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喷-50型喷灌机(论文文献综述)
许正典[1](2018)在《掺气摇臂喷头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掺气摇臂喷灌喷头的研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掺气方法的低压水射流分散特性研究”(项目编号:51379090)的资助。掺气摇臂喷头是一种气液两相射流的新型多功能应用设备。其不仅可以通过自吸式吸入气体、液体实现多功能应用和改善水力性能,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适应喷头向多功能及节能方向发展的趋势。针对摇臂式喷头低压时存在水射流末端水量过分集中的问题,本文主要从20PY2和30PY2掺气摇臂喷头的设计出发,研究了掺气结构对该喷头的抽气、抽液性能的影响及掺气量对水力性能的改善状况,通过高速摄影试验验证了摇臂喷头掺气后水射流的变化情况,并对该喷头进行组合喷灌试验,检验掺气后的喷灌改善效果。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摇臂喷头结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掺气结构,同流量情况下,形成自吸形式的气液两相射流。参考《旋转式喷头》国家标准,与摇臂喷头喷灌效果相比,两种型号掺气摇臂喷头低压起始工作压力均可以降低100kPa。(2)掺气摇臂喷头的掺气管内径、掺气管伸缩距离以及喷嘴锥角为影响抽吸性能和水力性能的因素。堵住副喷嘴,该喷头推荐的试验结构如下:喷嘴锥角38°,掺气管伸缩距离为2mm,掺气管内径为4mm(30PY2)、2mm(20PY2)。同工况下,掺气时,该喷头的射程与摇臂喷头的相近;掺液时,该喷头射程比其摇臂喷头短约1m。工作压力增大时,该喷头吸气、吸液量增加但增量降低,且液气比和液液比呈下降趋势;该喷头掺气、掺液可以有效改善水量分布效果,降低射流末端水量集中的情况,且掺气量越多,效果越明显;模拟组合喷灌试验时,20PY掺气摇臂喷头掺液时效果最好,1.2倍组合间距最佳,喷灌均匀系数平均值为80%。(3)采用高速摄影法和图像处理的方法研究20PY2掺气摇臂喷头气液两相射流初始段,观测到喷嘴出口气相呈连续性脉动形式,200kPa和300kPa工作水压力下脉动频率分别约73Hz和140Hz,频率随工作水压力升高而增大。获得不同工作压力下,射流破碎长度与射流的射程之间的拟合经验式,经验式用于对比分析气液两相射流的特征长度值。(4)低压田间组合喷灌试验条件下,风速为1m/s时,20PY2掺气摇臂喷头的蒸发漂移量约在5%左右;该喷头的平均喷灌强度模拟值与试验值偏差基本保持在5%-9%间;该喷头喷灌均匀系数平均值在80%左右,高于摇臂喷头;结合工作压力和组合间距对喷灌均匀性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CU值与DUlq、DUhq、DUlh和DUhh关系及喷灌强度试验值模拟图对比,印证了低压下,该喷头最佳工作压力为300kPa,最佳组合间距为1.1R。
袁寿其,李红,王新坤[2](2015)在《中国节水灌溉装备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节水灌溉装备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农民增产增收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近60 a的发展,节水灌溉装备在理论研究、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规模基本能满足中国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但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在产品质量、技术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多功能、低能耗、低成本、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的节水灌溉装备,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建议开展丘陵山区节水灌溉综合配套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研制多功能、智能化精确喷灌机组,开发低成本高效水肥药协同精准灌溉技术与装备,研究清洁能源节水灌溉装备与技术,促进我国节水灌溉装备行业的健康全面发展.
