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嗅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梁佳乐[1](2013)在《鼻腔良恶性肿块的CT和MRI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鼻腔肿块影像学特征及生长方式特点与病变的良恶性的相关性,旨在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院323例鼻腔肿块的CT和/或MRI检查影像资料,所有病历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肿块发生单/双侧别、形态与边缘、骨质改变、生长范围、相邻结构受累情况、上颌旁脂肪层改变、生长方式、肿瘤中心、基底、生长方向、肿瘤密度与信号、强化特点、钙化、坏死/囊变及出血与病灶良恶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323例鼻腔肿物患者中,良性肿块占233例(72.14%),恶性肿瘤占90例(27.86%)。单因素分析表明肿块的形态、边缘、骨质改变、生长范围、相邻结构受累情况、上颌旁脂肪层改变、生长方式、基底面、生长方向、MRI强化方式及坏死/囊变与病灶的良恶性有相关性(P<0.05)。其中骨质破坏和浸润性生长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征象,大多数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基底面不清;肿块超腔生长、上颌窦后方脂肪垫受累和囊变/坏死多见于恶性肿瘤。肿块的发生单/双侧别、肿瘤中心、CT及MRI平扫表现、CT强化方式、CT及MRI强化程度、钙化及出血与病灶的良恶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鼻腔肿块的形态、边缘、骨质破坏、生长范围、相邻结构受累情况、上颌旁脂肪层改变、生长方式、基底、生长方向、MRI强化方式及坏死/囊变可作为判别肿物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汪永新[2](2011)在《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及颌面外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由于前颅底的毗邻结构解剖关系复杂,发生于此的病变因解剖位置深在,手术不易充分暴露和彻底切除,容易造成术后畸形、功能障碍或发生其他并发症。而经鼻内镜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技术,随着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进步,近十年来获得了新的生命。经鼻内镜可以取代传统的显微镜,经由天然的鼻腔空隙,直接进到蝶鞍部和前、中、后颅底,直视下处理这些部位的病变,损伤小,恢复快,没有美容问题。经鼻内镜技术和颅底外科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颅底外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颅底外科的治疗手段,而且拓宽了颅底外科的诊疗范围,使颅底外科不仅能处理中线区域病变,还向侧颅底区域发展。然而,由于颅底区域解剖结构复杂,颅底外侧面的解剖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够熟悉。鼻腔空间不大,可供操作的范围有限。而且内镜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仅视野与显微镜不同,而且操作时也不固定,随着器械的进出鼻道随时变化,使初学者难以适应。陌生部位的解剖知识缺乏和对于内镜操作技术的不习惯,成为妨碍神经外科医生介入这一领域的两大难点。另一方面,内镜在国内外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发展迅猛,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新疆仍处在初始阶段。本研究的目的就是:1)通过对内镜下前颅底的应用解剖进行观察和测量。以丰富和掌握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内镜下解剖知识;2)通过在尸体头颅标本上的模拟训练,熟悉和掌握开展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解剖知识,并习惯内镜下操作;3)然后将神经内镜应用于临床,治疗前颅底常见疾病如脑脊液鼻漏、视神经管减压、各种前颅窝底肿瘤等,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提高神经内镜诊疗水平及颅底外科诊疗水平。由于经蝶垂体瘤手术已趋于成熟,不在本研究的范围内。方法:本研究分三阶段进行:1)首先对10具20侧颅骨标本的颅底外侧面以及矢状剖面骨性鼻腔的相关解剖标志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对6具12侧经过灌注的尸体头颅进行内镜下观察和描述;2)于内镜下在2具4侧颅骨干标本,和4具8侧尸体头颅上完成几种模拟手术:内镜下蝶窦切开术;内镜下筛窦手术;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内镜下眶减压术等;3)于解剖研究和内镜模拟手术完成的前提下,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对前颅底常见病,如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各种原因脑脊液鼻漏,前颅底良性肿瘤等进行治疗。结果:1)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鼻棘点至前床突的平均距离为72.9±3.9mm。即在手术中器械深入鼻腔6~7cm时就要提防进入中颅窝的可能;2)鼻棘点至视神经管眶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3.4±5.3mm。鼻棘点至视神经管颅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9.3±4.9mm。鼻小柱基点至视神经管颅口的距离为78.3±4.5mm。表明在行视神经减压术或眶尖部手术时距离鼻棘点超过50mm以上时就应十分小心,过深操作有可能进入中颅窝甚至损伤颈内动脉;3)蝶窦开口至视神经管颅口,也是二者间最短距离,平均为15.3±3.8mm,蝶窦开口与视神经管联线与正中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平均为63±7.9°。因此打开蝶窦后,向蝶窦开口的外上方约1.5cm的部位寻找,有利于发现视神经管;4)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位于蝶窦外侧3侧(25%),位于筛窦外侧3侧(25%),位于蝶窦和筛窦之间最常见,占6侧(50%)。因此寻找视神经管的另一方法为在蝶筛交界处寻找,大部分视神经管位于蝶筛交界或其附近区域;5)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据此可定位垂体前界。在此处操作如深入超过60mm,应提防损伤颈内动脉。(6)内镜为二维图像,管状视野有鱼眼镜头效应,解剖结构失真变形较严重,镜头角度越大,这种改变就越明显,与普通解剖学观察的差别就越大。因此熟练掌握内镜解剖,反复练习,习惯这种视野,有助于克服内镜图像失真所引起的盲目性和迷失感;7)内镜治疗13例无光感视神经损伤患者,随访3~12个月,7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6例无效。