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毛泽东对反腐倡廉的卓越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刘义江[1](2021)在《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荫源[2](2021)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党风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反腐倡廉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的反腐工作面临着空前挑战,加上文化大革命对党内造成的破坏还没完全修复,党的建设可谓“旧患”与“新伤”并存。在此背景下,陈云作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不断探索从制度层面加强党的反腐工作,逐渐形成了其制度反腐思想。在党的建设史上,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独具特色,贡献重大。目前我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深入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政党治理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吸收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二、三、四部分以制度为切入点,按照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反腐体系的思维,论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中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完善贪腐制约监督制度,加强腐败惩戒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的内容。第五部分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评价问题,在概括其主要特色和总结其实践成效的基础上,阐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的当代价值。
江勇[3](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长达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伦理道德在稳定社会生活、建构社会秩序和引导人们善的求索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传统伦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伦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经济伦理遭到严重危机和挑战,传统的经济伦理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要求,社会经济生活中伦理失范现象突出。1919年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实际相结合,对传统经济伦理予以现代改造,实现创造性超越,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就此逐步生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即存在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目标、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的综合体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引导并规范党的经济政策、法规决策、执政手段等。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是涉及诸多学科、诸多领域、诸多层次的理论体系。从不同学科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涉及的不仅是经济学和伦理学,还涉及诸如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从不同阶段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三个大时期,期间又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存在数个小阶段。从经济活动环节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包括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的伦理思想:生产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生产目的确立,合乎道德的生产手段选择;交换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交换形式选择,公平的交换尺度确立;分配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分配原则确立,公正的分配方式探寻;消费伦理思想,包括合乎道德的消费目的确立,合乎道德的消费形式选择。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体系庞大的理论体系,确立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无疑至关重要。这个切入点应是在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时期脉络基础上,通过对经济运行不同环节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以此才能探寻到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经济活动就是经济伦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最基本的经济环节,因此对经济伦理的研究应该围绕这四个环节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亦是如此。尽管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是包含不同视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庞大思想体系,但是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伦理思想为基本研究对象时,就已经包括诸如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伦理研究。因此,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消费伦理思想的生成与演进开展研究,明确不同环节伦理思想之理论渊源,划分不同环节伦理思想之阶段时期,探究中国共产党各环节伦理思想之内涵,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生成与演进阶段的最优选择和最全面的考量。在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建设需要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汲取各思想流派之合理要素,产生了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和消费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生产伦理思想经历对旧生产制度道德批判、单一追求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重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四个阶段,明确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的善、以人为本的生产主体思想和生产与生态相协调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交换伦理思想经历局部商品交换、社会主义计划商品交换、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交换三个阶段,孕育出尊重与运用价值规律、竞争合作并存、等价交换和诚实守信原则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分配伦理思想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包括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分配主体、兼顾公平效率的分配标准和实现共同富裕分配目的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消费伦理思想经历量的节约、质的合理增长和质量并重三个阶段,形成适度消费、均衡消费、绿色消费的基本内涵。围绕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进行伦理探寻,有利于更直观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核心理念包括坚持根本原则是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经济公正、目标旨向体现为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义利兼顾的手段,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廖静雯[4](2020)在《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润琪[5](2020)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过人的智慧、敏锐的眼光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傲人成就。红色家风涵养于优秀革命家庭,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是革命家庭家风的榜样典范,凝结了第一代中共领袖们在教子齐家实践过程中的家风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思想不仅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我们今天挖掘优秀家风资源、弘扬革命家风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章从以下六个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作了阐述,为加强进一步研究做好了铺垫。