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阪机场将于9月开放(论文文献综述)
吕晶[1](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认为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孙大光[2](2007)在《中国申奥亲历记——两次申奥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指明往雅里说,是回味人生甘苦;往俗里说,是揭密申奥内幕。在纪念北京申奥成功六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看当年奥申委副秘书长笔下的申奥艰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安平[3](2013)在《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文中提出作为政治动员的强大武器,近代日本报界被政府严厉管控,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逐渐形成了“总体战体制”,不断强化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既参与“佐幕”与“勤王”之争,也大力宣传自由和民权;既反对军部独裁、争取宪政民主,也积极宣传对外扩张,服从“国益”,不遗余力地鼓动“万众一心”,充当战争帮凶。本论文依托日本传媒史、日本政治史和新闻学、传播学理论,利用日文原始文献档案、借鉴国内外先行研究成果,以“政治动员”为线索,系统梳理了1868—1945年间日本报界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总体战体制”和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中的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传媒影响力,并分析了近代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通过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贯战史”画卷。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明治维新时期、自由民权运动时期、大正民主运动时期和甲午战争时期、日俄战争时期、侵华战争时期等六个时期的日本报界与政治互动关系研究,试图阐述以下问题:一是在明治大正时期,即日本政治和社会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报界与政府既相互扶持、共同促进,也相互斗争、控制与反控制,这种既对抗又联合的关系,正是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近代报界发展的必经阶段。总体来说,明治初期的报界在推动日本政治和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政治动员的积极作用。二是当政府为推行侵略扩张国策,不断加强舆论控制后,报界无力对抗,终于放弃做政党和民众维持宪政民主、“参与政争的有力武器”,而是“转向”沦为政府对内控制舆论、对外实施扩张政策的政治动员工具——通过狂热的宣传行动、细致的战胜报道、虚假的欺骗宣传,甚至直接组织战争动员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侵略战争及其长期化。三是对于近代日本历史上的侵略战争,日本报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由于战后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造,战后报界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战前和战时的国家民族观念。时至今日,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仍未停止。在“总体战”研究范式下,以“贯战史”的方法论探讨近代日本报界与政治动员的历史,可知其“漫长的战后”仍在继续中。
黄忠[4](2019)在《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除了外交技巧和手法,它主要受到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战后之初,日本采取“吉田路线”,外交上对美依存,国内专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及冷战局势的变化,日本主动或被动地追求自主外交,基于安全保障、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等问题,拓展外交的对象与形式,弥补和修复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同时欲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从战后之初的被动外交到自主外交冲动,在此过程中,其对华外交处于怎样的位置、又有怎样的变化,便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大平正芳是战后日本着名政治家,出任第68代、69代内阁总理大臣,虽然执政时间不长,前后仅554天,但他长期处于自民党及其政权的中枢位置,尤其是历任池田勇人内阁、田中角荣内阁的外务大臣,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他处在战后日本政治、外交转型期,经历了中日邦交恢复等重大事件,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并且提出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等,通过考察他的对华外交理念与实践,可以了解到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发展脉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本文将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的理念与实践置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大框架之中,结合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思想,辨析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此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其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中的位置。除了序章和结论之外,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是对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外交做了概述,指出冷战展开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原点,并指出了大平正芳“椭圆哲学”及其政治理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对华政策间的关系,包括大平正芳对安保问题的看法、其在“LT贸易”中的作用等。第三章阐述的是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恢复谈判,与此相关的还有“中国代表权问题”、“周鸿庆事件”、石油危机、《中日航空协定》等,此时已显示出了日本的自主外交意识。