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翼双飞”投资理财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曾燕,杨雅婷,徐凤敏,张成毅[1](2022)在《消费金融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阐释消费金融研究范畴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综合运用文献计量与文本挖掘方法,系统梳理消费金融研究脉络,以五大核心议题重新构建消费金融研究体系,并进一步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第一,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8年至2020年间中英文核心数据库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中英文文献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研究重点,并指明当前的研究热点.第二,基于Python文本挖掘方法对行业研究报告关键词进行提炼,探析行业关注点,提出新的研究阶段下消费金融发展的"五新"特征.第三,综合上述研究,总结得出五大核心议题,以此重塑消费金融的研究体系,并详细探讨各议题的重点研究内容.第四,从五个方面提出消费金融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思考问题.本文期望拓宽消费金融的研究边界,推动行业发展与进步,进而为我国需求侧改革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穗府办[2021]1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2021年9月16日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
程晨[3](2020)在《A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个人投资者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莎[4](2020)在《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市场经济发展飞速,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增强,随着经济发展其风险也与日俱增。我国银行业,城市商业银行占绝大多数,也是金融体制改革中占主导地位,这对于银行的政府监管在银行业稳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论文以国内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政府的银行监管做了理论研究,以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为研究基础展开研究,针对我国政府监管下的银行操作风险出现监管问题做了分析以及研究。通过对银行风险的政府监管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在发展、改革和创新的进程中,政府的银行监管差强人意,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监管职能与成效的不到位。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在风险监控上采取了补救措施。发展战略方面、理财基金信贷等银行衍生品投资去向明确、风险管控能力提高、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向互联网经济发力、银行大数据的业务创新等内部监管措施,同时这些措施在具体运营中所带来的效应。虽然银行内部监管略显成效但不代表可以取代政府的外部监管。政府的银行监管以对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为例,不管是从合规内控再到政府的外部监管措施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对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防范各类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浦发银行操作风险从政府监管上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政府监管干预行政手段过强、风险监管机制相对不健全、目标不清晰和监管重合及方式相对落后,监管后查处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等方面体现。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方面:如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政府监管职能不到位等。由此可见,政府可以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行可行的政府监管、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完善监管体制和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监管机制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为保证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健运行并得到长足发展。
贺琪[5](2020)在《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文中认为作为一种结构化金融创新模式,资产证券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而特殊目的载体正处于这一“金融炼金术”的核心。长期以来,关于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文献资料不胜枚举。在我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步“试水”资产证券化开始以来,对于资产证券化的介绍及其交易机制的法律研究日渐增多,而且关于资产证券化及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已横跨法学、经济学、银行学等多个学科范畴。同时,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监管规则的持续完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也是一日千里,尤其是2014年以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增量和存量规模均创下新的记录。近两年多时间里,随着存量资产支持证券偿付逐步到期,市场中相继出现各类资产证券化项目的评级下调事件,甚至多个项目出现违约偿付,基础资产现金流发生严重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形,抛开整体经济周期性以及监管体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聚焦于资产证券化本身的交易机理,分析并探究这一项金融交易创新机制的内核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在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和整体架构当中,无论是基础资产的独立及现金流的保障,还是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间的偿付安排,亦或是各中介管理服务机构之间的配合与道德风险防控,均与特殊目的载体存在关联。