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大型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温升的间接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廉国明[1](2020)在《车用感应电机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电动汽车正处于汽车行业发展的前沿,对工业、能源、环保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因素会对电动汽车性能产生影响,其中驱动电机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改进驱动电机的设计来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不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更能推动电动汽车的进一步普及。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动汽车用感应电动机的研究背景,对目前市场上主流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新型导磁材料和传统硅钢材料的优缺点,基于常规感应电动机的主要结构,对车用感应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其次,本文对一台40k W的车用感应电机进行了电磁设计,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电动汽车的感应电机进行建模仿真,并对新铁磁材料驱动电机的工作特性做出了分析。研究了电机的定子槽结构参数对电机损耗的影响,优化了定子槽设计参数,为新材料车用感应电动机的性能研究和结构优化奠定基础。最后,利用电磁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电机进行了三维稳态温度场仿真,得到了额定工况下电机定转子铁心、定子绕组和转子导条的温度分布情况,分析了热量分布产生的原因,并对冷却方式做出合理选择,为设计更高效、更节能的车用感应电机奠定了基础。该论文有图28幅,表3个,参考文献80篇。
郭林[2](2019)在《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鼠笼感应电动机因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可靠性高、使用方便以及能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工况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中大型鼠笼电动机一般采用深槽、双鼠笼等转子槽型,利用趋肤效应增大启动转矩,降低启动电流。尽管利用趋肤效应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电动机启动性能,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例如,增大了建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模型的难度;使得双鼠笼电动机外笼断条较难识别,判断断条数量难上加难;影响了鼠笼电动机无载测试的准确程度等。本文以分层法为解决趋肤效应的基本方法,贯穿全文,研究了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建模,转子断条稳态暂态分析及故障诊断,研究了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影响及在不增加成本情况下提高无载测试准确程度的方法。本文首先使用分层法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端环型与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分布的统一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了算例电动机不同转差率下的转子电流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比发现采用独立端环型还是共端环型模型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特性影响不大,为后文简化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对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进行了合理简化,提出了基于等效深槽的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多回路模型。忽略端环结构对转子电流分布的影响,独立端环与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统一用共端环转子模型,使用等效深槽阻抗代替原有上、下笼各自阻抗,使用分层法对不同断条状态等效深槽参数进行计算,建立基于等效深槽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方程,模型方程维数与单鼠笼电动机相当。讨论了不同断条情况下多回路方程结构及参数的修正。研究了基于等效深槽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模型的转子稳态电流计算方法。对四种不同断条情况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分布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双鼠笼电动机上笼断条时,与断条位置相邻槽中上笼电流高于其他槽中上笼电流,断条处下笼电流明显高于非断条处下笼电流,断条中心位置下笼电流最大;下笼断条时,断条处上笼电流高于非断条处上笼电流,且随着转差率增大这种表现更加明显。首次发现,断条所在极以外的槽总电流及上、下笼电流,均以1极为周期呈正弦规律分布,波峰位于距断条处0.5极、1.5极、2.5极、3.5极处,波谷位于距断条处1极、2极、3极处,且堵转运行时比额定运行时振幅大,该正弦分布振幅与故障特征比值呈正相关性,其振幅大小反映了转子电流不平衡程度大小;当上笼一根导条断裂后最易发生断条的位置为与断条位置相邻两槽中上笼导条,其次是正弦分布波峰处的上笼导条;当下笼一根断条后,最易发生断条的位置为断条槽上笼;上笼断条故障特征比值与转差率s基本呈递增关系,而下笼断条故障特征比值与转差率s基本呈递减关系。为了研究转子断条情况下双鼠笼电动机的启动过程,本文提出使用分层法将需考虑转子导条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模型转变为无趋肤效应的多鼠笼结构转子模型,首次建立了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暂态模型。将该模型用于双鼠笼电动机拖动系统空载试车启动过程暂态分析,提出使用同步提取短时傅里叶变对双鼠笼电动机定子启动电流进行时频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用于判别早期上、下笼断条及上笼半极内连续断条根数的幅频面夹角,当幅频面夹角为负值时,双鼠笼电动机发生下笼断条故障;当幅频面夹角为正值时,双鼠笼电动机发生上笼断条故障,上笼连续断条数越多,幅频面夹角越大。定义了可以判断上笼导条大致断裂数目的时频面夹角,断条数越多,时频面夹角越大。研究了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的影响,发现趋肤效应使得无载测试所得转差率、过载系数增高,效率降低,采用圆图法测试所得功率因数增高,采用等值电路法所得功率因数降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变频软件算法,对原有无载测试设备进行了改造,使用所得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无载测试系统对三种不同规格防爆电动机进行了无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虚拟变频技术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无载测试准确程度。