第四章是集中阐述了大平正芳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治、外交转折期的总结与展望,从中产生的自主外交意识在大平正芳内阁时期的对华外交中有所表现,如:对华日元贷款、缔结《中日文化交流协定》、访华等。第五章则是进一步论述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间的关系,并将此与中曾根康弘等新保守主义者作比较,从而抽出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的位置,以及他对中日关系本身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理论与方法,在战后日本外交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基于大平正芳政治外交理念与日本对华政策间的互动,探求其对华外交实践的实质与价值。本文认为,在冷战环境下,大平正芳注重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舆论,在坚持对美协调的同时,积极谋求自主外交。在中日关系上,调和反共与贸易间的矛盾,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迫使其调整对华外交理念。大平正芳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恢复,表现出了老练的外交手腕和务实的行事风格,也体现其“椭圆哲学”的意蕴,以及他的敏锐洞察力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决断魄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期,大平正芳积极摸索政治外交的新方向,提出“战后总决算”、“文化的时代”、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田园都市等理念,对战后“经济时代”的反思,显示出了“脱战后”以及对国家转型的自觉,这也为之后日本政府提起了方向性政策理念。从战后保守到全面保守、右倾化转变的过程中,大平正芳的理念与作用不容忽视,它既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也有着时人共通认识的意味。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菲[6](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的日中政治新闻编译策略研究 ——以《参考消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中日关系回归正常轨道并逐渐改善。新闻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中国人了解日本最为便利的方法。政治新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经常占据着各种媒体的显着位置。了解日本政治新闻,有助于中国读者直观地把握日本的政治动向和国家形势,加深对本国的政治感情和政治认知,起到坚定政治态度的作用。本文基于弗米尔的目的论,以目的论、政治新闻编译策略相关的先行研究为参考,将《参考消息》2019年1月至12月的日语政治新闻的编译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词语、句子、段落、文章四个方向探讨目的论的适用性以及政治新闻编译策略。文章构成如下:导语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章介绍目的论、政治新闻编译策略相关的先行研究;第二章说明目的论的内容和原则,总结汉语政治新闻和日语政治新闻的特点,为后续的实例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和分析标准;第三章从词语、句子、段落、文章四个方向分析日语政治新闻编译的实例,探讨目的论的适应性以及编译策略;结语部分提出本文的结论和不足,对今后的课题进行简单说明。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目的论强调译语读者的主体地位以及译文的逻辑性,笔者认为其同样适用于政治新闻编译。汉语政治新闻和日语政治新闻虽然皆具有政治性、时效性的特点,但其文体特殊,在语言方面也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将日语政治新闻的汉语编译策略总结如下:词语的翻译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译者应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选择词语对应的译语。结构简单的短句可以采用忠实直译的方法。考虑到译文结构和成分的完整性,不给读者造成负担,有时需要在译文添加出处、主语、谓语、宾语等。对于读者来说不必要的信息以及过于冗余的部分可以省略,要抓住最重要的信息,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更多的信息。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对于修饰语较长的句子,可以根据其内容分成数个短句。要根据中日两国不同的语言习惯,调整译文的语序,使其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应充分考虑政治立场和报道习惯,依据原文内容,将段落分割、合并、或省略,以清楚地传达信息。利用信息的关联性,将数个相关新闻组合编译的方式可多方面反映新闻事实,确保其完整性。
李薇,刘江永,高洪,杨伯江,吕耀东,林晓光,张季风[7](2012)在《野田内阁面临的挑战与抉择》文中指出2011年9月2日,野田佳彦内阁诞生于东日本大地震后内外纷扰此伏彼起的"多难之秋"。在经历了2012年1月13日的内阁改组后,仍面临诸多难题。为此,2012年1月,本刊特约李薇等七位在京日本研究学者就野田内阁所面临的挑战及其采取的对策撰稿如下,以飨读者。
崔修竹[8](2017)在《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谅解事项研究 ——以返还区域、军事基地、民航权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71年6月17日美日两国政府代表签署的《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协定》(通称《美日返还冲绳协定》),在美日关系史和亚洲国际关系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日两国政府在谈判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过程中,签署一系列谅解性文件,处理那些在美日两国国内政治中高度敏感或有关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事务。本文在美日两国政府解密档案互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决策过程分析方法、政治外交史研究方法,以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关于返还区域、军事基地、民航权益问题的谅解事项为中心进行探讨。全文共计包括五个部分。在《序章》部分,作者主要评论了美国、日本、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时期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研究的现状与遗留的问题。