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mericans Return to Nature(论文文献综述)
汪顺来[1](2021)在《超验主义视阈下的爱默生美学思想探析》文中指出拉尔夫·爱默生是19世纪30年代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超验主义思想家。超验主义追求自然的精神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理性美和道德美,奠定了爱默生美学思想的基础。本文在梳理爱默生美学思想与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渊源的基础上,探讨了它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美国文化和文学独立的影响,并得出结论:爱默生美学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自然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引领作用,并强调自立和创新,标志着美国文学和文化的独立。
崔祎航[2](2021)在《罗马勒·比尔登“投影”系列绘画作品精神性研究》文中认为
程妍惟[3](2021)在《叙事学语境中的塔拉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20世纪写作 ——以查尔斯·艾夫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子仟[4](2021)在《美国史家比林顿的边疆史学书写》文中研究说明
李之文[5](2020)在《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的生态批评研究,旨在从生态批评的视野展开电影批评,在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语境中考察电影的生态表达,解析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剖析电影结构性的生态表达缺失。绪论部分概括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第一章对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对美国当代电影中所关注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四个选题(主题)展开具体的电影个案批评,试图将理论与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对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结语部分总结美国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及其对我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启示。具体研究内容概括如下:绪论概述全文。首先指出本文生态批评的对象主要以1939年以后的美国当代电影为主,研究背景是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理论基础是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范式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以及生态批评由文学向电影的渗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对美国当代电影进行生态批评分析研究,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寻找影像文本中规律性的东西,以生态表达的主题为标准将美国当代电影分为环境危机电影、资源危机电影、动物电影、环境公正电影四个生态主题展开论述,梳理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框架。本文从整体上把握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对构建我国电影的生态批评有着借鉴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中西电影的生态批评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在电影批评中运用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理念,有利于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普及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明,有利于强化电影生态批评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跨学科性,尝试系统梳理和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前沿观点,通过阐述电影艺术的生态内涵,让电影在重构人类生态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章对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三种理论分别进行阐述。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尝试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认为电影用一系列移动的图像记录着各种事物的出现、发展、互动并影响周围世界的活动与交会;电影世界通过地理形态、生物形态和拟人形态三种形态,承载、影响着电影外的世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产生一级存在、二级存在和三级存在三种电影体验,电影体验连接着电影构建的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伊瓦克伊夫认为,认识电影世界与电影外世界之间的关系,要遵循“生态系统”分析模式,研究电影的形式与意义是如何在电影的三重生态(物质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感知生态)中循环的。伊瓦克伊夫认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互动的结果,电影对建构和改变世界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旨在分析不同的生态审美成分是如何在电影的生态表达中分工协作的。英格拉姆认为,从审美多元化角度来看,艺术和大众、现实和通俗、道德和不道德,各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都可以激发环保意识和生态辩论,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旨在从电影中解读出反映文化、社会及人类自身内部矛盾的信息。哈格曼认为所有电影都具有意识形态,分为内容层面的被建构意识形态和形式层面的建构意识形态。哈格曼通过对同一主题、但表达方式不同的三部电影展开辩证意识形态批评,指出影片中的意识建构和被建构是矛盾的,它们完全采用了自己理应反对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会破坏生态。