那么,特殊目的载体在资产证券化交易机制应当如何进行定位,其功能应当如何界定,该功能又应当如何通过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机制和特殊目的载体自身的必要配备来实现,成为一个具有研究必要和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为:从当前资产证券化实践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着重探究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资产证券化问题的不利影响(第一章);接下来,将聚焦在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整体研究上,归纳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所应当具有的核心功能及两大制度功能(第二章);在明确特殊目的载体功能之后,遵循主体和行为的基本逻辑,从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和行为基础出发,分别研究分析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具体方式和路径(第三至第五章)。在组织基础部分,明确特殊目的载体应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商事主体而存在;在行为基础部分,引入行为范式理论,并形成特殊目的载体应当具有的行为范式及其实施路径。除导言与结语外,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问题与成因。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领域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下来,主要表现为: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仍然未脱离对主体信用的依赖、发起人经营状况与基础资产质量的关联程度过高、缺乏对基础资产甄别与筛选的严格把控以及现金流归集管控存在漏洞等。从特殊目的载体的研究角度出发,深究前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特殊目的载体的理论探索和认知不足、特殊目的载体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环境融合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或冲突、资本市场监管格局与部门权力的分割和制衡以及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与制度供给滞后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难以发挥以基础资产为支撑的资产证券化信用机制效能、难以保障资产证券化结构性交易体系的稳固与平衡、难以保障现金流归集管控的安全到位。由此,我国当前资产证券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缺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对特殊目的载体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并完善保障其功能实现的制度举措和机制,将有利于缓解和解决资产证券化的现存问题。第二章,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从基本原理、交易环节以及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多重立足点出发,结合对当前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一个核心功能”和“两大制度功能”。“一个核心功能”即保护投资者利益,其具体表现为“两大制度功能”,即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和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保障基础资产独立是特殊目的载体的首要制度功能,基础资产的独立也是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机制的根本所在。缺少了基础资产的独立,资产证券化所独有的资产信用支撑机制将无法发挥作用。特殊目的载体通过三个方面来保障基础资产的独立:首先,创设基础资产独立的承载主体。基础资产在实现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真实销售之后,呈现出了资产人格化的趋势,即基础资产本身具有取得独立法律主体资格的倾向,由此作为基础资产承接平台的特殊目的载体应当首先构造出持有并管理基础资产的主体;其次,特殊目的载体将基础资产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之间实现真实销售与破产隔离。这是一项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过程,特殊目的载体需要将基础资产的权益和风险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实现彻底分割,并且需要防范来自特殊目的载体自身和发起人(原始权益人)两个破产风险的影响。同时,在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间,特殊目的载体还应当保障基础资产的产权安全和稳定存续,消解对基础资产及其产生的现金流权属争议或者被侵占、混同、挪用的风险,以及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在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当中,特殊目的载体缔造出了资产证券化相比于股权、债权融资的制度优势,实现了融资信用机制转变和风险再分配,创设出新型的财产权关系和对于融资者的控制关系,并实现现金流和交易信息的统合与均衡配置。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确定,是其发挥制度价值的关键所在。第三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从法律属性的视角审视,特殊目的载体是一种契约集合还是特定的法律主体,两大法系之间存在认知的差异。在英美法系当中,契约精神历史悠久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法律穿透力。合同解释或契约视角,为客观认识法律组织体特别是商事主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但是,将特殊目的载体视为一个契约集合体,难以解释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主体本质,二者在构建原理、运作方式和责任机制方面均存在不同。