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正艳,伍海军,杨华,张波[1](2022)在《活血化瘀理论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其致残率、病死率非常高,是急性死亡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医药研究的发展逐渐深入,发现出血性脑卒中后,在活血化瘀理论指导下运用活血化瘀相关药物干预,能够改善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减少死残率,使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提高。为进一步理解活血化瘀干预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对活血化瘀中医药应用进行总结。本文尝试对出血性脑卒中活血化瘀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理论进行概括,进而提高活血化瘀理论在临床的应用及活血化瘀中医药运用于出血性脑卒中的规范。
周海燕,李卫红,唐冬艳,林晓琴[2](2021)在《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9月。由2名研究者检索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共计患者174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活血化瘀法联合常规西药疗法对比单纯常规西药疗法在临床总有效率(RR=1.21,95%CI[1.16,1.27],P<0.000 01)、妊娠率(RR=1.71, 95%CI[1.39,2.11],P<0.000 01)、复发率(RR=0.44, 95%CI[0.30,0.66],P<0.000 1)、痛经VAS评分(WMD=-1.18,95%CI[-2.14,-0.22],P=0.02)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活血化瘀法能有效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总有效率、妊娠率,降低复发率,缓解痛经,有望进一步临床推广。
魏佳琪,苏连华,孟玉凤,冯淬灵[3](2021)在《活血化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3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活血化瘀法口服治疗,连续治疗8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肺动脉压力、运动耐量测定试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喘促、乏力、自汗恶风、身体疼痛、发绀积分,肺动脉压力,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活血化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疾病的预后转归。
张畅[4](2021)在《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西黄丸对4T1荷瘤小鼠原位肿瘤的影响、血瘀症状的改善、对乳腺癌肺转移瘤的抑制作用、小鼠血液及肺组织中转移前微环境相关的重要组分及生物标志物变化的影响,最终明确活血化瘀药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本研究首先随机选取5只BALB/c雌性小鼠对其进行皮下4T1乳腺癌细胞注射接种,使其产生原位肿瘤,待瘤体生长至直径约为0.8cm时,处死小鼠,选取大小适宜的瘤块,切成2mm3大小,分别移植到另外的小鼠第四对乳房脂肪垫下,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模型(Control)组、西黄丸(XH)组、阿霉素(ADM)组,每组25只。通过小鼠血瘀证症状量化评分表,评价小鼠血瘀证进展程度,分析西黄丸对荷瘤小鼠血瘀证症状的改善作用。采用定期取材(8Day、11 Day、14 Day、17 Day、20 Day)的方法,对小鼠瘤体进行称重,测量肿瘤长度和宽度,估算肿瘤体积、抑瘤率,观察西黄丸对原位肿瘤的影响。2.采用在BALB/c小鼠皮下移植4T1乳腺癌瘤块的方法,构建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利用直接观察、HE染色、免疫组化3种方法评估肺转移情况,判断是否成功构建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检测乳腺癌肺转移形成相关蛋白(MMP9、S100A8/A9)表达水平,研究不同组别肺转移的发生时间。3.应用流式细胞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乳腺癌肺转移小鼠的血液和肺中MDSCs的数量比例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乳腺癌肺转移前微环境相关生物标记物(MMP9,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皮下接种4T1乳腺癌细胞荷瘤BALB/c雌性小鼠模型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块在接种5日后,可观察到局部肿瘤形成,瘤体生长状态良好,成瘤率100%。西黄丸对原位肿瘤的抑制效果:(1)小鼠血瘀证症状评分:在小鼠皮下接种瘤块后第14天时,模型组已明显表现出血瘀证症状,模型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9.00±1.00,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6.00±1.00,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7.00±1.00;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小鼠舌体血瘀面积小于1/3,无脉络瘀血,无明显出血、瘀斑(P<0.05);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表现较为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0天时,模型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3.33±0.58,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0.33±1.16,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1.33±0.58;相较于模型组小鼠,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表现明显减轻(P<0.01);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体积:接种第8天时,模型组小鼠瘤体体积为(42.50±6.61)mm3,西黄丸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9.33±4.62)mm3,阿霉素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6.17±5.10)mm3;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瘤体体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第14天,模型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62.50±54.44)mm3,西黄丸组小鼠瘤体体积为(138.00±19.08)mm3,阿霉素组小鼠瘤体体积为(123.17±23.51)mm3;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瘤体体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肿瘤质量:接种第17天,模型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504±0.156)g,西黄丸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159±0.025)g,阿霉素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145±0.017)g;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瘤体的质量均有明显减轻(P<0.01),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4)抑瘤率:与模型组比较,接种第14天,阿霉素组抑瘤率达到53.08%,接种第17天,西黄丸组的抑瘤率达到52.77%。