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渗氮工艺发展简介

离子渗氮工艺发展简介

一、离子氮化工艺的发展简况(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21)在《基于过渡金属钨、钒纳米多孔薄膜的可控构筑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急需一种新能源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燃料,人们致力于寻找一种新的能源替代品。氢气可以作为化石能源的完美替代者,因为它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可再生特性,是一种清洁性能源,电解水为制氢提供了一条方便的途径。据报道,迄今为止有前景的电催化剂仍是Pt基贵金属化合物,然而贵金属在地球上含量较少,成本高。因此,有效、低成本、地球储量丰富的非惰性催化剂对于清洁氢能系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此问题,我们以纳米多孔薄膜为基底限域负载活性组分物质或者通过阴离子掺杂引入内部缺陷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此用于电化学析氢反应,并对此进行形貌与结构表征和电催化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我们在钨箔上通过阳极氧化、水热反应和CVD氮化法原位合成限域负载钌纳米团簇的氮化钨(Ru@WN)纳米多孔薄膜催化剂,并分别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对其进行电催化活性测试。具有高度自支撑结构的三维纳米多孔的Ru@WN与没有负载钌团簇的纯WN相比,在较宽范围的pH电解液中表现出明显增强的HER活性。通常,所制备的最佳催化剂在0.5 M H2SO4和1.0 M KOH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具有65和70 mV的较小过电位,有着优异的电催化性能。此外,所得电催化剂在两种溶液环境中都表现出较低的塔菲尔斜率和很好的长期电化学稳定性。由于活性中心Ru纳米团簇与WN纳米多孔薄膜载体之间的有效协同作用,催化剂具有显着的HER催化活性和优异的稳定性。(2)我们通过使用阳极氧化和CVD硒/硫化的方法,在钒箔上制备了阴离子掺杂的V(SexS1-x)2纳米多孔薄膜催化剂,可用于碱性条件下的析氢反应。这种纳米多孔结构与纳米管和纳米线相比,具有高的活性比表面积,开放骨架的自支撑纳米多孔结构材料可以表现出更多的暴露边缘位置,且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阴离子掺杂引入的内部缺陷结构作为活性中心,更好地提高催化活性,有效增强了析氢反应动力学。

