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章如磊,邓国光[1](1978)在《关于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教学》文中提出 新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切实学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数学教学,要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革命热情,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这一教学目的,通过毕业教育实习,就立体几何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教学内容,谈一谈我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李茂林[2](1965)在《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如能很好地使用直观教具(包括模型、实物等),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有着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大家都能体会到。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直观教具最恰当?应当怎样使用?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下面就来谈谈这两个问题。 (一)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直观教具在教学实践中,我初步体会到在下面一些情况下使用直观教具比较妥当: 1.学生的空间概念还很薄弱的时候,应该多使用直观教具。尤其是在开始学习立体几何阶段,如果能多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分析画图。对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有极大好处。
张艳玲[3](2012)在《中职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与立体几何教学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立体几何是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数学的经典内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立体几何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前后,空间想象力的训练作为立体几何的培养目标不但没有改变、弱化,反而,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中职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系统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对空间想象能力的相关理论以文献探讨的方式加以研究,以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空间想象力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中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对于立体几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中职学生空间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知识衔接不足、感知空间图形困难、几何语言书写困难、逻辑思维能力弱。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空间想象能力的层次、国内外的培养策略,提出了中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四度策略:(1)广度,即拓展背景视野,注重兴趣和衔接,提高学生参与面;(2)深度,即提升多种思维,使数学专业化、生活化;(3)美度,即弱化知识点难度,激发学生求知欲;(4)效度,即保证课堂密度,达成教学目标,以期能为中职立体几何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基于前面提出的四度策略,设计了中职学生立体几何教学实验,运用试卷检测、统计分析、量表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四度策略对于提高中职空间想象能力、改善中职立体几何教学现状是有效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目前的中职立体几何课程改革,针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阶段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并对中职立体几何教学过程进行探索实践。
马珂[4](1983)在《中学数学文摘(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配合中学数学教学,现将我室收藏的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六年间我国关于中等数学方面的三种主要刊物:中国数学会主编的《数学通报》、武汉数学分会主编的《数学通讯》、华东师范大学主编曲《数学教学》中与当前教学有关并且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文章,加以归纳、整理,列出篇名和内容提要,供有关教师参考。这次整理的内容包括立体几何、平面几何和三角等部分。
西峰山[5](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黄松年[6](1981)在《谈谈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空间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互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中的主要基础知识,它不仅是研究空间图形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性质和度量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今后学习制图学、画法几何、空间解析几何、投影几何等等
邓友祥[7](2002)在《《立体几何入门教学的“导学观”》的创作构思与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杨[8](2014)在《幼儿园数学教具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T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数学教具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教师辅助数学教育活动的工具,更是连接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数学符号、数学知识的桥梁。数学教具的运用体现了幼儿教师的教具观对实际教育行为的指导。同时,也体现幼儿教师对其行为进行反思后在思想认识上的改变。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完善其数学教具的理论,丰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幼共同发展。本研究在综述已有教具、幼儿教具和数学活动材料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包头市东河区一所公立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历时两个月,结合自然观察法和非正式访谈法获取资料,从班级教师及数学教具配备情况、幼儿教师对数学教具的认识、幼儿教师对数学教具的选择以及对数学教具使用和管理四个维度去调查和分析幼儿园数学教具使用的现状。经过分析,总结出在使用数学教具方面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最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对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具使用的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幼儿教师对数学教具的认识水平不平衡,对数学教具的作用认识不深刻;二是经验不同的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具使用上存在差异;三是不同性质的班级在数学教具的使用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如蒙氏班教师过于依赖蒙氏数学教具,普班教师使用不当等问题;四是幼儿教师对于自制数学教具的态度消极,缺乏主动动机。针对所得结果,研究者从微观层面,即幼儿园管理和幼儿教师两方面入手,结合访谈资料,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是幼儿园对数学教具的购置过于统一,不关注实际情况和幼儿教师的意见;忽视自制数学教具的作用;班级幼儿人数过多,以及在数学教具使用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学历、经验、儿童观和个性上存在的差异。在数学教具使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之后,本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幼儿园要加大投入力度,设立共享班,鼓励教师自制数学教具,建立良好的监管体系;幼儿教师要提升自身对数学教具的认识,注重数学教具实践中的分析和反思,掌握有效运用数学教具的方法和自制数学教具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教师更好的使用数学教具。
伍占仓[9](2007)在《浅议立体几何教学》文中指出立体几何是在学习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空间图形点、线、面间的关系、性质、画法、计算及其应用的学科,也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就立体几何教学的特点谈几点体会.