2.小鼠肺转移情况:(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在第14天前已经发生转移,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在接种瘤块第17天之前已发生乳腺癌肺转移。(2)观察小鼠肺转移情况:与转移前相比,三组在转移后均可观察到肿瘤小结节遍布全肺,肺质变硬,颜色深红。模型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21.00±2.65)个,西黄丸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12.33±1.53)个,阿霉素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15.33±2.52)个;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均可减少小鼠乳腺癌肺转移结节灶的数量(P<0.05)。西黄丸组抑制肺转移灶的作用与阿霉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可显着降低肺组织中MMP 9的表达(P<0.0001);西黄丸组S100A8/A9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01),阿霉素组S100A8/A9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01)。3.乳腺癌肺转移微环境相关生物标记物表达:(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小鼠血液中MDSCs的比例显示,转移前,转移发生时和转移之后,模型组中MDSCs比例分别为51.4%、64.6%、79.1%;西黄丸组中MDSCs比例分别为22.7%、53.3%、62.7%;阿霉素组中的MDSCs比例分别为24.6%、54.5%、67.8%;与模型组相比,在转移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之后西黄丸均可明显降低乳腺癌小鼠血液中MDSCs的比例;同时,西黄丸组小鼠血液中MDSCs比例始终低于阿霉素组(P<0.05)。小鼠肺部MDSCs的比例显示,转移前,转移发生时和转移之后,模型组中总MDSCs表达量分别为51.9%、55.4%、79.7%;西黄丸组中MDSCs表达量分别为49.1%、61.2%、67.0%;阿霉素组中的MDSCs数量百分比分别为51.4%、53.6%、65.7%;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在转移前对MDSCs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在转移时,抑制作用较差(P>0.05);在转移之后,西黄丸组MDSCs的比例有所下降(P<0.01)。两治疗组相比较,在转移前,西黄丸组比阿霉素组效果好(P<0.05),而在在转移发生时至最后,阿霉素组抑制肺中MDSCs比例的效果更好(P<0.05)。(2)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与模型组中的MMP9相比,转移前,西黄丸组中MMP9的表达有所下降(P<0.05)。转移发生时,西黄丸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之后,西黄丸MMP9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的NF-κB相比,转移前,西黄丸组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01);转移发生时,西黄丸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之后,西黄丸组表达明显减少(P<0.001)。结论:1.西黄丸不仅对乳腺癌原位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有效改善荷瘤小鼠的血瘀证症状并提高荷瘤小鼠的生活质量。2.西黄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肺转移前血液中的MDSCs比例和转移前肺组织中MDSCs的聚集。3.西黄丸可能通过降低肺组织中MMP9、S100A8/A9和NF-κB的表达水平,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能力,延长转移的时间,减轻乳腺癌肺转移程度。
李振源[5](2021)在《骨痹化瘀汤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Ⅰ、Ⅱ期瘀血型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采取随机对照法对罹患Ⅰ、Ⅱ期瘀血型股骨头坏死(ONFH)的患者进行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评价骨痹化瘀汤对Ⅰ、Ⅱ期瘀血型髓芯减压术后ONFH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旨为骨痹化瘀汤在临床中推广运用提供证据。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的确诊为ONFH患者。研究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ONFH患者61例,其中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30例予行髓芯减压术+预防感染(头孢唑啉钠)、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钠)、保护胃黏膜(奥美拉唑)及术后止痛(氯诺西康),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骨痹化瘀汤”治疗,疗程3个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部疼痛视觉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部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观察并记录有无不良反应,以测评骨痹化瘀汤的有效性。结果:1.研究入组患者共61例,其中脱落1例(因未按时间返院复诊,经电话联系后确认患者不愿继续配合本研究),余60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髋、ARCO分期)经检验比较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患髋VAS疼痛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功能评分均有提升。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试验期间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骨痹化瘀汤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Ⅰ、Ⅱ期瘀血型ONFH患者的近期疗效好,能改善患者的髋部疼痛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延缓病情向Ⅲ、Ⅳ期演化。
