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铅酸蓄电池负极板氧化的研究

防止铅酸蓄电池负极板氧化的研究

一、铅蓄电池负极板防止氧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彤[1](2021)在《轻质金属板栅阀控铅酸蓄电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杰才[2](2021)在《石墨烯基新型多孔材料作为铅炭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文中提出二次电池中的铅炭电池因为负极添加了特殊碳材料导致了其拥有较高的循环寿命,弥补了铅酸电池循环差和比容量低的缺点,成为了储能项目中理想的储能电池。然而铅炭电池放电电流密度越大,放电深度越深,放电周期越长,不可逆硫酸铅越多,其可逆性越差。此外,低过电位的碳材料的加入会导致负极严重析氢问题,会使电解液严重失水,影响铅炭电池循环寿命。为了解决铅碳电池的析氢和可逆性问题,研究低成本、易制备、高性能的铅碳电池负极添加剂,满足当前铅碳储能电池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为碳源,KOH为造孔剂,镍离子为催化剂,利用“渗碳析碳”原理经催化裂解制成具有立体结构的石墨烯粉体材料。然后对石墨烯进一步改性制成新型石墨烯基多孔材料并作为铅炭电池负极添加剂,在倍率、容量、循环可逆性和充电接受能力等方面可认为是先进铅炭电池的负极添加剂。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催化裂解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SCG),使用不同量的多巴胺(DA)包覆SCG,最后热解制成新型氮掺杂多孔碳(NCG)。尽管聚多巴胺改性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但用在铅碳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却从未见过,因此文中探讨了聚多巴胺修饰的三维石墨烯对电池的影响。结果表明NCG保留SCG高电导率、化学稳定性和微介孔结构等特点,有利于构建铅碳导电网络;同时聚多巴胺衍生碳覆盖了部分微孔,有效抑制析氢反应,提高了铅碳复合电极的结合和稳定,成功延长了铅碳电池的循环寿命。将NCG作为铅炭电池负极添加剂时,电池在0.1 C倍率的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179.61 m Ahg-1,在1 C倍率下200圈循环后仍有94%容量保留率,HRPSo C循环寿命高达33085圈。此外,充电接受能力指数是国标的2.64倍,能提高电池快速充电的性能。2.SCG由第三章的方法再次制备获得,通过溶胶-凝胶-热解法合成纳米氧化铅和多孔碳在石墨烯框架上成核生长的铅碳复合材料NSCG@PbO。将其添加到铅炭电池负极活性材料中后,电池在0.1 C放电比容量高达183m Ahg-1,在1 C倍率下600圈过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有50.1%,是纯石墨烯电池(19.8%)的2.5倍以上,充电接受能力指数是国标的2.90倍,极大提高电池快速充电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SCG@PbO构建三维多孔铅碳网络,有效维持电化学反应活性面积,镶嵌在石墨烯框架上的PbO和氮掺杂碳进一步提高了电极和电解质的界面性能,抑制了长循环过程的析氢,增强电池过放电的可逆性。因此,具有三维多孔铅碳导电网络结构的复合材料有望成为先进铅碳电池系统的有效改进手段。

杨宝峰[3](2020)在《长寿命铅碳电池用耐腐蚀正极板栅合金设计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铅酸蓄电池作为应用最广泛的二次电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较短的循环寿命限制了它在储能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自2004年铅碳电池技术的出现,为铅酸蓄电池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先进的铅碳电池已达到40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60%DOD,Depth of Discharge),在电力储能等领域已得到了初步的应用。通过解决限制铅碳电池寿命的正极板栅腐蚀问题,从而获得超长寿命的铅碳电池(循环寿命≥6000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价值。本文研究了板栅合金成分、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和正极板栅腐蚀环境,优化了正极板栅合金的成分和正极极板的制备工艺,创新性的提出了通过控制铅碳电池正极电势来降低板栅电化学腐蚀速率的方法。通过对Pb-Ca-Sn-Al四元合金成分的优化和添加剂的引入,研究了合金成分对其金相结构及电化学腐蚀等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将合金中的锡含量提高至1.5wt.%以上,可以明显提升合金的耐腐蚀特性。在高锡合金中分别引入Bi、Ba、Sr、Ge、Se、Ag、Yb、La、Sm 9种添加剂,发现Bi、Ba、Ge可以促进合金的晶粒生长,Ag、Yb、La、Sm可以使合金的晶粒细化并分布均匀,而Bi、Ba、Ag、La、Sm可以有效抑制腐蚀层中Pb(II)和Pb O2的生长和聚集,腐蚀层均匀致密、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进一步通过Bi、Ag、La的复合合金配制,发现含La合金板栅腐蚀较严重,腐蚀层疏松开裂,板栅的蠕变伸长明显。而含Ag合金板栅腐蚀失重及腐蚀层厚度明显下降,致密的腐蚀层对板栅基体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板栅的蠕变伸长量小于1%。由此得出Pb-Ca-Sn-Al-Ag合金适用于长寿命铅碳电池正极板栅。对铅膏包覆板栅和裸板栅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极化时间的增加和极化温度的升高,均会促进界面腐蚀层的生长,铅膏的包覆使得板栅的电化学腐蚀得到了较好的抑制,腐蚀层的生长开裂现象明显改善,因此采用双面涂板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板栅裸露引起的部分区域腐蚀较严重的问题。研究了两种合金在铅碳电池中的应用效果,Pb-Ca-Sn-Al-La合金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池的深循环性能,但板栅严重的腐蚀、蠕变导致电池浮充寿命较短;Pb-Ca-Sn-Al-Ag合金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生成较困难,界面层阻抗较高导致电池过早失效。通过板栅预处理、改进固化工艺及正极添加剂的方法对界面进行改善研究,得出多段式极板高温固化工艺,有效地提高了板栅/活性物质间的结合力,有利于提高界面腐蚀层的导电性。改进后的铅碳电池经过400次100%DOD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展现了优异的循环性能。从板栅电化学腐蚀动力学角度研究了降低板栅腐蚀速率的方法,分析了铅碳电池正极工作电势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铅碳电池充电过程中,正极电势随着电池荷电态的升高而升高,当电池达到约90%荷电态时,正极电势达到最大值。正极电势随着电池循环充放电次数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电势的升高,正极板栅合金的腐蚀速率增加,电势高于1.2 V后,其增长速率明显增加。从铅碳电池设计和使用的角度,研究了负极碳材料、正极添加剂、电解液浓度和均充电电压对正极电势的影响。研究表明,负极中引入的0.2 wt.%活性碳,降低了负极的析氢过电势和电化学极化,使得新电池的正极充电电势升高约41 m V,但可以有效抑制循环过程中正极电势的升高速率;向正极配方中添加0.1 wt.%Sb2O3和,可以提高正极的α-Pb O2含量,降低正极的欧姆极化和电化学极化,减缓正极电势的升高;正极电势随电解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通过合理的降低铅碳电池的电解液浓度和减少电池失水,可以有效降低正极电势;研究发现,降低铅碳电池的均充电电压50 m V,电池经过1600次循环测试,对电池的容量保持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可以减少正极的过充电量和副反应,明显减缓了正极板栅腐蚀和铅膏软化,有利于延长铅碳电池的寿命。