董静[2](2020)在《铁族金属基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及其能源转化与存储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开发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的关键。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能量输出不稳定,因此必须发展相应的能源转化和存储技术,实现能量的异地、错时灵活使用。电解水产氢和锂离子电池在“太阳能-电能-氢能-燃料电池-电能-用户”清洁能量传递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电解水和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分别受到贵金属催化剂高成本和负极材料低容量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地壳储量丰富且具有3d电子结构的铁族金属基化合物为基础,通过对电极结构设计和材料组成、形貌调控,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功能导向电极,并结合原位技术和理论模拟计算,分析材料晶体结构、组成、形貌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主要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活性晶面的选择性暴露和纳米结构的优化是制备高性能电解水催化剂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我们在镍箔上原位合成了(003)晶面择优生长的Ni3S2纳米多孔薄膜,并研究了其作为全水解催化剂的性能及机理。Ni3S2(003)晶面具有连续的低配位Ni3三角基元。通过对气相沉积过程进行干预,得到不同晶面择优程度的Ni3S2纳米带、中空球或纳米多孔结构。其中含超小孔道、(003)晶面择优程度最高的薄膜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析氢和析氧催化反应中分别表现出48和152 mV起始电压,产生10 mA cm-2的电流分别需要135和175 mV过电势。电化学测试和DFT模拟计算结果表明:Ni3S2(003)晶面上配位不饱和的Ni3三角基元可以有效降低水分子裂解(H-OH键断裂)的活化能,硫原子促进氢的脱附,二者协同催化析氢反应;析氧反应中Ni3S2与表面生成的NiOxHy共同参与催化。作为双功能催化剂用于电解水时,Ni3S2 ‖Ni3S2催化剂在1.611 V(过电势381 mV)下输出1O mA cm-2的电流,优于商业Pt/C ‖ Ru02。该研究展示了金属硫化物作为双功能电解水催化剂的应用前景,有助于解决碱性析氢反应中水分子裂解能垒较高的问题。二、铁族金属基OER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会发生重构,活性物质及活性位点是什么至今不确定;并且如何促进表面重构也很少有报道。我们采用阳极氧化-电沉积-气相沉积氮化法,在铁箔上构筑了钻镍双金属掺杂的ε-Fe3N(CoxNi1-xε-Fe3N,0≤x≤1)纳米管阵列薄膜,作为析氧反应催化剂。将Co、Ni原子引入ε-Fe3N后,ε-Fe3N电子结构发生微扰,晶面间距膨胀,原子间相互作用力减弱,d带中心上移,从而增强了ε-Fe3N表面对氢氧反应物的吸附,提升了析氧催化活性。特别是Co0.5Ni0.5/ε-Fe3N的Tafel斜率为34 mV dec-1,在285 mV下达到10 mAcm-2的电流,远超过商业RuO2催化剂。利用原位和准原位表征技术对析氧过程中的催化剂状态进行跟踪,结果表明:CoNi原子掺杂能促进ε-Fe3N催化过程中的重构,在表面生成Co0.5Ni0.5/FeOOH活性物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模拟验证了 Fe3N向FeOOH的晶体结构变化过程。研究CoxNi1-x/FeOOH各金属位点对析氧反应中含氧中间体的吸附发现,Co0.5Ni0.5/FeOOH表面上Ni位点比Fe和Co位点的理论过电势更低,是催化活性中心。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铁族金属基化合物析氧反应催化机理的理解,对今后发展下一代高活性催化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鉴于快电子传导和离子传输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根本,在导电铁箔片上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阴离子的硫属化铁(FeXn(X=S,Se,Te))纳米管阵列一体化电极,并研究了阴离子对FeXn储锂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气相沉积硫(硒、碲)化反应条件,诱导了结构相变,得到不同晶型和化学配比的FeXn,包括正交FeS2、FeSe2,单斜Fe7S8、Fe3Se4,以及四方FeTe。随着金属Fe原子化学占比增大或非金属X原子电负性减小,FeXn和Li2X的导电性增强,更有利于电子传输。同时非金属原子半径增大,减弱了非金属X和Li的成键,促进嵌、脱锂可逆充放电过程。由于Kirkendall效应,相对原子质量更大的Te和Se元素导致FeXn纳米管壁上产生更多的孔洞和缺陷,表现出更大比例表面赝电容储锂储锂行为。受理论比容量、晶体构型和纳米管次级形貌的共同影响,FeXn纳米管表现出插层和转换协同储锂行为,在电流密度 1 Ag-1 时,有如下规律:Fe7S8(200.5 mAhg-1)<FeS2(226mAhg-1)≈Fe3Se4(226 mAh g-1)<FeSe2/Fe3Se4(274 mAh g-1)<FeTe(367 mAh g-1)。对 FeTe 进一步碳包覆,1 A g-1时比容量为610 mAh g-1,对应的体积比容量达1403 mAh cm-3,接近商业石墨电极(756 mAh cm-3)的两倍。该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对铁族金属基电极材料有显着的影响,为开发更高性能和更轻巧动力电池电极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闵永安[3](2005)在《热作模具钢(H13型)表面处理及其热疲劳、热熔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表面处理、表面改性技术,提高热作模具相关的服役性能。这是当前热作模具研究、应用领域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 针对热作模具钢的表面氧化处理,本文开发了一种带蒸汽预热装置的氧化处理炉,这种炉型现已应用于工业生产。该炉型的蒸汽盘箱管、蒸汽室等各种结构设计使蒸汽能充分预热、并稳定地通入氧化炉中,保证了模具钢氧化工艺顺利实施,及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试图将蒸汽氧化和气体氮化结合在单一的热处理炉中的尝试并没有成功。因此,本文中的氧化试样主要在专门设计的氧化炉中进行,氮化则是在等离子渗氮炉中进行。 结合热力学计算和具体试验研究了H13钢的表面氧化行为。采用Thermal-Calc软件计算了500℃至700℃温度范围内不同氧分压条件下H13表面形成的氧化物物相组成及其变化。在上述温度范围内,试验研究了H13钢分别在0.2MPa蒸汽流、0.1MPa的空气、0.001MPa的低压空气条件下的氧化膜组织。发现低压空气条件下形成的氧化膜的微观组织和物相更接近蒸汽条件下形成的氧化膜,而与常压空气下形成的氧化膜有明显差异。 热力学计算表明,高氧分压有助于Fe2O3相的生成,而低氧分压有助于Me3O4相的生成。高氧分压下完整的致密Fe2O3层的快速形成将阻碍各种原子的向内扩散,从而抑制Me3O4相的生成。因此,在适当的低氧条件下H13钢的氧化显着快于空气条件下的氧化。除了适当的氧分压,H13钢在蒸汽条件中的氧化机制更为复杂,还与氧离子的短程扩散有关。计算表明,同Fe2O3和Fe3O4相一样,尖晶石相FeCr2O4,FeV2O4,Fe2SiO4也是H13钢氧化膜的主要组成相。 蒸汽氧化和等离子氮化复合试验和研究表明,H13钢的表面预氧化无助于随后的等离子氮化。等离子氮化过程中,蒸汽氧化膜将逐步减薄、直到消失后氮才开始渗入。等离子渗氮将使H13钢在随后蒸汽氧化中的氧化速度显着增加,这要归因于等离子的轰击活化作用和由此引起蒸汽条件下氧的快速扩散。试验发现,