通过对美国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态的考察,认知到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形式在美国法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与之相对应的大陆法系,则更加关注法律主体的独立性和财产权的具体归属问题,并形成了严密的财产权制度体系。因此,运用大陆法系的思维来分析资产证券化中的财产权关系和特殊目的载体的组织属性,则会更加强调和突出特殊目的载体作为法律组织体的特性。同时,特殊目的载体与财团法人、中介组织以及信托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分,这也突出了特殊目的载体在目的、形态和存续方面存在的特性。从实现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角度来看,有必要赋予特殊目的载体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并将其纳入特殊商事主体类型的范畴。第四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行为范式理论的引入。欲保证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实现,除了具备必要的组织基础之外,特殊目的载体实施特定行为也是基础性条件之一。从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目的来看,其本身的行为能力和行为范围确系有限。但是,如果将特殊目的载体完全界定为被动不作为的“通道”,则资产证券基本原理所赋予的制度功能将难以实现。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被动不作为的“通道”特殊目的载体,仅仅是作为承接基础资产,并与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在风险和权益上相隔离的法律载体,尚无法发挥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和安全以及其他投资者权益保护功能。与普通商事主体的行为不同,特殊目的载体基于特定目的,在设立之初就已经划定了行为范围和行为方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借鉴了科技哲学领域的范式理论,并将其运用到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研究之中。范式理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一种探索与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行为范式则是范式理论逻辑上的种概念。行为范式可以理解为某一个行业或行为主体应当具有的稳定成熟的、合乎常规或法理的行为模式。而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式,具有标准化、不可通约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个五个方面的特征,可据此来解剖并深入分析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同时,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式还应当遵守统合性、合法合规性和谦抑性三原则。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引入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能够系统化解构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构成、合理界分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围、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提供模式遵循以及防范特殊目的载体的越权及其他风险行为。这些价值,为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行为保障。第五章,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行为范式的实施。在行为范式理论的指引下,特殊目的载体通过具象化的行为才能达到功能实现的目的。在“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之中,包含了避免特殊目的载体破产风险和限定特殊目的载体对外经营范围两个主要部分。特殊目的载体具备破产隔离的能力是所有资产证券化的基石,美国资产证券化中避免特殊目的载体自愿破产,主要通过设定特殊目的载体章程、发起人协议或者其他组织性文件等,对申请自愿破产的情形加以限制来实现的;日本资产证券化避免特殊目的载体自愿破产则更加注重事前的预防和规制。这两部分的行为范式,是保障基础资产独立、价值和安全重要路径。“重塑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之中,以行为对象为标准,将行为范式划分为针对发起人、投资者和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三大类。在与发起人的行为范式中,特殊目的载体需要承接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并抵御可能的实体合并风险。真实销售需要遵循法律意义上的严格标准,而避免实体合并除了具备真实销售标准外,还需要关于控制关系是否存在的判断规则;在与投资者的行为范式中,既需要强化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披露,又需要确保现金流的依法归集和分配,还应当理性运用信用增级措施,实现投资者权益保障的全流程化;在与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范式中,特殊目的载体应当发挥作为委托方的监督职责,明确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职责边界,并防范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最后结语部分,通过上述五个章节的阐述,总结本文对特殊目的载体的定位:特殊目的载体基于特定目的,拥有特定的功能,并需要特定法律组织形态和特定行为范式来实现该项功能。如此,方能充分发挥出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和投资者权益保障的制度效用,保障资产证券化事业稳步发展。
马兴瑞[6](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工作回顾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隆重?
吕笑颜,石丹[7](2020)在《贵州银行资本承压,上市可否“补血”?》文中研究说明在同业高成本的压力下,贵州银行的盈利指标明显下降,发行规模持续扩张,利息支出成本也水涨船高。想要继续扩充资本补充渠道,最好的解决办法还需尽快登陆资本市场。贵州银行日前通过了港交所IPO聆讯。同时,贵州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在港交所发行22亿股,其中公开发售2.2亿股,国际发售19.8亿股,发行价格为2.46港元至2.61港元。