胡祚忠,吴建梅,张剑飞,叶晶晶[3](2010)在《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我国的栽桑养蚕专用机械设备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蚕桑生产恢复时期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的蚕桑生产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出一系列桑园管理机具、养蚕机械设备、制种及蚕茧干燥设备。但是,这些机具的生产实用率较低,特别是蚕桑机具的研究队伍薄弱、资金匮乏,导致其在蚕业技术体系中仍然是一个弱势环节。2008年建立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所属的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在以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适合养蚕农户栽桑养蚕的设备改良与省力化设备研究;桑枝伐条机械研制;桑枝粉碎机及食用菌专用烘干机研制;废弃生物质燃料环保节能热风烘茧机研制等。为提高我国蚕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建议加大对蚕桑生产机械研究的投入,重点开展省力、高效、优质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并将生产急需的一些实用蚕桑机械的推广纳入农机补贴。
朱兴业[4](2009)在《全射流喷头理论及精确喷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射流喷头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产品,应用水流附壁效应完成直射、步进和反向的功能,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无撞击部件、能量损失小和喷洒性能好等优点。对于此类新型产品,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本文介绍了全射流喷头的原理和特点,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射流喷头理论及精确喷灌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有:(1)通过54次的正交试验,初步提出了全射流喷头设计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获得了喷头主要结构参数影响关系:影响步进频率主次顺序为收缩角、取水孔角度、位差和作用区;影响步进角度主次顺序为位差、收缩角、取水孔角度和作用区。喷头重要结构参数中,基圆孔大小由喷头型号决定,补气孔和入水孔设计方法相同,收缩角选取14°,取水孔角度选取30°,用二次曲线方程回归分析得出位差与喷头基圆孔函数关系式,以及作用区与喷头基圆孔函数关系式。(2)首次研制开发了新型连续运转射流喷头、外取水射流喷头、三段式射流喷头和两次附壁射流喷头,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五因素四水平表对连续运转射流喷头和四因素三水平表对外取水射流喷头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获得了连续运转射流喷头和外取水射流喷头的最优结构参数,开发了国内原创的喷灌设备。(3)总结得出全射流喷头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通过试验与摇臂式喷头工作性能的对比,结果表明全射流喷头步进角度和步进频率可调幅度较大,均优于摇臂式喷头。为了扩大全射流喷头压力适用范围,提出在喷管处加转折角以增加喷头固有驱动力矩。转折角喷管的重要结构因素包括转折角角度和转折角力臂长度,选用7种不同的转折角角度或转折角力臂喷管进行试验,测量步进角度、步进频率、射程和均匀系数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转折角角度增大,步进角度增大,均匀系数增大,步进频率减小,射程变化不大;转折角力臂加长,步进角度增大,射程减小,步进频率和均匀系数变化不大。(4)建立了全射流喷头内部流场的CFD数学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喷头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转折角喷管角度为2°和5°时,通过数值计算喷管推动力、转运驱动力和流量之间的关系,理论计算结果与CFD数值计算结果平均偏差小于5%。对喷头的流量—内部压力关系,喷头附壁点的位置,不同插拔深度、管长或工作压力情况下的喷头步进频率进行了较详细的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采用CFD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喷头的内部流动情况。