高建霞[4](2004)在《Sm2Fe17-xNbxNy磁粉的制备工艺及磁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Sm2Fe17Nx是一种具有优异内禀磁性能的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它的出现使永磁材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其对制备工艺参数相当敏感,不易稳定的制取高性能的Sm2Fe17Nx。本课题从Sm-Fe合金的制备工艺入手,加入过渡族元素Nb,有效地控制工艺参数,以获得磁性能最佳的Sm-Fe-N型永磁体。 首先通过HDDR(氢化—歧化—脱氢—重组)工艺制备Sm2Fe17-xNbxNy合金(x=0.5,1,2,3)。然后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等分析手段对它的微结构和磁性能进行检测,通过比较分析研究。 本文重点研究了添加过渡族Nb元素对Sm-Fe合金相组成和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添加微量的Nb元素可以有效的改善Sm-Fe合金铸态组织的显微结构。当Nb的原子比为1时的铸态组织基本为均匀的接近单相的Sm2Fe17组织,已接近于退火后的组织,从而可以避免冗长的均匀化退火化过程而直接用于制造永磁体,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能有效的提高磁性能的稳定性。还对Nb的具体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对经过HDDR处理后的Sm2Fe17-xNbx合金采取不同的工艺进行氮化处理。分别对其氮化2小时,6小时,9小时和12小时。通过对得到的磁粉磁性能的比较得出最佳处理工艺,以避免氮化过程中软磁相的产生和Sm2Fe17-xNbxNy的分解。通过对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氮化工艺下得到磁粉的磁性能进行对比,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王黎[5](2003)在《Al2O3-Si-Al系统中原位合成Sialon的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连续称重法研究了Al2O3—Si—Al系统中原位合成Sialon的氮化反应机理及反应过程动力学,并对反应的热力学和反应产物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 首先,通过对Al2O3—Si—Al系统原位合成Sialon反应的热力学分析,证明了原位反应合成Sialon的可行性。实验研究表明,Al2O3—Si—Al系统的氮化反应在900~1150℃,氮化反应总速率受化学反应控制,反应活化能为E=58.5KJ·mol-1;在1200~1450℃,则受扩散反应控制,反应活化能为E=27.26KJ·mol-1。据此本文提出Al2O3—Si—Al系统中原位合成Sialon的氮化反应过程为:一、气体经过试样中气孔,扩散到金属粒子表面;二、气体与金属粒子发生反应;三、气体扩散通过产物层,与金属Si、Al进一步发生反应。在上述反应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化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对不同阶段的反应表观活化能进行的计算,实验数据与推测的动力学模型相符。 实验结果表明:制备试样的成型压力、材料本身的Si/Al比、氮化温度对氮化率有一定影响。随压力的增大,氮化率的数值逐渐下降;Si/Al比值越小,氮化率越大;当Si/Al比为1:2的时候,材料由于合理的配比,在材料内部形成良好的结合界面,使材料具有较高的常温耐压强度;对低压力下成型的试样,随氮化率的增加,这种试样在空气中会发生水化现象。