王伟光,陈卫杰,李伟,梁艳萍,李藏雪[3](2016)在《异步电机定子叠频法温升试验及效率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大功率及立式异步电机难以找到恰当的对拖机组或负载,需要通过定子叠频等效负载法来模拟温升试验,即将两种相近频率主、副电源矢量叠加形成新的拍频电源,将其加载在电机的接线端。合成的气隙旋转磁场在同步转速附近产生脉动振荡,使得异步电机转子在发电和电动两个状态频繁切换,改变转子转动惯量,从而在电机绕组中引入电流,从电机损耗的观点考虑相当于引入了一个等效的机械负载。本文探讨了叠频时异步电机各种损耗的变化规律,以及效率、温升的估算误差,即叠频时温升增加26K,效率降低0.5%1%。叠频理论对电磁、通风计算和滑动轴承润滑计算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提出了水润滑推力轴承叠频试验可行性。目前,我国叠频技术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借鉴美国IEEE112-B、日本JEC-2137、澳大利亚AS/NZS1359.5、欧盟IEC34-2的最新电机标准,对国标GB/T1032中有关叠频试验部分要求进一步细化。最后,探讨了叠频方法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仍需深入研究的方向。
李庆旭[4](2014)在《绕线转子自起动永磁电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背景,针对频繁重载起动,变负荷运行的起重、冶金、矿山等机械装备存在的问题,提出并研究一种绕线转子自起动永磁电动机(WRLS-PMM:Wound-rotor line-start permanent magnet motor)。该型电机兼具绕线异步电机起动可控的特点和永磁电机轻载高效的特点。根据这种新结构带来的特殊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该型电机的转子绕组和磁路结构设计方法,以及转子斩波控制电路器件选型依据。研究电网回路阻抗特性和增加弱磁绕组对于发电制动转矩的影响。提出并研究了基于实时输出最大异步转矩的斩波起动控制方法,并对WRLS-PMM的起动性能进行场路运动耦合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总结了WRLS-PMM转子绕组和磁路结构设计方法。提高转子每槽绕组有效导体截面积,降低转子等效电阻,可提高牵入转矩。发现在保持转子等效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转子绕组匝数能够有效降低转子电流。提出了基于饱和系数和电压迭代的转子堵转电压电流计算方法,为转子斩波控制器件选型提供依据。鉴于反电势对电机效率、功率因数、额定电流、牵入转矩以及发电制动转矩具有重要影响,给出了反电势标幺值的设计依据。总结出永磁体和转子槽相对位置的设计规律,以及永磁转矩、磁阻转矩和过载倍数与磁路结构的内在关系。(2)研究了发电制动转矩受外部供电回路阻抗特性影响规律。发现供电回路等效电阻只会改变最大制动转矩出现时刻,而不改变其最大值。供电回路等效电感则同时影响制动转矩最大值及其出现时刻,并与最大制动转矩成反比。建立并编制了考虑转子斩波调阻过程的场路运动耦合有限元仿真计算程序。总结分析了转子绕组开路和转子绕组调阻对于堵转特性影响。发现转子绕组开路时,堵转转子感应电压大幅提高,需校核此时转子控制器件耐压等级。提出并研究一种增加转子弱磁绕组的方法,通过将转子每极弱磁绕组与单向导通二极管串联的方式使永磁磁场受到削弱,抑制起动阶段发电制动转矩。仿真结果表明弱磁绕组能够有效削弱起动初始时刻气隙磁场,抑制发电制动转矩。(3)为了充分发挥WRLS-PMM起动性能,提出并研究了基于实时输出最大异步转矩的转子斩波调阻起动控制策略。结合转子斩波控制需求,建立了基于两种缓冲电路的转子回路IGBT斩波调阻准动态数学模型。分析了转子回路电感、电容、电阻、转速以及斩波频率对转子等效外串电阻计算模型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基于RCD型缓冲电路的斩波电路中导通占空比的计算方法,并发现斩波频率超过1k时,等效外串电阻计算模型对外界参数敏感性很低,而且等效外串电阻与斩波占空比具有非常简洁的线性关系。研究了温度对于斩波控制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定子绕组温度高于转子绕组温度且温差较大时,温度对于斩波控制策略影响有限。搭建了WRLS-PMM斩波起动控制器,并编制了控制程序。(4)设计制造了相同额定参数的WRLS-PMM、绕线异步电机和鼠笼转子自起动永磁电机(LS-PMSM)。实验结果表明,相比LS-PMSM, WRLS-PMM能够达到永磁电机的高效高功率因数指标,当采用合理的斩波调阻控制方法时,最大起动转矩可提高80%以上,起动电流冲击降低20%。总结了供电电源对WRLS-PMM起动性能影响规律。
李单龙[5](2016)在《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振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大功率变频器及现代变频驱动技术使高可靠性和高转矩密度的多相电动机成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首选,其中以低压大功率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最具工程应用前景。船舶电动机体积小、重量轻,相应结构紧凑和轻便、刚性较差、抗振性能不好,其为降低对其他器件的干扰和提高隐身性,对电动机振动提出很高要求。本文研究十五相感应推进电动机振动机理,找出减振方法,设计满足使用要求的电动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对十五相感应电动机研究起步晚、研制成本高等原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和方案设计方面,对电机振动和实物研制很少。本文从研究感应电机电磁激振理论出发,分析了径向电磁激振力激振机理及其振动特性三要素:阶数、幅值和频率。结合十五相感应电动机特点,研究了其非正弦供电下激振力振动特性求解,首次提出了不同谐波励磁电流激励下产生的各次谐波磁场会相互作用产生更复杂的激振力,得到了升高激振力阶数和降低激振力幅值为削弱电机振动的重要手段。分析了槽配合对激振力阶数和频率的影响,得到了目前工程应用较好的十五相12极感应电动机电磁振动性能最优槽配合180/208。基于ANSOFT数值计算了实物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激振力和性能参数,并与公司成熟电机设计程序计算的性能参数比较,间接验证了数值计算激振力的准确性。研究了电动机结构振动特性:振型和固有频率,得到了避开与激振力阶数相同的振型对应固有频率接近激振力频率,可以避免电机共振的结论。基于ANSYS研究了对象电动机定子、转子和整机的模态,分析比较了电机结构参数对定子固有频率影响,得到了工程应用上改变定子外径、定子内径和机座轴向筋能有效改变定子固有频率的结论。进行了定子模态试验和整机振动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和分析误差满足工程应用要求,研制的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振动性能优良,满足设计使用要求。