刘飞强[6](2021)在《自拟强骨活血汤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近期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自拟强骨活血汤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减轻痛苦,尽早康复。方法此次研究病例来自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住院部病房,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其中对照组30例予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服用自拟“强骨活血汤”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周径、VAS评分、钙磷乘积值,对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P<0.05设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研究共入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均完成临床观察。2.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患肢分布、骨折分型),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患侧肩关节周径、VAS评分及钙磷乘积值的比较,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术后患侧肩关节周径比较:试验组术后第4天、7天、14天肩关节周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试验组术后第4天、7天、14天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术后钙磷乘积值比较:试验组术后第14天钙磷乘积值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近期运用自拟强骨活血汤在减轻肩关节肿胀程度、缓解疼痛、提高钙磷乘积值有积极治疗意义,无明显不良反应。
杨志华[7](2021)在《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临床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评价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了解清痰化瘀方对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3、预测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纳入60例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保持原有西医常规治疗不变,治疗组在原有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加用清痰化瘀方,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0±3天。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心绞痛症状计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计分、中医证候积分、常规超声心动图、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内皮素-1、一氧化氮、血脂等及不良事件。2、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清痰化瘀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从Drugbank、TTD、Dis Ge NET、NCBI数据库筛选稳定性冠心病靶点,将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进行Venn分析,筛选二者共同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DAVID(6.8)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3.6.0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等网络,预测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被剔除,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脱落0例。最终纳入统计58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入组时的血压、心率、腰围、运动情况、饮食偏嗜、既往病史、常规用药等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疗效性评价(1)量表积/计分(1)心绞痛计分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计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组内<0.001),心绞痛症状计分组内净差异2.06分(95%CI:1.51~2.63分);对照组心绞痛症状计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组内=0.326);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症状计分低于对照组(P组间=0.019)。(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计分治疗组治疗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计分、心绞痛稳定情况计分、心绞痛发作情况计分、治疗满意程度计分、疾病认识程度计分较前升高(P组内<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all P组内>0.05)。治疗组治疗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症状计分、心绞痛稳定情况计分、治疗满意程度计分显着高于对照组(all P组间<0.01),心绞痛发作情况计分、疾病认识程度计分高于对照组(all P组间<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下降(P组内<0.001),中医证候积分组内净差异16.17分(95%CI:12.72~19.6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组内=0.108),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组间=0.004)。(2)血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未见明显变化(all P组内>0.05,all P组内>0.05)。(3)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治疗组治疗后FMD较治疗前升高(P组内<0.01),对照组治疗前后FMD未见明显变化(P组内>0.05),治疗后两组FM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组间<0.05)。(4)心脏彩超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右室内径、左室壁厚度、室间隔、左室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组间、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all P组内>0.05,all P组间>0.05)。(5)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组间=0.630,P组间=0.565)。