王长林[4](2020)在《正极添加剂对阀控铅酸蓄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风光储能技术、电动助力车市场的发展,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简称VRLA)的应用领域在迅速扩大,在增加VRLA电池市场份额的同时,对VRLA电池循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工况下,VRLA电池暴露出了循环寿命短和可靠性差的问题,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根据分析,VRLA电池的循环失效模式主要为正极铅膏的软化脱落,为改善VRLA电池正极铅膏软化脱落现象,提高VRLA电池的循环性能,本课题将VRLA电池循环性能研究做为研究方向,通过引入合适的正极添加剂来改善VRLA电池的正极铅膏软化脱落现象,提高VRLA电池的循环性能。本课题通过研究正极添加剂对铅膏比表面积、物质组成、微观形貌、电池100%DOD循环寿命的影响,确定添加剂Sn SO4、Sb2O3、4BS晶种能显着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以铅粉的质量为基准,Sn SO4添加量0.10%为宜,Sb2O3添加量0.05%为宜,4BS晶种添加量1.00%为宜。以添加剂Sn SO4、Sb2O3、4BS晶种组成复合添加剂后,由于添加剂的协同作用,电池循环性能相比单一添加剂有显着提升,宜采用的复合添加剂配方为Sn SO4+Sb2O3或Sn SO4+Sb2O3+4BS,电池按照C10容量100%DOD循环450次后,有效容量为额定C10容量的105%左右,与空白电池对比,循环性能提升125%左右。从添加剂对铅膏性能影响的分析表明,添加剂能够提高正极生铅膏的比表面积,提高正极生铅膏中的3BS晶体含量,提高正极熟铅膏中的α-Pb O2晶体含量,从而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引入复合添加剂的电池循环失效后,根据电极电位分析,负极为电池容量的控制电极,解剖后发现负极发生了明显的硫酸盐化现象。测试数据表明,负极铅膏中的Pb SO4含量约14%~20%,同时经过XRD测试分析发现,负极铅膏中含有大量的Pb SO4晶体。说明引入复合添加剂后,电池的循环失效模式为负极硫酸盐化。

张兴[5](2019)在《生物质炭的改性及其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铅炭电池兼有铅酸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优点,具有较好的低温性能、大电流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由于铅炭电池在储能和动力电源等领域能替代铅酸蓄电池,很多企业和高校对铅炭电池开展了研究,但离真正的大规模产业化仍有一段距离。本文对碳材料进行了筛选,对铅炭负极板进行了初步的评价,选取最优的碳材料添加到负极板中,制作成铅炭电池,评价了铅炭电池产业化生产的可行性。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铅/碳复合材料和纳米碱式碳酸铅/碳复合材料,提高了生物质炭的析氢过电位,将其作为添加剂,进一步提高了铅炭电池的性能。同时,本文初步探索了碳材料在正极中的应用。(1)铅炭电池碳材料的选择及应用研究。对4种商品碳材料(生物质炭、炭黑、纳米碳管、石墨烯)进行了物化性质测试,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析氢过电位最高、比表面积最大、比电容最高。将4种碳材料以不同比例添加到负极板中,生物质炭添加量为1.0 wt.%和0.5 wt.%这两组配方容量最高。将生物质炭0.5wt.%配方引入到合作公司生产线制作成12 V/140 Ah铅炭电池,铅炭电池比铅酸蓄电池常温容量高6.88%,-18℃低温容量高8.47%,自放电(放置100天)为6.00%,国标(放置30天)为不大于15%,满足生产标准。(2)生物质炭的改性研究。采用化学沉淀法成功制备了纳米氧化铅/碳复合材料和纳米碱式碳酸铅/碳复合材料(以生物质炭为基底)。研究表明:负载的颗粒分布均匀、直径在200 nm以内,成分分别为氧化铅和碱式碳酸铅,负载量分别为56.41 wt.%和55.74 wt.%。两种复合材料的析氢电位均为-1.52 V(参比电极为汞/硫酸亚汞电极),氧化铅和碱式碳酸铅提高了生物质炭的析氢过电位。将两种复合材料以0.5 wt.%的比例添加入负极板,增加了极板放电容量。(3)探究碳材料添加剂对正极性能的影响。首先对4种商品碳材料(生物质炭、纳米碳管、木炭粉、石墨粉)进行了物化性质测试,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比表面积最大、析氧电位最高、粒径最小,木炭粉的导电性最差、比表面积最小、析氧电位最低、粒径最大。然后将4种碳材料以不同比例(1.0 wt.%、2.0 wt.%)添加到正极板中,进行容量、倍率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导电性良好的碳有利于正极板的化成,大颗粒碳被氧化后极板结构较为疏松,在大电流下能够使电解液及时进入正极板内部,提高正极板容量。

李琪[6](2019)在《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酸蓄电池自1859年由普朗特发明至今,在汽车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人们对汽车电池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循环寿命和适用范围已经成为制约铅酸蓄电池发展的关键因素。木质素系膨胀剂作为提升电池初始容量和低温性能的重要添加剂,应用上目前仍存在原料依赖进口、作用机理不明、产品质量检测复杂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出发,探索了膨胀剂的溶解状态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联,研究了膨胀剂与铅离子及铅板之间的作用方式,补充了木质素系膨胀剂在铅酸蓄电池中的作用机理,为工业选用木质素系膨胀剂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主要选取三种商用木质素系膨胀剂LC-V,LS-H和LS-U为原料,通过烷基桥联反应对其进行改性,得到分子量增大且溶解性能下降的产品。通过合膏、涂板、固化、化成等步骤制作实验富液电池,研究了木质素系膨胀剂对水混铅膏的黏度、固化铅板的形貌以及实验电池性能的影响。水混铅膏黏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木质素系膨胀剂可降低水混铅膏的黏度,且随着磺化度的增加,膨胀剂对水混铅膏黏度降低的效果增强,在添加量0.04 wt.%-0.30 wt.%(相对于铅粉的质量)的范围内,水混铅膏的黏度随水溶性木质素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对比烷基桥联改性前后样品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表明样品改性后可增加铅板中三碱式硫酸铅的含量,提升常温条件下的动、静态充电接受能力,减弱电池20小时率容量和在-18℃条件下的低温放电性能。从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出发,通过研究水溶性木质素对铅离子的结合能力及其在铅板上的吸附情况,探索了水溶性木质素在铅酸蓄电池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溶性木质素的亲水基团如羧基、羟基、磺酸基等均有利于木质素与铅离子的结合,并且结合程度随浓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以及pH的升高而增强。在硫酸和水溶剂体系中,水溶性木质素均可吸附在铅板表面,抑制铅板的氧化还原过程。在铅酸蓄电池的放电过程中,水溶性木质素可通过在硫酸电解液中与铅离子结合,解除负极表面的产物抑制进而达到促进放电的效果。但水溶性木质素可部分吸附在铅板表面,增加充电的内阻,抑制铅板的氧化还原过程。利用CTAB沉淀法,探索了不同pH条件下木质素磺酸盐和磺化碱木质素中磺酸基、羧基和酚羟基的电离情况,结果表明磺酸基在pH 1.0-2.0之间均可完全电离,且在此pH范围内羧基和酚羟基未发生电离。通过对比样品在硫酸和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区分木质素磺酸盐和木质素羧酸盐,通过对比样品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状态可区分水溶性木质素及碱木质素类。依据木质素样品在不同溶剂中溶解状态的差异,可指导木质素的快速筛选和甄别。