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形成背景,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新旧交替时代环境的现实孕育以及长期献身革命活动的实践经历;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文化背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各具特色地域文化的独特影响、革命年代先进文化的哺育滋养、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根本确立。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理家原则,主要从严慈相济、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孝悌齐家、和睦团圆的族属情怀,艰苦朴素、清白坦荡的生活作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立人之道,从仁爱为本、持节守正的为人风范,团结向善、坦诚相交的处世原则,勤奋刻苦、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家国情怀,主要从理想至上、献身革命的崇高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来展开论述。第六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在当代价值层面,具有凝聚道德文明新力量、加强个人修养新要求、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严格党员干部新作风等意义;在传承路径层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红色家风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发展红色家风文化产业、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健全红色家风的机制保障等措施来加强弘扬。深入研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中共领袖群体的红色齐家实践,总结其红色家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前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筑牢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家庭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晓军[6](2020)在《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文化认同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基础,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以文化认同为视角,探索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而提升文化向心力、感召力、协同力、影响力和聚合力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法、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文化认同为视角,对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系统研究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基础上界定了双方关系: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内在源泉。梳理我国文化认同和软实力建设历程,总结了我国软实力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获得感提升;社会主义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族整体与认同意识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得到发展。有待提升之处在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缺乏协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分析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做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法: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本论文(除引言外)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理论研究进行探析。通过对文化认同及功能的解析,明确文化认同的作用,即文化认同可形成个体身份识别、可建立凝聚的社会群体、能够实现人类精神需要的满足;通过对软实力理论历史脉络的梳理,明确软实力理论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梳理,挖掘文化软实力内涵;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梳理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指向,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二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历程进行梳理,阐述我国文化认同在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此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历程和建设成果。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阶段,党和政府逐步在理论上较好的解决了方向性和时代性协调的问题,在实践上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主要经历了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阶段。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全方位的理论拓展。综上,这一部分主要论证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呈现的文化认同观关系密切。三是探析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及不足,肯定了我国在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交流和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获得感提升;社会主义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族整体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得到发展。阐明十九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发现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有待巩固、道德基础有待增强、经济基础根基有待强化、文化传播渠道有待完善、民族凝聚力有待提升,并针对每一层面逐步展开讨论具体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四是分别研究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四个文化软实力强国的有效做法。主要从文化产业即文化认同利益根基,核心价值观即文化认同思想防线,传播手段和方式即文化认同传播渠道等三方面探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做法。深入挖掘各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即美国的“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英国的“创新、冒险、崇尚自由、尊重民主”、日本的“重义、重秩序、知礼、爱国、民主”、和新加坡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四国各自社会核心价值观理念,全方位探索其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发现国外在文化产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具有创新前沿的做法,批判性吸收和借鉴。五是在系统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与问题,以及梳理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有效做法之上,提出在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途径,即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针对文化认同的核心意识、文化认同的道德基础、文化认同的利益根基、文化认同的传播手段和文化认同的凝聚等层面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做法,以期能够对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王开茹[7](2020)在《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淮海战役支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后勤力量打赢国民党后勤力量的一场运动。在这场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规模之巨大,任务之众多,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浩繁,这场战役也是人民投入热情最高、力度最大的一次支前运动,在战争史上所少有。因此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不仅为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而且为广大士兵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加快了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步伐。