翟敏[6](2012)在《基于Eh-star方法的电机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科技、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人类文明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阶段,但能源紧张甚至濒临枯竭的问题也日趋白热化。当今世界环境,能源涉及到环境、能源安全和经济繁荣直接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变动。因此如何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由于电机行业消耗了许多国家工业总用电量的大部分,在整个国家的总用电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电机行业可节能潜力巨大,如何更好的测试电机效率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实际需求,采用Eh-star这种新型算法设计了一套电机附加损耗的测试系统:Eh-star方法已经通过国际标准评定,成为测试三相异步电机附加损耗的新方法之一。算法上体现了复数运算,正负序分量的应用的特点,最后得到附加损耗的推导公式。研究表明,Eh-star在算法上有一定的复杂度,但是可行性还是很高。实验室中为了实现这个方法的应用,提出了硬件设计电路。Eh-star方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附加电阻,由于需要反复调试,设计采用了多个高精度电阻和电阻测试仪来协调完成。对于大量数据采集应用了电参数测试仪,对其电压、电流、功率、转速等集中采集,经过PLC的调控系统,进入上位机处理。由于经济性好,可操作性高,实验室完成情况很好。界面控制和显示通过SIMATIC WinCC来实现。WinCC具有控制自动化过程的强大功能,很容易结合标准与用户的程序建立人机界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极高的兼容性,适用于办公室和制造系统。提供可靠成熟的操作和高效的组态性能,同时具有灵活的伸缩能力。文中详细介绍了WinCC与PLC如何实现通讯,以及显示界面的组态。论文总体概括为:引用Eh-star这一国际新型损耗测试方法,创新地结合了SIMATIC WinCC系统,设计了一套电机测试系统。在算法和硬件设计上具有创新性,而且经济适用,在实验室中试验可行性高。
周桂煜[7](2018)在《三相感应电机电磁噪声、电流谐波和附加损耗的分析与抑制》文中认为感应电机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电机形式。感应电机的噪声、电网污染、损耗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着眼于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与提升感应电机的性能。由于感应电机谐波磁场的存在是电磁振动噪声、定子电流谐波、附加转矩和附加损耗产生的最主要来源,因此本文首先对鼠笼转子三相感应电机的谐波磁场进行深入的理论推导和分析,总结感应电机中磁场的主要谐波成分,并详细地分析了感应电机电磁振动和噪声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采用辅助槽的感应电机转子结构或定子结构以降低感应电机定、转子齿谐波相互作用引起的电磁振动和噪声。通过一台2极5.5kW的三相感应电动机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所提出的辅助槽结构能有效降低电机的振动和噪声。实验表明,采用辅助槽的转子结构后,样机的噪声降低了约5dB(A)。然后,本文详细分析感应电机的定子电流谐波。通常而言,感应电机采用闭口槽转子能有效降低电机定子电流谐波。然而,作者发现某些采用闭口槽转子的感应电机由于闭口槽桥拱的局部饱和现象而出现显着的低次定子电流谐波,该谐波会对电网造成污染。本文对该谐波成分进行详细的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并提出削弱该谐波的方法。最后,研究感应电机附加损耗,并重点分析定子自扣片结构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分别研究了定子铁芯扣点的数量、位置和尺寸对电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选取某些特定的扣点数量时能有效降低自扣片上的附加损耗,从而提高电机的效率;同时也探究扣点位置和尺寸对电机附加损耗的影响规律,以合理地选择扣点的位置和尺寸。
郭星岚[8](2021)在《频繁起动条件下感应电机转子侧温升及受力特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大功率感应电机因结构简单、鲁棒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际生产中,某些特殊负荷会要求电机频繁起动,由此产生的冲击电流会引起各个部件温度升高,进而严重影响到电机安全稳定运行;此外,高压大功率定子通常采用开口槽,稳态运行时电机的齿谐波及其倍频谐波磁场也会在转子侧产生附加损耗,导致转子侧温度过高,容易引发断条故障。因此,为了避免此类工况下转子断条故障发生,本文针对频繁起动的高电压大功率感应电机的转子温升及受力情况开展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自主研发的时步有限元软件完成了感应电机起动及稳态运行时的电磁及损耗特性分析;建立了高压大功率感应电机温升-应力场三维有限元模型,实现了温升-应力场的耦合分析;以一台22kW感应电机为例,通过损耗及转子温升实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及正确性。