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pason系统治疗腰骶部不稳定

diapason系统治疗腰骶部不稳定

一、THE TREATMENT OF LUMBOSACRAL INSTABILITY BY THE DIAPASON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李悦,罗杨兴,尹恩志,解杰,张谦,何立,杨阳,谷美琪,龚嵩,易成腊[1](2021)在《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骶骨翼髂骨(sacral ala-iliac,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例,女9例;年龄(32.6±15.0)岁(范围13~5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1例,交通伤1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4例,Ⅲ型8例。AO分型(Tile-Muller):C1.3型4例,C3.3型8例;其中C3.3型8例的改良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8例C3.3型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3分6例,4分2例;4例C1.3型无神经损伤。6例患者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9.3±9.2)d(范围6~32 d)。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骨盆前环根据损伤情况决定固定方式。根据Matta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系统和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系统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8例C3.3型骨折采用腰椎-骨盆固定,其中6例因为有纵向分离移位加用横联杆固定;4例C1.3型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术,横向固定采用骶髂螺钉3例、骶骨局部钢板1例。6例合并前环损伤者采用钢板固定4例,INFIX固定1例,耻骨支螺钉固定1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7.3±1.7)个月(范围6~12个月)。按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优7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6例,良5例,可1例。2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术中发现S1,S2神经根部分断裂,末次随访时直肠、膀胱功能恢复,但小腿以下仍残存肌力减退;6例术前小腿以下肌力减退者均有明显改善,4例完全恢复,2例残存下肢感觉障碍。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术前平均为3.2分,术后平均为1.4分,改善(1.8±0.7)分。术后3~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1例S2AI螺钉穿出髂骨外板,1例患者因腰背部不适于术后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无螺钉突出不适、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和内植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顾海伦,王湛,牟珈萱,向世洋[2](2021)在《不稳定骶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8-12采用腰髂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5例不稳定骶骨骨折(DenisⅡ型24例,DenisⅢ型11例),23例合并神经损伤症状(其中14例存在神经根管压迫需进行骶神经根管减压)。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10~36)个月。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切口深层感染,经二次清创并灌洗引流2周后愈合。骶骨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平均13.1(10~18)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内固定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平均85.1(62~94)分,其中优24例,良8例,可3例。23例神经损伤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Gibbons评分:Ⅰ级17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1例。结论不稳定骶骨骨折需积极手术治疗,腰髂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早期稳定骨折端,同时需对合并骶神经损伤者进行综合评价,存在神经压迫者要早期减压,如此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戚浩天,葛振新,田维,刘兆杰,孙玉玺,金鑫,王宏川,贾健[3](2021)在《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治疗30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根据手术及固定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双侧三角固定组(简称机器人三角固定组)和传统切开复位髂腰固定组(简称髂腰固定组)。其中机器人三角固定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35.7±13.3)岁(范围16~58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4例,"Y"型2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3例;1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10例,Ⅲ级3例。髂腰固定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37.4±15.1)岁(范围18~66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3例,"Y"型1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3例;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7例,Ⅲ级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jeed评分、性别、骶骨骨折分类、ROY-Camille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伤口感染、骶神经恢复与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3.6个月。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95.3±27.5)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出血量(98.7±47.5)ml(范围50~250 ml)。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6例解剖复位,9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5.5±7.7)分。