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压缩机运行

氧气压缩机运行

一、氧气压缩机的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邢立凯[1](2015)在《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离心式压缩机组主要通过叶轮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来压缩气体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石油、医药和食品等工业部门。随着离心式压缩机技术不断发展,其结构越来越复杂、运行功率越来越大,导致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性能调节、安全保护控制方案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控制离心式压缩机安全稳定运行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研究离心式压缩机组的控制方案并实现对应的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是压缩机组在多工况下高效、安全、自动、稳定运转的重要保障,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本文针对某空分装置中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的上述控制重点、难点,提出了集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润滑油路系统控制、密封系统控制、轴系及气路参数监测系统控制、调速控制、防喘振控制、紧急喷氮控制为一体的整体控制方案,在Rockwell公司生产的ICS控制系统基础上,设计了压缩机组控制系统的三重化硬件结构和软件平台,并结合工艺运行要求,研发了控制系统功能控制软件和连锁保护逻辑,实现了在人性化、友好的操作画面下对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的控制过程。本文分析了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的固有特性,研究了离心式氧气压缩机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作用和工作机理,基于三重化硬件结构,在实现机组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的基础上,在控制系统软件中开发适用于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控制的专用模块,完成专用控制逻辑图设计,实现了机组防喘振控制、调速控制、紧急喷氮控制等机组控制方案,解决了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控制问题,提高了机组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整个装置的安全性。同时,本文还针对离心式氧气压缩机开车较为复杂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安全的开车时序控制方案,并完善了手动和自动化操作规范及氮氧置换控制流程。经现场机组运行验证,该控制系统延长机组稳定可靠运行时间,减少停车维护,降低企业能耗,能够满足大型化工生产中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在不同工况下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对整个生产运行起到了良好的安全保障作用。

