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

集约化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

一、集约化经营与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单建华[1](2014)在《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道路旅客运输是与公众利益、社会和谐关系密切的行业。传统道路客运企业作为行业的中间力量,肩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空间位移服务和振兴民族现代化道路客运事业的重大责任。在经历了“有路大家走车,有水大家行船,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开放政策20年的冲击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道路客运企业面临着严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出路在哪里?采用什么改革措施和发展战略才能走上做大做强的腾飞之路?它是所有客运企业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江苏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汽集团或苏汽)是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笔者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和这场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在实践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将研究心得与业内同行交流,期冀对民族道路客运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了发展战略的概念;研究了道路运输服务的定性和定位问题,利用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并通过构建公共影响程度的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研究,给各类运输服务在纯公共产品与私有产品之间排序,确定不同客运服务在定性定位方面的差别;给出了“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定义,这个名词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概念;还阐述了本论文研究依托的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及其在论文中的应用等。第二,研究苏汽集团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制问题。研究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包括现代道路运输企业的特征和结构组织等;研究了苏汽集团2001年的企业改制,包括改制背景、改制方案选择、改制过程和组织构建的重点内容等,结论是:苏汽集团企业制度的改革是成功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三,研究苏汽集团改制以来成功采用的3个主要发展战略: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多元化大客运发展战略和公司化经营改革战略。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三大战略对企业做大做强起了关键性作用,是传统道路客运企业发展的“三大法宝”。资产重组和合作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苏汽集团在实践中两个战略结合一起同时实施。论文以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企业间的合作机理,通过分析合作共赢、联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入研究“苏锡常通”(苏汽集团、无锡客运集团、常州客运集团和南通客运集团)四强实施的战略联盟;组建“江苏大运”,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实现快速发展。笔者给出了多元化大客运的定义,研究多元化大客运组合力量1+1>2的原理。认为现阶段实施多元化大客运有三个途径,即客运主业的延伸服务、客运一体化、与高铁、航空等先进客运方式的非零和博弈,并对三个途径用理论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步骤。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改革研究。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个体车主的短期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车主短期经营行为是现阶段运输服务质量低下和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指出公司化经营是解决道路客运短期行为的主要途径;论文从高速直达班线、普通公路客运班线和农村客运班线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实施公司化经营改革的措施和途径。第四,总结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及主要观点;归纳了本文研究的创新;提出了道路客运今后的研究方向。

罗富民[2](2013)在《四川南部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研究 ——基于农业分工演进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集约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农业集约化经营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基础,虽然农业集约化经营包括劳动力集约、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等多种形式,但是技术集约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关键。因而,本文中的农业集约化发展主要是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集约化经营为基础,通过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不断扩散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不断改进,进而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发展过程。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895个山区县级行政区域的国土面积达到了42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44%。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山区的兴起挤占了大量优质耕地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使得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更为紧缺。因此,通过增强现代农业技术投入,对山区有限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促进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不仅是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研究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问题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从农业分工演进视角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集约化发展分析框架进行完善;并应用完善后的分析框架分析农业分工演进、交易效率等因素对四川南部山区(以下简称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1、研究的主要内容:(1)基于农业分工演进视角的农业集约化发展理论分析。首先,根据新古典经济学思想,从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与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两个层面揭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其次,在把农业分工划分为工农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分工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农业分工演进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机理。最后,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分析交易效率对农业分工演进及集约化发展的影响机理。(2)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及绩效分析。首先,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川南山区12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等进行简要介绍。其次,通过建立相关指标和应用超效率SBM-DEA分析方法,从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和农业集约化水平两个方面,分析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最后,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分析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绩效。(3)农业分工演进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分析。首先,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从县域层面的工农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对川南山区2000—2011年间的农业分工水平进行测度。其次,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从县域层面分析工农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的影响。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从县域层面分析工农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影响。(4)交易效率受限对川南山区农业分工演进及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分析。首先,从自然地理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基层政府行为、交易主体素质等六个方面,利用交易费用理论,结合山区的地域特性,分析川南山区交易效率受限的成因。其次,分析交易效率受限对川南山区工农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分工的制约。最后,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分析交易效率受限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5)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通过揭示农业分工演进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川南山区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其次,从促进工农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分工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分工演进视角下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最后,从交易平台建设、改善交易硬件环境、优化交易政务环境、提升交易主体素质等方面,提出改善川南山区交易效率,进而促进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政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农业集约化发展是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集约化经营为基础,并通过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扩散和改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而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发展过程。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在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变化,将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对其产生诱导作用;农业公共科研部门、农资生产企业和农户的互动协作,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最终实现提供了支撑和保障。而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则需以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改进为必要条件。(2)农业分工演进会对农业集约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其自身会受到交易效率的影响。工农产业分工会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规模,引发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发生变化,进而对农业集约化经营产生诱导作用;农产品种类分工将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业集聚,降低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成本;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将缩减农户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时间耗费,进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改进。但是,农业分工演进会扩大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农户间的各种产品或服务的交易规模,进而提升交易费用。只有降低这种交易费用,提升其交易效率,才能促进农业分工的有效演进。(3)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存在促进作用。近年来,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得到显着提升,但仍然滞后于丘陵及平原地区。而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另一方面得益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不断改进。(4)农业分工演进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总体上存在促进作用。首先,工农产业分工和农业生产环节分工都可以促进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而工农产业分工的作用相对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在兼业经营条件下,工农产业分工不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也不能彻底改变农业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进而会削弱其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作用。其次,县域层面的农产品种类分工虽然可以促进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经营,但并没有促进其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山区而言,县域层面的农产品种类分工仍然难以促进农业地理集中,进而会削弱其对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扩散的积极作用。(5)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总体上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其中,川南山区不同县域间的农业机械技术投入呈现出负的空间相关性。其可能的解释是,农业机械设备在相邻地区之间可以流动使用。但是,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不强。