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辽火山岩带铷、锶、锶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燕辽火山岩带铷、锶、锶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一、燕辽火山岩带铷、锶,锶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曾普胜,李睿哲,刘斯文,温利刚,赵九江,王十安[1](2021)在《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文中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2。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动的岩浆事件代表了中国东部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一次大火成岩省(LIP)事件,实质控制着中生代以来中国华北—扬子地台的构造格局变化、资源能源形成与地质环境变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 Ma)的大火成岩省,是中生代中期古太平洋大火成岩省沿中国克拉通东部边缘活动的一部分,是包括昂通爪哇(Ongtong-Java)(Mahoney et al., 1993; Ingle and Coffin, 2004)—中国东部在内的超级地幔柱上涌,在岩石圈板片对流,挤压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引起陆域内长英质地壳物质大规模重熔的结果,形成:(1)髫髻山组—张家口组碱性流纹质-玄武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管道系统,与华北大规模金-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2)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安徽栏杆,湖南宁乡—贵州镇远一带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其管道系统,与金刚石、金-铂族元素等成矿关系密切;(3)辽东—胶东半岛、南岭—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连片花岗岩,是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的管道系统(plumbing systems),与金刚石矿、金-铂族元素矿、钨锡铌钽矿、锂-钾-铷-铯-铀矿等,以及油气等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同时,巨型岩浆作用引发的富含钾、磷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的基岩形成优质土壤层对生态多样性的助益等有利和/或有害的环境效应,直接关系到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产生深刻的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王树树[2](2020)在《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冀东北地区华北克拉通北缘,长期以来,在该地区发生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化,由于构造变动,在研究区内发育了大量的花岗岩类岩体,这些岩体是我国华北地区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燕山期以来,华北陆块北缘经历了由挤压环境向陆内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因此该时期内的岩体与成矿特征对于分析构造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冀东北一带的部分典型岩体做了详细的调查工作,通过对这些岩体锆石U-Pb年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阶段的岩体特征和成矿特征,探讨岩石形成过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同时分析岩浆与成矿作用对区域构造的响应。通过收集整理冀东北岩体年代学资料发现,冀东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本次研究对象中王土房和麻地岩体形成于早中侏罗纪,岩性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低Sr低Y的特征,缺失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Th、U、Nb、Zr、Hf等高场强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δEu负异常,在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有石榴子石和金红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寿王坟、洼子店、小寺沟和水莲洞岩体则形成于早白垩纪。岩性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为准铝质-过铝质系列,表现出高Sr低Y的特征,缺失Nb、Sr、P、Ti等,富集K、Zr、Hf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δEu异常均不明显,在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有角闪石和金红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侏罗纪形成的王土房和麻地岩体属于同碰撞花岗岩,源于加厚下地壳,白垩纪岩体为同碰撞花岗岩和火山弧花岗岩,且构造环境主要为晚造山期,岩石圈发生伸展垮塌和减薄,岩浆来源主要为壳源,但也有幔源物质的混入。研究区内与岩浆有关的矿床包括麻地稀有金属矿床、洼子店金矿、寿王坟铜多金属矿、小寺沟铜多金属矿和水莲洞铜矿。其中麻地稀有金属矿床为岩浆经过不断的演化作用形成。对于洼子店金矿,岩浆携带地幔深部的成矿物质上侵,同时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量,对于矽卡岩-斑岩型矿床,岩浆通过与围岩之间交代作用提供物质来源,同时提供热量。

白彦[3](2020)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萤石矿床地质特征与构造控矿规律》文中指出四子王旗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强烈,萤石矿床以成矿作用时间长、规模大、矿床类型多样及多期次成矿为特征。论文选择萤石矿床保存完整、成矿作用复杂的四子王旗北部,开展矿区地质、岩石矿物学、成矿流体来源和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探讨萤石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为资源深入勘探提供理论依据。萤石矿床分为两种成因类型,一种是沉积改造型,分布在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第二岩性段火山岩、火山沉积岩与第三岩性段正常沉积岩的层间接触破碎带中,苏莫查干敖包和西里庙萤石矿床即属于该种类型;另一种是热液脉状充填型,充填于断裂构造中,以满提萤石矿床为典型代表。早期形成的沉积改造型萤石矿体,部分地段有后期热液型萤石矿脉叠加其上。研究区发育两种控矿构造。第一种为层间破碎带和滑脱带,苏查莫干敖包和西里庙等萤石矿床早期沉积形成的萤石“矿源层”在早三叠世遭受弯滑褶皱改造,岩性接触面滑脱产生虚脱转折端、层间破碎带,被早白垩世岩浆热液交代、改造成矿。第二种为晚白垩世逆冲断层及伴生次级裂隙,热液脉型萤石矿脉沿断层破裂带分布。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平面上存在分带现象,矿脉由中心至围岩出现伟晶状-网格状-细晶块状-角砾状与细脉状,呈对向生长结构,脉壁扩展速率增大。萤石矿体存在构造层次和矿物组合的垂向分带,满提萤石矿床发育中构造层次韧性变形,细脉状萤石呈自形晶状或角砾状。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床和西里庙萤石矿床东矿段部分发育脆-韧性变形,主要为细晶块状萤石-石英矿石。西里庙萤石矿床红地矿段萤石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石英-萤石型矿体呈细晶块状结构。苏莫查干敖包萤石矿床部分发育表层次脆性变形,伟晶状、网格状矿体赋存于断裂带。萤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萤石矿床均包含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热液,含矿热液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交代,与大气降水混合。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指示西里庙萤石矿床成矿流体为早期岩浆热液,满提萤石矿床稀土元素经历明显分异,反映流体演化晚期萤石成矿。四子王旗北部萤石矿床具有三阶段复合成矿特征:①早二叠世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矿源层”,大量含氟气液沉淀于流纹岩与正常沉积岩的接触部位及流纹岩气孔。②早三叠世褶皱改造,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纵弯褶皱和断层作用,虚脱空间、层间接触破碎带和断裂为早白垩世岩浆成矿热液提供运移通道和沉淀场所,褶皱转折端萤石矿加厚成矿,Rb-Sr同位素定年显示137±2Ma的成矿年龄。③晚白垩世叠加成矿,含矿热液顺逆冲断层及其分支破裂产出,萤石成矿时代为91±12Ma。