术前10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8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恢复为Ⅱ级。髂腰固定组:手术时间(148.6±59.1)min(范围90~240 min),术中出血量(582.1±244.6)ml(范围300~1 200 ml)。术后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77.6±7.7)分;术前7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5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与髂腰固定组比较,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Majeed评分高,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 7.76, 2.83;均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特别是骨折累及腰骶结合部,术前评估无需行骶神经减压者,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微创、固定坚强、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燕翔琳[4](2021)在《不同腰椎扳法对腰部肌群表面肌电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揭示腰椎斜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三种扳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肌群生物力学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科学应用扳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腰椎斜扳组、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组、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组各30例。记录三组治疗前和即刻治疗后自身重量的腰部竖脊肌等长负荷测试时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指标平均肌电值(Average electromyography,AEMG)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腰椎活动度等数据。进行组内组间的比较,数据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竖脊肌、多裂肌AEMG、MF值均低于健侧。三组治疗后患侧的竖脊肌、多裂肌AEMG、MF值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仍低于健侧,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组、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组AEMG、MF值均高于腰椎斜扳组(P<0.05),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组与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组AEMG、MF值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三种手法在一次治疗后均可以改善腰部肌群募集能力,提高肌力与抗疲劳性,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与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作用相似,两者均优于腰椎斜扳法,但与健侧仍存在差异。2三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组VAS评分低于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组(P<0.05),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组VAS评分低于腰椎斜扳组(P<0.01),提示三种手法均可以缓解疼痛,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优于腰椎定位旋转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优于腰椎斜扳法。3三组治疗后的腰椎活动度(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与腰椎斜扳组相同位置比较,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组屈曲背伸角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组与其他两组相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三种手法均可以改善腰椎活动度,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优于腰椎定位旋转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优于腰椎斜扳法。结论三种扳法均可以即刻缓解腰肌疲劳、腰部疼痛,改善腰部肌力及腰椎活动度。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法在提高肌力、改善腰肌疲劳方面疗效相似,二者皆优于腰椎斜扳法。俯卧位腰椎牵伸扳法在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方面效果优于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二者疗效皆优于腰椎斜扳法。

袁汉坤,龙眉伶,陈淑贞,刘丹萍,黄晓岚,陈秋宇,梁燕,谢怀统,罗经煌,吴荣敏[5](2021)在《腰骶部阿是穴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54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腰骶部阿是穴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54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于患者月经来潮前5~7d开始进行腰骶部阿是穴推拿治疗,每日1次,至经期第1天止,疗程为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VAS及CMSS在每个经期结束的第1天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各积分的变化情况,连续观察记录3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随访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CMSS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 <0.05)。54例患者经手法治疗后,临床痊愈13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3%。结论:运用腰骶部阿是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显着,可明显降低患者VAS评分和CMSS积分,具有无副作用、操作简单、便捷、有效的优点。