这可能是因为,地理的分割和文化观念的障碍不利于不同地区间农业生产者的交流,从而提升其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6)交易效率受限是川南山区农业分工演进及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川南山区交易效率的提升受到地理自然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基层政府行为及交易主体素质等因素的多重限制。交易效率受限不但会通过影响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活动的扩散及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改进,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形成直接制约;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工农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以及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对其形成间接制约。(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及发展是农业分工演进的重要表现和内在要求。川南山区应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积极构建以传统农户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为补充,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而促进工农产业分工、农产品种类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分工是农业分工演进视角下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改善交易效率是推进川南山区农业分工演进及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举措。3、研究的可能创新: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从农业分工演进视角完善了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分析框架。本文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并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观点的农业集约化发展分析框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从农业分工演进视角提出农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和生产要素稀缺程度变化主要取决于工农产业分工水平而不仅仅是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外生因素;二是,从农业分工演进视角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区域间的农产品种类分工对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实现、降低农业集约化经营扩散成本的作用;三是,从农业分工演进视角进一步论证了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对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实现、加速农户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提升农业集约化经营效率的作用。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3](2013)在《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文中认为从1990年至今已20多年,我们一直注意调研、探讨全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1990年,山东省诸城县从建立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体,到2011年,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农业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结成了农工商、贸工农、内外商、农科教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农工商企业共同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永续

王贻术[4](2015)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家庭农场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率、最可靠的生产经营方式,目前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都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并且在21世纪的今天,其重要性正在被重新发现和认识。从我国国内情况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业生产重新采取了农户家庭生产经营这一最传统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组织形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均田到户”的农地产权配置方式,形成了严重超小型、高度分散的土地经营格局,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框架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符合农业生产关系要调整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因其技术、制度及组织路径的便利性,成为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是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升级版”。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下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的家庭农场是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是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本论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论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意义、现实动因和约束条件,揭示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和演进特征,总结归纳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与典型实践模式,剖析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我国家庭农场的对外合作问题,并在借鉴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胡续楠[5](2019)在《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材料产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国情背景特殊,区域产业竞争激烈,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发展效率低下、粗放型发展等问题。新材料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既是提高新材料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和构建了衡量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本文基于马克思的产业集约化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约化理论,探索了产业集约化理论。产业集约化理论是从中观层面上研究一系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包括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产业集约化的关联要素和动力机制等,以丰富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二,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尽管新材料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但是仍旧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仍然较小,缺乏大型企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技术水平低,已经出现严重的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采用SFA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新材料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研究发现,新材料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于50%,属于粗放型发展。产业整体和各细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剧烈波动,并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技术进步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效率不显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率低下都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低的主要因素。探索了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上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中观层面上存在地区壁垒,产业布局趋同;宏观层面上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第三,构建了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选择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打分,通过统计处理方法对专家意见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专家意见的可信度较高。根据专家打分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TOPSIS法对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2005—2017年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逐年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正向集约化发展转型升级;所建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第四,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政策、现状、机制与方式。研究发现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新材料领域的战略规划和科技创新,密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不断提升对新材料高端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第五,提出了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路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方面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通过加大关键技术的科研力度、推广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构建集约型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和打造绿色产业链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最终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第六,对我国如何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应该树立产业集约化发展理念、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战略、推进多元化的金融政策。

蒋真真[6](2020)在《从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发展势如破竹,颠覆了原有的媒体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纷纷开始寻求转型出口,大力发展新媒体。在复杂的全媒体生态下,单一媒体形态下的粗放化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全媒体业态发展的需要,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探索集约化的经营管理路径亟需提上日程。本文以企业集约化理论框架为支撑,主要运用案例分析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全媒体业态下传统主流媒体集约化经营管理的方法和路径进行了研究。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与传统主流媒体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创新,并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发现了传统主流媒体经营管理层面目前存在的粗放化问题。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理论基础集约化理论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并梳理了经营与管理的关系。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传统主流媒体粗放化经营管理的现状,发现传统主流媒体粗放化的原因主要是经营模式不合理,经营管理的意识不足,并总结指出长期粗放化的经营管理带来的后果。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的业态变化,深入分析了全媒体生态产生的影响因素。第四章梳理了传统主流媒体集约化经营的路径,并提出了要注重结构优化,形成立体的传播模式;构建一体化的生产平台,提升经营效率;通过转变经营理念来创新盈利模式等路径方法。第五章主要研究了传统主流媒体集约化管理的路径,要以人为本,搭建集中协同的管理体系,破除体制壁垒;注重以人为本,构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管理和服务等措施。本文最后一个部分是总结与展望,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明确努力方向和重点。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关于传统主流媒体经营管理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而且多数研究未能跳出原有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比较局限。经营管理是影响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重要方面。集约化经营管理一般路径的提出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存在的粗放化带来的问题,为传统主流媒体实现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媒体集约化经营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不仅需要传统主流媒体机构自身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多方力量支持,国家政策、体制方面支持和保障也尤为重要。