电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能摆脱意识形态,但电影生态批评可以通过辩证的意识形态批判来辨别我们复杂的欲望,并从生态和意识形态角度重新思考存在。综上所述,现有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分别从生态哲学、生态审美、辩证的意识形态等角度肯定了电影对生态表达、生态认知和生态意识的重要作用。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指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那么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展开电影的生态批评可以正确解读电影的生态表达;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认为所有的电影都能促进对生态的关注,那么各种类型的电影通过生态批评就可以剖析出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对电影中辩证意识形态的分析,提醒我们在做电影的生态批评时,要剖析电影结构性空白中的生态表达缺失。现阶段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对本文以下章节所研究的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等四个主题,提供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和阐释视野。第二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危机电影主要以纪实或预言式的视听语言,展示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导致的各种类型的环境退化。环境危机电影镜头中的水土流失、沙尘暴、海洋污染、世界末日,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生态崩溃,进而有效激发人类的生态意识,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考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建生态和谐的社会。但将环境危机电影中放入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看出影片的生态表达是有限的,虽然电影承认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类造成的,但认为这一切是可以修复的,而且环境的修护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该类型影片最大的结构性空白是没有指出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影片只是将责任归结到某个人、某类人的行为之上,所以其生态表达是有限的。第三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资源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资源危机电影主要以情节剧为主,影片通过震撼的镜头语言、善恶二元论、复线叙事结构,展示铁路建设、石油开采、黄金采矿、核能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表达是客观的,镜头中土地的掠夺、石油的大火、采金后的水土流失、核能泄漏对人与自然的污染,虽然只是暗线表述,但仍给人类以生态警示。同时,情节剧的设置易于让人们感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电影指出人类的进步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揭示了生态危机中人类生存的窘态,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生态意识。但将资源危机电影放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发现其生态表达的空白。电影对资源开采的表达是肯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歌颂;生态危机的责任被模糊化、简单化、片面化,将生态危机的责任归咎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上,至于对生态问题的解决依旧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没有对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进行讨论,试图掩盖资源危机的原因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生态必须让位于资源开发,所以电影不可能提供解决环境危机的真正途径。第四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动物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动物电影分别从人类视角、动物视角探索动物形象的转变、狩猎态度的更正、人类对动物的消费以及人类虐待动物的真相四个主题,阐述动物与人类、动物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在于电影中对动物主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动物中心主义再到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意识转变。电影中反狩猎、反消费生态意识的表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焦虑的客观对应物,也是生态意识提高的见证和促进,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对动物保护主题的关注以及解决动物危机途径的探讨。美国动物电影生态表达的缺失性在于其生态乌托邦的设想和商业性,即是动物视角的叙事也是对人类社会焦虑的映射,旨在从自然中探寻涉及性别、家庭等意识形态信仰的证据,同时认为原住民的生态智慧是可以解救美国白人堕落的灵魂、拯救生态危机的。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应该对引发生态焦虑的社会生态进行深入、全面的再现与剖析,应该从“为何为动物说话”转向“如何为动物说话”,并走向真正的生态中心主义。第五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公正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公正电影主要对城市发展、资源垄断所造成的阶级压迫,美国西进过程中对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所造成的种族迫害,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电影中的失语状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殖民进行了生态剖析。