建设研究 |
3.1 公共视讯交换网的总体框架与网络体系结构 |
3.1.1 总体框架 |
3.1.2 视讯交换系统的参考模型 |
3.2 承载层 |
3.2.1 承载层的网络结构 |
3.2.2 节点局域网结构 |
3.2.3 网络互通 |
3.2.4 用户接入 |
3.2.5 承载层采用的协议 |
3.2.6 承载层的网管要求 |
3.2.7 QOS 策略控制 |
3.2.8 IP 地址 |
3.2.9 承载层网络性能指标 |
3.3 业务层 |
3.3.1 业务层的体系结构 |
3.3.2 信令控制层 |
3.3.3 多点交换层 |
3.3.4 媒体处理层 |
3.3.5 呼叫流程 |
3.3.6 编码要求 |
3.3.7 业务层设备的网管要求和接口 |
3.3.8 业务层的性能指标 |
3.3.9 编号 |
3.4 运营支撑层 |
3.4.1 运营支撑系统的网络结构 |
3.4.2 全国业务管理中心设备配置 |
3.4.3 运营支撑系统包括的功能模块 |
3.4.4 业务管理系统 |
3.4.5 计费系统 |
3.4.6 营帐系统 |
3.4.7 结算系统 |
3.4.8 网管系统 |
3.5 公共视讯交换网提供的业务 |
3.5.1 多点会议业务 |
3.5.2 可视电话业务 |
3.5.3 企业 VPN 业务 |
3.5.4 与话音网通信 |
3.5.5 数据会议业务 |
3.6 系统的安全性 |
3.6.1 网络安全 |
3.6.2 设备安全 |
3.6.3 信息流的安全 |
第4章 互联互通及穿透防火墙方案研究 |
4.1 与其他运营商 H.323 视讯网络的互通 |
4.1.1 互通原则 |
4.1.2 完全利用联通MCU,不利用其他运营商 MCU 的多点业务 |
4.1.3 与其他运营商 H.323 网络之间的可视电话业务 |
4.1.4 MCU 作为边界设备互通方式 |
4.2 与企业专网互通 |
4.2.1 企业专网无 GK |
4.2.2 企业专网有 GK |
4.3 穿透防火墙方案 |
4.3.1 采用透明网关穿透防火墙 |
4.3.2 通过 AIGK-L3、VNAS 网关直接来实现 H.323 穿透 NAT |
4.3.3 使用企业视讯网关(VTT)穿透 NAT/PAT |
4.3.4 用户侧有防火墙,视讯终端放置在 DMZ 区 |
4.3.5 NAT、PAT 设备能够支持H.323 的情况 |
第5章 用户的接入方式及应用实例 |
5.1 用户的接入方式 |
5.1.1 ATM PVC 接入方式 |
5.1.2 FR PVC 接入方式 |
5.1.3 2M SDH 专线接入方式 |
5.1.4 互联网接入方式 |
5.2 H.323 视讯网络应用实例——“一网双吧” |
5.2.1 IP 电话专线、IP 超市概况 |
5.2.2 基于视讯平台的 lP 电话应用 |
5.2.3 代理服务器简介 |
5.2.4 IAD 设备配置介绍 |
5.2.5 “一网双吧”应用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中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4)基于NVD播放机的可视电话网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NVD 项目简介 |
1.3 NVD-PHONE 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2 相关技术和理论 |
2.1 可视电话系统 |
2.2 NVD 播放机平台介绍 |
2.3 JPEG 技术 |
2.4 网络地址转换与网关穿透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功能需求设计 |
3.2 客户机软硬件环境 |
3.3 网络体系结构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重要模块的设计实现 |
4.1 系统中的控制信息 |
4.2 服务器管理模块 |
4.3 通话的建立和结束 |
4.4 通信异常处理 |
4.5 图像数据的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分析 |
5.1 主观功能测试 |
5.2 定量仿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6.1 总结 |
6.2 需要改进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PC的PSTN网络可视电话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可视电话的基本原理及其系统结构 |
1.1 多媒体通信网络和交换技术与标准 |
1.2 视频和音频压缩技术与标准 |
1.3 基于PC的PSTN网络可视电话的结构与原理分析 |
2.PC可视电话系统的研究 |
3.可视电话的应用 |
(6)IPv6网络下的视频电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Pv6 的发展状况 |
1.2.2 视频电话的发展状况 |
1.3 应用价值和研究目标 |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IPv6 协议介绍 |
2.1 IPv4 的不足之处 |
2.1.1 地址空间的局限性 |
2.1.2 对路由的支持不够 |
2.1.3 无法支持多种Qos |
2.1.4 地址分配不便 |
2.2 IPv6 协议的特点 |
2.3 IPv6 数据报 |
2.3.1 IPv6 数据报的一般形式 |
2.3.2 IPv6 的基本报头 |
2.3.3 IPv6 的扩展报头 |
2.3.4 IPv4 和IPv6 报头的主要区别 |
2.4 IPv6 的地址 |
2.4.1 IPv6 的地址语法 |
2.4.2 IPv6 的地址分类 |
2.5 IPv6 的其它相关知识介绍 |
2.5.1 IPv6 的域名系统 |
2.5.2 IPv6 的路由 |