汪艳涛[7](2015)在《农户分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因此要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变,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户分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民兼业化严重,出现了农村生产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这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矛盾;再加上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呈恶化趋势,而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仍以经营规模小、自给半自给的家庭经营为主,这种经营模式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因此,必须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从而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鉴于以上原因,本文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时间顺序,对本文进行了结构安排。第一,培育前准备阶段研究内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且分析其主要的特征,从而找出研究需要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的历程进行梳理,从其演变轨迹中找出其产生的动因和趋势;并从生产要素视角探寻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第二,培育过程阶段研究内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机理模型,并对机理模型进行流程分解,从而加强每一流程的控制性;在过程模型和流程分解的基础上,对政府、农户、社会组织等的权责进行社会分工,构建他们之间协调合作机制。第三,培育后运行反馈阶段研究内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比较了各种运行模式的优劣;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绩效评价体系;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路径选择。论文主要结论包括:(1)要清晰界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关概念。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学者们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特点进行了相关说明和研究,但是目前学术界仍没有达成一个权威或一致的定义。定义的模糊很容易造成对政策的错误解读,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实际执行时,很容易由于概念错误解读而产生不当的行为。因此,需要完善概念的制定、修订工作,从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历程的梳理,我们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经历了解放前的原子化经营、计划经济的合作经营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化经营等几个阶段,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走向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是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需要生产要素的支持,但是要素配置中要根据经营主体的差异性提供差异化的要素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需要农村金融、人力、土地、技术和制度等各种要素的支持。利用山东省调研数据,采用多元Logit模型各要素支持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各个生产要素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的效果不同,并且相同要素对不同类型的主体支持效果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在培育过程中,要发挥各要素的不同作用,同时要好注意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差异化的要素支持政策。(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其培育过程进行流程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过程是一个融汇了人力、资金、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的综合配置,以及在要素配置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农户、金融机构、农业协会、信息部门、物流部门等多种社会组织共同协调配合,其培育过程是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对其进行流程分解,从而将复杂系统分解成有序地、简单的流程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对每一流程的控制和考评。(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想长效发展,必须创新其运作模式,建立运作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是简单的促使其产生,更要注重其产生后的长效运作模式。长效运作模式必须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建立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传统的“农户+企业”运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要求,必须创新运作模式。在坚持实用、有效和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推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股份合作制运作模式,同时加强买断式、合同式、合作式、企业化和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效果的好坏,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绩效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后,为了实行反馈控制,需要对其培育效果进行合理评价,所以,必须构建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到财务指标,也要重视培育过程中的流程、市场、成员、技术和社会等非财务指标的设计,从而更全面地考察每一指标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效果,从而更能加强其培育流程的管理,通过指标评价反馈,找出控制的重点。(7)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选择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的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但考虑到国外政策、文化、经济、地理等要素的差异性,我国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选择性地进行借鉴,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提出加强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管理水平、生产技术,加快土地要素流转体制创新、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改革农业补贴和税收制度等措施,构建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屈学书[8](2014)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是生产力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一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经之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还不是高水平的工业化,因为工业化的发展还未带动农业的同步发展。当前条件下,我国很多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落后,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科技、大型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多地区运用较少,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农业的发展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也暴露出土地规模小,细碎化严重,小农意识强,农业收入增长缓慢等弊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必须适当改进现行农业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客观要求农地经营制度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我国陆续出台的相关法律和文件逐步为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持,促使家庭农场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刚开始起步,相关的系统研究还不成熟。本文紧紧围绕什么是家庭农场?为什么要发展家庭农场?如何发展家庭农场这一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对家庭农场的概念、内涵、性质,家庭农场的优势,家庭农场发展的必要性,家庭农场对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分析了我国家庭农场的产生与发展现状,分析了家庭农场经营与农业生产、土地流转的关系,并通过与农业集体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比较,区分了家庭农场与这几种农业制度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边界。家庭农场既是家庭经营主体,又是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主体,既是“注册登记”的市场经营主体,又是组织结构严密的“法人化”组织。本文还着重从生产力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的二重性特点、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民转型等六个方面研究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也从农村土地流转、农民转型、市场决定性作用、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分析了家庭农场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文章还通过对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经验的研究,提出对我国的借鉴。同时也通过分析我国政府主导下的上海松江家庭农场模式、市场主导下的浙江宁波家庭农场模式、市场引领政府扶持下的安徽郎溪家庭农场模式三个典型案例,用例证说明了家庭农场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农业组织形式。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从家庭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角度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内涵和性质。二、从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特点、制度变迁、技术进步、适度规模、农民转型等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家庭农场的必要性。三、对比分析了家庭农场与农业集体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优势,并区分了家庭农场与这几种农业制度和农业经营组织的边界。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划分了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边界。由于家庭农场发展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详细的统计数据还比较缺乏,论文研究还是突出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运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严谨。今后随着统计数据的完善,还将进一步深化相关的定量研究。

颜景毅[9](2015)在《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广告业恢复发展以来尽管持续高速增长,但发展方式却是粗放型的,并造成中国广告产业低集中度、泛专业化的产业后果。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缺位,选择了不符合中国实际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开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模式。要实现中国广告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必须改变既有的广告产业发展模式,变政府缺位为政府到位,进行新的广告产业发展制度的设计和选择,建设国家广告产业园即是政府广告行业主管部门,为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所进行的重大的制度创新和国家产业行动。自2011年启动至今,作为国家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转型的主体依托,并承担了集约化发展转型示范和引领职责的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约化发展进程如何?又怎样推动其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本论文的研究初衷。论文围绕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这个主题,从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分析框架的建立、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制度安排、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实证分析、国家广告产业园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研究。鉴于此前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的研究多流于非实证化的泛泛而论,本论文采取了实证分析的方法,采集了14家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方和216家入园广告企业有关集约化发展的数据资料,并实地走访考察了8家10区的国家广告产业园,从而使论文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为了科学分析和评价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约化发展状况,论文通过梳理集约化理论,结合产业园区和广告产业园区的集约化发展特点,提出了以规模、结构、效率三个分析维度构成的分析框架。在此分析框架和实证调查数据资料的支撑下,论文发现国家广告产业园在规模方面,呈现出发展规模不高且不均衡的状态。在结构方面,虽然产业结构还较为合理,广告产业主体地位也较为突出,创意设计和新媒体成为各园区主体产业节点和业态,但也存在规模企业偏少,产业集中度不高等缺陷。在效率方面,尽管整体投入产出效率,以及与所处市域广告产业的比较经营效率较高,但单位经营效率与单位面积经营效率却明显过低。无论是规模、结构,或者效率,这三个方面都呈现同样的园区之间的较大差异性。针对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中取得的进展、存在和出现的问题,论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首先提出了国家广告产业园的管理模式应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战略选择观点,认为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运营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任务,也需要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来保障。建设期的政府主导模式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运营期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的转型,同样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运营期的政府职能不是完全退位,而是转变为服务-督导角色,既服务于园区的企业化经营管理,又督促其承担必需的广告公共服务职能,沿着集约化的既定路线演进。在政府扶上马又全程护驾的背景下,运营企业在充分用好扶持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到稳定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够承担好广告的公共服务职责,推动园区及其入园企业顺利地实现集约化发展的目标。在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基本路径的探寻上,论文认为可以从完善广告产业链、扶持重点广告业态、壮大龙头企业和培育广告产业集群等四大路径入手。完善的广告产业链并不是完整的广告产业链,其核心在于围绕园区特色化的广告服务需求而自然聚集形成的广告生产和服务网络,也不一定都要在园区内聚集。重点业态主要集中在数字广告企业、依附业态和融合型业态等方面。这些业态都符合了当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业态的扶持,重点不在于这些业态中的企业个体,而是政府,特别是运营方要通过扶持优惠激励政策、专人服务、需求供给、整合推广等手段,来服务和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发挥政府、行业组织、运营方的作用,更要发挥其自身作为园区集约化发展主体的作用和示范价值。没有龙头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就难以形成具有集约效应的大型广告企业,没有这些集约化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也难以达成。广告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应该是实体性广告产业集群与虚拟性广告产业集群齐举并进,从而加速集约化的发展进程。