文章主要对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当前学术界对支前运动和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概要。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概念界定:支前运动的内涵与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定义。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淮海战役支前运动形成的背景与原因:根本上:民心向背;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经济上:土地改革;思想上:宣传教育。第四部分阐述了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战斗保障:其一,在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中,参战人员和支前人民众多,因此,中国共产党建立精心的支前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其二,支前人民在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中所作的贡献即主要内容如积极生产,筹集物资等内容;第五部分主要通过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的智慧,用历史思维的角度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即阐述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当代价值。
孙红莉[8](2020)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通过创作、表演、评论发挥着育人的作用。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指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教育,对文艺工作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文艺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加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应对新时代党内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的需要,也是履行好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要求,还是应对当前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面临挑战的需要。近年来,党在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整体上是健康的,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并且在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对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文艺工作者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轻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欠佳、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管理等等。针对新时代下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现状,依据新时代下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增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是强化对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二是加强对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三是激发文艺工作者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主体意识;四是优化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五是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王雪[9](2020)在《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江西省红色旅游为例》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自近代传入中国以后,不但指导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且成为中国建设、改革、发展时期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能团结全国人民价值观、道德观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全社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马克思主义是比较抽象的理论学说,要想实现它的“大众化”,就必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到群众中去,红色旅游作为常见的活动方式,无疑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江西省是第一个提出红色旅游的地方,因此,本文将从红色旅游出发,依托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研究。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红色旅游进行基本理论阐释,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红色旅游的功能,研究红色旅游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关系,证明红色旅游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以南昌、井冈山、萍乡、瑞金四个典型红色旅游区为例,对江西省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综合性分析。然后,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分析江西省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现状。最后,从原则和措施两个方面研究江西省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遵循的原则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和红色旅游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原则,措施有通过宣传红色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通过细化红色旅游对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周容[10](2020)在《红岩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岩精神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奋斗在国统区和部分沦陷区的文化结晶,充分体现了南方局同志灵活谨慎的政治智慧,涅而不缁的政治品格,真诚团结的宽广胸怀,坚贞不苟的英雄气概。因此红岩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展现,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凝结,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延伸。红岩精神是一种红色文化,它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不管是推进“四个伟大”进程,增强文化自信,还是对学生三观的塑造,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红岩精神虽然是与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长征精神一样的中国精神,但是当下弘扬红岩精神却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就理论方面来说,红岩精神的内涵、特点尚有争议,系统性研究不足;实际应用方面,红岩精神的实际应用价值挖掘力度小,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无法充分发挥精神对人民群众的激励作用;宣传方面,宣传内容有失偏颇,宣传范围狭小,宣传手段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科学的理论才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因此,从理论方面来说,政府应该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把各项增强红岩精神理论研究的措施及时发布并执行。在实际应用方面,应加大力度挖掘红岩精神的实际应用价值。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而言,红岩精神可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素材,增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思想觉悟,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社会而言,红岩精神可以作为重大突发事故的精神指导,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和谐为目标,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个人而言,红岩精神可以作为学习奋进的行动指南,塑造目标远大、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在宣传方面,要突出宣传重点,讲清红岩精神的来龙去脉;作为培育祖国花朵的重要阵地,学校红岩精神宣传教育还有欠缺,必须要填补学校教育漏洞,使红岩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课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流动宣传,加深人民群众对红岩精神的印象,强化红岩精神教育。三个方面,并驾齐驱,为弘扬红岩精神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促进红岩精神发展。