(5)对全射流喷头实现变量喷洒进行了理论研究,推导出喷头实现正方形喷洒的边界方程,采用MATLAB语言对射程、工作压力与运行时间进行仿真。设计出实现正方形喷洒的全射流喷头动静片结构,经过外特性试验测量喷洒水量分布,绘制出三维水量分布图。将变频调速技术引入喷灌系统,对变域喷洒系统进行能耗分析,利用虚拟仪器技术测量采集试验数据。试验表明:机械方式设计动静片和利用变频调速都可以实现正方形的变量喷洒,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变域喷洒喷头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6)对全射流喷头组合喷灌进行研究,分析处理喷头水量分布数据、实现三维可视化。研究表明:MATLAB语言可方便可靠地将喷头径向水量分布数据转换为网格型数据,并绘制出单喷头和喷头组合三维水量分布图。通过插值叠加求出各网格点总降水深,求出不同组合间距系数下的全射流喷头组合均匀系数,实现计算结果可视化。根据模拟分析,提出正方形布置时组合间距系数为1.2,各喷头均匀系数平均值为82.4%。三角形布置时组合间距系数为1.5,各喷头均匀系数平均值为85.7%。运用MATLAB语言编程进行喷头喷洒分析具有功能强大、方便快捷、可视性强等优点,适用于任何喷头水量分布的分析。(7)针对产业化生产出的系列PXH型塑料全射流喷头,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6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主要为修改空心轴与连接套配合尺寸和两片四氟圈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增加喷头田间运转可靠性。改进后可望进行大批量产业化生产。
施钧亮,金树德,李世英[5](1980)在《发展我国喷灌用喷头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喷头是喷灌机具和喷灌系统中的关键基础件之一,它的性能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喷洒质量,而且关系到机具和全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近几年,由于我国各地从事喷灌机具研制的同志的共同努力,喷头工作的可靠性及水力性能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喷灌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为了探讨喷头今后的发展途径,本文将就(1)我国喷灌用喷头的发展及存在问题;(2)我国PY1系列喷头与国外先进系列喷头的比较及差距;(3)发展我国喷灌用喷头的意见这三个方面提出我们的浅见。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是笔者的幸事。
李中豪[6](1979)在《本省蚕桑机具革新的历程和展望》文中提出 建国后,养蚕生产从个体逐步走上全过程专业化集体饲养,另星的桑园,经过变迁,也已成带成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形势,不断提高生产率,改革原有的养蚕生产工具,早已成为广大蚕农的迫切要求。本省三十年来的蚕桑工具改革,无论在引型应用,创制革新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使蚕桑生产逐步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有了良好的开端。
楼章良,柳金发,林慧芳[7](1978)在《山地栽桑技术经验介绍》文中提出 我县蜀山公社国庆生产大队,有23个生产队,868户社员,拥有4000多亩山地,水田1525亩,平均每人仅有四分多一点耕地;是一个人多、山多、田地少的半山区。为了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他们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本大队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在狠抓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
许一飞[8](1977)在《1977年全国喷灌技术经验交流会表演机具巡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77年6月10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水电部、一机部在吉林省通辽县召开了全国喷灌技术经验交流会,会议对选送到会的样机组织了现场表演和室内展览,并进行了观摩评议。几年来我国喷灌发展较快。载止1977年6月15日,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喷灌面积已达290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试点共37处。配套的喷灌机有5.63万台,其中轻型(配3~5马力动力机)1.3万台,小型(10~12马力)3.8万台,中型(24~28马力)4000台,大型(55~75马力)470台。会议期间,25个省、市、自治区送来的58台喷灌机进行了现场表演,40余件喷灌设备在展览室展
