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内关穴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针刺内关穴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一、针刺内关穴对脑电地形图活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龙,王明威,白秀,沈亚亭,谢西梅[1](2021)在《基于EEG技术探讨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脑电图(EEG)技术是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客观、敏感、高特异性与易量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针刺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中。为进一步探讨EEG技术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无论是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EEG技术均能从脑电生理学角度初步验证针刺腧穴效应特异性、针刺得气效应、针刺时间效应和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特异性作用,从而揭示针刺多靶点、多通道、多层次和整体性的针刺效应中枢机制,为针灸研究提供客观定量评价依据。

李艳妮[2](2021)在《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选取足三里、血海、太溪、神门、四神聪、安眠,对照组参照第十版《针灸治疗学》中,不寐的取穴及操作,每日针刺一次,1周6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量表评估,记录临床疗效,根据PSQI、SRSS量表评定患者睡眠质量,NIHSS量表及BI量表评定神经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SPSS 23.0软件包处理,认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程方面具有一致性(P>0.05),PSQI、SRSS、NIHSS、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两组间疗效有差异(P<0.05),滋阴潜阳针刺法疗效更好。3.治疗后,两组PSQI、SRSS、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BI评分上升(P<0.05),均能改善睡眠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有助于疾病康复,优于对照组。结论:1.滋阴潜阳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均能增加睡眠质量,降低失眠发生的频次,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好转和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2.滋阴潜阳针刺法疗效确切,对于中风后失眠,治疗效果较好,减轻患者不适的感觉,减弱对催眠药物的依赖,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

钟鲁玉[3](2021)在《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脑缺血模型,观察针刺、低频rTMS及二者合用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对缺血侧大脑皮质BDNF、TrkB相对表达及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方法:6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rTMS组和针刺结合rTMS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MCAO大鼠模型。造模术后,按照Zea Longa法进行纳入排除,1-3分者纳入本实验。于术后24h开始对MCAO大鼠进行干预。针刺组选取如下穴位:“百会”及患侧的“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申脉”“照海”穴;经颅磁组:设置刺激部位为健侧M1区,1 Hz,100%MT,刺激时间3s,间歇2s。手术组及模型组仅进行相同程度的抓捉干预。7天为一个疗程,1次/天,连续干预6天,休息1天,共干预2周。于造模后24h、7、14d进行m NSS(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评分、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质内BDNF、TrkB的表达,高尔基染色(Golgi-cox)测定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 23.0创建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 NSS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m NSS评分均为0。造模后1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 NSS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干预7 d,结合组较针刺组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Clark评分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均为0。造模后1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功能损伤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针刺组、rTMS组与模型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下降趋势;针刺结合rTMS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一般功能损伤评分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结果:造模前后假手术组的Clark评分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均为0。造模后1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局灶功能损伤评分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均明显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干预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4.各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BDNF、TrkB相对表达量的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BDNF、TrkB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各治疗组的BDNF、TrkB的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明显上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的BDNF、TrkB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各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后,各治疗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增多,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7、14d,结合组较针刺组、rTMS组的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均明显增多,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造模成功后,大鼠的运动神经功能明显下降,针刺、rTMS干预均能一定程度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缺损的症状;2.针刺、rTMS干预下,MCAO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与上调缺血侧大脑皮质BDNF、TrkB的表达,重建和修复大脑结构、神经功能相关;3.针刺、rTMS干预均可促进梗死灶及周围脑组织神经元树突棘的再生,提示针刺、rTMS干预能够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树突棘可塑性恢复;4.针刺结合rTMS治疗效果最显着,优于单一的针刺、rTMS治疗手段。

