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部分绵羊品种血遗传标记特征及聚类分析

南疆部分绵羊品种血遗传标记特征及聚类分析

一、新疆南部部分绵羊品种血液遗传标记特征及聚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房瑞新[1](2021)在《中国马鹿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马鹿(Cervus elaphus)在我国广泛分布,属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特种经济动物。马鹿的起源及遗传多样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关于马鹿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基于Y染色体的父系起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筛选马鹿Y-SNP多态性标记分析,确定马鹿的Y染色体单倍型。以马鹿10个群体(即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阿拉善马鹿、青海马鹿、塔里木马鹿、东北马鹿、甘肃马鹿、西藏马鹿、四川马鹿、北美马鹿)的151个个体和鹿王评比大赛中的6个个体共11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引入白唇鹿样本为外群,综合分析马鹿的Y染色体遗传变异、谱系地理结构、种群聚类关系及亲缘关系,评估父系类型和遗传多样性,获得以下结果:1)通过对6个马鹿Y-SNPs标记(即SRY、USP9Y、AMELYl、AWELY2、ZFY3和USP9Y)进行测序,对所得序列分析发现,6个基因片段全长5679bp,11个马鹿群体的碱基组成相似,共检测到30个SNP位点。上述6个标记在马鹿上多态性丰富,具有雄性特异性,可用于其父系遗传分析,根据变异位点确定了19种Y染色体单倍型,其中野生马鹿包含17种单倍型。2)野生马鹿群体的单倍型分布中,Hap-15为优势单倍型,频率为29.20%,Hap-1、Hap-3、Hap-8、Hap-13、Hap-14均只包含一个个体,为劣势单倍型。塔里木马鹿具有特有单倍型数目最多。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分布图显示17个单倍型可分为2个单倍型组,除塔里木马鹿的部分个体组成单倍型组11外,其余马鹿个体均属于单倍型组I。遗传距离最大的值出现在塔里木马鹿与阿尔泰马鹿中国种群之间,其次为塔里木马鹿与东北马鹿之间,遗传距离里最小的为天山马鹿与东北马鹿之间的距离。系统进化树证实了塔里木马鹿在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支持金球马鹿东西分类,塔里木马鹿与中国其他马鹿种群属于不同谱系的观点。甘肃马鹿与青海马鹿的亲缘关系较近,东北马鹿与天山马鹿的亲缘关系较近,各马鹿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3)分析全部马鹿群体确定的单倍型分布发现19种单倍型在马鹿种群间的频率与分布不完全相同,优势单倍型为Hap-15,单倍型频率为26.75%,劣势单倍型为Hap-1、Hap-3、Hap-8、Hap-13、Hap-14、Hap-18和Hap-19,单倍型频率为1.91%。由单倍型确定的2个单倍型组与马鹿各种群的地理分布关联不明显。单倍型网络图结构与野生马鹿群体相似。阿拉善马鹿、青海马鹿、西藏马鹿、四川马鹿、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东北马鹿和北美马鹿的部分属于支系Ⅰ,塔里木马鹿、北美马鹿、甘肃马鹿和高产鹿王的部分种群属于支系Ⅱ。4)马鹿的父系遗传多样性总体比较丰富,总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87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4,野生马鹿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6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99。所研究的1 1个群体中,北美马鹿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Hd=0.833),其次为阿尔泰马鹿(Hd=0.858)、四川马鹿(Hd=0.800)和高产鹿王(Hd=0.800),天山马鹿的单倍型多样性最低(Hd=0.345),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是塔里木马鹿(Pi=0.00172),野生马鹿群体中单倍型多样性最高的是阿尔泰马鹿哈萨克种群(Hd=0.824),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为阿尔泰马鹿中国种群(Pi=0.00067)。依据各省份地区拥有的单倍型及特有单倍型数目情况,综合考古学和地质方面的资料以及马鹿线粒体DNA研究结果,支持塔里木马鹿属于西部谱系的分类原则,与其他马鹿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5)马鹿各种群的分化程度除甘肃马鹿处于较高水平外,其他种群均为显着分化的水平,父系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无分化程度弱的种群。在11个马鹿种群中,西藏马鹿的分化程度最高,推测由于独特地理环境推动了种群的分化水平提高。计算野生马鹿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发现各群体间分化程度存在差异,均达到显着分化的水平,根据地理位置将野生马鹿种群分为五个地理组,各地理组之间分化显着。6)系统进化树显示野生马鹿种群聚为A和B两大分支,塔里木马鹿的部分个体组成分支B,其他马鹿群体组成A支,其中阿尔泰马鹿、东北马鹿、天山马鹿和阿拉善马鹿的部分个体组成分支Al,甘肃马鹿、阿尔泰马鹿和塔里木马鹿的部分个体聚为分支A2,阿尔泰马鹿和甘肃马鹿的部分个体聚为一小支A3,甘肃马鹿、四川马鹿、青海马鹿、阿拉善马鹿和西藏马鹿的其余个体组成分支A4。将家养群体与野生马鹿群体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分支B新增甘肃马鹿、北美马鹿和高产鹿王个体,分支A1新增高产鹿王个体和北美马鹿个体,分支A2新增高产鹿王个体,分支A3新增北美马鹿和东北马鹿个体。上述研究在马鹿中均属于首次发现,有助于全面了解马鹿的种群遗传结构、父系起源、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了解马鹿进化历程提供遗传学证据,对马鹿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借鉴。

赵冰茹,毋状元,董红,霍飞,陈童,罗永明,王岳强,季斐,郑新宝[2](2020)在《新疆南疆地区4个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该研究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推荐的9个微卫星引物,结合荧光标记PCR对新疆南疆地区4个地方绵羊(Ovis aries)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中国地方绵羊品种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3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在5.20~6.03之间,以等位基因为基础,得出群体平均杂合度在0.7146~0.8573之间,座位的平均杂合度在0.7497~0.8600之间。对各微卫星标记进行F-统计分析,Fst的变化范围从MCM140的0.0222到BM1314的0.0545;基因流平均值为6.4686。9个微卫星座位均呈现高度多态,表明新疆南疆地区4个地方绵羊品种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表明柯尔克孜羊和巴音布鲁克羊的距离最远,多浪羊和巴尔楚克羊的距离最近。聚类分析表明多浪羊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巴尔楚克羊和柯尔克孜羊聚为一类,这与品种起源、育成历史及地理分布基本一致。研究结果提示,新疆南疆地区绵羊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保护与利用价值较高,这些信息可为新疆现有地方绵羊品种类型的划分和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明亮[3](2016)在《双峰驼遗传变异图谱及线粒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双峰驼(Bactrian camel)分为家养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Linnaeus)和野生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ferus),是世界上少数几种能够在戈壁沙漠地区生存的大型家畜之一。双峰驼的驯化时间大约发生在4500-5000年前,在其人为驯化和选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方性种质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双峰驼种质资源,并为其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本研究对中国、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等国的105峰家养双峰驼及19峰野生双峰驼和4峰单峰驼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经过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构建出不同家养双峰驼群体和野生双峰驼群体遗传变异图谱;此外,又分别从线粒体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基因两个层面,探究了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11个家养双峰驼群体及1个野生双峰驼群体的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主要结果如下:1.双峰驼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1)通过对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伊朗的105峰家养双峰驼和19峰野生双峰驼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了 4.24 Tb高质量的数据,测序深度高达1736×;平均每峰双峰驼个体测序深度为14×、基因组覆盖度为96.19%。共鉴定出9000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1000多万个插入缺失位点;首次构建了一套测序深度高、种质资源丰富的双峰驼遗传变异图谱,为双峰驼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详尽的遗传标记。(2)依据双峰驼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进行了系统发育、主成分和群体结构分析,发现双峰驼种质资源可明显分为两大支:野生双峰驼群体和家养双峰驼群体;而不同地域和不同品系家养双峰驼群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化,表明家养双峰驼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情况。(3)相比不同家养双峰驼群体全基因组区域和外显子区域内的变异程度,野生双峰驼群体展示出了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pi值分别为1.43×10-3和0.97×10-3),这可能与现今野生双峰驼群体数量锐减有关。2.基于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序列的双峰驼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1)测定了 12个家养双峰驼群体和1个野生双峰驼群体的113个线粒体控制区809 bp长序列,共发现25个多态位点,定义了 15种单倍型,约占核苷酸总数的3.09%。