相对于前三章对于人之外的自然、资源和动物的生态表达,本章的电影主题转向人类本身,认为根除生态危机必须要先解决环境剥削与环境压迫。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表达强调对人性、阶级、种族、生物殖民议题的建构,旨在揭示导致环境公正缺失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现实根源;同时发掘、阐发弱势民族文化、弱势阶级生存方式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智慧,为探寻生态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提供启示。环境公正电影的结构性空白在于对阶级压迫、种族剥削等社会不公正问题的非政治化和非历史化处理,规避环境公正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电影没有去讨论其原因在于资本的私有化,是西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而试图用电影中的和平共处替代真正的平等。阶级压迫、种族剥削需要群体的自我反抗来结束新形式的殖民主义,阶级、种族只有自己夺回话语权,才是探寻生态可持续生存方式的关键。结语,总结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成果,指出对我国电影生态表达和生态批评研究的启示及意义。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为中国电影生态批评提供了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的理论借鉴。美国当代电影在电影类型、结构运用、视听表达、情节设置上对生态理念的表达对于我国生态类型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中国电影在生态表达上要避免美国当代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如人类中心主义的叙述视角、商业化对生态意识的淡化、对生态危机的责任模糊化、对生态问题解决的理想化等。中国电影的生态表达应汲取中西方的生态智慧,阐释电影与中国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国电影生态批评应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下去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
史丽娜[6](2020)在《华兹华斯诗学研究》文中提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自然诗歌举世闻名,流传广泛。乔纳森·贝特认为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关注不仅为浪漫时代与环保主义思想搭桥,也开启了华兹华斯研究的新纪元。美国生态评论家劳伦斯·布伊尔也声称环境问题将取代种族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最迫切的问题。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生态批评兴起发展的关窍所在,因此,生态批评家们在追溯生态文学的源头时,英国浪漫主义被视为“一块肥沃多产的土壤”,作为浪漫主义的开山诗人,华兹华斯首先进入生态批评视野。他的诗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超时代的生态智慧,对后世的自然生态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值得重估。华兹华斯诗学思想中对自然的关注直接引导了后世英美文学创作中对自然的观察、感受和抒写方式。他对诗人情感和想象力的强调与张扬,也是以大自然为源泉的。在他眼中,大自然永远充溢着激越的生命力量,他对诗学原则的思考,他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背景、人物、风物、语言以及情感、哲学思想等等,几乎一切的要素都是他在大自然的恩泽、启迪与引导下完成的。他热爱自然、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他将诗学建构与诗歌创作实践作为参与社会文学改革的工具,其诗学思想饱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既批判资本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也反思批判了资本科技理性对人们心灵的戕害。他终身都在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疗救复元人们被减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审美力而努力。而这种对人与自然间田园式相处的文学构建努力,既与当代生态批评遵循的生态整体论哲学信仰转变、呈现作家的生态道德责任意识、进行“价值重估”的绿色阅读,立足生态的“环境想象”等几大批评原则一脉相通、也与生态存在论美学强调的“家园意识”以及当代生态伦理提出的“管理伦理”有着内在渊源,更是为生态批评的实践发展走向和生态诗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一种启迪与可能。泛神论宗教哲学观是华兹华斯诗学的基础。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华兹华斯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以自然万物“同一个生命和灵魂”为主要特征,注重在大自然中宣扬上帝的内在性,尊崇自然,以期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提高感受的敏锐度,培养人们的善德,帮人们产生更加坚定的信仰、缩小人与自然的距离。泛神论使华兹华斯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自然先知,他以描写自然世界和自然人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含有浓厚的生态意识,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较早出现的对人类中心倾向的批判。他诗歌中呈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泛神意识,则是一种信仰纬度的转变,为当代生态哲学基础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同时,他的诗歌也可作为我们精神生活的源泉,与我们当代倡导的“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也是一脉相通的。感受崇高是华兹华斯的崇高观。他在18世纪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将心灵在感知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又继承前人朗吉弩斯、伯克的崇高思想,同时借鉴了同时代康德、柯勒律治崇高理论,独创了自己的感受崇高思想。他将传统崇高理论中典型的崇高体验对象——自然壮丽景观进一步扩展到一花一木,涵盖了自然万物。