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彭阳县深化改革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斌[1](2021)在《宁夏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做法与成效》文中研究指明为充分发挥财政投资撬动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创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宁夏积极开展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工作,通过三年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撬动了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简化了工程建设程序,提升了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在经验总结和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全面推广以奖代补建管模式的思路。
商庆凯[2](2021)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文中认为
邵彬[3](2020)在《书长卷千年水脉尽朝晖 画锦绣亘古山川披绿波》文中认为宁夏既有边塞大漠的雄浑,又有江南水乡的秀丽,自古被称为"塞上江南"。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记者有幸来到这片热土。20年间,足迹踏遍黄河两岸、六盘山下,亲历了6.6万平方公里山川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600多万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历程。2020年,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记者再一次来到这个塞上江南。十几天的采访,记者沿着宁夏"生命水脉"黄河一路行走,追寻浸润宁夏河山的流动丰碑的芳华印记,感受水利人绽放在岁月深处的无悔青春和火热激情。
米文宝,商庆凯,阴柯欣,樊新刚[4](2020)在《近35年来宁夏大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回顾了35年来,宁夏大学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地理、历史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过渡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创新过渡带人文—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重点开展了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城乡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特色旅游地理研究、生态经济建设与绿色发展以及历史地理与地名规划研究等富有地域特色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科"经世致用"的特点,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建设繁荣美丽新宁夏、为发展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做出较大贡献。
张翔[5](2020)在《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文中提出调水工程在调剂水量余缺以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水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打破区域原有的生态平衡,对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原貌,水资源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从而加重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受水区取得优质的水资源服务,水源区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限制甚至禁止污染严重的相关企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得水源区承担着巨大的外部保护成本,使得水源区与受水区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措施,其意义是为了调动水源区人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保证调水工程的良好运行,从而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泾源水源区为研究对象,先对水源区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进行评价,以泾源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计算为重点,进行了水源区与受水区之间的补偿量分担比例及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等内容的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泾源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泾源水源区2008-2017年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采用熵权—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水源区近10年内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其目的是能够充分地认识区域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水源区区域规划、发展决策提供参考。(2)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是生态补偿的重点及难点,也是决定生态补偿机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法基础上,基于水源区生态保护所付出成本、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水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不同角度对于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泾源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估算。最后综合权衡,推荐以满足供需双方利益为基础,以水资源市场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均值为上限的补偿额度。(3)生态补偿量在水源区与受水区之间如何科学、合理分担会直接影响到水源区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本文在确定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泾源水源区生态补偿分担量时,依据水利工程费用分摊和水环境分配的方法,建立了单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和离差平方法3种生态补偿量分担模型,并对各分担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依据离差平方法计算结果推荐水源区和受水区的生态补偿量分担比例。(4)对于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泾源水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探讨。包括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原则、补偿主客体划分,以及在补偿方式中有纵向财政转移及横向财政转移等内容。