在第一章《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形成与演变》中,主要探讨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形成、日本政府的媾和对策、《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关于琉球群岛地位的规定、美日返还奄美群岛施政权协定与钓鱼岛问题、美日两国政府关于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基本原则的形成等问题,从而阐明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历史条件。在第二章《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返还区域问题》中,主要探讨美日两国政府究竟是怎样确定对返还区域范围的基本政策的?美日双方的谈判策略究竟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变化?美国政府究竟是怎样处理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关于钓鱼岛归属争端的?从而阐明美日两国政府将钓鱼岛区域划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范围的《谅解议事录》之由来及其影响。在第三章《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军事基地问题》中,主要探讨以下三个具体问题:美日两国政府关于军事基地问题究竟达成了哪些秘密谅解?日本政府究竟怎样处理与冲绳军用土地地主的关系,从而保障美军对军用土地的使用权?怎样评价美国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以后琉球群岛美军基地的作用?从而揭示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有关军事基地问题的诸多秘密谅解的真相及其影响。在第四章《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美国民航权益问题》中,主要探讨以下三个具体问题:美日两国政府究竟是怎样确定处理美国民航权益问题的基本政策的?美日双方的谈判策略究竟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究竟应当怎样认识美日两国政府代表签署的《关于冲绳施政权返还日本以后美日民用航空运输业务的谅解备忘录》、《关于修订美日民用航空运输协定附表的换文》、《关于冲绳民用航空运输业务谅解备忘录的谅解议事录》这三个外交文件在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特点及其影响?从而阐明经济权益问题在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谅解事项的具体分析,作者认为:首先,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形成,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杜勒斯特使提出的"潜在主权"概念,既满足了美国政府中各种主张长期控制琉球群岛的力量之要求,也满足了日本政府对琉球群岛主权的部分要求。日本政府始终不甘于战败国的地位,以"领土不扩大原则"抵制盟国对日本帝国疆域的处置。在琉球群岛归属问题上,反对将琉球群岛划归中国,接受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日本政府正是在比较美国对日和约草案与英国对日和约草案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按照美国对日和约草案实现媾和的信念。同时,在美国政府提出的对日和约有关疆域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中,看到了保留北纬29度以南区域主权的希望。《旧金山对日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标志着美日关系从敌国向盟国的转变。《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的地域范围并不包含钓鱼岛。将钓鱼岛划入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的管辖范围,乃是《美日返还奄美群岛协定》后美国政府重新界定琉球群岛施政地域范围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赤字加剧、扩大越南战争引发的多种矛盾、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因素的持续存在,促成了美国政府调整对日政策和对琉球群岛的政策。1969年11月21日,美日两国政府首脑同意按照"撤除核武器、琉球群岛基地与日本本土基地相同、1972年内返还施政权"的原则处理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各项事宜。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基本原则之所以能够确立,其前提是美日双方同意在秘密谅解议事录中处理紧急事态下美军重新部署核武器和日本政府向美国政府支付财政补偿经费。其次,中日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端,其形成与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进程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日本政府的基本政策是首先谋求美国政府承认"尖阁诸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要求将其纳入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协定的范围,使用详尽的经纬度线标示返还施政权的具体区域范围。在具体的外交文件形式上,最初要求使用《附件》的形式,最后退向接受《谅解议事录》。美国政府始终"从政治上而非法律上解释"所谓"潜在主权"这一用语,重新界定《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地域的界线,将《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与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第27号公告直接联系起来,既承认"尖阁诸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属于未来返还施政权的范围",又将施政权与主权归属相对分离,主张"有关主权问题的争端由争议双方谈判或提交国际法院仲裁。"但是,同意将《谅解议事录》作为公开发表的《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协定》第一条的补充文件、并接受以经纬坐标点和经纬度线标示返还区域,在相当程度上迎合了日本的利益要求。美国政府之所以对中国政府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严正立场置若罔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尼克松政府仍然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国"。再次,在有关军事基地问题的谈判中,美日两国的谈判策略呈现明显变化。美国从将军事基地问题与美国之音中转站问题直接捆绑起来逐渐转向相互分离;从坚持要求在返还协定第三条内明确包含"保障条款"逐渐退向要求日本政府接受"简易手续"。