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

抓住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

一、抓住机遇 加快小城镇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华雪莹[1](2019)在《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16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的“全域旅游”,作为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成为推进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机遇。旅游型小城镇是指镇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在城镇产业结构中处于支柱性地位或可以作为城镇主导产业来培育的,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是当今中国特色小城镇中的重要类型,因适应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旅游升级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让旅游型小城镇抓住全域旅游的机遇,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实现旅游型小城镇的城乡统筹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本研究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位于我国西部的黔东南地区虽然经济起步较晚,小城镇规模均不大,“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条件对传统工业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但是由于地域内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异,近年来获得一定的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度。在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浪潮中,黔东南地区迎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良机。因此,将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既有资源禀赋的典型性、针对性,也有城镇社会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研究首先对全域旅游、旅游型小城镇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其次,通过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城乡规划学视角下全域旅游内涵的解读,并基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提出发展要求。再次,以研究对象在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生态以及城镇建设和规划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归纳其发展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又次,提出全域旅游导向下研究对象的两个发展目标:一方面建成全域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实现城镇的整体全面发展。然后进一步区分了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基本类型、发展重点和发展框架,提出了“资源开放全域化、空间结构全域化、旅游扶贫全域化、产业融合全域化、产品体系全域化、业态丰富全域化、服务设施全域化、生态保障全域化、景观风貌全域化”九个全域化发展策略。最后,以雷山县为实例,基于现状反思的研究,提出“空间重构、系统支撑、产城一体、城景融合、乡村扶贫”五大重点发展策略并在空间层面落实,检验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探析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其他西部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

黄虞庆[2](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实力迅速提高,但城市化水平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东部发达省份的城市化进程,也随着城市化要求的转变而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一是城镇化模式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二是消除城乡二元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城市化发展也开始衍生出新的模式--小城市培育。一直以来,浙江省对小城镇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自2010年起,该省开始实行规模化中心镇的小城市培育试点,期间明确提出中心镇培育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目标,经过两轮发展周期的培育,试点乡镇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应该说,浙江省的小城市培育举措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一种积极探索,开启了中心镇就地城市化的全新模式,对中心镇城市化发展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此战略决策也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尝试,其实践价值很高,具有很好的模板效应。当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着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实践经验,但在小城市培育方面的具体案例还比较少。因中心镇培育小城市概念属于比较新颖的概念,本文以临浦镇为研究对象,根据临浦镇在培育小城市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其存在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深层剖析了问题的原因后认为临浦镇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小城市定位模糊,经济规模小,产业发展缺乏特色等问题;在城市建设方面存在城市框架格局不大,建设要素保障不足,区域规划落地实施难,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城市软实力方面存在城市管理体制落后,文化发展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在政策体制方面存在当前制度已不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针对临浦镇现存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先进经验,文章提出了推进小城市培育的相应对策。在发展定位方面,从浙江、杭州、临浦发展自身出发,对临浦镇小城市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在经济实力提升方面通过自身产业转型和提升产业集聚来做大小城市的经济蛋糕;在城市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两规引领力度,加强建设用地指标、资金等硬要素的保障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通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均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小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发扬小城市的历史人文来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突出临浦特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动力,全方位推进投融资制度、户籍制度、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并进一步探索浦阳江流域协同发展,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激发临浦内生发展新动力。

袁绍光[3](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把对待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战略重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关于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走过40年,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紧密跟踪亿万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科学凝练农业发展的思想,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加快补齐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对于汇聚起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对于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都很有必要。论文力求历史和逻辑、结构和内容的统一,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意义、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思路。正文分为六章,主要探讨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怎样建设这个农业大国的重大主题,并辅之以背景—理论—方略—意义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重点论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提出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业战略思想核心、推行农村改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乡镇企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两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多种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同时分析这一时期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三是,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基本方略、重大意义三个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是以实现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任务,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来源、思想实践基础和习近平早期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同时还阐述了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这一章包括五部分。