他借助想象力去弥合感性与理性间的裂隙,借泛神论思想,将神性内在化,赋予心灵超凡的感受功能。他的感受崇高思想有望唤醒人们为工具理性所麻痹的心灵,借助大自然的支持和培育,恢复心灵的感受功能和想象的自由。这也对转变传统中错误的认识论思想,应对当代的精神生态危机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华兹华斯诗歌的社会功能就在于通过风景权威的建立,来疗救人们的为资本妆害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作品可以被视作最早的典型的诗人有意识去构建的布伊尔式的“环境想象”。他认为诗乃人与自然之映像,相信诗歌在提升心灵的感动能力和疗救人们精神失衡方面的影响力,相信诗歌可以帮人们重建信仰,获得心灵解放。他尝试通过对湖区风景旅游的介绍和保护以及个人领域对公共领域的引领与回归,以期建立自己风景鉴赏的权威话语地位,这种对自然风景与人的理想相处模式的“环境想象”引导和改变了人们感受风景的方式,能够提升心灵的感受力,华兹华斯诗歌的治愈力得到了时代的认证。而他的风景权威地位的形成过程也恰为我们展示了环境文本是如何去引导和影响人们行为的,这正是当代的文学生态批评进行价值重估的“绿色阅读”所努力的方向。当然,在今天,华兹华斯眼中那个可爱的、能拯救人类的自然好似已经起了变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得以重构。针对满目怆然的自然的疯狂报复,在生态整体论指导下的“管理伦理”似乎可以让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看到一丝重归和谐的希望。想象力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标识性词汇之一。华兹华斯最独特的一点是,他将自然视为培育想象力的源泉与摇篮,认为人类想象之河发源于童年的自然之境。他说随着心灵的成长,为俗世所扰,这条河流可能会意外中断,但只要回归自然、热爱自然并尊崇自然,那减损的想象力就必能接续起来。他还对想象与幻想做了区分,认为幻想是一种穿越时空场景的能力,而想象的目标则是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永恒。他认为想象力是心灵的内在之眼,是个体超越世俗、追寻自由的最佳手段。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将文学想象与自然完美合璧起来,这成为当代生态批评中“环境想象”理论原则的滥觞。华兹华斯认为情感是进行诗歌创作的基调。在他眼里,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这种强烈却是一种平静中的强烈,是回忆中往昔的情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触发重现。这时的情感不同于一种强烈的情绪上的宣泄,它已经获得了永恒的价值。这样的情感在文学中呈现出来就能触发读者的感受力,收获一种普遍的同情。华兹华斯认为这种永恒的爱之情感也是自然导师赋予他的,他也由对自然之爱引发了对人之爱。华兹华斯的宗教情感虽不单纯却很虔诚。作为一名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学建构者,他对自然的虔敬和对人们心灵精神世界的始终如一的关爱,正是他呈现出来的一种较早的生态道德责任意识。语言是华兹华斯进行诗歌实验依赖的直接工具。然而他又不仅仅将之视为一种表达工具,而是认为语言乃是思想的呈现与化身。他放弃古典传统中既定雕琢的表达习气,将日常生活用语入诗,强调语言的自然与纯朴。他为诗歌语言改革选取的主要是存在于大自然背景下乡村生活方式中的常人的语言。他打破了散文语言与诗歌语言的界限,认为散文语言也可以入诗。华兹华斯的诗学以自然思想为线索,将泛神论哲学观、诗歌功能论、情感论、想象论以及语言观融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无论对后世的自然文学创作、批评实践甚或是社会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诗歌和诗学中由“自然”生发的相关理论,在21世纪的生态文学批评实践中引起极大的关注,为当代生态批评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实践范本,也为了当代文学生态批评原则的建立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佐证,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生态诗学的构建。他对自然能提升人们感受力的抒写方式、对想象力乃永恒情感追寻手段的定位,都为当下身处“工具理性”统治下的人们带来一股思想上的清风,也为他们增添了一份应对精神生态危机的勇气。
李燕茹[7](2020)在《《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第17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文选自2015年牛津大学出版的论文集《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由罗纳德·赫林编着而成。全书共收录了35篇科技类论文,主要探讨食品、政治及社会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问题。译者选取第17章为翻译章节,所选章节从基因、农业及人口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生物技术的应用问题。本报告是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重点探讨了翻译准备、翻译难点和案例分析。在准备阶段,笔者对翻译工具、平行文本、文本类型、CEA理论框架作了介绍。此次翻译实践中涉及的难点可以归纳为词和句子两个层面。针对这两方面的难点,报告第四部分以李长栓的“理解、表达、取舍”框架为指导选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其中,“理解”部分包括对多义词和句子结构两方面的理解,这部分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英汉词典、语法书等;“表达”部分包括术语和句子的实质含义两个方面,为了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需要参考平行文本、网络资源,考虑文本特点、客观事实、语境等因素;“取舍”部分则包括四字格、增译法和减译法的使用。取舍的运用使得译文言简意赅。借助“理解、表达、取舍”框架,本报告解决了翻译中涉及的词和句子层面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理解、表达和取舍是同等重要的。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取舍则是为了使表达通顺妥帖。通过本报告,笔者希望向感兴趣的人普及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给从事生物技术翻译的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骆冰[8](2020)在《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关于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的研究。