赵永明[2](2018)在《整体煤气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的热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济、稳定的能源,但燃煤发电面临Co2排放的巨大挑战。捕集CO2通常会降低燃煤电站的效率10个百分点以上。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2,简称sCO2)动力循环具有显着提高核能、太阳能、余热回收、化石燃料(天然气和煤)等多种发电效率的潜力,近年来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论文研究煤气化与直接加热式sCO2动力循环的集成系统,在能量转换的同时捕集CO2,以期较大幅度地降低捕集CO2引起的效率代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整体煤气化sCO2动力循环的基准循环,建立了各部件的模型,添加了零维的sCO2透平冷却模型,探讨了煤气化过程为便于直接加热式sCO2动力循环捕集CO2所作的改进,研究了合成气冷却热与sCO2动力循环的热集成,分析了透平进口温度、透平进出口压力、循环最低温度、透平冷气温度、空分制氧能耗等关键参数对效率的影响。在透平进口温度1200℃、透平进口压力30MPa、透平压比10、循环最低温度25℃C的参数下,捕集近100%CO2后的效率可达39.27%,比采用燃烧前捕集CO2技术的IGCC(燃气轮机透平温度进口温度1400℃,汽轮机高压蒸汽温度565℃,循环最低温度36℃,CO2捕集率为90%)效率高3.32个百分点。(2)采用黑箱换热模型的热力学研究方法,对sCO2动力循环进行了参数优化和热集成研究,以获得不考虑具体换热匹配的循环热力学极限效率。不集成空压机中冷热时,效率可达39.54%;集成空压机中冷热时,效率可达41.72%,分别比不集成空压机中冷热的基准循环效率提高0.27和2.45个百分点。参数优化计算还表明,对应效率最高的透平进口温度仅为1200℃,透平压比为10。在更宽参数范围内的优化计算表明,透平压比和回热器热端金属材料的允许温度,不是限制透平进口温度不宜取更高参数的原因。对系统主要部件的烟损失计算和换热黑箱的T-H图分析表明,不宜取更高透平进口温度的原因有二:一是在sCO2透平冷却模型所参考的F级燃气轮机冷却技术水平下,随着透平进口温度的提高,透平冷却引起的效率损失将逐渐超过透平进口温度提高带来的效率收益;二是随着透平进口温度的提高,透平冷气流量的增加,使得循环回流CO2的流量相对变小,冷物流吸热负荷变小,热物流的热无法充分回收,造成效率下降。(3)提出了一种新型双膨胀循环,以改进动力循环回热过程的热集成。除集成空压机绝热压缩热外,合成气的高温段热在嵌套的CO2透平中利用后,集成到sCO2动力循环的回热过程。通过将合成气压缩机、O2压缩机改为完全绝热或部分绝热压缩,绝热压缩热也集成到回热过程。上述措施,解决了因sC02的比热cp变化导致的回热器换热匹配不理想的问题。T-H图的分析表明,动力循环的回热器达到了平行的换热匹配,冷热两端的温差均在10℃左右。由于回热器巨大的换热负荷,其换热匹配的优劣成为决定sCO2动力循环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计算表明,双膨胀循环的效率为41.25%,高出基准循环流程效率1.98个百分点。当假设循环最低温度从25℃降低到17℃时,双膨胀循环的效率可进一步提高到43.67%;采用分流多股CO2吸收各子系统热的非嵌套循环效率为42.26%;当采用超临界压力CO2煤浆气化或亚临界CO2气化时,双膨胀循环的效率分别为41.86%和44.2%。(4)研究了作为联合循环底循环的sCO2动力循环,计算对比了多种不同的sCO2动力循环流程,确定了效率最高的为双路循环。双路循环通过对CO2工质进行多次分流与汇合,消除了 sCO2比热cp的变化对换热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较好的换热匹配。计算表明,采用相同的燃气轮机排气参数时,双路循环的发电功率为91 MW,略低于三压再热蒸汽循环99.8MW的发电功率。构建了双路循环取代IGCC中蒸汽朗肯循环的系统,设计了合成气热回收方案,计算了整个发电系统的效率。计算表明,系统净效率为43.1%,略低于IGCC电站43.7%的净效率。(5)针对MATIANT循环的回热器热端温度过高,回热器换热匹配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回热过程的MATIANT循环流程。为降低回热器热端温度,取消了 MATIANT循环的再热过程,用以扩大CO2透平的压比,降低透平排气温度。为改善回热过程的换热匹配,改进后的循环流程设置了再压缩和物流分流等过程,用于改善因sCO2的比热cp在低温段突然变大引起的换热匹配不理想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MATIANT循环流程的回热器热端平均温度由原来的806℃C降低到了 625℃;回热器T-H图的分析表明回热器的换热匹配也得以明显改善。在效率方面,尽管回热器换热匹配得到了改善,但因取消了再热过程以及工质平均吸热温度降低,改进后MATIANT循环的效率比原始MATIANT循环的效率略低1个百分点。本文的研究工作,在整体煤气化直接加热式sCO2动力循环方面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系统,为透平进口温度等关键循环参数的选取提供了新的认识;对整体煤气化sCO2动力循环进行碳捕集这一新颖技术路线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越[3](2015)在《煤基燃料—氧—水蒸气燃烧零排放系统Aspen Plus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化石能源的使用为人类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能源的利用不仅要高效更要清洁。煤基-氧-水蒸气燃烧的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发电系统(Oxy-Coal Combustion Steam System of Near-Zero Emissions,OCCSS,OCCSS)是一种新的发电模式,可以同时满足煤炭的高效利用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作为一个新型发电系统,燃烧的组织方式和做功的工质都与传统电厂不同,本文对OCCSS系统整体建立模型,模拟计算系统的发电效率证明新系统的可行性和优势,并研究燃烧室压强、燃料配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系统静态特性的变化规律,对技术发展方向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使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建立系统的整体模型,模拟计算了系统的净发电效率,并与传统锅炉电厂和第三代富氧燃烧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了OCCSS发电系统的净效率高于传统锅炉和富氧燃烧技术,在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对两种不同煤处理方式的OCCSS系统也分别进行了建模计算,结果表明基于超净煤的OCCSS系统比基于煤气化的OCCSS系统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对基于超净煤的OCCSS发电系统的进行了系统静态特性研究,系统净发电功率随气体发生器和#1再燃室压强的增加而上升,随#2再燃室压强的增加,系统净效率先上升后下降。当燃料配比发生变化时,若配比增大的燃烧室在配比减小的燃烧室之前,则系统的净效率上升,反之下降。对基于煤气化的OCCSS发电系统同样进行了系统的静态特性研究,与超净煤系统不同的是:气体发生器压强增大时,系统净发电功率先上升后下降;系统净功率的波动幅度小于超净煤系统,系统更加稳定。