(2)12个双峰驼群体,各群体包含单倍型数量为2-6种不等,其中,蒙古国哈那赫彻棕驼群体中检测到的单倍型最多(h=6);而准格尔双峰驼群体表现出了最丰富的核酸多样度(π=0.0032)和单倍型多样度(Hd=0.9000± 0.1610)。(3)系统进化和网络分析图表明,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群体明显分为两个支系,分别为Lineage-A和Lineage-B;Lineage-A共包含了 13个单倍型,并且该支系存在3个优势单倍型(H1,H2和H3),包含个体占总个体的65.5%以上;Lineage-B只包含了野生双峰驼的两个单倍型,分别为H14和H15。3.基于双峰驼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1)92峰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家养双峰驼和19峰蒙古野生双峰驼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1140 bp,共检测出17个变异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1.22%;其中只发现了单碱基的突变,无插入缺失变异。其中,T、A、G、C四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77%,28.96%,15.07%和28.20%,G+C含量(43.27%)明显低于A+T含量(56.73%)。(2)共定义了 16种单倍型,其中家养双峰驼群体共发现了 15种单倍型(H1-H13,H15和H16),野生双峰驼群体中只发现了一种单倍型(H14)。所有家养双峰驼群体中苏尼特双峰驼群体表现出最大的核苷酸多样度(π=0.115 ×10-2)和单倍型多样度(Hd=0.889±0.075)。(3)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家养双峰驼群体线粒体Cytb基因遗传进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双峰驼群体中发现了最多的单倍型(h=12),最高的单倍型多样度(Hd=0.679±0.064)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84 ×10-2);因此,可以推断中国可能是家养双峰驼的起源地之一。

徐晓莉[4](2013)在《阿勒泰羊、苏尼特羊和乌冉克羊基于生态形态特征和结构基因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三个绵羊群体的生态特征、形态特征及主成分分析:以新疆阿勒泰羊、内蒙古苏尼特羊和乌冉克羊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或收集3个绵羊群体(80只内蒙古乌冉克羊,75只内蒙古苏尼特羊和95只新疆阿勒泰羊)的体尺、形态及生态特征指标,以本实验室近期完成的滩羊、小尾寒羊、同羊、湖羊的相同数据作为对照,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再以主成分值进行系统聚类,探讨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分化。结果显示: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5%时的4个特征值作为主成分,可将7个绵羊群体按其生存环境的海拔和降水量指标分为三大类,内蒙古苏尼特羊、乌冉克羊、新疆阿勒泰羊生活在海拔较高、较干旱地区,小尾寒羊、同羊以及湖羊生活在海拔较低较湿润地区,滩羊生活的环境则海拔和降水量都适量居中。因此,在畜禽品种区域分类上,生态因子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形态、生态学资料难以准确地判明群体间亲缘程度,但是形态、生态资料在品种划分中的权重却是不可忽视的,可以作为其它遗传标记聚类分析的辅助资料。2.三个群体结构基因座检测及遗传分化研究:应用“中心产区典型群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淀粉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Na/K/Cl离子分析仪检测控制新疆阿勒泰羊(n=30)、内蒙古苏尼特羊(n=30)、乌冉克羊(n=30)血液蛋白(酶)的7个结构基因座位:运铁蛋白(Tf)、酶酯(Es)、血红蛋白-β链(Hb-β)、X蛋白(X-p)、血钾(Ke)、白蛋白(Alb)、铜蓝蛋白(Cp)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所有位点均为中度多态结构基因座,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之间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结果可靠,是在特定遗传背景下一种有效的抽样方式,是对既有的遗传检测的抽样方法的丰富和补充。3.利用结构基因座分析中国及亚洲部分绵羊群体的遗传分化关系:以阿勒泰羊、苏尼特羊和乌冉克羊的5个结构基因座(运铁蛋白(Tf)、酶酯(Es)、血红蛋白-β链(Hb-β)、X蛋白(X-p)、血钾(Ke))检测资料为基础,引用国内外学者(包括本实验室完成的)以相同实验方法获得的其他分布于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共27个绵羊群体为背景,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UPDM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中的27个绵羊群体基因平均杂合度在0.4939~0.1952之间,平均为0.3954,多态信息含量在0.4256~0.1689之间,平均为0.3400,有效等位基因数在2.5138~1.3113之间,平均为1.9624,所检测的5个座位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分化程度;(2)各座位的基因多样度和基因分化系数:运铁蛋白(Tf)、酶酯(Es)、血红蛋白-β链(Hb-β)、X蛋白(X-p)、血钾(Ke)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618823,0.362704,0.508792,0.203946,0.282965;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164839,0.151433,0.198758,0.116629,0.273234。(3)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本研究中的27个绵羊群体可以划分为蒙古羊、藏羊、南亚-东南亚羊、和欧洲羊四大系统,苏尼特羊、乌冉克羊和阿勒泰羊均属于“蒙古羊”系统,而芬兰兰德瑞斯羊和云南绵羊并不属于以上四大系统。

决肯·阿尼瓦什[5](2010)在《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养羊大国,新疆是我国主要绵羊生产基地,巴什拜羊是新疆乃至国内外不可多见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特殊生物学特征和特性。近年来,虽然对巴什拜羊进行了本品种选育为主的多方面常规育种工作,但对巴什拜羊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方面分子水平的研究很少,未见从形态特征到分子遗传标记的系统研究报告。本文采用从形态标记、细胞遗传标记、生化标记到分子遗传标记的各项研究方法,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巴什拜羊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为今后肉羊生产中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研究、传统畜牧业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实践和理论依据。1.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1)巴什拜羊种质特性研究显示:巴什拜羊的外形呈方圆形,躯体各部位结构匀称,肉用型明显,遗传性稳定、属于结实性体质。毛属粗毛,毛色以宗红色毛为主,有黑色和白色毛。角形以公母羊都无角为主,有两角和多角形。巴什拜断奶公、母羔羊生长指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生长指标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到成年差异最显着(P<0.01)。巴什拜羊从断奶到成年一直保持屠宰率、净肉率和骨肉比等主要产肉指标平均56%、45%和1:4kg以上的水平,放牧条件下春季到秋季抓膘性能达20—25%1巴什拜羊受胎率97%,繁殖力110%、羔羊成活率98%以上。巴什拜羊的基础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中血清胆固醇含量低其它地方绵羊品种,其它成分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巴什拜公、母羊胆小,容易受惊,野性大,但合群性好,在正常情况下很难将牧群分开,具有良好的放牧特性,表现为采食快、爬山能力强,采食过程中的选择性不强,采食前进速度和采食速度较快。(2)巴什拜羊产肉性能研究显示:巴什拜羊在没有任何补给草料的自然放牧条件下,4.5月龄断奶羔羊平均屠宰率为56.00%、胴体重为19.0kg、净肉率为45.7%、骨肉比为1:4.00kg,周岁公、母羊和成年公、母羊同样的保持这个水平。以上四个主要产肉指标居全国首位,基本接近欧洲6月龄育肥羔羊的中等水平巴什拜羔羊眼肌面积15.60cm2,腰部肌厚和大腿肌厚各4 cm2,臀脂占活重的5%,总脂肪占活重的19.39%。肉色鲜红、肉嫩多汁,营养成分全面,蛋白质含量19.38%、脂肪含量10.1%,胆固醇含量42mg/100g,脂肪酸种类齐全,必需脂肪酸含量44.2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88.27%,微量元素含量丰富。(3)生长规律研究显示:巴什拜羊一出生就进入最高体重增长速度和强度,也是从初生到0-60日龄绝对增长速度最高,公羔393g-295g/d,母羔372g-275g/d,相对增长强度强,公羔80.38%-19.22%、母羔78.37%一18.92%,4月龄羔羊体重35.5kg,达到成年羊体重的一半以上,典型的早熟绵羊品种。(4)巴什拜羊与野生盘羊杂交结果分析显示:野生盘羊杂交三代(回交二代)羔羊的瘦肉重显着的高于纯巴什拜羊(P<0.05),而肌内脂肪和背部脂肪层厚度显着的低于纯巴什拜羔羊(P<0.05),脂臀重、总脂肪重、脂臀占活重率、总脂肪占活重率、腰部脂肪厚度等指标及显着的低于纯巴什拜羊(P<0.01)。回交二代羊其屠宰率、胴体重、净肉率和骨肉比与纯巴什拜羊的成绩相似,但总脂肪比纯巴什拜羊减少3910g,净肉重增多了15.0%,脂臀重减少了85.3%,腰部及大腿肌层各增厚0.5cm,腰部和背部脂肪层各减薄1.5cm和1.Ocm,总脂肪含量减少53.36%,尾脂肪、肌内脂肪、肾脂肪和大网膜(脂肪)都有减少的趋势。纯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后代羊肉的常规营养成分中,水分、蛋白质含量、钙、磷和胆固醇之间有一定的数值差异,但差异不显着(P>0.05),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所有脂肪酸含量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纯巴什拜羊肉成分中钾的含量显着(P<0.05)的高于杂交后代羊,杂交后代羊肉中锌的含量级显着(P<0.01)的高于纯巴什拜羊,其它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纯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后代羊肉的每个氨基酸含量之间差异不显着,但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合值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巴什拜羊改良效果明显,有保留本身的优点,也吸收野生盘羊的优点,杂交后代出现双重效益的杂种优势。2.巴什拜羊多态性研究发现(1)形态标记研究证实:巴什拜羊的毛色有红、黑、白三种颜色,受三对有显性等级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显性等级为红>黑>白,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红毛基因的基因、基因型频率和产肉性能比其它毛色羊占优势,巴什拜羊的不同毛色可以作产肉性能的形态遗传标记参考。巴什拜羊角与其它的绵羊一样受三对复等位基因的控制和从性遗传的支配。但角形遗传比较特殊,有多角型,多角羊在公、母羊中都有,是特有的品种标志,有角巴什拜羊的屠宰率低于无角羊。