王敏君[4](2021)在《针刺不同配穴对失眠患者的疗效评价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对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不同配穴(“神门+百会、四神聪”和“太渊+百会、四神聪”)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分析治疗后两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及脑地形图差异;为说明针刺神门和针刺太渊对失眠的治疗具有相对特异性,同时也为进一步分析针刺效应对脑功能影响提供参考。方法:招募符合受试条件的失眠患者33例,在试验开始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为治疗1组(神门+百会、四神聪)为16人,治疗2组(太渊+百会、四神聪)为17人。受试者入组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并进行P300测试。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采取国际标准10-20系统64导电极帽,运用Neuroscan公司生产的E-prime 2.0刺激器以及Scan4.5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并采用经典的Oddball实验范式,运用视觉刺激,选取刺激前200ms和刺激后600ms,选择测量时间窗为200-300ms,并记录数据。在治疗前P300采集结束和各量表评分完成后,分别给两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隔日一次,一周三次,连续治疗三周。整个治疗过程结束之后,再次进行P300检测和量表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经针刺治疗,PSQI,SAS,SDS指数均明显下降(P(27)0.01),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治疗1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治愈为0例,显效为11例,有效为5例,无效为0例;治疗2组的总有效率为76.47%,其中治愈为0例,显效为5例,有效为8例,无效为4例;治疗1组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治疗2组(P<0.01)。(3)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1组P300平均波幅高于治疗2组(P<0.05),这提示两组间平均波幅变化存在差异;潜伏期低于治疗2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样,脑地形图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1)针刺治疗失眠,疗效显着;(2)针刺神门配穴总有效率高于针刺太渊配穴组;(3)针刺对大脑的调控可能与腧穴特异性有关。

马黎飞[5](2020)在《基于脑电、肌电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脑电、肌电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募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年龄、性别、患病侧、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法:试验组为针刺治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治疗,每周治疗时间为5天,休息2天,治疗周期为4周。评价方法: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评分、改良Barthle指数(MBI)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进行康复评定;治疗前后均采集静息脑电,分析对比治疗前后脑电指标α波、β波、θ波、δ波平均功率值;治疗前后采集表面肌电,分析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群、屈腕肌群的积分肌电值、均方根值。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及组内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Brunnstrom评定治疗前后组间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组内对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脑电指标、肌电指标与康复量表之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上肢功能评分结果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WFMT评分、Brunnstrom分期评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WFMT评分、Brunnstrom评定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并且试验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电指标结果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电C3、C4导联以及O1、O2导联α波平均功率值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试验组增高幅度较对照组更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电FP1、FP2导联以及C3、C4导联δ波平均功率值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导联各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3肌电指标结果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群和屈腕肌群的积分肌电值、均方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群和屈腕肌群的均方根值均显着提高(P<0.01),且实验组的提高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脑电指标与上肢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3、C4以及O1、O2导联α波与MBI、FMA-UE、WFMT评分呈正相关(P<0.05),FP1、FP2以及C3、C4导联δ波与FMA-UE、WMFT评分呈负相关(P<0.05)。5肌电指标与上肢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群和腕屈肌群的i EMG值、RMS值与FMA-UE、WMFT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脑电指标、表面肌电指标与上肢功能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辅助。