视力恢复多于术后1~2周出现,约2个月后停止。视力提高一个级别3例,2个级别1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3.8%(7/13)。按受伤后视力丧失至手术时间分为3~7天组,8~14天组,15~21天组和21天以上组,各组间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17例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共18眼,10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8眼无效。视力提高一个级别5例,2个级别2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5.6%(10/18);9)内镜治疗7例医源性脑脊液鼻漏,漏口均在原手术部位,一次修补成功;10)共治疗24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内镜组共13例15次手术13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6.6%;开颅组11例12次手术10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3.3%;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及二次手术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11)内镜下治疗蝶筛窦骨化纤维瘤1例,近全切除,病理为:青少年型骨化纤维瘤,术后患侧眼视力明显恢复。结论:1)对于术前无光感的视神经损伤患者,仍应行视神经管减压术以挽救其视力;2)视神经损伤后视力的恢复主要取决于视神经受伤机制及程度,与时间关系不大,因此只要患者有治疗意愿,无论伤后多久,都应该进行手术以挽救视力;3)经鼻内镜处理前颅底区域病变能最大限度的暴露病变区域,而又不加重对脑的牵拉损伤,保留了正常的神经血管结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具有微创、无颅面切口,病人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在一系列临床手术中展示了常规开颅手术和鼻外进路无法替代的优势;4)在熟练掌握颅底相关解剖知识,并经过严格内镜操作训练后,经鼻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有很高的安全性。
陈万军,王天铎,陈瑛,李学忠,夏寅,田军[3](2002)在《颅底近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治疗颅底近颅底肿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对 16 1例颅底近颅底肿瘤 ,采用颅面联合入路 6例 ,上颌骨截除或 (和 )眶内容物摘除术 5例 ,鼻侧切开术 7例 ,额眶入路 1例 ,上颌骨切开外旋及扩大外旋入路 2 1例 ,经颈合并下颌骨切开外旋入路 30例 ,经颈入路 4 8例 ,耳后大C形切口入路 19例 ,颈腮入路 8例 ,经口入路 6例 ,颞额入路 8例 ,耳前颞下入路 2例。结果 :98例良性肿瘤中除 2例经口入路者复发外 ,余无复发。恶性肿瘤 6 3例 ,1例术后 1.5个月并发脑脊液漏死于颅内感染。生存期最长 1例已超过 8年。生存 5年以上 10例 ,3年以上 19例 ,2年以上 16例 ,1年以上 16例。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9.18% (2 9/49) ,38.4 6 % (10 /2 6 )。结论 :只有根据颅底肿瘤的具体部位及范围、病理类型进行术式设计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才能提高颅底肿瘤的治疗效果。
王进[4](2006)在《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1 世界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目的 建立嗅神经母细胞瘤数据库及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以嗅神经母细胞瘤及esthesioneuroblastoma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数据库(CHKD)及Pub Med进行1994-2004年的文献收集,并对其参考文献进一步归纳,分析所有报道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结果 1924年Berger及Luc首次报道嗅神经母细胞瘤,1924年—2004年,国外文献报道3455人。中国首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为1964年樊忠报道,1964年—2004年期间中国报道625例,首次报道至今国内外应有4080人。在统计有性别之分的254篇文献中,男:889人;女;655人;男女比例为1.357。年龄6月-71岁。发病的两个年龄高峰阶段为21-30岁、51-60岁,病程2小时-10年,以1-3年最多。在统计有Kadish分期的242篇文献中:A期154人(12.6%);B期414人(34%);C期650人(53.4%),共1218例。在统计有治疗方式的226篇文献中:单纯手术:293人(20.5%);单纯放疗:184人(12.9%);手术及放疗:629人(44.1%);化疗:230人(16.1%);放疗及化疗:8人(0.6%);手术、放疗及化疗:10人(0.7%);骨髓移植:68人(4.8%),其它治疗:4人(0.3%),共1426例。常见的症状主要为鼻阻、鼻出血、眼球突出、头痛;易受累的部位主要为筛窦、鼻腔、上颌窦、眼眶、前颅窝;误诊主要为鼻息肉。 2 中国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目的 建立中国嗅神经母细胞瘤数据库及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在中国的流行病学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 以嗅神经母细胞瘤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数据库(CHKD)进行1994-2004年的文献收集,并对其参考文献进一步归纳,分析所有报道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结果 中国首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为1964年樊忠报道。1964年-2004年期间,报道嗅神经母细胞瘤625例。在统计有性别之分的118篇文献中,男385例,女199例,比例1.94。在统计有Kadish分期的104篇文献中:A期45例,B期173例,C期234例。在统计有治疗方式的88篇文献中:单纯手术59例,单纯放疗82例,手术及放疗180例,化疗7例,放疗及化疗8例,手术、放疗及化疗10例,其它治疗4例。
冼德生,苏炳泽,周学军,黄继红,王海妹[5](2007)在《鼻腔鼻窦少见非上皮性肿瘤9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提高鼻腔鼻窦少见非上皮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例鼻腔鼻窦少见非上皮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9例中死亡5例,3例随访13年无复发,复发1例。其中骨化纤维瘤及骨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均随访3年无复发,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随访1年无复发,恶性黑色素瘤1例术后6个月复发。结论:鼻腔鼻窦非上皮性肿瘤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诊断上除应综合考虑影像学、组织病理学表现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关键性的作用。