治疗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组内<0.001),组内净差异为-10.77 uml/L(95%CI:-15.33~-6.19 uml/L),治疗组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组内<0.001),组内净差异为3.00 ng/L(95%CI:-5.71~-0.29 ng/L),对照组治疗前后一氧化氮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组内=0.138),对照组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组内=0.031)。治疗后治疗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P组间<0.001),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P组间=0.001)。(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all P组内>0.05,all P组间>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组间>0.05)。3.网络药理学机制从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清痰化瘀方有效成分101个,对应靶点253个,基于Drugbank、TTD、Dis Ge NET、NCBI数据库得到稳定性冠心病相关靶点1104个,二者取交集得到112个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640个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细胞增殖与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激素分泌、NO合成、物质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有酶、蛋白、细胞因子、受体、转录因子、激素等多种物质参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08条信号通路,较多靶点被富集在HIF-1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c GMP-PKG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上。结论1.清痰化瘀方能有效改善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2.清痰化瘀方能有效保护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临床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机制之一。3.清痰化瘀方可能通过作用于TNF、AKT1、IL-6、MAPK3、MAPK8、VEGFA、FOS等关键靶点,进而调节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c GMP-PKG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对稳定性冠心病发挥治疗作用。
杨银华[8](2021)在《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为静脉曲张术后的治疗积累经验,突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从而促进病人康复,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予以基础治疗及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2组,术后观察组35例予口服脉络饮及常规治疗;对照组35例予常规治疗,观察术后10h及用药的第3、7、12天各组疼痛、肿胀、皮下瘀斑等情况,记录用药前后CIVIQ(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情况,分析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本课题共完成病例研究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左右患肢数及CEAP(临床、病原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与分析如下:(1)在术后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术后10h及用药后第12天疼痛评分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后第3天、第7天疼痛评分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用药的第3天及第7天之后,在改善疼痛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在术后肿胀方面,两组患者用药的第3天及第7天肿胀发生率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的第12天肿胀发生率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用药的第12天之后,在改善肿胀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术后皮下瘀斑方面,两组患者用药的第3天及第7天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P>0.05,表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的第12天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用药的第12天之后,在改善皮下瘀斑方面,观察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在术后CIVIQ评分方面,用药后观察组CIVIQ评分明显高于用药前,且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脉络饮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在总体疗效方面,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Z=-2.324,P=0.02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脉络饮在改善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疼痛、肿胀、皮下瘀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促进术后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明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刘若凡[9](2021)在《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文中提出目的:1.系统回顾并分析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RCT)中活血化瘀法的干预时点及药物特点;2.基于文献分析结果,设置不同干预时点,以脑血疏口服液作为代表活血化瘀法的实验药物,探索脑血疏口服液不同时点应用对大鼠神经功能和血肿体积的影响,探讨其用药时间窗;3.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血肿吸收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1.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的RCT,并查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ClinicalTrials.gov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时限均为2001年至2020年,文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以脑出血、脑出血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活血、化瘀、破血、逐瘀等为检索词。