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二是,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三是,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四是,从科学内涵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两个方面论述了美丽乡村思想。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体现新使命新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第四章阐释了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不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重点阐释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方向以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五章阐述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本章从历史必然性、战略目标、基本方略、主要特点以及重大意义加以全面分析。其中重点论述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的基本内容: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解决“怎么扶”以及解决“如何退”的问题。还分析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第六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全局性、实践性、人民性、协调性、时代性以及世界性的特征。突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实现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展现世界担当、发展世界文明和促进人类进步。总结了八条基本经验:在总揽全局中坚持党的领导、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赵晨曦[4](2019)在《西宁市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资源大省,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西宁市作为青海省唯一的大城市,其城镇化的水平对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也直接影响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效和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状况,研究西宁市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努力建设与发展好西宁市的小城镇,既可以加速推进青海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提升西宁市的城镇化水平,也能更好地通过促进区域城镇化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增强西宁市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首先,本文在界定小城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为基础,采取文献搜集与实地调研等方法从资源禀赋、区位特征、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发展等方面对西宁市小城镇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西宁市小城镇发展的优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认为西宁市小城镇发展有着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以及靠近中心城市,便于承接中心城市的技术、资金、人才、产业等要素的优势,同时国家提出的建设特色小城镇以及西宁市关于特色小城镇的规划为该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西宁市小城镇的发展也存在着人口规模偏小,中心城市的发展挤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等明显劣势,这为西宁市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其次,结合上面的研究内容,通过定性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西宁市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该地区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同质化发展倾向较为严重、产业发展成效欠佳、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最后,针对西宁市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突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发展倾向;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拓展地理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治理效率等建议和进一步促进西宁市小城镇发展的一些展望。

苗青[5](2018)在《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2010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持续宏观调控。苏宁环球自2005年借壳上市以来,受行业调控及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依靠土地增值获取利润的传统开发模式已不复存在,受规模和地域的影响,利润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逐渐失去在房地产领域的竞争优势,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我国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发展“一带一路”实体经济文化交流通道,构建“互联网+”虚拟经济交化交流通道,形成“一带一路一网”的大格局,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为苏宁环球向新型城镇商业领域进行转型带来机遇。本文从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开始研究,应用五力模型、PEST模型、SWOT模型等,首先分析了苏宁环球自身的经营、核心能力等情况,并依此对目前适合于转型的产业园区地产战略和城镇生活服务平台战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城镇生活服务平台战略单个项目投资风险小、周期短、易于复制等特点,更适合于苏宁环球公司转型;其次对转型实施的重点进行了分析,可以分为建立标杆、布局长三角、全国发展三个阶段实施,包括项目开发、基金平台、商业运营及科技平台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也分析了在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如商业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平台人才短板、长短期效益的难以权衡等,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上述困难的一些设想。苏宁环球是二、三线房企的一个代表,面临行业调控的挑战及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转型是房企的新常态。本论文分析了企业在寻求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转型障碍实施转型,将对同类型企业制定转型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彦博[6](2017)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特定区域,以县级财政的独立为标志,以县级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并以特定县之下的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互动为基本结构,通过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换,从而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的经济,也构成了县域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是当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协调、资源能耗大、市场封闭等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命题切入,运用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阐明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功能和主要特征,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理论,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有效模式,进而为决策者制定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理论进行概述。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县域经济的类型;明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县域经济产业构成多样、经济体系开放、地域特色鲜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特征。在阐明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认识县域经济的作用、准确把握其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其次,阐明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包括主体功能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清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进程与脉络,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理论。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新开始阶段(1978—1982年)、探究摸索阶段(1983—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新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至今)。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整体状态、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展示。对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挖掘各个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继而得出我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启示。