王睿[4](2020)在《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地处得耳布尔成矿带北段,为一典型的中型热液脉型矿床。本文以该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实地调研及室内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和讨论了矿床成因,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从控矿断裂运动学、断面几何形态及与矿化强度空间关系对比角度,研究了矿区构造控矿规律,为指导主要矿脉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根据。论文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三河铅锌矿床具有热液脉型矿床的典型特征,矿体呈脉状产出,主要受NW、NWW向断裂构造控制。矿石主要含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物。按照矿石矿物组合、矿石组构、矿脉间穿切关系等特征将矿区铅锌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及表生氧化两期,其中热液期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I)白云石±黄铁矿;(II)黄铁矿-石英;(II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IV)黄铁矿-萤石-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及(V)无矿方解石脉共五个阶段。2.经过各个成矿阶段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以及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NaCl-H2O体系溶液。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反映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在成矿作用中后期,不断有大气降水混入成矿流体。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为地幔和地壳的混合来源。由此判断矿床为中-低温岩浆和大气降水混合热液成因。3.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地层形成时代为167.6±1.9Ma168.9±1.9Ma;切穿矿脉(体)的各类脉岩形成时代为127.7±1.1Ma138.0±1.1Ma。取自矿区矿石中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t=142.22±0.47Ma,介于赋矿火山岩地层与切矿脉岩成岩年龄之间,故推断矿床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三河铅锌矿床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由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加厚下地壳发生垮塌导致。4.区内矿化作用受到断裂构造的严格控制,容矿构造为一套共轭的NWW及NW向压扭性断裂,前者以右行逆冲运动方式为主,后者以左行逆冲运动方式为特征;容矿断裂带内矿化富集规律明显,NWW及NW向两组控矿断裂带内,矿化富集均受断面形态凹-凸(波谷-波峰)起伏变化影响。其中:NWW向断裂带内较厚大矿体产于断裂底盘面形态凸-凹(波峰-波谷)过渡转变及凹陷(波谷)构造部位,矿体无明显侧伏现象;而NW向断裂带内较厚大矿体产于断裂底盘面形态凹(波谷)-凸(波峰)过渡转变及凹陷(波谷)构造部位,矿体明显SE侧伏,侧伏角中等,一般45°50°±;利用容矿断裂带内工业矿体空间产出及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1-4和21号共5条矿脉深部及两翼进行了成矿预测,共圈定出12处找矿靶区,为矿区主要矿脉进一步探矿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李晓光[5](2020)在《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铀成矿远景分析》文中指出满洲里地区与着名的俄罗斯斯特列措夫铀矿田及蒙古的多尔诺特铀矿田同处于中蒙-额尔古纳前寒武纪中间地块上。该区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岩浆作用与区域铀成矿关系密切。本文以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为主线,开展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总结研究区铀成矿规律并分析成矿前景。厘定了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岩浆岩成因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存在中-晚三叠世(241-208Ma)、早-中侏罗世(208-171Ma)和中侏罗-早白垩世(166-112Ma)三个阶段,分别形成于伸展-挤压-伸展构造背景。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岩浆、伊利克得组基性岩浆源于受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源区,俯冲流体可能来自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壳;上库力组酸性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印支期花岗岩岩浆源区以陆壳组分为主;燕山早期花岗岩具有地壳熔体的特点。印支期岩浆活动形成于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在晚古生代末期碰撞造山后伸展作用下引起张性构造环境;燕山早期的岩浆作用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早期闭合产生的挤压构造环境有关;燕山晚期大规模岩浆作用是在西伯利亚板块与额尔古纳地块沿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后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开展了境内外铀成矿地质环境对比研究。境内外火山活动过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基底岩石及演化特征和火山活动方式存在差异;断裂分布特征类似,但断裂发育程度以及火山机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铀矿化程度和矿化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研究表明,满洲里地区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条件。研究区铀成矿规律总结如下:在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下,伴随大规模盆地形成和次火山岩的侵入,在火山期后热液作用下,形成火山热液型铀矿床。对满洲里地区火山岩型铀矿成矿远景进行了圈区和预测,筛选A级预测区4片,B级预测区8片和C级预测区4片,指出满洲里地区下一步的铀矿找矿工作应聚焦在灵泉火山喷发区、哈拉胜格陶勒盖火山喷发区、大青山火山喷发区的西部和巴扬山火山喷发区。

杨帆[6](2019)在《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内蒙赤峰和辽宁朝阳两个地级市接壤部位,地处华北地台北缘东段与兴蒙造山带接壤的复合构造区,复杂的构造、岩浆作用使得本区成为倍受关注的金成矿区。目前,已勘探出大中型金矿床20余座,包括撰山子、金厂沟梁、二道沟、奈林沟、小塔子沟等,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带之一。近些年,随着开发的推进,一些中小型矿床资源开采殆尽,亟待开展相关矿区深部和外围金矿的找矿工作,缓解研究区内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现存的自然科学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对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金矿床(撰山子、金厂沟梁及二道沟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如下:1.研究区内典型矿床矿石类型以硫化物石英脉(石英大脉和细脉+网脉)型为主,少量为蚀变岩型;成矿作用大体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黄铁矿–石英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成矿主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主阶段)、碳酸盐阶段(成矿晚阶段);围岩蚀变及分带现象较为明显,由矿体中心向两侧围岩依次呈现白色硅化、黄铁绢英岩化、青色硅化、青磐岩化、钾化等蚀变现象;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自然金等为主,含少量闪锌矿和黝铜矿等。2.矿床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厂沟梁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水溶液)和C型(含CO2水溶液)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356.4416.8℃、盐度为3.3313.07wt.%、密度为0.540.73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和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60.5408.9℃、盐度为3.7111.48wt.%、密度为0.600.84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02.8334.2℃、盐度为8.9411.11wt.%、密度为0.760.94g/cm3。二道沟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334395℃、盐度为7.7211.23wt.%、密度为0.670.74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和C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14364℃、盐度为0.2023.18wt.%、密度为0.591.00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72272℃、盐度为0.355.25wt.%、密度为0.760.93g/cm3。撰山子金矿成矿早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84408℃、盐度为2.236.58wt.%、密度为0.510.79g/cm3;成矿主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00380℃、盐度为0.353.23wt.