白雪[8](2016)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商业银行要把握规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才能赢得市场先机,实现科学发展。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并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研究结论。第二,从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出发,对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和新制度金融学的利率决定理论。第三,对我国二十多年来利率市场化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四,详细分析和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各包括四个层面。第五,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第六,根据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给出了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四点对策和建议,即:一是创新思路,优化方式,加快银行综合化经营步伐。包括实现“全功能”商业银行业务;探索“多牌照”非银行金融机构。二是苦练内功,强化管理,推进银行经营转型发展。包括: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以管理创新助力转型发展;发展新兴业务,以产品创新支撑转型发展;树立“大服务”观念,以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树立“大转化”观念,以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发展。三是整合资源,协同联动,打造银行全面风险长效机制。包括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持续关注和防控信用风险;把控好流动性风险。四是立根固本,保持战略定力,优化商业银行管理体系。
杨志军[9](2013)在《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首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壮大,与此同时,企业集团框架下的多级法人治理问题渐渐地受到关注和理性的探索。预算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实质性应用,其功能不断在实务中得到丰富和扩展,并日益与企业集团治理相结合。随着大企业集团的壮大和企业集团规模扩张,集团框架内母子公司之间如何协同作战的矛盾日益突出,成员企业与集团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子公司过度分散化对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基于出资人视角的治理导向观预算来“纲举目张”,来科学、合理地选择母子公司之间的集团化预算管控模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强化企业集团管理的现实趋势来看,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基于治理导向观的预算问题研究,受关注的范围、层次、强度快速升级,深入研究并解决这类问题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期盼。面对严峻形势,理论界和实务界已零星有公司治理与预算机制相结合的探索,但基于治理导向观的预算理论研究还显得相对滞后。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规范类文献、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三类研究回答的问题分别是“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为什么”问题在研究早期一直占主导地位,主要立足于是什么背景决定了必须强化集团层面的统一性预算,但目前国际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是什么”问题,即与治理相结合的预算机制的现行态势、行为描述、影响因素、社会后果等。另外,“怎么办”的研究在国外也已经启动,比较缺乏“是什么”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国内研究总体上处于“为什么”阶段,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尽管有些研究也特别强调“怎么办”的主题,但经常是出于一般性的分析,而不是建立在“是什么”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有的放矢。不管是从国际主流研究的发展逻辑和成果积累角度看,还是从国内理论与实践发展需要的角度看,都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更系统的研究: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如何?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对企业预算的管理价值提升有何影响?第一,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实地访谈和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了较为翔实的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实证资料。以国内企业集团为主要研究对象,笔者与相关人员前后间隙性进行了多个阶段的访谈和调研。首先,利用中国会计学会电子分会及财政部高级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为平台,专门组织或利用相关会议机会,对国有集团、民营集团以及财务专业研究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这种面对面的深度探讨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研究信念,梳理了研究思路;在此之后,结合实地访谈和文献研究的结果,针对不同阶段的研究目的,严格依照社会与管理领域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要求,进行了三轮问卷设计和调查。其中:问卷A回收有效问卷69份,问卷B回收有效问卷89份,问卷C回收有效问卷187份,为本研究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2)以治理导向观预算理论作为本文的概念基础和理论基础,以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过程为切入点,建立本文的分析框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研究内容的体系框架,以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为切入点,建立了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的“动机与诱因——行为与测度——分析与结论”的逻辑框架。