然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要素结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先后又出现了“江阴模式”、“神木模式”、“双流模式”、“新晋江模式”等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促进了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它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基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宝库,为县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基于理论、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以期在刚性的原则下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黄振饶[7](2016)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城镇化推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以后,表明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已经接近了80%,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我国城镇化发展区域之间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广西为例,根据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三五”末期,也就是2020年,广西城镇化率要达到50%以上,广西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了近10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深入考察现代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明确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深入分析广西城镇化的演进特点及其现实发展状况,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推进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运用计量检验的方法明确广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广西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及其战略任务,合理设计与广西区情相适应的多元协调发展路径,并予以相应的制度保障,更快更好地促进广西经济社会总体进步。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镇化的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思想和现代经济学关于城镇化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考察广西城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分析广西城镇化取得成就、面临的问题和和影响要素,为探寻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广西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目标、基本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铺垫。第二章主要对城镇化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概述。这一章首先说明相关概念,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镇化的思想,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理论,现代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回顾,为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打好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演变及成就。这一章主要分析1978年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从城镇建设质量、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空间分布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成就。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城镇化发展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仍将大有可为。第四章主要对广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比较。本章通过设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级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对广西各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分析,为全面了解广西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做好沿海沿江沿边城镇化布局奠定基础。第五章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机遇进行研究。这一章阐述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比较优势,以及面临的重大机遇,对影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第六章分析制约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这一章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发展动力、人的城镇化、市场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等方面分析广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广西城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第七章主要是论述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这一章不仅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经验和举措,还介绍了广西周边贵州省、广东省、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这些国家和兄弟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可为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和参考。第八章主要研究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这一章主要突出广西的特色,重点对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布局,沿海地区发展国家级重点城市群、沿江地区发展多元特色城镇群,沿边地区发展民族特色城镇群的发展展开了研究。第九章阐述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一章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得与失的基础上,阐述了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和模式选择,从新动力(产城一体)、新格局(城乡统筹)、新任务(以人为本)、新要求(和谐发展)等方面阐明了新型城镇化的相关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相对落后,区内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这是由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因素所决定的。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抓住机遇,客观分析落后的原因,利用好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生态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2.广西是西部边疆省份,也是少数民族自治省份,还是西部省区中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突出西部民族地区和沿海、沿江、沿边的特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推进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在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推进始终与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广西的发展战略相一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泛珠三角经济区化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多区域合作,使得市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让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又要根据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结构,通过两者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传统城镇化已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要求,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要避免走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国家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发展方式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突出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新任务、新要求、新格局。

