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人的心路历程

魏晋文人的心路历程

一、魏晋士人的心路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刘田田[1](2021)在《魏晋婚恋赋研究》文中提出

冯硕[2](2021)在《魏晋风度在晚清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牟越[3](2021)在《魏晋南北朝夜暮情境诗歌研究》文中认为

韦妙[4](2021)在《忧而生 ——论阮籍《咏怀诗》的哲学精神》文中研究说明

李迎跃[5](2021)在《魏晋南北朝灾疫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代中,文学成为表现灾疫现实的主要媒介,那些饱学之士和文章巨擘用大量的篇章,给予灾民深切的关注及同情。这些文学作品有的生动形象地描绘当时的水灾、旱灾、蝗灾、兵灾、瘟疫发生的景象;有的真实地描摹出血流成河、白骨堆积的悲惨画面。灾疫文学以其关注现实、尊重生命和注重个体价值的特征,展现着文人士大夫们独有的精神风貌,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灾疫文学的创作缘起。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灾疫的成因、灾疫的特点以及时人治理灾害与预防举措等角度,力求全面地展开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灾疫对人类影响的研究。诚然,大规模的灾疫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但从客观上也促使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第二章灾疫文学的创作概况。从诗歌、赋、小说和书信这四种文体出发,分为四节。这些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关于旱灾、水灾、地震、瘟疫的记录,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面对灾疫的精神面貌和生命意识。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了解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现实。第三章灾疫文学的创作特色。分析灾疫文学作品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分为两节。在内容方面,灾疫文学高度关注社会现实,强调尊重和敬畏生命等;在艺术方面,有着广阔描摹,长于叙事,强烈的批判性等特征。第四章灾疫文学的文化思考。这一章分成两个部分:灾疫文学对文人的影响和灾疫文学对时代审美的影响。一、灾疫文学对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乱离,带给文士们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怎样才能让在极为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这一时期思考的深刻主题;二、灾疫文学对时代审美的影响:这些作品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审美取向的反映,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视域的扩展。