日本从坚决要求迁移美国之音中转站逐渐转向将迁移P—3反潜侦察机与迁移美国之音中转站捆绑起来;从坚决反对包含"保障条款"转向接受"简易手续"。双方同意在《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协定》第八条及其秘密谅解议事录中对美国之音中转站问题加以单独规定、互换关于迁移P—3反潜飞机的秘密谅解、签署关于驻琉球群岛美军基地问题的秘密《谅解议事录》及其附表A、B、C。美国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以后,美军驻琉球群岛基地的布局有所调整,其数量确实明显减少。但是,作为美军核武器基地的功能并没有彻底丧失,驻琉球群岛美军基地的核心部分几乎全部保留下来。在《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和相关协定适用于冲绳的前提下,美国向日本移交某些军事设施、日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防卫责任,这种调整非但没有损害美军履行其在远东防卫义务的功能,反而弥补了美国削减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驻军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赋予美日安保体制以新的特征。日本政府面对冲绳市町村军用土地地主联合会提出的增加年租金总额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日本政府试图以签署秘密谅解文件的方式与军用土地地主联合会达成妥协,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军用土地预算和相关法案的方式,保障如期继续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土地的使用权。这个历史过程与美日外交关于驻琉球群岛美军基地问题的谈判前后相承,昭示了日本政府维护美日安保体制、迎合美国亚洲军事战略的政策取向。美日两国将黄尾屿和赤尾屿作为驻琉球群岛美军的射击/轰炸靶场,以及将钓鱼岛划入日本冲绳防空识别圈,表明美日两国政府运用多重方式处理钓鱼岛问题。美日两国政府的政策,深刻影响着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的政策走向。最后,美日关于冲绳民航权益问题谈判的进程,突出反映了美国政府如何在确保重大战略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其经济利益。从谈判进程的阶段性来看,谈判地点从华盛顿到东京的转换,堵死了日本以冲绳航线权与芝加哥航线互换的道路,迫使日本政府只能沿着以废除美国在日本国内航线的运营权与承认美国在一定时期内继续运营到达/经过冲绳航线的权利直接联系起来的思路来进行外交交涉。从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追求的目标与实际成果方面来看,美国政府几乎全面实现了其预定目标。具体表现在:在航线运营权方面,4家美国航空公司继续拥有运营前往或经过冲绳的航线权、暂定期限的长度是国务院指令中的五年、删除了美日民用航空运输协定附表注释③、获得日本政府接受美国政府关于替代大陆航空公司的方案。此外,在有关法律程序上,美日关于民用航空运输业务的谅解备忘录不列入返还协定。美日两国在冲绳民航权益问题上签署的这三个谅解性文件,与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有关而又与《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协定》正文规定的事项相对分离。美日两国关于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以后冲绳民航权益的秘密谅解,对后来的美日民用航空运输权益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我们认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日国际经济关系或美日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摩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综上所述,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改变了《旧金山和约》第三条的规定。由此,美日安保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殷昭鲁[9](2015)在《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向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贪欲和历史原因,钓鱼岛从一个没有争议的岛屿变成了一个有“问题”的岛屿。因此,“从历史上来看,它是战后遗留的领土争端;从国际法来看,它是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从海洋开发来看,它涉及未来东海石油与海洋资源的开发问题。”近年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争端频仍。此争端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及战略布局,而且也牵动了东亚,乃至世界的神经。诚然钓鱼岛问题表面上是中日两国的领土主权之争,而其内里却充斥着大国间的战略选择与利益博弈。因此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更有对国家利益现实的关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籍可以证明。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有关钓鱼岛岛名记载的最早的文献,这足以体现中国对钓鱼岛最早的发现和“命名权”。并且明清两朝历届册封使的使录对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则更为翔实,这些使录不仅把钓鱼岛等岛屿作为中琉航道的航标,而且也明确指出中琉之间的界线为“黑水沟”,或是琉球姑米山。不仅如此,钓鱼岛在明清两朝还被纳入到中国海防的范围之内,《筹海图编》、《台海使槎录》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所以从钓鱼岛的发现、命名及使用和管辖上来看,钓鱼岛属于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日本、琉球与西方等国的古文献和地图也对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给予了佐证。因此,对这些事关钓鱼岛历史文本的梳理与解读,是我们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主权诉求的源流。晚清以降,由于中国国运式微,激发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之心。早在1885年,日本政府就指使冲绳县政府对钓鱼岛等岛屿进行窥伺和调查。通过对该时期日本与冲绳县之间往来文书的梳理和解读,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窥伺经过了最初的迟疑、搁浅,而甲午战场的胜利,使得日本最终有恃无恐,假胜利之威,乘胜追击,窃占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对日本窃占钓鱼岛经纬的分析,也可以显示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之下清日两国的衰兴与实力消长。