池雪林[4](2006)在《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杭氧的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的发展历程,对六千、一万、一万五系列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二万、二万五和三万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的开发。

洪淑蕊[5](2014)在《急救车制压氧系统结构设计》文中指出氧气是救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急救用品,在急救车救治病人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急救车的实时移动式制氧、充氧、供氧,可随时保证急救过程中用氧需求,增加连续供氧能力,改变现有急救车依赖氧气瓶供氧的现状,可增强急救能力。因此,研制急救车制压氧系统,实现急救车连续不间断供氧,对保障氧气安全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变压吸附制氧和气动压缩氧气灌充原理,建立了制压氧和充供氧的工艺流程;通过对空气压缩机、氧气压缩机、控制阀的选型,以及吸附塔、储氧罐、氧桥、充氧管路、供氧管路结构设计和布局设计,设计出制压氧单元和充供氧单元;基于PLC控制系统和印制电路板的模态分析,通过Solidworks模拟仿真,进行了制压氧单元与充供氧单元一体化结构设计,完成了急救车制压氧系统的结构设计,研制出制压氧系统样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压氧系统的产氧流量为5L/min,氧气浓度为93%±3%,压氧流量为2L/min,充瓶压力为13MPa,重量为90.1Kg,外形尺寸为543×370×1260mm,功率为350w。为满足车载要求,进行了减振设计理论分析,建立了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完成了减振器选型和布局设计,进行了减振器和制压氧系统相结合的随机振动和正弦扫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机振动试验产生的最大功率谱密度为0.1167g2/Hz,正弦扫频试验在24.830Hz时最大功率谱密度为5.12g2/Hz。制压氧系统主要由制压氧和充供氧单元组成,具有制氧、压氧、充瓶、供氧和参数显示、故障报警、自动停机等功能,实现了急救车连续不间断供氧,保障了用氧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景卫东[6](2013)在《氧气压缩机的安全使用措施》文中认为针对氧气压缩机燃缸事故分析和研究,运用有关的吹氮、导电、脱脂等方面的技术实施和措施落实,从中总结出安全操作方案,并指导安全操作。

苏昭辉[7](2020)在《结合HYSYS仿真模型优化空分装置运行方式》文中指出首先介绍了工业气体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以及全低压无氢制氩空分流程基本构成情况。通过HYSYS过程模拟软件,建立外压缩KDON-12000流程和内压缩KDON-12000流程。在HYSYS模拟流程中,外压缩KDON-12000流程重点模拟研究调整膨胀空气旁通流量对液氩产量和氩提取率的影响,内压缩流程则模拟研究调整液氧和液氮产量以及氩馏分抽取量对液氩产量和氩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多种工况的模拟对比,得出如下结果:1.外压缩空分流程中膨胀空气旁通量适度增加使液氩产量和氩提取率有所上升,但是氧气产量和氧气纯度会略微下降。2.内压缩空分流程液氧产量偏多时,液氩产量和氩提取率较高。内压缩空分流程液氮产量偏多时,液氩产量较少,氩提取率也不高,且氧气纯度也明显下降。3.氩馏分抽取量加大时,液氩产量、液氩提取率以及液氧纯度都有所提升,如果氩馏分抽取量不合理,很容易导致粗氩塔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影响到空分装置上塔的正常工作。通过模拟对比,为实际操作指明优化方向,空分操作员应依据客户用气需求情况,结合液体市场需求情况,适度调整空分装置运行工况,实现空分装置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实现空分装置最佳工况的运行。

南保国,裴海峰[8](2017)在《氧气压缩机改造为氧气、氮气两用压缩机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公司连续生产,不间断使用压缩氮气,而压缩氮气的3#氮压机无等量备用机组,且3#氮压机为活塞式压缩机,结构复杂,易损零部件多,故障多,维护周期短;备用机组供气不足等问题,提出并实施了对2#氧压机改造为氧、氮两用压缩机的应用,为精炼、干燥窑、回转窑、煤粉制备等生产线连续安全生产提供稳定压缩氮气。既减少了投资成本,又提高了机组利用率。