朱国林[7](2019)在《交直流配电网的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户从电网中获取电能的关键。交流系统以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等优势在配电中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及直流负荷的快速增长,传统交流配电的局限性逐步表现出来。于是相关学者提出了交直流配电网的概念,其以符合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并具备电能质量高、电能损耗低、可控性好等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以两端供电型的交直流配电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优化控制策略,使得系统在正常及故障状态下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首先,介绍了几种常见交直流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并从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建立了两端供电型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及各单元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建立了以系统总电能损耗和电压偏差最小为优化目标的优化调度模型。其次,针对传统主从控制及对等控制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分层控制,将两种控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在较短时间尺度内,第1层控制协调系统中各换流站共同为直流子网提供电压支撑;第2层通过切换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以减小系统在恶劣运行状态下的电压偏差;在较长时间尺度内,第3层优化调度系统通过最优潮流计算为下层控制提供优化调度指令,使得系统稳定时运行于最优状态。另外分析了在系统运行状态改变时,各层控制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相互影响。最后,分别对系统正常运行、调度故障和直流断线故障进行仿真,验证本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分析系统运行状态改变时各可控单元控制策略的切换及输出功率的调整,并与传统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可知:本文控制一方面能改善系统运行状态且对通讯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在发生调度故障和直流断线故障运行时,系统也能稳定地运行。

洪桂香[8](2018)在《解码车用蓄电池技术》文中提出蓄电池是动力机车标配元器件之一,本文祥细介绍了车用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各项性能指标。

张淑凯[9](2019)在《高比能铅酸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铅酸电池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二次电源,改善其储能特性、提升其比能量意义重大。然而,铅酸电池经过150年的发展,技术趋于成熟,进一步提高性能难度较大。以提高铅酸电池比能量和循环寿命为目标,本论文从电解液、正极与负极活性物质、正极与负极集流体等方面的新技术探索入手,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制备了层状碳/PbSO4复合材料与Ti407纳米线分别作为铅酸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NAM)和正极活性物质(PAM)的添加剂、稀土离子作电解液添加剂、以及轻质聚合物石墨复合负极板栅与钛基复合正极板栅技术。本论文研究了将这些关键材料与技术应用在铅酸电池的体系中提高铅酸电池的比能量、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的功效,并对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了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抑制电池的析氢析氧行为,我们将稀土元素作铅酸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半径的不同对电池的充放电的性能产生了规律性的影响:离子半径较小的稀土元素与铅活性物质吸附能力适中,能够在不降低电池初始比容量的同时提高电解液的离子导电性,使电池的充放电可逆性提高,循环性能得到了显着提高。此外,电解液中添加稀土离子具有抑制电池析氢、析氧,抑制正负极活性物质硫酸盐化的作用。为提高铅酸电池的比能量,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聚合物石墨复合板栅作为铅酸电池负极集流体。应用该板栅,负极活性物质(NAM)在0.1 C放电可以获得170 mAh·g-1的比容量(提升11.5%)。通过对板栅进行结构优化,该板栅可以承载更多的铅膏,且重量可降低50%~60%。采用化学处理的方法在新型板栅表面沉积PbSO4微粒,其可抑制析氢,并构筑板栅与铅膏之间优异的界面。这种板栅可使电池的极化降低,库伦效率升高,循环稳定性显着提高(0.1 C循环100次容量保持85%)。针对HRPSoC(半充放态大倍率充放电)工况的特殊要求,我们以碳酸钾为基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结合原位离子交换,构筑了一种层状碳/PbS04负极添加剂。该材料能够与NAM均匀的混合,提高了 NAM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抑制NAM在放电时的硫酸盐化,并能抑制层状碳自身的析氢行为,使NAM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及HRPSoC循环性能得到显着增强。添加2.00 wt.%该添加剂的NAM在10 C下放电比容量达61 mAh.g-1(提高30%),HRPSoC循环(三次循环总和)超过16万次(提高300%)。设计、制备了一种导电性好、耐氧化、耐腐蚀的Magneli相Ti4O7纳米线作为正极活性物质(PAM)的添加剂,使电池具有好的充电接受能力,PAM比容量提高15%、利用率达到59.6%。添加Ti4O7纳米线的电池的循环性能比添加Ti4O7粉的有显着的提高。此外,我们还对钛板作了表面修饰和PbO2电沉积处理,其作集流体的PAM比能量可达到126.0 mAh.g-1(0.1 C),正极板栅可实现减重50%。