钟红丽[10](2016)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却大量的存在着过分重视教学内容,忽视课堂导入环节、导入方式不当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导入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导入方式方法的掌握不到位。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导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到不同导入方法的特征及利弊,不仅能增强其调控课堂的能力,提升教学技能,还可以将学生顺利带入教学情境中,循序渐进地转变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态度。本文首先对导入方法进行归纳汇总和简要说明。然后从导入方法的作用、导入方法所创造的情境类型、导入方法的控制中心、导入方法的支持类型四个维度对各导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不同的图表将其特征简明形象地表述出来。最后,选取“古典概型”、“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三大知识板块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举例应用,通过对比日常教学中的导入和教材中的导入,论述各自导入方法的特色及其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本文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1)从导入方法的作用维度将导入方法进行分类。客观地从方法上进行分析,大致有激趣、激励、启发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其中有些导入方法的作用是单维度的,有的导入方法的作用是多维度的。但新课导入预计达到的作用不仅与所选择的导入方法的类型有关,还和导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关。因此,即使是同一种导入方法,也会因教学设计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作用效果。例如下文所列举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导入采用的都是数学故事导入法。“高斯快速求和”的故事,主要具有激趣和激励的作用;而“熊大、熊二向光头强借钱”的故事,则主要是激趣和设置悬念的作用。(2)根据导入方法所创造的情境类型将导入方法进行分类。而划分教学情境类型要借助具体学科展开研究,其决定性因素是对教学情境实践层面的认识,不同的视角,对应着不同的情境类型。基于教学情境中的主体体验水平的差异,将情境分为了:体验性情境、动机性情境和问题性情境。而教师所创造的情境类型一般是由导入部分决定的,有些导入方法创设单维度情境类型,有些导入方法可创设多维度情境类型。同样的,有些单维度情境可由不同的导入方法创设,有些多维度情境可由多种导入方法共同创设。如,以旧引新导入法创设的情境类型多为问题性情境,但若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预留悬念,就可以创设出问题性与动机性相结合的情境类型。(3)不同的导入方法对应着不同的控制中心。在导入的过程中,传统的控制源是教师,教师选择导入方法,确定导入所创设的情境类型,并制着导入的流程。不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关键标志是“学习者中心”环境的创设,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将会在达到学习目标的路途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大多数教学情境都不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或者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是在这两者之间连续统的某一个点上。一个端点并不总比另一个端点更好,连续统上的不同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类型。对导入过程的控制分别对应着教师中心,偏向于学生中心,偏向于教师中心,师生共同控制等多种情形。(4)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需要一些支持帮助所选择的导入方法发挥预期的效果,这种支持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认知支持和情感支持。认知支持指支持学生建构对于学科领域的理解和提升学科领域的能力的要素。具体的形式可能是印刷资源,多媒体资源,人际互动等。情感支持指支持学习者的态度、情感、动机和自信等要素,具体形式是教师的及时反馈、鼓励、奖励等。不同导入方法对应着不同的支持类型,有的是偏向于认知支持,有的偏向于情感支持,有的则是既有认知支持又有情感支持。(5)选取“古典概型”、“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三大知识板块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举例应用,然后对比日常教学中的导入和教材中的导入,再结合四个维度简图,分析各自特色及产生的教学效果。这不仅体现出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灵活性和整体性,还促使教师不断积累提高导入能力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图形的出现,不仅使导入的设计不再杂乱无章,还方便教师处理导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教师只要心中有图,就能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导入过程。
二、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直观敎具 |
(二)应該怎样使用直观敎具 |