寇志刚[9](2020)在《基于ITCC的氧压机连锁控制系统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氧气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资源,如果能利用它生产出想要的其它产品,不但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空分装置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氧压机可以把氧气的压力提高到生产其它产品所需的压力值,论文对氧压机的正常启动条件,正常运行以及事故状态下的停车保护进行描述。氧压机的运行状态对后续工况的生产影响非常大,只有保证了氧压机在正常的状态下运行,才能保证本厂甲醇的正常生产。本论文基于ITCC控制系统对氧压机的正常启动,顺序连锁控制,防喘振连锁控制,汽封压力控制,热井液位控制,以及其它连锁保护停车等进行分析。论文中包含仪表阀门选型,硬点的确定,现场仪表连接,机柜配置,供电电路,机架结构,对应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速度模块,通讯模块,硬件组态,工艺流程图绘制,软件程序设计,控制画面以及具体应用来完成对氧压机的控制及保护。其中控制方式大多采用的是单回路闭环PID控制方式。论文分析了氧压机的保护与控制方式,在实际生产中采用这样的控制措施与保护方式可以满足工艺要求。实现了氧压机的自动启车和连锁保护停车等重要功能,采用的PID闭环控制保证了氧压机的稳定运行,程序和画面中设定了对应的报警连锁值,连锁保护使氧压机在不正常的运行状态下采取对应的停车措施,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保护了人身与设备安全。

关小会[10](2005)在《15000 Nm3/h氧气压缩机的自动控制》文中研究说明义马气化厂空分界区15 000 Nm3/h空分装置氧气压缩机采用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产品,本文详细介绍了氧气压缩机自动加载、油站油泵互为备用、密封气控制、停车过程等主要控制内容。

