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基因工程杀虫剂研究进展

细菌基因工程杀虫剂研究进展

一、细菌基因工程杀虫剂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开[1](2021)在《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 微生物农药研究的历史背景世界上有近30万种昆虫,绝大多数对人无害或有益,只有3 000余种对人类有害。很长一段时期,人类对付害虫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天然植物农药和矿物农药,如除虫菊、鱼藤酮、无机砷化剂等。1925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合成化学农药的研究。他对所要合成的农药设定了七项指标:一是对昆虫有剧毒,二是药效迅速,三是对哺乳动物和植物无毒,四是无刺激性,五是毒杀谱广,六是具有长效性,七是价格便宜。经过17年的反复试验,于1942年研究成功DDT(又叫滴滴涕)。

张晓,王东,辛正[2](2021)在《生物防治技术在卫生害虫防制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卫生害虫通过骚扰、叮咬、传播疾病等方式威胁和影响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虽然当前卫生害虫防制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控制手段,但随着其残留、抗药性、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发和再发虫媒病的不断发生,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得到空前重视。近些年来致病微生物、植物、天敌、昆虫生长调节剂、生物毒素、基因工程技术等在卫生害虫防制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均取得了一定成果,研制并生产出部分安全、环保、高效、经济的生物产品。对前期研究和应用的总结,能够为生物防治技术在降低卫生害虫密度、预防控制媒介传播疾病上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宋丽丽,丛林,张燕如,赵婷婷,金树磊,王雁群,韩杰,李资聪[3](2021)在《豆科种实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危害豆科植物种实的几种蛀食性害虫种类及危害特征,回顾了种实害虫的生物防治措施,重点介绍了天敌、病原微生物、生物防治植物和昆虫性信息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当前豆科种实害虫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防治重点。