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产生于19世纪,面对当时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爱默生、梭罗和缪尔为代表的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者提倡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的起源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当欧洲移民刚来到美洲大陆的时候,这片大陆上的自然环境还处于几乎未被开发的原始状态。由于移民主要是英国清教徒,因此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直接来源于当时英国的清教自然观,这一自然观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以征服为主旋律的。这种以征服自然为主的环境观念在当时美国人的自然观中一直居于正统地位,荒野在他们的眼里是荒芜和野蛮的象征,他们渴望用“文明”改变美洲大陆的野蛮状态。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和西进运动的开展,美国的荒野在不断减少,“文明”在逐渐增多。19世纪中叶,面对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日益暴露出的环境问题,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美国发展中产生的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欧洲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想的传入,以超验主义思想为核心思想的浪漫环境主义开始在美国发展并广泛传播。爱默生是超验主义思想的先驱,他的着作《论自然》是美国浪漫环境主义的宣言书。爱默生反对当时逐渐僵化的神学教义对民众思想的束缚,批评当时社会盲目信奉宗教的情况,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然中找到“心灵与宇宙的原始关系”。爱默生是一位书房中的哲学家,与对自然本身的关注相比,爱默生更看重的是人在自然中获得的精神方面的觉醒和发展。他提倡人们回归自然,抛弃宗教束缚,用灵魂直接与自然对话,与上帝对话,从而获得灵魂层面的发展。爱默生是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的奠基者,他的超验主义思想在学者中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梭罗是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追随者之一。梭罗不仅谈论自然,还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为伴。梭罗是一位大自然的爱好者,在目睹了康科德周围自然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之后,梭罗呼吁人们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原始荒野状态。但梭罗对荒野的追求是不够坚决的。虽然他讨厌现代文明对荒野的破坏,但他又感到纯荒野的状态不适合文明人的生存,因此他向往半文明半荒野的生活。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生活就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尝试。他提倡简约的生活,认为除生活必需品外的物质需求都是多余的。虽然梭罗反对政府、拒绝交税、独居瓦尔登湖等行为被人们评价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愤世嫉俗的隐士”,但他所提倡的荒野保护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缪尔是将超验主义付诸实践的人。他不仅是荒野的热爱者,更是荒野保护的宣传者,他提倡建立国家公园来保护荒野。缪尔与罗斯福总统在约塞米蒂宿营的经历为他建立国家公园以保护荒野的想法的实施提供了帮助。缪尔认为,大自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他通过文字把荒野之美呈现在人们眼前,邀请人们到荒野中寻找精神慰藉。缪尔被人们称为荒野的斗士,他反对平肖等人功利主义的自然保护观,痛恨一切将自然资源用作商业目的的行为。缪尔将反对在赫奇赫奇峡谷修建大坝的活动发展成一场全民运动,激发了美国群众对荒野的感情,也将荒野保护运动推向高潮。超验主义哲学贯穿于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运动之中,是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的哲学基础。超验主义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是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的核心观点。超验主义者认为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所有人都有一种神圣的精神,爱默生称之为超灵。超验主义者把自然和灵魂置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爱默生认为宇宙是由自然和灵魂组成,他提倡人们回归自然,因为人们在自然中可以用灵魂直面上帝,从而获得灵魂的升华和精神层面的成长。爱默生的这一自然观在梭罗和缪尔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挥,梭罗和缪尔在实践中进一步强调自然的价值,提倡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得到灵魂的升华与心灵的慰藉。
倪裳[9](2020)在《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设计策略探究》文中认为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文明为我们带了空前的物质繁荣。由于过快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使人们增长了对于精神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需求。因此,民宿作为优越自然环境资源、悠久历史文化及浓厚生活体验的文化载体,成了人们远离喧嚣的心灵庇护所。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民宿数量与日俱增。位于村落中的民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由于许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许多民居闲置,我们不应任其自由发展,而应在满足其生活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适当植入新功能以应对当代社会的需求。