鲍虹达,张天元,舒诗斌,刘臻,孙旭,王斌,钱邦平,俞杨,邱勇,朱泽章[6](2021)在《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术后断棒的发生及翻修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骶部畸形术后断棒的发生并探讨相应的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手术治疗的19例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骶部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 其中男11例, 女8例, 年龄(9.6±5.2)岁, 通过术后规律的随访评估患儿矫形效果、内固定在位情况, 记录出现断棒的时间及位置, 并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等指标, 分析相应的翻修手术方案及效果。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共有3例患儿发生了断棒, 因此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骶部畸形术后断棒的发生率为15.8%(3/19)。依据3例患儿各自的情况, 制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并行脊柱单纯后路翻修手术, 其中, 最关键的步骤为骶髂关节缺损处的充分植骨融合。在翻修手术后, 有2例患儿的侧凸Cobb角得到改善(91.5°比47.5°, 49.0°比28.0°), 1例患儿的冠状面平衡得到改善(40.3 mm比24.3 mm), 且均无并发症的再发生。结论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骶部畸形患儿术后断棒的发生比较常见, 这可能与其独特的畸形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 个性化的翻修策略和骶髂关节缺损处的充分植骨融合将保证翻修术后脊柱平衡的重建与维持。

王铁风[7](2021)在《加味参香散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参香散对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证)的治疗效果,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及6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试验患者来源均为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符合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证)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入组后继续西医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予加味参香散免煎颗粒口服,日1剂,温水化为250ml,分早晚等分服用,疗程为4周;并在患者入组当天及试验完成当天分别对心绞痛积分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心电图变化、6分钟步行试验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所得相关数据运用SPSS25.0进行分析。结果:1.心绞痛症状积分变化: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总积分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单项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有效率方面,治疗后显效14人,有效20人,无效6人,加重0人,总有效率85.00%。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其中胸痛、感寒痛甚、肢冷拘挛和腹部冷痛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骶寒冷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有效率方面,治疗后显效6人,有效30人,无效4人,无加重患者,总有效率为90.00%。3.心电图有效率:治疗后,显效9人,有效20人,无效11人,加重0人,心电图有效率为72.50%。4.6分钟步行试验:治疗后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参香散能够改善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中医证候情况。2.加味参香散可以增加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证)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改善患者心电图表现。

余婷[8](2021)在《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红外热断层技术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型和血瘀证型的红外特征,并观察热敏化腧穴的分布情况和出现的灸感类型,为中医临床辨证和热敏灸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证、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30例,另取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共90例受试对象,利用红外热断层像技术采集每位受试者腰阳关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委中穴的红外温度值,共采集两次,中间间隔8小时,取两次平均值,观察各证型的红外特征。其次采用灸感探查法对90例受试者的腰阳关、双侧肾俞、双侧委中进行探查,以有无热敏灸感为标准,记录各证型热敏化腧穴的分布情况和热敏腧穴的灸感类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热敏化腧穴出现率、分布情况、热敏灸感规律;最后分别对比30例寒湿证和30例血瘀证患者的热敏化腧穴与同名非热敏腧穴的红外温度值,分析热敏化腧穴的红外特征。结果:共纳入90例受试者,其中男47例,女43例,各项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红外热断层像检测结果:寒湿组腰阳关31.99±0.89℃,左侧肾俞32.21±0.74℃,右侧肾俞32.25±0.79℃,左侧委中30.11±0.52℃,右侧委中30.15±0.55℃,血瘀组腰阳关红外值33.52±0.87℃,左侧肾俞33.33±0.74℃,右侧肾俞33.31±0.76℃,左侧委中30.57±0.53℃,右侧委中30.52±0.52℃,对照组腰阳关32.95±0.62℃,左侧肾俞32.89±0.64℃,右侧肾俞32.93±0.63℃,左侧委中30.96±0.53℃,右侧委中30.92±0.49℃,相同腧穴两两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热敏化腧穴探查结果如下:寒湿证型的患者热敏灸感出现率为76.67%,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右侧肾俞(17次),之后依次为左侧肾俞(16次)、腰阳关穴(8次)、左侧委中(4次)、右侧委中(3次),血瘀证型的患者热敏灸感出现率为73.33%,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腰阳关穴(18次),之后依次为左侧肾俞(9次)、右侧肾俞(8次)、右侧委中(4次)、左侧委中(3次),健康人群中热敏灸感出现率为13.33%,只在腰阳关穴(1次)、左侧肾俞(2次)、右侧肾俞(2次)出现灸感,双侧委中无灸感出现。热敏化腧穴红外特征结果:寒湿组热敏化腧穴红外温度值腰阳关32.98±0.49℃、左侧肾俞32.85±0.44℃、右侧肾俞32.89±0.43℃,非热敏化腧穴红外值腰阳关31.63±0.54℃、左侧肾俞31.47±0.42℃、右侧肾俞31.43±0.48℃,血瘀组热敏化腧穴红外温度值腰阳关34.14±0.52℃、左侧肾俞34.57±0.45℃、右侧肾俞34.69±0.41℃,非热敏化腧穴红外值腰阳关32.61±0.49℃、左侧肾俞32.79±0.41℃、右侧肾俞32.81±0.47℃,采用t检验比较组内热敏化腧穴与同名非热敏化腧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寒湿证、血瘀证有热敏灸感的委中穴样本量较少,不具备代表性,故比较有无热敏化腧穴的红外特征对比时未将其纳入。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血瘀证两种证型的红外温度值存在差异,相比寒湿证型,血瘀证型呈现了高温态势。2.热敏化腧穴与非热敏化腧穴的红外温度值存在差异,TTM可作为热敏灸腧穴探查工具之一。3.寒湿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热敏化腧穴出现率相似,但是热敏化腧穴出现部位、灸感类型存在差异。