%、密度为0.540.89g/cm3;成矿晚阶段发育W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45245℃、盐度为0.351.05wt.%、密度为0.810.93g/cm3。三个矿床其成矿早阶段含矿流体均属于中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成矿主阶段流体演化为中温为主、中低盐度共存的NaCl-H2O-CO2不混溶体系;成矿晚阶段,成矿流体已逐渐演化为以H2O为主的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3.矿物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显示,初始含矿流体主要由深源岩浆提供,并且有幔源物质的加入,成矿过程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氦–氩同位素显示金厂沟梁金矿的流体并非简单的地幔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物,而可能是以洋壳俯冲为主的流体交代形成的EMⅡ型富集地幔的产物;硫–铅同位素揭示成矿物质具有以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源属性,并且金厂沟梁和二道沟金矿可能来自下地壳具有Ⅰ型富集地幔属性,而撰山子金矿成矿物质呈现Ⅱ型富集地幔属性,成矿流体上升运移的过程中均萃取了少量围岩中的成矿物质。4.成岩成矿年代学示踪显示,撰山子金矿赋矿围岩的锆石U–Pb年龄介于252.0±1.5Ma252.8±3.2Ma之间,金厂沟梁金矿开展的硫化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在127.6±5.5Ma127.5±2.0M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内至少存在2期金成矿事件,依次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252Ma245Ma)和早白垩世(140Ma126Ma)。5.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热事件元素地球化学、Hf同位素特征揭示,撰山子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岩石表现为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生成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其整体处于兴蒙造山带向华北板块碰撞造山后的拉张构造背景之下;西对面沟岩体(石英二长岩)属于钾玄岩岩石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整体为C型埃达克质岩石,为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其整体处于岩石圈强烈减薄的伸展时期。6.将岩浆作用、流体起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相结合,认为撰山子金矿成矿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兴蒙造山带和华北板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有关,其含矿流体库为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地幔楔形成的玄武质岩浆,该玄武质岩浆底侵至深部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岩浆,两者混合形成初始岩浆房,伴随着岩浆的上升,释放出的初始含矿流体沿着撰山子金矿田内早期形成的不同方向的韧脆性断裂继续向上运移并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含矿流体发生强烈的不混溶作用,致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由此导致撰山子金矿的形成;金厂沟梁及二道沟金矿的成矿处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的背景下,俯冲板片脱离导致软流圈底侵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岩浆房,岩浆上移释放出的初始含矿流体沿早期形成的断裂继续向上运移并萃取围岩(变质岩系及火山岩)中的成矿物质,而后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含矿流体发生强烈的不混溶作用,致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并导致金和其他一些金属硫化物发生沉淀形成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

李鹏[7](2019)在《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文中指出柴达木盆地北缘位于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三大山系交汇处。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段,其形成与改造与柴北缘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论文以锡铁山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Pb同位素测试、原位S同位素测试,结合前人资料,剖析矿床成矿物质来源;通过流体包裹体、热液方解石的C-O同位素研究探讨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通过搜集目前已有的勘探资料,建立了矿体的三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山岩石形变规律、矿体空间规律以及主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并根据矿山勘探资料的深入二次开发、整理、分析,以期对矿床的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指导。对主矿区外围地区开展了地质、物探和化探的工作,结合目前已有的认识,对外围的成矿潜力进行了合理的评价。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前人根据柴北缘一带出露的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及相关片麻岩厘定出一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该超高压变质带可能记录了从开始的大洋俯冲到之后的大陆俯冲再到最后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因此认为锡铁山矿床形成于板块俯冲背景之下的弧后盆地,而非远离岛弧的大陆裂谷。通过地表调查、岩心编录及坑道、采场生产数据整理,证实锡铁山铅锌矿存在后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受断裂裂隙控制的脉状铅锌矿化。同时,通过本次研究,识别出本区存在三处明显的残留喷流管道,现存于锡铁山沟47线、无名沟29线及中间沟07线附近,说明锡铁山铅锌矿经历了前期喷流沉积和后期构造-热液改造两期成矿过程。2、矿区先后经历过深、浅两个不同构造层次的影响。矿区浅层次脆性变形应形成于滩间山群原c岩组紫红色含砾砂页岩沉积之后,即该层位形成后存在一次浅部层次的强烈区域挤压构造事件,这次区域构造挤压作用导致了矿区主要脆性构造行迹的形成,并奠定了矿区目前的构造格架,是本区现有矿体定位的主要因素。3、锡铁山铅锌矿S同位素可划分为两个变化区间。其中代表了海底喷流管道相矿石硫同位素特征的一组以δ34S值变化大为特点,反映出流体多来源的特点;可能代表了晚期热液叠加改造海底喷流沉积型矿石硫同位素的δ34S‰值变化很小,与其它层位晚期热液脉状矿石δ34S‰值变化范围一致,也与变形程度高的管道相矿石δ34S‰值变化范围接近。由此推断这一组矿石成因可能与后期变形变质及热液作用有关,在变形变质作用下,尤其是热液的迁移、渗透过程中,硫同位素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均一化。铅同位素具有造山带与上地壳混合来源的特点,围岩铅与矿石铅组成相似,具有同沉积特征。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Sr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应以壳源为主,与深部循环热水活化迁移矿下火山岩中的物质有关,滩间山群a-2岩组大理岩高锶同位素来源与弧后盆地海底喷流热液有关。综合矿床矿化特征及硫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矿床早期喷流和晚期叠加改造的双重成矿过程。4、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自西向东,矿区内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逐步升高趋势,即矿区西端矿石流体包裹体温度明显低于中部和东部;主赋矿层位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非主赋矿层位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本次研究显示,流体包裹体温度变化范围很大,可能揭示矿区存在不同期次的热液成矿作用叠加;同时,与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石矿物密切共生的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显示了锡铁山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源自深部(地幔),在喷流沉积过程中与海水发生相互作用,受到海水混染。5、根据锡铁山矿区及中间沟断层沟矿区品位化验数据编制了锡铁山-中间沟-断层沟铅锌矿区Pb、Zn、Ag、Au等元素品位等值线图、矿体厚度等值线图、大理岩视厚度等值线图,系统研究了锡铁山-中间沟-断层沟铅锌矿区矿化富集规律,认为锡铁山矿区矿体及赋矿大理岩存在SE方向侧伏规律,且深部垂直于侧伏方向上存在明显矿化强弱变化规律,深部存在第三矿化富集带;中间沟-断层沟是主矿区延伸段,含矿地层在本区稳定分布,矿体向SE方向侧伏,根据中间沟-断层沟矿化品位、厚度等值线图,认为该矿段主矿体品位及厚度向深部延伸且并未封闭,指示了深部可能仍然存在矿体的可能,显示出本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6、通过汇总区域及矿床地物化各方面信息并结合成矿理论分析,圈定了2个找矿靶区(A级)和2个找矿远景区(B级和C级各一个)。认为锡铁山矿床主矿带下盘可能存在含矿大理岩带,主采区深部可能存在第三矿化富集中心,值得进一步工作,为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指导。同时指出,在北西矿区和红石岗-绿石岗地区可能矿体埋深较大,目前开采的意义不大,需要进一步研究。