二、氧气压缩机的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气压缩机的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与研究目标
        1.2.1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2.2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控制技术研究目标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控制方案研究
    2.1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整体结构
        2.1.1 离心式压缩机工作原理和结构
        2.1.2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工艺
    2.2 润滑油系统控制方案
        2.2.1 润滑油系统液位监测方案
        2.2.2 润滑油系统温度监测方案
        2.2.3 润滑油系统压力监测方案
    2.3 氧气密封系统控制方案
        2.3.1 密封系统压力监测方案
        2.3.2 密封系统差压监测方案
    2.4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气路参数监测方案
        2.4.1 温度参数监测方案
        2.4.2 压力参数监测方案
        2.4.3 流量参数监测及调节方案
        2.4.3.1 调节方式
        2.4.3.2 离心式压缩机串级调节
        2.4.4 轴振动、位移参数监测方案
    2.5 小结
3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操作时序和防喘振控制方案研究
    3.1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操作时序方案
        3.1.1 开车操作设计
        3.1.1.1 启动联锁条件
        3.1.1.2 手动开车操作流程设计
        3.1.1.3 自动开车操作流程设计
        3.1.1.4 氮氧置换操作流程设计
        3.1.2 停车操作方案设计
        3.1.2.1 正常停车方案
        3.1.2.2 事故停车方案
        3.1.2.3 重事故停车及紧急喷氮处理方案
    3.2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喘振分析与解决方案
        3.2.1 喘振产生的现象和后果
        3.2.2 喘振构成因素
        3.2.3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预期性能曲线
        3.2.4 离心式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方案
        3.2.4.1 目前离心式压缩机常用防喘振控制技术
        3.2.4.2 离心式氧气压缩机防喘振控制方案
    3.3 小结
4 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及网络架构
    4.1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4.2 TMR三冗余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1 ICS三冗余系统
        4.2.2 机组状态监测系统
        4.2.3 超速保护装置
    4.3 氧气压缩机控制系统网络设计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1 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
        4.4.1.1 控制编程软件选型与设计
        4.4.1.2 功能模块
        4.4.2 控制系统控制功能设计与实现
        4.4.2.1 开车逻辑设计
        4.4.2.2 报警联锁逻辑设计
        4.4.2.3 油系统控制逻辑设计
        4.4.2.4 盘车控制逻辑设计
        4.4.2.5 汽轮机调速控制逻辑设计
        4.4.2.6 防喘振控制策略
        4.4.3 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研究
        4.4.3.1 监控软件的选型与设计
        4.4.3.2 HMI功能设计
        4.4.4 控制系统上位机功能设计
    4.5 小结
5 测试与验证
    5.1. 实现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组安全开车操作验证测试
    5.2 防喘振仿真与现场实际防喘振控制对比测试
    5.3 机组安全运行及停车流程处理测试
    5.4 现场验证参数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整体煤气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的热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评述
        1.2.1 sCO_2动力循环发展历史简介
        1.2.2 关于sCO_2工质的两点说明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所要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1.3.2 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
        1.3.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sCO_2动力循环系统构建及参数分析
    2.1 循环流程概述
    2.2 关键部件模型及计算假设
        2.2.1 煤气化系统
        2.2.2 sCO_2动力循环
        2.2.3 辅助系统
        2.2.4 模拟环境和物性方法的选择
    2.3 基准工况的循环性能分析
    2.4 sCO_2动力循环的参数研究
        2.4.1 透平进口压力、透平进口温度、透平出口压力的影响
        2.4.2 循环最低温度、CO_2泵进口压力的影响
        2.4.3 不同压缩路径的对比
        2.4.4 透平冷气温度的影响
        2.4.5 透平叶片冷却与否的影响
        2.4.6 空分能耗的影响
    2.5 基准工况流程的进一步改进
        2.5.1 改进循环参数
        2.5.2 改进合成气低温段热回收过程
        2.5.3 改用燃烧后一体化脱硫脱硝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CO_2动力循环的参数优化与热集成
    3.1 参数优化和热集成的方法
    3.2 基于黑箱换热模型的循环流程优化和热集成
        3.2.1 集成空压机中冷热
        3.2.2 集成合成气压缩机中冷热
    3.3 黑箱换热过程的换热网络设计
        3.3.1 物流数据提取
        3.3.2 换热网络设计
    3.4 放宽优化约束条件
        3.4.1 放宽约束的优化计算
        3.4.2 透平冷却过程的影响
        3.4.3 不同透平进口温度下的烟分析
    3.5 透平冷却技术水平的影响
    3.6 采用Allam循环参数的优化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双膨胀循环流程的提出与热力学分析
    4.1 循环流程的基本设计思想
    4.2 双膨胀循环的具体流程
    4.3 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评价
        4.3.1 参数与假设
        4.3.2 循环流程模拟计算结果
        4.3.3 换热过程分析
    4.4 采用绝热压缩的流程改进
    4.5 与文献中其它研究工作的对比
    4.6 其它重要参数的影响
        4.6.1 煤种的影响
        4.6.2 更高的透平进口温度
        4.6.3 更高的循环最低温度
    4.7 常规热集成循环流程
    4.8 采用CO_2作为气化剂
        4.8.1 超临界压力CO_2煤浆气化
        4.8.2 亚临界CO_2气化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作为底循环的sCO_2动力循环的系统研究
    5.1 烟气余热回收的特点和要求
    5.2 循环流程的分析与优化计算
        5.2.1 优化计算中的相关假设
        5.2.2 调研的循环流程及计算结果
        5.2.3 计算结果的简要对比
    5.3 整体循环流程设计及性能计算
        5.3.1 计算假设
        5.3.2 系统流程构建与描述
        5.3.3 系统优化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MATIANT循环的改进
    6.1 MATIANT循环的复现和验证
    6.2 改进的MATIANT循环
    6.3 计算假设
    6.4 改进后循环的性能及参数研究
        6.4.1 基准工况及热力学性能
        6.4.2 循环最高压力的影响
        6.4.3 燃烧室压力的影响
        6.4.4 循环最低压力的影响
        6.4.5 回热器最小换热温差的影响
        6.4.6 高压透平的进口温度的影响
    6.5 改进后循环的参数优化及(?)分析
