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m~3/h制氧机改进

150m~3/h制氧机改进

一、150米~3/时制氧机的改进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轩植华[1](1973)在《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是一个百人小厂,为解决全市氧气供不应求的矛盾,1971年承担了会战150米3/时制氧机的任务。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制造了两台150米3/时分馏塔、膨胀空气过滤器、分子筛空气净化器以及空压机与膨胀机的部分另件。并且自己动手安装了设备。1972年12月第一台150米3/时制氧机一次试车成功,7小时出氧,纯度99.2%O2。投产以来,运转情况良好。

轩植华[2](1977)在《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文中提出1971年,我们自己动手制造了两台150米3/时分馏塔、膨胀空气过滤器、分子筛空气净化器以及空压机与膨胀机的部分另件。并且自己动手安装了设备。1972年12月第一台150米3/时制氧机一次试车成功,7小时出氧,纯度99.2%O2。投产以来,运转情况良好。下面仅将5L-16/50型空压机的安装与使用的粗浅体会作一简介:

杭州制氧机厂试车组[3](1977)在《1-15/50型空压机安装点滴》文中认为1-15/50型空压机是150米3/时制氧机配套的机组之一,系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产品。我厂根据空分设备试车的需要,从沈阳购来了数台1-15/50型空压机。通过安装和空、重负荷试车,有如下几点体会:

陈志新[4](1971)在《1-15/50型空压机安装点滴》文中提出1—15/50型空压机是150米3/时制氧机配套的机组之一,系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产品。我厂根据空分设备试车的需要,从沈阳购来了数台1—15/50型空压机。通过安装和空、重负荷试车,有如下几点体会:

武月清[5](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研究表明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南京华东电子管厂氧气站[6](1977)在《150米3/时制氧机的改进点滴》文中提出我厂有一套13-860型制氧机,一九六○年九月五日投产。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进,现简介如下:

李永麒[7](2015)在《印尼海砂球团矿气基还原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砂矿是一种含钛磁铁矿,广泛分布于东南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沿海国家,它的储量丰富、铁含量比较稳定、并且开采成本较低,是一种潜在的铁矿石利用资源,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除了新西兰北海岸的砂矿利用煤基还原得到部分利用外,其它的均未得到大规模的使用。气基还原相对煤基来说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还原方法,它能够避免煤中灰分进入海绵铁中,另外也能避免由于碳的过还原产生氮/碳化钛,从而减轻后续熔分过程的压力。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不是很充分,因此,很有必要对气基还原海砂矿作详细地研究,以期为海砂矿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印尼海砂矿成球性能差的特点,本文采取用有机和无机粘结剂混合造球的方法,通过对粘结剂用量、造球水分、造球压力等影响球团性能因素的分析,得出造球工艺的最佳参数为:有机粘结剂用量为0.5%、膨润土用量为1%、造球水分为10%、矿粉粒度为100-150目、造球压力为10Mpa。有机粘结剂的加入放宽了对矿粉粒度的要求,同时也降低了膨润土的用量。球团焙烧实验研究表明,在950℃温度下保持30min,球团能够得到了很好的氧化,球团在1220℃下焙烧20min,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性能指标。纯氢气(H2)和纯一氧化碳(CO)还原海砂球团矿的实验表明,在800℃和850℃的还原温度下,还原产物的最终物相是FeTi03,不会出现钛氧化物;在900℃及以上温度还原时,物相中会出现钛氧化物。动力学研究表明,CO还原海砂球团矿前期受化学反应控制,接着是由化学反应和内扩散混合控制;H2还原海砂球团矿的反应限制性环节根据温度不同而有差异,800℃和850℃条件下是由两个阶段组成,反应前期是由化学反应控制,后期是由化学反应和内扩散混合控制;900~1000℃下,反应是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前期化学反应控制,中期由化学反应和内扩散共同控制,后期由内扩散控制;研究表明,球团矿在一氧化碳还原时出现的膨胀现象主要是发生在Fe203向Fe304转变的过程。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气还原实验表明,还原气中H2比例由0增大至H2:CO=1:1时,反应速率快速增加;继续增大至纯H2时,反应速率增加缓慢。总体上还原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不同比例的H2和CO的混合气还原动力学限制性环节基本一致,即反应前期受化学反应控制,然后向化学反应和内扩散混合控制过渡,最后由内扩散控制。