王良永,白文周[8](2016)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也迎来了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机遇。建设现代城市、推动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本文在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小城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对策。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9](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陈曦[10](2014)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台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高速城镇化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半城镇化”、“浅度城镇化”和“伪城镇化”等问题,对转变传统城镇化方式有着迫切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更加肯定了城镇化对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对此,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理念,选取东台市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以新理念为指导对东台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将理论指导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全国中小城市层面新型城镇化践行树立标杆。本文通过梳理城镇化、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空间发展相关理论,寻找出城乡关系的普遍规律;同时,研究了东台市城乡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总结分析各时期的阶段背景、城镇化发展、结构形态与模式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而详细阐释了新型城镇化视野下东台市城乡空间发展的影响要素与动力机制;在综合前文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城乡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并设计了优化方案,其中对总体功能空间、城乡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乡村空间结构分别进行优化,提出了“放射集聚与网络状集群”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2心3核5镇1000村放射集聚与网络状”的城乡空间结构形态,为今后构建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新的启示。

二、抓住机遇 加快小城镇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机遇 加快小城镇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1.1.2 国家政策推动旅游产业和全域旅游的发展
        1.1.3 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处于战略机遇期
    1.2 研究对象与切入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切入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法
        1.4.2.2 案例研究法
        1.4.2.3 实地调研法
        1.4.2.4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研究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全域旅游
        2.1.2 旅游型小城镇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
        2.2.5 增长极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全域旅游
        2.3.1.1 全域旅游的概念和理论研究
        2.3.1.2 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2.3.2 旅游型小城镇
        2.3.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3 小结
第三章 全域旅游和旅游型小城镇
    3.1 全域旅游理念的发展历程
        3.1.1 理念初创时期——以“全”为主
        3.1.1.1 “四新八全”理念架构
        3.1.1.2 “四全”模式
        3.1.1.3 “十全”理念
        3.1.2 发展成熟时期——从“全”到“域”
        3.1.2.1 “四域”理念架构
        3.1.2.2 “六全六域”核心要义
        3.1.2.3 “九大转变”理念
        3.1.3 发展历程小结
    3.2 全域旅游理念的内涵
        3.2.1 资源整合、全域协同
        3.2.2 旅游引领、产业融合
        3.2.3 统筹发展、共建共享
    3.3 全域旅游导向下的小城镇实践案例
        3.3.1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3.3.2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3.3.3 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
    3.4 全域旅游对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要求
        3.4.1 空间域:协同性
        3.4.2 产业域:独特性
        3.4.3 要素域:共享性
第四章 黔东南旅游型小城镇的现状和问题
    4.1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现状
        4.1.1 旅游资源的基础现状
        4.1.1.1 旅游资源的分类
        4.1.1.2 旅游资源的特征
        4.1.2 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现状
        4.1.2.1 经济发展层面
        4.1.2.2 社会文化层面
        4.1.2.3 自然生态层面
        4.1.3 城镇建设和相关规划的现状
        4.1.3.1 城镇建设层面
        4.1.3.2 相关规划层面
    4.2 城镇发展的问题总结
        4.2.1 城乡协同性亟待改善
        4.2.2 品牌独特性仍需加强
        4.2.3 全域共享性有待提升
    4.3 城镇发展问题的原因解析
        4.3.1 空间域
        4.3.1.1 旅游资源开发较落后
        4.3.1.2 空间结构发展不充分
        4.3.1.3 乡村地区脱贫任务重
        4.3.2 产业域
        4.3.2.1 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4.3.2.2 产业体系较为薄弱
        4.3.2.3 业态同质化倾向重
        4.3.3 要素域
        4.3.3.1 服务设施功能缺口
        4.3.3.2 生态环境部分恶化
        4.3.3.3 景观风貌单调平庸
第五章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
    5.1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及原则
        5.1.1 发展目标
        5.1.1.1 实现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加速优化
        5.1.1.2 实现小城镇产品供给和服务设施全面覆盖
        5.1.1.3 满足小城镇居民和游客的美好生活需求
        5.1.2 发展原则
        5.1.2.1 统筹发展原则
        5.1.2.2 差异发展原则
        5.1.2.3 渐进发展原则
        5.1.2.4 绿色发展原则
    5.2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类型
        5.2.1 资源主导型
        5.2.1.1 类型特点
        5.2.1.2 发展重点
        5.2.2 区位主导型
        5.2.2.1 类型特点
        5.2.2.2 发展重点
        5.2.3 综合型
        5.2.3.1 类型特点
        5.2.3.2 发展重点
    5.3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框架
    5.4 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策略
        5.4.1 空间整合层面——全域协同,城乡融合
        5.4.1.1 全域协同,资源开放全域化
        5.4.1.2 城乡融合,空间结构全域化
        5.4.1.3 三农改革,旅游扶贫全域化
        5.4.2 产业发展层面——旅游引领,产业融合
        5.4.2.1 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全域化
        5.4.2.2 旅游引领,产品体系全域化
        5.4.2.3 业态创新,业态丰富全域化
        5.4.3 要素共享层面——全域覆盖,福利共享
        5.4.3.1 系统支撑,服务设施全域化
        5.4.3.2 生态文明,生态保障全域化
        5.4.3.3 特色塑造,景观风貌全域化
第六章 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的雷山实证
    6.1 雷山概况、优势与旅游发展现状
        6.1.1 历史溯源
        6.1.2 区位交通
        6.1.3 资源禀赋
        6.1.4 城镇发展
    6.2 全域旅游导向下雷山发展须实现四大转变
        6.2.1 功能定位
        6.2.2 空间演变
        6.2.3 产业发展
        6.2.4 人的城镇化
    6.3 全域旅游导向下雷山城镇发展的重点策略和空间布局
        6.3.1 空间重构:全域旅游规划引导,资源开放全域化
        6.3.1.1 全域空间分工联动
        6.3.1.2 menu绿道游线串联
        6.3.2 系统支撑:城镇总体规划引导,服务设施全域化
        6.3.2.1 全域城镇体系优化
        6.3.2.2 全域服务设施优化
        6.3.3 产城一体:创新园区策划引导,产业融合全域化
        6.3.3.1 创新旅游产业园区
        6.3.3.2 产业融合重点项目
        6.3.4 城景融合:特色城市设计引导,景观风貌全域化
        6.3.4.1 城关镇的新区发展
        6.3.4.2 城关镇的旧城改造
        6.3.5 乡村扶贫: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旅游扶贫全域化
        6.3.5.1 新农村建设为基础
        6.3.5.2 推动乡村旅游扶贫
        6.3.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化与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
        (三)城镇化的类型
        (四)中心镇的概念
        (五)小城市的概念
    二、小城市发展理论
        (一)新城镇运动理论
        (二)农业城镇发展理论
        (三)费孝通小城镇理论
        (四)小城镇发展“维度”理论
        (五)小城市发展动力理论
第二章 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现状
    一、浙江省小城市培育状况
        (一)基本情况
        (二)巨大成果
    二、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状况
        (一)临浦镇概况
        (二)小城市培育举措
        (三)初步成效
        (四)面临的机遇
第三章 临浦镇小城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定位模糊
    二、经济规模偏小
    三、产业转型压力大
    四、城市框架拉大缓慢
        (一)规划引领力度不够
        (二)城市要素保障不足