根据该框架,笔者首先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理论提出了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概念模型,并试图从面向“控制类公司”、“非控制类公司”和“上市公司”三个维度对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进行描述;然后从“集团预算协同力度”、“集团预算管控力度”、“集团预算参与程度”和“集团预算松驰程度”等四个侧面识别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的具体表现,分析它们的测度标准;最后,从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的总体特征、控制行为与企业规模、产业类型等方面的相关性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3)运用计量分析模型揭示了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的表现特征与定量分析。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由对旗下控制类公司的治理导向功能、对旗下非控制类公司的治理导向功能和对旗下上市公司治理导向功能等三个维度构成。总体来看,对旗下控制类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表现最好;而针对非控制类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最弱;面对上市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最为复杂。随着企业成长阶段的推进,对旗下上市公司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和对其他类型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运行质量持续上升,但在衰退或转型阶段急剧下滑;在所有成长阶段,对旗下上市公司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都好于对其他类型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财务控制行为表现在三个维度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第二,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了基于公司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的定义和内涵。现实中,公司治理和预算管理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对停滞的瓶颈阶段,泛泛讨论公司治理和预算管理的研究已经不少,必须相互渗透,相互适应,才能大有作为。公司治理需要从结构的讨论进一步落实到机制层面,预算需要从纯粹的经营管理的工具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符合企业集团的需要。因而,创新的企业集团预算机制应该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基本定位,即侧重于明晰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经营层上下之间的委托代理责任;侧重于适应外部环境,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落实;侧重于明确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权力的界限,提高决策效率;侧重于激励和约束,提高各级积极性;对于集团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2)力主建立一种“预算机制”而不拘泥于“预算管理”。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提出预算机制应用于企业集团治理层面,也就是治理导向观预算;应用于经营者内部管理层面,也就是管理导向观预算。通过预算不同导向研究,这样可使在企业集团层面预算实务中很多“眉毛胡须一把抓”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集团公司层面,只需抓好治理层面的预算,而子公司层面更需要抓好“管理层面的预算”。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预算”理论,更多的关注“单一企业”的需要,而企业集团的出现则是后来的事情;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也才几十年的历史,有必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预算理论的更新和繁荣。目的是防止子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提高集团治理绩效,实现母公司利益相关人利益最大化。预算同公司治理结合,可以一定程度解决预算松驰问题,子公司领导需要对在其任期内子公司实现目标作出承诺,并签订“考核责任书”。为了落实责任,传递责任,必须通过预算机制层层予以落实。(3)从研究对象的“集团预算协同力度”、“集团预算管控力度”、“集团预算参与程度”和“集团预算松驰程度”等四个焦点领域较系统地识别并检验了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主要着力点。系统性地分析了目前治理导向观预算的表现态势,为指导下一步加强基于治理导向观的预算提供了思路。第三,基于上述研究使命,形成相应的论文内容结构与逻辑安排。全文共有六章,各章节的安排如下:第1章是导论。基于研究主题的意义和价值,界定研究的目标定位与具体问题;然后通过对治理导向观预算等相关概念的剖析,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治理导向观预算的相关边界;再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最后是研究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安排,可能实现的创新与存在着的不足。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本文核心概念所依托的基础概念——公司治理及预算等基础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一个内容体系框架,通过该框架对本文研究进行定位;其次,剖析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相关文献研究中的两个系统:国际研究趋势与国内主流学术观点;再次,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追溯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的演进过程;最后,总结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研究的发展趋势,说明了本文选题对理论发展趋势的呼应。第3章是治理导向观预算的理论分析。集中揭示集团框架下基于治理导向观的预算,在理论上如何勾画出深刻的理论分析体系,先后通过治理导向下的预算理论创新、预算信念确立、预算环境解析、预算信息沟通和预算体系打造等领域,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第4章是治理导向观预算的价值判断。