谭丽[6](2020)在《基于Orexin对丘脑皮层的作用探索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的促醒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意识水平和皮层脑电的影响,并研究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Orexin-1(OX1)及其受体Orexin-1-Receptor(OX1R)的影响,从电生理和分子生物方面探索电针促醒的机制。方法:实验一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意识水平及皮层脑电的影响SD大鼠26只,雄性,10%水合氯醛麻醉后,埋置皮层电极,深度以触及硬脑膜为度;大鼠恢复1-2周后采用SPSS软件生成随机序列将植入电极后恢复正常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组、电针组和拮抗剂组;采用控制性皮层撞击法建立TBI大鼠模型,造模后1小时后根据大鼠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划分其意识水平,选择符合意识障碍水平的大鼠进行记录;意识状态评估后电针组电针“水沟穴”15min,拮抗剂组腹腔注射拮抗剂OXR(SB334867,30mg/kg),注射完后即刻进行电针;电针结束后持续采集脑电24小时;将脑电数据导入Neuro Explorer分析6、12、24小时三个时间点各段ECoG中δ、θ、α、β波频段构成比,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二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OX1及受体OX1R的影响选用成年SD大鼠144只,采用SPSS软件生成随机序列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组、电针组、拮抗剂组;采用控制性皮层撞击法建立TBI大鼠模型,造模后1小时后根据大鼠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划分其意识水平,意识状态评估后电针组电针“水沟穴”15min,拮抗剂组腹腔注射拮抗剂OX1R(SB334867,30mg/kg),注射完后即刻进行电针;分别于治疗结束后6、12、24小时三个时间段分批取材,一部分取组织冻存用于检测外侧下丘脑OX1含量和内侧前额叶OX1R表达;另一部分灌注后包埋,最后进行免疫组化实验,以观察外侧下丘脑Orexin神经元情况和mPFC区OX1R表达。结果:1.实验一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意识水平及皮层脑电的影响(1)电针“水沟穴”可以缩短TBI大鼠意识障碍时间(P<0.05),注射拮抗剂后,电针促醒效应被抑制;(2)电针“水沟穴”对TBI大鼠ECoG的影响:①低频段(δ、θ、δ+θ)δ波:左侧6、24小时电针组、假手术组δ波低于拮抗剂组和TBI组(P<0.05),拮抗剂组δ波占比高于TBI组(P<0.05);12小时假手术组δ波占比均低于拮抗剂组和TBI组(P<0.05),拮抗剂组δ波占比高于TBI组(P<0.05);右侧:6、12小时电针组、假手术组δ波低于拮抗剂组和TBI组(P<0.05),电针组δ波占比高于假手术组(P<0.05);24小时:拮抗剂组和TBI组δ波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δ波占比高于假手术组、低于拮抗剂组(P<0.05);假手术组左、右侧脑电各时间点均无差异,TBI组、电针组、拮抗剂组左侧δ波占比均低于右侧(P<0.05)。θ波:各组个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假手术组12、24小时右侧θ波占比均高于左侧(P<0.05);TBI组、拮抗剂组左、右侧脑电个时间点均无差异,电针组24小时右侧脑电θ波占比高于左侧(P<0.05)。δ+θ:左侧6小时拮抗剂组、TBI组δ+θ波占比高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δ+θ波占比低于拮抗剂组(P<0.05);12小时拮抗剂组δ+θ波占比高于TBI组、电针组、假手术组(P<0.05);24小时:拮抗剂组δ+θ波高于电针组、假手术组(P<0.05);右侧6小时拮抗剂组、TBI组δ+θ波均高于电针组、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δ+θ波占比高于假手术组(P<0.05);12小时拮抗剂组和TBI组δ+θ波高于假手术组(P<0.05);24小时:假手术组δ+θ波占比与拮抗剂组、TBI组、电针组有差异(P<0.05)。假手术组6、24小时左侧δ+θ波占比低于右侧(P<0.05);TBI组、电针组、拮抗剂组各时间点左侧δ+θ波占均低于右侧(P<0.05)。②高频段(α、β、α+β)α:左侧6小时假手术组α波占比高于TBI组、拮抗剂组(P<0.05),12、24小时拮抗剂组α波占比低于假手术组(P<0.05),右侧各时间点组间α波占比变化无差异(P>0.05);左、右两侧组内α波占比变化无差异(P>0.05);假手术组、TBI组、电针组在6、12、24小时点左侧脑电α波占比高于右侧(P<0.05);拮抗剂组6、12小时点左侧脑电α波占比高于右侧(P<0.05);β:左侧6小时假手术组β波占比高于TBI组、拮抗剂组(P<0.05),12、24小时,假手术组β波占比高于拮抗剂组(P<0.05),右侧6、12小时假手术组、电针组β波占比高于TBI组、拮抗剂组(P<0.05);24小时假手术组β波高于拮抗剂组(P<0.05);各组组内比较无差异;假手术组、拮抗剂组12、24小时左侧β波占比高于右侧(P<0.05);TBI组各时间点左侧β波占比高于均右侧(P<0.05);电针组6、24小时左侧β波占比高于右侧(P<0.05)。α+β:左侧6小时假手术组α+β波占比高于TBI组、拮抗剂组(P<0.05),电针组α+β波占比高于拮抗剂组(P<0.05),12小时假手术组、电针组α+β波占比高于拮抗剂组(P<0.05);24小时拮抗剂组α+β波低于电针组、TBI组及假手术组(P<0.05),右侧6、24小时假手术组α+β波占比与TBI组、拮抗剂组、电针组有差异(P<0.05),6小时电针组α+β波占比高于TBI组(P<0.05);12小时假手术组α+β波占比高于TBI组、拮抗剂组(P<0.05),电针组α+β波占比高于拮抗剂组(P<0.05)。2.实验二“水沟穴”对TBI大鼠OX1及受体OXIR的影响(1)电针“水沟穴”对TBI大鼠LHA区Orexin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组间比较:24小时假手术组、电针组阳性神经元计数均高于TBI组、拮抗剂组(P<0.05);组内比较:TBI组12小时Orexin神经元计数高于6小时(P<0.05),拮抗剂组12时Orexin神经元计数高于6、24小时(P<0.05)。(2)电针“水沟穴”对TBI大鼠LHA区OX1的影响组间比较6小时TBI组、拮抗剂组低于假手术组(P<0.05),12、24小时TBI组、拮抗剂组低于假手术组、电针组(P<0.05);组内比较:TBI组24小时OX1浓度低于12小时(P<0.05)。(3)电针“水沟穴”对TBI大鼠mPFC区OX1R蛋白WB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各组外侧下丘脑Orexin-1的表达水平在6h、12h、24h三个时间点均呈现为“拮抗剂组、TBI组、空白、电针组”依次递增趋势,6小时假手术组、电针组均高于TBI组(P<0.05);12小时假手术组、电针组高于TBI组、拮抗剂组(P<0.05);24小时假手术组高于TBI组、拮抗剂组,电针组高于拮抗剂组(P<0.05);组内比较无差异。(4)电针“水沟穴”对TBI大鼠mPFC区OX1R蛋白免疫组化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6小时拮抗剂组OX1R表达量较假手术组、电针组降低(P<0.05);12小时TBI组OX1R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拮抗剂组低于假手术组、电针组组;24小时假手术组、电针组OX1R表达量高于TBI组、拮抗剂组,电针组低于假手术组(P<0.05),组内比较无差异。结论:1.电针“水沟穴”可以有效改善TBI大鼠意识水平,缩短昏迷时间,促进觉醒;2.电针“水沟穴”可以降低TBI大鼠ECoG功率谱中低频频段(δ波、θ波)占比,增加高频波频(α、β)占比,改善丘脑—皮层网络功能连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3.注射OX1R受体拮抗剂后,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电针“水沟穴”的促醒作用,提示Orexin可能通过其受体OX1R参与电针“水沟穴”对意识障碍的调节;4.电针“水沟穴”可以减少TBI大鼠外侧下丘脑的Orexin丢失,上调外侧下丘脑OX1及mPFC区OX1R表达,注射OX1R受体拮抗剂后,电针“水沟穴”上调OX1作用被抑制,提示Orexin是调节电针“水沟穴”促醒作用的重要神经递质。