(3)中职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与立体几何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3.4 统计、量表分析法 |
1.3.5 实验法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现状分析 |
2.1 空间想象能力的界定 |
2.1.1 空间想象能力的概念 |
2.1.2 空间想象能力的层次 |
2.2 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现状 |
2.3 中职学生空间能力分析 |
2.4 中职学生立体几何教学现状 |
2.4.1 对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
2.4.2 对中职学生的试卷测试分析 |
2.4.3 对立体几何教师的访谈分析 |
第3章 中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四度策略 |
3.1 广度——拓展背景视野,注重兴趣和衔接,提高学生参与面 |
3.1.1 引介知识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
3.1.2 减少知识负迁移,提高学生参与面 |
3.2 深度—自主参与实验,提升多种思维,数学专业化、生活化 |
3.2.1 训练空间想象的直觉思维 |
3.2.2 倡导数学生活化,让学生自制模型,提升多种思维 |
3.2.3 数学教学紧密围绕专业展开 |
3.3 美度——挖掘美学因素,弱化知识点难度,激发学生求知欲 |
3.3.1 语言的简洁美、图形的对称美 |
3.3.2 学习方法的奇异美 |
3.4 效度—精选教学媒体、内容,保证课堂密度,达成教学目标 |
3.4.1 直观教学,扩大感知觉,培养有效观察 |
3.4.2 画图、记图,丰富蕴积表象 |
3.4.3 对空间操作能力的训练 |
第4章 中职学生立体几何教学实验设计 |
4.1 教学实验目的 |
4.2 教学实验假设 |
4.3 教学实验基本过程 |
4.3.1 实验对象 |
4.3.2 自变量 |
4.3.3 因变量 |
4.3.3 实验的注意事项 |
4.3.4 实验过程 |
4.4 案例研究 |
4.4.1 广度、效度在中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中的教学案例研究 |
4.4.2 美度在中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中的教学案例研究 |
4.4.3 深度在中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中的教学案例研究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立体几何与空间想象能力”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2 空间想象能力测试题 |
附录 3 立体几何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 4 空间想象能力量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5)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历史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
2.1.1 教的准备 |
2.1.2 教的内容分析 |
2.1.3 教学方法选择 |
2.1.4 教学原则 |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学的准备 |
2.2.2 训练内容分析 |
2.2.3 学习方法选择 |
2.2.4 学习策略 |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3.1 背景的概述 |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4.1 背景概述 |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5.1 背景概述 |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历史背景 |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
6.2 教学启示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立体几何入门教学的“导学观”》的创作构思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导》文的创作构思 |
1.1 选题构思 |
1.1.1 选题目的与要求 |
1.1.2 选题基础与依据 |
1.1.3 课题确定与研究 |
1.2 立论构思 |
1.3 取证构思 |
1.3.1 导“看”的论据选取 |
1.3.2 导“学”的论据选取 |
1.3.3 导“说”的论据选取 |
1.3.4 导“思”的论据选取 |
1.3.5 导“找”的论据选取 |
1.4 论证构思 |
2 《导》文的创作体会 |
2.1 “教”是“写”的基础 |
2.2 “研”是“写”的方向 |
2.3 “学”是“写”的保证 |
(8)幼儿园数学教具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T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二) 概念界定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二、 包头市 T 幼儿园数学教具使用现状分析 |
(一) 班级教师及数学教具配备情况 |
(二) 幼儿教师对数学教具的认识 |
(三) 幼儿教师对数学教具的选择 |
(四) 幼儿教师对数学教具的使用和管理 |
(五) 幼儿教师对自制数学教具的认识 |
三、 包头市 T 幼儿园数学教具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幼儿园方面的原因 |
(二) 班级容量过大 |
(三) 幼儿教师方面的原因 |
四、 教育建议 |
(一) 幼儿园为教师使用数学教具提供良好环境 |
(二) 幼儿教师掌握使用数学教具的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浅议立体几何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1.1 教学生学会看空间几何体 |
