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陶为师 深化中师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叶木全[1](2004)在《这是事业的呼唤——福安师范学陶师陶改革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毕生致力于改造中国教育的伟大实践永远是后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我校师生紧密联系中师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燕宝琛[2](1992)在《以陶为师 深化中师改革》文中研究表明我校学习陶行知起步较晚。正当我们认真学习并贯彻国国教委颁发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的时候,去年五月,学校派我随同省陶研会组织的教育考察团到安徽、江苏等地进行教育考察。所到之处学习陶行知风气蔚然,办教育成绩卓着。总结各地的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主动、认真,创造性地学习并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所以教育发展,事业兴旺,受到社会的欢迎、人民的拥
平定师范陶研会[3](1992)在《以陶为师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培养众多的现代陶行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其科学的教育理论是先生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在黑暗中艰辛探索,用血汗凝成的结晶。特别是他的有关师范教育理论在我校的育人实践中,有着积极的影响,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校学陶、研陶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教育,适应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的现代陶行知。
陈闽杰[4](2004)在《以陶为师,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厦门师范兴陶研促教改经验介绍》文中提出 福建省厦门师范学校的前身,是经陈嘉庚先生倡议创办于1941年11月12日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旨在为南洋群岛输送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小学教师。由于她卓越的教育成就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活动,使之成为东南沿海和南洋群岛小学教师的重要培养基地。解放后的1950年,侨师改名为“福建省立厦门师范学校”,1951年易名为“福建省厦门师范学校”,同年,筹建于1898年的怀德幼稚师范学校并入。因此,厦门师范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898年的怀德幼稚师范学校。
彭香萍[5](1999)在《耕耘数十载 师苑出一葩——品味《师苑杂谭》》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何奇老师的《师苑杂谭》,我以前读介绍性的文字时就产生过几分兴奋,今天细品此书更增添了几分激动,总觉得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有关中等师范学校管理、教学、德育以及评估问题的积极思想,它更给了我们这些中师人一个惊喜。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将理论文字写得晓畅通达...
太钢教育处陶研会[6](1989)在《实践生活教育 探索改革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华。这种理论主张:教育要以当代实践为中心, 教育要与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生活的脉搏相贯通,同时又为推动时代前进和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服务。
李皓[7](1992)在《师陶园里苦耕人——记肥西师范党支部书记、原校长吴永安》文中指出肥西师范,这所乡村师范如今名扬省内外,被誉为师陶园。
王彩霞[8](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力图对中国学校校训的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揭示校训和教育的关系,从校训的变化反观中国教育的发展。蕴涵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校训在百年发展中发生了变化,它的变化暗合了教育的变迁,它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进而步入现代的光辉历程。 由于学界对校训本身历史的研究少之又少,更没有从校训和教育这一关系去阐述校训,因而本文力图做此尝试。从校训本身的发展变化折射中国教育的变迁,这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存在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独有的视角。 本文运用了历史文献法、比较法、语言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系统考察了校训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的关系问题,从而揭示校训作为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二、三章,从校训的渊源、产生和演变三方面进行阐释,力图揭示人们耳熟能详的校训是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和流变的。中国古代学校特别是书院已存在校训的原型,只是没有校训的明确概念名称而已。近代以来,教会大学把西方“motto”(校训)这一实体引入中国,但未为中国学者所关注。直到甲午战后,“校训”二字从日本引进,这样校训才以正式的中国式名称固定下来。日本“校训”概念和西方教会大学校训实体双重影响,使得中国古代校训原型得以明确化、概念化,古代校训转型为现代校训。从此中国校训发展进入了多样化的新阶段,校训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作为学校的一种标志而被提升为学校制度。当然,中国近代校训只是援引了日本“校训”这一概念名称、借鉴了西方大学校训这一制度实体,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则主要突显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方校训在指导思想上和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的校训反映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民族思维和语言习惯。 第四、五章,从校训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阐释校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不同时期校训采用的句式、词语组合、用词的词性、词语的来源方式,是很不相同的。不同时期校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校训类型很不相同。这种校训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正反映和折射了中国教育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特点。 以上介绍了校训的源流、形式和内容,那校训到底是什么,即校训的本质是