杜钟名[7](2020)在《针刺不同患侧中风偏瘫患者阳陵泉对感觉运动网络影响的fMRI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缺血性脑梗死是我国当前卫生领域的最重大命题之一,每年的发病率达246.8/10万人,而死亡率每年可超过114.8/10万人。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在于脑实质不同部位的缺血性坏死,故而存在梗死部位的差异。众多研究表明,脑功能存在着偏侧性差异,这种偏侧性体现在大脑功能的各方面,但目前这种偏侧性差异在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脑梗死常用的治疗手段,针灸针对穴位进行治疗。而在针灸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很显着的对双侧性的运用:一方面绝大多数穴位呈对称型分布,具有偏侧性的潜质,一方面针灸治疗理论中,也存在着如“巨刺”、“对刺”等具有明显偏侧性的治疗方法。目的:以左右侧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观察两组患者在针刺前、针刺后留针期间的脑功能磁共振变化,通过对观察结果的统计、探索,结合既往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偏侧性和其接受患侧阳陵泉穴针刺后脑功能变化及偏侧性进行探索,解读偏侧性的可能机制,为偏侧针刺提供支撑证据。方法:研究共纳入脑梗死灶分布在右侧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1名,分布在左侧的患者8名,对患者由同一研究者进行基线数据采集、运动功能评价,随后于磁共振室依次接受时长8min10s的静息态扫描、运动功能障碍患侧(脑梗死灶对侧)阳陵泉针刺,针刺完成后开始针刺态扫描,前1min无操作,随后的1min持续以1Hz的频率进行捻针,随后留针8min10s,留针完毕取针后进行持续4min10s的T1结构像扫描。采集数据后对基线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fMRI数据进行调整、校正等预处理。采用ICA的方法提取全部患者的SMN脑网络,依据高分文献设置感兴趣区(ROI),基于ROI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对同组患者进行静息态、留针期间的不同感兴趣区对全脑体素的FC进行组内比较,对各组患者静息态、留针期间的感兴趣区与全脑体素的FC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比较未见年龄、病程、运动功能评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采用ICA的方法提取出了全部患者的SMN脑网络,主要包括了大部分的顶叶、小脑前叶、小脑后叶和一部分的额叶、颞叶等脑区。静息状态时,左侧M1与右侧小脑之间的FC在不同患侧患者中具有显着差异,差异位于SMN脑网络内;右侧M1与全脑体素的FC两组间比较在左侧枕中回、楔前叶存在差异;左侧病灶组的静息态和留针期间的右侧M1与全脑体素的FC在左侧枕中回、角回存在差异。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认为,不同患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基于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的脑功能模式很可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针刺患侧阳陵泉穴在不同患侧患者中的作用模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对针刺治疗及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汉文,宋同均,钟新云,邓远兰,刘裕浩,李华晓[8](2020)在《不同电刺激方案对脑出血昏迷病人脑电活动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电刺激方案对脑出血昏迷病人脑电活动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昏迷病人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方案;观察组运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及脑血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变化,观察其脑电活动情况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脑电图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电图Ⅰ级、Ⅱ级、Ⅲ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电图改善率高于对照组(93.18%与75.00%,P<0.05)。两组治疗前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均变快,且观察组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2%与13.64%,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比手厥阴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病人的疗效更确切,可有效改善脑出血昏迷病人脑电图及脑血流速度。