在基于第三章(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导向观预算三个焦点的解剖,包括从集团框架下不同主体对治理导向观价值取向的行为剖析、多层预算领域中松驰现象的行为剖析、集团框架下出资人基于预算执行的业绩考评的行为剖析。第5章是治理导向观预算的行为测度。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结果提出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维度结构,然后基于这一维度结构,利用问卷调查数据,编制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维度测量体系。从“集团预算协同力度”、“集团预算管控力度”、“集团预算参与程度”和“集团预算松驰程度”等四个侧面来测度集团框架下治理导向观预算的整体态势。在此基础上,首先基于本次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延伸度分析,其次是本次调查获取的问卷反映的治理导向观预算态势表现的统计分析。本章还利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和无重复方差分析技术,分析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集团在治理导向观预算方面的差异,并相应提出检验,进一步验证相关结论。最后,还根据治理导向观预算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多点支撑特征,采用现代综合评价遵从的层次分析法,定量化检验了这一领域相关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第6章是结论与展望。根据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炼研究结果所蕴含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分别针对企业集团面向不同子公司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策略建议;指出今后研究工作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林诠[10](2013)在《2013中国经济重蹈通胀覆辙?》文中研究指明不管蛇年春晚上,有多少观众能分得清GDP和GDG(郭德纲首字母缩写)的区别,今天的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CPI和通胀两个字的紧密关联。他们能感觉到,CPI高,物价就高,兜里的银子就不够花,日子就过得紧巴。近年来,由于主要经济体奉行量化宽松,在新兴经济体来看,不管是输入型还是内生性,通胀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坎。这正应了诺奖得主弗里德曼的那句老话:"无
二、“比翼双飞”投资理财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翼双飞”投资理财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4)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重难点、主要观点与创新点 |
一、重难点 |
二、主要观点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商业银行 |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
四、政府监管 |
第二节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的理论依据 |
一、法律经济学理论 |
二、市场缺陷理论 |
三、金融伦理学理论 |
第三章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政府监管现状及原则 |
第一节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政府监管现状 |
一、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发展概况 |
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操作风险 |
三、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政府监管的做法和成效 |
第二节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政府监管原则 |
一、监管主体 |
二、监管内容 |
三、监管目标和原则 |
四、监管方式 |
第四章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府监管银行不及时 |
二、风险监管体制不协调 |
三、风险监管目标不明确 |
三、风险监管方式相对落后 |
第二节 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 |
二、政府监管转变不到位 |
三、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 |
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彻底 |
第五章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政府监管优化对策 |
第一节 完善政府监管商业银行行为的市场经济体制 |
一、政府应从总揽一切向做好公共服务转变 |
二、由管制型无限政府向服务型有限政府转变 |
三、打破金融市场政府垄断的职能 |
第二节 推行风险管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
第三节 完善监管体制与法制 |
一、厘清监管关系,明确监管分工 |
二、填补监管漏洞,加强建设协调机制 |
三、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管法律法规 |
四、确保政府监管的独立性 |
五、努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的意义价值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四、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特殊目的载体现状: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一、资产证券化及特殊目的载体现状 |
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事件与涉诉案例的展开 |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问题成因的基本分析 |
一、理论认知:对特殊目的载体的理论探索不足 |
二、法域融合:特殊目的载体规则与中国法律环境的融合与冲突 |
三、监管体制:资本市场监管格局与部门权力的分割和制衡 |
四、法律供给: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与制度供给滞后性的矛盾 |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缺失对资产证券化的不利影响 |
一、难以发挥以基础资产为支撑的资产证券化信用机制效能 |
二、难以保障资产证券化结构性交易体系的稳固与平衡 |