2)针对某热电厂辅机系统6kV、1600kW循环水泵用感应电机在频繁起动工况下发生的易断条现象,利用上述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电机在起动及稳态运行时定转子损耗、转子温升及应力特性;揭示了转子导条与端环连接区域易发生断条的根本原因,为避免转子断条的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3)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压大功率感应电机的转子消谐槽结构;对消谐槽结构、转子槽口尺寸及气隙长度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比了优化前后的电磁、温升及应力分布特点;进一步将所提出的消谐槽结构应用于一台6kV、1600kW电机,现场实测改进前后的温升数据表明文中提出的导条结构能够有效降低电机转子及整体温升、避免转子断条故障,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李文铅[9](2016)在《异步电动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电动机作为一种可以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在工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异步电动机作为工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原动力和驱动装置,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煤矿、能源、化工等工业领域当中,大型异步电机更是其核心设备,一旦异步电机出现故障,整个工业运行系统可能会面临全面瘫痪的风险,造成不可预料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检测及故障诊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针对异步电动机的状态监测,以PT100、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及研华PCI1711等为硬件基础,应用Lab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C语言编程,开发出异步电机实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主要由现场传感器及研华数据采集卡PCI1711完成,PCI1711是基于PCI总线的高速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可以实现对数字量、模拟量输入输出的控制。信号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在上位机LabVIEW开发的信号分析系统中进行分析与处理。信号分析系统利用异步电机的转子绕组与定子绕组的感应关系,通过Park变换法对异步电机的三相定子电流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定子电流Park变换图,并通过MATLAB编程提取出故障的特征信号。同时,针对转子故障信号微弱时Park变换图不明显的弱点,使用最优抵消法对定子电流作去噪处理,然后进行频谱分析,提取故障频谱的特征信号,得到定子电流频谱图进行辅助判断。对于振动信号,利用虚拟滤波器进行了滤波处理,然后借助MATLAB进行Hilbert变换,并对其做包络分析,得到相应的波形图,提取包络图中的故障特征信号。信号分析系统提取的故障特征信号的数据存放在系统数据库中,通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与知识库中的规则进行比较,最终确定故障结果。专家系统数据库使用Access软件进行开发,通过故障树分析建立知识库,最终由C语言编程完成专家系统的设计,通过LabVIEW的CIN(Code Interface Node)功能节点来实现对专家系统的调用。本课题设计的异步电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经过兖矿集团鲍店煤矿储运车间测试证明,具有良好的实时数据监测和准确的故障诊断能力。设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煤炭仓储车间的生产安全和优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实际意义。
何伟军[10](2008)在《大功率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拥有鼠笼绕组,能实现自行起动,而内置永磁体提供磁通及产生同步转矩,使得电机稳定运行时为同步电动机。这就减少了励磁电流,当单位功率因数时,无需励磁电流,从而减小了定子电流及相应损耗,而在转子上几乎无电流及铜耗。因此与传统的感应电动机相比,具有效率高、功率因数高的优点。当今能源日益紧张,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目标是设计一台应用于风机、水泵的250kw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取代原有同容量的鼠笼式异步电动机。本文先采用等效磁路法和有限元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设计电机,从而在原有的异步电机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电机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对电机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满足要求。
二、中大型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温升的间接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大型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温升的间接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车用感应电机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车用感应电机结构设计 |
2.1 电机基本技术指标 |
2.2 车用感应电机设计 |
2.3 车用电机槽结构设计 |
2.4 高磁通新材料在车用电动机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车用感应电机的电磁设计 |
3.1 额定数据及主要尺寸 |
3.2 磁路计算 |
3.3 参数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新材料电机与定子槽结构优化分析 |
4.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4.2 定子槽结构优化 |
4.3 新材料电机RMxprt仿真 |
4.4 Maxwell2D电机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温度场仿真和电机冷却方案 |
5.1 温度场的基本理论 |
5.2 热分析流程 |
5.3 电机温度场仿真 |
5.4 车用感应电机冷却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鼠笼型电机故障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
1.3 鼠笼型电机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鼠笼断条故障机理 |
1.5 感应电机转子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电流稳态分布 |
2.1 引言 |
2.2 分层法分析基础 |
2.2.1 分层法概述 |
2.2.2 电流均匀分布矩形导体槽参数求取 |
2.3 双鼠笼电动机等效电路及转子支路分层处理 |