马国红[6](2020)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退耕还林”是我国为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于本世纪初推行的一套生态治理制度。本文作者曾实地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西部干旱地区,固原市的生态治理工作有着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具有积极的体系化治沙探索经验,但亦有诸多尚不完善之处。具体到法律层面,该市的法律规制与退耕还林实践有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而这种制定法与社会实践的不协调并非仅在固原一地存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治理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问题。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实践与法律规制不协调的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找寻到更为有效的法律管理方式。本文以作者在固原市实地调查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托,以思索法律规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进路,通过比照分析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制度设计与实践,在理论上分析讨论生态治理中法律规制与治理实践的互动作用;再结合固原市生态治理实践中的本地特色及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具体对象加以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立法现状,肯定其本地化的立法特色,并评析其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从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和配套制度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讨论,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以期得出有助于固原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完善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及当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理化建议,并最终提出对退耕还林制度的立法建议。希望能对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黄晓慧[7](2019)在《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多方面和深远的,甚至可能是不可逆的。实践表明,水土保持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同时能够改善农户生产和生活环境,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黄土高原区推广水土保持技术,对于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少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户是水土保持技术的终端采用者,其采用行为不仅有利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还可以获得增产增收回报,同时提供了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产品。然而,当前农业生产中,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行为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采用率不高,使得水土保持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到农户本身及其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作为农户自身及其环境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本禀赋作为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对于个人行为的选择和决策具有显着的影响。农户行为通常会面临着一定的资本禀赋约束,农户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自身和家庭的资本禀赋状况,如果自身资本禀赋不足,农户可能就不会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因此会表现出较低的采用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技术是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技术,水土保持技术不仅能够给农户带来经济效应,同时能够给农户自身和社会带来生态效应,而且有些水土保持技术投资比较大,因此,需要政府对具有良好性能的水土保持技术进行有效的推广、宣传、投资、组织与补贴,激励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此外,农户在根据自身的资本禀赋做出决策的同时,会根据政府支持政策对其行为进行调整。那么,在我国现行制度下,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有何影响?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有何影响?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政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关系?水土保持技术具有怎样的效应?本研究旨在解答上述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双重视角,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地综述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生态补偿理论等相关理论,展开以下系列的研究。首先,梳理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展,描述了样本农户的情况;其次,构建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资本禀赋进行测度,运用加权平均法对政府支持进行测度;再次,运用Order Probit模型、双变量Probit模型、二元Logistic模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二元Probit模型等计量模型分别实证分析两者对认知、决策、选择、程度的影响,利用内生转换模型考察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利用Order 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生态效应,利用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了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区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现状。对调研数据加以分析发现,在1152户农户当中,65.19%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生态环境改善价值有一定的认知,53.56%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增产价值有一定的认知,48.78%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增收价值有一定的认知。可见,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价值认知并不是很高。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的农户比例分别为63.63%、54.08%、20.92%,总体而言,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率并不是很高。45.75%的农户只采纳一种水土保持技术,29.34%的农户采纳了两种水土保持技术,11.37%的农户采纳了三种水土保持技术,13.54%的农户一种水土保持技术都没有采纳,可见,采用整套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比例很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比较低。(2)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测度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关于资本禀赋。整体来看,农户的资本禀赋水平差异较大,资本禀赋总指数均值为5.666,而最低值为3.461,最高值为9.041,相差近6个单位。就五大资本禀赋的均值比较而言,社会资本(1.622)>人力资本(1.215)>物质资本(1.213)>金融资本(0.809)>自然资本(0.805),农户之间分化比较大。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来说,采纳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资本禀赋高于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农户的资本禀赋。关于政府支持。46%的农户表示政府开展过水土保持技术相关的宣传活动,38%的农户表示政府开展过水土保持技术相关的推广活动,65%的农户表示政府对水土保持技术进行过投资,64%的农户表示政府组织过实施水土保持技术,64%的农户表示政府对采纳水土保持技术进行补贴。