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与分割

再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与分割

一、再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分段(论文文献综述)

董欣洁[1](2021)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史话语》文中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史话语,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者在世界史领域的阐释和论断,其立足点始终是围绕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和平互利原则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伟大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史话语是对这一世界变革进程的理论阐述,其基本特点是将民族性和世界性较好地融为一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世界史话语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这种话语探讨是在中外历史比较中发展起来的,为世界史学科形态构建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方式,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历史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研究。这种话语探讨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交往两种基本动力出发,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性,阐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势蕴含在世界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双重辩证统一之中,显然将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具体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尤元燕[2](2021)在《杨人楩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人楩是20世纪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如今却声名不显的史家。他一生致力于世界史的教研,是法国革命史研究专家、国内非洲史的拓荒者。本文主要依托杨人楩的着述和译着,参考相关报刊杂志,探究他的史学成就、特点和影响。本文关注学术思想与时代背景之互动,试图以杨人楩史学动态发展和与同时期他人编写的教科书进行比较,来凸显他的治学特色,尝试探寻以他为代表的民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本文凡四部分:第一章绪论,评析有关杨人楩的先行研究成果,说明研究杨人楩的学术意义,提出研究杨人楩史学的目标和方法。第二章学术与生平,梳理杨人楩的生平和学术活动。第三章外国史研究,从法国革命史、非洲史两个领域考察杨人楩世界史研究的特色。他早期以研究法国革命史为主,包括翻译、撰写和资料整理三个方面;晚年则转向非洲史研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非洲通史着作——《非洲通史简编》。第四章中外历史教科书,分别讨论外国史教科书和本国史教科书,并与同时期他人编写的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其所编教科书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郭莹莹[3](2020)在《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代时期是中日两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历程是从破关开始的,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启了西化的历程,中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西方化”。在中日近代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艺术的交融、家具技术的传入,为中日传统家具走向现代家具奠定了基础;又由于中日两国近代的国情、社情、文化、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使中日本家具在近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了两条结果迥异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中日两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史为背景,从社会史、生活史、艺术史、技术史等方面对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1)自近代19世纪初至民国的近代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家具已经明显的显现出西方艺术的特色。中国传统家具由借鉴西方艺术风格的装饰工艺与装饰形式,到引入西方家具的制作工艺与家具材料的“近代化”过程,也正如近代时期的中国建筑与绘画艺术一样,其实质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具的“西化”历程。(2)对中日家具的近代化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家具概况进行了分析,对中日近代化时期的室内装饰陈设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一时期两国家具品类的演化进行了比较。当时许多公共建筑的室内配套家具、装饰陈设设计与施工,有部分是由建筑师来完成,这正是近代室内设计师由建筑师中脱胎而出的一个缩影。中国家具品类的增多与西化是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和发展的,更多是功能的丰富和演进,而日本家具品类的演化是以高形制家具品类的普及为标志,更多的新的家具品类以日本前所未有的面貌形式展现。(3)对两国家具在近代西化过程中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西化初期,中日传统家具都借鉴并沿用了西方家具艺术风格的样式,但中国传统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由简入繁再入繁的演变过程,而日本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一条由简入繁再入简的演变过程。西化时期中日两国对于西方家具样式的选择、家具装饰造型的模仿、家具装饰手法的运用,以及在吸纳、模仿、融合、创新之后走出的不同轨迹,反映了两国审美意识不同的表象下,深层“质”的不同,即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的差异。(4)对两国家具近代西化时期在“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的演变进行了对比研究。日本对新鲜事物、先进技术的学习、吸收具有天生的主动性,近代西化时期两国对于虫胶漆、胶合板、弯曲木等新材料与技术的引入过程中,日本对弯曲木、胶合板等技术的应用比中国早很多年;在家具图样绘制标准化技术方面,无论从西方家具图样的引用时间,还是使用广度与绘制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都直观的显示出中国在家具发展中工业化水平与家具科学系统化方面与日本的差距。从中日传统家具在近代化演变中的“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在中国家具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文化自信,既要积极的借鉴与学习,也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既要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对外来先进技术与文化进行选择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家具风格,并傲立于世界家具之林。