秦佳欣[9](2021)在《针刺肝脾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用传统经络腧穴诊察方法和骨度分寸法取肝脾经远端腧穴针刺治疗Ⅲ型前列腺炎,两种针刺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传统经络腧穴诊察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性。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阳性反应点针刺组(观察组)和腧穴标准定位点针刺组(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通过传统经络腧穴诊察,将患者肝经中都、蠡沟、太冲及脾经阴陵泉、地机、三阴交穴周的压痛最敏感点作为针刺点;对照组通过骨度分寸法,以此六穴的标准定位点作为针刺点,两组均在肝脾经远端取穴的基础上针刺腹部中极、气海、水道。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2次。研究周期共6周,治疗期4周,随访期2周。临床观察指标为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观察时点为基线期、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治疗9次后、治疗12次后及治疗结束两周后,共6次。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64例,研究中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5例,有效病例共57例,两组患者的脱落率均小于20%,两组脱落病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试验结果,本临床研究有意义。1、一般资料分析:通过对两组患者年龄、BMI、吸烟饮酒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基线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患病时间、中医证型分布、NIH-CPSI程度分级、三个维度评分、总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IPS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3、疗效分析:(1)患者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共完成病例30例,痊愈2例(6.67%),显效1例(3.33%),有效23例(76.67%),无效4例(13.33%),病例数中有效者26例(86.67%)。对照组共完成病例27例,痊愈2例(7.41%),显效1例(3.70%),有效19例(70.37%),无效5例(18.52%),病例数中有效者22例(81.48%),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分析差异不显着。(2)主要疗效指标NIH-CP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NIH-CPSI评分比较,P<0.001,可认为两组患者前列腺整体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患者NIH-CPSI三个维度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本研究治疗可显着减轻两组患者盆腔疼痛、排尿异常及改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CPSI评分,P=0.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针刺治疗在改善前列腺炎整体症状方面的差异不显着。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维度评分比较,P=0.614(P>0.05),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比较,P=0.416(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治疗在改善前列腺炎导致的盆腔疼痛和生活质量方面疗效差异不显着。两组患者治疗后排尿维度评分比较,P=0.0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尿不尽、尿频症状方面,疗效更显着。在研究中,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均持续下降。治疗六次后,以对照组为参考类别,P<0.001,说明治疗六次后观察组NIH-CPSI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减低NIH-CPSI评分的优效性在治疗六次时显现。(3)次要疗效指标IP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IPSS评分比较,P<0.001,说明本研究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后IPS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在改善患者下尿路症状方面不具有疗效差异。两组患者IPSS评分在研究过程中均持续下降。在治疗六次后,以对照组为参考类别,P=0.006(P<0.05),说明治疗六次后观察组IPSS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减低IPSS评分的优效性在治疗六次时显现。4、随访数据分析:治疗结束后两周,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及疼痛、排尿及生活质量三个维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包括在疼痛、排尿、生活质量三个维度的改善。5、安全性分析:本研究中未出现晕针、滞针、断针等严重不良事件,治疗方案安全、无副作用。结论1、针刺肝脾经远端腧穴与下腹部腧穴治疗Ⅲ型前列腺炎,可以减轻患者盆腔疼痛、下尿路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相比标准定位取穴组,针刺选取肝脾经远端腧穴阳性反应点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改善患者尿频、尿不尽症状的临床疗效更显着。