三、难以保障现金流归集管控的安全到位 |
第二章 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 |
第一节 核心功能:保护投资者利益 |
一、资产证券化制度构建的重要使命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
二、保护投资者利益系资产证券化赋予特殊目的载体的核心功能 |
三、特殊目的载体核心功能具体表现为两大制度功能 |
第二节 制度功能一:保障基础资产独立 |
一、基础资产独立的必要性 |
二、成为基础资产独立的承载主体 |
三、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与破产隔离 |
四、保障基础资产的产权安全和稳定存续 |
第三节 制度功能二: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 |
一、缔造出资产证券化相比于股权、债权融资的制度优势 |
二、实现融资信用机制转变和风险再分配 |
三、支撑资产证券化特殊交易架构 |
四、创设新型的财产权关系和对于融资者的控制关系 |
五、实现现金流和交易信息的统合与均衡配置 |
第三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组织基础 |
第一节 契约集合还是法律主体?两大法系认知路径差异 |
一、英美法系:契约精神所具有的法律穿透力 |
二、大陆法系:对于法律主体与产权关系的严谨界分 |
三、基于法系基因对比:对特殊目的载体的应有认知 |
第二节 特殊目的载体法律定性之掣肘——基于财产权关系审视 |
一、特殊目的载体法律定性的争议与实质 |
二、特殊目的载体的特性及其与近似概念的辨析 |
三、基于财产权关系的审视 |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组织属性的法律回应 |
一、特殊目的载体系独立法律主体 |
二、特殊目的载体系商事主体范畴 |
三、特殊目的载体系特殊类型商事主体 |
第四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一:行为范式理论的引入 |
第一节 作为还是不作为?资产证券化原理项下的再确认 |
一、单纯不作为“通道”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弊端 |
二、实施特定行为系特殊目的载体的制度要求 |
第二节 如何作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建构 |
一、行为范式的科学内涵 |
二、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基本特性 |
三、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特殊目的载体行为范式的价值 |
一、系统化解构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构成 |
二、合理界分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范围 |
三、为特殊目的载体行为提供模式遵循 |
四、防范特殊目的载体的越权及其他风险行为 |
第五章 特殊目的载体功能实现的行为基础二:行为范式的实施 |
第一节 “保障基础资产独立”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 |
一、避免特殊目的载体破产风险 |
二、限定特殊目的载体对外经营范围 |
第二节 “塑造结构化融资交易法律关系”功能实现的行为范式 |
一、行为范式对象一:发起人 |
二、行为范式对象二:投资者 |
三、行为范式对象三:管理人及中介服务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工作回顾 |
二、2020年工作安排 |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附件1: |
2020年省十件民生实事 |
附件2: |
名词解释 |
(7)贵州银行资本承压,上市可否“补血”?(论文提纲范文)
投资类资产占比连续维持40% |
对公重、零售轻,金融市场业务大幅增长 |
同业风险暴露,资本充足率承压上市“补血” |
(8)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经验总结法 |
1.4.3 实证研究法 |
第2章 利率市场化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利率的内涵 |
2.2 利率市场化 |
2.3 理论依据 |
2.3.1 金融抑制理论 |
2.3.2 金融深化理论 |
2.3.3 新制度金融学的利率决定理论 |
第3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进程 |
第4章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
4.1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
4.1.1 具有产品自主定价权,锻造了市场竞争优势 |
4.1.2 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创新步伐 |
4.1.3 有利于营造公平透明的银行竞争环境 |
4.1.4 有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
4.2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 |
4.2.1 主营业务收入压缩 |
4.2.2 风险防控压力增大 |
4.2.3 信用风险陡增 |
4.2.4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
第5章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5.2 描述性分析 |
5.3 相关分析 |
5.4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
6.1 创新思路,优化方式,加快银行综合化经营步伐 |
6.1.1 探索“多牌照”非银行金融机构 |
6.1.2 具有产品自主定价权,锻造了市场竞争优势 |
6.2 苦练内功,强身健体,推进银行经营转型发展 |
6.2.1 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以管理创新助力转型发展 |
6.2.2 发展新兴业务,以产品创新支撑转型发展 |
6.2.3 树立“大服务”观念,以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
6.2.4 树立“大转化”观念,以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
6.3 整合资源,协同联动,打造银行全面风险长效机制 |
6.3.1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6.3.2 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政策 |
6.3.3 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
6.3.4 建立各类风险报告制度 |
6.3.5 突出做好四项工作 |
6.4 立根固本,保持战略定力,优化商业银行管理体系 |
6.4.1 端正心态,规范经营行为 |
6.4.2 转变工作方式,树立新的工作标准 |