刘金兰,张俐悦,姚东方,李杰恩[6](2017)在《儿童鼻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加深对儿童鼻部肿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特点的全面了解,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的40例鼻部肿瘤患儿的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良性肿瘤23例,恶性肿瘤17例。良性肿瘤以纤维血管瘤(7例)、毛细血管瘤(4例)及骨化纤维瘤(4例)为主;恶性肿瘤以淋巴瘤(10例)及胚胎型横纹肌肉瘤(3例)为主。10例病变主要位于鼻窦,7例病变局限于鼻腔或鼻前庭,8例鼻腔鼻窦均受累,10例病变位于鼻咽部和(或)后鼻孔,3例位于外鼻,2例位于鼻中隔。CT或MRI表现:骨质破坏13例,骨质吸收5例,14例累及邻近结构,6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儿童鼻部肿瘤以淋巴瘤、纤维血管瘤、毛细血管瘤、骨化纤维瘤和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较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影像学检查,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改变情况和邻近结构侵犯,对肿瘤的临床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曾庆富,杨元华[7](1995)在《鼻腔和副鼻窦神经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文中提出报道鼻腔及副鼻窦神经组织肿瘤24例,包括嗅神经母细胞瘤9例、脑膜瘤4例、胶质瘤3例、化学感受器瘤1例、神经鞘瘤3例和神经纤维瘤4例。除作HE和特殊染色外,还根据鉴别诊断的需要选作了多种抗体(NSE,S-100,NF,Keratin,Vimentin,GFAP,EMA,CEA和LCA)的免疫组化染色。着重分析了上述肿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就其病理诊断和组织发生进行了讨论。
熊科亮,刘月辉,罗英,张少容[8](2010)在《前颅底肿瘤2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与颅底缺损修复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8年1月本科收治的21例前颅底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鼻侧切开或"H"鼻侧切开4例,面中掀翻4例,上颌骨外旋2例,经口腭入路1例,经鼻内镜下手术10例;根据颅底缺损大小选用肌肉、阔筋膜、鼻中隔黏骨膜片、筛骨垂直板作为修补材料,如果缺损较大,则采用上述复合组织进行修复。结果21例中完全切除瘤体20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时间半年-5年,失访1例。良性肿瘤12例中,11例彻底切除,均无复发;1例瘤体大部分切除,带瘤生存良好,未见残瘤体明显增大。随访的恶性肿瘤8例中,1例术后2年死亡,1例术后16月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其余病例生存良好。结论要提高前颅底肿瘤切除的手术疗效,必须谨慎选择手术入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安全地修复和重建颅底。
莫志晓[9](2019)在《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以及其所在间隙在颅咽管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解剖尸体标本(尸头)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支动脉,总结这些重要动脉的分布等特点,为临床鞍区手术提供帮助。结合临床颅咽管瘤切除手术,探讨由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支动脉组成及参与组成的颈内动脉上间隙内侧部在切除颅咽管瘤中的意义。方法解剖完整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即20侧,观察、测量并记录大脑前动脉A1段及穿支动脉分布特点、直径、长度等;将每支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三等份,自外向内分别为外1/3部、中1/3部及内1/3部,计算出每部位发出的穿支动脉的支数;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临床上通过额底-终板入路并借助颈内动脉上间隙内侧部切除的13例颅咽管瘤患者,观察手术效果及患者的恢复情况;阐明大脑前动脉A1段及穿支动脉的分布规律及颈内动脉上间隙内侧部在切除颅咽管瘤中的可行性及优点。结果所有解剖标本没有发现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者;A1段穿支动脉主要由A1段上壁及后壁发出,A1段各部位发出穿支动脉数目有差别,其中A1段内1/3 发出(2.65±0.67)支,中 1/3 发出(1.2±0.83)支,外 1/3 发出(3.8±1.77)支,内1/3、外1/3与中1/3发出的穿支动脉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1直径、A1长度和穿支动脉总数,外侧1/3段和中间1/3段、内侧1/3段发出穿支动脉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动脉终止于前穿质、视交叉及视束背侧面、下丘脑前部、外侧裂及额叶下表面。穿支动脉数目平均为8支。临床手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13例,其中全切12例,次全切1例,效果良好,随访5个月至2.5年无复发者。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穿支动脉主要在A1段内1/3及外1/3部发出,在经额底-终板入路切除鞍区肿瘤过程中,尤其是切除视交叉后向三脑室、脚间窝及上斜坡生长的颅咽管瘤时,在Ⅰ、Ⅱ、Ⅳ间隙操作的基础上借助第V间隙内侧部,从A1段中1/3发出穿支动脉较少处操作,安全有效,更容易连同包膜完整切除肿瘤,患者恢复较好,术后复发率低。
阎济民,张效儒[10](1985)在《鼻腔鼻窦神经源性肿瘤(附1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鼻腔鼻窦神经源性肿瘤少见,临床误诊率很高,病理诊断和分类较混乱,首治措施如不恰当,复发率高,部分患者预后很差。本文就我院所见11例,结合文献复习,并作简要讨论。病例资料一、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在18—49岁间。按病变部位及病理诊断分类,计鼻腔神经鞘膜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上颔窦恶性神经鞘膜瘤3例,上颔窦神经纤维肉瘤4例;鼻腔及前颅窝底部嗅神经上皮瘤1例,神经纤维瘤病伴发上颔窦神经纤维肉瘤1例。