赵凌云[10](2021)在《扰动训练对改善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脑卒中患者保持活跃对于恢复、维持生活质量和降低继发性中风风险至关重要,然而,姿势控制受损与跌倒的高发生率、独立行走的意愿降低以及整体活动量减少相关。通过对患者进行扰动训练,观察该训练方法能否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加大患者的反应性平衡反应,有效降低患者跌倒率。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50例,随机分为24例进行扰动训练的实验组(年龄62.54±9.704)和26例进行传统康复训练的对照组(年龄60.73±9.890)。两组研究对象均按照研究方案进行为期12周,每周6天,每天1次,每次60分钟的训练,分别对两组实验对象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静止稳定性评估、最大稳定性评估、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Tinetti 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inetti POMA)的实验前和实验后数据运用SPSS21.0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组内进行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研究结果:经12周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BBS得分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29),两组患者Tinetti POMA训练前后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运动椭圆面积(睁闭眼眼)、运动长度(闭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分别为(p=0.029)、(p=0.048)、(p=0.036),运动长度(睁眼)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6)。经扰动训练的实验组较对照组更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扰动训练能明显改善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增加患者的抗干绕能力和动态稳定性;(2)扰动训练后的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运动椭圆面积、运动长度和最大稳定极限方面更优于传统康复训练的患者,对预防患者跌倒具有意义;(3)扰动训练后的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无论在睁眼还是闭眼,平衡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本体感觉更好;(4)相比较BBS,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Pro-Kin252平衡测试训练系统更能反映出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实际平衡功能。

二、THE TREATMENT OF LUMBOSACRAL INSTABILITY BY THE DIAPASON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TREATMENT OF LUMBOSACRAL INSTABILITY BY THE DIAPASON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2)不稳定骶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不同腰椎扳法对腰部肌群表面肌电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安全评价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设计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三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结果
    3.3 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 三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讨论
    1 西医对LDH的认识
    2 中医对LDH的认识
    3 表面肌电图评估肌肉功能的认识
    4 多裂肌与竖脊肌对LDH发病的影响
        4.1 LDH脊柱内外失平衡学说
        4.2 竖脊肌
        4.3 多裂肌
    5 三组手法的疗效分析
        5.1 三组手法表面肌电结果分析
        5.2 三组手法的VAS评分结果分析
        5.3 三组手法的腰椎活动度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表面肌电信号在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肌肉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腰骶部阿是穴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54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手法操作
        1.5.2 辨证加减
        1.5.3 治疗时间
    1.6 观察指标
        1.6.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1.6.2 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
    1.7 疗效评价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VAS评分及CMSS积分比较
    2.2 治疗后疗效情况分析
3 讨论

(7)加味参香散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
        1.1 疾病定义
        1.2 机制研究
        1.3 治疗进展
    2 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理论研究及治疗方法
        2.1 病名考究及辨证分型
        2.2 中医治疗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性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心绞痛疗效情况
        2.1 心绞痛总积分比较
        2.2 心绞痛单项积分比较
        2.3 心绞痛有效率情况
    3 中医证候疗效情况
        3.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有效率情况
    4 心电图有效率情况
    5 6分钟步行试验情况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研究背景
        1.1 立题依据
        1.2 加味参香散药物配伍分析
        1.3 现代药理学研究
    2 疗效分析
        2.1 心绞痛疗效分析
        2.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3 心电图疗效分析
        2.4 6分钟步行试验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意外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处理
        1.4 医学伦理原则
    2 研究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基线比较
        2.3 红外检测值比较
        2.4 热敏化腧穴探查结果
    3 分析讨论
        3.1 选题依据
        3.2 应用TTM检测的依据
        3.3 病种及选穴的依据
        3.4 结果分析
        3.5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6 研究的展望及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9)针刺肝脾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腧穴阳性反应点的研究进展
        1 腧穴的内涵
        2 阳性反应点的内涵
        3 腧穴与阳性反应点的关系
        4 阳性反应点探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4.1 阳性反应点探查方法