宋超逸[4](2021)在《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多杀菌素异源表达和结构衍生》文中提出多杀菌素(spinosad)是土壤放线菌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产生的聚酮化合物,对鳞翅目、缨翅目等害虫具有高效杀虫活性,而对哺乳动物、鱼类、鸟类和非靶标昆虫毒性极低,由于其兼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和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已被美国陶氏益农公司(Dow Agrosciences)开发为生物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园林和粮储害虫的防控,并于1999年获得了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除了多杀菌素的主要活性成分多杀菌素A/D(spinosyn A/D),刺糖多孢菌发酵产生一系列多杀菌素类化合物,为了获得活性更好的衍生物,人们对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A(spinosyn J)和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D(spinosyn L)进行化学修饰获得了3’-氧-乙基-5,6-二氢-多杀菌素J(5,6-dihydro-3’-O-ethyl-spinosyn J)和3’-氧-乙基-多杀菌素L(3’-O-ethyl-spinosyn L),其混合物被称为乙基多杀菌素(spinetoram)。乙基多杀菌素不仅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兼容性和低哺乳动物毒性,且具有更高的杀虫活性、更广的杀虫谱及良好的水溶性和光稳定性,对多杀菌素难以防控的苹果蠹蛾和烟草夜蛾幼虫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丁烯基多杀菌素(butenyl-spinosyn)原产于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主要活性成分为丁烯基多杀菌素A/D(butenyl-spinosynA/D),是自然进化产生的多杀菌素高活性衍生物,其C-21上连接的是丁烯基而多杀菌素是乙基,其杀虫活性和杀虫谱与乙基多杀菌素类似,但尚未有应用的报道。我国多杀菌素产业正处于发展初始阶段,急需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技术。多杀菌素作为典型的聚酮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合成困难,因此,基于微生物发酵的生物合成倍受青睐,然而多杀菌素原产菌株培养条件复杂,生长缓慢,且遗传操作困难,导致针对刺糖多孢菌的基因工程育种进展缓慢。因此,克隆多杀菌素生物合成途径并在易于遗传操纵的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的策略,已成为多杀菌素高效生物制造的重要研究方向。多杀菌素基因簇长达74 kb,由5个聚酮合酶基因和18个后修饰基因组成,对如此复杂的基因簇进行克隆和改造非常有挑战性,需要进行基因编辑技术创新。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克隆、组装与改造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然而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仍存在诸多局限。DNA多片段组装技术已成为重构天然产物基因簇的有效方法,然而,放线菌来源的聚酮基因簇GC含量通常高于65%且含有众多重复序列,现有Gibson和SLIC等体外组装方法以及TAR介导的体内组装方法对高GC片段和启动子片段的兼容性较差,可组装片段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型基因簇表达载体构建及系统改造的需求。本研究利用直接克隆、DNA多片段组装和线环同源重组等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从刺糖多孢菌染色体上抓取了完整的多杀菌素基因簇,构建了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载体,成功实现了多杀菌素在白色链霉菌J1074(Streptomycesa/bus J1074)、变铅青链霉菌 K4-114(Streptomyces lividans K4-114)和天蓝色链霉菌CH999(Streptomyces coelicolor CH999)中的异源表达。为了提高多杀菌素的产量,我们在多杀菌素基因簇中第一个聚酮合酶基因的上游插入组成型强启动子ErmE*p,使多杀菌素产量提高了2.1倍,这说明提高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录水平可以促进多杀菌素的异源生物合成。要实现所有23个生物合成基因的高效表达,需要高效的DNA组装技术对基因簇进行重构。经过测试,本研究发现,ExoCET技术利用核酸外切酶介导的体外同源重组和RecET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同源重组,能够高效组装>13个高GC含量的DNA片段。于是,我们将多杀菌素生物合成涉及的23个基因按照功能分为5组,且每组基因均由色链霉菌J1074来源的组成型强启动子驱动,最终利用ExoCET多片段组装技术构建了由5个操纵子组成的人工基因簇。该多操纵子人工基因簇在白色链霉菌J1074中的摇瓶发酵产量达到了1.12mg/L,比原始基因簇提高了328倍。我们发现,ExoCET技术具有高效DNA组装效率的原因是,该技术中核酸外切酶介导的体外同源重组能将多片段部分串联起来,提高它们共同进入同一大肠杆菌细胞的几率;细胞内表达的RecET重组酶能将未环化的线状DNA片段通过末端同源臂进一步发生同源重组,最终形成环状重组质粒。我们比较了ExoCET多片段组装技术与商业化的Gibson试剂盒对GC含量大于65%的高GC含量DNA片段的组装能力,ExoCET技术对7个以下片段的组装正确率为100%,13片段的组装正确率也可达到60%,而Gibson技术仅能实现5个以下片段的高效组装,当片段数量大于5时,组装效率急剧下降,7片段组装效率已下降到30%,且不能实现7片段以上的高GC DNA组装,以上结果表明我们的ExoCET技术在高GC含量DNA片段的组装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提高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限速步骤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是提高天然产物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提出的多操纵子基因簇策略针对跨种属表达调控元件差异导致的异源基因表达水平低下,遵循宿主组成型强启动子过表达的思路,借助ExoCET多片段组装的技术优势,使所有生物合成基因均处于组成型强启动子的控制下,实现天然产物所有生物合成基因的高效表达,从而大幅提高目标化合物产量。上述成果于2019年以共第一作者(1/2)发表在 ACS Synthetic Biology。