2.3.1 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支路等效变换及分层处理 |
2.3.2 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支路等效变换及分层处理 |
2.4 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
2.4.1 独立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
2.4.2 共端环型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
2.4.3 同时适用于两种型式双鼠笼电动机转子稳态电流分布计算 |
2.5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稳态分析 |
3.1 引言 |
3.2 转子回路模型及其简化 |
3.2.1 普通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 |
3.2.2 双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 |
3.2.3 双鼠笼型电动机转子回路模型简化 |
3.2.4 不同断条情况下等效深槽状态 |
3.3 双鼠笼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感参数计算 |
3.3.1 定子侧电感参数计算 |
3.3.2 转子侧电感参数计算 |
3.3.3 定转子间互感 |
3.4 计及趋肤效应的转子等效槽参数计算 |
3.4.1 计及趋肤效应的A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
3.4.2 计及趋肤效应的B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
3.4.3 计及趋肤效应的C状态等效槽参数数值计算 |
3.5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稳态模型 |
3.5.1 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稳态方程 |
3.5.2 不同断条情况下回路方程的修正及其参数确定 |
3.6 基于等效深槽的双鼠笼电动机稳态电流计算 |
3.7 实例仿真 |
3.7.1 不同断条等效深槽参数与转差率关系 |
3.7.2 上笼断条转子电流分布情况 |
3.7.3 下笼断条转子电流分布情况 |
3.7.4 双鼠笼电动机断条发展趋势 |
3.7.5 不同断条情况下故障特征分析 |
3.8 对比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区分上、下笼断条及判断断条根数可行性分析 |
4.2.1 区分上、下笼断条可行性分析 |
4.2.2 判断故障严重程度 |
4.3 计及趋肤效应的双鼠笼电动机鼠笼断条模型 |
4.3.1 用于电动机暂态分析的分层法 |
4.3.2 双鼠笼电动机转子侧多回路模型 |
4.3.3 双鼠笼电动机多回路方程及运动方程 |
4.3.4 鼠笼断条情况下的回路方程修正 |
4.4 同步提取短时傅里叶变换SESTFT |
4.5 仿真实验 |
4.5.1 对比验证 |
4.5.2 双鼠笼电动机早期断条识别及根数判断 |
4.5.3 上笼连续与非连续断条数判别 |
4.6 本章小结 |
5 趋肤效应对无载测试的影响及虚拟变频技术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无载测试简介 |
5.2.1 圆图法 |
5.2.2 等值电路法 |
5.3 趋肤效应对鼠笼型电动机无载测试的影响 |
5.3.1 趋肤效应对阻抗参数的影响 |
5.3.2 对转差率的影响 |
5.3.3 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5.3.4 对效率的影响 |
5.3.5 对过载系数的影响 |
5.4 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无载测试系统 |
5.4.1 原始阻抗参数的求取 |
5.4.2 转子笼条电阻r_s、槽漏抗x_s与转差率s关系式的求取 |
5.4.3 去趋肤效应后电阻、电抗参数以及堵转参数的求取 |
5.4.4 基于虚拟变频技术的鼠笼电动机无载测试系统 |
5.5 虚拟变频技术的应用 |
5.5.1 虚拟变频技术在圆图法无载测试中的应用 |
5.5.2 虚拟变频技术在等值电路法无载测试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VIMAT装置 |
附录B 圆图法原理及解析圆图法 |
附录B.1 串联阻抗电路的圆图 |
附录B.2 异步电动机的圆图 |
附录B.3 由圆图法求异步电动机的性能参数 |
附录B.4 由试验方法求异步电机的圆图 |
附录B.5 解析圆图法的数学模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异步电机定子叠频法温升试验及效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定子叠频法理论 |
3 叠频频率选择 |
4 叠频方式分析 |
4.1 PWM变频叠频法分析 |
4.2 等效负载控制方框图 |
4.3 PWM叠频温升分析 |
5 叠频法损耗变化及振荡规律 |
5.1 叠频时铜耗分析 |
5.2 叠频时铁耗分析 |
5.3 叠频时机械耗分析 |
5.4 叠频时杂散耗分析 |
5.5 叠频时噪音及振动分析 |
6 叠频法试验温升规律 |
7 叠频法试验效率规律 |
8 叠频法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8.1 叠频法试验的注意事项 |
8.2 叠频法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
8.3 对叠频GB/T21211标准的几点建议 |
9 结论 |
(4)绕线转子自起动永磁电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起动永磁电机研究现状 |
1.2.2 绕线转子异步电机研究现状 |
1.2.3 起动特性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电动机起动过程控制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绕线转子自起动永磁电机设计方法及稳态特性研究 |
2.1 绕线转子自起动永磁电机设计方法 |
2.1.1 转子绕组设计 |
2.1.1.1 设计原则 |
2.1.1.2 设计方法 |
2.1.1.3 转子电压电流计算 |
2.1.2 转子磁路结构设计 |
2.1.2.1 转子槽设计 |
2.1.2.2 永磁体排布结构 |
2.2 永磁体与转子槽相对位置影响分析 |
2.3 定子绕组反电势的确定及其影响分析 |
2.4 绕线转子永磁电机过载能力分析 |
2.4.1 相邻磁极间距影响 |
2.4.2 磁极中心植入深度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绕线转子自起动永磁电机起动性能研究 |
3.1 起动转矩分析 |
3.1.1 平均电磁转矩 |
3.1.2 脉动电磁转矩 |
3.2 发电制动转矩特性研究 |
3.2.1 发电制动状态下系统数学模型 |
3.2.1.1 供电回路三相对称 |
3.2.1.2 供电回路三相非对称 |
3.2.2 仿真与实验分析 |
3.2.2.1 供电回路三相对称 |
3.2.2.2 供电回路三相非对称 |