康翔[10](2018)在《正极添加剂及隔板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铅酸蓄电池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地应用。目前制约铅酸蓄电池电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正极板,因此如何提高正极板的性能对于铅酸蓄电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正极添加剂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本论文主要通过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正极铅膏中分别加入白炭黑、气相二氧化硅、稀土氧化镧、碳纤维和中空玻璃微球添加剂,研究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研究AGM+PE复合隔板对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在过放电条件下铅枝晶短路的抑制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本论文研究了白炭黑、气相二氧化硅、稀土氧化镧、碳纤维和中空玻璃微球五种正极添加剂对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最佳添加量,白炭黑为0.3%,气相二氧化硅为0.15%,稀土氧化镧为0.05%,碳纤维为0.05%,中空玻璃微球为0.1%。在添加剂与铅粉混合之前,碳纤维需要预先在2%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溶液中进行分散,中空玻璃微球需要预先在1%的HF溶液中浸渍10 min进行表面造孔。与空白电池相比,上述五种添加剂的电池在0.5 C倍率下放电循环时的稳定容量分别提高了34.8%、27.3%、19.7%、15%和38.5%,循环寿命分别提高了60.2%、77.8%、66.7%、90.7%和163%。2.研究五种正极添加剂电池性能发现:碳纤维和气相二氧化硅的加入缩短了极板的化成时间,前者是因为碳纤维良好的导电性,在极板中形成了导电网络,后者是因为气相二氧化硅的粒径小,提高了活性物质的比表面积,而稀土氧化镧因为粒径比较大且不导电,削弱了极板的导电性,使极板的化成时间延长;0.05%的碳纤维含量可使电池在0.5 C倍率下的初始容量提高9.8%;当正极板中加入0.1%的中空玻璃微球,使电池在1 C和2 C倍率下的容量分别提高5%和13.3%。3.通过研究普通AGM隔板电池和AGM+PE复合隔板电池,在正常放电和深放电交替进行的循环寿命,以及利用SEM、BSE和EDS等物理方法表征分析电池失效的原因,研究隔板对铅枝晶短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普通AGM隔板电池中,由于AGM隔板的孔径较大,铅枝晶容易在AGM隔板纤维的孔隙中不断地生长,造成电池因短路而失效:而在AGM+PE复合隔板电池中,由于PE隔板的孔径很小,铅枝晶无法从负极板一侧穿透PE隔板进入到AGM隔板中,因此能够很好地解决电池在过放电条件下出现的铅枝晶短路的问题。

二、铅蓄电池负极板防止氧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蓄电池负极板防止氧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石墨烯基新型多孔材料作为铅炭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铅酸电池和铅炭电池的简介
        1.2.1 铅酸电池的简介
        1.2.2 铅酸电池的理论比容量和比能量
        1.2.3 铅酸电池的失效模式
        1.2.4 铅炭电池的简介
    1.3 碳材料对铅炭电池负极的影响
    1.4 铅炭电池负极碳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4.1 炭黑
        1.4.2 石墨
        1.4.3 多孔碳/活性炭
        1.4.4 导电聚合物
        1.4.5 碳纳米管
        1.4.6 石墨烯
    1.5 立体构造石墨烯粉体材料(SCG)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2.2 实验所用仪器与设备
    2.3 铅炭电池负极板的制备和组装
    2.4 材料物理表征
        2.4.1 扫描电镜分析(SEM)
        2.4.2 透射电镜分析(TEM)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4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4.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铅碳电池的电化学表征
        2.5.2 铅碳电池的电池性能测试
第三章 新型氮掺杂多孔碳NCG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铅碳电池负极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和方法
        3.2.1 SCG的制备过程
        3.2.2 NCG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3.2.3 负极板的制备以及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CG的物理表征
        3.3.2 NCG对铅碳电池性能的影响
        3.3.3 NCG对铅碳电池充电接受能力的影响
        3.3.4 活性物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三维多孔铅碳网络的构建及其应用于提高铅碳电池深度放电的可逆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和方法
        4.2.1 NSCG@PbO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4.2.2 电极材料制备、电池组装以及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SCG@PbO的物理表征
        4.3.2 负极板的电化学测试
        4.3.3 电池的性能测试
        4.3.4 NSCG@PbO对铅碳电池充电接受能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长寿命铅碳电池用耐腐蚀正极板栅合金设计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铅碳电池的概述
        1.2.1 铅碳电池的研究进展
        1.2.2 铅碳电池的主要失效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3 正极板栅合金腐蚀研究进展
        1.3.1 正极板栅电化学腐蚀原理
        1.3.2 正极板栅材料研究
    1.4 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层研究进展
        1.4.1 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层的形成
        1.4.2 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层影响因素研究
    1.5 正极电势对板栅电化学腐蚀影响的研究进展
        1.5.1 铅碳电池电势的形成机理
        1.5.2 正极电势对正极板栅腐蚀的影响研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仪器和设备
    2.2 电极及电池制备
        2.2.1 板栅合金的配制
        2.2.2 合金测试样品的制备
        2.2.3 电池制作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光谱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金相测试分析
        2.3.4 X射线分析
        2.3.5 化学滴定分析
    2.4 合金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4.1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2.4.2 循环伏安测试
        2.4.3 电化学阻抗测试
        2.4.4 恒电流和恒电势极化测试