林成发[8](2019)在《华北燕山褶皱-逆冲带西段侏罗纪沉积盆地演化及区域构造意义》文中指出燕山褶皱-逆冲构造带是发育于华北板块北缘的典型陆内变形构造带,自中生代以来在多向汇聚的板块构造背景下,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形成复杂的盆-山格局。燕山构造带在早白垩世(约135 Ma)之后全面处于伸展构造背景的观点已广为接受,但燕山构造带侏罗纪的构造性质以及构造演化过程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燕山构造带山间盆地沉积地层忠实记录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开展盆-山系统同构造沉积及其控制构造关系研究是揭示构造带侏罗纪构造变形机制、演化过程及大地构造环境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选取燕山构造带西段张家口地区的中生代下花园盆地和宣化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学研究、物源分析、盆缘断层相关褶皱构造解析和生长地层识别与解释,恢复盆地侏罗纪沉积环境并建立“源-汇”体系,结合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厘定张家口地区侏罗纪期间的构造演化过程。沉积学研究和物源分析结果指出,燕山西段侏罗纪沉积盆地发育完整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受盆缘逆冲断层活动控制,下花园盆地和赤城盆地表现为典型的挠曲盆地,盆缘和盆地内部发育多个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和相关的生长地层。基于古沉积环境恢复结果和盆缘生长构造解析,结合生长地层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结果,重建张家口地区由褶皱-逆冲带和挠曲盆地构成的晚三叠-早侏罗世、中侏罗世以及晚侏罗-早白垩世”源-汇“体系。“源-汇”体系的演化表明燕山构造带在中侏罗世发生构造体制转变,由晚三叠-早侏罗世N-S向挤压背景转为中侏罗-早白垩NW-SE挤压构造背景,可能代表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开始主导燕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程。

薛伟[9](2019)在《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大兴安岭岩浆构造带南端,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近40000km2,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火山岩型铀成矿带之一。近年来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铀矿勘查工作备受关注,本文以最新的铀矿勘查成果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典型火山岩型铀矿对比研究,系统总结了各类铀矿床或矿点矿床地质特征,然后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等技术方法手段开展了成岩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客观评价了研究区的找矿前景,提高了对研究区铀成矿的认知程度,为我国北方火山岩型铀矿勘查和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在野外地质填图、钻探编录和室内测试分析、铀矿勘查总结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各类铀矿床、矿点(核桃坝、单井胡同、骆驼山、西干沟和三道沟)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体和矿石特征及蚀变特征,全面揭示了铀矿化信息,总结了铀矿地质特征,为研究区内的铀矿勘查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选择代表性铀矿床或矿点开展赋矿火山岩岩石成因研究显示,研究区酸性火山岩具有富SiO2和K2O,贫Al2O3、Sr、Ba、Eu、Ti、P以及高Rb/Sr比值(21.7424.53)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Eu亏损的燕式分布,具有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为壳源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三道沟铀矿化点义县组流纹岩LA-ICP-MA锆石U-Pb年龄为132.2±0.6Ma和132.8±0.8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同时首次对该区义县组的形成年龄进行了限定,即介于132.8Ma122.0Ma之间,这对于解决该区的地层归属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单井胡同铀矿点赋矿火山岩形成于143.8±0.5Ma和141.5±0.5Ma,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矿相学研究表明,核桃坝铀矿床和义盛店铀银矿床矿石矿物均以铀石为主,成矿作用可划分早期钠长石化交代阶段、早期热液成矿阶段、晚期热液成矿阶段、成矿后阶段为四个阶段。核桃坝矿床与义盛店矿床具有相似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和成矿过程,说明区域成矿流体是同一期富铀含硅酸(络合物)的成矿热液。矿相学研究、成矿地质特征、样品蚀变程度等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的铀矿床类型为碱交代型热液铀矿床,其成因与碱交代作用、次火山岩体密切相关。沥青铀矿U-Pb同位素表观年龄、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以及等时线年龄综合研究显示,核桃坝铀矿床形成时代应在99.1Ma左右,是晚白垩世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年代学综合研究表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的主成矿时间应在100Ma左右,即晚白垩世成矿,其与460矿床、470矿床在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共同形成“北东老、西南新”铀成矿时空格局。成矿规律研究表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研究区)具备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岩浆岩条件、铀源条件、热液蚀变条件,控矿因素明显,铀资源潜力较大,找矿前景广阔,持续勘查与研究工作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核桃坝铀矿床有望发展为大型或者超大型铀多金属矿床,其他铀矿点有望落实为新的铀矿床。三道沟铀矿化点义县组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利于铀成矿作用的发生,该地层可能存在类似的铀矿床。因此,下白垩统义县组是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上新的找矿层位,其内部北东向硅化构造带是值得关注的找矿方向。

高海龙[10](2018)在《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文中认为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自1.8 Ga克拉通化之后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直到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化,导致了复杂的构造变形、频繁的岩浆活动和剧烈的地貌差异,并形成了一系列火山–碎屑沉积的山间盆地。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从相对稳定状态到开始活化的关键时间节点。燕山褶断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条近东西向自内蒙古延伸到辽宁西部的板内造山带。它在中生代经历了从古亚洲洋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重要构造体制变革,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盆地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及板块动力学研究的经典地区。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都要以精准的地层年代学格架为基础,这有赖于详细、系统的地质调查以及对关键地层和岩体的精确定年。此前在燕山褶断带的研究多集中在中生代晚期,因此本文聚焦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侏罗纪)。我们在燕山褶断带的盆地内选择经典剖面对关键层位和重要岩体展开系统的地质调查和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精确的中生代早期的地层年代学格架。燕山褶断带三叠系多为陆源碎屑沉积,缺少可以限定地层时代的生物化石及火山岩夹层,这严重制约了地质工作者对该区域地层时代及盆地演化的认识。笔者在冀北下板城盆地上三叠统的辉石安山岩中获得了229±3 Ma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232.6±0.6 Ma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同一样品使用不同的测年方法获得了误差范围内一致的同位素年龄,验证了测年结果的可靠性。该套火山岩覆盖在蓟县系燧石条带白云岩之上,为下板城盆地最底部地层,其喷发年龄为230 Ma,岩性和时代均可与辽西凌源上三叠统水泉沟组火山岩对比。该套上三叠统火山岩长期被当做侏罗系南大岭组,对该套火山岩时代和层位的新认识将引发对地层划分和对比、盆地演化和构造事件的重新思考和讨论。