许一飞,焦世玉[9](1977)在《一九七七年全国喷灌技术经验交流会表演机具巡礼》文中指出 全国喷灌技术经验交流会期间,25个省、市、自治区送来的58台喷灌机进行了现场表演,40余件喷灌设备在展览室展出。这次表演的喷灌机,有大、中、小、轻型,品种较全,形式多样。其中大型的5台,中型的9台,小型的32台,轻型的12台,这些机具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大型喷灌机大多是东方红—75拖拉机身后通过变速箱直接带一个远射程喷头的型式。射程50~70米,喷水量85~100米3/时。离心泵通过增速箱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联接,有直联式、悬挂式和牵引小车式三种,(后一种常用于铁牛——55拖拉机配套)直联式是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直接插入增速箱的花键套内,悬挂式和牵引小车式都是将拖拉机的动
柳金法[10](1977)在《浙喷50型喷灌机与应用效果简介》文中研究说明 本大队在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利用荒山秃岭劈山种桑530亩,1976年粮食亩产跨“双纲”,蚕茧总产456担,蚕桑收入67820元。近几年来购置了各种农业机械90台,新建蚕室、猪场、仓库集体用房300间,电灌机埠3个,公共积累已达59万余元,储备粮55万余斤,社员口粮和经济收入也都有显着提高。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努力提高桑园单位面
二、浙喷-50型喷灌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喷-50型喷灌机(论文提纲范文)
(1)掺气摇臂喷头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喷头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摇臂喷头的改进及发展趋势 |
1.4 气液两相在水射流中的应用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摇臂喷头结构、原理及掺气结构、原理 |
2.1 摇臂喷头的结构、原理 |
2.1.1 PY2系列摇臂喷头的结构 |
2.1.2 PY2系列摇臂喷头工作原理 |
2.2 掺气摇臂喷头结构、原理 |
2.2.1 掺气摇臂喷头掺气管设计 |
2.2.2 掺气摇臂喷头喷嘴设计 |
2.2.3 掺气摇臂喷头稳流器设计 |
2.2.4 掺气摇臂喷头接入块设计 |
2.2.5 掺气摇臂喷头工作原理 |
第三章 掺气摇臂喷头性能研究 |
3.1 掺气摇臂喷头抽吸性能研究 |
3.1.1 喷嘴锥角 |
3.1.2 掺气管伸缩距离 |
3.1.3 掺气管内径 |
3.1.4 掺气管吸液能力的换算系数k |
3.2 掺气结构对水力性能的影响 |
3.2.1 掺气管伸缩距离对射程、流量、负压的影响 |
3.2.2 掺气管伸缩距离对径向水量分布的影响 |
3.2.3 不同掺气量的Matlab组合喷灌模拟 |
3.3 抽吸性能与水力性能的综合研究 |
3.3.1 液气比、液液比 |
3.3.2 对射程、流量、负压的影响 |
3.3.3 对径向水量分布的影响 |
3.3.4 基于单喷头径向水量分布的组合喷灌模拟 |
3.4 小结 |
第四章 液气射流的高速摄影试验研究 |
4.1 目的和方法 |
4.2 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田间组合喷灌试验研究 |
5.1 组合喷灌系数计算方法 |
5.1.1 平均喷灌强度 |
5.1.2 均匀性系数 |
5.1.3 分布均匀系数 |
5.2 平均喷灌强度 |
5.3 组合喷灌均匀性性系数 |
5.3.1 不同工作压力下均匀性系数对比 |
5.3.2 不同组合间距下均匀性系数对比 |
5.4 组合喷灌效果对比分析 |
5.4.1 CU值与分布均匀系数之间的关系 |
5.4.2 不同工作压力 |
5.4.3 不同组合间距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6.1.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相关论文 |
一、参加的科研项目 |
二、发表的论文 |
三、专利 |
(2)中国节水灌溉装备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 1 喷灌装备 |
1. 1. 1喷头 |
1. 1. 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 国外发展现状 |
2) 国内发展现状 |
1. 1. 1. 2 存在的问题 |
1. 1. 1. 3 发展趋势 |
1. 1. 2 大型喷灌机 |
1. 1. 2. 1发展现状 |
1) 国外发展现状 |
2) 国内发展现状 |