        (三)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五、城市软实力提升乏力
    六、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第四章 完善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的路径
    一、厘清小城市定位
    二、构建规模经济体量
        (一)引导工业转型
        (二)提升产业集聚
        (三)做大经济蛋糕
    三、拉大城市框架
        (一)提高规划的引领力
        (二)统筹城镇开发要素
        (三)推进基础设施计划落地
    四、关注城市品质塑造
        (一)打造城市综合治理模式
        (二)均衡发展社会事业
        (三)引领生态集约发展
        (四)突出小城市人文理念设计
    五、融合多元动力机制
        (一)改善投融资创新模式
        (二)落实一元化户籍登记制度
        (三)推进强镇扩权及机构调整
        (四)探索浦阳江流域协同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有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1949—20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
        一、推进农业合作化
        二、大办人民公社
        三、发展农业基础
        四、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启示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2)
        一、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主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
        四、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1992—2012)
        一、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思想实践基础
        三、中共十八大之前习近平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三、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乡村振兴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
        三、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七、坚持因地制宜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
        一、产业兴旺
        二、生态宜居
        三、乡风文明
        四、治理有效
        五、生活富裕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
        一、美丽乡村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美丽乡村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
    第五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二、体现新使命新要求
        三、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加快农业发展
        二、建设现代农业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 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性
        一、从“四化同步”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从农业绿色持续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方向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第四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一、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
        七、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扶贫战略思想的逐步发展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
        二、开发式扶贫时期
        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新时期
    第二节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时代使命
        二、补齐新时代农村发展短板的需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完善扶贫脱贫方式的需要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一、战略目标
        二、基本内容
    第四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基本方略
        一、健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二、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三、实施就业扶贫脱贫工程
        四、实施教育扶贫脱贫工程
        五、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六、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五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统领
        二、精准发力
        三、持续作战
        四、凝聚合力
        五、激发内力
        六、务求实效
    第六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三、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五、为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显着特征
        一、全局性
        二、实践性
        三、人民性
        四、协调性
        五、时代性
        六、世界性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
        一、实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二、开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四、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世界担当
        五、发展世界文明,促进人类进步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在总揽全局中加强党的领导
        二、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
        三、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
        四、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
        五、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
        六、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
        七、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
        八、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4)西宁市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色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区位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点轴理论
        2.1.4 梯度转移理论
        2.1.5 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2.2 小城镇概念界定
第三章 西宁市小城镇发展现状
    3.1 西宁市小城镇发展概况
        3.1.1 西宁市概况
        3.1.2 西宁市小城镇发展概况
    3.2 西宁市小城镇发展现状
        3.2.1 小城镇的区位特征
        3.2.2 小城镇的人口规模
        3.2.3 小城镇的用地规模
        3.2.4 小城镇的产业特点及经济功能定位
        3.2.5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
    3.3 西宁市小城镇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挑战分析
        3.3.5 SWOT分析结论
第四章 西宁市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小城镇建设的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
    4.2 小城镇经济实力总体偏弱,产业发展成效欠佳
    4.3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4 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行政效率低下
第五章 促进西宁市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5.1 突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
        5.1.1 合理规划,分类发展
        5.1.2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5.1.3 突出小城镇特色文化
    5.2 提高产业层次
        5.2.1 推进农业现代化
        5.2.2 促进工业规模化
        5.2.3 提升服务业质量
    5.3 着力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5.4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5)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企业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房企转型模式
    2.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1 理论基础
        2.1.2 文献综述
    2.2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及房企特征
        2.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2.2 房企战略管理特征
    2.3 国内外的几种发展模式
        2.3.1 国外发展情况
        2.3.2 国内发展情况
    2.4 我国房企转型的原因分析
    2.5 我国房企转型面临的新热点
    2.6 转型的策略选择
    2.7 典型企业案例——万达地产
        2.7.1 盈利模式
        2.7.2 发展历程