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来说,采纳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的政府支持高于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农户的政府支持。(3)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增产价值认知具有重要影响。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增收价值认知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生态价值认知具有重要影响。(4)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政府支持、技术认知正向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金融资本负向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5)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影响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的关系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资本禀赋、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具有负向作用。物质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资本禀赋、自然资本、金融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可见,在农户选择采用不同水土保持技术中资本禀赋具有异质性。资本禀赋、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6)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本中总收入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意愿具有负向作用。资本禀赋、社会资本中相互信任、自然资本、自然资本中耕地面积和政府支持具有促进作用。(7)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平均处理效应在1%的水平上显着。从平均期望农业产出来看,在考虑反事实假设下,当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时,亩均农业产出将下降0.1433(2.01%),当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时,亩均农业产出将增加0.9068(12.12%)。同时,水土保持技术的生态效应明显。(8)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水土保持技术宣传,强化农户生态绿色教育;第二,丰富农户的资本禀赋,突破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禀赋约束。促进土地流转,增加自然资本,加强培训,提高农户人力资本,加强金融支持,提高农户金融资本,丰富农户物质资本,加强社会网络,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第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综合运用技术补贴、宣传、推广等多种形式,逐步强化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进行一定的政府投资以此吸引社会投资,不断完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积极性。
赵吉麟[8](201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及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立地学是探究林木生长环境条件及其分异规律的科学。开展立地类型划分并对林地进行多功能性评价,进而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对区域森林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在收集气象、土壤、地形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的方法,确立了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运用ArcGIS将各个主导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完成宁夏地区立地类型划分,根据研究区生态功能现状,进行林地多种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明确不同立地类型应发挥多种功能。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地形、海拔、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土壤类型为宁夏地区立地划分的主导因子。(2)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为5个立地区,分别为贺兰山山地立地区、宁夏平原立地区、中部丘陵风沙区立地区、南部黄土丘陵立地区、六盘山土石山立地区,18个立地组,45个立地类型。(3)根据宁夏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将每种生态功能重要性等级分为4级:一般重要、比较重要、中等重要、极重要。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结果中极重要和中等重要性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分布的区域在六盘山山地和贺兰山山地等江河源头。一般重要地区所占面积36900 km2,占比71.3%;比较重要地区面积14100 km2,占比27.3%;中等重要面积736 km2,占比1.42%;极重要地区面积只有64 km。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是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中等重要区所占面积最大25100km2,占比48.47%;极重要区面积最小只有1900km2,占比3.55%。一般重要区面积9100km2,占比17.59%;比较重要区面积15700km2,占比30.39%。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中中等重要区面积24200 km2,在四种重要性等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一般重要区面积24000 km2,比较重要区和极重要区所占面积较小。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中极重要地区面积22800km2,所占面积比例最大,其次是一般重要区面积12116km2,中等重要区和比较重要区面积分别为8925km2和7957 km2。(4)分区域统计出每种立地类型中林地应发挥的主导功能及其他辅助功能,并提出相适宜森林发展策略。在水源涵养功能中等以上重要的地区如六盘山中高山森林暗灰褐土立地类型应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在水土保持功能中等以上重要的区域如台地落叶阔叶林立地类型应加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在植被资源比较好的立地类型区如高海拔平原温带落叶灌丛立地类型应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在防风固沙功能中等及以上重要的立地类型如沙地荒漠风沙土立地类型等要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的森林发展策略。