吕晨[4](2020)在《新旧版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比较 ——以人教社2007和2018年版九年级上册为例》文中指出历史教科书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媒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国家立场和时代要求。在历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于2019年9月在全国统一使用。新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教科书在编写背景、结构和主体内容等方面相比2007年版教科书都有一些变化。作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成果,2018年版教科书是对2007年版教科书的继承与创新,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继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产物,也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引的结果。从教科书结构来看,两版教科书的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各有特色,2018版教科书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点线结合,实用性更强,有助于学生建构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教科书中具体知识点的增删和史实评价来看,2018年版教科书在具体知识点的选择上立足时序,面向学生生活,精选史事,史实评价的处理也更加科学、合理。总体而言,2018年版教科书既具有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更紧密、立足时序、与时俱进、“学本”功能更突出、表述更严谨等优点,也有趣味性较低、忽视课外阅读指导这样的弊端。因此,教师在使用新版教科书进行教学时,应该把握教科书编写背景,明确教学方向;把握教科书知识体系,凝练教学立意;把握教科书结构体系,精选教学方法;结合相关的教学材料,优化教学设计。总之,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形成适合教与学的使用方法。

冯敏仪[5](2020)在《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文中认为历史课程标准或历史课程纲要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能够反映某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本文拟以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颁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课程纲要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台湾地区在1949年以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化情况和特点,探讨1949年以来影响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变革的因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台湾地区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局限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颁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修订背景、变化历程。本章节以1949年以来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为阶段,厘清“两蒋”、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等5个执政时期的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历程。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分析上述五个时期中,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变化和特点。两个章节均从课程目标、时间分配、课程内容、能力培养要求、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分别探讨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在价值导向及学科教育发展方面的变迁及特点。第四章根据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化情况,反思政治权力、史学发展、教育理念等因素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变革产生的影响。结语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及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启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作为指导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文本,展现了不同时期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提供了有关历史学科教育发展的经验。

李铁绳[6](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刘丽玲[7](2016)在《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史学的研究界对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分期的时间断点有着不同的看法,主流的分段时期是起止于十七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终结于二十世纪初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维克革命,同时还存在其他的分期看法。关于这一分期的争论一直没停止,但我们应该科学的认识到,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分期时间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但人们不能停止对它的科学思考。

王婉旎[8](2015)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分期问题》文中指出历史分期问题不仅是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在编撰教科书过程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梳理古往今来重大历史事件线索的坐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编撰者的历史观念。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且全新的整合期,也是我国史学近代化的关键阶段——新旧文化斗争激烈,中外思想交流频繁,整个社会遭遇梁启超所言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学者所说:"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大方面,以及教育、文艺、学术等文化的各个领域,几乎充斥了各种外来的和再造的新名词、新概念……大量

张象[9](2015)在《世界现代史学科发展述要》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现代史是世界史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它的宗旨、内容、体系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作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研经历概述了该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瞿林东,刘开军,王姝[10](2014)在《我所认识的中国史学史——瞿林东教授访谈录》文中指出一、治学经历与学术传承刘开军(以下称刘)、王姝(以下称王):瞿先生,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拜访!我们读过您的不少着作,也十分关注您近年发表的一些文章,受到许多启发,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您,以便进一步提高我们对本专业的认识。瞿林东(以下称瞿):我很高兴同你们交流,就有关专业问题进行讨论,但我要说明的是,你们对这次访谈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来我曾接受过几次类似的采访,有些问题都讲过了,这次可能谈不出多少新意;二来当今史学发展头绪繁多,史学史研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也

二、再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分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分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史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1917~1949年
1949~1978年
1978年至今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史话语的特点