        6.5.1 参数优化
        6.5.2 (火用)分析
        6.5.3 关于MATIANT循环的进一步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附录A AspenPlus与Isight的集成方法
附录B 部分循环流程节点参数
    B.1 基准工况下循环流程(图2.1)
    B.2 双膨胀循环流程
        B.2.1 蒸汽-O_2气化(图4.9)
        B.2.2 超临界压力CO_2煤浆气化(图4.16)
        B.2.3 亚临界CO_2气化(图4.17)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煤基燃料—氧—水蒸气燃烧零排放系统Aspen Plus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CO_2零排放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GCC技术
        1.2.2 ZECA发电系统
        1.2.3 HyPr-Ring发电系统
        1.2.4 CES发电技术
        1.2.5 富氧燃烧技术
        1.2.6 其他CO_2零排放技术
        1.2.7 OCCSS发电系统
    1.3 Aspen Plus软件介绍
        1.3.1 Aspen Plus软件建模过程
        1.3.2 Aspen Plus的具体应用
        1.3.3 Aspen Plus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逻辑关系框图
第2章 发电系统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2.1 单元模型建立
        2.1.1 空分单元
        2.1.2 煤处理单元
        2.1.3 燃烧、再燃、透平组合单元
        2.1.4 冷凝单元和CO_2回收单元
    2.2 系统整体模型的建立
    2.3 模拟计算
        2.3.1 物性方法
        2.3.2 初始条件
        2.3.3 系统可靠性验证
        2.3.4 系统效率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净煤OCCSS系统发电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气体发生器压强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3.2 再燃室压强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3.2.1 调节#1 再燃室压强
        3.2.2 调节#2 再燃室压强
    3.3 燃料配比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3.3.1 调节#1 再燃室和#2 再燃室燃料配比
        3.3.2 调节气体发生器和#2 再燃室燃料配比
        3.3.3 调节气体发生器和#1 再燃室燃料配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气化OCCSS系统发电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气体发生器压强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4.2 再燃室压强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4.2.1 调节#1 再燃室压强
        4.2.2 调节#2 再燃室压强
    4.3 燃料配比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4.3.1 调节#1 再燃室和#2 再燃室燃料配比
        4.3.2 调节气体发生器和#2 再燃室燃料配比
        4.3.3 调节气体发生器和#1 再燃室燃料配比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急救车制压氧系统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载制氧设备
        1.2.2 氧气灌充设备
    1.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制压氧单元设计
    2.1 设计原则
    2.2 技术工艺设计
        2.2.1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
        2.2.2 工艺流程
    2.3 结构布局设计
        2.3.1 结构布局
        2.3.2 设备选型
    2.4 吸附分离模块结构设计
        2.4.1 吸附塔
        2.4.2 储氧灌
        2.4.3 氧桥
    2.5 单元结构总成及分析
        2.5.1 Solidworks 模拟仿真
        2.5.2 结构装配图
第三章 充供氧单元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技术工艺设计
        3.2.1 氧气灌充技术
        3.2.2 工艺流程
    3.3 结构布局设计
        3.3.1 结构布局
        3.3.2 设备选型
        3.3.3 连接管路
        3.3.4 控制系统
    3.4 单元结构总成及分析
        3.4.1 Solidworks 模拟仿真
        3.4.2 结构装配图
第四章 制压氧系统一体化结构设计与性能评价
    4.1 整机一体化结构
        4.1.1 机架设计
        4.1.2 制压氧系统模拟仿真
        4.1.3 控制系统
    4.2 制压氧单元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分析及优化
    4.3 印制电路板模态分析
        4.3.1 理论分析基础
        4.3.2 模态分析结果
        4.3.3 优化分析
    4.5 性能评价
        4.5.1 样机试制
        4.5.2 制压氧单元性能测试
        4.5.3 充供氧单元性能测试
        4.5.4 技术参数
第五章 制压氧系统振动分析与控制
    5.1 动力学模型建立
    5.2 减振系统设计
        5.2.1 减振器的选择
        5.2.2 减振器布局
    5.3 振动冲击试验
        5.3.1 测试方法
        5.3.2 试验设计
        5.3.3 随机振动试验
        5.3.4 正弦扫频振动试验
    5.4 振动控制与分析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结合HYSYS仿真模型优化空分装置运行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全低压无氢制氩空分设备介绍
    2.1 空分工艺流程组成
        2.1.1 原料空气过滤和压缩单元
        2.1.2 空气预冷单元
        2.1.3 空气纯化单元
        2.1.4 制冷单元
        2.1.5 精馏分离单元
        2.1.6 无氢精馏制氩单元
    2.2 空分工艺流程简介
        2.2.1 外压缩空分工艺流程简介
        2.2.2 内压缩空分工艺流程简介
    2.3 空分工艺流程对比
        2.3.1 投资成本
        2.3.2 空分工艺流程安全性与可靠性
        2.3.3 空分装置运行成本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构建
    3.1 模拟软件介绍
    3.2 过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开发背景和特点
    3.3 外压缩空分模拟流程建立
        3.3.1 外压缩空分工艺流程初始环境的设定
        3.3.2 外压缩KDON-12000流程模拟流程搭建
        3.3.3 外压缩KDON-12000流程氩富集区特性分析
    3.4 内压缩空分模拟流程建立
        3.4.1 内压缩空分工艺流程初始环境的设定
        3.4.2 内压缩KDON-12000流程模拟流程搭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KDON-12000空分装置氩提取率研究
    4.1 氩的用途及来源
    4.2 空分装置氩生产现状
    4.3 外压缩空分工艺流程氩提取率影响因素研究
        4.3.1 进入空分装置空分上塔膨胀空气流量的限定因素
        4.3.2 合理控制空分上塔膨胀空气量
        4.3.3 外压缩KDON-12000流程模拟分析
        4.3.4 建立对比工况模型
        4.3.5 外压缩KDON-12000流程液氩产量性能分析
        4.3.6 外压缩KDON-12000流程液氩产量性能分析小结
    4.4 内压缩空分工艺流程氩提取率影响因素研究
        4.4.1 液氧和液氮工况操作对液氩产量的影响
        4.4.2 建立液氧和液氮工况模型
        4.4.3 内压缩KDON-12000流程液氩产量性能分析
        4.4.4 内压缩KDON-12000氩馏分抽取量对液氩产量的影响
        4.4.5 内压缩KDON-12000流程液氩产量性能分析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氧气压缩机改造为氧气、氮气两用压缩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组概况
2 技改原因
3 可行性分析
4 工程实施
    4.1工程实施
5 经济效益
6 技改效果