3.3 起动特性计算与仿真分析 |
3.3.1 数学模型建立 |
3.3.2 仿真与求解 |
3.3.3 结果分析 |
3.4 堵转特性研究 |
3.4.1 转子绕组开路对堵转特性影响 |
3.4.2 转子绕组调阻对堵转特性影响 |
3.5 转子弱磁绕组设计与分析 |
3.5.1 原理简介 |
3.5.2 设计方法 |
3.5.3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PWM斩波调阻起动控制策略研究 |
4.1 WRLS-PMM转子回路IGBT斩波调阻准动态数学模型 |
4.1.1 折算到转子侧的等效电路模型 |
4.1.2 折算到直流侧的等效电路模型 |
4.1.3 直流侧斩波调阻电路模型 |
4.2 斩波调阻计算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 斩波调阻方案设计 |
4.3.1 总体设计 |
4.3.2 控制方法设计 |
4.3.3 外串电阻选型 |
4.4 温度敏感性分析 |
4.5 转子斩波调阻起动控制器设计 |
4.5.1 起动控制器整体结构设计 |
4.5.2 主控芯片和IGBT的选用 |
4.5.3 数据采集与控制程序编写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绕线转子自起动永磁电机实验研究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WRLS-PMM样机制造 |
5.3 稳态性能实验 |
5.3.1 工作特性测试 |
5.3.2 堵转实验 |
5.3.3 反拖实验 |
5.3.4 温升实验 |
5.4 PWM斩波调阻起动性能实验 |
5.5 起动性能对比分析 |
5.5.1 永磁体对WRLS-PMM起动性能影响 |
5.5.2 WRLS-PMM与LS-PMSM起动性能对比 |
5.6 供电电源对起动特性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相感应电动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感应电动机振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激振力振动特性研究 |
2.1 感应电动机电磁振动理论 |
2.1.1 气隙磁场产生的激振力 |
2.1.2 电磁激振力激振机理 |
2.2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激振力研究 |
2.2.1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定子绕组磁势 |
2.2.2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激振力阶数和频率 |
2.2.3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削弱电磁振动方法 |
2.3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槽配合影响激振力研究 |
2.4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采用ANSOFT数值计算激振力 |
2.4.1 有限元计算电磁场基本理论 |
2.4.2 径向电磁力数值计算 |
2.4.3 径向电磁力数值计算结果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结构振动特性研究 |
3.1 结构振动特性理论 |
3.2 定子结构振动特性研究 |
3.2.1 定子铁心结构振动分析 |
3.2.2 定子铁心结构参数变化对定子铁心模态的影响 |
3.2.3 定子结构振动分析 |
3.2.4 机座结构参数变化对定子模态的影响 |
3.3 转子结构振动特性研究 |
3.4 整机结构振动特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定子模态试验和整机振动试验 |
4.1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定子模态试验 |
4.2 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整机振动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Eh-star方法的电机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电机测试系统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
1.2.1 电机测试系统的介绍 |
1.2.2 电机测试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机测试系统中的测试参数 |
2.1 电机的分类 |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 |
2.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义和分类 |
2.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
2.2.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2.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其他介绍 |
2.3 附加损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附加损耗测试方法 |
3.1 剩余损耗法 |
3.1.1 试验规程 |
3.1.2 数据处理 |
3.2 抽转子试验及反转试验法 |
3.2.1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规程 |
3.2.3 数据处理 |
3.3 推荐值法 |
3.4 Eh-star 方法 |
3.5 几种测试方法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Eh-star 算法 |
4.1 绕组直流端电阻的测定 |
4.1.1 电桥法 |
4.1.2 微欧计法 |
4.1.3 直流电压表-电流表法 |
4.1.4 绕组初始端电阻的算术平均值 |
4.2 热试验 |
4.2.1 热试验方法 |
4.2.2 温度对 Eh-star 试验的影响 |
4.3 空载试验 |
4.4 负载试验 |
4.5 Eh-star 测试算法 |
4.5.1 Eh-star 方法原理 |
4.5.2 附加电阻对系统的影响 |
4.5.3 Eh-star 算法分析 |
4.5.4 线性回归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Eh-star 电机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5.1 测试系统框架设计 |
5.1.1 系统设计原则 |
5.1.2 系统框架结构 |
5.2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5.2.1 电路设计模块 |
5.2.2 控制模块 |
5.3 系统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Eh-star 电机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6.1 WinCC 技术 |
6.1.1 WinCC 介绍 |