巴什拜羊群体中角形基因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这与实际育种工作方向相符。巴什拜羊的白脸性状受一对基因的控制,而且绝对显性的常染色体遗传。(2)细胞遗传标记研究显示:巴什拜羊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54,性染色体构成为,雄性XY;雌性XX。正常体细胞(2n=54)占总观察细胞数的比率为90.42%,而2n≠54的细胞频率为9.58%。发现部分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变异,可能属于正常范围内,也可能是试验失误。(3)生化遗传标记证实:巴什拜羊LDH同工酶含量顺序为LDH1> LDH3> LDH2 > LDH5> LDH4;与其它品种之间存在多态性。LDH同工酶中LDH1和LDH3与巴什拜羊的体重有着级显着(P<0.001)的正相关,LDH2、LDH4和LDH5与巴什拜羊的体重呈负相关,而且LDH2和LDH4呈级显着(P<0.001)的负相关。LDH1和LDH3可以作巴什拜羊产肉性状早期选种的辅助遗传标记参考。Es同工酶中除了Es5与巴什拜羊的体重呈极显着(P<0.001)的正相关外,其余的全部呈负相关,而且Es1、Es3、Es4呈级显着(P<0.01)的负相关,表明,Es同工酶中只有Es5可以作巴什拜羊产肉性状的早期选中辅助遗传标记参考。Tf基因座的七个等位基因中Tfa和Tfp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3750和0.2292。Hb基因座具有A、B两个等位基因,各基因频率为0.5208和0.4792。发现巴什拜羊的HbAB介于高原型与平原型之间,海拔适应范围比较广,可作为早期选择的遗传标记参考。HbAB基因型各类群的各座位均处于Hardy-Weinderg平衡状态(P>0.05),比较适合于公羊的早期种选择。(4)微卫星遗传标记研究证实:①在10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11个。②巴什拜羊红毛品系、黑毛品系、白毛品系和瘦肉型新品系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926、0.7690、0.7721和0.8320,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8174、0.7985、0.7921和0.8468,遗传多样性丰富。③巴什拜羊群体的总近交系数为-0.1782,群体内近交系数为-0.2112,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0237,巴什拜羊2.3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而97.63%的遗传变异是由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基因流Nm平均值为8.9167,没有遗传分化现象。聚类分析发现,红毛品系与黑毛品系亲缘关系较近,之后与白毛品系相聚,最后与瘦肉型新品系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品系育成史基本一致。④微卫星座位BM143、OARJMP8、BL1038、OARHH35、ILSTS018、BMS648 BM143、BM4311八个标记对巴什拜羊红毛、黑毛、白毛三个品系的体重体尺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相关,但与野生盘羊杂交的瘦肉型品系没有任何显着性相关。其中BMS648对红毛品系的所有生长指标都呈级显着的相关(P<0.01),BL1038对体长、胸围、管围有极显着相关(P<0.01),体高和体重有显着相关(P<0.05),BM143对胸围、管围体重有极显着相关(P<0.01),对体长有显着相关(P<0.05), ILSTS018对体长、管围、体重有极显着相关(P<0.01),对胸围有显着相关(P<0.05),其他座位没有相关或相关性不大。OARHH35对黑毛品系的体重有极显着相关(P<0.01),对体长和胸围有极显着相关(P<0.05),其他座位没有相关或相关性不大。BMS648座位对白毛品系的体高和体长有极显着相关(P<0.01),对胸围和体重有显着相关(P<0.05),其他座位没有相关或相关性不大。对差异显着的座位不同基因型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同一座位不同基因型对不同品系生长指标产生正、负效应。(5)巴什拜羊Callipyge基因和Leptin检测发现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巴什拜羊双肌臀(CLPG)基因和瘦素(LEPTIN)基因SNPs,发现CLPG基因和LEPTIN基因的SNPs在巴什拜羊群体中存在多态性,在CLPGD和CLPGE引物扩增区域四个群体都发现了AA、AB和BB三种基因型,但没有发现A→G碱基突变。LA、LB引物扩增区域发现AA、AB基因型,LC引物扩增区域发现、BB两个纯合基因型。

常爽[6](2010)在《9个绵羊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文中认为微卫星标记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分子标记,可有效地评估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估算群体遗传距离。本文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9个微卫星座位,结合荧光-多重PCR技术,对6个中国地方绵羊品种(苏尼特羊、阿勒泰羊、巴音布鲁克羊、哈萨克羊、同羊、汉中绵羊)和3个引进品种(无角道赛特、特克赛尔、萨福克)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通过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遗传分化系数、遗传距离等相关参数,评估各品种内遗传变异和各品种间遗传相关。试验结果如下:1.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显示:9个微卫星座位在9个绵羊品种上均表现为多态,可以作为绵羊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遗传关系分析的有效标记。2.从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等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之无角道赛特、特克赛尔和萨福克3个引进品种更为丰富,表明大部分保种场较好的保存了地方绵羊遗传资源。3.群体结构分析发现部分群体和基因座位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出显着的杂合子缺失,表明绵羊群体结构有所改变,群体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交。针对这种情况,育种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增加保种群体的遗传基础,选取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扩繁和再引入,扩大小种群的分布区域,改善其地理因素的隔离,相互建立起一定的基因交流。4.计算了F-统计量,结果表明每个座位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为0.113,即不同群体间的基因变异为11.3%,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比较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每个品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变异不大。5.计算DA遗传距离,分别进行NJ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DA-UPGMA系统发生树更能准确反应出品种间的真实关系。UPGMA聚类图显示中国地方绵羊群体与引进绵羊群体分为2支;中国地方绵羊中汉中绵羊单独为一支,哈萨克羊与其余群体聚为一类;其余群体又可细分为2类:一类由苏尼特羊、阿勒泰羊、巴音布鲁克羊组成,另一类由同羊组成。主成分分析软件也基本支持这一结论。此试验涉及我国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主要绵羊品种,对指导这些品种的遗传保护以及我国地方绵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韩业东[7](2009)在《巴什拜羊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什拜羊具有特殊遗传特征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遗传性稳定、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耐粗饲、羔羊早熟性强、增膘快、屠宰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对巴什拜羊的研究主要是对生产发育外貌测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对巴什拜羊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很少。本文利用微卫星标记对巴什拜羊的遗传多样性及微卫星标记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进行研究,主要为研究巴什拜羊的遗传多样性及培育瘦肉型巴什拜羊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本试验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对新疆地方优良绵羊品种巴什拜羊4个品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Nei氏遗传距离、系统聚类分析及F-统计量,对4个绵羊品系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5个生长性状(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作为衡量绵羊生长性能的标准,运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对所检测到的标记基因型与生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微卫星多态性理论对巴什拜羊生长性能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10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11个,表明所选取的10个微卫星位点在巴什拜羊群体中多态性较丰富。2.4个巴什拜羊群体在不同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都较高,都在0.5以上,红毛品系、黑毛品系、白毛品系和瘦肉型新品系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926、0.7690、0.7721和0.8320,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8174、0.7985、0.7921和0.8468,说明这4个巴什拜羊群体遗传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3.4个巴什拜羊群体的总近交系数为-0.1782,群体内近交系数为-0.2112,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0237,说明4个巴什拜羊群体间2.3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而97.63%的遗传变异是由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基因流Nm平均值为8.9167。聚类分析发现,红毛品系与黑毛品系亲缘关系较近,之后与白毛品系相聚,最后与瘦肉型新品系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品系育成史基本一致。4.通过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并对差异显着的标记不同基因型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BM143位点上,等位基因Ⅰ对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有正效应(P<0.05),而等位基因A对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有负效应(P<0.05);在BM415位点上,等位基因G对体长有正效应(P<0.05),而基因型DF对体长有负效应(P<0.05);在OARJMP8位点上,等位基因D对体高有一定的负效应(P<0.05);在BL1038位点上,CD基因型度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均有正效应(P<0.05);在OARHH35上,基因型CD对黑毛品系体长、胸围、体重具有正效应(P<0.05);基因型BG对红毛品系体长具有正效应(P<0.05),BH对体长具有负效应;在ILSTS018上,基因型AC对红毛品系的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有正效应(P<0.05);在BM4311位点上,DG对体长、胸围有正效应(P<0.05),而EJ对体长胸围具有负效应(P<0.05);在BMS648位点上,等位基因F对红毛品系5个生产性状均有正效应,而等位基因D具有负效应(P<0.05)。