因此把钓鱼岛问题放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考察,从源头上寻觅日本窥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行径,使我们更能有力驳斥日本对钓鱼岛的“领有”主张。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不仅事关中日两国,还与美国息息相关。钓鱼岛问题的美国因素集中体现在美国战时及战后对东亚的战略布局,尤其与美国的琉球战略密切相关。无论是战时对琉球地理情报的搜集,还是战后旧金山会议上寻求对琉球的排他性托管,抑或是20世纪70年代的冲绳“归还”无不体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安排。但是美国这种战略利益安排却因对琉球的地理界域错误性认知以及对本国利益的考量把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挟裹其中,到冲绳“归还”时与日本私相授受而终于酿成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纠葛。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所谓的“行政权归还不涉及主权”的“中立立场”,这实际上是美国假“中立之名”,而行逃脱历史责任之实。美日私相授受中国领土,引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和抗议。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由于中国大陆同美日两国还没有改善和建立外交关系,再加上联合国的席位还被台湾当局霸占,所以在对外交涉上面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在此期间仍积极地与相关学者研讨应对钓鱼岛争端策略,并向外发表声明,表达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在中日建交前后,中国领导人以中日关系大局为重,提出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的想法,得到了日本领导人的赞同。《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前后,发生“钓鱼岛渔船”事件,在中国领导人的妥善处理之下,很快平息下去。随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再次表达了在钓鱼岛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并与日本的领导人达成共识。钓鱼岛争端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其附近海域发现了潜在的石油资源。琉球政府在美国和日本政府怂恿和支持之下,在战后首次发声,坚持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并在钓鱼岛上设立界碑等标志物。作为对美琉当局举措的反制,台湾当局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不过此时台湾当局的着重点在于对钓鱼岛海域附近大陆架石油资源开发问题,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石油。但当钓鱼岛争端表面化后,在强大的保钓运动压力之下,台湾当局开始在钓鱼岛主权诉求立场上日趋坚定,开始与美日交涉,但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国际地位,以及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有求于美日,最后还是没有改变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的事实。钓鱼岛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搁置争议”的默契以来,中间虽有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但是总体发展还算良性。但是新世纪以来,日本部分领导人和右翼势力为了政治上的考虑,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特别是2012年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使钓鱼岛争端陡然升级。中国以强硬的战略布局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独管控”局面,实现了“交叉管控”,而日本也采取战略应对,同时美国也加强对亚太的战略资源投递,以获得更多权益。在这场中美日的战略博弈中,使得钓鱼岛问题更趋复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孤悬于东海上的几座岛礁,钓鱼岛问题已经由一个事件变成了一个符号。这种符号凸显的是中日之间领土主权的争执、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对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以及东亚场域中大国利益的博弈。总之,钓鱼岛问题的研究要以宏观的视野进行看待,以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纵的方面来看,以历史的长时段来了解其因果延承;从横的方面看,把其放在国际格局变动下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中把握其脉动。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仍在继续,从目前来看解决的前景虽不甚明朗,但是我们应有未雨绸缪的精神,为此在钓鱼岛问题提出以下三个展望:两岸合作乃维护领土主权之幸;中日应寻求和平解决以破解零和博弈之殇;而中国自身应大力提升国力以应不时之需。
陈玉婷[10](2020)在《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基于《新兴市场大趋势》的翻译实践报告,该书属于经济类型文本,正式程度较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动词名词化结构,而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学者们对名词化结构的分类不能完全解释笔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实践中名词化结构所在的语境以及其与其它词汇的搭配,对名词化结构进行重新分类,并且探讨不同的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未来二十年,新兴市场的消费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应密切注意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亚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许多地区的新兴市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例如贫困﹑不平等﹑社会治理薄弱和基础设施不足。《新兴市场大趋势》一书介绍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该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以及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该翻译项目的简要介绍,包括源文本和作者的介绍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第三部分是这篇报告的主要部分,作者讨论了不同名词化结构的翻译,并举例以佐证其观点。第四部分是针对本次翻译实践得出的结论。通常,动词名词化结构可以译为动词或者名词,本报告的目的在于探究在何种情况下动词名词化结构应该译为动词、何种情况下该译为名词。分析发现,当动词名词化结构用作术语或与实义动词搭配时,通常译成名词或名词短语;当动词名词化结构被用在“动词名词化+介词+名词/名词短语”结构中或者与乏词义动词搭配时,动词名词化结构通常被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动词。“动词名词化+介词+名词/名词短语”结构通常可译为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具体取决于动词名词化词语与名词/名词短语之间的关系。