6.1.2 WinCC 发展现状 |
6.2 SIMATIC NET OPC |
6.2.1 OPC |
6.2.2 SIMATIC NET 中 PC Station 组态 |
6.3 WinCC 与 S7-1200 通信 |
6.4 基于 WinCC 系统界面显示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三相感应电机电磁噪声、电流谐波和附加损耗的分析与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感应电机振动噪声的研究综述 |
1.2.1 感应电机振动和噪声的分类 |
1.2.2 感应电机振动和噪声抑制的研究概况 |
1.3 感应电机定子电流谐波的研究综述 |
1.4 感应电机损耗的研究综述 |
1.4.1 感应电机损耗的分类 |
1.4.2 感应电机损耗抑制的研究概况 |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的结构 |
2 三相感应电机的谐波磁场分析及电磁嗓声产生机理 |
2.1 引言 |
2.2 三相感应电机的谐波磁场分析 |
2.2.1 定子绕组磁动势谐波分析 |
2.2.2 定子绕组产生的气隙磁密谐波 |
2.2.3 定、转子参考坐标系 |
2.2.4 定子绕组磁密产生的定、转子感应电动势 |
2.2.5 转子绕组磁动势谐波分析 |
2.2.6 转子绕组磁密产生的定、转子感应电动势 |
2.2.7 定、转子绕组电压方程 |
2.2.8 电机基波合成磁动势 |
2.2.9 定、转子槽开口的影响 |
2.2.10 定、转子绕组齿谐波磁场和磁导齿谐波磁场的关系 |
2.2.11 定、转子偏心的影响 |
2.2.12 定、转子铁芯饱和的影响 |
2.2.13 小结 |
2.3 三相感应电机的电磁振动和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
2.3.1 感应电机径向电磁力波分析 |
2.3.2 电机定子和机壳的振动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降低感应电机电磁振动和嗓声的辅助槽结构 |
3.1 引言 |
3.2 转子辅助槽降噪技术的原理 |
3.3 仿真分析 |
3.3.1 转子辅助槽的尺寸优化 |
3.3.2 转子齿部开辅助槽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
3.4 实验验证 |
3.5 定子辅助槽降噪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4 转子闭口槽感应电机定子电流谐波分析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 |
4.2.1 定子绕组产生的气隙磁密谐波 |
4.2.2 转子闭口槽桥拱饱和的影响 |
4.2.3 定子电流谐波的产生机理 |
4.3 绕组Y连接感应电机的定子电流谐波分析 |
4.3.1 仿真分析 |
4.3.2 实验验证 |
4.4 绕组△连接感应电机的定子电流谐波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铁芯自扣片对电机附加损耗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自扣片的仿真模型分析 |
5.2.1 V型扣点简介 |
5.2.2 自扣片扣点间的电气连接情况分析 |
5.2.3 自扣片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和仿真 |
5.2.4 自扣片的二维有限元模型 |
5.3 带自扣片结构的感应电机的二维有限元仿真分析 |
5.3.1 感应电机的二维有限元仿真模型 |
5.3.2 定子铁芯上扣点数量的影响 |
5.3.3 定子铁芯上扣点位置的影响 |
5.3.4 定子铁芯上扣点尺寸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历 |
(8)频繁起动条件下感应电机转子侧温升及受力特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电机多物理场计算发展研究现状 |
1.2.1 电机温度场分析 |
1.2.2 电机热应力分析 |
1.2.3 转子断条故障诊断与改进措施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感应电机电-磁-温度-应力耦合分析及验证 |
2.1 引言 |
2.2 损耗计算方法 |
2.2.1 定子铜耗计算方法 |
2.2.2 转子铜耗计算方法 |
2.2.3 铁耗计算模型 |
2.2.4 基于时步有限元的感应电机损耗分析软件 |
2.3 电机温度场计算方法 |
2.3.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2.3.2 电机散热系数的确定 |
2.4 电机转子热应力计算方法 |
2.5 仿真算例及实验验证 |
2.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5.2 测温方案设计 |
2.5.3 损耗温升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频繁起动条件下高压大功率感应电机转子侧温升应力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高压大功率感应电机启动特性分析 |
3.2.1 电机空载启动过程中温升计算与分析 |
3.2.2 不同负载起动温升曲线 |
3.2.3 转子侧应力分析 |
3.3 高压大功率电机稳态温升特性分析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避免高电压大功率感应电机转子断条的改进设计及现场应用 |
4.1 导条改进方案的提出 |
4.1.1 感应电机转子导条优化方案 |
4.1.2 高电压大功率感应电机转子导条优化设计 |
4.2 导条改进前后电机其它电磁性能比较 |
4.2.1 电磁性能比较 |
4.2.2 起动性能比较 |
4.3 现场应用与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异步电动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异步电机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步电机常见的故障与故障提取方法 |
2.1 异步电机常见的故障及检测方法 |
2.1.1 定子绕组故障与检测 |
2.1.2 转子绕组故障与检测 |
2.1.3 电机轴承振动故障与检测 |
2.2 Park变换在定子电流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2.2.1 Park变换法的基本原理 |
2.2.2 基于MATLAB的Park变换仿真测试 |
2.3 最优抵消算法在转子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2.3.1 最优抵消法的基本原理 |
2.3.2 最优抵消的数字滤波技术 |
2.3.3 基于MATLAB的仿真测试 |
2.4 Hilbert包络分析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2.4.1 Hilbert变换包络分析方法的简介 |
2.4.2 Hilbert变换在电机轴承振动中的应用 |
2.4.3 基于MATLAB的仿真测试 |
第3章 异步电动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1.1 系统的设计思路 |