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我们计划对多杀菌素人工基因簇进行改造,以实现高活性衍生物丁烯基多杀菌素和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的异源表达。然而,依赖于PCR的Agilent QuikChange或Takara MutanBest等商业化定点突变试剂盒受限于PCR有效扩增长度和模板GC含量,无法用于大型高GC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定点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多杀菌素基因簇中存在所有49种商业化lls核酸外切酶的识别位点,因此,依赖于lls型限制性内切酶偏移剪切的Golden Gate技术也无法用于该基因簇的无缝编辑;同时,在多杀菌素基因簇中,功能相同的结构域高度同源导致PKS基因中形成了68对长度大于35 bp的同向重复序列,Red 重组系统可以介导同向重复序列间的高效重组,而反向筛选却无法排除这些非特异性重组背景,导致基于Red重组系统和ccdB反向筛选的无缝定点改造技术无法直接操纵PKS基因;因此,为了改造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我们需要创新基因编辑技术。本研究开发了不受聚酮合酶基因中重复序列限制的RedEx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整合了Red重组系统介导的线环重组、ccdB反向筛选和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介导的体外退火,合理利用同源重组的灵活性和体外退火对DNA分子内部重复序列的高度兼容性,可以对大型复杂天然产物基因簇中任意位点进行精确的无缝插入、删除,替换和点突变等修饰。利用RedEx技术,我们将须糖多孢菌丁烯基多杀菌素基因簇busA基因的1b模块无缝定点插入到spnA基因中,重组基因簇在白色链霉菌中成功合成了多杀菌素高活性衍生物——丁烯基多杀菌素;通过无缝删除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中编码3’-O-甲基化转移酶的spnK基因,使重组基因簇在白色链霉菌中成功合成了乙基多杀菌素化学合成原料——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聚酮化合物模块化、共线性的生物合成机制使其具有巨大的重编程潜力,生物合成途径的重编程已成为定向改造聚酮化合物结构的有效途径,然而,模块化的生物合成机制也导致了聚酮生物合成基因簇DNA序列的复杂性,模块间功能相同结构域高度同源,聚酮合酶基因重复序列密集,RedEx在改造此类基因簇上的巨大优势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上述成果于2020年以共同第一作者(1/2)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开发ExoCET多片段组装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实现了多杀菌素的高效异源表达,大幅提高了多杀菌素在链霉菌中的异源表达产量。通过开发RedEx无缝定点改造技术,定向改造多杀菌素化学结构,实现了高活性衍生物丁烯基多杀菌素和3’-氧-脱甲基-多杀菌素的异源表达。该研究构建的多杀菌素及其衍生物的高效异源表达菌株为诱变育种等传统育种方法提供优良的初始菌株,也为应用合成生物学策略开发多杀菌素衍生物,实现多杀菌素及其高活性衍生物的高效生物制造奠定了基础。ExoCET多片段组装技术和RedEx无缝定点改造技术丰富了合成生物学工具箱,为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构建和系统改造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邱小忠,杨罡,陈俊,黄国昌,龚小华,连晨姿[5](2020)在《微生物基因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究》文中指出微生物可以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基于此,介绍和探讨饲料用植酸酶、固氮微生物肥料以及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如微生物农药中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和杀虫抗生素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建议加强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明确确定研究重点,为后续革新生产工艺,调整研发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吴亚萍[6](2020)在《《未来食品:现代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第九章)翻译项目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也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探讨和质疑声不断,态度褒贬不一。本次翻译项目材料选自于食品科学家大卫·朱利安·麦克伦茨教授所着的《未来食品:现代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一书的第九章。麦克伦茨教授在书中介绍了基因工程相关内容,从生物学角度通过实例展现了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成果。此书在改变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以及促进国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翻译项目报告详细论述了笔者此次翻译实践全过程,包括译前的准备、译中的探索以及译后的总结。其中,在弗米尔“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具体分析了科技文本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篇章层面的翻译重难点问题。词汇层面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专有名词及部分普通名词的翻译上。在句法层面,难点主要体现在长难句与被动句式的翻译。在篇章层面,翻译难点主要体现在理解中英文句式特征差异及逻辑衔接差异上。为解决上述难点,笔者在弗米尔“功能目的论”指导下,采用了增词、减词、顺译、拆译和倒译等多种翻译技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以及实践报告撰写,笔者获益良多。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又要充分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充分理解原作者意图。另一方面,笔者加深了对功能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的理解,以期今后能更熟练地在翻译理论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实践。