二、大阪机场将于9月开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阪机场将于9月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
第一节 隐而不休 |
第二节 东山未起 |
第三节 谢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 |
二、题目界说 |
(一) 关于“近代日本报界” |
(二) 关于“政治动员” |
(三) 关于“1868—1945” |
三、研究意义、方法与研究创新、不足之处 |
(一) 关于研究意义 |
(二) 关于研究方法 |
(三) 关于创新目标 |
(四) 关于不足之处 |
四、研究综述与史料运用 |
(一) 早期日本的报史研究 |
(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报史研究 |
1、主要资料类 |
2、主要着作类 |
(三) 早期中国的日本报史研究 |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日本报史研究 |
1、主要资料类 |
2、主要着作类 |
3、主要论文类 |
(五) 日文、西文主要译着类 |
1、日文主要译着类 |
2、西文主要译着类 |
五、本文架构 |
第一章 明治大正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
本章小序 |
第一节 幕末明治初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
一、报纸:“官版”与“民办” |
二、政治:“佐幕”与“勤王” |
三、明治初期:政府的报纸扶植政策及评价 |
第二节 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
一、政治:“官报”与“民报”对立 |
二、报界:党报的对立与兴衰 |
三、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报界管制与报纸属性 |
第三节 大正民主运动时期的报界政治动员 |
一、报界:两次护宪运动 |
二、政治:“白虹笔祸”事件 |
三、大正民主运动时期:报界与政治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明治大正时期:报人的政治动员——思想传播 |
本章小序 |
第一节 中江兆民与《东洋自由新闻》 |
一、中江兆民其人及前期自由民权思想 |
二、《东洋自由新闻》——自由民权思想之传播 |
第二节 福泽谕吉与《时事新报》 |
一、福泽谕吉其人及前期启蒙精神 |
二、《时事新报》——“国权皇张论”思想之传播 |
第三节 德富苏峰与《国民新闻》 |
一、德富苏峰其人及前期平民主义思想 |
二、《国民之友》和《国民新闻》——“大日本膨胀论”思想之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与宣传战 |
本章小序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
一、甲午战争时期:报界的战争动员与从军记者战况报道热潮 |
(一) 报界的战争动员 |
(二) 从军记者的战况报道热潮 |
二、日俄战争时期:报界的“主战论”、“反战论”与“宣传战” |
(一) 报界的“主战论”与“反战论” |
(二) 报界的宣传战 |
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的新闻管制 |
第二节 侵华战争时期:报界的政治动员 |
一、宣传战研究及战争指导 |
二、总体战与报界总动员体制的建立 |
(一) 总体战体制中的报界法制控制 |
(二) 传媒管理机构的变化、升级 |
(三) 国民精神强化运动 |
(四) 报界管制措施的变化 |
(五) 新闻管制更为严格 |
第三节 报界的宣传战 |
一、从军记者的狂热宣传行动 |
二、细致的战胜报道 |
三、欺骗性宣传 |
四、直接组织战争动员活动 |
五、南京宣传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争时期:报人的政治动员——从思想到行动 |
本章小序 |
第一节 “情报局时代”的绪方竹虎及其对华“和平外交” |
一、绪方竹虎其人:从《朝日新闻》主笔到情报局总裁 |
二、绪方竹虎的对华“和平外交” |
三、绪方竹虎评价 |
第二节 “东洋经济新报时代”的石桥湛山及其“小日本主义” |
一、石桥湛山其人:从军曹到资产阶级自由派代言人 |
二、东洋经济新报时代:“小日本主义”及其影响 |
三、石桥湛山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动员思维在战后的延续 |
本章小序 |
第一节 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问题 |
一、缘起与发展 |
二、现实困境 |
(一) 《朝日新闻》的战争责任追究问题 |
(二) 《读卖新闻》的战争责任追究问题 |
第二节 日本报界的历史认识问题 |
一、缘起与发展 |
二、现实困境 |
(一) 日本报界对东史郎诉讼案、“九条会”的报道尽显历史认识之偏颇 |
(二) 日本报界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报道凸显历史认识的变迁 |
(三) 日本右翼和右倾报纸的报道倾向与历史认识问题 |
(四) 日本报界的 8·15 社论凸显历史认识 |
(五) 2005 年是检证日本报界历史认识的关键一年 |
(六) 日本报界对南京大屠杀人数报道的误导 |
第三节 历史根源、外在动因与报界特质 |
一、历史根源:未被彻底追究的战争责任和不彻底的民主化改革 |
二、外在动因:日本政府以及一些政党、政治家历史观的影响 |
三、报界特质:以“国益”为中心的报道方向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章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与大平正芳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日本对华外交 |
一、冷战的展开与战后日本 |
二、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 |
第二节 大平正芳的“椭圆哲学”与政治观 |
一、大平正芳的农魂与中庸性格 |
二、“椭圆哲学”与中庸政治观 |
第二章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池田勇人内阁的成立及其外交政策 |
一、经济第一:宽容与忍耐 |
二、池田勇人内阁的外交政策 |
第二节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 |
一、大平正芳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 |
二、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关系 |