1. 1. 2. 2 存在的问题 |
1) 大型喷灌机装备存在的问题 |
2) 大型喷灌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1. 2. 3 发展趋势 |
1. 1. 3 中型喷灌机 |
1. 1. 3.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 国外发展现状 |
2) 国内发展现状 |
1. 1. 3. 2 存在的问题 |
1. 1. 3. 3 发展趋势 |
1. 1. 4 轻小型喷灌机 |
1. 1. 4.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 1. 4. 2 存在的问题 |
1. 1. 4. 3 发展趋势 |
1. 2 微灌装备 |
1. 2. 1 发展现状 |
1. 2. 1. 1 国外发展现状 |
1) 滴灌灌水器 |
2) 过滤、施肥及控制设备 |
1. 2. 1. 2 国内发展现状 |
1) 微灌灌水器 |
2) 过滤、施肥及控制设备 |
1. 2. 2 存在的问题 |
1. 2. 3 发展趋势 |
1. 3 可再生能源节水灌溉技术 |
1. 3. 1 发展现状 |
1. 3. 1. 1 国外发展现状 |
1) 太阳能灌溉技术 |
2) 低水头小型和微型水电灌溉技术 |
1. 3. 1. 2 国内发展现状 |
1) 光伏水泵技术 |
2) 低水头小型和微型水电技术 |
3) 风能和沼气能可再生清洁能源 |
1. 3. 2 存在的问题 |
1. 3. 2. 1 太阳能节水灌溉技术 |
1. 3. 2. 2 低水头发电、风能等节水灌溉技术 |
1. 3. 3 发展趋势 |
2 节水灌溉装备发展建议 |
2. 1 丘陵山区节水灌溉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
2. 1. 1 蓄水、引水、提水相结合的水资源开发与联合调度技术 |
2. 1. 2丘陵山区低水头发电、太阳能提水加压技术 |
2. 1. 3 丘陵山区土壤水分调控技术 |
2. 1. 4 丘陵山区主要经济作物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 |
2. 1. 5 丘陵山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
2. 1. 6 丘陵山区节水灌溉关键设备的研制 |
2. 1. 7 丘陵地区节水灌溉智能化控制技术 |
2. 1. 8 丘陵山区节水灌溉技术集成 |
2. 2 智能化精确喷灌机组 |
2. 3 低成本高效喷、微灌和水肥药协同精准控制技术与装备 |
2. 3. 1 低能耗喷、微灌技术与产品的研发 |
2. 3. 2 多功能喷、微灌系统的开发 |
2. 3. 3 水肥药协同精准施用装备与技术 |
2. 3. 4 智能化精准灌溉技术与装备 |
2. 4 清洁能源节水灌溉装备与技术 |
(3)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研究的主要成就 |
1.1 桑园管理机具 |
1.2 养蚕机具与设备 |
1.3 蚕种制造机械设备 |
1.4 蚕茧干燥设备 |
1.5 养蚕消毒防病电子设备 |
2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以来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研究取得的新进展 |
2.1 适合养蚕农户栽桑养蚕的省力化设备 |
2.1.1 简易省力化活动蚕台 |
2.1.2 组合式共育棚和多功能移动式蚕房 |
2.2 适合小蚕共育和催青的自动化设备与技术 |
2.3 适合各种树型的桑树伐条机 |
2.4 适合加工食用菌基料的桑枝园木粉碎机 |
2.5 可利用废弃生物质燃料的环保节能热风烘茧机 |
3 适应现代蚕桑产业的机械设备研究建议 |
3.1 存在问题 |
3.2 几点建议 |
(4)全射流喷头理论及精确喷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喷灌技术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喷灌技术发展 |
1.2.2 国内喷灌技术发展 |
1.3 喷头发展状况 |
1.3.1 国外喷头发展 |
1.3.2 国内喷头发展 |
1.4 喷头技术发展状况 |
1.4.1 国外喷头技术发展 |
1.4.2 国内喷头技术发展 |
1.5 发展趋势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1 全射流喷头结构、工作原理及正交试验研究 |
1.6.2 精确喷灌关键技术研究 |
1.6.3 全射流喷头力学分析及数学仿真研究 |
1.6.4 全射流喷头的产业化开发 |
第2章 全射流喷头理论与结构参数正交试验 |
2.1 全射流喷头的结构形式 |
2.1.1 PSF型反馈式全射流喷头 |
2.1.2 连续式全射流喷头 |
2.1.3 PSH型互控步进式全射流喷头 |
2.1.4 PSZ型自控全射流喷头 |
2.1.5 双击同步全射流喷头 |
2.1.6 PXH型隙控式全射流喷头 |
2.2 射流附壁效应 |
2.2.1 有限空间射流 |
2.2.2 射流附壁 |