陆文辉[9](2006)在《研究中师办学经验,促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黄麓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摭拾》文中提出当前,对于很多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来说,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确立热爱农村教育,热心为农村小学教育服务的思想”,“加强行为规范训练,使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切实培养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这三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对高校来说是新课题,但至关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历史研究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历史,并且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要认识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因此,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从中师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去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通过介绍有70多年历史的黄麓师范学校办学经验和黄麓师范精神,以期通过对该校实践活动和精神的反思、研究,为上述三方面问题寻找解决的策略和规律。
王春福[10](2001)在《夕阳无价志研陶——“闽东陶研第一人”——郑圣惠》文中研究表明当一位老人脚着解放鞋,精神矍烁地走进视野的时候,我有幸认识了他——福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原教研室主任郑圣惠老师.在他诸多的荣誉中,有一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1999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先进个人(全省两个).这是一种什么
二、以陶为师 深化中师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陶为师 深化中师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8)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及其它们的相互关系 |
第一章 校训的渊源 |
第一节 校训的辞源略考 |
第二节 中国校训之源 |
一、中国校训思想之源 |
二、中国校训形式之源 |
三、中国古代的“校训” |
第三节 西方校训之源 |
一、西方校训思想之源 |
二、西方校训形式之源 |
三、西方最早的校训 |
第四节 中西校训渊源之异同 |
一、中西校训思想渊源之异同 |
二、中西校训形式渊源之异同 |
第二章 校训的产生 |
第一节 西方“motto”(校训)的舶来 |
第二节 日本“校训”二字的传入 |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校训 |
第三章 校训的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前校训:传统文化为主体 |
一、19世纪末——1914年:校训突出传统“德性”文化特点 |
二、1915年——1937年:校训多样与校训统一之争 |
三、1937年——1949年:校训出现新气象 |
第二节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校训:政治激励为主流 |
一、1949年——1966年:政治激励成为校训主流 |
二、1966年——1978年:校训停滞于口号标语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校训:多元并存为主导 |
一、1978年——1992年:校训延续陈式 |
二、1992年——21世纪初:校训多元并存 |
第四章 校训的形式 |
第一节 校训的句式和词语组合 |
一、校训的句式 |
二、校训的词语组合 |
第二节 校训用语的词性和校训的来源方式 |
一、校训用语的词性 |
二、校训的来源方式 |
第五章 校训的内容 |
第一节 校训用语的内涵 |
一、各种形式的校训用语的内涵 |
二、大中小学校训用语的内涵 |
第二节 校训的类型 |
一、道德修养型校训 |
二、知识真理型校训 |
三、社会政治型校训 |
四、其它类型校训 |
第六章 校训的本质 |
第一节 有关校训本质的探讨 |
一、校训是训育的内容 |
二、校训是学校摘取格言、国家教育方针形成的座右铭 |
三、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准则,是学校的奋斗目标 |
第二节 校训和学校文化诸要素的关系 |
一、“学校文化”概述 |
二、校训和学校文化诸要素的关系 |
(一) 校训和学校观念文化的关系 |
(二) 校训和学校物质文化的关系 |
第三节 校训是学校文化的统帅 |
第七章 特色校训 |
第一节 “形神一贯”的校训 |
第二节 “形变神聚”的校训 |
第三节 “无形有神”的“校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四、以陶为师 深化中师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这是事业的呼唤——福安师范学陶师陶改革教育的探索与实践[A]. 叶木全. 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 2004
- [2]以陶为师 深化中师改革[A]. 燕宝琛.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92
- [3]以陶为师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培养众多的现代陶行知[A]. 平定师范陶研会.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92
- [4]以陶为师,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厦门师范兴陶研促教改经验介绍[A]. 陈闽杰. 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 2004
- [5]耕耘数十载 师苑出一葩——品味《师苑杂谭》[J]. 彭香萍. 江西教育科研, 1999(02)
- [6]实践生活教育 探索改革之路[A]. 太钢教育处陶研会.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1989
- [7]师陶园里苦耕人——记肥西师范党支部书记、原校长吴永安[J]. 李皓. 安徽教育, 1992(03)
- [8]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 王彩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9]研究中师办学经验,促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黄麓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摭拾[J]. 陆文辉. 巢湖学院学报, 2006(02)
- [10]夕阳无价志研陶——“闽东陶研第一人”——郑圣惠[A]. 王春福. 纪念陶行知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专辑, 2001(总第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