将纳入研究中涉及的干预时点、药物、方药组成等录入Excel中建立文献数据库,运用SPSS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2.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预给药组(C组)、造模后6h给药组(E组)、造模后24h给药组(G组)5组,每组8只。采用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造模前,C组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7 d,其余4组予1.8mL/kg·d-1生理盐水灌胃7d;造模后,A组和B组予1.8mL/kg.d-1生理盐水灌胃,C组和E组在造模6h后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G组在造模24h后予1.8 mL/kg·d-1脑血疏口服液灌胃,每组大鼠均每隔24h给药一次,共3d。术后1d、3d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大鼠行为学进行记录和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扫描获得大鼠颅脑影像,使用Sante DICOM Viewer软件重复3次测量取平均值,利用公式计算获得血肿体积并计算血肿吸收率。用药3 d后大鼠断头取脑,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36蛋白表达情况。3.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Pubchem数据库获得脑血疏口服液组成中药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ADME数据库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有效活性成分筛选和靶点预测,采用GeneCards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获得脑出血血肿吸收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及插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索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的可能机制。结果:1.共纳入102项RCT,29项研究未对活血化瘀药的干预时间进行详细说明,1项研究将干预时间限制在发病6 h内,2项研究将干预时点明确至发病6-24 h内,共有31项研究将活血化瘀药的干预时点明确在发病24 h后。明确用药时点的73项研究中,共55项研究使用中药汤剂、口服液或胶囊等口服活血化瘀药,涉及处方40个,中药68味,用药频次总共320次,结合治疗思路可以聚类为四大类,第一类包括大黄、水蛭、川芎、三七、赤芍、桃仁、红花、黄芪、石菖蒲、蒲黄、丹参、地龙、芒硝、牛膝,第二类包括泽泻、猪苓、土鳖虫,第三类包括茯苓、益母草、甘草,第四类包括黄芩、栀子、厚朴、当归。2.造模后第1天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组、C组、E组及G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造模1 d后相比,造模3d后各组大鼠评分均有下降,其中B组、C组、E组及G组评分下降明显(P<0.05);造模后第3天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与B组相比,C组及E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造模后1 d使用MRI扫描比较血肿体积,B组、C组、E组及G组的大鼠血肿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进行MRI扫描,与造模后1 d测得大鼠血肿体积相比,C组、E组、G组造模后3 d测得血肿体积减小(P<0.05);造模后3 d测得各组大鼠血肿体积进行比较,C组、E组的大鼠血肿体积小于B组(P<0.05);与B组相比,C组、E组的血肿吸收率显着提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E组及G组的CD36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B组相比,C组和E组的CD3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C组、E组和G组光镜下可见血肿周围CD36免疫标记阳性表达染色加深,数量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C组、E组和G组的大鼠血肿周围CD3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3.经筛选后得到脑血疏口服液包含候选活性成分共235个,其中川芎73个,大黄28个,黄芪33个,牡丹皮21个,牛膝32个,石菖蒲51个,水蛭33个;预测后得到229个潜在作用靶点,其中川芎40个,大黄66个,黄芪123个,牡丹皮107个,牛膝114个,石菖蒲116个,水蛭45个;借助Cytoscape构建有效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每个活性成分平均与9.9个预测靶点相互作用,每个预测靶点平均与2.7个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经筛选获得脑出血血肿吸收的相关靶点437个;通过构建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后获得关键靶点126个。对126个关键靶点分别进行GO功能注释,共得到43条生物学过程信息、68条细胞组分信息、39条分子功能信息(均P<0.05);对126个关键靶点进行KEGG富集分析,得到72条信号通路(均P<0.01),聚类后得到34大类信号通路,结合前项研究中CD36研究结果,预测通过调节 Toll 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信号通路调控CD36蛋白表达,可能是脑血疏口服液影响脑出血血肿吸收的作用机制之一。结论:1.脑血疏口服液在脑出血急性期6 h内给药未加重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未导致大鼠血肿扩大。脑血疏口服液在脑出血急性期6 h内给药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促进大鼠血肿吸收,优于在脑出血后24h给药,脑出血后6h内使用脑血疏口服液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血肿吸收最有益。脑出血后6 h内使用脑血疏口服液可通过提高CD36蛋白表达更早启动血肿清除。2.脑血疏口服液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调控多个靶点促进血肿吸收,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其中。结合前项研究结果,预测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调节TLR/NF-κB信号通路调控CD36蛋白表达,促进内源性血肿清除。