    2.5 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5.1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2.5.2 电化学阻抗测试
        2.5.3 恒电势极化测试
        2.5.4 电极电势测试
    2.6 电池测试与分析
        2.6.1 加速浮充电循环耐久性试验
        2.6.2 60%DOD循环性能测试
        2.6.3 100%DOD循环性能测试
第3章 铅碳电池耐腐蚀正极板栅合金组成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Pb-Ca-Sn-Al合金成分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
        3.2.1 不同锡含量的铅钙锡铝合金制作
        3.2.2 锡含量对板栅电化学腐蚀速率的影响
        3.2.3 锡含量对电池浮充寿命的影响及失效机理分析
    3.3 合金添加剂对板栅金相结构的影响分析
        3.3.1 合金的配制及测试样品的制作
        3.3.2 合金的金相结构分析
    3.4 合金成分对析氧析氢性能及腐蚀层组合的影响分析
        3.4.1 合金成分对阳极析氧过电势的影响
        3.4.2 合金成分对阴极析氢过电势的影响
        3.4.3 合金成分对腐蚀层中PbO2生成的影响
        3.4.4 合金成分对腐蚀层中Pb(II)生成的影响
    3.5 合金成分对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3.5.1 合金成分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3.5.2 合金的腐蚀层表面形貌的分析
        3.5.3 去除腐蚀层后合金基体的形貌分析
    3.6 添加剂的复合添加对合金腐蚀和蠕变的影响
        3.6.1 合金添加剂的复合配制
        3.6.2 合金成分对板栅恒电流腐蚀速率的影响
        3.6.3 不同合金板栅的腐蚀层表面形貌SEM分析
        3.6.4 板栅的基体形貌及腐蚀蠕变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铅碳电池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的研究
    4.1 引言
    4.2 极板的涂板工艺对界面腐蚀层的影响
        4.2.1 涂板工艺对不同极化时间的界面腐蚀层的影响
        4.2.2 涂板工艺对不同极化温度的界面腐蚀层的影响
    4.3 界面腐蚀层对铅碳电池性能的影响及失效机理分析
        4.3.1 Pb-Ca-Sn-Al-La合金的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的分析
        4.3.2 Pb-Ca-Sn-Al-Ag合金的板栅/活性物质界面腐蚀层的分析
    4.4 极板制作工艺对铅碳电池循环性能的改进及机理分析
        4.4.1 极板制作工艺对板栅与活性物质间结合的影响
        4.4.2 极板制作工艺对铅碳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正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板栅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铅碳正极电势对板栅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
        5.2.1 铅碳电池正极电势变化规律
        5.2.2 电势对板栅电化学腐蚀速率的影响
    5.3 负极碳材料对铅碳电池电极电势的影响分析
        5.3.1 碳材料对铅碳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5.3.2 碳材料对铅碳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
        5.3.3 碳材料对铅碳电池正极性能的影响
    5.4 正极添加剂对铅碳电池电极电势的影响分析
        5.4.1 正极添加剂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5.4.2 正极添加剂对正极活性物质性能的影响
    5.5 电解液浓度对铅碳电池电极电势的影响分析
        5.5.1 电解液浓度对充电末期电势的影响
        5.5.2 电解液浓度对电势影响的验证
    5.6 均充电电压对铅碳电池电极电势的影响分析
        5.6.1 均充电电压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5.6.2 均充电电压对铅碳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
        5.6.3 均充电电压对铅碳电池正极性能的影响
    5.7 铅碳电池的工程化应用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 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正极添加剂对阀控铅酸蓄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循环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主要失效模式
        1.2.2 碳素类添加剂对铅酸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1.2.3 4BS(四碱式硫酸铅)晶种对铅酸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1.2.4 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对铅酸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1.2.5 磷酸和磷酸盐类添加剂对铅酸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1.2.6 有机添加剂对铅酸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1.2.7 电解液添加剂对铅酸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1.2.8 预混合复合添加剂对铅酸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案
        2.2.1 单一添加剂实验方案
        2.2.2 实验电池的制作
    2.3 实验方法
        2.3.1 比表面积(BET)测试方法
        2.3.2 铅膏组成物质比例测试方法
        2.3.3 铅膏微观形貌测试方法
        2.3.4 实验电池循环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单一添加剂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3.1 添加剂对正铅膏比表面积的影响
        3.1.1 添加剂对正极生铅膏比表面积的影响
        3.1.2 添加剂对正极熟铅膏比表面积的影响
    3.2 添加剂对正铅膏物质组成的影响
        3.2.1 添加剂对正极生铅膏物质组成的影响
        3.2.2 添加剂对正极熟铅膏物质组成的影响
    3.3 添加剂对正铅膏微观形貌的影响
        3.3.1 添加剂对正极生铅膏微观形貌的影响
        3.3.2 添加剂对正极熟铅膏微观形貌的影响
        3.3.3 添加剂碳纤维对极板强度的影响
    3.4 电池循环寿命测试
        3.4.1 添加剂SnSO_4、福金石墨、天和石墨、导电炭黑、中空玻璃微球、PTFE及空白电池循环寿命测试
        3.4.2 添加剂H3PO_4、Sb_2O_3、Bi_2O_3、4BS晶种电池循环寿命测试
    3.5 影响电池循环寿命的因素分析