(2)杨人楩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第一章 生平与学术
    第一节 执教中学
    第二节 留学英国
    第三节 战时任教西南后方
    第四节 晚年任教北京大学
第二章 外国史研究
    第一节 法国革命史研究
    第二节 非洲史拓荒者
第三章 中外历史教科书
    第一节 外国史教科书
    第二节 本国史教科书
结语
参考文献
杨人楩着述系年
后记

(3)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3.2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相互影响
        1.3.3 以建筑、园林、美术等为背景的中日传统文化艺术近代化的研究现状
        1.3.4 关于中国传统家具与近代化进程的研究
        1.3.5 日本传统家具及近代化进程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2.1 近代与近代化
        2.1.1 近代
        2.1.2 近代化
    2.2 西方化与西化
    2.3 家具的近代化
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家具业概况
    3.1 锁国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
        3.1.1 历史背景
        3.1.2 西方文化传来
    3.2 开埠后的影响
        3.2.1 被迫开埠的中国
        3.2.2 被迫破关的日本
    3.3 近代化历程中的中日家具概况
        3.3.1 中国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的家具业概况
        3.3.2 近代化历程的日本家具业概况
    3.4 小结
4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中家具品类的演化
    4.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日传统家具的影响
        4.1.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响
        4.1.2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日本传统家具的影响
    4.2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家具品类变化
        4.2.1 中国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4.2.2 日本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4.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西化”家具品类演化的比较
    4.4 小结
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比较
    5.1 西洋家具的导入
    5.2 西化家具的样式
        5.2.1 中日“西化”之初西洋家具样式
        5.2.2 中西合璧与和洋折衷时期的西洋家具样式
    5.3 “西化”的家具造型
        5.3.1 西方古典家具的导入
        5.3.2 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的影响
    5.4 “西化”的家具装饰手法
        5.4.1 引入西方家具装饰纹样
        5.4.2 家具装饰手法的“西化”
    5.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主要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比较
        5.5.1 “西化”时期中日家具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异同
        5.5.2 异同的历史文化成因
    5.6 小结
6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6.1 家具材料的“西化”
        6.1.1 “西化”初期家具材料
        6.1.2 “西化”成熟期的家具材料
    6.2 家具结构与技术“西化”
        6.2.1 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工艺的“西化”
        6.2.2 中日传统家具技术的“西化”
    6.3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6.4 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日本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对我国当代家具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新旧版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比较 ——以人教社2007和2018年版九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现状综述
        1、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研究
        2、对人教社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
        3、对人教社新旧两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新旧版教科书编写背景的比较
    一、课程改革及其指导思想的发展
        1、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2、继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
    二、课程标准的变化
        1、前言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第二章 新旧版教科书结构的比较
    一、课文系统的比较
        1、绪论性课文的比较
        2、基本性课文的比较
        3、补充性课文的比较
        4、史料性课文的比较
        5、探究性课文的比较
    二、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
        1、课前辅助系统的比较
        2、课中辅助系统的比较
        3、课后辅助系统的比较
第三章 新旧版教科书主体内容的比较
    一、知识点增删
        1、世界古代史板块知识点增删
        2、世界近代史板块知识点增删
    二、史实结论与评价
        1、历史人物的介绍与评价
        2、历史现象的介绍与评价
第四章 新版教科书的整体评价
    一、优点
        1、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更紧密
        2、立足时序,“点线”结合
        3、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4、“学本”功能更突出
        5、表述更严谨,逻辑更合理
    二、缺欠
        1、趣味性较低
        2、忽视课外阅读指导
第五章 新版教科书的几点教学使用建议
    一、把握教科书编写背景,明确教学方向
    二、把握教科书知识体系,凝练教学立意
    三、把握教科书结构体系,精选教学方法
    四、结合相关的教学材料,优化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局限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历史课纲的变革概况
    第一节 “两蒋”统治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一、1968 年前初、高中历史课标同步修订
        二、1968 年后初、高中历史课标交错修订
    第二节 李登辉执政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一、出现《国民中学认识台湾(历史篇)课程标准》
        二、开放多元的三个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三节 陈水扁执政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一、《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颁布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纲要草案》修订一波三折
    第四节 马英九执政时期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一、搁置2008 年修订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
    第五节 蔡英文当局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修订
        一、《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的颁布
        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社会领域》施行
第二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关于价值导向的变革分析
    第一节 “两蒋”统治时期:强调民族精神培养
        一、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民族精神
        二、课程内容侧重“本国史”
    第二节 李登辉执政时期:“去中国化”倾向开始出现
        一、课程目标强调培养“本土意识”
        二、课程内容出现独立的“台湾史”
    第三节 陈水扁执政时期:“去中国化”程度逐渐加深
        一、课程目标延续“本土意识”
        二、课程内容“台湾史”均独立成册
    第四节 马英九执政时期:“去台独化”内容有所显现
        一、课程目标基本延续以往
        二、部分高中课程内容显现“去台独化”
    第五节 蔡英文当局:延续“去中国化”历史教育
        一、课程目标提倡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二、课程内容保持“去中国化”倾向
第三章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关于学科课程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增加
        一、“两蒋”统治时期:出现选修课程
        二、李登辉执政时期:选修课程下移
        三、蔡英文当局:实施弹性选修制度
    第二节 学科素养要求不断深化
        一、“两蒋”统治时期:注重培养时空观念及因果逻辑思维
        二、陈、马执政时期:“知识本位”向“能力取向”发展
        三、蔡英文当局:“能力取向”向“素养取向”发展
    第三节 学科教育内容逐渐发展
        一、教学方法要求因时而变
        二、教学评价实施趋于多样
        三、课程内容衔接有所改善
第四章 对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变革的思考
    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标及课纲变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治权力主导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育价值导向
        二、史学观念影响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选择
        三、课程理念革新推动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发展
    第二节 对台湾历史课纲变革的趋势分析与展望
        一、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三、加强沟通,友好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探讨
二、根据生产力的变革进程可以科学的进行历史分期
三、根据生产力变革重新划分世界近代史的分期
    (一)根据生产力的变革得知世界历史近代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工场手工业
    (二)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近代社会生产蒸汽化
    (三)电气化时期来临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四、结论