2.5.3 IPv6 邻居发现机制 |
2.6 IPv4 和IPv6 的主要区别 |
2.7 IPv4 程序移植到IPv6 的方案探讨 |
2.7.1 方案一:人工扫描 |
2.7.2 方案二:机器扫描 |
2.8 编写IP 协议无关的应用程序的方案探讨 |
2.8.1 方案一:使用预定义“宏” |
2.8.2 方案二:设计一个IP 版本无关的套接字类 |
2.8.3 两种方案的比较 |
2.9 本章小结 |
3 视频电话简介 |
3.1 概述 |
3.2 分类 |
3.2.1 普通的PSTN 可视电话系统 |
3.2.2 ISDN 可视电话系统 |
3.2.3 INTERNET 可视电话系统 |
3.2.4 三种视频电话的比较 |
3.3 相关协议简介 |
3.3.1 H.323 标准化介绍 |
3.3.2 SIP 协议 |
3.3.3 RTP/RTCP 协议 |
3.3.4 RSVP 协议 |
3.3.5 VoIP 的工作原理 |
3.4 音频数据压缩技术 |
3.4.1 电话质量语音的压缩标准 |
3.4.2 调幅广播质量的音频压缩标准 |
3.4.3 高保真立体声音音频压缩标准 |
3.5 视频数据编码压缩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4 视频电话系统的实现 |
4.1 DirectShow 基本概念 |
4.2 DirectShow 体系结构 |
4.3 DirectShow 的主要COM 接口 |
4.4 视频电话系统的实现原理 |
4.4.1 系统方案的模块层次划分 |
4.4.2 系统实现原理 |
4.4.3 数据流程示意图 |
4.5 具体实现 |
4.5.1 用户界面 |
4.5.2 Filter Graph 管理层的设计 |
4.5.3 Filter 层的设计 |
4.6 Filter 的连接实现机制 |
4.6.1 Pin 连接 |
4.6.2 智能连接技术 |
4.7 Filter 的数据传送 |
4.8 音视频数据的编码解码 |
4.9 本章小结 |
5 IPv6 下的网络通信模块 |
5.1 TCP/IP 参考模型和TCP/IP 协议 |
5.2 系统服务器、客户机的交互 |
5.2.1 服务器和客户机的交互流程图 |
5.2.2 数据包格式 |
5.3 IPv6 网络下的Socket 编程的基本原理 |
5.3.1 IPv6 下的WinSock |
5.3.2 套接字在IPv6 中的扩展 |
5.3.3 IPv6 数据结构的定义 |
5.3.4 IPv6 下的两个专用函数 |
5.4 IPv6 下的sockets 编程 |
5.4.1 流式套接字编程模型 |
5.4.2 数据报套接字编程模型 |
5.4.3 IPv6 下的sockets 编程的方法小结 |
5.5 网络发送、接收Filter |
5.5.1 网络发送Filter |
5.5.2 网络接收Filte |
5.6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 |
6.1 实验环境的搭建 |
6.2 实验图形界面及运行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7)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
1 研究的意义 |
2 业务需求分析 |
2.1 更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
2.2 给使用者充分的感情交流的机会 |
2.3 提高工作效率 |
2.4 提高经济效益 |
2.5 适应特殊情况的通信需求 |
2.6 基本应用和衍生应用丰富 |
3 分类及其市场特征 |
4 历史及发展现状 |
4.1 电信运营商 |
4.2 企业级应用的市场 |
4.3 个人视讯市场 |
5 业务价值链分析 |
5.1 最终用户 |
5.2 产品提供商 |
5.3 视讯业务运营商 |
5.4 服务提供商 |
5.5 服务平台提供商 |
5.6 内容提供商 |
5.7 政府和研究机构 |
5.8 价值链结构图 |
6 发展周期模型 |
6.1 初始阶段 |
6.2 扩张阶段 |
6.3 饱和期 |
7 趋势分析 |
7.1 宽带接入的发展将对视讯业务的普及产生重大影响 |
7.2 全球企业视频会议应用收入 |
7.3 视讯业务将成为通信基本业务 |
7.4 基于硬件和软件的解决方案 |
7.5 终端市场潜力巨大 |
7.6 行业应用仍居主流,运营商市场渐热 |
7.7 产品协议类型从H.320向H.323转化 |
8 视讯市场问题分析 |
8.1 缺乏总体战略部署 |
8.2 网络支撑体系结构不完善 |
8.3 资费过高 |
8.4 解决设备有关问题 |
8.5 扩大应用范围 |
8.6 提供优质服务 |
8.7 更高级别的安全保证 |
8.8 选择新的利润增长点 |
9 总结 |
附录1 名词术语表 |
附录2 各运营商视讯业务开展情况简介 |
附录3 视讯市场用户需求调查报告 |
附录4 视讯主设备MCU产品简要介绍 |
附录5 国内部分主要可视电话的调查 |
附录6 典型企业网视讯业务解决方案 |
附录7 典型运营商级公众商用视讯业务网解决方案 |
第二篇 非球面塑料透镜项目市场研究与投资分析报告 |
说 明 |
1 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光头中的应用 |
1.1 光学非球面零件的发展和应用 |
1.2 非球面塑料透镜的发展和应用 |
1.3 非球面塑料透镜在光头中的应用 |
2 项目的市场定位 |
2.1 中国:世界最大的光头生产基地 |
2.2 惠州信华精机有限公司 |
2.3 国产化的需求和压力 |
2.4 关于市场定位的几点考虑 |
3 市场需求分析 |
3.1 光头透镜市场 |
3.2 其他应用市场 |
3.3 市场需求综述 |
4 市场准入分析 |
4.1 进入市场的时机 |
4.2 进入市场的条件 |
4.3 市场准入的可行性和意义 |
5 竞争分析 |
5.1 来自全球其它国家和区域的竞争 |
5.2 国内竞争 |
6 投资估算 |