苏荟[10](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二、集约化经营与现代企业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约化经营与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关于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企业发展战略
    2.2 道路运输服务社会公共影响程度的排序研究
        2.2.1 道路运输服务类别
        2.2.2 道路运输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2.2.3 道路运输服务公共影响程度的判定因素
        2.2.4 道路运输服务公共影响程度定位
    2.3 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内涵与特点
    2.4 本文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2.4.1 规模经济理论
        2.4.2 范围经济理论
        2.4.3 网络经济理论
        2.4.4 其它理论的应用概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苏汽集团发展沿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1 苏汽发展沿革
    3.2 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3.2.1 现代企业制度概念
        3.2.2 研究综述
    3.3 苏汽现代企业制度构建
        3.3.1 现代企业制度相关问题选择
        3.3.2 苏汽企业改制实施
    3.4 苏汽内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
        3.4.1 用工制度改革
        3.4.2 分配制度改革
        3.4.3 经济责任制度改革
    3.5 苏汽改制成果与经验
        3.5.1 改制成果
        3.5.2 改制经验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
    4.1 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概述
        4.1.1 实践简介
        4.1.2 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内涵研究
        4.1.3 研究综述
    4.2 苏汽在苏州地区的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
        4.2.1 实施概况
        4.2.2 资产重组、战略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4.2.3 资产重组中的组织结构创新:组建集团型二级企业
        4.2.4 中巴车收购:对个体车主的资产组合
    4.3 “江苏大运”的组建:在苏南地区的战略合作
        4.3.1 “江苏大运”的组建背景
        4.3.2 历史性探索,苏南四强联手创业
    4.4 江苏省长途客运的重组整合:接驳运输创新
        4.4.1 接驳运输概述
        4.4.2 前期开展接驳客运的探索与实践
        4.4.3 江苏大运对江苏省长途班线客运的重组整合
        4.4.4 江苏长运组建后的运作与成效
        4.4.5 评述
    4.5 走向省外,构建全国性道路客运大网络
        4.5.1 江苏大运向省外拓展
        4.5.2 江苏大运与南阳宛运集团合作
        4.5.3 评述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元化大客运发展战略
    5.1 多元化大客运含义和理论解析
    5.2 研究综述、理论分析和实施状况
        5.2.1 研究综述
        5.2.2 多元化大客运理论分析
        5.2.3 国内外实施多元化大客运战略介绍
    5.3 多元化大客运的资源组合
        5.3.1 企业人才、资金、信息、经营资源的优化组合
        5.3.2 站场资源的有效组合
        5.3.3 企业文化资源的组合
    5.4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一:客运主业的延伸服务
        5.4.1 班线客运主业与其它道路客运服务相结合
        5.4.2 向物流产业延伸
        5.4.3 向机动车维修及配套服务延伸
        5.4.4 三产多元化
    5.5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二:客运一体化
        5.5.1 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
        5.5.2 智能化与客运一体化相结合
        5.5.3 苏汽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
    5.6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三:与现代化客运方式的竞争与合作
        5.6.1 与铁路客运的非零和博弈
        5.6.2 与民航的非零和博弈
        5.6.3 与水运的非零和博弈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司化经营战略
    6.1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概述
        6.1.1 公司化经营背景:道路运输两次大改革
        6.1.2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概念研究
        6.1.3 实施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作用分析
    6.2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理论研究
        6.2.1 研究综述
        6.2.2 经营行为理论
        6.2.3 道路旅客运输的短期经营行为分析
        6.2.4 短期性目标是短期行为产生的原因
        6.2.5 解决道路客运短期行为的主要途径
    6.3 实施公司化经营的前期基础工作
        6.3.1 企业内部前期基础工作
        6.3.2 外部前期基础工作
    6.4 公司化经营的实施
        6.4.1 实施途径
        6.4.2 实施案例
    6.5 成效和经验
        6.5.1 公司化经营成效
        6.5.2 公司化经营经验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四川南部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研究 ——基于农业分工演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分工与交易问题研究综述
        1.2.2 农业集约化发展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研究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相关概念
        2.1.2 农业分工演进的相关概念
        2.1.3 交易效率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分工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农业发展理论
        2.2.4 农业集约化理论
第3章 基于农业分工演进视角的农业集约化发展理论分析
    3.1 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3.1.1 农业集约化经营行为分析
        3.1.2 农业集约化水平提升机理分析
        3.1.3 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小结
    3.2 农业分工演进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机理
        3.2.1 工农产业分工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
        3.2.2 农产品种类分工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
        3.2.3 农业生产环节分工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
        3.2.4 影响机理小结
    3.3 交易效率对农业分工演进及集约化发展的影响机理
        3.3.1 交易效率对农业分工演进的影响
        3.3.2 交易效率对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
第4章 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及绩效分析
    4.1 川南山区农业发展概况
        4.1.1 农业自然生产环境概况
        4.1.2 农业社会生产条件概况
        4.1.3 农业经济概况
    4.2 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现状分析
        4.2.1 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分析
        4.2.2 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水平分析
    4.3 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绩效分析
        4.3.1 农业集约化发展绩效的内涵及表现
        4.3.2 计量模型设定及变量表示
        4.3.3 模型估计方法
        4.3.4 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第5章 农业分工演进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影响
    5.1 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概述
        5.1.1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提出
        5.1.2 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5.1.3 空间计量模型的相关检验及估计方法
    5.2 变量表示及数据来源
        5.2.1 被解释变量的表示及数据来源
        5.2.2 解释变量的表示及数据来源
        5.2.3 控制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2.4 经济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5.3 空间计量分析结果及解释
        5.3.1 农业分工演进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的影响
        5.3.2 农业分工演进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交易效率受限对川南山区农业分工演进及集约化发展的制约
    6.1 川南山区交易效率受限的表现
    6.2 川南山区交易效率受限的成因
        6.2.1 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对交易效率的限制
        6.2.2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对交易效率的限制
        6.2.3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对交易效率的限制
        6.2.4 社会文化环境封闭对交易效率的限制
        6.2.5 基层政府行为不当对交易效率的限制
        6.2.6 交易主体素质较低对交易效率的限制
    6.3 交易效率受限对川南山区农业分工演进的制约
        6.3.1 对川南山区工农产业分工的制约
        6.3.2 对川南山区农产品种类分工的制约
        6.3.3 对川南山区农业生产环节分工的制约
    6.4 交易效率受限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
        6.4.1 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直接制约
        6.4.2 对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间接制约
第7章 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基于农业分工演进的川南山区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
        7.1.1 农业分工演进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
        7.1.2 农业分工演进中川南山区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的构建
        7.1.3 川南山区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的运行机制
    7.2 基于农业分工演进的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路径
        7.2.1 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工农产业分工
        7.2.2 优化县域内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产品种类分工
        7.2.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分工
    7.3 基于改善交易效率的川南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推进举措
        7.3.1 加强农村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拓宽交易平台
        7.3.2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改善交易硬件环境
        7.3.3 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交易政务环境
        7.3.4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交易主体素质
第8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尚需研究问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3)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因。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1.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
        2. 坚持以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 坚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 坚持以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
        5. 坚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6. 坚持发展农民流通队伍, 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1. 要科学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的内容。
        2.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3. 要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4. 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宣传教育。
        5. 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投资力度。
        6.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方略。
        1. 因地制宜确定需求范围。