胡德生[6](1988)在《船用双圆弧齿轮减速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 一、前言众所周知,中速柴油机用作船用主机,因其转速较高,必须匹配减速器才能使螺旋桨处于需要的最佳转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螺旋桨的空泡,更主要的是对于提高船舶推进效率,挖掘船舶潜力,节省能源增加营运能力,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表一、二)

宋士忠[7](1983)在《离子氮化及其工艺试验》文中指出本文简述了离子氮化工艺的发展概况及氮化基本原理。结合所进行的工艺试验论述了离子氮化工艺规范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介绍了几种典型零件进行离子氮化处理后的质量结果,还提出了离子氮化处理中存在和尚需解决的有关问题。

北京机床研究所[8](1978)在《离子氮化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原理离子氮化的原理是使氮原子在直流电场中成为带电的离子,氮离子打入金属零件表面形成氮化层,以达到表面硬化的目的。实现的方法是在一真空炉腔内充以含氮的稀薄气体,气压为1~10毫米水银柱,以零件为阴极,炉壁为阳极,通上几百伏的直流电压,在电场的作用下,带正电的氮离子以很高速度冲击零件表

本刊编辑组[9](1972)在《国外热处理工艺简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热处理不仅己被广泛用于提高机器零件的性能,而且还被当作以低合金材料取代高合金材料制造重要机器零件的一种手段。目前国外热处理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不断改进加热和冷却技术,发展可控气氛和真空热处理,创制新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以及热处