金林建[9](2019)在《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宁夏彭阳地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残塬区,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劣。在县境内,存在着四类空间形态的村落,其中冲沟型村落是该地区特殊存在的一种类型。该类村落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尊重当地地形、气候、建房资源条件及不占用耕地资源的前提下,形成了沿着冲沟两边分布靠崖窑,塬上进行农田耕种的村落空间形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彭阳县人地关系恶化,因此有必要对被抛弃但在节能节地上体现出优势的冲沟型村落进行重新认识与研究。如何让这种村落在节能节地方面起到有效作用的同时,并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村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这就是本论文重点要研究的内容。本文立足建筑学科,以冲沟型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视角,通过对生态宜居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杨坪村的实际情况,以“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为目标对空间形态进行解析,发现杨坪村在村落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空间和院落空间的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生态宜居的指导思想下,围绕中药产业及村民需求进行配套的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使杨坪村得到激活与发展。最后总结更新设计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彭阳县其他冲沟型村落的建设。首先,论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宁夏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山区)》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彭阳县村落生态宜居的三个标准:“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并研究了生态宜居的建设方式。其次总体把握彭阳县的地区概况和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并以自然因素作为划分准则对彭阳县境内的村落进行分类与总体研究,共分为平原团状型村落、河谷川道型村落、山地丘陵型村落和冲沟型村落,最后指出彭阳县村落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有必要对节能节地的冲沟型村落进行重新认识与研究。其次,论文以彭阳县地区冲沟型村落的典型代表——杨坪村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它的村落概况、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和村落层级与院落层级的空间状况进行了梳理归纳,结合“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三个标准,指出它在村落层级和院落层级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论文以杨坪村为例,在生态宜居的思想指导下,围绕中药产业及村民需求进行配套的更新设计研究,如设计游客服务中心兼中药博物馆、养老养生组团服务中心、村入口广场、药膳小市场、万寿菊景观中心、杨坪食疗及民俗产品展销中心,并基于目标人群的功能需求改建了原有的靠崖窑或在窑院里新建了锢窑或者厢房。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杨坪村在村落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空间和院落的空间形态更新设计方法。希望借此设计给面临相同困境的彭阳县冲沟型村落提供启示。
肖成权[10](2019)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发展水平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限制开发生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发展代表的协调发展水平特征,论文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8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框架和热力学理论,综合集成能值(emergy)与火用(exergy)方法,构建自组织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自组织发展水平进行时空评价。运用主成分方法对自组织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进行识别,提出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对策,为宁夏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是限制开发生态区的综合生态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结果显示:(1)2005—2017年,研究区能值总投入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增长34.48%,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特征;空间上呈现由“北高南低”向“南北低、中间高”转变特征。结构方面,自然环境资源总能值整体平稳、贡献稳定,占比为0.77%;人工辅助能呈增长态势,占比为99.23%。其中,可更新有机能呈下降态势;不可更新人工辅助能呈增长态势,占比为98.13%。研究表明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驱动特征明显,绿色发展投入比例下降,而资源能源投入主导的不可持续特征显着。(2)2005—2017年,研究区状态火用值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增长1.27%,表现为“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快速上升—快速下降—快速上升”特征;空间上呈现“南北低、中间高”分布特征。结构方面,自然生态火用总量值显着高于社会经济火用总量值,占比为99.96%;社会经济状态火用总量值在3.94E+17J,占比为0.04%,自然生态系统蓄积火用状态值呈现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系统中,生产和资产系统火用值呈上升态势,消费系统火用值呈下降态势,对总火用贡献率小于1%,研究表明经济社会子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来自于持续的生产、资产投入,消费下降受城镇和农村生活水平共同导致。(3)2005—2017年,研究区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水平持续下降,年下降28.84%,有序性以“高度有序—中度有序—低度有序—勉强有序—濒临无序—低度无序”为主要变化过程,即由高水平阶段—较高水平阶段—中等水平阶段—较低水平阶段变化;空间上呈现由“北部高于南部向南部高于北部”,“中部干旱风沙区高于南部黄土丘陵区”向“南部黄土丘陵区高于中部干旱风沙区”转变特征。(4)经主成分分析,能值投入综合得分>状态火用值水平综合得分,表明大量能值投入是自组织发展水平下降的主因。“能值投入水平”中,不可更新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自组织水平降低的主要贡献因子;“状态火用值水平”中,生产、消费火用水平偏小是自组织水平下降的另一重要因素。最后,提出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和资源高效利用,优化产业消费结构和发展生态经济及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推进生态建设等措施,以提高区域协调水平。
二、彭阳县深化改革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彭阳县深化改革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做法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
2 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
3 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
4 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几点启示 |
(3)书长卷千年水脉尽朝晖 画锦绣亘古山川披绿波(论文提纲范文)
山川巨变天下黄河美宁夏 |
告别水困西海固整装待发 |
芳华绽放青春无悔护甘泉 |
创新领跑迸发水利现代化“引擎” |
(5)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源区概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2.1 水源区概况 |
2.1.1 供水工程 |
2.1.2 水源区自然条件状况 |
2.1.3 水源区水土流失评价 |
2.1.4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2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2.2.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综述 |
2.2.2 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
2.2.3 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2.2.4 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2.2.5 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
3.1 水源区生态补偿模型的建立 |