屈赛庆[10](2021)在《仲景活血化瘀法在胎动不安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较为系统地对“活血化瘀法”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瘀血与胎动不安的相关性及仲景论治妊娠胎动不安的活血化瘀思想特色,旨在揭示并总结仲景活血化瘀法治疗胎动不安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保胎提供文献及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相关古文献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的查阅及整理,将全文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正文第一部分从活血化瘀法角度着手,通过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活血化瘀理论的相关论述及方药,以及查阅后世医家活血化瘀理论相关文献典籍,采用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分析仲景“活血化瘀法”历史源流及辨治特色。第二部分通过整理瘀血与胎动不安的相关性,从女子以血为本的角度出发,论述妇人妊娠生理特点及瘀血致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第三部分通过考究《金匮要略》“妊娠病篇”原文,分析仲景论治妊娠胎动不安的活血化瘀思想特色,探讨仲景活血化瘀法在妊娠胎动不安中的具体运用。第四部分主要阐述导师付志红教授对仲景活血化瘀法治疗胎动不安的运用探索,并通过分享典型的案例的方式来证实运用仲景活血化瘀法保胎的实践性及有效性,以供同行参考借鉴。结果:1、张仲景创瘀血之名,明确瘀血症候,总结瘀血致病的病因病机,创立了丰富的活血化瘀辨治法,并精选化瘀方药,开活血化瘀法辩证论治之先河;2、仲景继承发扬了《内经》中“有故无殒,亦无殒”的学术思想,以临床阐述妊娠胎动不安的证治规律,其“瘀祛胎安”思想匠心独运,方药疗效确切;3、结合现代诊治妊娠胎动不安的科研研究进展及导师临床运用探索,证明了运用活血化瘀法安胎的科学性、实践性,值得深入挖掘整理,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结论:1、张仲景“活血化瘀法”辨治体系源远流长,理论丰富而完善,理法方药俱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金匮要略》“妊娠病篇”中活血化瘀方药历经两千余年,对指导当今临床治疗胎动不安疾病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导师付志红教授崇仲景之法,精研医理,以气血为总纲论治妊娠病,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有是证,用是药,成效显着。
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化瘀理论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出血性脑卒中中医病理机制简述 |
2 出血性脑卒中后主要的损伤机制 |
3 活血化瘀理论的临床应用 |
4 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辨证论治及活血化瘀药物的选择 |
5 小结 |
(2)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 |
2.2 文献基本信息 |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临床有效率 |
3.2 妊娠率 |
3.3 复发率 |
3.4 痛经VAS评分 |
3.5 不良反应 |
3.6 发表偏倚 |
4 讨论 |
(3)活血化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2.5 2组安全性比较 |
3 讨 论 |
(4)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黄丸对乳腺癌小鼠原位肿瘤的抑制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构建及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西黄丸对乳腺癌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活血化瘀药抗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乳腺癌肺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骨痹化瘀汤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Ⅰ、Ⅱ期瘀血型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标准 |
6 研究方法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
3 观察指标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ONFH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 ONFH的中医药治疗 |
2.1 非药物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3 ONFH的西医治疗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4 “骨痹化瘀汤”组方分析 |
4.1 组方依据及方解分析 |
4.2 组方诸药的中医认识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髋部疼痛程度分析 |
5.2 髋关节功能分析 |
5.3 髋部影像学疗效量化评分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股骨头坏死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自拟强骨活血汤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近期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及分型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分组 |
4.2 术前处理 |
4.3 手术方法 |
4.4 分组治疗方案 |
4.5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可比性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两组患者疗效性观察项目比较 |
3 术后患侧肩关节周径的比较 |
4 术后VAS评分的比较 |
5 术后钙磷乘积值的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认识 |
1.1 肱骨近端解剖结构 |
1.2 发病机制 |
1.3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 |
1.4 治疗方式 |
2 中医对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药治疗 |
3 自拟强骨活血汤的组方分析 |
3.1 组方依据 |
3.2 组方配伍分析 |
3.3 单味药功效及药理学分析 |
4 统计结果分析 |
4.1 治疗前结果分析 |
4.2 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周径分析 |
4.3 治疗后VAS评分分析 |
4.4 治疗后钙磷乘积值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临床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临床评价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药物 |
1.3 研究设备 |
2.病例诊断、纳入、排除、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中止试验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及干预方案 |
3.2 观察周期 |
3.3 观察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统计学方法 |
4.伦理学要求 |
5 研究方案注册 |
6 研究结果 |
6.1 病例纳入、剔除及脱落情况 |
6.2 基线信息 |
6.3 疗效性评价 |
6.4 安全性评价 |
7 小结 |
研究内容二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清痰化瘀方化学成分的筛选 |
1.2 清痰化瘀方潜在靶点的收集及网络构建 |
1.3 稳定性冠心病相关靶点的筛选 |
1.4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
1.5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清痰化瘀方的化学成分 |