        4.2 阳性反应点的临床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Ⅲ型前列腺炎中西医诊疗概况
        1 Ⅲ型前列腺炎的中医诊疗概况
        1.1 病因
        1.2 病机
        1.3 临床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Ⅲ型前列腺炎的西医诊疗概况
        2.1 临床分型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诊断及鉴别诊断
        2.4 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及处理
        1.6 中止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随机方法
        2.3 样本量估算
        2.4 盲法评价
    3 治疗方案
        3.1 取穴与操作
        3.2 腧穴定位
        3.3 治疗频次与疗程
        3.4 针具选择
    4 观察指标
        4.1 主要观察指标
        4.2 次要观察指标
        4.3 观察时点
        4.4 疗效评定标准
        4.5 安全性评价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基线数据比较
        6.2 疗效结果比较
        6.3 随访数据比较
        6.4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研究分析
        1.1 人口学特征分析
        1.2 疗效分析
    2 本研究方案特点分析
        2.1 中医证型选取分析
        2.2 选经分析
        2.3 选穴分析
        2.4 取穴方式分析
    3 对未来研究的启发
        3.1 阳性反应点与标准定位点重合情况研究
        3.2 Ⅲ型前列腺炎患者情绪障碍与症状轻重相关性研究
        3.3 Ⅲ型前列腺炎患者疼痛程度的衡量
        3.4 Ⅲ型前列腺炎针灸疗效与时间的关系
        3.5 Ⅲ型前列腺炎患者观察指标的选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扰动训练对改善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相关研究
        2.1.1 脑卒中定义及发病现状
        2.1.2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机制
        2.1.3 脑卒中偏瘫平衡功能障碍治疗现状
    2.2 扰动训练的相关研究
        2.2.1 扰动训练的定义
        2.2.2 扰动训练的应用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来源
        3.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3.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3.1.4 研究对象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4.2 实验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结果
    4.3 实验后两组患者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结果
    4.4 实验后两组患者Pro-Kin252 平衡仪测试结果
        4.4.1 静止稳定性评估结果
        4.4.2 最大稳定极限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扰动训练与传统评定量表
        5.1.1 扰动训练与Berg平衡量表
        5.1.2 扰动训练与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
    5.2 扰动训练与 Pro-Kin252 平衡测试训练系统
    5.3 扰动训练对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有效性
    5.4 传统康复训练对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有效性
    5.5 扰动训练的优越性
    5.6 本研究的亮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附录 B 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Tinetti performance oriented mobility assessmen,Tinetti POMA)
附录 C 自觉用力程度分级(RPE)
附录 D 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THE TREATMENT OF LUMBOSACRAL INSTABILITY BY THE DIAPASON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J]. 李悦,罗杨兴,尹恩志,解杰,张谦,何立,杨阳,谷美琪,龚嵩,易成腊.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9)
  • [2]不稳定骶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 顾海伦,王湛,牟珈萱,向世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08)
  • [3]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J]. 戚浩天,葛振新,田维,刘兆杰,孙玉玺,金鑫,王宏川,贾健.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5)
  • [4]不同腰椎扳法对腰部肌群表面肌电效应的研究[D]. 燕翔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腰骶部阿是穴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54例疗效观察[J]. 袁汉坤,龙眉伶,陈淑贞,刘丹萍,黄晓岚,陈秋宇,梁燕,谢怀统,罗经煌,吴荣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1)
  • [6]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术后断棒的发生及翻修策略[J]. 鲍虹达,张天元,舒诗斌,刘臻,孙旭,王斌,钱邦平,俞杨,邱勇,朱泽章.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1)
  • [7]加味参香散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寒凝心脉证)的临床观察[D]. 王铁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不同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特征研究[D]. 余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刺肝脾经腧穴阳性反应点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秦佳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扰动训练对改善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D]. 赵凌云.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diapason系统治疗腰骶部不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