三、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观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贸易 |
一、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经济政策 |
二、“LT贸易”协定的达成 |
三、大平正芳与对中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
第三章 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
第一节 大平正芳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
一、“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 |
二、“后继国家方式”构想 |
三、大平正芳与“周鸿庆事件” |
四、大平正芳访“台” |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 |
一、大平正芳对华外交认识及理念 |
二、石油危机与日本的自主应对 |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
一、《中日航空协定》的达成 |
二、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
第四章 自主外交意识与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外交观 |
一、自主外交意识与国民性 |
二、大平正芳的安保认识 |
第二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政治观 |
一、大平正芳的“战后总决算” |
二、大平正芳的政治展望 |
第三节 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
一、大平正芳内阁的外交战略 |
二、对华日元贷款的实施 |
三、大平正芳访华 |
第五章 大平正芳的新保守主义与中日关系 |
第一节 大平正芳的综合安全保障论 |
一、文化的时代与大平正芳政策研究小组 |
二、综合安全保障的提出 |
第二节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 |
一、环太平洋合作研究小组的设置 |
二、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的理念及展开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 |
一、大平正芳新保守主义的意味 |
二、中曾根康弘与新保守主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目的论视角下的日中政治新闻编译策略研究 ——以《参考消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中文摘要 |
要旨 |
はじめに |
问题提起 |
研究の目的 |
研究対象と研究方法 |
论文の构成 |
第一章 先行研究 |
1.1 「スコポス理论」に関する研究 |
1.2 政治ニュース编集翻訳ストラテジーに関する研究 |
第二章 「スコポス理论」と中日政治ニュース |
2.1 「スコポス理论」について |
2.1.1 内容 |
2.1.2 原则 |
2.2 中国语政治ニュースと日本语政治ニュース |
第三章 日中政治ニュ一ス编集翻訳の実例分析 |
3.1 单语 |
3.2 文 |
3.3 段落 |
3.4 文章 |
おわりに |
まとめ |
今後の课题 |
参考文献 |
付录 |
(8)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谅解事项研究 ——以返还区域、军事基地、民航权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学术界关于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问题的研究现状 |
二、现有研究成果中遗留的问题与本文的内容 |
三、本文所利用的解密档案文献 |
第一章 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演变 |
一、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形成 |
二、《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形成与美日关于琉球地位的解释 |
三、美日返还奄美群岛协定与钓鱼岛问题 |
四、美日两国政府关于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原则谅解 |
五、结论 |
第二章 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返还区域问题 |
一、美日两国政府确定对钓鱼岛问题的基本政策 |
二、美日两国政府关于返还区域法律文件形式的磋商 |
三、美国政府处理日台关于钓鱼岛归属问题争端的策略 |
四、结论 |
第三章 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军事基地问题 |
一、美日两国政府关于军事基地问题的秘密谅解 |
二、日本政府与琉球群岛军用土地所有者之间的交涉 |
三、美国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与琉球群岛美军基地的作用 |
四、结论 |
第四章 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美国民航权益问题 |
一、美日两国政府对美国民航权益问题的基本政策 |
二、美日关于日本国内航线权和无偿使用期限问题的谈判 |
三、美日关于冲绳民航权益问题的秘密谅解 |
四、结论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索引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现状 |
(一) 中国方面的学术研究现状 |
(二) 日本方面研究现状 |
(三) 中日之外其他国家研究成果 |
三、研究方法与解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难点 |
(三) 解决途径与创新 |
四、研究架构之说明 |
(一) 论文结构 |
(二) 相关问题与概念之说明 |
第一章 钓鱼岛地理、历史与主权溯源 |
第一节 钓鱼岛的地理生态与地缘战略价值 |
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称谓演变 |
二、钓鱼岛群岛的地理与生态 |
三、钓鱼岛的地缘战略价值 |
第二节 历史文本中的钓鱼岛记述 |
一、中国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述:中国主权诉求的源流 |
二、日琉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载:中国主权诉求的佐证 |
第二章 近代东亚变局及日本对钓鱼岛的窥伺与窃占 |
第一节 近代世界变局与中日东亚权力再分配 |
一、近代西方冲击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
二、日本“并吞”琉球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 |
第二节 明治政府早期“领有”钓鱼岛的企图及搁浅 |
一、甲午战争前冲绳县对钓鱼岛的秘密调查 |
二、日本政府内部对窃占钓鱼岛的讨论与企图的搁浅 |
第三节 日本假战场优势窃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
一、日本“并吞”钓鱼岛顾虑消除与秘密占有 |
二、日本“领有”钓鱼岛的国际法分析 |
第三章 战后美国琉球战略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