        3.5.1 循环充电电压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3.5.2 铅膏比表面积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3.5.3 铅膏物质组成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3.5.4 铅膏微观形貌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3.5.5 添加剂含量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添加剂对电池循环性能影响研究
    4.1 复合添加剂实验方案
    4.2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铅膏比表面积的影响
        4.2.1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生铅膏比表面积的影响
        4.2.2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熟铅膏比表面积的影响
    4.3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铅膏物质组成的影响
        4.3.1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生铅膏物质组成的影响
        4.3.2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熟铅膏物质组成的影响
    4.4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铅膏微观形貌的影响
        4.4.1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生铅膏微观形貌的影响
        4.4.2 复合添加剂对正极熟铅膏微观形貌的影响
    4.5 电池循环寿命测试
    4.6 复合添加剂与电池循环失效模式的相关性探讨
        4.6.1 循环失效电池的电极电位分析
        4.6.2 循环失效电池的解剖分析
        4.6.3 循环失效电池正极铅膏比表面积的测试分析
        4.6.4 循环失效电池铅膏物质组成的测试分析
        4.6.5 循环失效电池正极铅膏的微观形貌分析
        4.6.6 电池循环失效模式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生物质炭的改性及其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铅酸蓄电池概述
        1.2.1 铅酸蓄电池的发展历史
        1.2.2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2.3 负极添加剂
        1.2.4 正极添加剂
        1.2.5 铅酸蓄电池的失效机理
    1.3 铅炭电池概述
        1.3.1 超级电池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1.3.2 铅炭电池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1.3.3 铅炭电池的研究现状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组装
    2.3 材料的物理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分析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形貌分析
        2.3.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5 四探针电阻率测试
        2.3.6 热重分析
        2.3.7 BET比表面积测试
        2.3.8 红外光谱分析
    2.4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线性扫描伏安法
        2.4.2 循环伏安法
    2.5 实验室铅炭电池的测试
        2.5.1 初始容量测试
        2.5.2 循环测试
        2.5.3 倍率测试
    2.6 铅炭电池工业成品测试
        2.6.1 铅炭电池初容量测试
        2.6.2 铅炭电池-18℃低温放电测试
        2.6.3 铅炭电池自放电测试
第三章 碳材料在铅炭电池负极板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碳材料的性能表征
        3.2.1 碳材料比表面积测试
        3.2.2 碳材料电阻率测试
        3.2.3 碳材料红外测试
        3.2.4 碳材料XRD测试
        3.2.5 碳材料SEM测试
        3.2.6 碳材料的析氢测试
        3.2.7 碳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
    3.3 碳材料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3.3.1 铅炭电池初容量测试
        3.3.2 负板化成后的SEM测试
    3.4 生物质炭在成品铅炭电池中的应用
        3.4.1 成品铅炭电池初容量测试
        3.4.2 成品铅炭电池-18℃放电测试
        3.4.3 成品铅炭电池自放电率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炭的改性及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改性生物质炭材料的制备
        4.2.1 纳米氧化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纳米碱式碳酸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改性生物质炭材料的性能表征
        4.3.1 改性生物质炭材料的XRD测试
        4.3.2 改性生物质炭材料的TG测试
        4.3.3 改性碳材料的XPS测试
        4.3.4 改性碳材料的SEM测试
        4.3.5 改性碳材料的TEM测试
    4.4 改性碳材料的析氢测试
    4.5 改性碳材料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材料在铅炭电池正极板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碳材料的性能表征
        5.2.1 碳材料比表面积测试
        5.2.2 碳材料电阻率测试
        5.2.3 碳材料红外测试
        5.2.4 碳材料SEM测试
        5.2.5 碳材料的析氧测试
    5.3 碳材料在铅炭电池正极中的性能测试
        5.3.1 电池性能
        5.3.2 正极板化成后XRD测试
        5.3.3 正极板循环后SEM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铅酸蓄电池概述
        1.1.1 铅酸蓄电池的应用背景
        1.1.2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制作过程
        1.1.3 负极失效模式概述
    1.2 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1.2.1 木质素概述
        1.2.2 木质素的应用现状
        1.2.3 木质素在电池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3 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3.1 负极添加剂种类及作用
        1.3.2 木质素系膨胀剂的研究方法进展
        1.3.3 木质素系膨胀剂在铅酸蓄电池中的作用机理概述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样品制备方法