叶渚沛[8](1981)在《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文中认为序言几年来,我对高炉炼铁过程的各方面曾进行研究,试图将传热、传质以及流体力学的原理加以应用。1954年,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巴尔金院士访问我国时,曾有不少机会和他交换意

李宁[9](2008)在《基膜对硅橡胶复合膜富氧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能和环保是当今世界能源领域的两大主题,合理利用大气中丰富的氧资源是开发新能源的热点之一。与传统的深冷法和变压吸附法相比,膜法富氧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操作弹性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工、医疗、冶金等行业。富氧膜材料有很多,其中硅橡胶由于透气性高而被广泛使用。但因其机械强度不高,一般将其复合在微孔基膜上制备成复合膜使用。复合膜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有选择性的表面皮层,而且受基膜材料、孔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合理选用与硅橡胶匹配的基膜是制备高性能富氧膜的关键。本文以聚碳酸酯(PC)、聚醚酰亚胺(PEI)、聚砜(PSF)作为基膜材料制备了硅橡胶复合膜,研究了不同铸膜液体系的相分离行为,考察了基膜材料及结构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论文首先考察了在25℃下沉淀剂水对PC、PEI和PSF三种铸膜液体系的相分离行为,并用线性浊点关系式(LCP关系)对铸膜液体系的浊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由回归结果可知:线性回归曲线的斜率b相同时,截距数值|a|越大,沉淀剂对聚合物溶液的沉淀能力越强。实验中水对三种聚合物溶液的沉淀能力顺序为:PC>PEI>PSF。实验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温度下非溶剂γ-丁内酯(γ-GBL)对PC铸膜体系相分离的影响,并依据LCP线性回归结果外推计算三元体系的双节线,由此得到了铸膜液体系中非溶剂添加剂的上限含量,为铸膜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次研究了制膜条件对基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分别选用PC、PEI和PSF为膜材料,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γ-GBL为添加剂,水为凝胶液,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浓度和添加剂用量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所制备的基膜均为指状孔结构,分离系数在0.9左右,其中PSF基膜的氧气渗透速率最大,为25700 GPU。以硅橡胶为选择层材料,采用浸渍涂敷法制备硅橡胶复合膜,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浓度、添加剂用量及硅橡胶浓度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在具有稳定分离系数的前提下,以PC、PEI、PSF三种膜材料所制备的复合膜的最大氧气渗透速率分别为233、224和266 GPU。最后利用气体渗透阻力模型分析了基膜结构对硅橡胶复合膜性能的影响。随基膜孔径和孔隙率的增加,复合膜的氧气渗透速率增加;随着硅橡胶渗入率的增加,氧气渗透速率减小。

金光哲[10](2014)在《大功率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式软起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电励磁同步电机具有功率因数可调、效率高等优点,在工业大功率场合获得了广泛应用。在诸多同步电机起动方式中,自控变频软起动方式是技术含量最高,性能最优的起动方式,是同步电机软起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它具有起动电流较小,起动转矩可控,对电网几乎没有附加要求等优点。目前,国内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装置主要还是依靠进口,尤其是变频软起动器,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用性产品,因此研究自控变频方式同步电机软起动装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大功率同步电动机的起动及并网困难成为其应用的重大阻碍,是限制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本文针对自控变频式同步电动机起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起动方法,本文采用自给脉冲起动与电气转子位置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起动。通过突加、突减励磁的方法检测静止转子位置,转速在中高速时用电气式的方法实现转子位置检测,通过电机惯量辨识计算出自给脉冲的加速频率,并用自给脉冲的方式实现了电机从静止到中高速起动的过渡,实现了全程无位置传感器的起动。针对自给脉冲方法在低速起动过程中存在转子脉动等问题,研究了基于高频注入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根据电励磁同步电机的特点,向励磁注入高频电压信号,产生高频励磁电流,之后采集耦合在定子上具有转子位置信息的高频电压信号,经过滤波及坐标变换提取有效转子位置信息,最后采用锁相环算法锁定转子位置。在晶闸管传动系统中,当电流换相时,电机反电动势的畸变比较严重,检测端电压将含有大量的高次谐波,准确提取有效的高频信号非常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高频注入电压预估的同步电机转子位置检测方法。在换相时刻采用预估电压作为锁相环的给定信号,防止换向畸变的高频谐波进入到锁相环。实验结果证明,加入电压预估后,有效地避免了换相电压畸变对转子位置检测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高频注入转子位置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并网是自控变频式同步电机软起动系统中非常关键的技术性问题。本文针对大功率以及大惯量系统,研究了准同期并网策略。分析了双闭环调速系统中,在电流环动态特性非理想条件下,采用速度PI控制器引起的相角滑差不稳定问题,进而,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复合速度控制方法。在升速阶段采用单比例自适应速度控制算法,克服了传统比例控制器无法消除静差的困难;在准同期阶段,采用了基于相角滑差的准同期控制算法,解决了滑差不稳定的问题,并给出了可靠的并网判决策略。针对自控变频软起动装置高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本文介绍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首先针对起动过程中,电机端电压检测存在的隔离、相移及谐波等问题,提出了详细的电压检测方案。介绍了对晶闸管阀组、平波电抗器、进线电抗器的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电流源的同步隔离触发装置,解决了高压串联晶闸管同步触发和高低压隔离问题。通过实验结果提出了不同主电路结构的适用场合。