金欢[6](2021)在《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研究》文中提出黄庭坚晚期创作数量的变化、创作体裁的选择、创作倾向的呈现、创作理念的转变等建构出文人的心理动态经纬图。从历时性上,在此起彼伏的情感波动中窥探黄庭坚晚期的心态变化,从初到贬谪地经历杜门谢客的抗争情绪,到逐渐融入贬谪地风土人情获得些许慰籍,暂时舒缓贬谪之苦,却也无法避免陷入人生无常的生命之思,而最终在随缘任运中实现达观平和;从共时性上,在悲欢离合的温情与悲痛中丰满黄庭坚贬谪时期的人物形象,感受其与亲人短暂相聚、受友人倾囊相助、乡民热情好客的共同温暖,体悟其痛失亲人、永别友人、疾病缠身的多重考验。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界定“创作心态”的概念,并基于选题缘由梳理了已有研究成果,对选题目的、研究方法进行叙述。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梳理黄庭坚晚期人生历程与心理建构。结合学者关于黄庭坚诗歌创作分期、散文创作分期、书法艺术分期等相关论述,对其人生分期进行界定,以元佑七年黄庭坚奔丧作为其晚期人生和创作生涯的开始。以其文本内容为切入点,参照史书、文学史、年谱相关内容以及王兆鹏“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数据库有关记载,建构出黄庭坚晚期贬谪行迹图,即乡居丁忧、安置黔州、安置戎州、待命荆渚、羁管宜州,整体把握黄庭坚晚期生活、交游、创作心态等各方面情况。第二章探讨黄庭坚晚期各个阶段的具体创作情况,归纳出创作倾向,体悟蕴含的创作主体心理。从创作数量来看,相比人生前中期,晚期诗的数量减少,词、文的数量增加,反映个人日常生活的文体,题跋、书信等数量增加。这种传播性不是很强的文学载体往往能展现更为私密的心绪,流露出真挚感情,这反映了文人出于自我保护的避祸心理。黄庭坚主张诗歌吟咏情性,提倡有节制的情感,反映出一种比较中和的创作心态。在晚期谪居生活中,黄庭坚注重读书治学,痴于养气,往往将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技巧相结合,认真学习禅宗思想,力求参透佛理,悟透人生,超脱生死。这些创作倾向所表述或暗示出创作主体在高压政治压迫下,内心最真实的避祸、中和与内省心态,反映出宋学的一种内求精神,即“救时行道”的消解,主体心性义理的探索和内省化的建构。第三章论述黄庭坚晚期创作风格的审美心理。由作品风格、艺术技巧反观背后创作者的人格精神,总结这种艺术变化所表征出的审美心理。在此过程中,注意黄庭坚对前贤陶渊明、杜甫、韩愈、柳宗元、同时代人以及后学的接受与评价,并结合黄庭坚自己的创作实践进行分析。黄庭坚晚期创作技法炉火纯青,对应的是其精神生命的“脱胎换骨”。他“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创作理念是宋代文人反俗求雅的审美旨趣、儒雅情趣的表征。创作来源于生活,黄庭坚从杜甫夔州、韩愈潮州后所作文本中汲取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现了从遵循规则到超越规则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然随年龄增长的不仅是创作技艺,更是虽处老,却不服老,看透生死、心境淡泊的率意而为。这种平淡闲远的文风是创作者淡泊自守心态的表征。第四章阐述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产生的原因。有宋一代,外界最主要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作用于士人心态,给予文人源源不断的创作冲动。因此,黄庭坚有感于外敌侵扰,对君主有所待,又因为卷入党争政治漩涡,逐渐内省。儒、释、道三教融合调和了黄庭坚仕与隐、身与心的矛盾,最终使其处于身仕心隐的状态。与此同时,贬谪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汇集了太多的挑战,扩大了创作主体的抗争情绪,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热情好客、乐善好施,主动接纳被贬之人,深深留客,逐渐感化黄庭坚的贬谪之苦。与此同时,他接收到的关于亲友生死状况的讯息,也常常牵动着其创作心弦。这些综合因素使黄庭坚晚期跌宕起伏的创作心境跃然纸上。第五章分析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的嬗变过程及自我调适。采用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观照结合的方法,以黄庭坚晚期的贬谪行迹为线索,梳理把握其阶段性的生活、交游、创作,归纳总结每一阶段诗词文所反映出的审美趣味,立体化地呈现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围绕主体所处贬谪地地形风貌、气候条件、饮食起居的变化,其处世态度由闭门不涉人事到最终亲近自然、适应自然,心态由初到贬谪地的抗争忧伤逐渐转变为平淡闲适。同时,又关注到黄庭坚在心态低颓时,如何进行自我调试,如何达到心态平衡的过程。他善于从人间温情中得到慰藉,亲友的短暂陪伴使其得到精神满足,暂时舒缓贬谪情绪,却又因为亲人、好友的相继离世慨叹生命无常,陷入无言的沉思。他十分注重“以理自遣”,持以随缘任运的达观心态,逐渐化解党争的迫害、病痛的折磨,用博观勤学的知识涵养自己的心性,在诗酒风流的田园栖息之地中展现自由超逸的情怀。

蒋聪慧[7](2021)在《从飞鸟意象看魏晋诗人对理想与自由的追寻》文中提出在诗歌史上,飞鸟意象是文学家们钟爱的选择,自《诗经》始就有鸟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到屈原笔下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飞鸟故事,及至汉末,鸟意象更是诗人所吟咏的共同题材之一;魏晋时期,从曹植诗文里出现了鸟的寄托与孤鸟网罗等意象;到正始时期,阮籍嵇康高喊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此时飞鸟意象充满了愤慨苦闷的长鸣;而陶渊明的田园鸟表现出的是一种敛翼独归,不与众鸟的高迈自适。它们各自映照了不同时期文人的现实人生经历及其情感变化,反映了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的追求。

雍繁星[8](2020)在《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情感与境界》文中研究表明文学思想史研究是以"抒情"为理论起点和价值标准的。它源于对中外先贤之理论资源的吸收,更源于罗宗强先生对人性、对人性之真善美的执着。对文学抒情的重视,使文学思想史研究有了融通和美的境界。