3.2 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的计算 |
3.2.1 基于水源区涵养和保护成本补偿量 |
3.2.2 基于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补偿量 |
3.2.3 基于水资源价值补偿量 |
3.2.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补偿量 |
3.2.5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担方案研究 |
4.1 水源区生态补偿分担量模型建立 |
4.1.1 生态补偿分担模型建立的原则 |
4.1.2 单指标法 |
4.1.3 综合指标法 |
4.1.4 离差平方法 |
4.2 水源区生态补偿分担量计算 |
4.2.1 按受益区受水量分担法 |
4.2.2 根据水源区生态环境受益比例分担法 |
4.2.3 按受益区最大支付分担法 |
4.2.4 按综合指标法分担量 |
4.2.5 按离差平方法分担法 |
4.2.6 生态补偿分担量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
5.1 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要素 |
5.1.1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原则 |
5.1.2 补偿主体的确认 |
5.1.3 补偿客体的确认 |
5.1.4 补偿量的确定 |
5.1.5 补偿量的分担 |
5.2 生态补偿方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其法律规范概述 |
第一节 退耕还林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现状 |
一、退耕还林政策演变 |
二、我国退耕还林发展现状概述 |
第二节 域外退耕还林相关法律制度 |
一、各国退耕还林立法体系 |
二、域外退耕还林的相关制度 |
第三节 我国全国性退耕还林的法律规范 |
一、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 |
二、退耕还林的技术规定 |
三、退耕还林的管理规定 |
第四节 我国地方性的退耕还林规范及其评价 |
一、退耕还林的管理规范 |
二、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及其他规范 |
第二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
二、对退耕还林的认知程度和参与自主权 |
三、参与退耕土地的质量与面积变化 |
第二节 退耕还林的管理情况 |
一、退耕还林的作业技术与成活率 |
二、退耕还林的管护与林权问题 |
三、退耕还林的补助情况 |
第三节 退耕前后效益变化及农户的期望 |
一、退耕前后效益情况 |
二、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评价及期待 |
第四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评析 |
第一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管理规范的优势 |
一、较为科学的补植补造与检查验收规范 |
二、管护等管理规范比较健全 |
三、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管理规范具针对性 |
第二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存在不足 |
一、退耕还林法律规范不健全 |
二、退耕还林管理规范不完善 |
第三节 退耕还林相关配套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 |
二、管护制度不完善 |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
第四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
第一节 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的完善 |
一、出台《固原市退耕还林保护条例》 |
二、补充管理规范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退耕还林重点配套制度的完善 |
一、健全和落实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制度 |
二、完善退耕还林管护制度 |
三、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 |
第三节 借鉴域外及我国地方性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关于固原市退耕还林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对农户和村委干部的访谈 |
(7)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 |
1.1.2 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
1.1.3 水土保持技术是应对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
1.1.4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在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中扮演重要角色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水土流失 |
2.1.2 水土保持技术 |
2.1.3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 |
2.1.4 资本禀赋 |
2.1.5 政府支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公共产品理论 |
2.2.5 生态补偿理论 |
2.3 影响机理分析 |
2.3.1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
2.3.2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
2.3.3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影响 |
2.3.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
2.3.5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 |
2.3.6 理论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黄土高原区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现状分析 |
3.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治理进展 |
3.1.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现状 |
3.1.2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危害 |
3.1.3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展 |
3.1.4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样本描述 |
3.2.3 样本农户认知情况 |
3.2.4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情况 |
3.2.5 样本区域政府支持情况 |
3.3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3.3.1 农户对水土流失的风险感知不足 |
3.3.2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价值认知有待提高 |
3.3.3 农户生态补偿政策认知有待提高 |
3.3.4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率有待提高 |
3.3.5 政府支持程度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指标测度及特征分析 |
4.1 农户资本禀赋的测度 |
4.1.1 数据说明 |
4.1.2 指标设计原则 |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4 测度方法 |
4.2 农户资本禀赋特征分析 |
4.2.1 农户资本禀赋原始表征指标特征分析 |
4.2.2 农户资本禀赋及其构成特征分析 |
4.3 政府支持测度及特征分析 |
4.3.1 政府支持的测度 |
4.3.2 政府支持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
5.3.1 变量选择 |
5.3.2 模型构建:Ordinal Probit模型 |
5.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资本禀赋及其构成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
5.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