程佳[8](2009)在《家养双峰驼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与起源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给双峰驼的起源研究、物种保护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采用mtDNA Cytb和D-loop基因序列对家养双峰驼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家养双峰驼mtDNA Cytb基因序列多态性与系统进化(1)通过对我国5个家养双峰驼类群37个个体线粒体DNA Cytb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后得出,测得的1024 bp的mtDNA Cytb基因位点中,有14个变异位点,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1.37%,转换/颠换比值(R)为5.011,Cytb基因密码子碱基使用具有偏倚性。(2)家养双峰驼mtDNA Cytb基因单倍型多样度(Hd)为0.820±0.044,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27±0.00127,平均碱基差异数(K)为2.327,表明家养双峰驼群体的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其中阿拉善骆驼单倍型最为丰富,有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11±0.077和0.0638±0.0446。(3)用mtDNA Cytb基因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5个家养双峰驼类群与野生双峰驼并非一个母系起源,现存的野生双峰驼作为一个独立的支系,不是家养双峰驼的直接祖先。2.家养双峰驼mtDNA D-loop区序列多态性与系统进化(1)对86个个体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分析后定义了19个单倍型,18个多态位点,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2.68%,转换/颠换比值(R)为4.034。(2)家养双峰驼mtDNA D-loop区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855±0.023和0.00258±0.00173,表明中国家养双峰驼的遗传多样度较为丰富。其中北疆骆驼的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10±0.056,是研究类群中单倍型最为丰富的群体。(3)用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构建的NJ和MP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现存的野生双峰驼不是家养双峰驼的直接祖先,或者说我国家养双峰驼的祖先与现存的野生双峰驼并非同一个亚种。并推测中国家养双峰驼的发源地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4)mtDNA D-loop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分析表明,我国6个家养双峰驼类群间类群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家养双峰驼基本上属于一个支系,并存在一次不完全的群体扩张。

耿岩[9](2008)在《巴音布鲁克羊的起源和系统地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方法检测70只巴音布鲁克羊7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并引用湖羊、同羊、小尾寒羊、滩羊和乌珠穆沁羊(参照群体)相同资料进行群体遗传分化水平分析。研究表明:(1)巴音布鲁克羊7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8208;多态信息含量为0.8091;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9550,可见巴音布鲁克羊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2)小尾寒羊、同羊、湖羊、滩羊和乌珠穆沁羊5个绵羊群体7个微卫星位点基因分化系数为0.026254;小尾寒羊、同羊、湖羊、滩羊、乌珠穆沁羊和巴音布鲁克羊6个绵羊群体7个微卫星位点基因分化系数为0.039272,表明5个绵羊群体间基因分化程度较低。但加入巴音布鲁克羊群体后基因分化系数明显增大,说明巴音布鲁克羊与其他5个绵羊品种间的遗传分化较大。(3) 7个微卫星标记表明湖羊和同羊关系最近聚为一类,滩羊、乌珠穆沁羊和小尾寒羊聚为一类,巴音布鲁克羊与其他群体关系最远,独立出来。群体间的遗传关系远近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远近表现出显着相关。以巴音布鲁克羊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水平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水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淀粉凝胶电泳和原子吸收法检测编码血液蛋白11个结构基因座上的变异,引用国内以相同检测工艺得到的湖羊、同羊、小尾寒羊和滩羊(参照群体)群体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遗传分化关系。研究表明:(1)巴音布鲁克羊11个结构基因座平均杂合度为0.3514;品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29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832,可见巴音布鲁克羊在遗传变异程度较高。(2)小尾寒羊、同羊、湖羊和滩羊4个绵羊群体11个结构基因座基因分化系数为0.086841;小尾寒羊、同羊、湖羊、滩羊和巴音布鲁克羊5个绵羊群体11个结构基因座基因分化系数为0.120705,表明绵羊群体间基因分化程度较低。但加入巴音布鲁克羊群体后基因分化系数明显增大,说明巴音布鲁克羊与其他4个绵羊品种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3)11个结构基因座标记构建聚类图表明小尾寒羊和滩羊的关系最近,其次是同羊和湖羊,而巴音布鲁克羊与该群体遗传距离最远。群体间的遗传关系远近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远近表现出显着相关。以湖羊、同羊、小尾寒羊、滩羊、乌珠穆沁羊和巴音布鲁克羊11个结构基因座和7个微卫星位点基因频率分布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尝试探讨群体间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微卫星有标记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均高于结构基因座获得的相应指标,微卫星标记揭示的群体变异水平较高;由微卫星资料计算的基因分化系数低于结构基因座获得的相应指标。由微卫星位点基因频率资料计算得到的标准遗传距离大于结构基因座基因频率资料计算得到的标准遗传距离。两层次基因频率聚类分析揭示的群体间关系不完全一致,相异之处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邵宝平[10](2008)在《牦牛脑神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牦牛脑神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对青藏高原牦牛脑神经的起源、分布、分支等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解剖学研究。为进一步在分子、基因水平上探讨青藏高原牦牛的适应性机制及研究和开发青藏高原牦牛的优势遗传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最终加速优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一生产功能的实现、为人类神经系统及高原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填补国内外特有家畜研究领域的空白,特进行此项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嗅神经起于鼻中隔后部以及上鼻道后部的粘膜,终止于嗅球的前腹侧面;终神经起于上鼻道后上部粘膜及鼻中隔后上部嗅区上皮的血管和腺体,终止于嗅三角内侧面和压胼胝体区域;犁鼻神经起于鼻腔前部底壁内侧的犁鼻器及其相邻区域及鼻中隔的粘膜,终止于嗅三角前内侧缘的嗅回处。2.视神经起于眼球的视网膜视神经盘,穿越视神经管进入颅腔,在颅腔内斜向内侧延伸约2~3 cm后,终止于鞍隔背侧面的视交叉。视神经呈圆柱状,直径为4.60~5.50 mm,自视交叉至眼球视神经直径逐渐变细且相差约0.5mm。视神经在眼眶内呈“S”形延伸,且延伸途中汇入了1~2条睫状短神经。3.动眼神经起于中脑的大脑脚腹面之后部脚间窝,经眶圆孔入眼眶后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主要分布于除眼外侧和背侧斜肌之外的所有眼球肌和上睑提肌,而且腹侧支还分出一条睫状神经汇入睫状神经节。4.滑车神经起于四叠体后丘和前髓帆之间的沟内,经眶圆孔入眼眶,分布于眼背侧斜肌,并有交通支与眼神经相连。5.三叉神经起于脑桥的背外侧,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眼神经的分支有颧颞支、泪脉神经、额神经、额窦神经、肌支、鼻睫神经以及连于鼻睫神经节的交通支。鼻睫神经分为滑车下神经和筛神经。筛神经分为鼻内支和鼻外支。鼻睫神经有交通支连于睫状神经节。上颌神经分出颧面支、副颧面支、颧骨神经、鼻后神经、腭大神经、腭小神经和上齿槽后支,其主干延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有较粗的交通支与眼神经和颊神经相连。鼻后神经在冀腭窝内分为数支参于构成翼腭神经丛。腭大神经分出腭副神经以及进入鼻腔底壁的侧支。下颌神经分出颞深神经、咬肌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齿槽神经、下颌舌骨肌神经、翼内侧肌神经、翼外侧肌神经和耳颞神经。颊神经有交通支与上颌神经、腭大神经、面神经颊背侧支相连,且有分支分布于翼内侧肌。下齿槽神经在下齿槽管内分出2条较粗的颏副神经。6.外展神经起于延髓的前腹侧面、锥体前端两侧的斜方体后缘,分布于眼外侧直肌和眼球缩肌。7.面神经起于延髓斜方体的前外侧部,在未伸出茎乳突孔之前发出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神经和一加入岩小神经的交通支,并接受一支来自前庭耳蜗神经的交通支和迷走神经的耳支。面神经穿出茎乳突孔后发出耳后神经、耳内支、腮腺支、二腹肌支、颈支、耳睑神经、颊背侧支和颊腹侧支。耳后神经和耳内支有侧支分布于腮腺和腮耳肌。颊背侧支在犬齿肌深面分为许多小支与眶下神经的分支形成一神经丛。颊腹侧支于下颌骨的外侧面与颏副神经有较粗的交通支相连。8.前庭耳蜗神经连于延髓斜方体的背外侧缘,在内耳道门即分成上、下两支,即前庭部和耳蜗部。且在内耳道内,前庭耳蜗神经与面神经之间有2~3条细小分支相互吻合。