西方的审美及设计思想对中国建筑乃至民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营者们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对于空间意境和文化氛围营造这两方面没有进行深层的探究,更多的关注表面形式,致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与民宿改造中很好的融合。拥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禅宗文化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更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禅意民宿作为禅宗文化与民宿二者融合的载体,使人们心灵得到放松与净化,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精神体验。本文以禅、禅宗以及禅意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立足于当代社会人们对民宿空间精神层面的需求角度,总结概括出禅意民宿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分析优秀案例探究出禅意对于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的设计原则及营造手法。最后借助草甸水村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的设计实践,提出本人的观点与看法,来探讨禅宗意境是如何在当代民居改民宿中应用与传承。
李欣[10](2020)在《沈阳金地檀府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分析》文中指出住宅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规划对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忽视住宅区景观规划建设和植物配置会导致景观不协调等问题,因此,研究住宅区景观规划和植物配置,对于营造良好的户外人居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沈阳市铁西区金地檀府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在查阅相关文献梳理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走访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区布局、道路形式、景观设置形式、植物配置形式、居民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对住宅小区景观规划和植物配置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论表明,研究地住宅小区道路规划以次干路为主,其中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规划比例分别为14.29%、52.37%和33.34%,所有道路的规划采用环路模式和平行路模式两种;硬质景观中以实用型硬质景观为主,包括小区内的路灯、座椅、亭子、健身器械和儿童乐园等设施。装饰型硬质景观主要由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大类组成,包括假山、花架、花盆和景墙等园艺小品的形式。综合功能型硬质景观是实用型景观与装饰型景观的结合,常见的如座椅、喷泉、雕塑等;小区植物绿化总面积约7805m2,其中乔木约4256m2,灌木约5879m2,地被可达到全覆盖,植物配置有多种形式,包括孤植、丛植、列植、对植、地被等,同时还兼顾了植物的季节性,观花、观叶、观果类植物均有种植。超过半数的居民对目前的生活环境较满意,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烈,居民对小区内活动场所的分区和便民设施上比较满意。在重要度方面,居民更关心所在小区的房屋设备耐用、治安防范、教育设施、清洁卫生和便民设施上,分别对应1-6的排名。居民的满意度和重要度单因子比较中,重要度整体分值高于满意度,说明小区内部建设还有待提高。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建议: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多采用开放式,立体化的景观布局,并要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景观设施进行维护,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在未来的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也应逐步应用。
二、Americans Return to Nat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mericans Return to Nature(论文提纲范文)
(5)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 |
第一章 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 |
一、电影世界的三种形态:电影对世界的构建 |
二、电影体验的三级存在:电影对世界的作用 |
三、电影的三重生态:电影与世界的关系 |
第二节 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 |
一、艺术电影的生态批评 |
二、大众电影的生态批评 |
三、道德中立电影的生态批评 |
第三节 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 |
一、资本与生态的不可调和 |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 |
三、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 |
小结 |
第二章 美国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
第一节 生态视域下的沙尘暴 |
一、沙尘暴的首次揭露 |
二、沙尘暴元凶的生态讨论 |
三、沙尘暴的生态原罪 |
第二节 洪水危机与环境治理 |
一、洪水的记录者:《大河》 |
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与洪水治理 |
三、《大河》与生态 |
第三节 海洋殖民与生态危机 |
一、海洋环境初探 |
二、海洋空间殖民 |
三、海洋资源开采与生态危机 |
第四节 电影中的气候变化 |
一、《后天》的预言式生态解读 |
二、《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生态表达 |
三、气候变化与生态关注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资源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
第一节 铁路建设与环境退化 |
一、铁路对美国生态环境的改变 |
二、《和平联盟》:水牛因铁路而消失 |
三、《荡寇志》:对土地资源的掠夺 |
第二节 石油工业的壮观与生态 |
一、《塔尔萨》:石油大火与环境 |
二、镜头下的生态 |
三、石油开采与生态的让步 |
第三节 黄金采矿业与水土流失 |
一、《苍白骑士》中的水力采矿 |