(9)世界现代史学科发展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现代史学科的缘起
二、1949—1978 年我国世界现代史学科的初步建立
三、1978 年以来世界现代史学科 总体建设的重要成就
    1.学科队伍的重组与扩大
    2.学科理念的拨乱反正与更新
    3.构建起了战后世界史教学与研究的基础
    4.世界现代史体系的大更新
    5.全面审视 20 世纪历史的特征
四、1978 年以来几项受国际关注并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现代史专项研究
    1.关于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
    2.关于冷战起源与演变的研究
    3.对十月革命的再认识与对苏联演变的反思
    4.填补历史研究空白,对亚非拉国家独立与发 展的研究

(10)我所认识的中国史学史——瞿林东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学经历与学术传承
二、从历史学的历史到历史学的理论
三、研究史学遗产与建构话语体系
四、社会应当重视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

四、再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分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史话语[J]. 董欣洁. 江海学刊, 2021(04)
  • [2]杨人楩史学研究[D]. 尤元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D]. 郭莹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4]新旧版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比较 ——以人教社2007和2018年版九年级上册为例[D]. 吕晨.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5]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的变革研究[D]. 冯敏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初探[J]. 刘丽玲. 长江丛刊, 2016(30)
  • [8]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分期问题[J]. 王婉旎.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19)
  • [9]世界现代史学科发展述要[J]. 张象.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5(08)
  • [10]我所认识的中国史学史——瞿林东教授访谈录[J]. 瞿林东,刘开军,王姝. 史学史研究, 2014(01)

标签:;  ;  ;  

再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与分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