6.1 固定资产投资 |
6.2 流动资金投入 |
6.3 项目总投资与投资计划 |
7 成本费用分析 |
7.1 单位生产成本 |
7.2 总成本费用估算 |
8 盈利能力分析 |
8.1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 |
8.2 利润和现金流量预测 |
8.3 项目主要财务指标 |
9 不确定性分析 |
9.1 盈亏平衡分析 |
9.2 敏感性分析 |
9.3 项目的风险因素 |
10 结论和建议 |
第三篇 验光配镜项目市场分析与营销管理报告 |
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2 目标市场分析 |
2.1 中国眼镜市场现状 |
2.2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现有格局 |
2.3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2.4 北京眼镜零售市场发展趋势 |
2.5 针对眼镜消费者的市场问卷调查及统计结果 |
2.6 数据分析 |
3 市场定位及市场目标 |
3.1 市场定位 |
3.2 目标消费群体 |
3.3 产品定位 |
3.4 公司定位 |
3.5 市场目标 |
4 业务模式及业务内容 |
4.1 业务模式 |
4.2 公司业务内容 |
5 现有资源及竞争优势 |
5.1 强大的技术力量 |
5.2 丰富的产业管理经验 |
5.3 雄厚的资金实力 |
5.4 成熟的高档眼镜采购和销售渠道 |
5.5 庞大的医疗机构合作伙伴资源 |
5.6 广泛的社会关系和政府支持背景 |
5.7 富有吸引力的连锁加盟计划 |
5.8 丰富的传媒推广资源 |
6 营销策略及计划 |
6.1 营销策略 |
6.2 销售渠道建设 |
6.3 销售管理和结算 |
7 发展计划及收入估算 |
8 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 |
8.1 政策风险 |
8.2 结算风险 |
8.3 资金风险 |
8.4 存货风险 |
8.5 产品开发风险 |
8.6 专业人才流失风险 |
8.7 其他不可预测风险 |
9 结论 |
第四篇 四川长虹财务分析报告 |
1 四川长虹公司概况 |
1.1 公司基本信息 |
1.2 公司经营情况 |
1.3 四川长虹基本财务数据 |
2 行业背景 |
2.1 行业竞争状态 |
2.2 行业经营环境 |
2.3 行业集中程度 |
2.4 四川长虹的竞争战略 |
2.5 四川长虹优劣势评价和经营策略选择 |
2.6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
3 β值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计算 |
3.1 β值的计算 |
3.2 市场组合收益与无风险收益选择 |
3.3 WACC的计算 |
4 股票价值的判断 |
5 四川长虹投资分析 |
5.1 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 |
5.2 非募集资金的投资情况 |
5.3 投资项目分析 |
6 四川长虹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
6.1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 |
6.2 资产获利能力 |
6.3 费用分析 |
6.4 资本债务结构分析 |
6.5 短期偿债能力 |
6.6 应收账款问题 |
6.7 经营现金流问题 |
7 总体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蓄势待发的可视电话及其应用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视电话及其特点和类别 |
2 可视电话广泛的应用领域 |
3 可视电话的起源及发展 |
4 世界各国竞相发展可视电话 |
5 可视电话在我国的发展 |
6 开发我国可视电话市场 |
7 可视电话市场前景广阔 |
四、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可视电话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巢湖联通软交换核心网的规划设计[D]. 金昊.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2]单片机在可视电话模拟传输系统中的应用[J]. 孙淑红.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6)
- [3]基于H.323的视讯网络技术研究及其在中国联通网络上的应用[D]. 田洪海. 吉林大学, 2008(07)
- [4]基于NVD播放机的可视电话网络技术研究[D]. 银燕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5]基于PC的PSTN网络可视电话系统的研究[J]. 刘庆祥.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 [6]IPv6网络下的视频电话[D]. 黄路. 重庆大学, 2006(01)
- [7]宽带视讯业务发展趋势分析[D]. 翟冰. 清华大学, 2004(03)
- [8]蓄势待发的可视电话及其应用和发展[J]. 古丽萍. 山东电子, 2003(04)
- [9]基于N-ISDN网络可视电话的一种实现方案[J]. 冯景锋,林胜,全子一. 电视技术, 2001(09)
- [10]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可视电话系统研究[J]. 刘军,马斌.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