二、离子氮化工艺的发展简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氮化工艺的发展简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过渡金属钨、钒纳米多孔薄膜的可控构筑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引言
    1.2 电催化水分解
        1.2.1 电催化水分解的概念
        1.2.2 析氢反应
        1.2.3 析氢电催化剂评估指标
    1.3 过渡金属氮化物与硫属化物在电催化析氢中的应用
        1.3.1 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结构与性质
        1.3.2 过渡金属氮化物在HER中的应用
        1.3.3 过渡金属硫属化物在HER中的应用
    1.4 纳米多孔薄膜材料的结构特点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实验部分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物理性质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3.5 拉曼光谱仪
        2.3.6 接触角测定仪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线性扫描伏安法
        2.4.2 循环伏安法
        2.4.3 阻抗分析法
        2.4.4 计时电流法
        2.4.5 电极
第三章:限域负载钌纳米团簇的三维WN纳米多孔薄膜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下的析氢反应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形貌与结构表征
        3.3.3 电化学测试
        3.3.3.1 催化剂在酸性条件下的HER电催化活性
        3.3.3.2 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的HER电催化活性
        3.3.4 电催化析氢机理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阴离子掺杂的V(Se_xS_(1-x))_2纳米多孔薄膜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原理
        4.3.2 形貌与结构表征
        4.3.3 电化学测试
        4.3.4 电催化析氢机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铁族金属基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及其能源转化与存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转化与存储
    1.2 电解水
        1.2.1 电解水工作原理
        1.2.2 电催化析氢反应
        1.2.3 电催化析氧反应
    1.3 锂离子电池
        1.3.1 电池原理
        1.3.2 正极材料
        1.3.3 负极材料
    1.4 铁族金属基纳米能源材料研究现状及问题
        1.4.1 纳米材料合成方法
        1.4.2 铁族金属基电解水催化剂研究现状及问题
        1.4.3 铁族金属基储锂电极材料研究现状及问题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镍箔的(003)晶面择优Ni_3S_2纳米多孔薄膜的电解水催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样品制备
        2.2.2 样品表征及电解水催化性能测试
        2.2.3 相关计算
    2.3 结果讨论
        2.3.1 结构与表征
        2.3.2 生长机理
        2.3.3 电解水催化活性
        2.3.4 电解水催化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Ni掺杂Fe_3N纳米管阵列的析氧反应催化性能研究及活性物质跟踪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样品制备
        3.2.2 样品表征及析氧反应催化性能测试
        3.2.3 相关计算
    3.3 结果讨论
        3.3.1 理论预测
        3.3.2 结构与表征
        3.3.3 析氧反应催化活性
        3.3.4 活性物质跟踪
        3.3.5 活性位点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阴离子引导的FeX_n(X=S,Se,Te)纳米管阵列一体化电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及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样品制备
        4.2.2 样品表征
        4.2.3 电池组装及性能测试
        4.2.4 理论模拟计算
    4.3 结果讨论
        4.3.1 结构与表征
        4.3.2 相变与物性变化
        4.3.3 锂离子电池性能
        4.3.4 碳包覆FeX_n及储锂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与创新
    5.2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热作模具钢(H13型)表面处理及其热疲劳、热熔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热作模具钢性能要求及其失效形式
    1.2 热作模具钢强韧化途径
        1.2.1 优化合金元素配比
        1.2.2 纯净钢冶炼和组织均匀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2.3 热处理对热作模具钢强韧性的影响
    1.3 表面工程在热作模具钢上的研究和应用
        1.3.1 涂层技术
        1.3.2 渗氮技术
        1.3.3 其它表面处理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13钢蒸汽氧化处理设备的研制
    2.1 H13钢氧化及氧氮复合处理的意义
        2.1.1 钢铁材料的氧化及其应用
        2.1.2 钢铁材料氮化及氧氮处理的应用
    2.2 氧氮复合处理炉的设计和制造
        2.2.1 预抽真空蒸汽氧化及氧氮复合处理试验
        2.2.2 H13钢氧氮热处理炉的研制
    2.3 小结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13钢蒸汽氧化工艺、组织和性能研究
    3.1 H13钢氧化热力学分析
        3.1.1 金属氧化原理
        3.1.2 氧化热力学计算
    3.2 H13钢蒸汽氧化研究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内容
        3.2.3 研究和分析方法
    3.3 H13钢氧化膜组织分析结果
        3.3.1 组织和形貌
        3.3.2 成分分布
        3.3.3 物相组成
    3.4 H13钢氧化动力学试验结果
    3.5 H13钢氧化膜的力学性能分析结果
        3.5.1 显微压痕试验
        3.5.2 力学探针与纳米硬度试验
        3.5.3 拉伸试验
    3.6 讨论
        3.6.1 H13钢蒸汽氧化膜相组成
        3.6.2 H13钢蒸汽氧化机制
        3.6.3 H13钢蒸汽氧化膜力学性能
    3.7 小结
    3.8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13钢氮氧复合工艺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内容和方法
        4.2.1 H13钢氧氮复合处理
        4.2.2 H13钢氮氧复合处理
        4.2.3 空气中H13钢的氧化
    4.3 试验结果和分析
        4.3.1 H13钢氧氮复合处理
        4.3.2 H13钢氮氧复合处理
        4.3.3 空气氧化条件下的H13钢氧化膜
    4.4 讨论
        4.4.1 影响H13钢氧化机制的因素分析
        4.4.2 H13钢热作模具表面氮氧复合处理机制及其可行性
    4.5 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表面处理对H13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5.1 模具钢热疲劳性能和研究方法
        5.1.1 影响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的因素
        5.1.2 模具钢热疲劳性能研究方法
    5.2 不同表面处理H13钢的热裂行为研究
        5.2.1 热疲劳龟裂和应力分析试验
        5.2.2 试验结果和分析
        5.2.3 讨论
        5.2.4 小结
    5.3 氧化处理对H13钢热疲劳行为的影响
        5.3.1 试验方法和过程
        5.3.2 试验结果和分析
        5.3.3 小结
    5.4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蒸汽氧化处理H13钢的热熔损性能
    6.1 热熔损概述
    6.2 热熔损试验方法和过程
        6.2.1 试验材料和装置
        6.2.2 静态熔损试验
        6.2.3 动态熔损试验
    6.3 热熔损试验结果和分析
        6.3.1 静态热熔损性能
        6.3.2 动态热熔损性能
    6.4 讨论
        6.4.1 H13钢铝热熔损机制
        6.4.2 静态与动态熔损性能分析
        6.4.2 氧化膜的抗熔损特点和作用
    6.5 小结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表面氮氧处理在气门热锻模上的应用
    7.1 简况
    7.2 氧氮处理的应用
    7.3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科技成果
致谢