二、150米~3/时制氧机的改进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0米~3/时制氧机的改进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5)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1.3.3 对包钢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5 小结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2.3 小结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3.2.1 初期建设决策
        3.2.2 建设方针变更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3.4 小结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4.3 小结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5.5 小结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6.4 小结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7.4 小结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8.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印尼海砂球团矿气基还原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直接还原炼铁法
        2.1.1 直接还原炼铁工艺发展的动因
        2.1.2 直接还原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
    2.2 直接还原炼铁工艺技术的发展现状
        2.2.1 气基直接还原
        2.2.2 煤基直接还原
        2.2.3 熔融还原炼铁法
    2.3 含钛铁矿的利用及研究现状
        2.3.1 含钛铁矿富集方法
        2.3.2 钛富集与还原方面的研究进展
        2.3.3 氧化铁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
    2.4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2.4.1 课题背景和意义
        2.4.2 课题研究内容
3 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海砂球团矿的热力学分析
    3.1 铁氧化物的还原
    3.2 CO和H_2之间的平衡
    3.3 含铁钛酸盐的还原
    3.4 小结
4 海砂矿氧化性球团制备工艺的研究
    4.1 球团制备工艺参数的研究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相关设备
        4.1.3 实验内容和方法
    4.2 氧化性球团制备工艺的研究
        4.2.1 球团焙烧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氢气还原海砂矿氧化性球团的研究
    5.1 实验设备
    5.2 实验内容
    5.3 实验方法
        5.3.1 还原实验方法
        5.3.2 金属化率的测定方法
        5.3.3 球团孔隙率的测定方法
    5.4 不同温度下矿球还原物相分析
    5.5 氢气还原海砂矿氧化性球团动力学研究
        5.5.1 动力学方程式的推导
        5.5.2 氢气还原海砂球团矿等温还原实验
        5.5.3 氢气还原海砂矿限制环节的分析
        5.5.4 反应开始阶段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5.6 小结
6 CO还原海砂球团矿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方法
    6.2 实验内容
    6.3 实验设备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球团物相变化
        6.4.2 CO还原海砂球团还原膨胀行为
    6.5 CO还原海砂球团动力学
        6.5.1 海砂球团的等温还原实验
        6.5.2 反应限制性环节的确定
    6.6 小结
7 H_2和CO混合气还原海砂球团矿实验研究
    7.1 实验方法
    7.2 实验内容
    7.3 实验设备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7.5 不同比例混合气还原海砂球团矿反应限制环节的确定
        7.5.1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7.5.2 反应限制性环节的确定
    7.6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膜对硅橡胶复合膜富氧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膜分离技术基础
        1.1.1 膜的定义及其分类
        1.1.2 膜的制备方法
        1.1.3 浸入沉淀相转化法制膜原理
    1.2 气体分离膜的研究概况
        1.2.1 气体分离膜的发展简史
        1.2.2 气体分离膜的应用
        1.2.3 气体分离膜的分离原理
    1.3 富氧膜的研究概况
        1.3.1 富氧膜的应用
        1.3.2 富氧膜材料
        1.3.3 硅橡胶富氧膜
    1.4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及装置简图
        2.2.1 三元相图测定
        2.2.2 铸膜液粘度的测定
        2.2.3 基膜的制备
        2.2.4 PDMS复合膜的制备
    2.3 膜性能测试及形态表征
        2.3.1 评价装置流程图
        2.3.2 气体渗透性能
        2.3.3 膜形态结构
3 膜材料性能的研究
    3.1 基膜材料的选择
    3.2 双节线的计算
    3.3 Polymer/NMP/H_2O体系相分离行为分析
    3.4 PC/NMP/γ-GBL体系的浊点线
    3.5 本章小结
4 硅橡胶富氧膜基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聚合物浓度对基膜性能的影响
        4.1.1 聚合物浓度对铸膜液粘度的影响
        4.1.2 聚合物浓度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2 γ-GBL浓度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硅橡胶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涂膜工艺的确定