        2.7.3 发展趋势
第三章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3.1 苏宁环球发展概况
        3.1.1 苏宁环球发展历程
        3.1.2 子分公司简介
        3.1.3 原有战略面临的问题
    3.2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的宏观环境
    3.3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的行业竞争结构
        3.3.1 行业竞争格局形成
        3.3.2 五力分析及主要竞争对手转型模式
    3.4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SWOT分析
        3.4.1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的内部能力与条件
        3.4.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4.3 SWOT综合分析
第四章 苏宁环球转型策略的选择与制定
    4.1 公司定位
    4.2 公司转型发展策略的比较与选择
        4.2.1 转型发展类型的比较
        4.2.2 转型发展策略的选择
    4.3 公司转型战略目标
    4.4 公司转型发展策略的主要内容
        4.4.1 盈利模式
        4.4.2 业态规划
        4.4.3 战略的核心要素
第五章 苏宁环球转型发展策略的实施
    5.1 转型发展策略的实施阶段与步骤
        5.1.1 发展策略的实施阶段
        5.1.2 转型发展策略的实施步骤
    5.2 转型发展的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5.2.1 转型的实施策略
        5.2.2 转型的组织保障
        5.2.3 转型策略的实施措施
    5.3 转型发展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及风险困难
        5.3.1 转型发展策略实施的可行性
        5.3.2 转型发展策略的风险
        5.3.3 转型发展策略实施的困难
        5.3.4 解决转型发展策略实施困难的途径
    5.4 管理提升
第六章 实际应用可研分析——以苏州胜浦镇项目为例
    6.1 项目总论
    6.2 项目介绍
    6.3 区域分析
    6.4 市场分析
    6.5 项目优劣势分析
    6.6 项目投资及收益估算
    6.7 项目财务分析
    6.8 结论和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类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
        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一、主体功能区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四、不平衡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四、新发展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开始阶段
        二、1983—1991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究摸索阶段
        三、1992—200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2003—201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县域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
        一、中国县域整体状态及分布状况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及其启示
        一、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二、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东部地区发展成效显着,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
        二、要素结构得到不断完善,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充分利用地区中的资源,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三、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
        四、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
        五、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实例分析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三、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
        四、落实“直管县”体制改革
        五、深化市县行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业产业合作化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树立“新型”理念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
        一、助推工业化发展
        二、推动县域服务业
        三、壮大民营经济
        四、打造特色品牌
    第五节 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二、精准扶贫战略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节 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
        一、人才强县战略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宣传推广
        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全国行政区划(2015年底)
    附表2 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100强排名
    附表3 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二、基本框架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农村和城市
        二、城市化、城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第二节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镇化的理论
        一、城镇化动力源方面的基本观点阐释
        二、关于城乡分离关系的相关观点
        三、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及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第四节 现代经济学有关城镇化的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城市化发展理论
        三、城乡统筹理论
        四、社会保障理论
        五、生态环境理论
        六、制度创新理论
第三章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特点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一、缓慢发展时期
        二、快速发展时期
        三、加速发展时期
    第二节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一、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二、城市的承载能力显着增强
        三、城镇化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四、城镇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独特之处
        一、行政区域变化较大
        二、行政推动的城镇化
        三、贯穿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比较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必要性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三、评价指标的分解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方法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评过程
    第三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数据无量钢化处理
        二、质量测评结果
        三、测评结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优势和机遇
    第一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城乡统筹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二、享受叠加的政策优势
        三、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
        四、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
        五、赶超跨越的后发优势
    第三节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分析
        一、宏观政策调整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二、产业格局变化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三、外向经济发展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四、战略发展定位给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机遇
第六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还非常薄弱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新型城镇化中二元结构非常突出
        四、新型城镇化的体系结构还有待完善
    第二节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因素分析
        三、新型城镇化的思想观念因素分析
        四、新型城镇化的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五、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因素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有关国家城镇化发展路径和特征研究
        一、美国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二、英国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三、日本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第二节 国内部分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和特征研究