第一节 战时美国对琉球的调查与归属讨论 |
一、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地理情报搜集 |
二、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归属讨论 |
第二节 战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政策的形成 |
一、冷战升级与美国内部托管琉球的讨论 |
二、旧金山会议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的实现 |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后的美国琉球政策 |
一、利益权衡下的奄美群岛归还 |
二、台湾当局对美日奄美归还的对策 |
三、奄美群岛归还与钓鱼岛问题的勾连 |
第四节 冲绳“归还”与中日钓鱼岛问题 |
一、日本寻求冲绳“归还”下的美国琉球政策 |
二、美日冲绳“归还”交涉与钓鱼岛问题跃上台面 |
三、尼克松政府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处理 |
第四章 钓鱼岛问题与中国大陆的应对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的态度及举措 |
一、钓鱼岛争端初期中国政府与学者间的互动 |
二、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外交战略与钓鱼岛政策 |
第二节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形成 |
一、中日建交前后的钓鱼岛交涉 |
二、“钓鱼岛渔船”事件始末 |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识的达成 |
第五章 钓鱼岛问题与台湾当局的因应 |
第一节 钓鱼岛争端初期与台湾当局内部讨论与应对 |
一、钓鱼岛海域石油发现与美台琉的反应 |
二、钓鱼岛争端升级与台湾当局主权诉求的强化 |
第二节 台湾当局对外交涉及对保钓运动的处理 |
一、台湾当局与美国就钓鱼岛问题的交涉 |
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及台湾当局的对策 |
三、台湾当局对留美学人与学生保钓运动的因应 |
第六章 21世纪钓鱼岛问题与大国间的战略性博弈 |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权益诉求与国内外战略性动员 |
一、日本“购岛”闹剧与中国态度的强烈性反弹 |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国内的战略性动员 |
三、海外钓鱼岛话语权的争夺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 |
第二节 日本“实控”钓鱼岛遭到挑战与战略性应对 |
一、日本进行战略性应对的动因 |
二、日本国内外的战略性应对举措 |
第三节 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与其钓鱼岛“中立”政策的再检讨 |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对亚太政治生态的影响 |
二、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再检讨 |
第七章 钓鱼岛的政治意蕴与研究的多维性 |
第一节 从“事件”的钓鱼岛到“景物”的钓鱼岛 |
一、国家领土主权的诉求 |
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 |
三、东亚“场域”中的大国利益博弈 |
第二节 从历史遗留问题到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 |
一、中日民族情感的催化剂 |
二、对二战后战胜国共识的挑战 |
第三节 钓鱼岛研究的多维性 |
一、以历史的长时段来审视钓鱼岛问题 |
二、以宏观的战略视野来统筹钓鱼岛问题 |
三、以符号学的视角来透视钓鱼岛问题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地图资料 |
附录二: 相关条约和协定 |
附录三: 钓鱼岛名称表 |
附录四: 钓鱼岛问题大事记 |
附录五: 相关中外文人名、地名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资料 |
二、古文献及资料汇编 |
三、报刊资料 |
四、着作 |
五、论文 |
六、网络资源 |
后记 |
(10)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1.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writer |
1.3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source tex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Schedule |
2.1.2 Parallel texts |
2.1.3 Translation Principle |
2.2 While-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3.CASE ANALYSIS |
3.1 An Overview of Nominalization |
3.1.1 Definition and Functions of Nominalization |
3.1.2 Classification of VN structure |
3.2 Translation of VN Structure |
3.2.1 Terminology |
3.2.2 Non-terminology |
4.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Appendix C |
Appendix D |
四、大阪机场将于9月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 [2]中国申奥亲历记——两次申奥背后的故事[J]. 孙大光. 当代, 2007(04)
- [3]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D]. 安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4]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D]. 黄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目的论视角下的日中政治新闻编译策略研究 ——以《参考消息》为例[D]. 刘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7]野田内阁面临的挑战与抉择[J]. 李薇,刘江永,高洪,杨伯江,吕耀东,林晓光,张季风. 日本学刊, 2012(02)
- [8]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谅解事项研究 ——以返还区域、军事基地、民航权益为例[D]. 崔修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9]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D]. 殷昭鲁. 南京大学, 2015(01)
- [10]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陈玉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