        2. 科学合理开辟途径创新。
        3. 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完善。
        4. 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协调。
        5. 组织发动农民自觉遵守。
        6. 建立健全完备保障体系。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范围。
        1. 农林种植业产业、牧渔养殖业产业。
        2.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加工产业。
        3.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营前、中、后全过程服务产业。
        4.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销售产业。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范围。
        1. 农林种植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2. 牧渔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范围。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途径。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技化、合作化、市场化、国际化。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一) 科学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
        1. 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生产, 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
        2. 培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传统和特色产业经济优势。
        3.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促进地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济实力。
        4.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 科学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特色、短缺产业。
    (三) 科学组织农业产品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农业产品基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布局。
        1. 组织加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 组织推进农业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3.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四)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建设, 不断培育农业产品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1. 科学掌握农业产品市场导向。
        2. 科学培育农业产品市场主体, 这是指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化联合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学培育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享受与其他工商业者同样的经营自主权, 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
        3.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空间。
        4. 科学构筑农业产品市场载体。
    (五) 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环节。
        2.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3.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起点发展。
        4.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和创办企业集团公司。
    (六) 科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多元化渠道,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1. 科学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的多元化渠道。
        2.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七) 科学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1.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2.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一) 坚定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观念。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专业化规模发展观念。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社会化的综合发展观念。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观念。
    (二) 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
        1. 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2. 严格遵循自愿互利的准则。
        3. 严格遵循协调指导的准则。
        4. 严格遵循“龙头”带动的准则。
        5. 严格遵循全产业链的准则。
        6. 严格遵循企业兼并重组的准则。
    (三) 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1. 组织建成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应的生产基地。
        2. 组织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产基地。
    (四)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优势。
        1. 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2. 科学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互补问题。
    (五) 要鼓励农民及其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经营体系。
        1. 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区域化产业。
        2. 科学合理地建立农业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
        3. 实事求是地扶持农业集约、专业化支柱产业。
        4. 坚持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化基础产业。
        5. 坚定不移地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产业。
        6. 遵纪守法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化产业。
        7.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推广应用产业。
        8. 全面系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
        9. 全方位地建立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集团产业。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一) 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1. 正确认识、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2. 正确划分、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内容。
        3. 正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二)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职能。
        1. 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和经营体制。
        2.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
        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的职能、责任。
    (三) 组织推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建设。
        1.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2.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
    (四) 组织推动各地区创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条件。
        1. 组织推动各地区划分、界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类型。
        2. 组织推动各地区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体制。
    (五) 组织推动各地区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1. 要组织采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元形式。
        2. 要组织落实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种政策措施。
        3. 要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骨干带动功能。
    (六) 组织推动各地区开拓农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途径。
        1. 组织把握农业产品市场的导向。
        2. 组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 组织促进各地区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的动力。
    (八) 组织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分配组织体制。
        1. 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组织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2. 组织推动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建立产销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九) 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控约束机制的纽带。
        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宏观调控机制。
        2.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约束机制。
        3.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5. 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机制。
        6. 建立健全国家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7.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管理机制。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十) 组织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1.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
        2.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环保化。
        3.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资源化。
        4.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社区化。
    (十一) 组织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
        1.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必要性。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现状及制约因素。
        3.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范围。
        4.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内容。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职责。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原则。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要求。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措施。
    (十二) 组织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现代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体系。
        3.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现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5.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一) 推进了农业各种产业化经营发展。
    (二) 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 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
    (五)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科学组合。
    (六) 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七) 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八) 建成了农业产品市场体系。
    (九) 加快了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进程。
    (十) 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谐经济社会建设。

(4)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学理界定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承包经营制)
        二、家庭农场
        三、农业合作社
        四、农业企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理论
        二、列宁、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论述
        三、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党关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理论阐述
        一、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
        二、党的十五大: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党的十八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四节 西方学者关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理论