徐雪野[9](2020)在《玄儒兼治与角色重塑——转型中的魏晋士人理想人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魏晋时期,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随着儒家名教的衰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内在理想人格也得以重塑——发生了从君子到名士的转变。他们不得不解构曾经的信仰,建立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玄学应运而生。通过整合,玄学调和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使得儒道合流,玄儒兼治思想逐渐兴盛起来。但儒道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使魏晋士人主观思想上充满了矛盾,表现为一种"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的矛盾人格。从社会背景、学理依据、具体表现、最终旨归四个方面呈现出魏晋时期士人理想化人格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历史客观规律,反映了魏晋士人并蓄儒道的思想接受过程。魏晋士人的人格特征是儒道兼综的。玄儒思想在不同时期体现的对立融合状态,以及前后相承的内在贯穿性,揭示了魏晋时期儒道思想渗透交织的流变。

邓丽娟[10](2020)在《嵇康形象的历史建构和美学意蕴》文中研究表明嵇康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嵇康形象的形成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植根于中华美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结果。嵇康也由此成为千百年来文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创作心态。研究嵇康,无疑有利于揭示中华美学的发生机制,并进而分析魏晋名士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源所在。文章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魏晋世族文化中的名士风流的形成,指出魏晋风流作为一种审美范式的重要历史意义。第二部分讨论魏晋风流中的嵇康形象的自我建构,主要涉及到嵇康的健美的身体的外在形象和感物化生的内在生命旋律两个维度。第三部分讨论魏晋风流中嵇康形象的他者建构,主要涉及嵇康以外的竹林名士、西晋名士、东晋名士对于嵇康形象的建构。第四部分讨论嵇康形象的美学意蕴,包括懒散中的自由实践、狂狷中的独立人格、任情中的闲适逍遥三个层次。第五部分讨论嵇康形象的后世影响和当代意义,主要包括嵇康形象对南北朝时期、唐宋到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影响,以及其对于当下的意义。总体而言,嵇康在冲破世俗束缚的过程中展现了生命力,彰显了魏晋风流的艺术魅力。嵇康在自由和逍遥中展现了个体的价值并且突出了生命之美。嵇康的生存方式无疑是审美的,嵇康形象指引着人们超越现实、追求艺术的人生。对嵇康形象的自我建构及其历史建构的研究,将深化魏晋的思想潮流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并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的美学和文论话语。

二、魏晋士人的心路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魏晋士人的心路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5)魏晋南北朝灾疫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灾疫文学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创作缘起
    一、灾疫的产生与形态
    二、救灾措施
    三、预防举措
第二章 创作概况
    一、灾疫诗歌
    二、灾疫赋
    三、灾疫小说
    四、灾疫书信
第三章 文学特色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第四章 文化思考
    一、文人心态的影响
    二、审美视域的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创作心态”辨析
    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黄庭坚晚期的人生历程及心理建构
    第一节 黄庭坚人生分期的界定
    第二节 黄庭坚晚期的人生历程与心理建构
        一 元佑末乡居丁忧时期:悼念亲人、学习禅宗
        二 绍圣期间安置黔州时期:山川险阻、忧心衣食
        三 元符期间安置戎州时期:歌咏民风、读书治心
        四 崇宁初待命荆渚时期:寄情山水、咏物感怀
        五 崇宁末羁管宜州时期:晚景凄凉、内心自适
第二章 黄庭坚晚期创作倾向蕴含的心态
    第一节 避祸心态:少作议论文字
        一 少于作诗,表现单一愁苦情绪
        二 钟情书简,传达丰富真挚情感
    第二节 中和心态:追寻雍容气象
        一 主张诗歌吟咏情性
        二 提倡节制情感
    第三节 内省心态:力求性命义理
        一 痴于养心
        二 悟透禅理
第三章 黄庭坚晚期创作风格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 “尚雅”旨趣:“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审美意识
        一 词的雅化
        二 尚雅的旨趣
    第二节 “尚老”心境:“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审美追求
        一 文法的娴熟
        二 老成的心境
    第三节 “尚淡”心态:“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审美表征
        一 文风的平淡闲远
        二 尚淡的心态
第四章 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背景
        一 心系外患侵扰
        二 遭受党争迫害
    第二节 三教融合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 调和仕与隐的矛盾
        二 涵养自持与自适的心理功能
    第三节 复杂多变的贬谪地环境
        一 人文风俗的感化
        二 亲友生死的牵绊
第五章 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的嬗变及自我调适
    第一节 远赴黔戎、杜门谢客的抗争情绪
        一 被边缘化与心恋故土的抗争
        二 弱小生命与艰苦生活的抗争
    第二节 亲友相伴、入乡随俗的舒缓心态
        一 传承家风家训:“儿女成围,欢乐樽前月照之”
        二 守护至深友情:“相待甚厚,为幸不细也”
        三 歌颂乡风民俗:“黔中士女游晴昼,花信轻寒罗袖透”
    第三节 离亲别友、人生无常的生命之思
        一 痛失亲人的悲怆:“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
        二 永别友人的打击:“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三 疾病缠身的羁绊:“人生以身为本,其余于我何有”
    第四节 随缘自适、博观吏隐的达观心态
        一 随缘任运的旷达:“不因苹末微风起,漂影溪光本自明”
        二 尚博勤学的充实:“劝君莫起羁旅思,满腹文章未是贫”
        三 吏隐嘉趣的闲适:“我醉欲眠卿且去,只有空瓶同此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黄庭坚晚期创作系年有争议情况梳理
附录二 黄庭坚晚期创作中表现心态的语汇统计情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从飞鸟意象看魏晋诗人对理想与自由的追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束翅难飞的困顿之鸟
    (一)展翅欲飞的慷慨
    (二)迁徙困顿的孤独
    (三)留恋故都的思情
    (四)追求自由的渴望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下的悲愤之鸟
    (一)乱世悲歌的动荡
    (二)离乱时代的孤独
    (三)傲然孤飞的高洁
三、形神自适的田园之鸟
    (一)建功立业的憧憬
    (二)误入尘网的彷徨
    (三)返璞归真的自适