俞英昉,田利光[7](2020)在《蜱杀虫剂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蜱能传播多种疾病,对畜牧业造成严重损失。现有的蜱杀虫剂和疫苗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对蜱杀虫剂,包括化学杀虫剂和非化学杀虫剂(中草药、纳米材料、病毒、真菌、细菌杀虫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蜱杀虫剂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后续建立更高效、安全的蜱防控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段永兰,侯金丽,邢文会[8](2010)在《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展望》文中指出微生物农药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随着越来越多的化学农药被禁止或有限制地使用,微生物农药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一大类生物农药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就几类微生物农药在国内的研究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并对国内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马雪,邱丽娜,弓爱君,郎序菲,王兆龙[9](2009)在《Bt生物农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综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生物农药制剂的研究概况、转Bt基因植物及Bt基因工程菌等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杜瑛,苏敏[10](2008)在《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和使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源农药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农用抗生素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Bt制剂、病毒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真菌除草剂;后者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有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物。随着越来越多的化学农药被限制或禁止使用,微生物农药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一大类生物农药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杀虫剂是目前微生物农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杀虫细菌,杀虫真菌,昆虫病毒三个部分,及其近年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开发状况,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细菌基因工程杀虫剂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菌基因工程杀虫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生物防治技术在卫生害虫防制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微生物
    1.1 细菌
    1.2 真菌
    1.3 病毒
    1.4 其他
2 植物源制剂
    2.1 杀虫活性成分
    2.2 作用方式
    2.3 植物精油
    2.4 植物源增效剂
3 天敌
    3.1 捕食性天敌
    3.2 寄生性天敌
4 昆虫生长调节剂
5 昆虫生物毒素
6 高新技术
7 结语