3.1.2 系统的设计架构 |
3.1.3 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3.2 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 |
3.2.1 温度信号采集及调理 |
3.2.2 振动信号采集及调理 |
3.2.3 定子电流信号采集及调理 |
3.2.4 定子电压信号采集及调理 |
3.2.5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3.2.6 上位机的选择 |
3.2.7 供电电路的设计 |
第4章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 |
4.1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4.3 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4.4 系统推理机的建立 |
4.4.1 定子电流故障诊断策略 |
4.4.2 振动信号故障诊断策略 |
4.4.3 温度信号故障诊断策略 |
第5章 异步电动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 |
5.1 洗煤厂储运系统的简介及监测点分布 |
5.2 基于LabVIEW与MATLAB的信号分析系统的设计 |
5.2.1 LabVIEW简介 |
5.2.2 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5.2.3 监控界面的设计 |
5.2.4 专家系统的实现 |
5.3 故障监测系统部分测试结果的分析 |
5.3.1 定子电流Park变换故障诊断结果 |
5.3.2 定子电流最优抵消法故障诊断结果 |
5.3.3 振动信号的故障诊断结果 |
5.3.4 电机温度曲线及故障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大功率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永磁材料的发展 |
1.2.2 永磁电机的研究现状 |
1.2.3 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1 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
2.1.1 总体结构 |
2.1.2 转子结构 |
2.2 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稳态运行 |
2.2.1 电压方程及向量图 |
2.2.2 运行特性 |
2.3 起动过程分析 |
2.3.1 起动过程中的电机转矩 |
2.3.2 牵入同步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等效磁路法 |
3.1 传统电机设计 |
3.1.1 磁路计算基本原理 |
3.1.2 电磁设计的主要步骤 |
3.2 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采用等效磁路法设计 |
3.2.1 永磁同步电机设计步骤 |
3.3 matlab设计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与计算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元分析电机 |
4.1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 |
4.1.1 泛函及变分原理 |
4.1.2 麦克斯韦方程 |
4.1.3 电机非线性边界问题模型 |
4.2 电机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4.2.1 条件变分问题 |
4.2.2 剖分和插值 |
4.2.3 变分问题离散化及总体合成 |
4.2.4 各种边界条件处理 |
4.3 电机的电路模型 |
4.3.1 定子绕组电流 |
4.3.2 转子导条电流 |
4.3 场路耦合法分析电机运动 |
4.3.1 场路耦合法 |
4.3.2 场路耦合法分析电机动态过程 |
4.3.3 场路耦合求解步骤 |
4.4 Ansoft Maxwell 2D分析异步电动机 |
4.4.1 Ansoft RMxprt & Maxwell 2D简介 |
4.4.2 Ansoft Maxwell 2D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方案 |
5.1 引言 |
5.2 设计方法 |
5.2.1 传统设计——等效磁路法 |
5.2.2 电磁场数值计算——有限元法 |
5.2.3 设计方法 |
5.3 设计方案 |
5.3.1 永磁体 |
5.3.2 定子冲片 |
5.3.3 定子绕组 |
5.3.4 气隙长度 |
5.3.5 转子冲片 |
5.3.5 转轴 |
5.3.6 散热孔 |
5.3.7 最后设计方案 |
5.4 等效磁路计算 |
5.4.1 永磁体等效 |
5.4.2 程序计算部分结果 |
5.5 电机性能分析 |
5.5.1 电机稳定运行性能仿真 |
5.5.2 电机起动性能 |
5.5.3 去磁校验 |
5.5.4 静磁场求解电枢反应电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中大型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温升的间接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车用感应电机的优化设计研究[D]. 廉国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2]计及趋肤效应的鼠笼电动机转子断条及无载测试研究[D]. 郭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3]异步电机定子叠频法温升试验及效率研究综述[J]. 王伟光,陈卫杰,李伟,梁艳萍,李藏雪.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6(10)
- [4]绕线转子自起动永磁电机研究[D]. 李庆旭. 沈阳工业大学, 2014(03)
- [5]十五相感应电动机振动特性研究[D]. 李单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6]基于Eh-star方法的电机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翟敏.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7]三相感应电机电磁噪声、电流谐波和附加损耗的分析与抑制[D]. 周桂煜. 浙江大学, 2018(04)
- [8]频繁起动条件下感应电机转子侧温升及受力特性分析研究[D]. 郭星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异步电动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李文铅.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10]大功率自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D]. 何伟军. 浙江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