        一、恰亚诺夫的小农家庭农场理论
        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第二章 现阶段我国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动因和约束条件
    第一节 我国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要形式
        二、发展家庭农场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家庭农场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第二节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动因
        一、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农村劳动人口转移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型是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驱动力
    第三节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约束条件
        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限制了我国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
        二、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给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造成较大压力
第三章 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及演进特征
    第一节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的优势
        一、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适合农业生产的特殊要求
        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可以容纳多层次的农业生产力
    第二节 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一、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着独特的土地产权关系
        二、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具有特定的规模特征
        三、我国政府在家庭农场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的演进特征
        一、经营管理企业化
        二、横向联合化
        三、纵向一体化
第四章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与典型实践模式
    第一节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类型
        二、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
        三、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状态
    第二节 我国家庭农场的典型实践模式
        一、上海松江家庭农场
        二、浙江宁波家庭农场
        三、苏南地区家庭农场
        四、吉林延边家庭农场
        五、安徽郎溪家庭农场
第五章 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原因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一、土地经营权流转困难
        二、家庭农场融资困难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薄弱
        四、政府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
        五、家庭农场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遇到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土地权利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缺陷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影响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速度
        四、地方政府利益冲动和政绩需求使政府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力度受到限制
        五、农民的现代化问题是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
第六章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的对外合作
    第一节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对外合作形势
        一、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农业国际化环境
        二、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我国家庭农场积极参与农业对外合作的组织形式
        一、政府主导型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
        三、合作组织带动型
第七章 世界一些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的比较及经验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的特点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美国式道路
        二、法国农工商一体化家庭农场
        三、日本小规模家庭农场
    第二节 新兴发展中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的特点
        一、俄罗斯家庭农场
        二、巴西家庭农场
        三、印度家庭农场
    第三节 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普遍趋势
        二、土地制度在家庭农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认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与发展家庭农场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 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推进农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向家庭农场有序流转
    二、推进农业融资体系建设,破解家庭农场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三、加快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家庭农场融入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四、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逐步提高家庭农场生产技术水平
    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七、积极发展家庭农场行业组织和合作社,提高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
    八、进一步推动农业开放发展,提升家庭农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新材料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发展效率的研究
        1.2.3 关于产业集约化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产业集约化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马克思的产业集约化理论
        2.1.1 马克思的集约化经营理念
        2.1.2 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1.3 马克思的协作化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约化理论
        2.2.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技术创新理论
    2.3 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及动力机制
        2.3.1 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
        2.3.2 产业集约化与相关概念
        2.3.3 产业集约化的动力机制
    2.4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2.4.1 新材料产业的内涵、行业特点与分类
        2.4.2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特殊性
        2.4.3 国际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态势
第3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3.1.2 产业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
        3.1.3 产业发展效率低,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3.2 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原因
        3.2.1 微观层面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3.2.2 中观层面上存在地区壁垒,产业布局趋同
        3.2.3 宏观层面上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第4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4.1.1 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动力
        4.1.2 要素有效利用是主要特征
        4.1.3 产业经济效益是重要保证
        4.1.4 产业组织优化是关键途径
        4.1.5 可持续发展是必要条件
    4.2 确立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4.3 指标体系的确立与可靠性分析
        4.3.1 指标体系的确立
        4.3.2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分析
    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4.4.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4.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应用TOPSIS法评价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
        4.5.1 TOPSIS法的理论与方法
        4.5.2 案例分析——以江苏省新材料产业为例
第5章 国外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
        5.1.1 美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5.1.2 美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5.1.3 美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5.1.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5.2 日本
        5.2.1 日本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5.2.2 日本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5.2.3 日本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5.2.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5.3 德国
        5.3.1 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5.3.2 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5.3.3 德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5.3.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5.4 韩国
        5.4.1 韩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5.4.2 韩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5.4.3 韩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5.4.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第6章 实现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
        6.1.1 技术创新对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作用
        6.1.2 以提高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为核心的技术发展目标
        6.1.3 促进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6.2 构建集约型新材料产业组织结构
        6.2.1 培育大型新材料企业集团
        6.2.2 兼并重组新材料中小企业
        6.2.3 构建新材料产业联盟
    6.3 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优化
        6.3.1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
        6.3.2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化的思路
        6.3.3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化的主要内容
    6.4 打造基于循环经济的新材料绿色产业链
        6.4.1 新材料产业链的构成
        6.4.2 打造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的原则和思路
        6.4.3 打造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的主要路径
第7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树立产业集约化发展理念
    7.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7.3 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
    7.4 加强新材料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
    7.5 推进多元化的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从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价值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 概念界定
        二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难点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集约化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营与管理概述
        一 经营与管理的一般概念
        二 经营与管理的关系
        三 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问题
        四 媒体机构经营与管理的特殊问题
    第二节 集约化理论
        一 集约化概述
        二 集约化的分类
    第三节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
        一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发展