二、浅议毛泽东对反腐倡廉的卓越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毛泽东对反腐倡廉的卓越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1)学术价值 |
(2)实践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目前研究所现存的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分析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文章的创新 |
2.文章的不足 |
一、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历史背景 |
1. “文革”期间破坏的党内制度亟待恢复 |
2.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 |
(二)思想渊源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反腐思想 |
2.列宁的制度反腐思想 |
3.毛泽东的制度反腐思想 |
二、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 |
(一)推动党性教育制度化,坚定党员干部政治信仰 |
(二)推动党纪教育制度化,提升党员干部自律性 |
(三)推进党风教育制度化,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
三、完善贪腐制约监督制度 |
(一)健全和完善党纪国法和纪检组织,制约和监督贪腐行为 |
(二)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 |
(三)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制度,加强群众监督 |
四、加强腐败惩戒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
(一)加强腐败惩戒力度,震慑全党 |
(二)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反腐精准化 |
五、主要特色、实践成效与当代价值 |
(一)主要特色 |
1.从严反腐与依规反腐相协调 |
2.依法惩戒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
3.制度反腐与推进改革相统一 |
(二)实践成效 |
1.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为改革开放净化了环境 |
2.纠正了错误倾向,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 |
3.提高了执政能力,为改革开放提供力量支持 |
4.健全了党纪法规,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
(三)当代价值 |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思想防线 |
2.加强党纪法规建设,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
3.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加强群众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及其过程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概述 |
一、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要义 |
二、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阶段划分的意义及其标准 |
一、演进阶段划分的意义 |
二、演进阶段划分的标准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演进的三大时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思想 |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伦理思想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生产伦理思想 |
第一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生产目的的伦理旨向 |
二、生产手段的伦理考量 |
三、生产与生态的和谐思想 |
第二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旧的生产制度的道德批判阶段 |
二、单一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阶段 |
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并重阶段 |
四、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阶段 |
第三节 生产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发展生产力就是根本的善 |
二、以人为本的生产主体伦理 |
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原则 |
四、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协调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交换伦理思想 |
第一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互利——交换的伦理前提 |
二、契约——交换的伦理基础 |
三、公平诚信——交换的伦理原则 |
四、交换的伦理规范思想 |
第二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局部商品交换阶段 |
二、合计划的商品交换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交换阶段 |
第三节 交换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 |
二、竞争与合作并存 |
三、坚持等价交换 |
四、讲求诚实守信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分配伦理思想 |
第一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分配目的伦理思想 |
二、分配手段伦理思想 |
三、分配伦理原则思想 |
第二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分配阶段 |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分配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阶段 |
第三节 分配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分配主体:主导性原则 |
二、分配标准:兼顾公平效率 |
三、分配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消费伦理思想 |
第一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节俭消费伦理思想 |
二、禁欲消费伦理思想 |
三、享乐消费伦理思想 |
第二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一、注重量的节约阶段 |
二、注重质的合理增长阶段 |
三、质量并重的可持续消费阶段 |
第三节 消费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适度消费 |
二、均衡消费 |
三、绿色消费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一节 经济伦理的根本原则:人民利益至上 |
一、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
二、经济发展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条件 |
第二节 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经济公正 |
一、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经济公正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正 |
第三节 经济伦理的目标旨向:和谐共生 |
一、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
四、和谐共生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四节 经济伦理的实践手段:义利兼顾 |
一、肯定“求利”正当性 |
二、实现“义”和“利”的兼顾 |
结语:中国共产党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拟创新之处 |
(一) 系统总结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特点 |
(二) 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加强传承路径研究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形成背景 |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社会背景 |
(一) 新旧交替时代环境的现实孕育 |
(二) 长期献身革命活动的实践经历 |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文化背景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
(二) 各具特色地域文化的独特影响 |
(三) 革命年代先进文化的哺育滋养 |
(四)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根本确立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理家原则 |
一、严慈相济、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 |
(一) 爱子心切,舐犊情深 |
(二) 严格要求,恩威并施 |
(三) 以身作则,身正示范 |
二、孝悌齐家、和睦团圆的族属情怀 |
(一) 夫妻志同,相濡以沫 |
(二) 睦族乡邻,敬长尊祖 |
(三) 爱无差等,和谐团结 |
三、艰苦朴素、清白坦荡的生活作风 |
(一) 朴实无华,勤俭持家 |
(二) 吃苦耐劳,自力更生 |
(三) 不搞特权,严管亲属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立人之道 |
一、仁爱为本、持节守正的为人风范 |
(一) 与人为善,济弱扶倾 |
(二) 舍身忘家,无私奉献 |