(4)Sm2Fe17-xNbxNy磁粉的制备工艺及磁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稀土永磁材料发展简述
        1-2-1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简况
        1-2-2 永磁材料的功能特性
        1-2-3 稀土永磁材料的种类与性能
        1-2-4 稀土永磁材料的特性
        1-2-5 稀土永磁材料研究新进展
        1-2-6 永磁材料未来十年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特点
    1-3 Sm_2Fe_(17)N_x永磁体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1-3-1 稀土永磁材料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1-3-2 Sm_2Fe_(17)N_x永磁体的发展方向
    1-4 永磁材料磁化理论
        1-4-1 几个重要的技术参量
        1-4-2 标志永磁性能好坏的几个参量
    1-5 粘结磁体简介
        1-5-1 粘结磁体定义
        1-5-2 粘结稀土永磁的特点
        1-5-3 粘结稀土永磁的分类
        1-5-4 粘结剂
        1-5-5 粘结稀土永磁的制备方法
        1-5-6 粘结稀土永磁的性能及应用
    1-6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6-1 选题的依据
        1-6-2 选题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样的制备及试验方法
    2-1 试样的制备
        2-1-1 制备的工艺路线
        2-1-2 成份配比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4 合金熔炼
        2-1-5 退火
        2-1-6 制粉
        2-1-7 成份的控制与调整
        2-1-8 粘结磁体
        2-1-9 粉末的磁场取向与成型
        2-1-10 烧结
    2-2 HDDR工艺
        2-2-1 HDDR原理
        2-2-2 HDDR工艺
        2-2-3 HDDR处理后的形貌及结构变化
        2-2-4 小结
第三章 添加元素对Sm_2Fe_(17)合金的影响
    3-1 Nb元素对Sm_2Fe_(17)合金的影响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Nb元素对微结构的影响
        3-1-3 对Nb的作用机理进行一些探讨
        3-1-4 小结
    3-2 其他添加元素对Sm_2Fe_(17)合金的影响
        3-2-1 添加Ti和Zr的影响
        3-2-2 其他元素的影响
第四章 退火处理
    4-1 退火工艺
        4-1-1 退火的目的
        4-1-2 退火工艺对铸态合金组织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氮化处理
    5-1 氮化机制
        5-1-1 Sm_2Fe_(17)N_x中N含量
        5-1-2 Sm_2Fe_(17)合金粉渗N机理
        5-1-3 影响渗N的因素
        5-1-4 渗N后粉的再处理
    5-2 氮化工艺
        5-2-1 氮化实验工艺
        5-2-2 Sm_2Fe_(17-x)Nb_xN_y中y值的计算:
    5-3 氮化工艺的影响
        5-3-1 氮化时间的影响
        5-3-2 合金成份的影响
        5-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第六章 磁性能分析
    6-1 微观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
        6-1-1 微结构的影响
        6-1-2 氢处理的影响
        6-1-3 球磨工艺的影响
    6-2 氮化工艺的影响
        6-2-1 氮化时间的影响
        6-2-2 成份的影响
    6-3 提高磁性能的途径
    6-4 本章小结
        6-4-1 结论
        6-4-2 本阶段取得的进展
        6-4-3 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的相关科研成果