2.3 全射流喷头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 |
2.4 重要结构参数 |
2.5 试验研究 |
2.5.1 试验目的 |
2.5.2 试验因素和试验方案 |
2.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6 全射流喷头设计方法 |
2.7 小结 |
第3章 新型射流喷头结构设计 |
3.1 新型射流喷头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1 连续运转射流喷头 |
3.1.2 外取水射流喷头 |
3.1.3 三段式射流喷头 |
3.1.4 两次附壁射流喷头 |
3.2 试验因素和方案 |
3.2.1 连续运转射流喷头 |
3.2.2 外取水射流喷头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连续运转射流喷头 |
3.3.2 外取水射流喷头 |
3.4 小结 |
第4章 全射流喷头力学分析及性能对比 |
4.1 工作性能参数 |
4.1.1 射程 |
4.1.2 步进频率 |
4.1.3 喷灌强度 |
4.2 全射流喷头动力学分析 |
4.2.1 旋转阻力矩 |
4.2.2 驱动力矩 |
4.2.3 步进角度 |
4.3 全射流喷头与摇臂式喷头的对比 |
4.3.1 摇臂式喷头重要性能指标 |
4.3.2 全射流喷头重要性能指标 |
4.4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4.4.1 步进角度 |
4.4.2 步进频率 |
4.4.3 射程 |
4.4.4 均匀系数 |
4.4.5 全射流喷头工作性能 |
4.4.6 对比实验 |
4.5 小结 |
第5章 全射流喷头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
5.1 FLUENT简介 |
5.2 网格生成技术 |
5.3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
5.4 求解方法 |
5.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1 转折角喷管力学特性 |
5.5.2 全射流喷头流量—内部压力特性 |
5.5.3 步进频率 |
5.5.4 全射流喷头附壁点位置 |
5.6 小结 |
第6章 变量喷洒全射流喷头及灌溉机组运行 |
6.1 变域喷洒的变量关系 |
6.2 机械式变量喷洒实现方法 |
6.3 变域喷洒灌溉机组运行能耗分析 |
6.4 虚拟仪器技术 |
6.4.1 虚拟仪器 |
6.4.2 LabView测试系统 |
6.5 试验结果分析 |
6.6 小结 |
第7章 组合喷灌均匀度研究及仿真分析 |
7.1 喷头水量分布测试 |
7.2 喷洒水量分布仿真 |
7.2.1 数学模型1 |
7.2.2 数学模型2 |
7.2.3 水量仿真 |
7.3 组合均匀度计算及仿真 |
7.4 喷头组合分布特性 |
7.5 小结 |
第8章 全射流喷头产业化中的问题及其改进 |
8.1 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8.2 试验与解决方案 |
8.3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MATLAB源程序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浙喷-50型喷灌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掺气摇臂喷头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 许正典. 江苏大学, 2018(02)
- [2]中国节水灌溉装备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建议[J]. 袁寿其,李红,王新坤.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5(01)
- [3]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J]. 胡祚忠,吴建梅,张剑飞,叶晶晶. 蚕业科学, 2010(06)
- [4]全射流喷头理论及精确喷灌关键技术研究[D]. 朱兴业. 江苏大学, 2009(04)
- [5]发展我国喷灌用喷头的探讨[J]. 施钧亮,金树德,李世英. 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学报, 1980(00)
- [6]本省蚕桑机具革新的历程和展望[J]. 李中豪. 蚕桑通报, 1979(02)
- [7]山地栽桑技术经验介绍[J]. 楼章良,柳金发,林慧芳. 蚕业科技资料, 1978(02)
- [8]1977年全国喷灌技术经验交流会表演机具巡礼[J]. 许一飞. 农业机械资料, 1977(10)
- [9]一九七七年全国喷灌技术经验交流会表演机具巡礼[J]. 许一飞,焦世玉. 喷灌技术, 1977(03)
- [10]浙喷50型喷灌机与应用效果简介[J]. 柳金法. 蚕桑通报, 19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