(三) 严于律己,克己慎行 |
二、坦诚相交、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 |
(一) 平易近人,宽宏大量 |
(二) 团结向善,肝胆相照 |
(三) 不慕功名、低调处世 |
三、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奋斗精神 |
(一) 吃苦求知,振兴中华 |
(二) 乐观坚韧,永不气馁 |
(三) 身体为本,全面发展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家国情怀 |
一、理想至上、献身革命的崇高目标 |
(一) 坚定信念,忠诚于党 |
(二) 顾全大局,集体为先 |
(三) 兼济天下,求索大同 |
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二) 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
(三) 以民为本,群众路线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 |
(一) 凝聚道德文明新力量 |
(二) 加强个人修养新要求 |
(三) 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 |
(四) 严格党员干部新作风 |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传承路径 |
(一) 深入挖掘红色家风文化资源 |
(二) 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 |
(三) 大力发展红色家风文化产业 |
(四) 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
(五) 健全红色家风传承的机制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 |
一、文化认同解析 |
(一)文化认同及相关理论 |
(二)文化认同的层次分析 |
(三)文化认同的功能解析 |
二、软实力解析 |
(一)“软实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二)“软实力”理论的构成 |
(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
三、文化软实力解析 |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
(二)文化软实力的构成 |
(三)文化软实力的特点 |
四、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关系 |
(一)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
(二)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指向 |
(三)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源泉 |
第二章 文化认同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
(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
(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双百”和“两为”方针 |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大众化 |
(四)党牢牢掌握新闻媒体,控制社会舆论导向 |
二、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
(一)1978-1989 年:文化建设的复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二)1989-2002 年: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三)2003-2012 年:文化建设的进一步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认同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
(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
(二)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
(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 |
(五)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
(六)培育社会主义文艺的党性、人民性和科学性 |
(七)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新发展 |
第三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就及不足 |
一、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二)社会主义文艺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三)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
(四)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 |
(五)民族整体认同感增强,民族团结事业发展加快 |
二、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问题 |
(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有待巩固 |
(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道德基础有待增强 |
(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济基础根基有待强化 |
(四)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文化传播渠道有待完善 |
(五)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民族凝聚力有待提升 |
三、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综合分析 |
(一)增强文化认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
第四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镜鉴 |
一、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做法 |
(一)多领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 |
(二)运用多种手段将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入社会大众 |
(三)运用发达的媒介文化,提高其影响力 |
二、英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
(一)注重以创意产业助推文化软实力发展 |
(二)较有成效的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基石 |
(三)利用发达的媒介全方位传播本国文化 |
三、日本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手段 |
(一)以“内容产业”为标识发展本国文化产业 |
(二)立足多元优秀文化基础,丰富民族核心价值观内涵 |
(三)以“内容为王”把握传播精髓,提升全球影响力 |
四、新加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经验 |
(一)多种手段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软实力建设 |
(二)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动力的全方位发展建设 |
(三)运用不同传播载体,增强其文化影响力 |
五、文化认同视角下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评介 |
第五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
一、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 |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
二、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协同力 |
(一)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
(二)提炼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
(三)促进区域间教育公平,提升文化传承力 |
三、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 |
(一)加快塑造道德制度体系 |
(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建设 |
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 |
(一)创新宣传方式,增进文化影响力 |
(二)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艺术水平 |
五、提升文化认同凝聚力,增强文化聚合力 |
(一)推动民族文化和谐,增进文化认同 |
(二)加快地区经济增长,提高物质文化凝聚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2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概念界定 |
2.1 支前运动的内涵 |
2.2 支前运动的发展历程 |
3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形成背景与原因 |
3.1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背景 |
3.2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形成的原因 |
4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战斗保障 |
4.1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组织机构 |
4.2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主要内容 |
5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经验总结与当代价值 |
5.1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经验总结 |