(3)豆科种实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豆科种实害虫及其危害特征
    1.1 豆荚螟(Eeinella zinckenella)
    1.2 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1.3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1.4 苜蓿籽蜂(Bruchophagus gibbus)
    1.5 柠条广肩小蜂(Bruchophagus neocaraganae)
    1.6 柠条豆象(Kytorhinus immixtus)
    1.7 柠条鞘蛾(Coleophora adepha)
    1.8 紫穗槐豆象(Acanthoscelides plagiatus)
    1.9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2 豆科种实害虫生物防治进展
    2.1 天敌
    2.2 生物防治植物
        2.2.1 抗虫植物
        2.2.2 诱集植物
        2.2.3拒避植物
        2.2.4 杀虫植物
        2.2.5 载体植物
    2.3 害虫、天敌和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2.4 微生物及线虫
        2.4.1 病原细菌
        2.4.2 病原真菌
        2.4.3 病原线虫
    2.5 昆虫性信息素
    2.6 原核生物
3 豆科种实害虫生物防治展望及对策

(4)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多杀菌素异源表达和结构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杀菌素
        1.1.1. 多杀菌素及其衍生物
        1.1.2.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
        1.1.3.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
        1.1.4. 多杀菌素产量提高策略
    1.2. 基因编辑技术
        1.2.1. DNA体外组装技术
        1.2.2. DNA体内同源重组技术
    1.3. 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直接克隆和异源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和质粒
        2.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2.1.3. 重组引物和DNA测序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培养及保藏
        2.3.2. DNA制备与纯化方法
        2.3.3. 大肠杆菌DNA同源重组工程标准操作程序
        2.3.4. 重组克隆鉴定
        2.3.5. ExoCET直接克隆技术标准操作程序
        2.3.6. 链霉菌接合转移
        2.3.7. 链霉菌发酵和产物分析
    2.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4.1. 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载体的构建
        2.4.2. 多杀菌素链霉菌异源表达菌株的构建
        2.4.3. 多杀菌素链霉菌异源表达菌株的发酵产物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开发DNA多片段组装技术构建多操纵子人工基因簇提高多杀菌素产量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和质粒
        3.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3.1.3. 重组引物
    3.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ExoCET多片段组装标准操作程序
        3.3.2. Gibson多片段组装
        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4.1. 过表达多杀菌素PKS基因提高多杀菌素产量
        3.4.2. 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的设计
        3.4.3. ExoCET多片段组装构建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
        3.4.4. 人工多杀菌素基因簇的异源表达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开发RedEx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多杀菌素结构衍生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和质粒
        4.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4.1.3. 重组引物
    4.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RedEx基因编辑技术标准操作程序
        4.3.2. 多杀菌素衍生物的分离纯化
    4.4.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4.1. 丁烯基多杀菌素基因簇的设计
        4.4.2. RedEx基因编辑技术的建立及其在丁烯基多杀菌素基因簇构建中的应用
        4.4.3. RedEx技术无缝敲除spnK基因构建多杀菌素JL基因簇
        4.4.4. RedEx与其他基因编辑技术的比较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微生物基因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饲料用植酸酶的产业化
2 固氮微生物肥料的产业化
3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
    3.1 细菌杀虫剂
    3.2 真菌杀虫剂
    3.3 病毒杀虫剂
    3.4 杀虫抗生素
4 微生物基因工程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4.1 加强基础研究
    4.2 确定研究重点
    4.3 革新生产工艺
    4.4 调整研发结构
5 结语

(6)《未来食品:现代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第九章)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分析
        1.3.1 作者简介
        1.3.2 原文简介
        1.3.3 文本分析
    1.4 报告结构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难点与问题
    3.2 翻译理论阐述
    3.3 翻译方法应用
        3.3.1 词汇层面
        3.3.2 句法层面
        3.3.3 篇章层面
第四章 实践结论
    4.1 翻译启示
    4.2 翻译教训
    4.3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7)蜱杀虫剂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蜱杀虫剂分类
2 化学杀虫剂
3 非化学杀虫剂
    3.1 中草药杀虫剂
    3.2 纳米杀虫剂
    3.3 微生物杀虫剂
        3.3.1 病毒杀虫剂
        3.3.2真菌杀虫剂
        3.3.3 细菌杀虫剂
4 结语

(8)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活体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应用现状
    1.1 细菌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1.1.1 Bt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1.1.2 其他细菌农药的研究与应用。
    1.2 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
    1.3 真菌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真菌除草剂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1 农用抗生素中杀菌剂的研制与应用现状
    2.2 农用抗生素中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3 农用抗生素中除草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 国内微生物农药的前景展望

四、细菌基因工程杀虫剂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J]. 张开. 四川蚕业, 2021(02)
  • [2]生物防治技术在卫生害虫防制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 张晓,王东,辛正.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03)
  • [3]豆科种实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宋丽丽,丛林,张燕如,赵婷婷,金树磊,王雁群,韩杰,李资聪. 中国农学通报, 2021(10)
  • [4]开发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多杀菌素异源表达和结构衍生[D]. 宋超逸. 山东大学, 2021(11)
  • [5]微生物基因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究[J]. 邱小忠,杨罡,陈俊,黄国昌,龚小华,连晨姿. 南方农业, 2020(32)
  • [6]《未来食品:现代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第九章)翻译项目报告[D]. 吴亚萍. 安徽大学, 2020(07)
  • [7]蜱杀虫剂的研究现状[J]. 俞英昉,田利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1)
  • [8]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展望[J]. 段永兰,侯金丽,邢文会.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 [9]Bt生物农药研究进展[J]. 马雪,邱丽娜,弓爱君,郎序菲,王兆龙. 山东农业科学, 2009(10)
  • [10]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和使用现状[J]. 杜瑛,苏敏.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8(04)

标签:;  ;  ;  ;  ;  

细菌基因工程杀虫剂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