Wong(1927,1929)在北京西山和辽西北票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燕山运动”。现在该术语被认为代表广泛发育在中国东部的侏罗–白垩纪的重要构造活动,对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关于“燕山运动”的地层年代学格架、构造分期及时限、活动方式、构造演化特征等仍然众说纷纭。北京西山是“燕山运动”研究的经典地区,该地区侏罗纪有两期重要的火山喷发,分别形成了早期的南大岭组和晚期的髫髻山组。作为北京西山最早的一期火山活动,南大岭组火山岩的喷发被认为代表了燕山期的开始,然而其时代长期没有得到准确限定。其上的窑坡组因含有可与中侏罗世英国约克郡植物群对比的植物化石而被认为是早–中侏罗世,进而南大岭组的时代被定为早侏罗世。我们在北京西山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后选择了五条剖面,对南大岭组火山岩系统取样并进行锆石U–Pb和40Ar–39Ar同位素定年。彩虹桥剖面所取南大岭组火山岩样品自下而上分别给出了170±1 Ma(安山岩段底部)、169±3 Ma(安山岩段中部)、168±2 Ma(安山岩段顶部)和175±1 Ma(火山碎屑岩段中部)的锆石U–Pb年龄。采自法城口剖面的安山岩样品(下部)给出了172±2 Ma的谐和年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表明南大岭组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175–168 Ma,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而非原来认为的早侏罗世。在青白口地区,闪长玢岩岩床顺层侵入到中–新元古界地层,之后与围岩一起发生变形,形成青白口背斜,而在此之前,区域上未见明显的构造变形。在岩床中取闪长玢岩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177±1 Ma的岩床侵位年龄,限定了北京西山最早一期构造变形的年龄上限。由此可知,青白口背斜褶皱变形和燕山期构造作用的起始时间不早于177±1 Ma,大致为早–中侏罗世之交。南大岭组火山岩40Ar–39Ar测试结果(138–149 Ma之间)相对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结果(168–175 Ma)明显年轻,不指示南大岭组火山岩的喷发时代,而是后期的构造–热叠加事件导致的40Ar–39Ar同位素时钟重启的结果。辽西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主要由沉积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组成,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煤系地层或更老地层之上。海房沟组之下的角度不整合被认为是燕山运动A幕的产物,且海房沟组沉积地层中Schmeissneria sinensis(中华施氏果)、Xingxueanthus sinensis(中华星学花)和Euanthus Panii(潘氏真花)化石的发现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因此精确限定海房沟组的时代对深入了解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和古生物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辽西金岭寺–羊山(金–羊盆地)东南缘选择了两条剖面,对海房沟组火山岩进行系统采样并展开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测年工作,获得了海房沟组火山岩段的锆石U–Pb年龄(169–164 Ma),结合前人在北票地区的研究成果,将海房沟组与北票组的时代分别限定为169–161 Ma和177–169Ma。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中发现被子植物化石,因此被子植物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侏罗世。同为燕山褶断带的煤系地层,辽西北票组的时代老于京西窑坡组。燕山褶断带中生代形成了一系列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盆地内广泛分布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及含有陆相生物化石的沉积地层。地层定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靠沉积其中的古生物化石,另一种则是对其中的火山岩进行同位素定年。本文将两者结合,在燕山褶断带建立了较为精确的中生代早期的年代学格架。通过地层划分和对比,本文暂将燕山褶断带中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划分为四期:D1期(中–晚三叠世)为古亚洲洋闭合碰撞导致的的南北向挤压,随后华北进入了碰撞后伸展阶段。目前人们对D2期(早侏罗世)的构造环境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杏石口组为同构造磨拉石沉积,是构造挤压的产物;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该套砾岩形成于伸展环境。海房沟–髫髻山组之下的角度不整合原来被认是“燕山运动A幕”的产物,然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海房沟组时代老于髫髻山组,两者之下的角度不整合有可能为同一构造事件的演化的时空不均一导致,也有可能是对性质不同的两期构造事件的响应。本文暂将之划分为两期进行讨论(D3和D4)。无论是哪种推测,都需要更细致的野外调查和更有力的地质证据。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组合是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重要代表,该植物组合大量出现在中侏罗世中晚期的海房沟组(169–161 Ma)和窑坡组(168–161 Ma),而在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的北票组(177–169 Ma)奇缺。因此,可以确定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组合的大量出现是在中侏罗世巴柔期之后,并延续到晚侏罗世。前人在利用该植物组合判断地层时代时,往往认为该植物组合为早–中侏罗世的代表分子,因此对相关地层时代的认识可能出现偏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对Coniopteris–Phoenicopsis时代的新认识,我们对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做了些调整。这次调整综合了已有的古生物学、古气候学、构造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成果,使得原本比较笼统的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有了更为精确的限定。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由于气候变化或盆地抬升,中国北方侏罗纪成煤期于晚侏罗世结束。

二、燕辽火山岩带铷、锶,锶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燕辽火山岩带铷、锶,锶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
    1.1 侏罗纪岩浆岩带
    1.2 白垩纪岩浆岩带
        1.2.1 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
        1.2.2 白垩纪双峰式火山岩
    1.3 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s)
2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的构造效应
    2.1 燕山期中国东北部高原
    2.2 燕山期中国东部的构造变形与构造轮廓的形成
3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的资源效应
    3.1 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基性岩-碳酸盐有关的矿产
    3.2 硅质大火成岩省有关的矿产
4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的环境效应——优质的成土母岩
5 讨论
    5.1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与全球的一致性
    5.2 中国东部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相同与不同
    5.3 中国大火成岩省与含金刚石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
6 结论

(2)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工作情况
2 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太古宇-早元古界
        2.2.2 中、新元古界
    2.3 岩浆活动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构造特征
    2.5 区域矿产简要特征
3 岩浆岩体及其岩石学特征
    3.1 王土房岩体
    3.2 麻地岩体
    3.3 洼子店岩体
    3.4 寿王坟岩体
    3.5 水莲洞岩体
    3.6 小寺沟岩体
4 岩体年代学特征
    4.1 洼子店LA-MC-ICP-MS锆石U-Pb年龄
    4.2 岩浆年代学特征
    4.3 区域岩浆活动时空格架
5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体主量元素特征
    5.2 岩体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5.2.1 岩体稀土元素特征
        5.2.2 岩体微量元素特征
6 岩浆成因
    6.1 低Sr低Y型花岗岩成因
    6.2 高Sr低Y型花岗岩成因
7 岩浆与成矿作用
    7.1 与岩浆有关的矿床特征
        7.1.1 麻地稀有金属矿床
        7.1.2 洼子店蚀变岩型金矿床
        7.1.3 寿王坟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床