二、《苍白骑士》中的二元论:生态的维护与破坏 |
三、对生态可持续的探讨 |
第四节 核能:隐形的污染 |
一、核传记电影:《丝克伍事件》 |
二、核类恐怖片:《危机》 |
三、核污染引发的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动物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
第一节 海洋动物与生态 |
一、电影中的恶魔:大白鲨 |
二、人类的朋友:海豚 |
三、逆戟鲸:回归自然 |
第二节 反狩猎电影的生态陈述 |
一、水牛狩猎:《水牛比尔》 |
二、《最后的狩猎》:对水牛的疯狂屠杀 |
三、反羽毛运动:《穿过沼泽》 |
第三节 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
一、《小鹿斑比》:森林生态的破坏 |
二、《海底总动员》:海洋生态的破坏 |
三、生态与消费主义 |
第四节 地球人的人性维度 |
一、《地球公民》 |
二、惨绝人寰的虐杀 |
三、人性维度与地球生态 |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人性的消失 |
一、农民的抗争与消失 |
二、城市化与人性的腐败:《唐人街》 |
三、人性的泯灭:《超世纪谍杀案》 |
第二节 印第安人与环境公正 |
一、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 |
二、印第安人银幕形象的转变 |
三、《烟火讯号》中的印第安保留地 |
第三节 银幕中的墨西哥裔美国人 |
一、无能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形象 |
二、墨西哥裔与土地的持续分离 |
三、墨西哥裔银幕形象的改观 |
第四节 生物殖民——可以随意处置的身体 |
一、生物殖民 |
二、药物试验体:《不朽的园丁》 |
三、跨国器官交易:《美丽坏东西》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华兹华斯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华兹华斯诗学的成因 |
第一节 逃离城市:华兹华斯的自然人生和心灵成长 |
第二节 诗学原则自身的历史演变 |
第三节 前维多利亚时代的时代背景与文化状况 |
第四节 浪漫主义思潮的硕果——湖畔派 |
第二章 华兹华斯诗学之泛神论宗教哲学观 |
第一节 华兹华斯的诗歌与“同一个生命和灵魂”的泛神论思想 |
第二节 华兹华斯的泛神论思想与生态意识 |
第三节 “同情”是华兹华斯诗学中泛神论的精髓 |
第三章 华兹华斯的崇高观——“感受崇高” |
第一节 华兹华斯“感受崇高”的历史渊源 |
第二节 华兹华斯“感受崇高”的内涵与特征 |
第三节 “感受崇高”与精神生态危机 |
第四章 华兹华斯的诗歌功能论——使心灵感动 |
第一节 “诗是人与自然之映像”——华兹华斯的诗歌事业 |
第二节 自然与华兹华斯诗歌的感受力和治愈力 |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重构 |
第五章 华兹华斯的自然想象论 |
第一节 浪漫主义想象力:对自然的认知与超越 |
第二节 想象力与审美力的削弱与复元——对风景“如画”的批判 |
第三节 幻想与想象的区分:穿越时空场景与追求情感永恒 |
第四节 想象力:“在生活常态中洞见一个新世界” |
第六章 华兹华斯的自然情感论 |
第一节 华兹华斯的情感观与大自然的“秀美与震慑” |
第二节 未来“瞬间”与平静的情感 |
第三节 感受力、同情与情感 |
第四节 “对自然的爱引致对人的爱” |
第五节 宗教情感——大自然是“至爱” |
第七章 华兹华斯的语言观 |
第一节 日常语言的适用性: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之争 |
第二节 语言是思想的呈现和化身 |
第三节 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有机统一 |
第八章 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一节 对英国自然生态文学的影响 |
第二节 与欧陆浪漫主义文学的对话 |
第三节 对美国社会改革与生态文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第17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Source Text and Author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
2.1 Translation Tools and Parallel Texts |
2.2 Text Typ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2.3 CEA Framework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1 Difficulties in Words and Phrases |
3.2 Difficulties in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Comprehension |
4.1.1 Polysemy |
4.1.2 Structural ambiguity in sentences |
4.2 Expression |
4.2.1 Technical Terms |
4.2.2 Intended meaning of sentences |
4.3 Adaptation |
4.3.1 Using four-character words |
4.3.2 Addition or dele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8)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主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研究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的社会背景 |
一、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 |
二、美国大陆的环境破坏 |
三、浪漫环境主义的出现与发展 |
第三章 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的图景 |
一、诉求主题 |
(一)爱默生:精神与自然对话 |
(二)梭罗:赞美自然 |
(三)缪尔:保护荒野 |
二、诉求路径 |
(一)爱默生:书房着作与演讲 |
(二)梭罗:与自然共处 |
(三)缪尔:实践中保护荒野 |
三、诉求效果 |
(一)爱默生:超验主义广泛传播 |
(二)梭罗:荒野保护思想深入人心 |
(三)缪尔:掀起荒野热 |
第四章 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的哲学基础 |
一、超验主义的起源 |
二、超验主义的内容 |
三、超验主义的自然观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设计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
1.1.1 当今社会推动乡村发展 |
1.1.2 全球化浪潮对于中国建筑的冲击 |
1.1.3 禅宗文化与禅意民宿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1.4.1 乡村型民居 |