9.舌咽神经起于延髓外侧缘,其分支有鼓室神经、颈动脉窦支、茎突咽肌支、舌支、咽支、一与迷走神经耳支相连的交通支及一与面神经相连的交通支。10.迷走神经起于延髓外侧缘,与舌咽神经和副神经相联合经颈静脉孔出颅腔。在颈前段分出耳支、喉前神经、咽喉食管气管总干和一些连于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第一颈神经和颈前神经节的交通支。11.副神经起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脑神经根起于延髓侧缘;脊神经根起于脊髓前五颈节侧缘。延伸至鼓泡腹侧缘处在其内侧分出一较小的内侧支汇入迷走神经,其主干行经第一颈神经腹侧支时分为背、腹两支。背支沿途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臂头肌和肩胛横突肌,本干终止于斜方肌;腹支分支分布于枕—锁肌、胸下颌肌和胸乳突肌。12.舌下神经起于延髓腹外侧面,穿过脑硬膜后汇集成一主干,经舌下神经管出颅腔。舌下神经穿过茎舌肌与舌骨舌肌间时,分出若干细小分支分布于颈舌肌、舌骨舌肌、颏舌骨肌与颏舌肌;其后,主干分成若干分支分布于舌骨舌肌、颏舌肌、颏舌骨肌和舌固有肌。舌下神经在延伸途中有交通支分别与迷走神经、副神经、颈前神经节和第一颈神经腹侧支相连。13.头部交感神经颈前神经节呈纺锤形,位于头长肌的前外侧面。其前部约25%被鼓泡覆盖,其余部分被茎突舌骨肌覆盖,且后缘与颈内动脉相平行。颈前神经节的前端发出5~6条颈内动脉神经,在头长肌的前外侧面伴随颈内动脉向前向背侧延伸约3~3.5cm后,围绕颈内动脉相互连接形成颈内动脉神经丛,该丛穿过鼓枕裂和岩枕裂到达颞骨磷部前缘,在此分出如下分支:岩深神经、颈动脉鼓室神经、海绵窦神经和颈静脉神经。其后端除发出较大的颈外动脉神经和交感干外,还发出数条通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14.头部副交感神经14.1睫状神经节呈粟粒形,位于眼腹侧直肌后背侧和视神经腹外侧,与动眼神经腹侧支紧密相连(3/15标本的睫状神经节埋在动眼神经腹侧支内),接受来自鼻睫神经交通支,发出睫状短神经进入眼球。未见到副睫状神经节。14.2耳神经节较大,呈倒三角形,位于腭帆张肌后上部外侧面。其后上端与岩小神经相连,前上端延续为一较粗的神经支加入颊神经。耳神经节内侧面光滑,外侧面大部分为上颌神经覆盖,且发出若干小支与之相连。耳神经节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鼓膜张肌、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14.3下颌神经节为一较大的呈梭形的神经节或为一组(5~6个)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小神经节,位于舌下腺的外侧面、下颌舌骨肌和茎舌肌之间。接受来自舌神经的交通支,发出分支分布于下颌腺、舌下腺。14.4翼腭神经节是大小和形状不同的一组神经节,一般相互融合或被神经纤维连为一体。在翼内侧肌背侧部的外侧面,位于翼腭神经丛。翼腭神经节发出若干分支分别汇入鼻后神经和腭大神经。

二、新疆南部部分绵羊品种血液遗传标记特征及聚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南部部分绵羊品种血液遗传标记特征及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马鹿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马鹿资源分布及地理现状
    1.2 马鹿分子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进展
        1.2.1 研究方法
        1.2.2 母系遗传标记线粒体DNA
        1.2.3 父系遗传标记Y染色体
    1.3 马鹿起源进化研究进展
        1.3.1 起源时间
        1.3.2 起源地
        1.3.3 分化与扩散路线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3 PCR扩增与测序
        2.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3.2 扩增与测序
    2.4 数据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3.2 种群单倍型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马鹿种群6个基因片段碱基组成
        3.2.2 核苷酸与多态性分析
    3.3 马鹿野生种群Y染色体序列分析
        3.3.1 基于Y染色体的单倍型频率及分布
        3.3.2 基于Y染色体的单倍型网络图
        3.3.3 基于Y染色体的遗传距离分析
        3.3.4 基于Y染色体的系统进化树
        3.3.5 野生马鹿群体的父系遗传分析
    3.4 马鹿种群Y染色体序列分析
        3.4.1 马鹿种群Y染色体的单倍型频率及分布
        3.4.2 基于Y染色体的单倍型多样性
        3.4.3 基于Y染色体的遗传距离分析
        3.4.4 基于Y染色体的马鹿单倍型网络图
        3.4.5 基于Y染色体的分子系统进化树
        3.4.6 马鹿种群间的遗传进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马鹿的父系遗传多样性
    4.2 马鹿的父系遗传分化
    4.3 马鹿的系统发育关系及父系类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新疆南疆地区4个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DNA的提取
        1.2.2 主要试剂
        1.2.3 引物筛选
        1.2.4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卫星座位多态性变化
    2.2 不同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2.3 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分析
    2.4 基于聚类分析的遗传关系
3 讨 论
4 结 论

(3)双峰驼遗传变异图谱及线粒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双峰驼的生物学特性
        1.2.1 极强的耐饥能力
        1.2.2 极强的耐渴能力
        1.2.3 对荒漠沙地的适应性
        1.2.4 极强的耐热耐寒能力
    1.3 双峰驼的品种特性
        1.3.1 中国家养双峰驼品种资源
        1.3.2 蒙古国家养双峰驼品种资源
        1.3.3 哈萨克斯坦双峰驼品种资源
        1.3.4 俄罗斯双峰驼品种资源
        1.3.5 伊朗双峰驼品种资源
        1.3.6 野生双峰驼品种资源
    1.4 双峰驼的进化与驯化过程
        1.4.1 双峰驼的进化过程
        1.4.2 双峰驼的驯化过程
    1.5 双峰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5.1 微卫星标记
        1.5.2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
        1.5.3 Y染色体序列
        1.5.4 全基因组SNP位点
    1.6 研究意义和科学问题
    1.7 研究内容
        1.7.1 双峰驼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
        1.7.2 基因组D-loop区双峰驼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1.7.3 基于双峰驼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第二章 双峰驼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药品
        2.2.4 主要制剂的配置
        2.2.5 主要试验步骤
    2.3 数据分析
        2.3.1 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2.3.2 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
        2.3.3 基因组变异位点的检测
        2.3.4 SNP和Indel数据的分型
        2.3.5 双峰驼群体结构分析
        2.3.6 连锁不平衡的计算
        2.3.7 双峰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骆驼种质资源基础信息
        2.4.2 SNP分型
        2.4.3 Indel分型
        2.4.4 群体基因组学分析
        2.4.5 连锁不平衡的分析
        2.4.6 遗传多样性分析
    2.5 结论
    2.6 讨论
        2.6.1 骆驼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
        2.6.2 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的遗传分化
        2.6.3 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
        2.6.4 家养双峰驼群体遗传结构
第三章 线粒体D-loop区的双峰驼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选择
        3.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药品
        3.2.3 试验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线粒体D-loop区序列碱基组成及序列变异分析
        3.3.2 线粒体DNAD-loop序列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3.3.3 D-loop区序列系统进化及单倍型网络图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线粒体D-loop区序列双峰驼遗传多样性
        3.4.2 家养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关系
        3.4.3 家养双峰驼母系起源进化
第四章 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选择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ytb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
        4.3.2 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4.3.3 线粒体Cytb基因单倍型网络图及系统进化分析
    4.4 结论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双峰驼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
    5.2 D-loop区序列双峰驼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5.3 双峰驼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阿勒泰羊、苏尼特羊和乌冉克羊基于生态形态特征和结构基因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国绵羊的起源系统
    2 家畜遗传多样性及其意义
    3 本研究涉及的绵羊群体的资源现状
        3.1 新疆阿勒泰羊
        3.2 内蒙古苏尼特羊
        3.3 乌冉克羊
    4 结构基因座的特性及在家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3个绵羊群体的形态特征、生态特征及其主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7个绵羊群体基于生态形态特征