        7.1.4 小寺沟斑岩型铜矿
        7.1.5 水莲洞矽卡岩型铜矿床
    7.2 矿床年代学特征
        7.2.1 矿床年代学特征
        7.2.2 区域矿床年代学特征
    7.3 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7.3.1 冀东北稀有金属矿床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7.3.2 冀东北洼子店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7.3.3 冀东北矽卡岩-斑岩型矿床岩浆与成矿物质来源
8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作用
    8.1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8.2 岩浆成矿作用
结论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萤石矿床地质特征与构造控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1.5 完成工作量
    1.6 预期成果与拟解决的问题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
    2.6 区域萤石矿床
3 矿田地质特征
    3.1 地层与含矿地层
    3.2 岩浆岩
    3.3 矿区构造格架与变形历史
4 萤石矿床地质特征
    4.1 沉积改造型萤石矿床特征
    4.2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4.3 萤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 控矿构造特征
    5.1 沉积构造对萤石“矿源层”的控制
    5.2 褶皱和层间断裂构造对沉积改造型萤石矿的控制
    5.3 主成矿期后断裂对热液脉型萤石的控制
6 萤石成矿时代
    6.1 萤石Rb-Sr法定年
    6.2 地层、岩浆岩对成矿时代的约束
7 萤石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7.1 成矿流体与成矿机理
    7.2 矿床类型与成矿过程
    7.3 萤石成矿分带性与构造的关系
    7.4 萤石成矿模式及多阶段演化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化特征
        3.2.1 矿脉(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3.2.4 围岩蚀变特征
第4章 矿床成因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4.1.2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4.1.3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4.2 成矿流体来源、特征及演化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分析
        4.2.4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3 成矿时代
        4.3.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4.3.2 容矿火山岩地层形成时代
        4.3.3 穿切矿脉各类脉岩成岩时代
        4.3.4 闪锌矿Rb-Sr等时线定年
        4.3.5 成矿构造背景
        4.3.6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5章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及形成机理
    5.1 矿区容矿构造体系
        5.1.1 NWW向容矿断裂构造
        5.1.2 NW向容矿断裂
    5.2 矿区成矿后破矿构造体系
        5.2.1 破矿构造分期及运动学特征
        5.2.2 破矿断裂构造体系格架
    5.3 矿区控矿构造体系形成及演化
第6章 构造控矿规律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提取
        6.1.2 数据处理
    6.2 控矿规律
        6.2.1 1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6.2.2 2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6.2.3 3号矿脉(体)构造控矿规律
        6.2.4 4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6.2.5 21号矿脉构造控矿规律
        6.2.6 三河矿区构造控矿总体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5)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铀成矿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3.3 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基底和盖层
    2.3 侵入岩
    2.4 区域构造特征
3 中生代火山岩及其成因
    3.1 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2 主微量元素及铷锶同位素分析方法
    3.3 火山岩的同位素年代学
        3.3.1 塔木兰沟组火山岩
        3.3.2 上库力组火山岩
        3.3.3 伊利克得组火山岩
    3.4 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3.4.1 塔木兰沟组火山岩
        3.4.2 上库力组火山岩
        3.4.3 伊利克得组火山岩
    3.5 中生代火山岩成因
        3.5.1 塔木兰沟组火山岩
        3.5.2 上库力组火山岩
        3.5.3 伊利克得组火山岩
    3.6 不同期次火山岩之间的成因关系
    3.7 中生代火山岩铀含量
4 中生代花岗岩及其成因
    4.1 中生代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4.1.1 印支期花岗岩
        4.1.2 燕山早期花岗岩类
        4.1.3 燕山晚期花岗岩
    4.2 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
        4.2.1 锆石铀铅同位素分析方法
        4.2.2 印支期花岗岩
        4.2.3 燕山早期花岗岩
        4.2.4 燕山晚期花岗岩
    4.3 花岗岩岩石组合
    4.4 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4.4.1 印支期花岗岩
        4.4.2 燕山早期花岗岩
        4.4.3 燕山晚期花岗岩
    4.5 中生代花岗岩铀含量
    4.6 花岗质岩浆事件与火山事件之间的对应关系
5 中生代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
    5.1 满洲里地区区域构造演化
    5.2 满洲里地区岩浆作用序列
    5.3 中生代岩浆构造背景
        5.3.1 印支期
        5.3.2 燕山早期
        5.3.3 燕山晚期
6 满洲里地区铀矿化特征及与境外邻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对比
    6.1 满洲里地区铀矿化特征
        6.1.1 研究区铀矿化异常发育情况
        6.1.2 与铀矿化有关的热液蚀变作用
        6.1.3 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6.1.4 铀矿化控矿因素
    6.2 俄罗斯斯特列措夫铀矿床
        6.2.1 地质矿产概况
        6.2.2 控矿条件与成矿阶段
    6.3 蒙古多尔诺特铀矿床
        6.3.1 地质矿产概况
        6.3.2 控矿条件与成矿阶段
    6.4 境外邻区铀成矿特征总结
    6.5 研究区与境外邻区铀矿化特征对比研究
        6.5.1 铀成矿条件和矿化特征的共性
        6.5.2 铀成矿条件和矿化特征的差异性
7 满洲里地区铀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7.1 满洲里地区铀矿成矿条件分析
        7.1.1 基底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中生代火山岩地层条件
        7.1.4 中生代花岗岩条件
        7.1.5 热液蚀变条件
    7.2 铀成矿模式
    7.3 找矿判据和找矿标志
    7.4 远景区预测
        7.4.1 预测成矿远景区的基本原则
        7.4.2 预测模型建立与信息提取
        7.4.3 预测区圈定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博士期间论文及获奖情况

(6)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研究现状
        1.1.2 华北地台北缘东段浅成热液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3 存在问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燕辽地层分区
        2.1.2 赤峰地层分区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2.2.1 晚古生代侵入岩
        2.2.2 中生代侵入岩
        2.2.3 新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矿产
    2.4 区域构造与地壳演化阶段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金厂沟梁金矿床
        3.1.1 矿床地质概况
        3.1.2 矿脉地质特征