5.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采用决策的影响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
6.3.1 变量选择 |
6.3.2 模型方法 |
6.4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采用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1 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
6.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
6.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
6.5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调节效应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
7.3.1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
7.3.2 模型构建 |
7.4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
7.4.1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
7.4.2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
7.4.3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
7.4.4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选择行为的调节效应 |
7.5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7.5.1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影响结果分析 |
7.5.2 稳健性检验 |
7.5.3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8.3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模型构建 |
8.3.1 数据说明及样本特征 |
8.3.2 变量选择 |
8.3.3 模型方法 |
8.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意愿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8.4.1 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
8.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
8.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效应分析 |
9.1 问题的提出 |
9.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9.3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9.3.1 数据及样本基本情况 |
9.3.2 变量选择及说明 |
9.3.3 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 |
9.4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结果与分析 |
9.4.1 农业产出方程回归结果分析 |
9.4.2 处理效应分析 |
9.4.3 经济效应稳健性检验 |
9.5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生态效应结果与分析 |
9.6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1.1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情况 |
10.1.2 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特征 |
10.1.3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
10.1.4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
10.1.5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 |
10.1.6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
10.1.7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 |
10.2 政策建议 |
10.2.1 重视宣传教育、增强农户水土保持意识 |
10.2.2 提高农户的资本禀赋 |
10.2.3 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
10.2.4 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 |
10.2.5 完善农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监督机制 |
10.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及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森林立地类型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森林立地类型研究 |
1.2.2 国内森林立地类型研究 |
1.2.3 宁夏森林立地分类研究现状 |
1.3 森林多功能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气象 |
2.4 土壤水文 |
2.5 植被状况 |
2.6 社会经济 |
2.7 宁夏森林状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立地分类原则 |
3.1.2 宁夏地区立地类型划分 |
3.1.3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
3.1.4 明确不同立地类型应发挥的主导功能及其他功能 |
3.2 研究方法 |
3.2.1 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
3.2.2 技术路线 |
3.2.3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
3.2.4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 |
3.2.5 不同立地类型生态功能重要性排序方法 |
4 立地类型划分及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立地类型划分体系 |
4.2 立地因子的分级 |
4.3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体系 |
4.3.1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
4.3.2 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 |
4.3.3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
4.3.4 防风固沙重要性评价 |
5 宁夏森林立地分类结果 |
5.1 贺兰山山地立地区 |
5.1.1 贺兰山中高山森林立地组 |
5.1.2 贺兰山低山草原立地组 |
5.2 宁夏平原立地区 |
5.2.1 黄河冲积平原立地组 |
5.2.2 缓坡丘陵立地组 |
5.2.3 盐碱地滩地立地组 |
5.2.4 河滩、湖泊洼地立地组 |
5.2.5 清水河川道、扬黄灌区立地组 |
5.3 中部丘陵风沙立地区 |
5.3.1 台地立地组 |
5.3.2 山地立地组 |
5.3.3 罗山立地组 |
5.3.4 毛乌素沙地南缘流动半流动沙地立地组 |
5.3.5 腾格里沙漠南缘流动沙地立地组 |
5.4 南部黄土丘陵立地区 |
5.4.1 黄土丘陵山地立地组 |
5.4.2 清水河上游黄土丘陵河谷川道立地组 |
5.4.3 茹河蒲河周边黄土丘陵河谷川道立地组 |
5.4.4 葫芦河周边黄土丘陵河谷川道立地组 |
5.5 六盘山土石山立地区 |
5.5.1 六盘山中高山森林立地组 |
5.5.2 六盘山低山草原立地组 |
6 林地多功能性评价 |
6.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
6.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
6.3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
6.4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 |
7 基于林地多功能的立地类型管理 |
7.1 每种立地类型所发挥的多功能重要性排序 |
7.2 不同立地类型的林业发展规划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A 宁夏立地类型划分统计表 |
附表B 立地类型面积统计表 |
附表C 不同立地类型多功能重要性排序表 |
附图A 宁夏立地区 |
附图B 宁夏立地组 |