(9)基于ITCC的氧压机连锁控制系统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工艺流程
    2.1 氧气流程
    2.2 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2.3 离心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方案及控制方法分析
    3.1 总体方案
    3.2 基于ITCC控制的优点
    3.3 控制方法
    3.4 氧压机汽封控制
    3.5 氧压机热井液位控制
    3.6 氧压机启动条件
    3.7 氧压机调速连锁控制
    3.8 氧压机顺序连锁控制
    3.9 氧压机防喘振连锁控制
    3.10 氧压机连锁跳车条件
    3.11 本章小结
4 氧压机系统硬件设计
    4.1 工作原理
    4.2 机柜
    4.3 系统供电及线路类型
    4.4 机架
    4.5 硬件选型
        4.5.1 电源模块
        4.5.2 主处理器
        4.5.3 模拟量输入模块
        4.5.4 模拟量输出模块
        4.5.5 数字量输入模块
        4.5.6 数字量输出模块
        4.5.7 脉冲输入模块
        4.5.8 通讯模块
        4.5.9 数据采集板
    4.6 电路板与卡件之间的连接
    4.7 现场仪表与电路板连接
    4.8 模块与上位机的连接
    4.9 硬点确定
    4.10 仪表选型原则
    4.11 本章小结
5 氧压机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的介绍
    5.2 氧压机的速度控制软件设计
    5.3 氧压机的顺序控制软件设计
    5.4 氧压机连锁跳车软件设计
    5.5 氧压机防喘振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氧压机控制的具体应用
    6.1 氧压机速度控制应用
    6.2 氧压机连锁参数实际应用
    6.3 氧压机顺序控制实际应用
    6.4 氧压机工艺流程组态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氧气压缩机的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心式氧气压缩机控制系统设计[D]. 邢立凯. 浙江大学, 2015(12)
  • [2]整体煤气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的热力学研究[D]. 赵永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8(11)
  • [3]煤基燃料—氧—水蒸气燃烧零排放系统Aspen Plus模拟[D]. 张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4]离心式氧气压缩机的发展[A]. 池雪林. 2006年大型空分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
  • [5]急救车制压氧系统结构设计[D]. 洪淑蕊.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3)
  • [6]氧气压缩机的安全使用措施[J]. 景卫东. 通用机械, 2013(06)
  • [7]结合HYSYS仿真模型优化空分装置运行方式[D]. 苏昭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8]氧气压缩机改造为氧气、氮气两用压缩机的应用[J]. 南保国,裴海峰. 中国有色金属, 2017(S1)
  • [9]基于ITCC的氧压机连锁控制系统分析及应用[D]. 寇志刚.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10]15000 Nm3/h氧气压缩机的自动控制[J]. 关小会. 河南化工, 2005(10)

标签:;  ;  ;  ;  

氧气压缩机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