        2.2 7个绵羊群体基于形态生态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2.3 7个绵羊群体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3个绵羊群体生态形态差异
        3.2 从生态形态特征变异看中国蒙古羊历史渊源和迁徙分化路线
第三章 3个绵羊群体结构基因座检测及遗传分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座位基因型及其频率
        2.2 杂合度(H)、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
        2.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4 基因分化系数(G_(ST))
        2.5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各座位的遗传变异特性
        3.2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程度和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第四章 利用结构基因座分析中国及亚洲共27个绵羊群体的遗传分化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
        2.2 基因分化程度
        2.3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我国3个绵羊品种的历史渊源及系统地位
        3.2 关于亚洲绵羊的亲缘系统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国内外家畜遗传资源及遗传多样性
        1 国内外家畜遗传资源及保护现状
        2 国内外家畜遗传资源
        2.1 国外家畜遗传资源
        2.2 我国家畜遗传资源
        3 遗传多样性
        3.1 遗传多样性概述
        3.2 遗传多样性的内涵及其研究层次
        3.3 家畜遗传多样性
        4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4.1 形态学多样性
        4.2 细胞水平的多样性
        4.3 生化多态性
        4.4 DNA分子标记
    第二章 绵羊遗传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
        1 绵羊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地位
        2 绵羊的起源
        3 我国绵羊品种资源概况
        4 绵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5 巴什拜羊
        5.1 巴什拜羊的育成历史
        5.2 巴什拜羊的研究进展
        5.3 巴什拜羊原产地自然环境
        5.3.1 地理位置
        5.3.2 地形地貌
        5.3.3 气候特征
        5.4 巴什拜羊的生物学特性
        5.4.1 巴什拜羊的品种特征
        5.4.2 生产性能
    第三章 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1 遗传标记的种类
        1.1 遗传标记概念
        1.2 分子标记分类
        1.2.1 第一代分子标记技术
        1.2.2 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
        1.2.3 第三代分子标记技术
    第四章 微卫星遗传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1 微卫星标记的原理
        2 微卫星标记分析
        3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3.1 丰富的多态性
        3.2 微卫星标记的保守性
        3.3 易检测、重复性好、省时,适于自动化分析
        4 微卫星在羊遗传育种的应用
        4.1 构建基因图谱
        4.2 制作DNA指纹图
        4.3 定位功能基因和QTL
        4.4 个体及群体亲缘关系的鉴定
        4.5 杂种优势预测
    第五章 Callipyge、Leptin基因和SNP研究进展
        1 Callipyge基因
        1.1 Callipyge基因的遗传方式
        1.2 Callipyge基因的印记性
        1.3 Callipyge基因突变与SNP
        1.4 Callipyge基因的遗传效应
        1.4.1 Callipyge基因对瘦肉率的影响
        1.4.2 Callipyge基因对屠宰率的影响
        1.4.3 Callipyge基因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1.4.4 Callipyge基因对肉质的影响
        1.4.5 Callipyge基因对生长性状的影响
        2 Leptin基因
        2.1 Leptin基因结构
        2.2 Leptin的氨基酸序列
        2.3 Leptin的生物学作用
        2.3.1 Leptin与脂肪
        2.3.2 Leptin与生长和代谢
        2.3.3 Leptin与生殖和发育
        2.3.4 Leptin与免疫和造血机能
        2.3.5 Leptin参与应激反应
        3 SNP分子标记
        3.1 PCR-SSCP标记(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部分 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研究
    第一章 巴什拜羊种质特性的研究
        1 引言
        2 巴什拜羊原产地生态环境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3.1 气温
        2.3.2 降水
        2.3.3 日照
        3 巴什拜羊的品种特征及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巴什拜羊外形体质描述
        3.2.2 各龄巴什拜羊体尺、体重测量鉴定
        3.2.3 毛色、毛质、毛量
        3.2.4 生产性能
        3.3 巴什拜羊的活动行为
        4 巴什拜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巴什拜羊与杂交后代基础生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5 讨论与小结
        5.1 外形体质与体尺体重
        5.2 生产性能
        5.3 生理生化指标
        5.4 巴什拜羊的活动行为
    第二章 巴什拜羔羊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收集资料
        2.2.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羔羊不同生长时期体重、体尺测定结果
        3.2 羔羊在不同生长阶段体重体尺变化规律的测定结果
        3.3 生长曲线
        3.3.1 体重生长曲线
        3.3.2 体高生长曲线
        3.3.3 体长生长曲线
        3.3.4 体胸生长曲线
        3.3.5 管围生长曲线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巴什拜羊产肉性能与肉品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32只巴什拜羔羊屠宰实验结果
        3.2 巴什拜羔羊肉剃肉及成分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野生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效果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杂交后代羔羊生长发育观察、测定
        2.2.2 屠宰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一代生长发育
        3.2 回交二代羔羊生长发育
        3.3 巴什拜羊和各代杂交羊体尺、体重测量结果对比
        3.4 屠宰性能结果对比
        3.5 肉成分的结果对比
        3.5.1 巴什拜羊和杂交后代羊肉常规营养成分
        3.5.2 巴什拜羊和杂交后代羊肉脂肪酸含量
        3.5.3 巴什拜羊和杂交后代羊肉微量元素含量
        3.5.4 巴什拜羊和杂交后代羊肉氨基酸含量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巴什拜羊遗传多样性研究
    第一章 巴什拜羊形态多样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选配实验及观察收集资料方法
        2.2.2 什拜羊毛色的遗传
        2.2.3 什拜羊角形的遗传
        2.2.4 什拜羊白脸性状的遗传
        3 结果与分析
        3.1 巴什拜羊毛色遗传结果
        3.2 不同毛色巴什拜羊体尺、体重差异分析
        3.3 巴什拜羊角形遗传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毛色
        4.2 角形
    第二章 巴什拜羊细胞遗传多态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羊
        2.1.2 药品和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主要药品配制
        2.2.2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2.2.3 染色体核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染色体多态性分析
        3.2 染色体核型分析
        3.2.1 不同品种染色体核型图片
        3.2.2 染色体的相对长度
        3.2.3 染色体着丝粒指数及臂比值
        3.2.4 什拜羊部分染色体变异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巴什拜羊生化遗传多态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羊和来源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LDH同工酶的多态性
        3.2 Es和LDH与巴什拜羊体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巴什拜羊其它血清蛋白多态性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4.1 同工酶
        4.2 血清蛋白
    第四章 巴什拜羊微卫星座位多态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羊样品及性状记录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1.4 常规溶液及试剂配制
        2.1.5 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DNA的提取
        2.2.2 基因组DNA质量及浓度检测
        2.2.3 PCR扩增
        2.2.4 PCR扩增产物检测
        2.2.5 微卫星位点PCR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电泳和染色
        2.2.6 带型分析
        3 数据统计分析
        3.1 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