1.2 重视画图基本功的训练 |
1.3 重视数学语言的转化 |
2 把立体几何问题归结为平面问题解决 |
3 正确使用立体几何的图形. |
4 恰当地利用实物和模型 |
(10)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评析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研究 |
2.1 导入方法一览 |
2.2 导入方法的比较及归类 |
2.2.1 导入方法的比较框架 |
2.2.2 源于导入方法作用维度的比较及归类 |
(1) 多维度作用的导入方法的归类 |
(2) 单维度作用的导入方法的归类 |
2.2.3 源于导入方法所创设的情境类型的比较及归类 |
(1) 单维度情境的创设 |
(2) 多维度情境的创设 |
2.2.4 源于对导入过程的控制主体的比较及归类 |
2.2.5 源于对导入方法的支持类型的比较及归类 |
第3章“数与代数”内容的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比较研究 |
3.1“集合”的新课导入设计及方法的比较研究 |
3.1.1“集合”的新课导入重要性分析 |
3.1.2“集合”新课导入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学情分析 |
3.1.3“集合”新课导入的比较分析 |
(1) 日常教学中的导入 |
(2) 教材中的导入 |
(3) 对比分析 |
(4) 小结 |
3.2“函数概念”的新课导入设计及方法的比较研究 |
3.2.1“函数概念”的新课导入重要性分析 |
3.2.2“函数概念”新课导入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学情分析 |
3.2.3“函数概念”新课导入的比较研究 |
(1) 日常教学中的导入 1 |
(2) 日常教学中的导入 2 |
(3) 教材中的导入 |
(4) 对比分析 |
(5) 小结 |
第4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比较研究 |
4.1“三视图”的新课导入设计及方法的比较研究 |
4.1.1“三视图”的新课导入重要性分析 |
4.1.2“三视图”新课导入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学情分析 |
4.1.3“三视图”新课导入的比较分析 |
(1) 日常教学中的导入 |
(2) 教材中的导入 |
(3) 两种导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
(4) 小结 |
4.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新课导入设计及方法的比较研究 |
4.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新课导入重要性分析 |
4.2.2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新课导入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学情分析 |
4.2.3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新课导入的比较分析 |
(1) 日常教学中的导入 |
(2) 教材中的导入 |
(3) 两种导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
(4) 小结 |
第5章“概率与统计”内容的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比较研究 |
5.1“古典概型”的新课导入设计及方法的比较研究 |
5.1.1“古典概型”的新课导入重要性分析 |
5.1.2“古典概型”新课导入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学情分析 |
5.1.3“古典概型”新课导入的比较分析 |
(1) 日常教学中的导入 |
(2) 教材中的导入 |
(3) 两种导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
(4) 小结 |
第6章 教学建议及研究不足 |
6.1 教学建议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四、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教学[J]. 章如磊,邓国光. 江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01)
- [2]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几点体会[J]. 李茂林. 数学通报, 1965(08)
- [3]中职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与立体几何教学实验研究[D]. 张艳玲.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
- [4]中学数学文摘(一)[J]. 马珂. 中等数学, 1983(04)
- [5]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6]谈谈立体几何中“直线与平面”的教学[J]. 黄松年. 数学教学, 1981(01)
- [7]《立体几何入门教学的“导学观”》的创作构思与体会[J]. 邓友祥.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04)
- [8]幼儿园数学教具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T幼儿园为例[D]. 李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12)
- [9]浅议立体几何教学[J]. 伍占仓.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3)
- [10]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比较研究[D]. 钟红丽.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