    5.2 硅橡胶/聚碳酸酯复合膜的制备
    5.3 硅橡胶/聚醚酰亚胺复合膜的制备
    5.4 硅橡胶/聚砜复合膜的制备
    5.5 复合膜的气体渗透阻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大功率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式软起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大功率同步电机软起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同步电机软起动起动方式
        1.2.2 同步电机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1.2.3 同步电机并网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位置传感器起动方法
    2.1 引言
    2.2 无位置传感器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2.2.1 初始转子位置检测
        2.2.2 中高速转子位置检测
        2.2.3 低速段滤波器的设计
    2.3 电机惯量辨识方法
        2.3.1 电励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基本原理
        2.3.2 电励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方案及实现方法
    2.4 自给式无位置传感器起动方法
        2.4.1 低速起动控制
        2.4.2 中高速起动控制
        2.4.3 自给脉冲给定方法
        2.4.4 自给脉冲到反电动势位置检测切换处理
    2.5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励磁高频注入的电压预估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电励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3.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3.2.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3.3 基于高频注入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3.3.1 高频注入转子位置检测原理
        3.3.2 阻尼绕组对检测的影响分析
        3.3.3 基于 d-q 变换的转子位置检测锁相环原理
        3.3.4 锁相环参数设计
        3.3.5 转子信号的注入方法
        3.3.6 信号注入对电机转矩的影响分析
    3.4 高频注入电压预估算法
        3.4.1 在晶闸管换相时高频注入转子位置检测问题分析
        3.4.2 基于电压预估的高频注入方法改进策略
        3.4.3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3.5 大功率同步电机高频注入法转子位置检测实验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控变频式软起动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自控变频式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动态方程
    4.3 准同期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
        4.3.1 并网过程及条件分析
        4.3.2 准同期并网条件分析
    4.4 基于自适应复合控制的准同期并网策略
        4.4.1 传统 PI 算法在准同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4.2 基于自适应复合控制的准同期算法
        4.4.3 实验结果
    4.5 励磁控制策略
        4.5.1 励磁系统结构
        4.5.2 励磁控制方案
        4.5.3 无换向器电机运行时的励磁控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10kV 自控变频软起动装置的研制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1 电压信号采集
        5.2.2 电流信号采集
        5.2.3 通信模块的设计
        5.2.4 晶闸管故障检测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整流软件控制算法
        5.3.2 逆变软件控制算法
        5.5.3 励磁闭环控制软件控制算法
        5.3.4 保护板控制
        5.3.5 通信控制
    5.4 电气系统设计
        5.4.1 晶闸管阀组的设计
        5.4.2 高压串联阀组同步触发模块
        5.4.3 电抗器的设计
        5.4.4 不同负载下的主电路的结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150米~3/时制氧机的改进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J]. 轩植华. 深冷简报, 1973(03)
  • [2]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J]. 轩植华. 深冷技术, 1977(S1)
  • [3]1-15/50型空压机安装点滴[J]. 杭州制氧机厂试车组. 深冷技术, 1977(S1)
  • [4]1-15/50型空压机安装点滴[J]. 陈志新. 深冷简报, 1971(01)
  • [5]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6]150米3/时制氧机的改进点滴[J]. 南京华东电子管厂氧气站. 深冷技术, 1977(S1)
  • [7]印尼海砂球团矿气基还原基础研究[D]. 李永麒.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8]论强化高炉冶炼过程的基本问题[J]. 叶渚沛. 化工冶金, 1981(03)
  • [9]基膜对硅橡胶复合膜富氧性能的影响研究[D]. 李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10]大功率同步电动机自控变频式软起动技术研究[D]. 金光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150m~3/h制氧机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