1.4.2 禅意民宿 |
1.4.3 改造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国内禅宗文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禅意建筑与禅意空间的相关综述 |
2.1.3 国内禅意酒店及民宿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禅宗文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禅意建筑与禅意空间的相关综述 |
2.2.3 国外禅意酒店及民宿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章 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调研解析 |
3.1 调研目的及意义 |
3.2 调研内容及方法 |
3.3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 |
3.3.1 日本京都市虹夕诺雅温泉酒店 |
3.3.2 日本京都市Guest House合庭 |
3.4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 |
3.4.1 杭州法云安缦酒店 |
3.4.2 无锡灵山精舍 |
3.5 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存在的问题 |
3.5.1 建筑风貌 |
3.5.2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3.5.3 自主发展盲目,设计研究深度不足 |
3.6 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6.1 建筑层面 |
3.6.2 文化层面 |
3.6.3 经济层面 |
3.7 总结与思考 |
第4章 禅意民宿的特征及设计原则 |
4.1 禅意的起源及发展 |
4.1.1 禅与禅宗 |
4.1.2 禅宗文化 |
4.2 民宿的起源及其发展 |
4.2.1 国外民宿发展史 |
4.2.2 国内民宿发展史 |
4.3 禅意民宿的主要特征 |
4.3.1 空间特征 |
4.3.2 功能特征 |
4.3.3 环境特征 |
4.4 禅意民宿追求的意境 |
4.4.1 空灵 |
4.4.2 寂静 |
4.4.3 圆融 |
4.5 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的设计原则 |
4.5.1 文化包容的原则 |
4.5.2 以人为本的原则 |
4.5.3 师法自然的原则 |
4.5.4 因地制宜的原则 |
4.6 总结与思考 |
第5章 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的营造手法 |
5.1 功能空间重组 |
5.1.1 户外空间 |
5.1.2 居住空间 |
5.1.3 餐饮空间 |
5.1.4 休闲空间 |
5.2 场地选址及空间布局 |
5.2.1 场地选址 |
5.2.2 村落形态布局 |
5.3 空间构成要素 |
5.3.1 自然要素 |
5.3.2 人文要素 |
5.4 禅宗文化活动体验 |
5.5 禅意民宿的意境营造 |
5.5.1 意境营造之空间序列的引导 |
5.5.2 意境营造之留白与隐喻 |
5.5.3 意境营造之显而不露 |
5.6 总结与思考 |
第6章 设计实践 |
6.1 设计背景 |
6.1.1 草甸水村的基本概况 |
6.1.2 草甸水村的上位规划解读 |
6.1.3 草甸水村的设计定位 |
6.2 民居改禅意民宿的具体应用 |
6.2.1 总体规划分析 |
6.2.2 旅游策划分析 |
6.2.3 草甸水村民居改禅意民宿的营造手法分析 |
6.2.4 草甸水村禅宗文化活动体验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沈阳金地檀府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规划及植物配置原则 |
1.2.1 住宅小区景观规划的功能与布局要求 |
1.2.2 住宅小区景观植物配置原则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研究现状 |
1.4.2 国内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5.1 住宅小区总体布局 |
1.5.2 住宅小区道路规划现状 |
1.5.3 住宅小区硬质景观规划现状 |
1.5.4 住宅小区植物配置现状 |
1.5.5 住宅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章 沈阳金地檀府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分析 |
3.1 金地檀府住宅小区总体布局分析 |
3.1.1 住宅小区分区及布局 |
3.1.2 住宅小区环境因子 |
3.2 金地檀府住宅小区道路规划分析 |
3.2.1 住宅小区道路的等级及形式 |
3.2.2 住宅小区道路的功能 |
3.3 金地檀府住宅小区硬质景观规划分析 |
3.3.1 住宅小区实用型硬质景观 |
3.3.2 住宅小区装饰型硬质景观 |
3.3.3 住宅小区综合功能型硬质景观 |
3.4 金地檀府住宅小区植物配置分析 |
3.4.1 住宅小区植物的种类组成 |
3.4.2 住宅小区植物的配置形式 |
3.4.3 住宅小区季相植物的选配 |
3.5 金地檀府住宅小区居民满意度分析 |
3.5.1 住宅小区居民的群体组成 |
3.5.2 住宅小区居民的满意度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Americans Return to Nature(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验主义视阈下的爱默生美学思想探析[J]. 汪顺来. 语言教育, 2021(04)
- [2]罗马勒·比尔登“投影”系列绘画作品精神性研究[D]. 崔祎航. 渤海大学, 2021
- [3]叙事学语境中的塔拉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20世纪写作 ——以查尔斯·艾夫斯为例[D]. 程妍惟.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4]美国史家比林顿的边疆史学书写[D]. 王子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D]. 李之文. 山东大学, 2020(01)
- [6]华兹华斯诗学研究[D]. 史丽娜. 山东大学, 2020(01)
- [7]《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第17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燕茹.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美国早期浪漫环境主义研究[D]. 骆冰. 河南大学, 2020(02)
- [9]乡村型民居改禅意民宿设计策略探究[D]. 倪裳.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沈阳金地檀府住宅小区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分析[D]. 李欣.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