2.2 清痰化瘀方“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2.3 共同靶点PPI网络构建 |
2.4 “中药-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中医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稳定性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
2 稳定性冠心病的辨证分型 |
3 稳定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药结合治疗 |
3.3 运动康复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取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2.3 术后分组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 疗效总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两组病程比较 |
1.4 两组左右患肢数比较 |
1.5 两组CEAP分级比较 |
2 疗效性指标结果及分析 |
2.1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
2.2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术后肿胀发生率比较 |
2.3 两组不同时间节点术后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 |
2.4 两组用药前后CIVIQ评分比较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3.1 两组总体疗效积分比较 |
3.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下肢静脉曲张研究进展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
1.3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
2.1 术后疼痛 |
2.2 术后肿胀 |
2.3 术后皮下瘀斑 |
3 祖国医学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
3.1 古代医家对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3.2 病因 |
3.3 病机 |
3.4 治则治法 |
4 郑则敏教授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
4.1 立论基础 |
4.2 术后常规治疗的弊端 |
5 脉络饮介绍 |
5.1 处方 |
5.2 方解 |
5.3 药理作用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6.3 脉络饮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现代医学内科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研究进展 |
3 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复方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 |
1 前言 |
2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相关数据库 |
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文献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活血化瘀法不同时点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大鼠血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脑血疏口服液促进脑出血血肿吸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仲景活血化瘀法在胎动不安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学对胎动不安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西医治疗 |
1 仲景活血化瘀法历史源流 |
1.1 仲景活血化瘀法溯源 |
1.1.1 理论之源——《黄帝内经》 |
1.1.2 药物之源——《神农本草经》 |
1.2 仲景活血化瘀法辨治体系形成 |
1.2.1 创立瘀血病名 |
1.2.2 明确瘀血证候 |
1.2.3 总结病因病机 |
1.2.4 确立治法治则 |
1.2.5 精选化瘀方药 |
1.3 仲景活血化瘀法的后世传承与发展 |
1.3.1 隋唐时期 |
1.3.2 宋金元时期 |
1.3.3 明清时期 |
1.3.4 新中国成立后 |
2 瘀血与胎动不安的相关性 |
2.1 女子以血为本 |
2.2 妇人妊娠生理特点 |
2.3 瘀血致胎动不安的病机特点 |
2.4 胎动不安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
3 活血化瘀法在《金匮要略》“妊娠病篇”中的应用特色 |
3.1 调其阴阳,和其气血 |
3.2 有故无殒,配伍巧妙 |
3.3 肝脾同治,补虚泻实 |
3.4 妊娠养胎,寒温得当 |
4 导师对仲景活血化瘀法在胎动不安中的运用探索 |
4.1 因虚致瘀,以养为活 |
4.2 积冷凝络,以温为通 |
4.3 结气血阻,以通为养 |
4.4 临症医案举隅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化瘀理论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 曾正艳,伍海军,杨华,张波.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 [2]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J]. 周海燕,李卫红,唐冬艳,林晓琴.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 [3]活血化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J]. 魏佳琪,苏连华,孟玉凤,冯淬灵.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22)
- [4]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骨痹化瘀汤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Ⅰ、Ⅱ期瘀血型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观察[D]. 李振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自拟强骨活血汤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近期作用的临床观察[D]. 刘飞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清痰化瘀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的临床评价及机制探讨[D]. 杨志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脉络饮治疗湿热瘀阻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银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脑出血急性期大鼠模型探讨活血化瘀法对血肿的影响及应用时间窗[D]. 刘若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仲景活血化瘀法在胎动不安中的运用[D]. 屈赛庆.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