附图C 宁夏立地类型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9)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研究对象 |
1.2.1 研究区域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生态宜居 |
1.3.2 冲沟型村落 |
1.3.3 空间形态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5.2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5.3 小结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的内容 |
1.6.2 研究的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2 生态宜居相关理论研究 |
2.1 生态宜居的内涵 |
2.1.1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
2.1.2 人文环境舒适 |
2.1.3 基础设施齐全 |
2.2 生态宜居的标准 |
2.2.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生态宜居的标准 |
2.2.2 《宁夏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山区)》标准 |
2.2.3 彭阳县生态宜居的标准 |
2.3 生态宜居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生态学理论 |
2.3.2 人居环境理论 |
2.3.3 生态社区理论 |
2.3.4 系统理论 |
2.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生态宜居建设方式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彭阳县生态环境与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
3.1 彭阳县地区概况 |
3.1.1 范围界定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条件 |
3.1.4 历史沿革 |
3.1.5 地域资源与灾害 |
3.2 彭阳县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
3.2.1 自然因素 |
3.2.2 历史因素 |
3.2.3 社会因素 |
3.3 彭阳县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3.3.1 外观空间形态特征 |
3.3.2 内部空间格局特征 |
3.4 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现状分析 |
3.4.1 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特点 |
3.4.2 典型案例一——城阳村马山沟 |
3.4.3 典型案例二——刘河村黄家沟 |
3.4.4 典型案例三——杨坪村 |
3.5 彭阳县村落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
3.5.1 彭阳县生态环境演变与产业的关系 |
3.5.2 彭阳县人居环境建设与土地利用的矛盾 |
3.6 本章小结 |
4 生态宜居视角下冲沟型村落杨坪村空间形态解析 |
4.1 杨坪村概况 |
4.1.1 地理概况 |
4.1.2 现状产业及经济概况 |
4.1.3 历史沿革 |
4.1.4 资源情况 |
4.2 杨坪村村落空间形态发展 |
4.2.1 起源阶段 |
4.2.2 发展和成熟阶段 |
4.2.3 衰落阶段 |
4.3 村落层级空间状况 |
4.3.1 村落整体空间 |
4.3.2 道路空间 |
4.3.3 公共活动空间 |
4.3.4 节点空间 |
4.4 院落层级空间状况 |
4.4.1 院落空间 |
4.4.2 建筑平面 |
4.4.3 建筑结构 |
4.4.4 建筑立面 |
4.5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现状主要问题 |
4.5.1 村落层级存在的问题 |
4.5.2 院落层级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5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更新策略研究 |
5.1 “生态宜居”典型案例借鉴 |
5.1.1 以农业特色产业为突破的“安吉模式” |
5.1.2 以人文资源开发为特点的“永嘉模式” |
5.1.3 以茶叶种植与加工为命脉的“桐木村模式” |
5.1.4 经验启示 |
5.2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策略的提出 |
5.2.1 更新策略的目标 |
5.2.2 更新策略的原则 |
5.2.3 更新策略的思路 |
5.3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策略的内容 |
5.3.1 “生态优美”的更新策略 |
5.3.2 “产业兴旺”的更新策略 |
5.3.3 “人居环境舒适”的更新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更新设计探索 |
6.1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定位与预期目标 |
6.1.1 更新定位 |
6.1.2 预期目标 |
6.2 产业方面的更新设计 |
6.2.1 村落整体空间更新设计 |
6.2.2 街巷更新设计 |
6.2.3 公共活动空间更新设计 |
6.2.4 节点空间更新设计 |
6.3 生态及人居环境方面的更新设计 |
6.3.1 延续村落特色的山水格局 |
6.3.2 基础设施的补充与提升 |
6.3.3 街巷更新设计 |
6.3.4 节点空间更新设计 |
6.3.5 窑院更新设计 |
6.3.6 塬上民居更新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1.1 结论一: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
7.1.2 结论二: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空间形态亟待提升的方面 |
7.1.3 结论三: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的方法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1 .杨坪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部分图纸 |
附录2 .杨坪村民居测绘表 |
(10)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区况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况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数据 |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发展水平评价 |
4.1 输入端能值计算 |
4.2 状态端火用值计算 |
4.3 能值及火用值变化分析 |
4.4 自组织发展时空分析 |
第五章 自组织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输入端驱动因素分析 |
5.2 状态端驱动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对策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彭阳县深化改革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做法与成效[J]. 王立斌. 中国水土保持, 2021(10)
- [2]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 商庆凯. 宁夏大学, 2021
- [3]书长卷千年水脉尽朝晖 画锦绣亘古山川披绿波[J]. 邵彬. 中国民族, 2020(08)
- [4]近35年来宁夏大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米文宝,商庆凯,阴柯欣,樊新刚. 经济地理, 2020(05)
- [5]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D]. 张翔. 宁夏大学, 2020(03)
- [6]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D]. 马国红. 兰州大学, 2020(01)
- [7]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D]. 黄晓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8]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及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D]. 赵吉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9]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D]. 金林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经济系统自组织发展水平研究[D]. 肖成权. 宁夏大学, 2019(02)