        二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具体内涵
        三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要素
        四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传统主流媒体粗放型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后果
    第一节 传统主流媒体粗放化经营管理现状
        一 经营分散,盈利模式混乱
        二 整体实力弱小,经济效益低下
        三 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劳动效率低下
        四 科技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落后
    第二节 传统主流媒体粗放化经营管理的原因
        一 发展模式固化,存在体制壁垒
        二 经营管理意识不足,理念落后
        三 创新能力不足,媒介管理手段落后
    第三节 传统主流媒体长期粗放化经营管理的后果
        一 广告收入下跌,经济效益下降
        二 受众流失严重,社会效益下降
第三章 全媒体生态:新型主流媒体的业态基础
    第一节 全媒体生态概述
        一 全媒体生态的发展
        二 全媒体生态的相关因素
    第二节 全媒体生态的具体表现
        一 “万物皆媒”的媒介观
        二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用户观
        三 复杂交织的传播过程
第四章 集约化经营:全媒体生态的结构优化
    第一节 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
        一 借助技术手段构建集约化数字运作平台
        二 建立与新型主流媒体发展配套的技术研发体系
        三 转变经营思维,以资源为依托拓展盈利模式
    第二节 以提升效率为目的,重塑新型主流媒体的组织体系
        一 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二 构建多中心的新闻生产和舆情管控体系
        三 建立跨媒体合作机制和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内容生产合作网络
    第三节 以技术为依托,优化生产流程
        一 抓住自身优势,向经营资源的转变
        二 打造智能化的新闻生产流程
        三 重视内容生产,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 集约化管理:全媒体生态的集中协同
    第一节 完善新闻信息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维护机制
        一 完善新闻信息生产管理制度
        二 建立技术维护机制
    第二节 完善新型主流媒体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全媒型采编队伍
        二 建立合理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三 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第三节 构建动态管理平台和受众信息收集分析运行系统
        一 利用数据技术建立集约化的动态管理体系
        二 建立受众信息收集分析运行系统
    第四节 破除体制壁垒,创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第五节 提升产品品质,注重媒体文化管理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农户分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动态
        1.2.2 国内文献动态
        1.2.3 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3 创新之处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2.1.1 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
        2.2.1 专业种养大户
        2.2.2 家庭农场
        2.2.3 农民合作社
        2.2.4 农业龙头企业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
        2.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总体特征
        2.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型特征
    2.4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4.1 分工与协作理论
        2.4.2 规模经济理论
        2.4.3 产业组织理论
        2.4.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历程、动因与发展趋势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历程
        3.1.1 解放前的原子化小农经营
        3.1.2 计划经济下的合作化经营
        3.1.3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化经营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的动力机制
        3.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的内部动力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的外部动力
    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
        3.3.1 农业生产逐渐转向多元化经营
        3.3.2 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产业化经营
        3.3.3 农业生产逐渐转向专业化经营
        3.3.4 农业生产逐渐转向集约化经营
    3.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3.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必要性
        3.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可行性
    3.5 本章小结
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影响要素分析
    4.1 我国农村生产要素发展状况分析
        4.1.1 农村人力要素发展状况分析
        4.1.2 农村金融要素发展状况分析
        4.1.3 农村土地要素发展状况分析
        4.1.4 农村技术要素发展状况分析
    4.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要素影响
        4.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要素影响理论模型
        4.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要素影响实证检验
        4.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要素影响检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机理与流程管理机制
    5.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原则与目标
        5.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原则
        5.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目标
    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机理模型
        5.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机理中的要素配置
        5.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机理空间扩散模型
        5.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机理的差异化分析
    5.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管理设计
        5.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设计目标
        5.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设计原则
        5.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设计思路
        5.3.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管理构建
    5.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参与主体角色分工
        5.4.1 培育流程中参与主体角色分工存在的问题
        5.4.2 培育流程中参与主体角色分工遵守的原则
        5.4.3 培育流程中参与主体角色构成与职责分工
    5.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参与主体合作机制
        5.5.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参与主体合作必要性
        5.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合作博弈模型
        5.5.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参与者博弈策略选择
        5.5.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流程参与主体利益协调机制
    5.6 本章小结
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运作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
    6.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作模式选择的原则
        6.1.1 适用性原则
        6.1.2 有效性原则
        6.1.3 可持续原则
    6.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作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6.2.1 “公司十农户”型运作模式
        6.2.2 “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型组织模式
        6.2.3 股份合作制组织模式
    6.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运行机制
        6.3.1 “公司+农户”模式的运行机制
        6.3.2 “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行机制
        6.3.3 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6.3.4 运行机制需要重视几个问题
    6.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作过程中的利益联结机制
        6.4.1 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模式
        6.4.2 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问题
        6.4.3 利益联结机制的路径选择
    6.5 本章小结
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7.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评价必要性、原则和思路
        7.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7.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指标构建原则
        7.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指标构建思路
    7.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评价体系框架设计
        7.2.1 财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7.2.2 流程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7.2.3 市场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7.2.4 成员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7.2.5 技术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7.2.6 社会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7.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7.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7.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绩效评价指标说明
        7.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绩效评价指标验证
    7.4 本章小结
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路径选择
    8.1 国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验与启示
        8.1.1 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经验与启示
        8.1.2 国外合作社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1.3 国外农业企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8.2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选择
        8.2.1 宏观层面培育路径选择
        8.2.2 微观层面培育路径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生产二重性理论
        2.1.2 家庭承包经营理论
        2.1.3 土地流转理论
        2.1.4 产权理论
        2.1.5 制度变迁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有关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2.2.2 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家庭农场的性质及其边界
    3.1 家庭农场的概念及内涵
    3.2 我国家庭农场的性质
        3.2.1 家庭农场的产权性质
        3.2.2 家庭农场的组织性质
        3.2.3 家庭农场的制度性质
        3.2.4 家庭农场的劳动性质
    3.3 我国家庭农场与其它农业制度的比较
        3.3.1 与农业集体经营制度的比较
        3.3.2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比较
    3.4 我国家庭农场与其它农业组织的比较
        3.4.1 与专业大户的比较
        3.4.2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
        3.4.3 与农业企业的比较
    3.5 家庭农场与其它农业制度及组织的边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4.1 家庭农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1.1 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1.2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缺陷促使家庭农场的出现
    4.2 家庭农场符合农业生产二重性的特点
    4.3 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制度变迁的结果
        4.3.1 从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4.3.2 从西方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4.4 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