        3.1.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3.1.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3.2 二道沟金矿
        3.2.1 矿床地质概况
        3.2.2 矿脉地质特征
        3.2.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3.2.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3.3 撰山子金矿
        3.3.1 矿床地质概况
        3.3.2 矿脉地质特征
        3.3.3 矿体类型、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3.3.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及矿化阶段
第4章 流体包裹体地质、物理化学特征
    4.1 样品、实验方法及参数计算
        4.1.1 样品采集
        4.1.2 实验方法
        4.1.3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4.2 显微岩相学特征
    4.3 显微测温结果及盐度、密度、压力估算
        4.3.1 金厂沟梁矿床
        4.3.2 二道沟矿床
        4.3.3 撰山子矿床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4.4.1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4.4.2 包裹体群体分析
第5章 矿物和矿物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和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氢、氧同位素
        5.1.1 样品与试验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2 氦、氩同位素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测试结果
    5.3 硫、铅同位素
        5.3.1 样品与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
    5.4 亲硫元素、铁族元素、PGE元素
第6章 成岩成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6.1 锆石U-Pb测年
        6.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6.1.2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6.2 硫化物Rb-Sr定年
        6.2.1 样品与实验方法
        6.2.2 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
第7章 矿床成因探讨
    7.1 矿床地质证据
    7.2 流体包裹体证据
    7.3 氢-氧同位素证据
    7.4 成矿时代与相关岩浆热事件证据
    7.5 典型矿床对比
第8章 与成矿有关地质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8.1 地质、岩相学特征
        8.1.1 撰山子岩体
        8.1.2 西对面沟岩体
    8.2 地球化学特征
        8.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2.2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9章 成岩成矿机理与成矿模式
    9.1 岩浆起源与演化
        9.1.1 撰山子岩体(花岗斑岩)
        9.1.2 西对面沟岩体
    9.2 成岩构造背景
        9.2.1 撰山子岩体
        9.2.2 西对面沟岩体
    9.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9.4 成矿模式
        9.4.1 撰山子金矿成矿模式
        9.4.2 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成矿模式
    9.5 成矿地质过程与成矿动力学模式
        9.5.1 成矿地质背景
        9.5.2 成矿动力学模式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构造背景
        1.2.2 地层层序格架
        1.2.3 矿床成因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物、化探特征
        2.4.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劈理构造
        3.2.4 构造线理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4.1 锡铁山铅锌矿区矿体特征
        3.4.2 中间沟-断层沟矿区矿体特征
        3.4.3 北西铅锌矿区矿(化)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及矿石矿物组成
        3.5.2 矿石结构
        3.5.3 矿石构造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第四章 成矿机制及成因模式
    4.1 测试方法
        4.1.1 原位S同位素
        4.1.2 Sr同位素
        4.1.3 C-O同位素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4.3.1 陆间裂谷
        4.3.2 活动大陆边缘岛弧
    4.4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来源
        4.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4.2 矿区流体温度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4.3 成矿流体来源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Pb同位素特征
        4.5.2 Sr同位素
        4.5.3 S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6 矿床成因
        4.6.1 喷流管道相的识别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4.6.2 矿床矿化特征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第五章 控矿因素及矿化富集特征
    5.1 岩石形变与构造控矿
        5.1.1 不同岩石单元构造变形及力学特征
        5.1.2 矿区构造分期
        5.1.3 构造应力场分析
        5.1.4 构造控矿分析
    5.2 矿体形态与地层控矿
        5.2.1 矿体空间形态
        5.2.2 岩性控矿规律
    5.3 矿化富集规律
        5.3.1 Zn元素富集规律
        5.3.2 Pb元素富集规律
        5.3.3 Ag元素富集规律
        5.3.4 Au元素富集规律
        5.3.5 黄铁矿空间分布规律
        5.3.6 矿体品位厚度规律
        5.3.7 大理岩厚度变化规律
        5.3.8 典型剖面铅锌品位变化规律
第六章 找矿潜力评价
    6.1 锡铁山铅锌矿主采区深部潜力评价
    6.2 中间沟-断层沟矿段潜力评价
    6.3 北西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6.3.1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6.3.2 综合物探测量
        6.3.3 北西铅锌矿区找矿方向
    6.4 绿石岗-红石岗矿区找矿潜力评价
        6.4.1 原生晕数据处理及解释
        6.4.2 物探综合异常数据处理及解释
        6.4.3 绿石岗-红石岗矿区找矿方向
    6.5 找矿靶区圈定
        6.5.1 靶区优选与分级
        6.5.2 靶区预测
        6.5.3 靶区验证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的结论及认识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华北燕山褶皱-逆冲带西段侏罗纪沉积盆地演化及区域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北缘大地构造演化
    2.2 燕山构造带西段京西-张家口地区地层概况
        2.2.1 中生代沉积盆地基底地层序列
        2.2.2 张家口地区及邻区中生代地层层序和地层年代
3 方法学
    3.1 古沉积环境重建
    3.2 构造解析
    3.3 生长地层
    3.4 地质年代学
4 燕山构造带西段下花园盆地侏罗纪沉积-构造演化
    4.1 下花园盆地地质背景
        4.1.1 盆缘构造概况
        4.1.2 充填地层序列
    4.2 下花园盆地古沉积环境
        4.2.1 下花园组沉积相分析
        4.2.2 九龙山组沉积相分析
    4.3 下花园地区侏罗纪构造演化
        4.3.1 下花园盆地北缘晚侏罗世逆冲活动:来自盆地沉积过程的约束
        4.3.2 下花园盆地南缘早侏罗世逆冲活动:来自生长地层的约束
5 燕山构造带西段晚侏罗-早白垩世沉积-构造演化
    5.1 赤城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5.1.1 赤城地区基本构造格架
        5.1.2 赤城盆地地层格架
    5.2 赤城盆地古沉积环境
        5.2.1 沉积相分析
        5.2.2 沉积物源分析
        5.2.3 赤城盆地古沉积环境演化
    5.3 赤城盆地生长地层
        5.3.1 梁家沟地区
        5.3.2 沈家沟-三合地区
        5.3.4 后城地区
    5.4 赤城盆地晚侏罗-早白垩世构造演化