6.4.3 整合资源,推行“系统再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基于治理导向研究预算问题的现实性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动机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主要概念的辩析 |
1.2.1 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 |
1.2.2 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 |
1.2.3 预算与企业集团预算 |
1.2.4 治理导向观预算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5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文献综述 |
2.1 治理导向观预算研究文献演绎轨迹 |
2.1.1 研究文献的思维方法分类 |
2.1.2 治理导向观预算研究的发展趋势 |
2.2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国际研究动态 |
2.2.1 相关的企业基础理论 |
2.2.2 相关的企业管控理论 |
2.3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国内研究动态 |
2.3.1 基本框架的视角 |
2.3.2 财务治理的视角 |
2.3.3 预算管制的视角 |
3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理论分析 |
3.1 治理、预算与集团的融合意念 |
3.1.1 元素间的逻辑结构 |
3.1.2 元素间的融合景象 |
3.2 治理与预算理论创新 |
3.2.1 预算创新的基本架构分析 |
3.2.2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变革焦点 |
3.3 治理与预算信念确立 |
3.3.1 治理与预算目标的联系 |
3.3.2 治理与预算对接的工具 |
3.4 治理与预算环境解析 |
3.4.1 潜在软环境 |
3.4.2 外在硬环境 |
3.4.3 主体内决策模式 |
3.4.4 母子间管控模式 |
4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价值剖析 |
4.1 治理导向观预算核心定位探讨 |
4.1.1 治理导向观预算基本关系剖析 |
4.1.2 治理导向观预算管控特征剖析 |
4.2 治理导向观预算基本框架剖析 |
4.2.1 预算项目的分类构成 |
4.2.2 预算的基本原则 |
4.2.3 预算目标的关键指标 |
4.2.4 预算编制的流程框架 |
4.3 公司治理与预算相关特征剖析 |
4.3.1 预算目标的治理取向分析 |
4.3.2 预算目标的关联依存分析 |
4.4 公司治理与预算松驰现象剖析 |
4.4.1 道德风险和预算松驰 |
4.4.2 预算关系人寻租行为 |
4.4.3 三方博弈关系的分析 |
4.5 公司治理与预算考评诱导剖析 |
4.5.1 业绩诱导与真实诱导的考评辩析 |
4.5.2 “做大”规模与“做强”企业的矛盾协调 |
5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行为测度 |
5.1 测度方法述评 |
5.1.1 三种测度方法简介 |
5.1.2 测度方法述评与选择 |
5.2 测度工具编制 |
5.2.1 文献搜集得到测度题项 |
5.2.2 主题访谈修正测度题项 |
5.2.3 三步法生成调查问卷 |
5.3 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内涵 |
5.3.1 项目测度的基础性要点 |
5.3.2 集团预算协同力度 |
5.3.3 集团预算管控力度 |
5.3.4 集团预算参与程度 |
5.3.5 集团预算松驰程度 |
5.4 调查问卷基本统计分析 |
5.4.1 调研进展情况 |
5.4.2 调查数据初步分析 |
5.5 调查问卷治理导向经验分析 |
5.5.1 治理导向观预算:描述性统计 |
5.5.2 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与企业规模 |
5.5.3 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与企业性质 |
5.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治理导向预算因素重要性分析 |
5.6.1 层次分析法的理论框架 |
5.6.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应用:如何把握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
5.6.3 分析观点与结论的归纳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和建议 |
6.2 研究局限及期望 |
6.2.1 研究局限性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治理导向观预算访谈提纲 |
附录 2:治理导向观预算调查问卷(A) |
附录 3:治理导向观预算调查问卷(B) |
附录 4:治理导向观预算调查问卷(C) |
附录 5:治理导向观预算之要素对比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10)2013中国经济重蹈通胀覆辙?(论文提纲范文)
食品涨价重燃通胀之火 |
年中通胀将令决策层担忧 |
人口红利逢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上扬 |
货运价领跑油价流通费用再创新高 |
地价房价竞飚 |
美日欧宽松大竞赛流动性输入通胀 |
货币存量破百万亿 |
不良贷款+地方烂账=央行放水减压 |
通胀为何屡降人间 |
四、“比翼双飞”投资理财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 曾燕,杨雅婷,徐凤敏,张成毅.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2(01)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30)
- [3]A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个人投资者营销策略研究[D]. 程晨. 东南大学, 2020
- [4]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操作风险的政府监管研究[D]. 李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特殊目的载体的功能及其实现[D]. 贺琪.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政府工作报告[N]. 马兴瑞. 南方日报, 2020
- [7]贵州银行资本承压,上市可否“补血”?[J]. 吕笑颜,石丹. 商学院, 2020(01)
- [8]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 白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9]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D]. 杨志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8)
- [10]2013中国经济重蹈通胀覆辙?[J]. 林诠. 中国建材,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