(5)Al2O3-Si-Al系统中原位合成Sialon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Sialon陶瓷
        2.1 Sialon陶瓷的组成
        2.2 Sialon陶瓷的结构
        2.3 Sialon陶瓷的合成
        2.4 Sialon陶瓷的应用
    3 原位反应系统的建立
        3.1 Sialon陶瓷的烧结形式
        3.2 Al_2O_3-Si-Al原位系统的建立
    4 气-固反应动力学
        4.1 气-固反应动力学概述
        4.2 气-固反应中无孔固体的反应
        4.3 气-固反应中多孔固体的反应
    5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氮化工艺学研究
    1 金属Si、Al在原位反应中的氮化过程
    2 金属Si、Al原位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 Al_2O_3-Si-Al原位反应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3.1 热力学基础
        3.2 热力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原理及方案
    1 实验原理
    2 实验方案
        2.1 原料要求
        2.2 原料配比及试样组成设计
        2.3 实验过程
        2.4 温度制度及保温时间
        2.5 实验仪器及设备
第四章 动力学讨论
    1 原位反应的氮化过程
    2 氮化过程的数学模型
        2.1 一维稳态扩散传质
        2.2 有固态产物层生成时的界面反应
        2.3 简化的动力学方程
        2.4 反应时间加和定律与收缩核反应模数
    3 几何因素修正后的氮化动力学公式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1 氮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2 原位反应系统氮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试样成型压力对氮化反应的影响
        2.2 温度对氮化反应的影响
        2.3 Si/Al比值对氮化率的影响
    3 原位反应生成物性能的研究
        3.1 体积密度和显气孔率
        3.2 抗压强度
    4 原位反应生成物的物相分析
        4.1 试样的X-Ray衍射分析
        4.2 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5 氮化后试样的水化问题
    6 影响氮化反应的其它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离子氮化工艺的发展简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过渡金属钨、钒纳米多孔薄膜的可控构筑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D]. 刘静. 山西大学, 2021(12)
  • [2]铁族金属基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及其能源转化与存储应用研究[D]. 董静. 山西大学, 2020(12)
  • [3]热作模具钢(H13型)表面处理及其热疲劳、热熔损性能研究[D]. 闵永安. 上海大学, 2005(07)
  • [4]Sm2Fe17-xNbxNy磁粉的制备工艺及磁性能的研究[D]. 高建霞. 河北工业大学, 2004(03)
  • [5]Al2O3-Si-Al系统中原位合成Sialon的动力学研究[D]. 王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 [6]船用双圆弧齿轮减速器的研制[J]. 胡德生. 武汉造船(武汉造船工程学会会刊), 1988(05)
  • [7]离子氮化及其工艺试验[J]. 宋士忠. 贵州机械, 1983(02)
  • [8]离子氮化介绍[J]. 北京机床研究所. 金属热处理, 1978(01)
  • [9]国外热处理工艺简况[J]. 本刊编辑组. 机车车辆工艺, 1972(03)

标签:;  ;  ;  ;  ;  

离子渗氮工艺发展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