        2.3.1 磺甲基化木质素的制备
        2.3.2 烷基桥联木质素的制备
        2.3.3 电池负极板的制备
        2.3.4 单体电池的制备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木质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状态测试
        2.4.2 木质素对铅离子的结合测试
        2.4.3 CTAB法测定磺化度
        2.4.4 红外吸收光谱
        2.4.5 凝胶液相色谱
        2.4.6 X射线衍射(XRD)
        2.4.7 水相电位滴定测试酚羟基和羧基
        2.4.8 流变性能测试
        2.4.9 循环伏安法
        2.4.10 交流阻抗谱
        2.4.11 实验电池性能测试
第三章 木质素的烷基桥联改性对铅酸蓄电池的影响
    3.1 引言
    3.2 木质素对铅膏流动性的影响
        3.2.1 木质素种类对水混铅膏黏度的影响
        3.2.2 木质素磺酸盐的磺化度对水混铅膏黏度的影响
        3.2.3 水溶性木质素添加量对水混铅膏黏度的影响
    3.3 改性木质素对负极板的影响
        3.3.1 烷基桥联木质素的制备
        3.3.2 改性木质素对负极板形貌及晶体组成的影响
        3.3.3 改性木质素对负极板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4 改性木质素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3.4.1 改性木质素对电池20 小时率容量的影响
        3.4.2 改性木质素对电池低温放电性能的影响
        3.4.3 改性木质素对电池静态充电接受能力的影响
        3.4.4 改性木质素对电池动态充电接受能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质素对铅酸蓄电池负极的作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溶解情况的研究
        4.2.1 pH对木质素磺酸盐各负电基团电离的影响
        4.2.2 溶剂对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溶解情况的影响
        4.2.3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溶解现象的应用展望
    4.3 水溶性木质素与铅离子之间结合情况的研究
        4.3.1 水溶性木质素种类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3.2 水溶性木质素分子量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3.3 水溶性木质素浓度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3.4 pH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3.5 温度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4 水溶性木质素与纯铅板之间的吸附行为
        4.4.1 电解液中水溶性木质素的吸附行为
        4.4.2 不同水溶性木质素在纯铅板上的吸附行为
    4.5 木质素对铅酸蓄电池负极的作用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交直流配电网的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交直流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交直流配电网模型
    2.1 交直流配电网的网络架构
    2.2 各元件的模型与基本原理
        2.2.1 VSC换流器
        2.2.2 DC/DC变流器
        2.2.3 光伏电池
        2.2.4 储能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直流配电网的优化控制策略
    3.1 配电网拓扑结构的选择
    3.2 交直流配电网的常用控制策略
        3.2.1 主从控制
        3.2.2 对等控制
        3.2.3 电压裕度控制
    3.3 基于最优潮流的分层控制
        3.3.1 第一层控制
        3.3.2 第二层控制
        3.3.3 第三层控制
    3.4 非正常运行分析
        3.4.1 调度故障时的运行分析
        3.4.2 断线故障时的运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分析
    4.1 正常运行时的仿真分析
    4.2 调度故障时的仿真分析
    4.3 断线故障时的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内容及结论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解码车用蓄电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车用铅蓄电池技术要求
2蓄电池的基本结构
3蓄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4电解液比重及电压的变化规律
5电动车 (EV) 对电池的基本要求
6结束语

(9)高比能铅酸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背景
    2.1 铅酸电池的发展
    2.2 铅酸电池概述
        2.2.1 铅酸电池的工作原理
        2.2.2 铅酸电池的电势及电极电位
        2.2.3 铅-硫酸水溶液的电位-pH图
        2.2.4 铅酸电池的理论比容量
    2.3 铅酸电池正极活性物质
        2.3.1 铅酸电池正极的反应机理
        2.3.2 铅酸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添加剂
    2.4 铅酸电池负极活性物质
        2.4.1 铅酸电池负极的反应机理
        2.4.2 铅酸电池负极活性物质添加剂
    2.5 铅酸电池的板栅
        2.5.1 铅酸电池正极轻质板栅研究进展
        2.5.2 铅酸电池负极轻质板栅研究进展
    2.6 铅酸电池的电解液及电解液添加剂
        2.6.1 铅酸电池的电解液
        2.6.2 铅酸电池的电解液添加剂
    2.7 铅酸电池的失效模式
    2.8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及研究内容
3 稀土元素在铅酸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电池制备及测试条件
        3.1.2 分析测试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3.2 各种稀土元素的添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3.2.1 稀土元素种类对铅酸电池性能影响的规律性
        3.2.2 电解液内稀土元素随充放电循环的迁移规律
        3.2.3 加入稀土元素的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
        3.2.4 本节小结
    3.3 电解液中添加镧元素对电池性能影响的分析
        3.3.1 镧元素加入量对电池容量的影响
        3.3.2 镧元素加入量与电池容量损失的定量关系
        3.3.3 镧元素加入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3.4 本节小结
    3.4 贫液体系条件下稀土元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3.4.1 稀土元素对电解液利用率的影响