二、嗅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嗅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鼻腔良恶性肿块的CT和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仪器及扫描方法 |
1.3 资料分析 |
1.4 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单 / 双侧别 |
2.2 形态 |
2.3 边缘 |
2.4 骨质改变 |
2.5 生长范围 |
2.6 鼻腔及周围结构情况 |
2.7 上颌窦后方脂肪垫 |
2.8 生长方式 |
2.9 肿块中心 |
2.10 基底面 |
2.11 生长方向 |
2.12 CT 表现 |
2.13 MRI 表现 |
2.14 钙化、坏死/囊变和出血 |
3 讨论 |
3.1 单/双侧发病 |
3.2 形态及边缘 |
3.3 骨质改变 |
3.4 生长范围、周围结构侵犯 |
3.5 生长方式、中心部位、基底及生长方向 |
3.6 密度、信号特点与肿块强化特征 |
3.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图及其说明 |
毕业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2)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前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颅骨干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头颅湿性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第二部分 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学观察研究及模拟手术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干性标本模拟入路及观察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尸头标本内镜模拟手术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第三部分 经鼻内镜在前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无光感的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行内镜视神经管减压的临床价值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2. 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经鼻内镜修补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的内镜治疗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神经内镜治疗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神经内镜下切除前颅窝底蝶筛窦骨化性纤维瘤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
个人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颅底近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
国外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
中国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
儿童及青少年嗅神经母细胞瘤文献回顾及临床特征 |
讨论 |
第二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meta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TGF-β1-Smad4-MMP-2/9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嗅神经母细胞瘤 |
文献综述二 TGFβ/Smad4/MMP-2/9与肿瘤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鼻腔鼻窦少见非上皮性肿瘤9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儿童鼻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设备和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以及其所在间隙在颅咽管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基本资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四、嗅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鼻腔良恶性肿块的CT和MRI研究[D]. 梁佳乐. 暨南大学, 2013(01)
- [2]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汪永新.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3]颅底近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J]. 陈万军,王天铎,陈瑛,李学忠,夏寅,田军.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12)
- [4]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研究[D]. 王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09)
- [5]鼻腔鼻窦少见非上皮性肿瘤9例分析[J]. 冼德生,苏炳泽,周学军,黄继红,王海妹.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7(04)
- [6]儿童鼻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分析[J]. 刘金兰,张俐悦,姚东方,李杰恩.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20)
- [7]鼻腔和副鼻窦神经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J]. 曾庆富,杨元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5(04)
- [8]前颅底肿瘤21例临床分析[J]. 熊科亮,刘月辉,罗英,张少容. 实用肿瘤杂志, 2010(01)
- [9]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以及其所在间隙在颅咽管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D]. 莫志晓. 苏州大学, 2019(04)
- [10]鼻腔鼻窦神经源性肿瘤(附11例报告)[J]. 阎济民,张效儒. 陕西新医药, 19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