5.2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当代价值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文艺工作者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一)文艺工作者的内涵 |
(二)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 |
(三)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一)文艺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适应新时代党内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的需要 |
(三)履行好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要求 |
(四)应对当前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面临的挑战 |
三、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四、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应有的关注 |
(二)文艺工作者自身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轻视 |
(三)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育功能的削弱 |
(四)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管理 |
五、新时代改进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一)强化对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认识 |
(二)加强对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 |
(三)激发文艺工作者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主体意识 |
(四)优化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五)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创新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江西省红色旅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红色旅游基本理论阐释 |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
2.1.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2.2 红色旅游 |
2.2.1 红色旅游的基本内涵 |
2.2.2 红色旅游的特征 |
2.2.3 红色旅游的功能 |
2.3 红色旅游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逻辑关系 |
2.3.1 红色旅游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核一致 |
2.3.2 红色旅游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外核一致 |
第3章 江西省红色旅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综合性分析——以四个红色旅游区为例 |
3.1 四个红色旅游区资源概况 |
3.1.1 南昌红色旅游区资源概况 |
3.1.2 萍乡红色旅游区资源概况 |
3.1.3 井冈山红色旅游区资源概况 |
3.1.4 瑞金红色旅游区资源概况 |
3.2 四个红色旅游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
3.2.1 南昌红色旅游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
3.2.2 萍乡红色旅游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
3.2.3 井冈山红色旅游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
3.2.4 瑞金红色旅游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势 |
3.3 四个红色旅游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借鉴意义与思考 |
3.3.1 四个红色旅游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借鉴意义 |
3.3.2 四个红色旅游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
第4章 江西省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 江西省红色旅游取得的成绩 |
4.1.1 红色旅游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品牌已经形成 |
4.1.2 红色旅游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力度加强 |
4.1.3 红色旅游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系初步形成 |
4.1.4 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显着 |
4.1.5 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 |
4.2 江西省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红色旅游区红色精神缺乏深度发掘 |
4.2.2 红色旅游区开发模式相对落后 |
4.2.3 红色旅游区缺乏专业人才 |
4.2.4 红色旅游区游客类型没有细分 |
第5章 江西省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研究 |
5.1 江西省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遵循的原则 |
5.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原则 |
5.1.2 红色旅游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原则 |
5.2 江西省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 |
5.2.1 通过宣传红色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5.2.2 创新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5.2.3 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 |
5.2.4 通过细化红色旅游对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红岩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二 红岩精神的历史背景与形成条件 |
(一)历史背景 |
1.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
2.国民党消极抗日 |
(二)红岩精神的形成条件 |
1.南方局的成立提供了组织保障 |
2.优良作风传统奠定了思想基础 |
3.特殊工作环境促进了思想进步 |
4.复杂革命斗争创造了实践经历 |
三 红岩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
(一)红岩精神的内涵 |
1.崇高思想境界 |
2.坚定理想信念 |
3.巨大人格力量 |
4.浩然革命正气 |
(二)红岩精神的特点 |
1.灵活谨慎的政治智慧 |
2.真诚团结的宽广胸怀 |
3.涅而不缁的政治品格 |
4.坚贞不苟的英雄气概 |
四 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 |
1.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展现 |
2.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凝结 |
3.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延伸 |
(二)红岩精神的当代价值 |
1.推动“四个伟大”进程 |
2.厚植文化自信源泉 |
3.匡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
五 当下弘扬红岩精神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
(一)当下弘扬红岩精神面临的困境 |
1.群众误读红岩精神 |
2.群众质疑红岩精神的当代价值 |
3.红岩精神“走不出”重庆 |
(二)弘扬红岩精神面临困境的原因 |
1.理论层面系统性研究不足 |
2.实际应用价值挖掘力度小 |
3.宣传方面存在漏洞 |
(三)走出当下弘扬红岩精神困境的应对措施 |
1.加大红岩精神的系统性研究 |
2.深挖红岩精神的实际应用价值 |
3.增强红岩精神的广泛宣传 |
六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浅议毛泽东对反腐倡廉的卓越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D]. 刘义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制度反腐思想探析[D]. 杨荫源.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江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研究[D]. 廖静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D]. 张润琪. 山东大学, 2020(10)
- [6]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 王晓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研究[D]. 王开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孙红莉. 延安大学, 2020(12)
- [9]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以江西省红色旅游为例[D]. 王雪. 南昌大学, 2020(01)
- [10]红岩精神研究[D]. 周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