        4.4.1 技术进步有助于改进农业发展道路
        4.4.2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农业收入
        4.4.3 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
    4.5 家庭农场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4.5.1 农业规模经营的争议
        4.5.2 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农业收入
        4.5.3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边界
    4.6 家庭农场有助于农民转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家庭农场的历史演进
    5.1 我国家庭农场的产生
        5.1.1 全民所有制条件下家庭农场的产生
        5.1.2 集体所有制条件下家庭农场的产生
        5.1.3 两种家庭农场的区别
    5.2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5.2.1 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但标准不统一
        5.2.2 农村土地流转差异影响家庭农场发展
        5.2.3 家庭农场注册率低
        5.2.4 家庭农场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经验借鉴与我国三种模式的实证分析
    6.1 国外家庭农场的借鉴
        6.1.1 美国的经验
        6.1.2 法国的经验
        6.1.3 日本的经验
        6.1.4 对我国的借鉴
    6.2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6.2.1 政府主导下的上海松江模式
        6.2.2 市场主导下的浙江宁波模式
        6.2.3 市场引领、政府扶持下的安徽郎溪模式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及注意问题
    7.1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7.1.1 农村土地流转
        7.1.2 农民向非农和新型农民转型
        7.1.3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7.1.4 政府支持
    7.2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7.2.1 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不能强迫
        7.2.2 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7.2.3 健全流转土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7.2.4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护农场主的合法利益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情况

(9)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集约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和运营研究的核心问题
        1.3.2 有助于出现发展偏差的园区校正发展方式
        1.3.3 有助于后起园区的集约化起步和集约化运营
        1.3.4 有助于实现中国广告产业整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标
    1.4 研究内容
        1.4.1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制度安排
        1.4.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分析框架的建立
        1.4.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1.4.4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1.4.5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5 研究方法
        1.5.1 实证分析方法
        1.5.2 规范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1.6.1 以实证分析方法对于重大的国家广告产业发展举措作出客观评价
        1.6.2 适宜的分析框架获得了新的研究发现
        1.6.3 提出了基于实证分析的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管理与运营
    1.7 结构安排
2 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
    2.1 世界广告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1.1 欧美广告产业发展研究的缺失
        2.1.2 中国对于世界广告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的贡献
    2.2 中国广告产业研究
        2.2.1 中国广告产业的整体特征
        2.2.2 中国广告产业整体特征形成的原因
        2.2.3 影响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2.2.4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路径探讨
    2.3 国家广告产业园研究
        2.3.1 建设国家广告产业园的意义
        2.3.2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经济学逻辑
        2.3.3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2.3.4 政府和市场在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2.3.5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具体举措
    本章小结
3 集约化理论基础
    3.1 集约化的内涵
        3.1.1 对于集约化内涵的早期研究
        3.1.2 中国学者的研究
    3.2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
        3.2.1 集约化的分类
        3.2.2 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基本路径
    3.3 产业集约化发展
        3.3.1 产业集约、产业集约化与产业集约化发展
        3.3.2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或尺度
        3.3.3 影响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3.4 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3.4 产业园与集约化
        3.4.1 产业园概述
        3.4.2 产业园与产业集群
        3.4.3 产业园、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约化
    本章小结
4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中国广告产业发展新的制度安排
    4.1 中国广告产业长期的粗放型增长
        4.1.1 中国广告产业经济效率分析
        4.1.2 中国广告产业结构分析
        4.1.3 中国广告产业长期粗放型增长及其后果
    4.2 中国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4.2.1 中国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诸路径
        4.2.2 国家广告产业园: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下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的适宜路径
    4.3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的制度安排
        4.3.1 产业制度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
        4.3.2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反思
        4.3.3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4.3.4 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是促进中国广告产业集约化发展新的重大制度安排
    本章小结
5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进展与问题
    5.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规模分析
        5.1.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规模数据(表5-1)
        5.1.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规模特点
    5.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结构分析
        5.2.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规模结构
        5.2.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市场结构
        5.2.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产业结构
        5.2.4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广告产业内部结构
        5.2.5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总体结构特点
    5.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效率分析
        5.3.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投入产出效率
        5.3.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使用面积经营效率
        5.3.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园区与市域广告产业效率比较
        5.3.4 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效率的总体特点
    本章小结
6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战略选择: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6.1 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6.1.1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6.1.2 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6.1.3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6.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与管理模式
        6.2.1 规划阶段的任务与管理模式
        6.2.2 批复阶段的任务与管理模式
        6.2.3 建设阶段的任务与管理模式
        6.2.4 运营阶段的任务与管理模式
    6.3 运营阶段: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6.3.1 国家广告产业园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6.3.2 入园广告企业对于政府在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阶段的角色期望
        6.3.3 政府在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阶段的角色扮演
    6.4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建立与运行
        6.4.1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内涵
        6.4.2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特殊性
        6.4.3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设计
        6.4.4 国家广告产业园市场主导模式的运行机制
    本章小结
7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7.1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之一:建构完善的产业链
        7.1.1 广告产业链
        7.1.2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链建构的基本原则
        7.1.3 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链建构的意义
        7.1.4 新建型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产业链建构模式
        7.1.5 改建型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产业链建构模式
    7.2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之二:扶持重点业态
        7.2.1 国家广告产业园扶持重点业态的意义
        7.2.2 国家广告产业园扶持重点业态的现状分析
        7.2.3 国家广告产业园重点业态选择的四种方式
        7.2.4 国家广告产业园重点业态的扶持办法
    7.3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之三:壮大龙头企业
        7.3.1 国家广告产业园龙头企业界定
        7.3.2 国家广告产业园壮大龙头企业的现状分析
        7.3.3 国家广告产业园龙头企业的引入
        7.3.4 国家广告产业园壮大龙头企业的主要途径
    7.4 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路径之四:培育广告产业集群
        7.4.1 广告产业集群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的意义
        7.4.2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集群化演进
        7.4.3 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虚拟集群建设
    本章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四、集约化经营与现代企业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 单建华. 长安大学, 2014(04)
  • [2]四川南部山区农业集约化发展研究 ——基于农业分工演进的视角[D]. 罗富民. 西南大学, 2013(02)
  • [3]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3(03)
  • [4]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D]. 王贻术.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1)
  • [5]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 胡续楠. 吉林大学, 2019(02)
  • [6]从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视角[D]. 蒋真真. 郑州大学, 2020(03)
  • [7]农户分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研究[D]. 汪艳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8]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 屈学书.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9)
  • [9]国家广告产业园集约化发展研究[D]. 颜景毅. 武汉大学, 2015(03)
  • [10]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集约化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