刘四新,崔国胜,刘刚[9](2017)在《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性昏迷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性昏迷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性昏迷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2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2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GCS评分、NIHSS评分、5-HT、DA和Ach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00%)高于对照组(72.00%)(P<0.05);2组GCS评分治疗后增加(P<0.05);观察组GCS评分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评分治疗后降低(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5-H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DA和Ach治疗后升高(P<0.05);观察组DA和Ach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性昏迷患者疗效显着,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

李文峰[10](2017)在《中药配合针刺在颅脑损伤昏迷促醒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时间意识障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重要因素。随着颅脑损伤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术后综合处理水平的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长时间昏迷及植物状态的发生率却明显增加。为促进此类患者意识恢复,减少后遗症,笔者采用中药汤剂配合电针针刺内关穴、曲池穴对昏迷状态患者进行促醒治疗,取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二、针刺内关穴对脑电地形图活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内关穴对脑电地形图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EG技术探讨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EEG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特点
2 针刺腧穴效应的特异性研究
    2.1 生理状态下单穴针刺效应研究
    2.2 生理状态下组穴配伍针刺效应研究
    2.3 病理状态下单穴针刺效应研究
    2.4 病理状态下组穴配伍针刺效应研究
3 针刺腧穴针感效应的特异性研究
4 针刺腧穴效应的时间特异性研究
5 针刺效应特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6 小结