6 燕山构造带侏罗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9)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铀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中国火山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工作方法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深大断裂
        2.1.3 区域火山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基底地层
        2.2.2 盖层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代-元古代
        2.3.2 古生代
        2.3.3 中生代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岩石物性特征
        2.4.2 重力场特征
        2.4.3 航磁场特征
        2.4.4 放射性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区域铀矿床研究
    3.1 460铀-钼矿床
    3.2 534铀-钼矿床
    3.3 470铀-钼矿床
    3.4 713铀-钼矿床
    3.5 71铀-钼矿床
    3.6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核桃坝铀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地球物理特征
        4.1.3 矿体特征
        4.1.4 矿石特征
        4.1.5 蚀变特征
    4.2 单井胡同铀矿点
        4.2.1 矿区地质
        4.2.2 地球物理特征
        4.2.3 矿体特征
        4.2.4 矿石特征
        4.2.5 蚀变特征
    4.3 骆驼山铀矿点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体特征
        4.3.3 矿石特征
        4.3.4 蚀变特征
    4.4 西干沟铀矿点
        4.4.1 矿区地质
        4.4.2 地球物理特征
        4.4.3 矿体特征
        4.4.4 矿石特征
        4.4.5 蚀变特征
    4.5 三道沟铀矿化点
        4.5.1 矿区地质
        4.5.2 地球物理特征
        4.5.3 矿化点特征
        4.5.4 矿石特征
        4.5.5 蚀变特征
第五章 成岩成矿作用研究
    5.1 岩石成因研究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试方法
        5.1.3 测试结果
        5.1.4 讨论
    5.2 赋矿岩石年代学研究
        5.2.1 样品采集
        5.2.2 测试方法
        5.2.3 测试结果
        5.2.4 讨论
    5.3 矿相学与成矿流体研究
        5.3.1 样品采集
        5.3.2 测试方法
        5.3.3 测试结果
        5.3.4 讨论
    5.4 成矿年代学研究
        5.4.1 样品采集
        5.4.2 测试方法
        5.4.3 测试结果
        5.4.4 讨论
    5.5 矿床成因探讨
第六章 成矿规律研究与潜力评价
    6.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6.1.1 地质构造条件
        6.1.2 盆地岩浆岩条件
        6.1.3 盆地铀源条件
        6.1.4 热液蚀变条件
    6.2 主要控矿因素
        6.2.1 断裂构造控矿
        6.2.2 火山构造控矿
        6.2.3 围岩蚀变控矿
        6.2.4 层位和岩性控矿
    6.3 铀资源潜力评价
        6.3.1 铀矿床评价判据
        6.3.2 研究区总体评价
        6.3.3 重点地区资源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创新点
    7.2 存在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南大岭组火山岩的时代及燕山期的开始
        1.1.2 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
        1.1.3 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论文工作情况及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构造单元划分
        2.2.1 华北克拉通
        2.2.2 中亚造山带
第三章 燕山褶断带晚三叠世火山岩
    3.1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3.2 样品采集及剖面描述
    3.3 同位素年代学测试方法
        3.3.1 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年代学
        3.3.2 锆石 SHRIMP U–Pb 同位素年代学
        3.3.3 ~(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
    3.4 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
        3.4.1 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测年结果
        3.4.2 ~(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
    3.5 讨论
        3.5.1 冀北下板城晚三叠世火山岩
        3.5.2 对三叠纪地层时代限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西山南大岭组火山岩
    4.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样品采集位置及剖面描述
    4.3 测试结果
        4.3.1 锆石 LA–ICP–MS U–Pb 年代学
        4.3.2 ~(40)Ar–~(39)Ar测试结果
    4.4 讨论
        4.4.1 南大岭组和窑坡组的时代
        4.4.2 燕山期构造作用的开始时间
        4.4.3 南大岭组~(40)Ar–~(39)Ar测年结果及早白垩世热叠加事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西海房沟组火山岩
    5.1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5.2 样品采集位置及剖面描述
    5.3 测试方法和结果
    5.4 讨论
        5.4.1 海房沟组和北票组的时代
        5.4.2 被子植物的起源
        5.4.3 辽西南票地区海房沟组之下角度不整合的构造意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意义
    6.1 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
    6.2 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构造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
    7.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7.2 Coniopteris–Phoenicopsis 植物组合的时代
    7.3 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认识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燕辽火山岩带铷、锶,锶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J]. 曾普胜,李睿哲,刘斯文,温利刚,赵九江,王十安. 地球学报, 2021
  • [2]冀东北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及多金属成矿作用[D]. 王树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3]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萤石矿床地质特征与构造控矿规律[D]. 白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内蒙古根河市三河铅锌矿床成因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 王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5]满洲里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铀成矿远景分析[D]. 李晓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赤峰-朝阳地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杨帆. 吉林大学, 2019(02)
  • [7]青海省锡铁山铅锌矿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潜力评价[D]. 李鹏.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华北燕山褶皱-逆冲带西段侏罗纪沉积盆地演化及区域构造意义[D]. 林成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中段铀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 薛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10]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D]. 高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燕辽火山岩带铷、锶、锶同位素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