(8)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情感与境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思想史研究中的抒情
二文学思想史抒情问题的渊源
三抒情与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境界

(9)玄儒兼治与角色重塑——转型中的魏晋士人理想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教危机——魏晋士人人格重塑的社会背景
二、玄儒兼治——魏晋士人人格重塑的学理依据
    (一)以道净儒 ——“名教出于自然”
    (二)弃儒归道——“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儒道合流——“名教即自然”
三、从君子到名士——魏晋士人人格重塑的具体表现
四、儒道合流——魏晋士人人格重塑的最终旨归

(10)嵇康形象的历史建构和美学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对象
    2.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1章 魏晋世族文化中的名士风流
    1.1 魏晋世族文化的生成
    1.2 魏晋风流作为一种审美范式的出现
第2章 魏晋风流中嵇康形象的自我建构
    2.1 健美的身体是完美人格的外在显现
    2.2 感物化生是大人形象的内在旋律
第3章 魏晋风流中嵇康形象的他者建构
    3.1 竹林名士对嵇康形象的建构
    3.2 西晋名士对嵇康形象的建构
    3.3 东晋名士对嵇康形象的建构
第4章 嵇康形象的美学意蕴
    4.1 懒散中的自由实践
    4.2 狂狷中的独立人格
    4.3 任情中的率性逍遥
第5章 嵇康形象的后世影响和当代意义
    5.1 嵇康形象对南北朝时期的影响
    5.2 嵇康形象对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影响
    5.3 嵇康形象对民国时期的影响
    5.4 嵇康形象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魏晋士人的心路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婚恋赋研究[D]. 刘田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魏晋风度在晚清的接受研究[D]. 冯硕.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魏晋南北朝夜暮情境诗歌研究[D]. 牟越. 西南大学, 2021
  • [4]忧而生 ——论阮籍《咏怀诗》的哲学精神[D]. 韦妙.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魏晋南北朝灾疫文学研究[D]. 李迎跃.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黄庭坚晚期创作心态研究[D]. 金欢. 兰州大学, 2021(12)
  • [7]从飞鸟意象看魏晋诗人对理想与自由的追寻[J]. 蒋聪慧.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8]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情感与境界[J]. 雍繁星. 文学与文化, 2020(04)
  • [9]玄儒兼治与角色重塑——转型中的魏晋士人理想人格[J]. 徐雪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10]嵇康形象的历史建构和美学意蕴[D]. 邓丽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魏晋文人的心路历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