(2)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中风及失眠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3 立项依据
    4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二 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缺血侧皮质BDNF、TrkB及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刺不同配穴对失眠患者的疗效评价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与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试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2.2 研究病例标准
        1.2.3 病例分组与盲法设计
        1.2.4 治疗方法
2 试验步骤
    2.1 试验准备
    2.2 参数设置
    2.3 脑电信号P300 的记录和提取
    2.4 ERP数据采集流程表
    2.5 疗效评价指标和观察指标
        2.5.1 疗效评价指标
        2.5.2 观察指标
        2.5.3 观察时间点及方式
    2.6 安全性评价
        2.6.1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2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2.6.3 受试者权益保护
    2.7 统计学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后三大量表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事件相关电位P300 比较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平均波幅比较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潜伏期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 比较
        3.5.1 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波幅比较
        3.5.2 两组患者治疗后潜伏期比较
        3.5.3 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地形图比较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4.1.1 病因病机
        4.1.2 古代文献对针灸治疗失眠的记载
        4.1.3 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
        4.1.4 病因和发病机理
        4.1.5 西药对失眠的治疗
    4.2 针刺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
        4.2.1 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现状
        4.2.2 针刺治疗失眠的实验研究现状
    4.3 选穴依据
    4.4 事件相关电位P300
        4.4.1 事件相关电位P300 的研究意义
        4.4.2 P300 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4.4.3 P300 与认知功能
        4.4.4 P300 研究的临床应用
        4.4.5 脑地形图的研究意义
        4.4.6 P300 与针刺作用的研究
    4.5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4.6 对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4.6.1 两组疗效差异分析
        4.6.2 观察量表的选择
        4.6.3 两组患者治疗后P300 比较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失眠病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基于脑电、肌电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与剔除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评定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完成情况分析
    2 基线分析
    3 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分析
    4 脑电指标结果分析
    5 表面肌电指标结果分析
    6 脑电、表面肌电与量表评分相关性分析
    7 小结
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患者知情页
    附录二 :患者基本情况
    附录三 :脑电信息采集情况表
    附录四 :表面肌电采集情况表
综述 脑电肌电应用于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评价的研究进
    1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
    2 针刺对脑卒中后脑电活动的影响
    3 脑电图在针刺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4 肌电图在针刺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Orexin对丘脑皮层的作用探索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的促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TBI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2 中医对TBI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3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用穴规律分析
    4 总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皮层脑电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分析和讨论
    实验二 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Orexin及受体Orexin-receptor1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结果
        5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针刺不同患侧中风偏瘫患者阳陵泉对感觉运动网络影响的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相关感觉运动网络的研究回顾
        1. 脑网络、静息态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
        2. 感觉运动网络的功能连接研究进展
        3. 脑卒中后感觉运动网络的改变
        4. 感觉运动网络对针刺的反应
        5.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针灸治疗的研究回顾
        1. 针灸与卒中后痉挛
        2. 针刺、卒中后肩痛和肩手综合征
        3. 针刺和卒中后其它运动功能障碍
        4. 卒中的针刺治疗的机理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2. 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流程
    3. 质量控制
        3.1 受试者环节
        3.2 数据环节
    4. 结果
        4.1 基本信息
        4.2 SMN脑网络的提取
        4.3 统计结果
    5. 小结
    6. 讨论
        6.1 SMN、FC与脑梗死
        6.2 针刺、脑梗死与脑功能
        6.3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2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不同电刺激方案对脑出血昏迷病人脑电活动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分级情况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 论

(9)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性昏迷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判定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2.2 2组患者GCS评分变化的比较
    2.3 2组患者NIHSS评分变化的比较
    2.4 2组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比较
3 讨论

四、针刺内关穴对脑电地形图活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EG技术探讨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的应用研究[J]. 张旭龙,王明威,白秀,沈亚亭,谢西梅. 针灸临床杂志, 2021
  • [2]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艳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影响及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D]. 钟鲁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不同配穴对失眠患者的疗效评价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D]. 王敏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脑电、肌电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D]. 马黎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Orexin对丘脑皮层的作用探索电针“水沟穴”对TBI后意识障碍大鼠的促醒作用[D]. 谭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7]针刺不同患侧中风偏瘫患者阳陵泉对感觉运动网络影响的fMRI研究[D]. 杜钟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不同电刺激方案对脑出血昏迷病人脑电活动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 黄汉文,宋同均,钟新云,邓远兰,刘裕浩,李华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01)
  • [9]手厥阴经电刺激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性昏迷患者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 刘四新,崔国胜,刘刚. 世界中医药, 2017(05)
  • [10]中药配合针刺在颅脑损伤昏迷促醒中的应用[J]. 李文峰. 中国民间疗法, 2017(01)

标签:;  

针刺内关穴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