        3.4.2 稀土元素对电池失水率的影响
        3.4.3 稀土元素对抑制电池硫酸盐化的作用
        3.4.4 稀土元素添加剂在量产电池中应用的测试结果
    3.5 稀土元素对铅酸电池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讨论
        3.5.1 稀土元素对铅酸电池作用机制的分析
        3.5.2 稀土元素在铅酸电池中的应用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聚合物石墨复合负极板栅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板栅的制备及表面处理
        4.1.2 负极板制备与电池装配
        4.1.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板栅的表面结构
        4.2.2 板栅的电化学性能
        4.2.3 板栅对负极活性物质的影响
        4.2.4 板栅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4.2.5 表面处理对板栅性能影响的分析
        4.2.6 聚合物石墨复合板栅应用的综合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层状碳/硫酸铅复合负极活性物质添加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材料制备及表征
        5.1.2 电池设计及制备
        5.1.3 电化学性能及电池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复合添加剂的相与结构
        5.2.2 复合添加剂的物化性能
        5.2.3 复合添加剂的电化学性能
        5.2.4 复合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5.2.5 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亚氧化钛纳米线正极活性物质添加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亚氧化钛纳米线的制备
        6.1.2 亚氧化钛纳米线的表征
        6.1.3 电池组装及分析测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材料的组成及形貌分析
        6.2.2 亚氧化钛纳米线对正极活性物质性能的影响
        6.2.3 分析及讨论
    6.3 本章小结
7 钛基正极板栅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7.1 亚氧化钛板栅的制备及应用的预实验及结果
    7.2 实验部分
        7.2.1 钛基板栅的制备
        7.2.2 正极板制备与电池装配
        7.2.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钛基板栅的表面结构
        7.3.2 板栅设计参数对电池比容量的影响
        7.3.3 涂层和镀层对板栅性能影响的分析
        7.3.4 钛基板栅应用的综合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9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正极添加剂及隔板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酸蓄电池简介
        1.1.1 铅酸蓄电池发展历史
        1.1.2 铅酸蓄电池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1.1.3 铅酸蓄电池的特点与应用
        1.1.4 铅酸蓄电池研究现状
    1.2 铅酸蓄电池正极添加剂
        1.2.1 铅酸蓄电池正极板
        1.2.2 铅酸蓄电池正极添加剂分类
        1.2.3 铅酸蓄电池正极添加剂对极板的影响
    1.3 铅酸蓄电池隔板
        1.3.1 铅酸蓄电池隔板的作用与特点
        1.3.2 铅酸蓄电池隔板分类
        1.3.3 铅枝晶短路与隔板
    1.4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正极添加剂
        2.1.1 实验电池
        2.1.2 循环寿命测试
        2.1.3 大电流放电测试
    2.2 铅酸蓄电池隔板与铅枝晶短路
        2.2.1 实验电池
        2.2.2 循环寿命测试
        2.2.3 电池分析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设备
第三章 铅酸蓄电池正极添加剂的研究
    3.1 结果讨论
        3.1.1 白炭黑正极添加剂
        3.1.2 气相二氧化硅正极添加剂
        3.1.3 稀土氧化镧正极添加剂
        3.1.4 碳纤维正极添加剂
        3.1.5 中空玻璃微球正极添加剂
        3.1.6 电池性能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铅酸蓄电池隔板与铅枝晶短路研究
    4.1 结果讨论
        4.1.1 循环寿命
        4.1.2 失效分析
        4.1.3 PE隔板分析
    4.2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铅蓄电池负极板防止氧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轻质金属板栅阀控铅酸蓄电池的研究[D]. 杨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2]石墨烯基新型多孔材料作为铅炭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D]. 李杰才. 广西大学, 2021(12)
  • [3]长寿命铅碳电池用耐腐蚀正极板栅合金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 杨宝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正极添加剂对阀控铅酸蓄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D]. 王长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生物质炭的改性及其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D]. 张兴.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6]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李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7]交直流配电网的控制策略研究[D]. 朱国林.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8]解码车用蓄电池技术[J]. 洪桂香.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8(06)
  • [9]高比能铅酸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D]. 张淑凯.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10]正极添加剂及隔板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中作用的研究[D]. 康翔. 福州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防止铅酸蓄电池负极板氧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