        一、贵州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二、江苏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三、广东省城镇化路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政府作用
        二、必须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尊重发展规律
        三、必须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强化工业带动
        四、必须坚持多元城镇体系,提升承载能力
        五、必须坚持守住生态底线,注重绿色低碳
        六、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重视农村发展
        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共建共享城市
第八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探讨
    第一节 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设计
        一、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二节 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布局设计
        一、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三节 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布局设计
        一、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分析
        二、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三、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探讨
        四、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式研究
第九章 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则和模式选择
        一、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走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合理布局城镇产业
        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
        三、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第三节 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二、加快建设县域城镇体系
        三、突出重点发展小型城镇
    第四节 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二、多种途径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三、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节 走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提升质量的关系
        二、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三、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四、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
    1. 城乡分割, 农村小城镇发展滞后。
    2. 城镇体系不健全, 协同效应不足。
    3. 结构雷同, 缺乏产业支撑。
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机遇
    1. 经济拉动
    2. 产业转移
    3. 政策扶持
    4. 互联互动
四、促进城乡互联互动和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1.及时转变发展观念
    2.主动接受经济辐射
    3.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4.积极发挥本地优势
    5.加快发展特色旅游
    6.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7.建立全面合作机制

(1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台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新时代背景要求高质量城镇化
        1.2.2 人本需求呼唤深度城镇化
        1.2.3 区域发展渴求均衡城镇化
    1.3 概念界定
        1.3.1 新型城镇化
        1.3.2 城乡空间结构
    1.4 东台概况
        1.4.1 自然人文
        1.4.2 社会经济
        1.4.3 历史发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框架与方法
        1.6.1 研究框架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2.2 相关理论
        2.2.1 城镇化理论
        2.2.2 城乡空间结构理论
        2.2.3 城乡空间发展理论
    2.3 研究动态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4 相关国内外实践
        2.4.1 国内实践
        2.4.2 国外实践
第三章 东台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化
    3.1 离散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
        3.1.1 阶段背景
        3.1.2 城镇化发展概况
        3.1.3 结构形态与模式特征
        3.1.4 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3.2 极化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十五”末)
        3.2.1 阶段背景
        3.2.2 城镇化发展概况
        3.2.3 结构形态与模式特征
        3.2.4 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3.3 扩散发展阶段(“十一五”之后)
        3.3.1 阶段背景
        3.3.2 城镇化发展概况
        3.3.3 结构形态与模式特征
        3.3.4 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3.4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城镇视野下东台市城乡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
    4.1 影响因素
        4.1.1 自然环境
        4.1.2 政治政策
        4.1.3 经济产业
        4.1.4 社会发展
        4.1.5 文化科技
        4.1.6 交通运输
    4.2 动力机制
        4.2.1 原始动力——城乡差别的“逻辑起点”
        4.2.2 引导动力——市场与政府“双推手”
        4.2.3 促进动力——多种动力“共同联动”
    4.3 小结
第五章 东台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
    5.1 城乡现状与相关规划概述
        5.1.1 城镇现状评析
        5.1.2 乡村现状评析
        5.1.3 发展困境
        5.1.4 相关规划概述
    5.2 优化背景与发展策略
        5.2.1 优化背景
        5.2.2 优化原则
        5.2.3 优化目标
        5.2.4 发展策略
    5.3 城乡要素预测
        5.3.1 城镇化水平预测
        5.3.2 人口规模预测
        5.3.3 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5.3.4 村庄用地规模预测
    5.4 功能空间组织
        5.4.1 发展功能定位
        5.4.2 功能组织与布局
        5.4.3 城乡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5.5 城乡空间组织
        5.5.1 城乡结构模式
        5.5.2 城乡空间结构
        5.5.3 城镇空间组织
        5.5.4 乡村空间组织
        5.5.5 配套设施组织
    5.6 保障措施
        5.6.1 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和户籍制度
        5.6.2 建立城乡均衡社会公共服务保障
        5.6.3 完善以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机制
        5.6.4 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功能
        5.6.5 鼓励公共参与发扬民主决策意识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
    6.3 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抓住机遇 加快小城镇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域旅游导向下黔东南地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D]. 华雪莹.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临浦镇小城市培育研究[D]. 黄虞庆.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1)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D]. 袁绍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4]西宁市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赵晨曦.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5]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转型策略研究[D]. 苗青. 东南大学, 2018(01)
  • [6]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7(06)
  • [7]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黄振饶. 武汉大学, 2016(01)
  • [8]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 王良永,白文周. 铜陵学院学报, 2016(04)
  • [9]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1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台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陈曦. 苏州科技学院, 2014(09)

标签:;  ;  ;  ;  ;  

抓住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