        3.2 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E)
        3.3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3.4 群体杂合度(Heterozygosity,H)
        3.5 群体间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DA)
        3.6 F-统计量
        3.7 基因流
        3.8 聚类分析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及微卫星PCR产物的电泳结果
        4.1.1 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
        4.1.2 微卫星PCR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
        4.2 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
        4.3 个绵羊品系微卫星位点的群体遗传特性
        4.4 品系间遗传变异分析
        4.4.1 F-统计量与基因流
        4.4.2 群体间遗传距离和系统发生关系
        5 讨论
        5.1 关于抽样和样本含量
        5.2 微卫星座位的选择
        5.3 关于基因型判断的问题
        5.4 关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5 群体间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关系
        5.5.1 基因分化系数与基因流
        5.5.2 聚类分析
        6 小结
    第五章 微卫星标记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同四章)
        3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4.2 各微卫星位点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4.3 各微卫星标记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分析
        5 讨论
        5.1 关于微卫星标记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5.2 关于微卫星标记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
        6 小结
    第六章 巴什拜羊Callipyge基因和Leptin基因的PCR-SSCP检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有关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2.1.2 数据分析软件
        3 试验方法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同四章)
        3.2 引物设计
        3.3 目的片段检测
        3.3.1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
        3.3.2 PCR-SSCP检测
        3.4 数据分析
        3.4.1 基因型频率(Genotypic Frequency)(同四章)
        3.4.2 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ies)(同四章)
        3.4.3 杂合度(Heterozygosity,H)(同四章)
        3.4.4 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同四章)
        3.4.5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同四章)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DNA的检测结果
        4.2 PCR产物结果
        4.3 PCR-SSCP结果
        4.3.1 基因多态性分析
        4.4 品系间遗传变异分析
        4.4.1 F-统计量与基因流
        5 讨论与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6)9个绵羊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畜禽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资源保护概述
        1.1.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1.1.2 畜禽遗传资源的评估方法
        1.1.3 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模式
        1.1.4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2 中国绵羊遗传资源概况
        1.2.1 绵羊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1.2.2 绵羊的起源和驯化
        1.2.3 绵羊的地理分布及生物学分类
        1.2.4 绵羊的特性与保护利用
    1.3 微卫星标记
        1.3.1 微卫星产生机制
        1.3.2 微卫星标记的特性
        1.3.3 微卫星分子标记一般程序
    1.4 微卫星标记在畜禽遗传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1.4.1 遗传多样性评估
        1.4.2 遗传图谱构建
        1.4.3 血缘关系及个体识别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样本采集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3.1.3 主要试剂和配制
        3.1.4 微卫星标记
    3.2 试验方法
        3.2.1 血样采集
        3.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3.2.3 DNA 纯度和浓度的检测
        3.2.4 引物合成和配制
        3.2.5 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组合
        3.2.6 PCR 扩增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3.2.7 PCR 产物检测
        3.2.8 微卫星DNA 多态性检测
        3.2.9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因组DNA 提取结果
    4.2 ABI3100 检测结果
    4.3 等位基因
        4.3.1 等位基因分布和基因频率
        4.3.2 优势等位基因分布及频率
        4.3.3 特有等位基因分布及频率
    4.4 HARDY-WEINBERY 平衡检验
    4.5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检测
        4.5.1 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
        4.5.2 多态信息含量
        4.5.3 群体观测遗传杂合度和期望遗传杂合度
    4.6 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检测
        4.6.1 F-统计量
        4.6.2 遗传距离
        4.6.3 聚类分析
        4.6.4 遗传分化主成分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关于采样方式与样本含量
        5.1.2 关于 PCR 扩增及检测
        5.1.3 关于微卫星标记
        5.1.4 关于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5.1.5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5.1.6 群体间遗传关系
    5.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7)巴什拜羊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绵羊遗传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
        1 我国绵羊遗传资源现状
        1.1 绵羊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地位
        1.2 绵羊的起源
        1.3 我国绵羊品种资源
        1.4 绵羊品种的地理分布
        2 畜禽遗传多样性
        3 巴什拜羊现状及其特性
        3.1 巴什拜羊现状
        3.2 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 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1 遗传标记的种类
        1.1 遗传标记概念
        1.2 分子标记分类
    第三章 微卫星遗传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1 微卫星标记的原理
        2 微卫星标记分析
        3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3.1 丰富的多态性
        3.2 微卫星标记的保守性
        3.3 易检测、重复性好、省时,适于自动化分析
        4 微卫星在羊遗传育种的应用
        4.1 构建基因图谱
        4.2 制作DNA指纹图
        4.3 定位功能基因和QTL
        4.4 个体及群体亲缘关系的鉴定
        4.5 杂交优势预测
        4.6 其他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四章 巴什拜羊群体微卫星座位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
        2.2 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E)
        2.3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2.4 群体杂合度(Heterozygosity,H)
        2.5 群体间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DA)
        2.6 F-统计量
        2.7 基因流
        2.8 聚类分析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及微卫星PCR产物的电泳结果
        3.2 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
        3.3 4个绵羊品系微卫星位点的群体遗传特性
        3.4 品系间遗传变异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抽样和样本含量
        4.2 微卫星座位的选择
        4.3 关于基因型判断的问题
        4.4 关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5 群体间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关系
        5 小结
    第五章 微卫星标记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3.2 各微卫星位点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3.3 各微卫星标记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微卫星标记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关于微卫星标记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
        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8)家养双峰驼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与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骆驼资源概述
        1.1.1 骆驼的生物学分类
        1.1.2 骆驼的起源与进化
        1.1.3 世界骆驼的分布及现状
        1.1.4 中国骆驼的资源现状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1 血液蛋白(酶)多态性
        1.2.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2.3 随机扩增长度多态性DNA(RAPD)
        1.2.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2.5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
        1.2.6 微卫星DNA 分析
        1.2.7 DNA 序列测定(DNA Sequeneing)
    1.3 线粒体DNA 在动物起源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1.3.1 动物mtDNA 的结构
        1.3.2 动物线粒体DNA 的遗传特点
        1.3.3 动物线粒体DNA 的分析方法
        1.3.4 线粒体DNA 作为分子遗传标记的特点及不足
        1.3.5 线粒体DNA 在动物遗传起源进化中的应用(以Cytb 和D-loop 为主)
    1.4 骆驼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的研究现状
        1.4.1 蛋白质水平
        1.4.2 细胞水平
        1.4.3 分子水平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家养双峰驼mtDNA Cytb 基因序列多态性与系统进化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血液DNA 的提取
        2.2.2 DNA 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引物设计
        2.2.4 线粒体DNA Cytb 的扩增
        2.2.5 PCR 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2.2.6 线粒体Cytb 基因序列测序
    2.3 数据处理
        2.3.1 序列校对与同源序列比对
        2.3.2 MEGA4.1 软件的应用
        2.3.3 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线粒体Cytb 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组成
        2.4.2 线粒体Cytb 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2.4.3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2.5 讨论
        2.5.1 我国双峰驼的起源及演化
        2.5.2 新疆双峰驼的分群
        2.5.3 河西双峰驼是否属于独立类型
    2.6 小结
第三章 家养双峰驼mtDNA D-loop 区序列多态性与系统进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DNA 提取
        3.1.2 线粒体D-loop 基因的扩增、产物纯化和序列测定
    3.2 数据处理
        3.2.1 序列校对与同源序列比对
        3.2.2 MEGA4.1 软件的应用
        3.2.3 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分析
        3.2.4 网络分析与群体结构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线粒体D-loop 区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组成
        3.3.2 线粒体D-loop 区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3.3.3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3.3.4 类群网络图分析
        3.3.5 群体扩张
    3.4 讨论
        3.4.1 我国家养双峰驼的遗传多样性
        3.4.2 我国家养双峰驼的母系起源
        3.4.3 我国家养双峰驼的传播路线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巴音布鲁克羊的起源和系统地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巴音布鲁克羊资源概况
    1.2 微卫星 DNA 标记在绵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2.1 微卫星DNA 发现、结构及类型
        1.2.2 微卫星DNA 的研究方法
        1.2.3 微卫星DNA 的遗传特点
        1.2.4 微卫星DNA 的研究现状
    1.3 血液蛋白标记的研究进展
        1.3.1 品种(系) 的种群结构和品系间的遗传关系的分析
        1.3.2 与经济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1.3.3 标记品种(系) 特征
        1.3.4 与抗病力的关系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巴音布鲁克羊的遗传分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1.3 微卫星引物来源和PCR 扩增
        2.1.4 扩增产物的检测与结果记录
        2.1.5 统计分析
        2.1.6 相关资料引用
    2.2 结果
        2.2.1 巴音布鲁克羊微卫星位点扩增结果
        2.2.2 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与有效等位基因数
        2.2.3 基因分化程度
        2.2.4 群体间标准遗传距离及亲缘树的构建
    2.3 讨论
        2.3.1 7 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2.3.2 群体遗传变异程度
        2.3.3 群体基因分化程度
        2.3.4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2.3.5 影响群体间遗传分化估计和聚类图构建准确性的因素
    2.4 结论
3 利用结构基因座分析巴音布鲁克羊的遗传分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结构基因座检测位点
        3.1.3 统计分析
        3.1.4 相关资料引用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巴音布鲁克羊结构基因座的频率分布
        3.2.2 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
        3.2.3 基因分化程度
        3.2.4 群体间标准遗传距离及亲缘树的构建
    3.3 讨论
        3.3.1 群体遗传变异程度
        3.3.2 群体基因分化程度
        3.3.3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3.4 结果
4 微卫星、结构基因座标记应用于绵羊群体遗传分化的比较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主成分分析结果
        4.2.2 聚类分析
        4.2.3 微卫星和结构基因座结果差异
    4.3 讨论
        4.3.1 主成分分析下的综合聚类分析的评价
        4.3.2 结构基因座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比较的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牦牛脑神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牦牛的分类地位
    2.牦牛的起源及驯化
    3.中国牦牛资源
    4.中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分类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表
附件2 图及图注
致谢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及所获的奖项和证书

四、新疆南部部分绵羊品种血液遗传标记特征及聚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马鹿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D]. 房瑞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新疆南疆地区4个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赵冰茹,毋状元,董红,霍飞,陈童,罗永明,王岳强,季斐,郑新宝. 家畜生态学报, 2020(10)
  • [3]双峰驼遗传变异图谱及线粒体基因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 明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3)
  • [4]阿勒泰羊、苏尼特羊和乌冉克羊基于生态形态特征和结构基因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徐晓莉. 扬州大学, 2013(04)
  • [5]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 决肯·阿尼瓦什.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6]9个绵羊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D]. 常爽.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7]巴什拜羊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研究[D]. 韩业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8]家养双峰驼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与起源研究[D]. 程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巴音布鲁克羊的起源和系统地位的研究[D]. 耿岩. 扬州大学, 2008(02)
  • [10]牦牛脑神经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适应的形态学机制[D]. 邵宝平. 兰州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南疆部分绵羊品种血遗传标记特征及聚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